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正文

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3-12-09 11:21:38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在山的那边教案(优秀8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1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时,我依据作者写作初衷,把“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教学的重点,把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学习的难点,把本文当作家庭题材的学习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一读、议一议,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文研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完成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及写法特色、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本文属课内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课前安排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找一会唱《让爱住我家》的学生唱几句,让学生谈谈歌曲让人感动的原因(亲情)。由此导入课文。

(设计意图:因为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及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所以感人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感人的歌词,使其感悟到亲情的可贵,使学生在探讨中与作者情感上产生沟通,从而更好地感悟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优秀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1、检查阅读效果:

⑴散步的人有哪些? ⑵散步的季节呢? ⑶散步的地点?

⑷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⑸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问题宜简单,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产生分歧的原因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理解这个结果的?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分歧的结果是“我”顺从了母亲,母亲则顺从了自己的孙子,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恪守孝道,值得赞美;母亲作为年迈的老人,却不顾自己的身体,关心下一代成长,爱幼之情跃然纸上;妻子的无声支持,其“贤惠”的品质也值得赞美,婆媳关系向来是家庭关系中比较敏感的一种关系,但在文中却和谐而无声地促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探究点二:

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写散步吗?文章的最后一句: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四、再读课文,研讨赏析

《散步》这篇散文,从写法上来讲,以小见大,是一篇公认的美文。除了美在文章的立意、主旨外,就文章的文字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美点”可寻。同学们可找出最喜欢的语句和段落大声自由朗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让学生明确,所谓“美点”,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生动最形象的,能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最自然的思想教育的地方。)

教师可先举了一个例子: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这个简洁而富有诗意的镜头。

你们还能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的“美点”吗?

学生分组开始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的答案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如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如2:“那里有金色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色宜人。)

(二)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意蕴丰富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五、拓展延伸(视时间情况,选择其中一个进行)

1、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谈谈我们应如何来表达对父母、对亲人的爱?

六、小结全文

同学们,散步这一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儿,在作者笔下却是别样的温馨!生活中不缺乏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们做个有心人,用心感受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温馨!

七、作业设计

抓住你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写一篇小文章,抒写一下你与家人间的浓浓亲情。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③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②     复述课文内容,体味人生的哲理。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文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设计

初步感知

①导入

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②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③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

(过渡)《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在诗中,诗人要用形象而精练的语言来表达他反复体会的情感。我们要理解诗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读,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领会它们所蕴含的意味。学生先自由朗读,再听老师朗读,并且边听边思考问题。

④屏幕投影思考题

a、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

b、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然后讨论回答、相互评论、补充(可由教师鼓励学生探究回答,答案不必求统一,让学生在听读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可让全班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也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精读品味

(过渡)对诗歌有了大概的了解,还要品读诗歌形象而精练的语句,好的诗句总有画龙点睛之处,品读这些诗句,就能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获得思想启迪。

①自主、合作探究

可用屏幕投影思考题,学生思考:

a.自由朗读诗歌第二节,思考作者是怎样看到全新的世界,实现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认为最形象、精练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后,可四人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的语句谈感受,体会到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并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②朗读指导

可用屏幕投影朗读知识:重音(重读、轻读)、语速、停顿。

教师指导朗读,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通过反复品读,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意味,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可在教师指导朗读的基础上齐读、分读。

[教师小结]诗人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启示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只要战胜困难,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这首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战胜困难。但是,怎样翻无数座山,却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样翻过无数座山,到达理想的境界,是教师和学生下节课共同探究的问题。

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语言。

②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內容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生活哲理。与《在山的那边》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感知内容

①导人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②默读文章

(过渡)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还要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默读完课文,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可小组交流,也可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过渡)以上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大屏幕投影问题:

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战胜困难,实现理想的?

学生拿出准备的练笔,可小组交流,也可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再次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最后

拓展延伸

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点评

教案把两篇课文内容综合在一起阅读,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体现了教师大胆、灵活的教学观念。教案从初一学生学习实际出发,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朗读教学中,给学生以朗读方法的指导,并把朗读和品味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受到高尚情操的启迪,又得到美的艺术感染。在阅读教学时,教案努力形成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例如:教案中《在山的那边》要求“探究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学生有了探究的体验,知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理解回答。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

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a、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诗。它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刚升上初中的。新生所接触的第一篇语文课文,所以如何教好这篇课文非常重要。它对于贯彻新课标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同一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时我非常用心,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学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画面后很是兴奋。我也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为什么?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写《在山的那边》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原因是什么?”“是啊,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这些具体的东西,用专业点的话说,是意象(板书),这些意象是理想的载体。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笔下,山的那边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读过了,诗中除了海、还有什么?”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我们已经读了这麽多遍,同学们明白王家新想说什么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因为学生不爱举手发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们过了自己心里这一关,等他们明白老师是真的希望他们自己来说,来谈他们心里的想法,而不是简单的一问,然后自顾自地说下去。时间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诉自己:要以学生为主;要配合好学生;一定要养成他们的好习惯。当同学们一个一个的站起来后,当他们说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后,我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可是当课堂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有进行不下去了。同学们生怕自己说错了。又无人发言了。凭我的感觉,也该下课了。我只好进行课堂小结,留作业。

这首诗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有吸引力也有挑战,以下是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得与失

在讲授这首诗歌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由朗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并全班交流小组里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堂气氛活跃。例如,有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中的“飘”字怎样理解?又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提问都很有价值。这是教学中的“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体会,诗歌教学尤为如此。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我把大部分的时间安排在学生的提出疑问和解决疑问这两个环节上,忽视了对诗歌的多次朗读,因而学生对诗歌的总体理解和感悟不够深刻。除此之外,对诗歌的主旨引导不够也是本次教学的不足之处。

二、教学困惑

诗歌的语言含蓄而凝练,《山的那边》一文中也不乏这样的词语,例如,“隐秘的想望”、“飘来的种子”、“枯干的心灵”等,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运用浅显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之一。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虽尝试用生活中常见的词语来引导学生,但学生对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是我今后的教学需要加强的地方。

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象征,接着例举常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加以说明,例如,梅花象征高洁,鸽子象征和平,乌鸦象征厄运等,让学生对“象征”这个概念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样的铺垫下,学生理解文中的“山”象征着“重重困难”并不是很困难,但对“海”的象征意义还不是十分理解。我引导学生先明确海的特点是“开阔、光亮、自由”,接着再点出文中的“海”象征“理想的境界”,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象征的含义以及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呢?我认为自己今后还需要不停地探索这一个问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 篇4

1、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⑴ 伏在窗口(fú)  痴想(chī)

⑵ 隐秘(bì)     凝成(nín)

⑶ 诱惑(xiù)    漫湿(màn)

⑷ 枯干(?括?)    一瞬间(shùn)

2、下边四组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⑴ 幻想 凝成 诱惑 宣腾

⑵ 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⑶ 隐秘 清澈 依然 枯干

⑷ 漫湿 一瞬间 飘来 深根

3、填空

⑴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_________,即对__________________和自信。

⑵ 用课文中词语填空:

小时候,我常__________在窗口__________。

于是,怀着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想望。

山那边的山啊,__________________脸。

在山的那边,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_________________的海。

4、根据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⑴ 我伏在窗口痴想渴望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

⑵ 我渴望见到的大海是信念凝成的大海。

⑶ 山那边的山,铁青着脸,使我一次次失望过。

⑷ 从小飘来的种子使我一次次鼓起信心。

【参考答案】

1、⑴

2、⑴

3、⑴ 幻想 大海的热烈向往

⑵ 伏 痴想 隐秘 铁青 是海 信念凝成

4、⑴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篇5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谓知彼,首要的就是了解教材和学生

一、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都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书写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小学教材中接触的现代诗歌较少)(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打好基础、做好衔接)

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感。”《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吸收能力有限,简单介绍诗歌常识即可)学习时不应过多的讲解诗歌的理论知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及品悟主题上》《教学过程要明确实习课标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上述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诱惑、喧腾”等词语。

2.初步了解及诗歌朗读的基本要求及诗歌常识

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诗中“山”与“海”的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发挥理想、想象能力,整体把握感悟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德育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因为本文是一篇浅显的现代诗歌,其重难点应该放在朗读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学重难点这样安排: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象征意义,深入体会战胜困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四、教法及学法分析

这是一篇比较浅显的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启迪”,“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实物图片,以增强感官的效果,因此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2、朗读指导法

3、诱导点拨法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这样的学习方法以求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1、朗读法

2、讨论法

五、教学流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考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情揭题(此环节4分钟).,

步骤1:由“梦”说起,老师有感情的说:“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

步骤2: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此环节的目的是激活课堂,使学生进入自主角色) 步骤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展示图片(有一位诗人叫王家新,他从小生活在大山里 作者儿时的梦是什么呢?)

出示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积累词语,了解诗歌理论(此环节7分钟)

展示课件,朗读生词,点评(此环节是为落实知识目标)

简单介绍诗歌相关理论

(三)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此环节15分钟)

步骤1、欣赏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①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评议,开展比较读,比赛读的活动(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

②教师发问:朗读诗歌第一节,你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品读诗歌。

③播放课件,听读课文,体会意境(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步骤2、欣赏品读第二节

①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生生评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②学生配乐朗读;

③老师发问,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④教师点拨,学生评议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读促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品味,并领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合作探究,研读诗歌(此环节12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通过读、听发现两节诗中“山”与“海”有什么不同含义吗?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从而把握诗歌主题,感受作者的信念并陶冶情操)

2、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讨论 (此环节的意图是为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促进学生体会主题)

(五)课堂小结,(此环节4分钟)

配乐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其余学生闭眼体会意境,结束本课学习。 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生动地在脑海里浮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又能通过配乐朗读的方式感受语文的审美情趣。

(六)写作训练(作业布置)(此环节3分钟)

1、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给学生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

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结合课文的一次练笔,让学生结合本文的象征写法,发挥想象,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群山 比喻 重重困难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象征手法

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与“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的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新诗很有吸引力,在小学他们接触更多的是格律诗,这首新诗语言美,富有节奏韵律,会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对形成学生的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和深刻的影响教师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牢牢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迸出思维的火花,体验对人生的感悟,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2、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情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体会诗的情、理、意等这加深了他们对内容理解的难度,再加上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心理上会有紧张感和胆怯感,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好在他们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我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采用了对应的手段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分析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准备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法

新课标明确要求:“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诗歌教学的手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以读激情,以读感悟,从而体会诗的感情,理解诗的意蕴

2、讨论点拨法

在加强诗歌朗读训练的同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赏诗、品诗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质疑,师生合作探讨学习,对于学生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3、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运用声、像、图三维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手段更便捷,适当穿插展示课件能创设教学情境,又能解构文本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的提示,能激情导思、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课堂,体现诗的情美、理美、文美、意美

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

我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培养学生能独立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诵读悟情法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掌握朗读诗歌的要领,体会作者在文中饱含的感情

3、品读悟理法

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自主讨论,解决诗中不理解的句子,获得人生的感悟

4、情感迁移法

学生根据诗给自己的启示谈自己的生活经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把握诗歌的总体形象,感悟诗歌的思想内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层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揭题(此环节4分钟)。

导语设计: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吧,那今天我就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小男孩,生于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下,从小随父母工作的调动,在好几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世界对于幼小的他来说,就是放学后一片寂静的校园、山川中那道清澈的河流,以及环抱着这一切的无言的群山。每天遥望着那无边的群山,他常常想,山的那边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带着这样的一个强烈的想望,经过无数的坎坷和不懈地努力,他终于走出了大山,考上了武汉大学。就读大学期间他开始发表诗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和文学教授。这个人是谁呢?你知道吗?他的名字叫王家新。在刚上大学不久时,他把自己走出大山的经历用诗的形式写了出来。那么你想知道是什么力量让他走出了大山?这首诗他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步骤1:由“梦”说起,老师有感情的说:“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我们会编织美丽的梦想,你们童年时都有过哪些梦想呢?今天能告诉我吗?”

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此环节的目的是激活课堂,使学生进入自主角色

(二)检查预习情况,积累词语(此环节3分钟)

步骤1、出示课件,明确学习目标

步骤2、展示课件,朗读生词,点评

此环节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词语

(三)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此环节18分钟)

步骤1、欣赏品读诗歌第一节,体会感情,品味语言

①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评议,开展比较读,比赛读的活动

②播放课件,听读课文,体会意境

步骤2、欣赏品读第二节

①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生生评议;

②老师发问,你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③教师点拨,学生评议

(四)合作探究,研读诗歌(此环节12分钟)

1、教师提问:你们通过读、听发现两节诗中“山”与“海”有什么不同含义吗?

(五)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此环节8分钟)

①指名朗读诗歌的。第一节学生评议,开展比较读,比赛读的动

②教师发问:朗读诗歌第一节,你读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习品读诗歌。

③学生配乐朗读;

2、学生诵读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自主品味揣摩诗歌的语言从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赏析

请学生根据诗歌给自己的启示,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第一节的感情基调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以读促读,以读悟情,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品味,并领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同时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落实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习象征的手法,体会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此环节的意图是创设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既独立思考又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六)写作训练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学生习作

新课标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要求:“在写作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此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表达成文字。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请同学朗读自己写的小短文,同学评析。

标准

1、是否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2、是否写出奋斗过程。

3、语言是否流畅,声音是否洪亮。

八、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海”——理想的境界

“群山”——重重困难

“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

九。教学反思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如果能让孩子们有了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激活了心中的梦想,并知道去怎样才能去实现梦想,那们这节课就没有白上。还有我想学生们可能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如果能在课后去阅读,甚至尝试写作就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一节课结束了,但影响是深远的,那这节课是多么有意义啊!

这节课我尽量创造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中。上课前的导语,我以讲故事的方式既创设了情境、导出了本课,又介绍了作者和背景,可谓一箭三雕。

这节课我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诗歌是美的,读诗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诗歌教学要以朗读为主,所以这节课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朗读,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片段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在朗读中质疑,探究,同时也提高了朗读的水平。

这节课容量比较大,内容也很多,不想面面俱到,即使忍痛割爱,但对于初一的新生,只有短短一节课的时间,感觉还是讲的过多了。孩子们听起来也许比较累。

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找更好的问题,能够一下子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够很好的理清诗歌写作脉络,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发展的问题设计,但一直也没有找到更好的。学生的质疑会很零碎,不可能顺着你的思路把这首诗的脉络很好地理清,但只要学生思考了,动脑了,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就不需要追求完美,也没有完美的课。于是不可避免的这节课在分析的过程中感觉有点乱吧。

初中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优选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山”、“海”、“爬山”)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联系实际,理解人生的意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本诗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主要教学策略: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精彩纷呈、五彩斑斓。而生长在大山里的孩子,他的理想会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座山,去看

看山的那边有什么!(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出示幻灯片)

注音并解释:痴想  凝成  一瞬间  喧腾  隐秘

三、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常识)

1、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配乐朗读,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

3、学生分组散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朗读,师生评价优缺点。

5、齐声朗读。

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

教师明确:  第1节    童年时的向往与失望

第2节 成年后的执着与感悟

五、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问题

①“山”、“海”、“爬山”在本文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②“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

③“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

④ 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

⑤“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⑥“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

⑦ 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代表发言后明确:

①“山”象征着挫折、困难,“海”象征理想与信念,“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② 痴想即痴迷,神往于外面的世界。

③ 用了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觉。“我”本希望看见大海,可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好象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④ 比喻幻想全然落空。

⑤ 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⑥“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枯干的心灵”指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⑦ 强调“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教师要适当点拨,比如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像信念、信心、战胜失望等等,再把握几个意象——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

2、 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提问、归纳、明确

(可多种):

①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②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为多次奋斗不能达到目的就灰心丧气。

③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心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3、仿造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

海在远方为我喧腾

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

六、教师小结:这首诗,作者取象于大海群山,用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哲理。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我们知道,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就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看幻灯片,感悟诗歌)

齐声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迁移训练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写在读书笔记上,不少于300字。

2.预习第四课《生命的意义》。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奋斗       山——重重艰难险阻

海——理想境界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导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喧腾、一瞬间”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意义。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与思想,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范读,学生诵读、品读等环节,体味诗歌所蕴涵的哲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词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

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

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探究学诗方法

1.诗歌常识

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一

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2.方法探究

回忆、探究如何学习诗歌: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

朗读是学诗非常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把诗读好呢?同桌之间讨论、明确:

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品读诗歌,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用词、修辞、写法的角度,领悟

内容和情感,品味内蕴,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三、诵读诗歌

通过多样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文中用红笔标画出重点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积累。

痴想(chī):发呆地想隐秘(yǐn):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凝成(níng):凝结而成*(yòu):引诱,迷惑

喧腾(xuān):喧闹沸腾扎下(zhā)

漫湿(màn):润湿,浸湿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齐读词语两遍,慢速齐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并注意停顿。

2.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听范读,学生小组练读、讨论,把握节奏与停顿。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其余学生听读,师生共评。

3.三读诗歌,读懂内容。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第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中的“山”

和“海”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两部分内容。

时间上:一节写“我”童年时期;二节写“我”长大后。

情节上:一节写“我”渴望海;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上:一节写“我”的相望与困惑;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一节中,“山”“海”指现实中的“山”“海”;二节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象征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

4.四读诗歌,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课后补充,教师补充介绍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这里的“山”和“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解读:山,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

--王家新《关于〈在山的那边〉》

师生一起揣读两节诗的情感,准确把握朗读语气。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吻)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一节要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

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结尾要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诗人取象于山与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坚定的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大声自由朗读体会后,*齐读第一节,男生接读第二节,读出诗情诗味。

四、品读诗歌

诗情诗味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可以从词语入手,抓

住关键词语蕴涵的丰富情感。比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在这首诗中是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问题: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品读,进行圈点批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五、拓展迁移

1.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2.感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语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幸之助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远也翻不过山岗。--约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六、作业设计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2.《我的理想》300字小习作,提示: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困难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理想

山海

象征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