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应用文 >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优秀3篇正文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优秀3篇

时间:2024-03-15 07:52:55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体会范文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优秀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篇1

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习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2 /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篇2

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 “守住教育 的重心” “一厘米之变” “教育中的习以为常” “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 ,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是一本关于教 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 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 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习。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篇3

四月,我们阅读了朱永彤老师的专着《教育的细节》。 这本书取材于教育过程中的生活细节,深深地启发了我。 教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些美好的教育细节,如春雨一般,陶冶着师生的心灵,连接着师生的心灵。

朱老师说:“总有老师有独创性,基于爱和尊重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位子上坐一周,不能坐太久 ” 提到:学生迟到,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它就像一张试卷,可以快速检测出不同教育行为背后的黄金价值。 对于迟到的`学生,多数教师采取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 比如有一次迟到,你就做班级志愿者,帮助当天值班的同学打扫卫生,或者在班会上讲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处罚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朱老师去河南郑州听课,发现这里的学生迟到了,但他们从来不打电话报告,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影响上课进度。 全部。 微笑。

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万念俱灰》。 文章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回家告诉父母,上舞蹈课时,C老师不允许没有穿舞鞋的学生上课,只能在场边练习。 没有带舞鞋的学生受到严厉批评,但有些人会忘记带舞鞋上课;另一位W老师面对没带舞鞋的学生,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走出了储藏室。 给这些孩子找一双大小差不多的舞鞋,并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买两双舞鞋,一双放在书包里,另一双留在学校。 没有学生忘记带舞鞋。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观念下,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激起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可见,情感是教育中不可低估的人文因素。

朱老师在《如何与孩子交谈》一文中提到: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说话者无心,听者有心。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孩子交谈的方式。 师生互动中,老师一句暖心的话让同学们信心满满、充满力量。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