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最新14篇
时间:2024-06-10 21:10:05
企业如同世界上的任何生物一样,其最终都要面临消亡和终结,我们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延长企业的寿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实现其最大的价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编辑山仔给大伙儿整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最新14篇,欢迎参考。
内容导航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1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2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4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5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6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7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8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9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10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1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12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 篇13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14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区域资金监管机制
1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系统由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是一个自我循环和发展的系统。经济系统的消耗表现为运行中的投入,即与企业产供销各环节相街接的企业成本(市场成本),它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系统运行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维持行政、教育、社会保障之正常功能,须征集社会保障税、所得税、增值税等传统意义上的税收(是企业外部的社会成本)。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要求对环境的破坏予以补偿和修复,因此对使用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应予征税。
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要求人类既能消化环境成本,又能促使环境的发展。基于环境成本而征收的税金应能促使自然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世代替换,既能满足人类消费的需要又不损害地球,既能满足当代人建设幸福生活的需要,又要为后代留下优良的发展空间。
2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机制
2.1目前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集方面。①资金数量少,难以支撑环保工程的正常运行。我国主要依据部分资源消耗量和估算排污量来征税,征税范围较窄,纳税人和资源消费者不对称,许多资源消费和污染环境行为并未征税;②资金的取得缺少法律依据。主要表现为常借助于临时性行政手段和随意性罚款来取得环保资金,使环保产业由于缺少可持续的资金保证而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③企业缺乏主动的环保参与和治理意识,与征税机关讨价还价,不肯交纳或拖欠税收;
(2)资金使用方面。①缺乏环保的专项规划,资金的使用方向无严格的界定,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项目论证,更缺乏法律上的保证;②资金使用上的“长官意志”导致使用效益低下;③许多项目建设缺乏配套资金或不能及时到位,致使许多环保项目建设中断或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转。
2.2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须重构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机制,使其良性循环、再生利用。总体思路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应严格遵循对称性原则。所谓对称性原则,指的是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上数量和结构的协调状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征收资源税、污染税,建立相关基金来支持环保产业,以此促进人类生存的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1)开征资源税以期对资源予以补偿,促进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为体现“公平税赋”和“重点保护”的原则,所有开发和使用资源的单位及个人均为纳税人,同时,将资源税划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区别征税。
(2)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课征污染税。主要细分为大气污染税、土地污染税、水污染税、噪声污染税。征税标准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资源的使用量)从量定额征收。税率全国统一,但考虑到地方治理污染的具体作用,可将其作为地方税。
(3)建立资源价格补偿基金。即便全面开征资源税、污染税,也无法补偿过去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历史欠账。政府应根据目前的破坏程度及未来资源的稀缺状况,开征资源价格补偿基金(类似三峡工程的水电附加)用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性开采。
(4)建立环保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应在预算中建立环保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本地重大环境整治工程、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的处理、区域结合部污染整治、外地区环保援助和赔偿等。这项基金应来自三个部分,即由资源税、污染税提取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和从预算收入中提取一部分。)对环保产业的减免税照顾。环保产业的运行依赖资源税和污染税,它不以眼前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以未来的生态效益为目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它应该处在产业政策保护的核心层,减免税理应成为财税的出发点。
(6)向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广泛开展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发展合作,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3资金的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法规,提高环保资金法律保证程度。首先,应依据《环保法》及国家其他法规,修订《资源税法》、修订《污染税法》、《资源价格补偿基金法》、《环保发展基金法》。其次,修订《预算法》,建立环境保护预算,在各级财政收支中,应单列“环保收入”项(即两税、两金),环保支出项,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再次,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者,应根据《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其惩罚标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2)对促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责任重新进行定位,这是强化各部门资金监管责任的前提。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规划、组织和协调,组织辖区的综合治理,协调辖区内各部门的矛盾;财政部门,落实预算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令拨付资金;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任务监督管理。人大按照公众的意愿,有权从立法执法各环节行使监督权。
(3)建立环保资金专供机构,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对环保资金应实行专项拨款、定期报账考核、结余留用制度。在财政部门设立“环保科”专门进行环保资金的使用管理。使用时,先由财政部门将该项资金交付“环保科”,环保科据对环保部门的考核下拨环保资金给环保部门。环保部门采用定期报账、定期考核,年终会同社会审计机构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可由污染治理技术部门颁布,达到预期标准的,结余资金可留用,并给予一定奖励。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摘要:目前盛行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是一种一维线性叠加的方法。采用二维评价体系,构建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的一套方法,并对张家界地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发展处于基本可持续状态,张家界地区自然环境对这种发展模式的支持是可持续的,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多的受人文系统的限制。 关键词: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Abstract:The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loc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usual is one-dimensional linear by plus all targets. An assessment model of local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two-dimension is proposed. The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angjiajie is evaluated by the new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e tourism of Zhangjiajie is in a stat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and large.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can support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t it is limited by the local society. Key words:tour;evolution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回答区域旅游活动是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中的关键环节,也涌现了众多的评价方法,其中较典型、影响较大的有环境容量理论、LAC理论、生态足迹模型和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而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于能够涵盖大量信息,具有良好的系统性一直是研究中的热点。 目前,国内以王良健[1]、崔凤军[2]等学者提出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是一种一维线性叠加的方法。在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关于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权重分配上分歧意见较大,或将社会经济系统放在首位,或将生态系统放在首位。旅游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多维非线性空间,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表现值进行线性叠加,难以反映整个系统的可持续性,累加的方法把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子系统对系统的临界制约作用掩盖了。 本文借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om)的“可持续发展晴雨表”评价方法,参考Tae Gyou Ko[3]提出了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框架,采用二维评价体系,构建了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的一套方法,并对张家界地区进行评价。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旅游系统是由自然环境支撑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组成,自然环境不仅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而且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消纳废弃物的物理空间;人是区域发展系统中的最积极、最能动因素,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口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区域旅游发展系统中,发展的目标是多重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处于同样重要的地位,旅游自然环境的健康和旅游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两个基本目标。基于以上思想,以“可持续性晴雨表”中生态-人文二分量模式为基础,构建张家界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采用主观分析法包括反复过滤法、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和德尔菲法[4-5],建立一般指标体系,请专家对张家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程度进行判断。对环境方面的指标,评价指标的标准值严格执行部级强制性环境标准;对于单项
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论文摘要现代农业在推动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本文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积极推广少耕、免耕、作物残茬覆盖、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和有机农业生产等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上世纪30年代初,化肥、农药的相继出现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标志着现代农业时代的到来。在现代农业时代,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壤机械化作业强度的不断提高、作物耐肥品种的推陈出新以及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1现代农业的负面影响
1.1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长期以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导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农业及环境科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化学肥料,尤其是水溶性极强的氮素化肥,不仅可以通过地表径流冲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而且可以通过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农业生产活动被认为是硝酸盐污染水环境的最重要原因。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盐的含量,从而导致了水环境的富营养化。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在粮田面积减少的同时,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面积迅速扩大。农民在经济作物上的投入远大于粮食作物,由此带来的农业化学污染也更为严重。
1.2作物的抗逆性下降,农产品的品质降低
化肥、农药等农业化学品的大量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组织中硝酸盐和氨基酸的含量,并使植物的细胞壁机械强度减弱,从而诱发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不仅如此,农业化学品的超量施用还可以导致植物收获物中维生素C、有机酸及可溶性糖等营养成分的降低,从而导致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植物吸收了杀虫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后,会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
现代农业对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业化学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病、虫、草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为了尽量减少病、虫、草害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用药量和不断使用农药新品种成为农民的普遍选择。杀虫剂的大量施用给害虫的天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使依靠化学药剂防治植物病虫害的努力陷入了一个“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的恶性循环。
1.3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现代农业的另一特点是土壤的机械化作业强度不断加大,由此导致的土壤水蚀和风蚀及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农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而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则是频繁的土壤作业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径流加剧等。
化学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养分失调外,更为重要的是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等,致使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2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1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术及作物残茬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数量,提高土壤的渗水性,减少雨季的地表径流,提高土壤抗水蚀及风蚀的能力,增加土壤的蓄水量,提高水分利用率,全方位培肥地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免耕技术是一项高效低耗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它不仅适合于水浇地,更适合于旱地。该技术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使土壤不断培肥,土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时期两方面的内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进行肥料运筹,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因施肥不当而造成的环境污染。许多农民群众为方便起见,将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种前或播种时做基肥一次施入,造成肥料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这种传统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降低生产成本,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3.1革新地面灌水技术,改大水漫灌为沟内渗灌传统的大田作物灌溉技术多为大水漫灌。这种灌溉方式不仅浪费水资源,破坏土壤结构,而且也是造成农业化学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可节水30%以上,而且可以降低田间湿度,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从而减少杀菌剂及杀虫剂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改大水漫灌为小水沟内渗灌,不仅便于浇水管理,而且使灌溉水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减少了60%,从而减少了水蚀,保护了土壤。
2.3.2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胁迫时会产生化学信号并输送到叶片,叶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胁迫的信号后会降低气孔开度或关闭气孔,从而减少水分消耗。根据这一原理建立起来的非充分灌溉技术是农业节水领域的一项新兴技术。
于振文等专家(2001)对高产小麦高效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底墒充足的情况下,小麦生育前、中期适度灌溉,在保证适宜亩穗数和幼穗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抑制营养生长;后期补充灌溉,延缓根系及功能叶片的衰老,保证穗粒数和粒重。这样,就可以将传统的3~5水减少为1~2水,从而使灌水效益显著提高。
2.4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技术
为了克服现代化学农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酸化、农产品的品质下降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等负面效应,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英、美等国出现了以拒绝施用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为基本特征的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与现代化学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现代化学农业栽培管理直接目标是作物,如使用化学肥料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而有机农业栽培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土壤,栽培管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土壤生物(土壤动物及土壤微生物等)的需要,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创造健康土壤环境的目的,如使用有机肥的直接目的是为土壤生物提供营养,通过土壤生物的活动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4
[关键词]环境经营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同理念的当今世界,先进企业无不实行环境经营。在我国,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深入人心,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因此,我国钢铁企业必须及时引入环境经营体系,这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钢铁企业的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
钢铁企业的各个工序都有大量污染物排放:矿石的处理过程中产生各种有害气体和粉尘;制钢工序中产生各种废渣;锻压工序中产生有害废水等。可见,钢铁产业是具有代表性的高耗能产业,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钢铁产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粉尘
目前,钢铁厂对大气环境及周边地区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粉尘排放。炼铁系统粉尘的排放量占钢厂总粉尘(烟尘)排放量的50%以上。烧结过程的粉尘主要来源于台车下面的抽风系统(占90%以上)。高炉炼铁工序的粉(烟)尘主要来源于高炉上料、煤气放散和出铁场等。目前我国对钢厂粉尘的排放标准是小于每立方米120毫克。提高现有除尘设备的能力,采用高效的除尘系统以及提高作业率是减少粉(烟)尘排放的主要措施。
2.二氧化碳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煤品质低下客观上决定了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严重。由于在高炉中采用焦炭熔炼铁矿石的过程中会直接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只有减产时其排放量才可能明显减少,电炉炼钢也是如此。据世界钢协估计,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全球钢铁业每年产生约22亿吨二氧化碳,其依据是每吨粗钢产生1.7吨二氧化碳,而全球粗钢产量将近1.3亿吨。虽然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没有公布,但据2005年的公开数据推算,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在300亿吨左右。基于这一数字,估计钢铁业22亿吨排放量约占2006年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可见,高炉炼铁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源头,因此减少高炉炼铁的能源消耗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手段。
3.氧化硫
由于原料条件改善和工艺进步,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每吨钢的氧化硫气体排放量从1995年的9.2kg降低到2005年的2.96kg。但目前国内烧结机基本没有采用烟气脱硫装置。烧结工序的氧化硫气体的排放量占钢厂的60%左右。由于烧结烟气量大,氧化硫浓度很低,处理难度高、处理成本较高。
4.二恶英
二恶英是目前已知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物质之一,这类物质既非人工合成,又无任何用途,但进入人体后,不能降解和排出。二恶英已被确认为致癌物,而且具有生物毒性,免疫毒性和内分泌毒性。由于铁矿石中含氯,在烧结过程中会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钢厂主要是炼钢的电炉和烧结工序产生二恶英。烧结过程的二恶英的排放控制技术有待开发应用。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尚无对二恶英的监测,也无相应的排放标准。
以上这些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也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多年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理论上,或是在生产实践上,人们都做了不懈的努力,但为何至今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其原因不在技术,而是在意识和制度。?在4月9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透露,去年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件数量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26.6%,其中一半以上是重金属污染事件。由此可以看出,钢铁企业环保意识的薄弱,环境责任的缺失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钢铁企业环境经营体系的建立途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钢铁需求较大,产量已多年居世界第一,但钢铁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均是粗放发展的结果,事实上,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和物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造成的环境也越发严重,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我们必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双管齐下,在宏观上加强环境监管的力度,在微观上树立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意识和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环境保护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环境法的保护对象是一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人的生存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包括土地、大气、水、森林、草原、矿藏、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风景游览区和各种自然景观等,也包括人们用劳动创造的生存环境,即人为的环境,如运河、水库、人造林木、名胜古迹、城市及其他居民点等。我国自1973年颁布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陆续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1年)、《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1982年)等相关的保护环境的系列法规和制度。这些制度和法规中都彰显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理念,但正确的理念必须辅之以坚实的制度框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国家在宏观上必须进行调控和指导转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所以钢铁企业分布不能遍地开花,必须依托铁矿等资源建厂,通过钢铁产业布局调整,改善现有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逐渐形成与资源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钢铁企业的规模也不能大小不一,必须考虑规模经济效应,达到能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实施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例如东北的鞍山—本溪地区有比较丰富的铁矿资源,临近煤炭产地,有一定水资源条件,根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该区域内现有钢铁企业要按照联合重组和建设精品基地的要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产能低水平过剩,应根据环保生态要求,重点搞好结构调整,兼并重组,严格控制生产厂点继续增多和生产能力扩张。对首钢实施搬迁,与河北省钢铁工业进行重组。
2.树立钢铁企业的环境经营意识和体系
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浪费资源为代价,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后,这是人类历史付出了莫大牺牲才得来的科学共识,而环境的主要污染主要大量地来自企业活动,企业是最大的资源浪费主体。要治理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文明生产,企业首当其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大量消耗和浪费自然资源同时又破坏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树立企业的环境经营意识和体系。对于这一点日本钢铁企业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1970年新日本制铁公司为解决环境问题就建立了环境对策委员会,1971年设立了环境管理部,1996年公布了环境宪章,确定了环境经营的基本方针,为此,对环境有害的各种经营活动都有事先预防措施,维持和改善企业周围的生态系统。从地球环境保护的角度制定经营战略;从原材料、制造、流通、使用和废弃全过程考虑降低环境负荷,引导客户和顾客共同进行环保,为建立“环境保护型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比于日本企业,我国钢铁企业近年来也做了环境经营方面的尝试。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由于我国钢铁工业一次能源以煤炭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这种“先天不足”决定了减少碳排放将面临巨大挑战。但钢铁行业可以借助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支持,开发绿色钢铁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升我国钢铁工业整体水平。同时,低碳经济将促进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碳排放。超级秘书网
对钢铁企业来说,做好碳减排工作不仅是企业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关系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鞍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鲅鱼圈钢铁新区,鞍钢已经开始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并在2009年开展了风电支撑轧机运行试验,取得初步成果。鞍钢始终非常重视二次能源的综合利用,在各个生产基地都建有TRT、CDQ、CCPP等节能减排技术设备。2009年,鞍钢还实施重点节能项目9项,实现节能88.3万吨标准煤。
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静江。企业环境经营:面向21世纪的企业经营新动向[J].经济决策分析,2001,(6):79-80.
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X832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上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在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的重要一步。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并要求每个国家在政策制订和战略选择上加以实施。
会后,中国相应制订《中国21世纪议程》,并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1 对林业可持续经营的肯定
1992年里约会议上充分指出毁坏森林后对全球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与危害,并强调保护和发展森林的重要性。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层次国家领导人活动中,从未像里约大会那样突出地强调林业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会议形成的每一个文件都包含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和对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
2 21世纪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展望
21世纪是世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和走上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为此,国际林业界已为这一时期的到来进行各种对话。国际林业研究中心于1994年12月在印尼召开林业会议,讨论21世纪的森林研究任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有绪参加会议,经讨论提出《森林研究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大家一致认为,林业研究必须拓宽其领域,采取更加综合的方法,这样就必须强调所有的森林功能、价值和潜能,以达到各种类型的森林获得有效的经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1世纪伊始,林业迫切需要研究的优先领域如下:
(1)标准和指标体系。迫切需要一套评价和预测各类型森林的经营、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这套体系的科学基础及使用的容易程度,都应加以调试并在大规模样地中得以检验。
(2)全球环境的连锁反应。大量增加的关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荒漠化等与环境有关的公约和协议,要求更好地认识树木和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的普遍健康,包括人类活动影响之间的连锁反应。
(3)评价系统。在地方和国家规模上,要求定期监测和评价森林状态,包括其生物多样性和其它环境贡献与价值,应通过国家和国际间的合作来加强信息交流。这就要求建立标准化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合适的工具来搜集和共享这些信息。
(4)森林价值评估。必须进一步研究可靠的方法论,建立合适的机制来评价森林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这些应该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都应计入森林所提供的效益和价值之中,包括其它部门如农业、能源、采矿和城市所带来的影响等。
(5)社区参与。地方社区在健康森林的维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对树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传统知识和经营方法应写入文件中,地方社区和其他的森林经营者以及林主应适
当地包括在森林研究之中。
(6)森林保护。需要加大森林经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森林的保护价值是最重要的,而且也应是一个未来研究的主题。
上述研究议程均具有前瞻性,代表目前森林研究方向的一次明显转移,研究形式和方法的转变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研究文化。它要求适应以下各方面的变化,科学的管理、组织和金融稳定性的维护、科学工作者地位的改善和修订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资助等。支持研究是一种国家和国际尺度的政治义务,它可以发展和加强国际的研究能力。因此,在上述指导原则范围内,迫切需要发展一种研究领域内的全球关系,齐心协力地进行技术共享和技术转移,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是可能和相关的,都应鼓励所有森林主,包括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森林研究的计划、设计和实施中来。
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6
论文摘要:作为我国西部的农业大省,实现甘肃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本文根据农业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农业资金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及特色农业等方面给出了甘肃农业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甘肃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农产品产量总体增加
2006年,甘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61.4亿元,占总地区生产总值(2276.7亿元)的24.67%,粮食产量808.1万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808.05万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34.05元,与2000年相比增幅高达49.3%;同时城镇化水平达到30%;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外向型农业发展加快
“十五”期间,甘肃省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000多项次,示范推广面积超过133.3多万HM,良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累计出品4.4亿美元,促进全省农民增加收入35亿多元,人均达193.65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酷素、瓜籽、制种、肠衣、番茄酱、杂豆、苦杏仁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出品格局,农产品出口98个品种,远销74个国家和地区。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
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476个,其中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19家,增长11.1%,带动农户162万户;农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47万吨;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面积达880万亩,增长3.5%;强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引导,建立示范点41个;制定了合作组织工商登记和财务管理办法,推进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33个,带动农户121万户,分别增长7.8%和24.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实现较快的发展。
二、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甘肃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由于甘肃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还较为突出。
(一)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农业投资不足
甘肃省财政收入相对其他省份较少,且农业综合开发支出相比其他省份更显不足。2006年甘肃省财政总收入为1,412,152亿元,地方财政支出为5,285,946万元,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88,778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3.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少严重制约了财政对农业的持力度,无资金支持农业的发展。
(二)粗放经营,机械化程度低,土地产出率低
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而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不到10%;许多地方灌溉又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渗漏和流失严重,灌溉水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土壤水分的利用率不到70%。
(三)总体资源配置不均衡,利用率不高
首先,水资源总量缺乏是甘肃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次,资源利用低效率现象普遍存在。2003年,全省有农村劳动力资源1050.49万人,实际利用760.75万人,占72.4%。甘肃省目前化肥亩施用量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有效利用率只有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在种子的使用上,大部分地区超量播种20%左右,造成很大浪费。甘肃省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是发展畜牧业的一大优势,但目前的饲用率不到20%。另外,在农产品的收获、运输、储藏、加工过程中也存在利用不高和严重浪费的现象。
三、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在甘肃农业整体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快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增加低息农业贷款
高储蓄率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共有的情况,长期以来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积累了大量的存款,资金的闲置不仅增大了邮政局的机会成本,也忽视了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从2007年开始甘肃省邮政局告别了只存不贷的历史,开始提供小额信贷。为使大量存款能得到有效利用,确实地做到服务农民,邮政局也应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因此,有必要将农业贷款与一般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区分开来。以较低的利率提供农业贷款,并将大量来自农业的存款返回农业才有助于农业的发展。
(二)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发展节水灌溉
解决甘肃农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就是解决水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首先要加强农建水利投资。应该积极利用当前所有的便利,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将水库所囤积之水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雨水积蓄利用工程”是近两年甘肃省政府为解决农民饮水问题而开始实施的一项工程,目前已解决了陇中缺水的环县、会宁、靖远三县,33个乡(镇)、20.9万人的饮水困难。同时,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也是甘肃省应对水资源缺乏这一问题的另一重要解决途径。
(三)结合地域差别,发展特色农业
甘肃省整体农业生产地域差别较大。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是该省的商品粮基地、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洋芋、中药材、小杂粮、羊羔肉及肉牛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特色农业基地;甘南及河西牧区是该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牛羊肉生产基地和细毛羊基地。针对以上优势,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加大资金以及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尽快树立本土特色农业品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以便提升整个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甘肃统计年鉴2007[M].北京:统计出版社,2007.
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经济学的术语,在企业发展研究中,其含义是:作为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既要科学管理,保持自身快速、健康地成长,又要保持其发展目标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放开搞活小企业。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有:所有制结构以非国有经济为主;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地区分布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中小企业较发达,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中部地区中小企业创业快,退出也快;投入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竞争力弱,倒闭频繁;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存在矛盾,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严重。
阻碍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市场,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竞争对手的情况、顾客的需求、供应商的信息等)。二是内部因素,这是最本质的,具体包括: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比较低中小企业经营观念陈旧,常常只注重眼前利益;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利润增长缓慢;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监控力度不够,资产流失严重。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负担重,自有资金少,筹资困难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而在自身利润率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内部积累又十分辛苦而缓慢。
中小企业缺乏人才、信息、技术在“家族式”基础上创建的中小企业,人才任用多以关系为基础,管理者素质较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
中小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分布散乱低附加值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很难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企业集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传统行业,高科技领域进入不足。
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目前乡村集体在自己的土地上兴办企业,缺少有效的控制占用耕地的机制,造成工业用地的空前浪费,且布点多,投入大,产出低,资金、物资浪费严重,污染恶化了生态与居民生活环境。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规模经济论解释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原因: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管理费用会不断上升,信息传递效率会降低或失真,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企业的成功应以成本优势为中心,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产业分工论认为大企业有规模经济优势,但规模经济引起自然垄断会造成内部的官僚主义,管理低效率;小企业经营灵活,决策果断,但物质基础薄弱,人才短缺,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所以大小企业之间有必要进行合作,优势互补,这符合当今世界分工合作、专业化生产的趋势。中小企业在现实中的贡献:繁荣市场,满足日益变化的个性及多样化需求;配合协助大企业生产,增加出口;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了技术创新。
另外,企业在产品开发、污染治理等方面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小企业在保持与社会、环境、资源发展的一致性方面有重要作用,社会、政府、企业界应高度重视。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更新观念,勇于开拓市场,重新评价、定位企业目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利润率。
引进人才与技术,提高自身的研究开发能力。只有引进高素质人才,才能进行先进的管理。企业不仅提高一般员工的素质,还要引进管理人才,善于留人、用人,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与大企业的合作与分工。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沟通,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增强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缓和内部竞争。大中小企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稳定中小企业市场份额。
协调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小企业要肩负起其对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责任,维护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应该作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因为企业本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
从外部因素考虑,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与社会的支持。我国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从法律角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政府要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鼓励大中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创业;审计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监控企业与环境的长期稳定、共存与发展。
参考资料:
1.[美]劳伦斯•G•温齐默著,北乔译,快速成长—如何获得并保持快速成长[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管汝平,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论,上海财经大学硕士论文[D],1999
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8
论文摘要:随着师范格局的大规模调整,如何实现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凸现出来。本文从教育质童、师资队伍、学校规模三个方面论述了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教育的格局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已开始了由二级师范向一级师范的跨越。这种变化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据研究,当经济和教育发展到以下两个标准时,就会产生高等师范取代中等师范的趋势: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人均GNP700美元左右,二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了第一个标准,第二个标准也基本达到。在这种背景下,师范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既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也符合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规律。但随着师范格局的大规模调整,如何实现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凸现出来。下面,笔者从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学校规模三个方面试述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质且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影响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是各高校对师资培养的规格缺乏统一的标准。以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首次开办该专业以来,全国培养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已近20所,但各校至今对该专业的培养规格还未达成一致性的认识,所开课程更是五花八门。这种局面从长远看,必定严重影响师资培养的质量,影响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以社会或大学对课程学术水平的认定为基础具体明确教师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重新确定各级学位标准。各高校也应大力提高综合化核心课程的质量,充实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高等师范原有的教育课程设置比例就已偏低,门类偏少,加之高等教师教育课程的实施成效造成了培养师资的职业素养的贫乏。因此,实现师资培养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丰富教育课程的内容,使教育科学这一体现师范性的课程在教师教育中受关注的程度得到较大的改善,最终给予其应有的地位。
随着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除师范院校外,一些综合性大学也承担了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任务。处理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就构成了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学术性和师范性的解决方式决定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决定着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学术性得到了强化,但其师范性却由于办学经验的因素遭到削弱。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关键是要解决师资培养过程中学术专业培训和教育专业培训的顺序安排和结合方式的问题。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的矛盾基本缓和的前提下,可以采取高师与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教师的方式,即由高师统筹,由高师和大学共同培训,在高师从事一般文化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学习并组织教育实习,在大学从事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这样培养出的师资必定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当然,在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包含了由原来的师范院校构成的教育学院(师范学院),还有一些大学成立了“虚拟”的教育学院,这就要充分发挥教育学院的作用,做好师资培养的协调工作,统一组织各类教师技能的培训,统筹安排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把原有的师范院校重视师范性的传统发扬光大。
随着教师教育格局的调整,高等师范院校的规模扩大了,于是扩大招生规模就成了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而在扩招的过程中,教育质量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近几年,由于高校持续扩招,也由于师范专业有限的吸引力,除少数重点高师和重点大学师范专业外,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在同一批次的院校中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进人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长期为补考、淘汰警告所困。大学生学业质量的下降也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正如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所提出的“教育目前正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的状况所侵蚀,它威胁着国家的前途”①。师范院校无限制的扩招和生源质量的下降,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仅会造成过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