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6篇正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6-24 21:19:15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里是细心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优秀6篇,欢迎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1

一、 “之”作代词用,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之:代“他”。

3. 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之:代“这”。

4. 代事。

如: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使楚》)之:代“晏子使楚”这件事。

5. 代物。

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之:代屡。

6. 代军队。

如:“公将驰之。”(《曹刿论战》)之:代齐军。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一般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 “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 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 “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 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陋”提前到了动词前。

5. 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 “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 “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 ① 妻之 ② 市,其子随之 ③ 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 ④ ,妻止之 ⑤ 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 ⑥ 教。今子欺之 ⑦,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②⑥/③④⑤⑦ B. ①⑥/②/③④⑤⑦

C. 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2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放松心境,准备上课

二、吟诵诗歌,做好衔接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欣赏音乐《长亭送别》,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四、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

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五、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出示朗读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

4.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钢笔描红。

2.积累送别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词语,读一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出示阅读要求: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句,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相应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三、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出示: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

……(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四、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五、作业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文 篇3

2009年9月28日,日本共同社与中国新闻社先后报道家在大连的蒙古族女性乌云其其格(80岁,自称是成吉思汗第34代后裔)透露“成吉思汗墓地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后,无论学界,还是网络,没有动静,都在沉默!

2009年10月15日,中国著名佛教考古学家、龙门石窟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人称中国佛教考古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温玉成教授第一个站出来从学术上给出了成吉思汗陵墓为什么可能在川西的理由。

2011年4月29日至5月1日,温玉成教授和成都考古院研究员张雪芬到甘孜州丹巴县境内考察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甘孜报记者全程采访了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考察温玉成教授向笔者透露了成吉思汗陵墓为什么可能在甘孜州丹巴县境内的种种迹象和考古成果。

世界许多考古专家寻找成吉思汗陵墓780多年,最终结果一无所获

有秘密,就有人探秘。探之不得,穷追不舍。除了部分专家学者“纸上谈兵”、争辩不休外,还有许多人不远千里进行实地探寻。据说,在最近200年就有100多个考察队,四处搜寻成吉思汗陵墓之谜。就是最近20年间,这种探寻活动仍未停止,而且有不断升温的趋势。有些国家、有些机构甚至不惜投人、动用精密仪器、调动各种手段。但都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1939年6月,鄂尔多斯蒙古王、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札部(1873-1945)为避免亲日派德王,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主席将成陵移往呼和浩特,经中央批准“迁陵”于西安。路过延安时,1万多人迎送,当时和中央代表谢觉哉,八路军代表滕代远,中联部长王若飞献了花圈。政府派特工,一路追随。1939年6月8日,中统局第一组向重庆行政院蒙藏委员会吴忠信报告。自榆林电告:“查成吉思汗之遗骸在外蒙,葬处无人确知。此次所移者仅为蒙古包既幌幡及一银箱,银箱里一黄锻包袱,袱内数寸大小之方式木盒。盒内何物,无有知情。此外无它物。”

一次机缘巧合,让温教授走上了破解“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的学术之路。

温玉成教授,原本无关成为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破解的学术课题,但一次机缘巧合,让他走上了破解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的学术之路。

“2010年9月23日,从北京飞往内蒙古呼伦贝尔,次日乘车5个小时,赶往鄂伦春旗,应邀考察嘎仙洞。

“9月25日晚,呼伦贝尔市委统战部部长孟松林前往宾馆探望温先生。谈话间,孟先生说及成吉思汗陵可能在四川大金川、小金川之间。孟先生不但是位官员,也是一位蒙古学学者,著有《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等。为破解成吉思汗陵墓之谜,他先后31次前往蒙古国,至于在内蒙古寻访,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但是,一无所获,陵墓之谜始终不得破解。一次,他从家住大连的一位厨师那儿听说成吉思汗葬在四川――这位厨师收藏的几件蒙古文物,正在呼伦贝尔博物馆展览。孟先生说,关于成吉思汗陵在四川,这位厨师说了很多的东西,他文化程度不高,就是编故事,也不至于说到川西去,不可能编得这么圆融,无懈可击。孟先生问我四川方面是否有熟人能给个方便?若有,可一同实地考察。不然,在茫茫大山中寻访成吉思汗陵,语言不通,你我倘无向导,心有余而力实不逮也。”

温玉成教授从文献与考古中推理分析,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在川西丹巴。温教授回到北京后,查阅了大量相关史料、资料,分析成吉思汗的作战路线和作战策略

温玉成教授在查阅文献时有重要发现,《元史》记载:1227年7月己丑日,崩于萨里川哈老徒(哈老图)之行宫,寿六十六,葬起辇谷。而《蒙古黄金史纲》记载:1227年,六十七岁,7月12日宾天。在汗的大地,修筑了永世坚固的八白室(今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镇成吉思汗陵)。后葬不而罕・合勒敦山(在蒙古乌兰巴托东北约]80公里处,东经109°北纬49°)。《草原帝国》记载:1227年8月18日,在平凉以西地区去世,终年60岁,遗体葬不而罕・合勒敦山。史书记载一片混乱,温玉成教授感到有些困惑。

“萨里川定位南辕北辙,凡此等等,导致成吉思汗陵墓疑案悬而难决。萨里川倘若在蒙古,成吉思汗驾崩于此,他的灵车,怎么可能北行而走到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镇,即现在的成吉思汗陵?”温玉成先生说。

又查阅《宋史》发现,成吉思汗6月驻军清水后,蒙古军(北兵)左右两军南下激战正酣,成吉思汗难道会在清水“避暑养病”?!

温玉成教授说:“从农历6月到公历8月18日,一个多月之间,成吉思汗真的在清水‘避暑养病’,真的就没有干些什么吗?”

查阅有关元史资料,确实到农历6月为止,没有了下一步的信息。现在大多数“专家”,研究元史的,不怎么倚重宋史,研究宋史的,不怎么倚重元史,即使宋史说了元史的事儿,也不怎么当回事儿。

从《宋史》曹友闻、高稼、陈寅等传记中,温玉成教授理出农历6月至公历8月18日蒙古军左、右两军南下作战之路线图(见P79页图)――左路军(东路军):清水――凤州――河池――略阳(沔州)――大安军――广元(利州)――剑门关;

右路军(西路军):清水――天水军――西和――武都。

在西和,右路军分军进击略阳,与左路军会合,一路南下作战,声势浩然,与宋军激战酣然;

右路军剩余部队自西和南下,《宋史》言及其“逼近武都”之后,这支部队竟然就此悄然消失,无影无踪了!

左路军激战正酣,右路军为什么悄然蒸发?温玉成教授给出了“大胆猜想”中的右路军“消遁”路线图:武都――文县――南坪(九寨沟)――忒刺(松潘)――黑水;黑水分军,一路至马尔康――大金川――丹巴,一路至小金川至丹巴,丹巴合军,也许继续前行了一段路程(见图中虚线部分)。温教授说:“我在丹巴考察时也得到证实,当地一位活佛透露,曾经老人们讲,蒙古骑兵路过嘉绒的故事,也给当地流下蒙古后裔的很多故事。”

温玉成教授推理分析,如果从成吉思汗进驻清水至他驾崩,这段时间以30天计算的话,日行军约为39公里;若以40天计算,日行军约为29.5公里。前面作战,可能慢一些。无论怎么说,蒙古骑兵以这样的速度进发,是不在话下的。

蒙古军为什么去川西,去丹巴?去丹巴干什么

温玉成教授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蒙古军的惯用战略,灭金国,也是沿着伏牛山南下,到今日禹州与金兵展开决定性的三峰山之战,而后拿下都城开封的;灭南宋,也是绕道西边,先进行了具有决定性的襄阳之战的。成吉思汗要到大渡河去,寻找灭南宋、灭大理之前的大本营。松潘在1253年成为忽必烈征伐大理的三军大本营,当有赖于成吉思汗的这次经营。”左路军激战宋军,无非是掩护成吉思汗率领他的大约1000骑精兵,前往大渡河寻求灭南宋、灭 大理的前哨阵地。何况当时的川西,不是南宋与大理的管辖区域,其尚在分裂之中的吐蕃管辖下,他的行军,可谓如人无人之境。”

“成吉思汗的行军路线,对于步兵来说,行军也许是异常困难的。对于骑兵来说,不过小菜一碟,因为这一线,都是游牧区。不能以‘行路难’考量军事行动。工农红军从这儿走过,成吉思汗的精锐骑兵倘若不能征服川西山川,岂能征服天下?不可小瞧成吉思汗的军事天才与战略胆识,不然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也不会说:‘如果有关战争的记载都从历史上抹掉,只留下成吉思汗战斗情况的详细记录,且被保存得很好,那么军人将寻仍然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这位令人惊异的领袖的成功,让历史上大多数指挥官的成就黯然失色’。”温教授说。

从当时的形势看,西夏已亡,金已求和,灭在旦夕。大理与南宋,成为成吉思汗的战略重点。作为伟大的战略家的成吉思汗,此时南下川西,到大渡河畔寻找战略大本营,乃是当务之急,亦是英明之举。

成吉思汗死在大小金川,只能安葬在丹巴墨尔多神山周围

蒙古人没有祖陵概念,如果那么多蒙古族帝王都归葬在一起,蔚然成群,不可能到现在连皇陵的影子都找不到。“是故,成吉思汗病死在大小金川,葬在墨尔多神山周围应是可能的。蒙古人认为死就是升天,死者不能打扰,否则不能升天,是故迁葬是不可能的。在大小金川,骑兵易行,灵车难动,而运送成吉思汗金体,按照规制,必须使用灵车与仪仗。在大小金川,这些条件,显然都是不具备的。成吉思汗死在大小金川,只能就地安葬。况且时值夏天,运送尸体出川,难有防腐措施,当不可为。成吉思汗遗嘱与拖雷临时决定,都应为就地安葬。安葬地方按照蒙古习惯,应该葬在风水宝地。而墨尔多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周围有62座山峰围绕着墨尔多主峰。主峰周围有108个修行迷洞。埋藏在哪个洞里谁知道呢。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人的高明,因为他们埋葬成吉思汗,就是为了不让后人知道。关乎成吉思汗陵,有很多秘密,但是都不能说――这是蒙古族群必须坚守的秘密。”温玉成教授说。

蒙古国前任总统巴格班迪曾云:“根据成吉思汗传授的遗嘱,他的陵墓永远不让活着的人知道。我们应该遵循成吉思汗的遗嘱,不要找它。让它永远成为‘谜’。那些愿意去猜的人,就让他们去猜吧。”

温玉成教授说:“我也曾经为此保守秘密,但是,现在终于有人愿意开口了,似乎不再只是‘猜’了。这倒合乎孔夫子所言的‘礼失而求诸野’,民间会沉淀着惊天绝密,墙总要漏风的。”

温玉成教授分析,依据《元史・祭祀志・国俗旧礼》记载:成吉思汗墓应有如下文物――木棺――整木中间挖成人形、契合为棺,金箍四条固棺;

皮帽、貂皮袄、靴袜、金腰带;金壶、金瓶、金盏、金款子;黄金饰鞍辔的马匹(祭祀战马饰黄金鞍辔);

墓穴五里之外有“烧饭”处,埋有祭祀马、羊等。温玉成教授说:“如果丹巴境内发现上述特征的古墓,断定是成吉思汗陵墓。”

“这次甘孜考察找到--~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在丹巴的考古证据,为下一步的考察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成吉思汗川西墓地的位置,是乌云其其格从祖辈开始,通过口头传承至今的,家人每4年都会拜祭一次。根据她的描述,民间历史学者滕木其乐去年7月赴当地调查,确认了洞窟的人口。温教授也委托丹巴当地公安和旅游部门打听滕木其乐的消息。但当地住宿登记簿上还没有查到任何线索,也许住民间客栈和老百姓家里。

温教授在丹巴询问到一位名叫兰木克的神秘守山人,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但他两年前去世了,现在他还有一个哑巴徒弟,温教授怀疑:也许那位是守成吉思汗陵墓的当地人。

温教授在丹巴考察期间,拜访了许多民间老人和高僧大德,分析了地理位置和地名,同时寻找了考古资料,查阅了地方文献。

丹巴考察结束后,温教授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次丹巴考察更进一步验证了我的推理和分析,实地考察时发现了墨尔多与鄂尔多有着某种关联、成吉思汗忌日和当地的节日也有很多巧合之处。同时,丹巴和蒙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领钦寺找到的八思巴创制的新蒙文写的对联是最有说服力的考古证据之一。当地活佛给我透露的关于发现奇特人骨的说法也很有考古价值。我十分满意这次考察活动,这些考察资料为更进一步确认成吉思汗陵墓在丹巴境内的判断和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我期待丹巴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发生更多的奇迹。”

相关链接

对成吉思汗陵墓的历次考察

日本考古队(1906

2002)特别是1989年8月,日本著名考古学家江山波夫作为日本、蒙古考古联合学术调查队队长在古尔班格勒调查成陵。1990年――1993年,耗费1亿美金购买蒙古草原TM卫星图像,还动用航测直升机,将肯特山以东草原做拉网式勘探,深达30m,总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找到了3500座13世纪以前建造的古墓,但没有找到一座皇陵,当然也没找到成吉思汗陵。2004年又派人调查成陵,毫无结果。

美国考古队1995开始,以克拉维兹教授为首,动用遥感卫星及GPS定位系统和更大清晰度卫星图像,详细分析蒙古国东部地区,寻找数年,也是一无所获,最后认为:成吉思汗陵墓应在中国内蒙古地区。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4

关键词 课堂理答 智慧 策略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在一书中这样阐述:“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纵观当今课堂,教师的理答却不容乐观。有的教师语言贫乏,或简单理答,或重复理答;有的教师态度过急,或武断理答,或代替理答;有的教师指向不明,或模糊理答,或回避理答……这些理答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我们的课堂迫切呼唤智慧理答,迫切呼唤我们的教师能够树立理答意识,训练理答技巧,形成理答机智。本文试着结合几则朗读教学案例,对比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智慧理答。

一、由表及里探一探,心中悟出始知深

研读《穷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一句。

案例一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应读出什么语气呢?”生:“应该读出他很受不了的感觉。”师:“能不能联系生活谈谈‘受不了’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比如有一次一个同学背地里议论我坏话,我真受不了。”生:“天气太热时,我也会受不了。”师:“(急了)渔夫受不了是因为什么?”生:“因为五个孩子多,养不了。”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生:“我妈妈时常告诉我,她小时候生活艰苦。为了让她们四姐弟吃饱饭、上好学,父母亲要整天干活,有点受不了。”师:“是啊,生活艰难会让人受不了。”师:“现在能读好这句话了吗?谁来试试?”

案例二 师:“你从课文哪儿读懂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这句话的含义?”生:“‘丈夫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为了五个孩子他不得不冒生命危险,实在是受不了,没有办法。”生:“‘孩子们还是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他那么拼命,可还过不了好生活,真的够他受的了。”生:“‘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但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以看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连妻子也不得闲。”师:“把‘受’换一个词,可以换哪个词?”生:“苦。”生:“累。”生:“熬。”生:“忙。”师:“一个‘受’字,让我们读懂了他家生活如何?”生:“生活不易。”生:“生活贫穷。”生:“生活举步维艰。”师:“会读这句话吗?应读出什么语气?”生:“用低调、沉重的声音,读出生活的艰辛。”师:“想象此时自己就是渔夫,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师:“有没有同学读出其他的情感来呢?”生:“桑娜很心疼丈夫。”生:“桑娜对丈夫的爱是深沉的。”师:“好,用深情、不舍的语调,再读这句话,读出桑娜的疼爱吧。”

思考 高质量的“问”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高质量的探问理答,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缜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在逐层推进的回旋中,使学生们的理解准确、全面、深刻,感受深入,情感升华。案例一,教师指导朗读虽然也运用了探问理答,但是他急于求成,直接以“应怎样读”切入。听到有学生谈到“受不了”一词便如获至宝再次探问,让学生联系自身谈感受,结果指挥棒没把握好,学生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虽然后面“拉回来”了,但颇费周折,学生对于生活的艰辛理解得也不够深刻,朗读自然不到位。案例二,教师明白学生很难理解生活的艰辛,于是指导朗读时,第一次探问直指文本,以教材为依托,来蓄感;接着一个“换词”环节,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渔夫此时“受不了”的心理状态;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感悟朗读。学生此时的理解极为深刻,朗读指导水到渠成,而不是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探问,引导孩子把情感推向更深层面,体会桑娜对丈夫的爱。这样的探问理答实属高明。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如果我们的每一次探问都能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历经心灵碰撞,就能使他们的灵魂得到真情的浸润。

二、思绪零散归一归,以点带线扩成片

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

案例一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内容?”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送别的场面。”生:“写出了李白与老朋友的深情厚谊。”师:“是啊!这句话表现了李白与老朋友的依依惜别。”师:“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感情?”生1:“读出依依惜别的感觉。”生2:“读出与老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句话好好读一遍。”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范文 篇5

关键词:接受美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174-03

李白诗歌英译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此后诸多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诗人、学者都翻译过李白诗歌,如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弗莱彻(William J.B. Fletcher)、小x薰良(Shigeyoshi Obata)、许渊冲等等。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艺术特点,甚至被认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个是声律)”[1]。“意象是诗词性质的集中体现,离开意象,诗歌的特性就丧失殆尽”[2]。由于意象具有形象性、非独立性、多义性、文化性、象征性等特点,意象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尤为困难。本文拟选取李白著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5个英译本为个案,从接受美学视角,对翻译过程中的意象再现进行评析。

一、接受美学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联邦德国,主要创始人为康士坦茨学派的汉斯。罗伯特。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美学最主要的理论渊源是哲学阐释学和现象学美学,同时也从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社会学、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美学、萨特的存在主义等理论中汲取了营养。

与以往文艺文学理论只认同读者对作品的被动接受不同,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作者-作品-读者关系中,并“不是单纯做出反应的环节,他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3]。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4]。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作者所赋予或作品所包含的,而是也包括读者所理解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在读者的阅读中才逐步得到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既定的客观存在,也并非对所有时代所有读者都完全一样。

姚斯在哲学阐释学“前结构”“前理解”“偏见”“效果历史”等概念范畴的基础上,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期待视野指读者在接受一部作品前由其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一种审美期待。姚斯认为,每个读者都带着已有的期待视野开始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改变或实现这些期待,与文学本文的历史视野达到某种程度的视域融合。文学接受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改变、再建立期待视野的过程。伊瑟尔借鉴现象学“图式结构”“具体化”“重建”等理论,提出了文学作品的召唤性。伊瑟尔认为,文学本文只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式化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次都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留待读者去确定、填充,也即具体化。这种留有空白和未定性的图式框架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它们使读者得以“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5]。

接受美学因其在文学作品的概念、读者的作用、读者的地位等方面的新见解开拓文学研究的新时代,同时也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审视视角。首先,在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之后,译界对翻译活动的本质有了重新认识。“翻译活动不再被看做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6]吕俊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质上是一种对话的参与”[7],译者经历的两次视域融合,实际是两次对话,即译者与原文的对话、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对话。其次,与读者地位的提升相应,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重视。再次,接受理论为译文的多样性提供了依据。需要指出的是,译者主体性和译文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译者居于翻译活动主宰地位,可以随心所欲。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原语文本及其背后的作者,“原文文本对译者有一定的制约性,有被决定了的性质,它不是可以被随意解释的”[8],另一方面还受制于目的语读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译本的多样性始终被限制于一定范围之内。超过这一范围,翻译便不再称之为翻译。”[9]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意象翻译评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于玄宗开元十六年,即公元728年(一说作于开元十三年)。该诗是李白颇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绝,古往今来,备受推崇,明人陈继儒曾誉之为“送别诗之祖”。诗中意象丰富,黄鹤楼、烟花、扬州、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动态画面。表面看来该诗句句写景,实际却句句抒情,情景交融,引发读者无尽想象,生成诗歌隽永意境。

原诗及5首译诗①如下:

(一) “黄鹤楼”意象

黄鹤楼故址位于今湖北武汉蛇山黄鹤矶头,为古代名胜之一。相传仙人子安曾乘鹤到此。诗人首句用之,给了孟浩然此番出游一个很高的起点。孟此去扬州,仿佛也像仙人般自由洒脱。Paul Kroll的译文(下称克译)把“黄鹤楼”译为“Yellow Crane Terrace”, John Turner的译文(下称特译)译为“Brown Crane Tower”,其余3位译者的译文(下分别称许译、孙译、杨译)则译作“Yellow Crane Tower”。经查,“terrace”有台地、台阶、梯田、排房等意,却并无塔、楼之意。也许是因为译者并未见过黄鹤楼,对该楼的形状不甚了解,才有此误译。而“Brown”是棕色或褐色,并非黄色。诚然,从外立面颜色来看,黄鹤楼确实有点棕褐色。但此黄非彼黄也,黄鹤楼的“黄”并非指塔楼颜色,而是与“鹤”组成“黄鹤”这一有特殊含义的名词,所以译者的理解有失偏颇了。此二误译可视作译者期待视野的消极影响。

(二)“扬州”意象

唐玄宗时广陵郡又称扬州,因此标题中的广陵和第二句诗中的扬州,指的是同一地点。作为历代文人墨客憧憬之江南名都的扬州,在本诗中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地名,更是一个带有浓厚文化意味的意象。标题中的“广陵”,许译和杨译选择了省译;克译和特译选择了音译:Kuangling;孙译亦是音译:Guangling,但加注解释了广陵这个地名所指地域范围的历史沿革。第二句诗中的“扬州”,克译、杨译皆为音译:Yang-chou/Yangzhou;特译省译;许译River Town,孙译thickly-peopled Yangzhou。笔者认为,杨译和孙译各有千秋,其他译文则略显不足。原语读者都知道广陵和扬州实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叫法,但对于不知情的目的语读者来说,看到题中的Guangling和文中的Yangzhou,他们可能会困惑孟浩然到底是去哪里。所以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前理解,且避免标题冗长,可以像杨译那样,省略标题中的广陵,只翻译第二句诗中的扬州。又或像孙译那样,两种称呼都译,但对其中之一文后加注,表明两者为同一地点。扬州在唐代是两京之外最繁华的都市,时称“扬一益二”,意即扬州第一,成都第二。提到扬州,可能大家脑子里都会浮现出一副繁华景象,但到底如何繁华,建筑、交通、生活等等场景是什么样子,又会因人而异。因此扬州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该诗的一个空白和未定性。克译、特译、杨译都保留了这一空白,只是音译,未加任何注释;孙译做了具体化,“thickly peopled”就是译者的填充,是译者期待视野和诗歌空白对话后的结果。这样做有利有弊,益处是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扬州的特点;弊端是将扬州的特点局限了,使译文读者只知其人口稠密,不解其风景秀丽风情旖旎。这样一来,空白过于确定,译文读者的想象空间受限。如果说孙译留给读者的空白过小,许译的空白则过大,大到有点脱离原诗。也许是践行“浅化”策略,许译的扬州叫River Town,尽管是大写,读者也很难把它和扬州联系起来,恐怕只能根据扬州曾称“江都”而略猜一二了。

(三)“烟花三月”意象

三月本只是表示月份的专有名词,无关情感,但因“烟花”二字,这个时间一下生动起来,“烟花三月下扬州”也因此被赞为“千古丽句”。也因为“烟花”二字,三月不宜再理解为确切月份,更宜理解为春天这个季节。此二字可算该诗最大的意义未定点,自诞生以来,已有多种阐释。尽管各种阐释都认为它是形容春景,但“烟”字作何解并无定论。且举三解为证:“指春天笼罩在蒙蒙雾气中的绮丽景色”[10];“形容柳如烟、花似景的春色”[11];“形容阳春的妍丽景色”[12]。5位译者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见仁见智。克译:Among misty blossoms of the third month;特译:’Mid April mists and blossoms;许译:while willow-down and flowers reign;孙译:In this flowery April clime;杨译: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烟”在该诗中是一种比喻,是虚笔,只是交代当时的季节及其美景――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天。如果译为“in/among/mid the mist”,就坐实了。假设黄鹤楼和江面真的雾气朦胧,诗人如何能目送孤帆直至影远,又何来碧空。就融合原诗视域、再现原诗意境而言,许译甚好,但前提是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一来中国诗词历来有柳如烟的比喻,willow-down巧妙暗含了原诗的“烟”字;二来垂柳和繁花是中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春天的象征,译文既交代时间,又避开“三月”“四月”之争,保留了原诗的朦胧含蓄美。此外reign一词与上句尾词Crane押韵,为译文的音美增色不少。可惜,对于不谙中国文化的目的语读者来说,willow down带来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中国人见垂柳而知春天,但在英语文化中垂柳并没有这种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因此很难达到相似反应。

(四)意象群:“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这几个意象是本诗中最重要的意象群。所谓意象群,就是指“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当主体将若干意象表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画面或动作并传达出内心的情义层次时,就构成了意象群。意象群的组合,构成了诗词的意象系统,形成意境”[13]。钱钟书先生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无限在。”[14]这与接受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伊瑟尔认为,正是在一部作品的意义空白中,隐藏着作品效果的潜能。“一部作品的未定性与空白太少或根本没有,就不能称为好的艺术作品,甚至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15]文学本文的召唤结构就好比那着点红的万绿丛,有余而不尽,给予读者能动反思和审美想象的余地,让读者得以举一反三去寻找那无限姹紫嫣红,也即深入参与作品潜在意义的实现。以本诗为例,古今中外的读者从本诗的景中就阐释出了不同的情:与所敬爱的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对扬州的歆羡之情、对不能同行的惋惜之情等等。

这两句诗的5译文中,许译一减二增,可谓独树一帜。一减是指“孤”字省译,二增是指在天空前增译“无边无际”,在河水前增译“无穷无尽”。去lonely或solitary而添boundless和endless,再加上独一无二的rolling,译文离愁别绪减弱,豪迈气概增强,倒也符合李白诗歌激情饱满、境界开阔的特点。只是两处增译略有过度具体化之嫌,限制了读者对“碧空”和流向天际的“长江”的想象。去掉这两个词,译文并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情况下,译者填补空白或具体化未定性,会破坏原诗的含蓄和模糊美。

这一组意象群中,5译文差异最大的要数“长江”。克译、孙译:Long River;特译、许译:River;杨译:great river。细品原诗,“长江”确实既可以像克译和孙译那样作专有名词来译,特指长江,因为诗人告别的地点真真实实的就在长江边,也可浅化为像杨译那样的普通名词或许译那样某一条江的名字,因为诗人寄情于景的是江水,长江换成其它江河,比如湘江,比如珠江,诗人寄托的情感是一样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依然存在。

虽然5种译文在再现意象群时采用的词汇、句式、诗行、韵律不尽相同,但都传递出与原诗相近的景和情。究其原因,是因为译者力求接近原诗和诗人的历史视野,充分理解原诗,正确传达了原诗的图式框架。

接受美学因其对读者作用的肯定、对读者地位的重视、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开放性态度,对文学翻译具有很大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翻译究其实质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翻译过程就是两次对话―原文与译者、译文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意象是构建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空间的重要手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意象丰富,情景交融,意境隽永。通过对该诗5个英译本中意象翻译的探讨,本文得出一些启示:其一,翻译诗歌意象时,译者受个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审美能力、所处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难免对意象意义、价值做出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和阐释。其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尊重原文和原语文化,以原文为据,又要考虑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水平,采取适当翻译策略,使译文得到更好接受,唤起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类似反应。

注 释:

①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0;孙大雨。英译唐诗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01;徐静。唐诗英译的意象图式概念识解运作。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49.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秦皇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3.

〔2〕〔13〕朱晓慧。诗学视野中的宋词意象[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37,26.

〔3〕〔4〕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63,64.

〔5〕〔15〕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43,44.

〔6〕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290.

〔7〕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6.

〔8〕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67.

〔9〕胡开宝,胡世荣。论接受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解释力[J].中国翻译,2006,(3):11.

〔10〕傅德岷,卢晋。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38.

〔11〕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9.395.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6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92—01

语文教学应该着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文本,发挥文本作为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变得丰满厚重。语文课只有拓宽外延,增加厚度,课堂才可能殷实起来,丰满起来,才能达成教育的终极目的。

一、 形式丰满,让学生主动求知

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在课前精心预设,课堂上有效引导,通过多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

师:(课件展示爬山虎叶子爬满墙时微微动荡的样子),仔细观察,你发现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叶子碧绿一片,长得密密麻麻的,而且叶尖向下。

生2:我还发现微风吹过时,叶子时起时伏,像大海的波浪。

师:观察真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叶子的?怎样才能读出叶子的特点和景物的美?

(学生自由朗读约两分钟,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朗读,并总结出“颜色——排列——动态美”的描写顺序。)

教师先让学生分组合作画出爬山虎的茎、叶、脚的颜色及位置,然后推选代表上台讲解说明,最后让学生勾画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并用动作或准备的材料演示说明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反思: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先后采用了课件展示、读文绘画、上台讲解、演示说明等外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实践之中。教师游刃有余地点拨和指导,独具匠心地设计与组织,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求知氛围。

二、问题开放,让学生思维丰满

从问题入手,给学生思维一个支点,开启学生的心智,营造争先恐后、畅所欲言的氛围,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例如,《颐和园》教学片段:

师:欣赏完长廊,漫步来到万寿山,别有一番风味。读读本段话,想一想,可以从哪个词或哪句话中感受到什么?

生1:我从“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中读出了昆明湖水的柔美,作者比喻贴切,耐人寻味。

生2:从这句话中我还读出了游人都有很强的环保意识,这是中外闻名的大公园,每天游客不断,但湖水依然像碧玉一般纯净,可见游人因其美而不忍去破坏。

……

反思:本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读文,然后用“从哪个词或哪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制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

三、 内容充实,让学生精神厚重

教师的“主题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课堂容量大,学生感悟深。也许有人认为,短短的一节课,这么多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只是浅显地理解文章的外壳,语言文字的内涵是不能感悟到位的。或许有人质疑,这样是否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语文之本,语文之味。我想,因材施教,因课定法,未尝不可。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片段:

师:赏读完本诗,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感受到了离别的孤独与寂寞。

师:送别诗带给我们的总是依依惜别情,还有更多的送别诗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去思,读读你手上的资料,看能读明白吗?与今天学的这首诗有什么异同?

生1:《赠汪伦》一诗也是李白所写,“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形象地表达了朋友之情的深厚。

生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都是送别诗,可前一首读来感到悲伤凄凉,后一首读来有些感动。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