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正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

时间:2023-09-09 17:39:16

宋朝诗人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最擅长写景抒情,其字句华美精丽,令人赞叹。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夜书所见 篇1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这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很有帮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夜书所见》阅读题目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阅读原文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阅读题目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夜书所见》阅读答案

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夜书所见》创作背影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阅读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夜书所见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五、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2、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哪些字用得特别好?

六、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座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七、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怎样的感受。

夜书所见 篇3

《夜书所见》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之《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4、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

一、互动释题,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背古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师生背诵)“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表达想念家乡和亲人的。(“ppt”出示,明确“学习目标”)

2、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读诗题,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那“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连起来说说?(师:叶绍翁是我国宋代的一个大诗人。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田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

3、(“ppt”出示课文插图)瞧,这就是诗人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自由朗读)。

师:(多媒体出示生字: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

生:(齐读生字,师相机正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 “促、深”特别容易写错。(板书)要注意些什么?

生:“促”的左边是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深”字右边是凸宝盖,不是宝盖头。

师:把这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生:(自由书空。)

师:这首诗的下面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师指名说。)

三、研读交流,体会诗情

1、指名读诗。读中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景象——梧叶、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意。(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脑海里浮现出什么?)作者在他乡看到了这些景物,引起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2、请大家再自己读读这首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抓住“送寒声”“动客情”“一灯明”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刻的心情。

师: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师:读得真好啊!我刚刚听你把“送寒声”的“寒”读得特别好,我想问问,你是怎么读得这么好的呢?

生:我觉得我是把诗读得有感情了。

师:是啊,你想,萧萧的秋风啊,把梧桐树叶吹得纷纷落了下来。诗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觉?

生:有点寒冷的感觉。

师:诗人只是觉得身上寒冷吗?

生:除了身上寒冷外,他肯定也很心寒,他现在一个人在外地,肯定很孤独。

师:你体会得多好啊!诗人此时孤身一人在外地,看到萧萧的秋风吹落枫叶,心里感到非常孤独。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诗。(个别读、齐读)动客情,使诗人产生了什么感情?

师:谁来读读后面两句诗?(指名读)

师:这两句写了什么?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生1: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

生2:他会想到自己的亲人和自己童年时的小伙伴。

师: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侯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起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多孤单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他看到萧萧的落叶,看到捉促织的儿童,他心里又是多凄凉啊,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我在这里这么孤单,我的朋友啊,你们能想起我吗?读——

生: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请大家把整首诗联起来。读一读,好好感受感受。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样的景象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四、作业

默写一首学过的表达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

教学反思

1、趣味、直观性的导入。教师借助《静夜思》这首学生熟悉的诗,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再通过欣赏课文插图,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2、“琅琅书声是小学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从整体感知到研读探究,最后熟读成诵,都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阅读教学提倡“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地阅读诗句,把这首诗的感受读出来,进而抓住关键语句研读体会,与诗人的心灵对话。

3、拓展积累。布置课后作业,引导积累。

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4

一、引入

1、教师季节引入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去了,同学们换上了长衣服,天气一天天凉爽起来,秋天来了。让咱们一起和作者们到课文里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丽景色吧!

2、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

教师:一起来读读第三组课文的导学,看看讲了什么。

学生读完后教师适当引导。

3、引入古诗学习

教师: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二、读准古诗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齐读古诗。

2、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李天竣读——请学生来发现他的读——学生提出的读里的字音——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准:声、情、促、深、灯、明——学生自由练习——再读。

(反思:这个环节课堂的生成非常好,正好抽到的学生在读古诗的时候发生的错误和课文的生字有关,然后让孩子字发现并在纠正的时候很好的强化了拼音的书写。很好!)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那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解词(2)明句

4、悟诗情

教师:这是以前的大哥哥姐姐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争取以后我们能超过他们,好吗?

生:好!

(二)解诗题

1、(1)你认为解诗题是什么意思?

(2)来一起读读古诗的题目,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胡正:我觉得“夜书”的意思晚上。所见的意思是;所看见的。

师:对。我们经常说的所见所闻就是看见的和听见的。但是夜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不同意见吗?

肖路:书应该是看书。

……

师:看来我们解诗题还不太成功,没关系,也许等咱们学习完了这首古诗就能解释了!以后咱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注意,如果一开始不能解决的问题,等慢慢学习中再解决。

(三)知作者

1、什么是知作者呢?

2、那怎么去了解作者?昨天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扩展学习里你查找了作者的资料了吗?在交流的时候先说在什么地方找的资料。

杨紫鑫:我在《语文课外扩展阅读》上找到了作者的资料。

万鑫淼:我在《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里找到了。

马涛:我上网查找了资料。

……

老师:非常好,来我们看看马涛的资料(老师念)……原来作者是宋朝的……

杨紫鑫:(枪着说)南宋。

老师:哦,更准确。(板书在作者的旁边)现在咱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查找作者资料的方法,像杨紫鑫、万鑫淼这样是……

学生:查找书!

老师:像马涛这样是……

学生:上网!(教师把这些方法补充板书在小黑板上)

(反思: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好,能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怎么查找作者资料)

(四)明诗义

教师:明古诗的意义必须要弄明白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意思。

1、解词

(1)老师引导学生在古诗里找到不明白的词语。

(2)回忆和学习新的解释词语的方法

老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解释词语的方法,注意,可以想想以前我们学习《揠苗助长》的时候用过的方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忆出了:画画、换词、查字典、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动作、看图、)

(反思:这个环节很好,帮助学生在自己的记忆结构里唤醒以前的认识,巩固了认知能力)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用看注释来解释词语。(板书)请大家看语文书35页,看到注释,跟着我读——注释——,请大家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在注释里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读好了举手。(学生练习)

老师:好,我们来看看你们找到的这些词语的意思。注意,我们采用比赛的方法,男女同学枪答……(这个游戏环节设计好,因为没有事前确定是哪个词语,还没事前确定谁来答,所以学生很集中精力。在引导时,我注意了

萧萧——学生说是风声音,我让他说明白,让听的人懂他的语言。

挑、促织——让学生看图理解,并看着图用诗里的话说说孩子在做什么。

篱落——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古诗来理解)

3、明句义

(1)老师: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老师:现在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学生练习,老师巡视)

老师:我看到大家很多选择了最后两行诗,来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知道有两个儿童在捉蛐蛐,夜晚的时候篱笆旁边有一盏灯还在亮着。

老师:老师提醒大家,儿童可以说孩子或者小孩。注意,为什么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生:因为有灯光!

师:对了,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时候我说过,有时后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诗句、词语的顺序。好,我们这样来说说:因为……所以……

(生自由说。)

师:我们再这样说一说:知道……是因为……(生自由练习)

师:好,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面的:因为看到了篱笆旁边那盏闪烁的等,所以……(生说)看到了篱笆旁边的灯在闪烁是因为……好的,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反思;在课堂上我没有这么清楚的处理,感觉当时有一点罗嗦,不过总体是这样的思路)

在学生练习的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他说他知道了诗的题目的意思。我让他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说了:夜晚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景物。(反思:这个时候的课堂生成非常好,但是应该再轻轻引导学生在体会一下)

师:那么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

(五)悟诗情

师:这首诗作者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的呢?我们来看图画……

(反思:这个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因为到底有些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呢?我自己都没想好,以前看过有劳市是用音乐、录象、画面来帮助理解体会。)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5

本组课文以秋天为专题,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古诗两首》是精读课文,收录了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这一课安排两课时,一个课时学习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自学生字词,会认读。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我班学生大多是外来工子弟,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在家乡应该生活着很多亲人,而教学本课的时候,正值中秋佳节之后。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在课前,我首先引导孩子们说说在家乡的亲人,以及在中秋节时爸爸和妈妈是如何与家乡的亲人相互祝福的;再朗诵耳熟能详的《静夜思》;然后引入新课学习:“同学们,八百多年前,也有一位诗人独自站在萧萧秋风里,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写下了千古伟诵的诗句呢!”

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孩子们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再把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朗读,自学生字词,并引导他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之后是汇报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我再相机纠正孩子们理解有误的地方,特别是最后的两句诗“江上秋风动客情,夜深篱落一灯明。”给人的画面感强,所以我着重引导了孩子们一边想像那种景象,一边诵读诗句。

最后,根据儿童表演欲望强的特点,让孩子们比赛演一演诗人,看谁演得像。

通过听、读、想、演,使得古诗在孩子们的眼前和脑中一再重现,所以一节课下来,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已能熟读能诵了。

这一节课较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关于书写生字,则安排在第二课时集中指导书写。

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 )

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4、学习生字(促、深)

(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呢?

(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5)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赏析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互相评一评。

(3)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出示图片,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默写《夜书所见》。

(2)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 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学反思 篇7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独在异乡,触景生情而写下的一首古诗。整首诗歌所见之处无不触动着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所听之处无不撩动着作者孤独郁闷的心绪。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走进诗歌寂寥惆怅的意境之中,感触一位孤独异客的悠悠思乡情,我想就从这所见、所听入手吧!

多种渠道解疑惑

堂伊始,让孩子们独自吟诵、有节奏吟诵、全班齐诵,在声声诵读声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领悟词意、诗意。显然,若要领悟诗意,仅靠诵读是单薄的,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借助同伴,最后借助老师理解诗意。这不仅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具体指导。在此过程中,相机提问:诗人所到之处见到了哪些景物?有梧叶、秋风、儿童、灯火、篱落、秋江等。继而提问:同学们是否能描绘这些景物是怎样的?飘零在空中泛黄的梧叶、萧瑟的秋风、一缕隐约的灯光,稀疏的篱笆等。如此再度深入提问:你能这一幅幅画面中感受到些许什么呢?果不其然,班级中有不少孩子感受到了寂寥的氛围,这就为孩子们走进诗歌意境奠定初步的基调。

情境渲染悟情感

我试图设计情境,让学生联系上下展开想象。想象眼前凋零的梧桐树叶在萧瑟的秋风中四处飘落,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想象夜深人静,寒意正袭向诗人之时,可他却看见远处的人家闪耀着一缕灯光,篱笆下闪动着儿童玩耍的身影,料想着儿童正在捉蟋蟀,此时客游在外的诗人又会想些什么?如此一问一答,一一往,学生顺理成地被带入情境之中,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我有几点感悟:在语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古诗教学不仅要渲染情境,还应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备时要准确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