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8篇)正文

《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8篇)

时间:2024-01-13 06:52:48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往事依依》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往事依依》教案 篇1

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搜索枯肠、徜徉”等12个生词,正确书写“徜徉、浩淼”等8个重点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①品味文中描写特点,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②通过反复朗读,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识记重点字词和名句;

2.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教学难点

1.能概括作者文中萦绕心怀的几件往事。

2.品位作者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并标出课文小节;

2.正确书写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问题;

3.能划出好词好句子。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拥有金色的童年,而童年中总有那么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生发言)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走进作家作品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徜徉(cháng yáng)浩淼(miǎo)婵(chán)娟绚(xuàn)丽

雕镂(lòu)心旷神怡(yí)镌(juān)刻谆谆(zhūn)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

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

2、朗读课文,了解内容,能复述出所回忆的四件事。

(1)学生自由朗读。(朗读要求:准确、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

(2)分组讨论: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追忆的呢?

作者在文中追忆了哪些往事?

方法指导:复述事情大体过程,试用简洁的短语或句子加以概括

答: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之情。

2.读《水浒传》作者又是什么感受?

答:犹如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3.于漪老师为什么要引用这么多《千家诗》的诗句?表达了老师怎样的感情?齐读诗句。答: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4.速读第5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师诵读情状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表现学生感受的语句。①国文教师:

特点: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②代课的国文老师:

特点:教田汉《南归》诗的时候,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感受: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5.思考:首尾两节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是如何将这些依依往事衔接起来的?

首段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直接引出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尾段起到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点明了往事对“我”的鼓舞使“我”奋进。用时间顺序将往事衔接起来。

(六)巩固训练

1.读了于老师的《往事依依》,你有哪些启发呢?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了于漪老师童年的回忆,我们感受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以及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的愿望。同学们,阅读能开阔人的视野,敞开人们的心扉所以同学们应该向于漪老师学习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课后作业

将文中的优美语句、古代诗词摘抄下来,并进行赏析。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画读书依依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品读诗歌美好往事

往事听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听国文课催人奋进

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聆听教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回忆的几件事情呢?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呢?(学生答)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堂课我们来共同品味文中更深的表达内容和作者在写作时用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提问: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等等都要引导学生反复的诵读。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

用词举例:

1、第一段的“搜索枯肠”用的好,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衬托文中写得着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2、第二段的“雄伟险峻”和“烟波浩淼”写得好,分别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

3、第四段中的“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美不胜收”这些词把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概括的描写出来了。

美句举例: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三、课堂巩固

1、训练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描绘老师讲课的情状和自己听课的感受。

2、写作后选3-5位朗读所写内容,全班点评。

四、课堂小结

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能一如既往地与我一起走进语文,多读书,读好书,体味语文的独特魅力。希望20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记得我们这节语文课,依然会热爱语文。

五、课后作业

1、制订一份初一读书计划,按计划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学习并进行情况描写。

2、能学习文中的优美字句,语段。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同目标2

教学方法

独立合作研读课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之后,文学就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影子。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啊!今天,我们和于老师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一下于老师是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步入人生之路的。(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徜徉()()浩淼()镌刻()

2、解释

年华:依依:邱:淼:

旷:呈:

3、作者简介

三、研读课文,探讨

1、大家都已预习了这篇文章,下面,我想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的第1段朗读一遍,要带着感情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生朗读课文第1段)

师引导:读得怎么样?(生答)还有哪个同学愿望再读一遍?(又一生读)这一次读得怎么样?

(读得有感情,好像有点意味深长)突出这点。

2、哪个词最能体现?

“年华似流水”,还有“但”字。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有些感情了,不错。让我们来齐读这一段吧。(生齐读课文第1段,感情投入,在“年华似流水”和“但”等处作重音和语调的处理。)

师:(略有夸张地范读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感慨万端的情绪)“年华——似——流水——”这几个字为什么要如此朗读呢?听到老师的朗读,你领悟到其中哪些感情?

A、年华像流水一样,非常快,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就流走了,很难再回来。

B、时间过得很快,有惋惜的意味,还想让时间再来一次。

C、舍不得年华流去,有一种希望,让年华停下来,让自己重新走一次。

D、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感叹,感叹时间过得很快。跟下文的转折正好联系起来。

师评:同学们说得不错。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它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紧扣了题目。紧扣题目的是哪一个词呢?(生齐声回答:依依)

3、请大家看书下注释,什么叫“依依”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依依”是留恋的意思,在文中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以这里我们已基本明白,文章的第1段很重要,它有总领全文的作用,它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师边讲边板书)

4、这一段中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5、下面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应该回忆往事了吧?下文回忆哪些事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件事吗?这句话力求精练、准确。(生充分阅读课文,准备回答)

E、主要写于老师小时候读《水浒传》和对《千家诗》的热爱,还有国文老师对于老师的影响。

F、还有小时候在家里看山水画。还有初中读书的时候新派老师教田汉的《南归》诗。

G、看山水画不能算一件事,它只是为引出读《水浒传》的。这两者实际上是一件事。

师评价:同学们发言很踊跃,概括得也比较准确。主要写了四件事情:一是读《水浒传》,二是读《千家诗》,三是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四是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师边讲边板书)

师:根据于老师描写的情景,我们也跟着国文老师背诵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好吗?(生齐背)

同学们真不简单,没有学过,大家竟然背下来了。看来是被于老师所描写的情景感染了,也热爱上了这首词了。

6、想一想:于老师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回忆呢?可以讨论一下。(生围绕问题讨论)

H、因为这几件事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事都跟读书有关系,因为于老师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绝大部分来自读书。

I、因为倒数第2段写了“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以看出读书给于老师很多帮助。

师评价: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其实,这些都包含在“往往依依”里,特别是“依依”一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也是紧扣这些事。开头是总领,这一部分写了四件事,当然就是分写了。下面我们讨论一下结尾,请同学们朗读末尾两节。(生齐读末尾两节)

师:我觉得,同学们还没有读到位,没有把于老师那种深厚的感情读到位。文章开头写了:“年华——似——流水——”结尾又写道:“往往——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青春的激——情……”(生情不自禁地齐声跟读起来)

师:好,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依依”的分量,读出深情,读出前后呼应的感觉。(生齐读课文末尾两段)

师:于老师在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著名的特级教师。好,我们还是回到题目上来吧。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何作用?开头总领,中间分写了四件事,结尾应该干什么?(总结全文)

师:是的`,总结全文。(师边讲边板书)同学们在文章开头抓了两个词语,结尾该抓哪些词语呢?

“青春激情”。

师:还有什么词语?

还有“不断奋进”。

师: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其实,两个动词“唤”和“催”也很有表现力。

它们表达了回忆往事的意义,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师:我想,同学们讲的这些正是于老师写作这篇文章目的之所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朗读中,再来品读这两节。(生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同学们研究一下,这几件事是怎么衔接在一起的?(学生快速阅读,寻找答案)

有承上启下的句子,我觉得是第3段。

师:请你读一下。(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段)

师:读得非常好。我已受到了感染,好像是被于老师的情感带进去一样。除了这一处,还有没有呢?

师:还有“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误读为lóu)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情趣”。

师:找得正确。“雕镂”的“镂”应该读作lǒu,者不读lóu(师边纠正边板书:镂lǒu)这一句中还有重要的字读时应该强调出来,是哪一个字呢?生:“也”字。

师:你为什么要抓这个“也”字呢?

因为不仅把上面的内容——读书和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雕镂在我心上,还把后面的事情也……

师:噢,你是说“也”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的作用。

38页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教师,是年轻的新派人物……”也是的。

师:同学们找得很仔细。这里也有一个“也”字。于老师用了一个并不起眼的字,却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使文章结构特别紧凑,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还是通过朗读来感悟一下这几处过渡语句吧。(生齐读几处过渡句)

师:最后,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4段,跟随于老师一起陶醉《千家诗》的意境中。(生齐读课文第4段)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难忘的课就要结束了,我希望大家做人就要做像于老师这样的人,从小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把握现在,创造明天,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五、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于漪

一、总提(感叹)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读《水浒传》(古典小说)文

二、分写读《千家诗》(古典诗歌)学

听教辛词《南乡子》(宋词)作

听教新诗《南归》(现代诗歌)品

三、总结(呼应)

青春激情、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教案 篇4

往事依依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                  李阳

《往事依依》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分成三块进行。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小档案的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也是希望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第二块是研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赏析课文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平时课外阅读积累的热情。第三块是感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达到我设计这堂课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象于漪老师一样爱文学。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  新课:

出示作者照片

观看

2

出示作者照片:

于漪老师的情况。

介绍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想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一下大家的记忆力。用什么方法呢?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小小组活动:为作者设计一份小档案。怎么样?谈到小档案,有同学平时在报纸、杂志上看到过一些明星的小档案吗?回想一下都有些什么内容?谁来说说。(姓名、性别、出生、兴趣爱好、经历等)下面以小小组为单位,不看书来设计一份“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看哪个组设计的小档案内容完整,设计合理。哪个组先设计好就先来投影展示。

2

请第一个设计好的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小档案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展示中声音响亮,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

协作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设计。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出示要求:

通过设计小档案,我们知道了作者回忆了少年读书生活的哪几件往事,但这只是对文章有了粗略的了解。下面请大家静下心来,打开课本,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来进一步品味文章。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中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围绕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并在书上圈点批注。

2

请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自由发言

祖国四季风光图片

自由发言

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自由朗读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创设情境:通过刚才的品味、朗读,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处处是名言佳句,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的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能举一例来谈一谈文学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关系?

独立思考

2

自由发言

听讲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于漪老师今天也来到了我们的现场,她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思考

发言

2

我想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也正是于漪老师所希望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听讲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往事依依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三、教具:录音机

四、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白做人之理,做一个志向高尚的人。

五、教学过程:

⑴、内容呈现

1、快速默读课文,不动唇、不指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配乐(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学生感受作者成长的源头。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深情。

⑵、设置问题情境: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漪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深刻的影响。

⑶⑷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作者回忆了几件往事?往事带来了哪些好处?

明确:往事

小时侯读《评注图像水浒传》

学生时代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好处

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

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

是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二:第五段所举事例都是初中国文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两位老师讲的内容都是抒情诗,作者都是爱国诗人。讲课时老师都采用诵读,都入情入理,学生都深受感染“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激发了喜读诗词,爱好新文学的热情。

不同:①一个是国文老师,一个是代课的国文老师。

②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

③讲课情状一个是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右摇晃,一个是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表情凝注在眼睛里。

④ “我”读了辛词每“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而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则“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话题三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明确:老师这句话的落脚点在“做人”,在作者看来。“当时老师并不说多少大道理,但教我们读书明理,明做人的道理”(于漪语)作者正是按老师的谆谆教诲去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从中获益匪浅,所以“我”永远铭记在心且受用不尽。

2、学生与老师对话:

话题一: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完成后在小组交流。

话题二:全班交流勾画的好词好句,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所引起的丰富联想。

明确:教师要注意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抓住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进行拓展延伸。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4、师生与作品的对话

话题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举例说明。

明确举例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强调了读好书能启迪心智,指点做人。

四迁移阅读,反馈检测。

阅读《书渴》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书渴”的正确含义

《往事依依》备课资料

一、《往事依依》课文作者链接—于漪的学术境界

于漪,1929年生,现年76岁,江苏镇江人。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作为中国特级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当代汉语文教育界具有鲜明学术个性和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关于语文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她这样作比方:基础教育是“树”,语文是“根”。她寄语语文教学:“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走进语文,激情点击,心领神会,共同欣赏这无边春色。”于漪主要著作有: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于漪教育文丛》、《于漪文集》、《追求综合效应》、《语文教学谈艺录》、《教你写作文—中学生作文指引》、《学海探珠》、《作文讲评五十例》、《语文园地拾穗集》、《语文教苑耕耘录》、《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于漪教案选》、《明清的故事》、《春秋战国的故事》等是10余种。她一心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把语言教育和思维锻炼、情感熏陶、人格培育化为一体,实践和理论两手都硬朗,一步一步,趟出了一条承前启后、沟通中外的宏富之路,站在了中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前沿。她的语文教育观概括为五句话:胸中要有教文育人的蓝图,培养学生语文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行多种能力训练,开拓视野,课外延伸。这五句话表述的是以目标、习惯、感情、能力、视野为基本发展要素的立体的教书育人的思想体系。

二、与课文有关的四时写景名句积累(课内)

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

夏:绿树浓荫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

秋: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冬: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三、课外写四季美景名句选萃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从下列写景诗句“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中任选一句,展开想象,扩写成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有兴趣的同学可配上一幅画或音乐。(200字左右)

五、迁移训练: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采的诗句,试将下列诗句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C、五月榴花照眼明D。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E、绿树阴浓夏日长F。梅花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G、春城无处不飞花H。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I、千山鸟飞绝,万惊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J、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K、天接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L、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M、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N、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春:夏:秋:冬:

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内。

(1)厉厉在目()

(2)记忆尤新()

(3)走头无路()

(4)美不盛收()

(5)明刻心上()

(6)眼花燎乱()

(7)五采缤纷()

(8)兴高彩烈()

七、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一篇短文,按要求答题。

《生命之歌》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着的火舌活像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随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火舌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线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毫克,真正是比毫毛还要轻上十倍、百倍。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警,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沉思,油然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渐渐地,我自感到原先那种认为“蝼蚁之命,何足挂齿”的想法,实在是太无知、太浅薄了。

【阅读训练】

1、请概述这则故事。(不超过25字)

2、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了,可“蚁团却不见缩小”,这是为什么?

3、第二段有“又是如此感人”一句,作者认为蚂蚁的什么地方感人。

4、第一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列才恰当?

①可万万没有想到②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③火神肆虐的热浪里已夹杂着蚂蚁被梦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④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⑤突然向河岸的方向突围滚去

答: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 ② 、 、 ⑤ 。

参考答案:

四题、(略)

五题、春:A G H K L M夏:C E J秋:D冬:B F I N

六题、(1)历(2)犹(3)投(4)胜

(5)铭(6)缭(7)彩(8)采

七。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被大火包围的蚂蚁,抱成一团,机警地逃离火海。

2、蚂蚁死后仍抱住蚁团,从远处看,蚁团并不见缩小。

3、斗争中表现出的韧性,脱险方式的机警。

《往事依依》教学反思

这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一篇散文。本文选材精当,内容浅显,学生易懂。对于这样一篇内容较为浅易的文章,如果仅仅解读文本,了解于漪老师回忆的几件往事,学生的学习收获是不大的,也不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具有了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的求知欲望强烈,如果这篇课文没有一些新的东西,或者没有一个新的角度,他们往往就会觉得平平淡淡,收获不多。

怎样来教这样一篇课文呢?我反复考虑,数易其稿,最终定位在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即用指导学生写作的方式来阅读这篇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受到写作的启示。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样把阅读和写作组合起来,并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问题了。如果用写作的方法来解剖这篇课文,课上起来肯定毫无生气,也缺乏阅读教学的韵味。有人形容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同时煽动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我主要采用了一下方法加以整合,经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思路整合。以文章的写作框架确定阅读教学的思路,即从结构入手,以“凤头、猪肚、豹尾”的篇章结构确定教学板块,以写作指导作为贯穿前后的主线,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有所变化,最后引导到读书积累上来,以一副对联作为结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人生的启迪,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整合。阅读教学的精髓在于学生的朗读,积累,感悟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这些内容如果分开进行,每一项都有很大的空间,但往往给人一种割裂的感觉,既然我的教学定位在打通阅读和写作之路上,所以就大胆取舍,把课文内容的教学引导到文章的选材上来,把语言的品味教学过渡到写作语言上来,使之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件事大声朗读,之后明确作者围绕主题,写到的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千家诗、听国文老师讲课,这些材料能删去一部分吗?能颠倒次序吗?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后,自然得出写作启示:选材要丰富,并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和安排的次序。

教学形式的整合。文章是阅读课,所以要有阅读的味道,定位在阅读和写作融合,以阅读指导写作,所以教学的形式很重要。在教学中我采用写作启示录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乐于接受。在最后从结构、内容和语言上总结成三点,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如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后,教师提问: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符合凤头的标准吗?这样的问题,既兼顾篇章结构、又能够品味语言,学生乐于思考回答,在此基础上,自然得出写作启示:文章开头要紧扣题目,短小而精美。

教学设想和实际教学效果总是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语言品味还不够到位,由于注重竞赛形式,并兼顾写作启示,为了赶时间,没能在语言品味上深入,另外教师预设的多,而学生虽有发现,因预留时间偏少,而不能充分展示出来。

二是在总结写作启示时,对于学生有创意的发现,应及时关注并给予鼓励。

三是作业的布置,应对学习的内容有所延伸和拓展,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印象

《往事依依》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36—4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提高欣赏散文的能力。

•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提高审美情趣;积累语言材料;处理时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的情感,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教学重点:

⑴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⑵ 了解文章所引用的诗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2、教学难点:

⑴ 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⑵ 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

3、突破: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朗读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

2、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教学步骤及过程:(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圆圆的太阳爬上了山坡/当夏日的风缓缓吹来/当我们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发现我们已经长大了/那童年就显得越发地美丽”。请大家想一想:你的童年有哪些难忘的或者对你影响较大的事情。

学生活动……

几位同学积极地回忆了儿时的事与我们分享。是呀,童年令人难忘,童年的事有可能还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于漪老师的依依往事。(板题:往事依依)

2、走进作者

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二、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意思的词语把它标出来,在学习小组中讨论解决,注意学会使用工具书。

师生着重辨析“泊”:pō(解释为“湖”) bó(解释为“停泊”)

2、请同学读课文(一人一节),其他同学在听读的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⑴ 学生读课文。(师正音、评价朗读)

⑵ 讨论课文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作者对小时候几件事情的回忆。

⑶ 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文章内容的段落。(第一节)

齐读第一节。

3、“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那么,作者写了哪几件事呢?

请大家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活动……

明确:

读《水浒传》

读《千家诗》

听国文老师讲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听新派的老师讲田汉的新诗《南归》

三、赏析语言

1、一篇好的文章,往往用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思想感情。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哪个词用得好,哪个句子写得美。请用笔把它画下来,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

2、⑴ 文中引用了很多歌咏祖国风物或者描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句,现在,我们来弄清这些句子的含义。

学生展示收集的诗句资料……

⑵ 你知道哪些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能不能背出其中的一两句?

学生活动……

3、大家积累了很多诗句,希望能继续保持读诗、背诗的好习惯。在品析语言时,我们要学着去比较、辨析一些词语或句子。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的心头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一句中的“雕镂下”能否换为“留下”,为什么?

学生活动……

(小结)我们在品析语言时,不妨多揣摩一些词语的意思,辨别句子的修辞,或者领悟它们所营造的意境。

4、自选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话读一读。

四、明确主旨,拓展延伸

1、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学生活动……(板书)

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多读书 读好书 明做人之理

2、你读过哪些课外书?能为我们简要介绍书的大概内容或书中的主要人物吗?

学生活动……

3、今天,我们走进了于漪老师的少年时光,赏析了优美的语言,也懂得了要读书的道理。我想,只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就能明做人之理,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那么,你准备怎样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呢?请制定一个本学期的读书计划,注意要和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想结合。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水浒传》 启示:

忆 诵《千家诗》 热爱自然、生活、祖国

听《南乡子》 多读书、读好书

赏《南归》 明做人之理

练习设计:

课外阅读《千家诗》,背诵其中你最喜欢或者最受感染的几首,准备在班级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要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赏析美的语言,并能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教学中运用想想、读读、说说、背背、写写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品味语言,感悟道理,课堂的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往事依依教案 篇8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由整理]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述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资料,引导生尝试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资料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这天,让我们一齐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日,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资料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yáng)素蛾(é)婵娟(chán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zhūn)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齐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理解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这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能够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十分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述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齐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

4、两位老师教的资料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貌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的。老师讲了什么资料?(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主角,那深深……感动了。)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取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透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齐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齐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齐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带给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应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透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能够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  作业:《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课――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