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精彩13篇)正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精彩13篇)

时间:2024-08-10 03:05:21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敬业的小编枫为家人们整编的13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1

《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是一部接近三个小时的长片,我还是一口气就看完了。或许是长期淫浸于美国大片,我对印度电影并没有很高的期许,也没想过这部片子能带给我感动和思索。待电影完结时,我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为了友情,为了人生,为了这部被我误解的难得一见的好片。

与其说这部电影的线索是寻找兰彻,毋宁说是寻找生活的真义。查尔图想要知道的是兰彻的生活的结果,而我们看重的是兰彻人生的过程。同在帝国理工大学,在高强竞争压力之下,当大多数人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资、豪宅、美女而压抑、纠结、苦痛时,兰彻却为了兴趣而快乐地学习着,热衷于知识的应用,从不在乎金钱和名利。这种达观和淡薄的态度,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现代社会高压力的阴霾,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沉思索。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把别人挤下去”校长病毒不断强化这些观念,力图灌输给学生赤裸裸的丛林竞争原则。于是有了查尔图这类标杆学生:每天十八小时的学习,自私谄媚,幸灾乐祸,对别人漠不关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完全是一个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则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中,于是不断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国的情形并无二致,在经济现代化的大潮中,竞争的白热化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大的区别。从出生开始,甚至在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期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们三岁要上幼儿园,四岁要去英语班,五岁得去绘画班,六岁得去钢琴班……,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我们只能学别 但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的心却在低泣:这是我自己的生命,这一次的生命我本当为自己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鱼儿,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光鲜外表下内心的苦痛又有谁能知解呢?

“知道我为什么总拿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兰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因为热爱,兰彻会废寝忘食地做科研,会开创性的想问题,会有意识的运用知识于实践。知识于他不是敲开金钱权位的手段,他从不为了成绩和工作而学习,知识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乐趣。这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已越发稀有和珍贵,所以兰彻成功了,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则仍在欲望的深渊里苦苦攀爬、深深沦陷。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2

早有耳闻云:“印度电影片时超长,而且歌舞极多。”这天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才亲自感受到了这两个名副其实的印度元素。我本想把它当作一部喜剧片来看,但是影片强烈的主题氛围,使得我不得不分析影片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本片讲述了三个年轻人兰彻、法尔汉、拉朱由于相同的专业——工程学而相遇于印度国立工程学院,由于各自不一样的家境,三人不得不应对来自家庭和学院的压力,而他们的同学查图尔是一个只明白死记硬背的人,兰彻执意要让两位朋友明白死记硬背是得不了第一的,所以在考试中考到了第一,又在查图尔演讲时捉弄他,结果在庆功时遇到查图尔,不得已与查图尔打赌,从而引起了开头查图尔、拉朱、法尔汉寻找兰彻的旅程。并且得知他们的朋友并非兰彻,它只但是是因为他的好学而被前首相看重来代替自我不争气的儿子去上学来获得文凭。“兰彻”虽无属于自我的文凭,但他还是透过几年大学学习而获得了超多知识,更巧合的是,他竟然就是冤家对头查图尔所说的那个拥有5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且全球的公司都想得到这个人才。最终,他们一行人最后在某个地方找到了“兰彻”,故事终以大圆满的方式告终。

从“兰彻”身上能够隐隐约约地看到宋濂、东阳马生的影子,他们好学、善学,对学习总抱有满腔的激情,以学 孔老夫子以前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宋濂、东阳马生、“兰彻”都是这样的人。

如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不少同学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换言之,就是说已经对学习没有一点激情了,这点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作为学生,对这点是深有感触地,有人以前问我:“你物理学的那么好,有什么诀窍吗?”我莞尔一笑,说:“学不好物理,不是因为你比其他人苯,而是你对于物理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就是没有激情去学好物理。”我记得以前有一个作家说过:“对于学习,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就是缺少对于学习的激情。你比别人笨,你能够用勤奋去弥补,但你如果对学习缺少了激情,那你就不可能学好了。”

《三傻大闹宝莱坞》,喜剧片而已,但它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却让我受益匪浅。

请记住,学习在于激情。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有感 篇3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部既幽默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如今是第二次看了,但依然给我深刻启迪,无数动人的催泪情节以及风趣幽默的话语诠释了友谊的珍贵,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全球的普遍教育现状。电影讲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与兰彻间的大学故事。他们就读的是印度的名校,几乎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只顾追求好成绩而死记硬背地学习。因为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学位,没有学位就意味着没有工作、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与众不同,他读书是因为兴趣,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不是为了一纸文凭,因此他的行为往往打破常规。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不需要用学位,而是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拥有400多项专利的天才科学家,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而兰彻也帮助好兄弟拉�

在观看电影过程中,我始终沉浸在笑和哭中,在笑中有哭,在哭中有无奈,在无奈中又思考关于教育的意义,这也是本片让人笑过之后值得让人深思的话题。

一是教育的意义应在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电影中的主角兰彻从不墨守陈规,他讨厌死记硬背公式理论,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为此他在传统名校的传统老师的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分子,多次被请出课堂,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能每年考试第一,他能用自己的话,三言两语解释机械的定义,而不是把书本的长篇的定义死记硬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像装知识的口袋,时时处于被动状态,而创新教育,教师应做到少讲精讲,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解放。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有时也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反而让学生学习得更加痛苦。现在也在慢慢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以前教学时,我们往往要求学生给一篇文章分段写段意或者归纳中心思想,这些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我渐渐发现,这样会固定了学生的思维。正所谓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分段这种事本身毫无意义,为什么要求每个人都按标准答案去理解,好好的一篇文章不去领会它的精神内涵和学习遣词造句,死背这种答案有什么用?这完全是扼杀自主思维的行为,也让语文变得枯燥乏味。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教学《狼与小羊》一文时,我问:最后狼扑向小羊,羊有生命危险吗?这时,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羊一闪,狼扑了空,掉进了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这时狼却突然倒下了。原来是一位猎人向狼开了一枪。还有的说: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一蹲,狼正好撞在一块岩石上撞晕了,小羊趁机逃走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二是教育的意义应是让学生追求学习带来的快乐。

电影中的严肃古板的主任教导大一新生时说到,生命就是一场竞争,你的成功就意味着别人的失败。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兰彻被逼给大家讲工程课时,在黑板上用他朋友的名字随便造了两个词,然后让大家在30秒内找到答案,当然是没有人能找到的。他便问所有人,刚刚有谁在看到这两个新名词查资料时有学到新知识的兴奋,还是都因为要限时与他人竞争而在努力?其实,现实中的教育也存在这样的弊端。我们学习文化知识主要是为了追求一个好名次,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所谓的领先地位,试问有几个人真正是为了提升自身而在求知呢?在大多数人眼里,好好学习就是为了取得好名次,这也就造成了名次靠前的同学高处不胜寒。压力越来越大,生怕别人超过自己,排名靠后的同学自暴自弃,灰心气馁,酿成了许多本可避免的悲剧。就像片中主角说的,学校是用来求知的地方,不是压力工厂,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而且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活动。

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我会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本人在制作科技含量高、说明性强的《化石吟》、《看云识天气》课件时,选用大量化石、云层图片,更从网络下载了一段关于恐龙化石的影碟片段,使课文一下子生动起�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有视觉感知带动想象,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仅能很快地抓住实质,而且还留有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

三是教育应该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

电影中的另一位主角法罕,非常喜欢野生动物摄影,但是他的父亲却逼着他学习机械,希望 因为他的兴趣不在机械上,因此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一直排名倒数,后经兰彻点拨和鼓动,他勇敢地向父亲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以求父亲理解,最终父亲支持了他的选择,他与父亲相拥而泣这一幕非常感人,也让我感触良多。很多时候,我们父母早早地安排好了我们要走的路,他 正如法罕说的,尽管摄影工作薪水不高,但至少会活得很快乐。

对现代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发现学生自己的爱好或潜能,然后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去发展。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能从事他喜欢的事业,那必定是事半功倍的,而且会让人乐在其中,相反他如果因为厌恶而抵触地去学习和工作,那是对这个人才和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

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我班一个学生,一个上次考试考不及格的同学,他几乎什么都不会,但是我突然发现了他背诵还是挺快的。让我发现了他并不是基础差,只是说明我对他的教育方法不得当。以前我缺少了对他的指导。借着这个机会我让他当场背诵刚学完的一首诗,结果下面掌声一片。就这样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始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同时我也注重了对他的个别指导。另一个学生,一个上课喜欢看小说的同学,在我的指导教育下,开始认真学习,我上课多鼓励他,只要他举手的时候我就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发现他最近学的很好,比很多学习好的同学都学得好。其实有的同学缺少的就是鼓励。

关于教育,电影中有一句形象的对白:即使马戏团的狮子也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教育需要不断反思、革新,才能够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兴趣、个性发展,可以建立起平等、民主、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敢大胆质疑,勇于创新,学生才能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这是真正的教育,也才能对得起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八个大字!一个拥有能开拓创新、劝人向善的教育的国家才能称之为大国、强国!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4

这是班主任让我们在班内看的第三个电影了,不一样的情节,一样的精彩。

开头就非常有趣,法汗成飞机刚起飞时接到重要电话--兰彻来了!便是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方法下了飞机,急匆匆的带着忘穿裤子的朋友一起去曾经的大学寻找曾经的朋友,却寻到了曾经的冤家——"消声器"(查尔图),在他的提醒下才想起他与兰彻十年前打了个赌(看谁混的好),他们被迫与胜券在握的"消声器"一起同车去寻找朋友。期间回忆起他那个搞笑而又富有天资、敢顶撞老师,反对大学压榨学生的天才朋友。插曲很好听,有个台词很好:我们害怕,桎梏于洼池。

剧中的一个反面派--院长"病毒",他虽是争强好胜、蛮横无理、不守原则,别人骑自行车超过他他也要撵上去的人。但他有些台词仍具参考价值:

全力赛跑,否则会被践踏。

有的人大脑很值钱,因为没用过。

我想,我们也不能因为他是一个反派,就批判他的所有。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总是渴望给我们一条最稳妥的道路。

鸡汤老手兰彻也有心灵鸡汤: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总是担心明天,又怎能把握好今天?

活在当下,不计得失。

我想,这些就是支撑着兰彻从一个孤儿走向科学家的精神力量。

电影讴歌了"三傻"不离不弃,互相帮助的友谊,还有兰彻与院长女儿曲折惊险的爱情。拉朱在院长威胁好友的情况下跳楼(后被救活),制造无人机失败的男生上吊,院长儿子跳火车自杀……一系列自杀行为都揭示了印度教育一味的追求成绩、钱途的目光短浅,一定让儿子当工程师的无知的行为。而兰彻就是不安分的救世主。

结局让人回味:蓝彻(真名苏克汪度)赢了炫富的对手,娶了心仪的女子,有了很多专利及著作,重拥好友;院长反省了自己的专制、独裁;法汗收到了心仪工作的邀请函……

这是一部精彩、搞笑、不衰的好电影!

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5

著名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一经上映便红遍全亚洲。其紧凑曲折的剧情、幽默搞笑的风格,直面当下教育的深层思想引起了很多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共鸣,连李克强总理都曾在女儿的推荐下看过这部电影。影片诙谐搞笑,发人深思的励志成才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将人物关系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是对成长中友情、感情、亲情的完美诠释。

一句话推荐:史上最爆笑温情的印度电影,笑料层出不穷,笑足三小时。

剧情梗概:影片以两个好朋友在寻找消失多年的好兄弟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回忆来开头,讲述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ICE,影射印度的IIT)的故事。

这是一所印度的传统名校,那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仅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愿意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终 “三人帮”中的拉�

影片精神:影片最值得嘉奖的是永不放下和乐观的精神。影片不仅仅有喜剧剧情与歌舞,还有使人奋发的励志情节。该片讲述的是兰彻对梦想敢于追求、敢于奋进的精神。兰彻有个口头语叫“一切都好”,影片中一段恰到好处的歌舞充分诠释了这种乐观心态的关键——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用进取向上的心态去应对,这样我们会离成功更近一些。该片还涉及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

该片成功之处还在于它使大家认识到了什么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明显,兰彻的两位好友就是受到了兰彻先进的思想影响,才会走上自我的梦想之路,才会走向成功。仔细想想,要是没有兰彻,他们俩将会怎样?这也是在告诫所有交友者:自我要想有好的发展的话,就应当交诤友,与正义的人交朋友。不要与那些思想邪恶、道德败坏的人交朋友。

《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很有深度教育意义的影片,它所关注的问题包括教育、制度、梦想与梦想等问题,还包括友情、感情与亲情,真不愧是获得如此多奖项的大片!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6

这部影片想传达给我们的正能量有很多,或是风雨同舟的友情,或是追寻内心真实世界的态度,或是敢于向权威发出挑战……这一切都是源于兰彻的与众不同,这是令我感触最大也是最具指导意义的一点。兰彻与其他同学相比,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在学校,他质疑当时的教育方法和体制,他享受真正学习知识本身的乐趣…在生活中,他总是成为朋友落水时那位无私奉献的施救者,他劝说校长的女儿应该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

而电影在后面终于又回到二傻、“消音器”、Pia寻找Rancho之旅,刚开始的寻找是漫无目的的寻找,但是现在知道了目的,心情由原先的失望到现在的激动,以及迫不及待地想要见这个五年间一点没有消息的大傻。到了那所学校,那个只有Rancho可以办出来的学校,大家还记得宿舍管理员“毫米”吗?

他也改变了,跟随Rancho一起办这所学校。电影最后揭示了Rancho就是“消音器”嘴里说得拥有400项专利的科学家Phunsukh Wangdu。这也验证了电影一直告诉人们的“追求优秀,成功将会追随你。”

后记:因为这部电影所描述的知识点众多,所以我才愿意花费好几天的时间来写出这篇观后感,并极力推荐这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人活着的最好的意义是不断地学习智慧和修正行为而让自己和别人都生活的更美好,进而获得真正长久的快乐。阿米尔汗知道人活着的最好的意义,所以才拍出了这部优秀的电影,助我成长,使我进步。

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300字征文 篇7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故事发生在印度。两个老朋友拉朱、法汉接到旧时同学查图尔的电话,称他们可以见到寻找多年未见的兄弟兰彻。旅途中,两个老朋友回忆起5年前在帝国理工大学和兰彻一起走过的岁月。而电影的主角兰彻,则是一个在每学期42场考试、竞争激烈乃至自杀率高居不下的“帝国理工”中出现的一个顶撞老师,质疑传统,完全不把成绩当回事,却年年考取第一的“怪才”。 兰彻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做了个简易的导电装置,捉弄学长,让大家瞠目结舌,与众不同的他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像完成任务般学习。

故事最后才告诉观众,兰彻真名叫法撒克望杜。他曾是印度一个富人家的小佣人,从小爱读书,这个富人决定让小佣人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兰彻”去读书,富人出钱,条件是冒名顶替拿到毕业证书后,小佣人就得消失。毕业典礼之后兰彻按照最初约定消失并 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学校当老师,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这部电影给了我三个启示。

其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拉朱曾是害怕失败的懦夫,“他的求神戒指比手指还多”,而兰彻说:“你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过好今天?又怎么能专注于学业?”这改变了拉朱。法汉酷爱摄影,却被逼学习工程,在他万分纠结时,兰彻又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 设想如果他俩没有遇上兰彻,又会是什么结局呢?

其二,乐观的心态很重要。兰彻的口头禅是“Aal Izz Well”,英文中就是“all is well”“一切都好”。这句话拯救了法汉和拉朱,还奇迹般地拯救了一个婴儿。“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都好’。”

其三,朝着梦想努力,追求卓越。“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追求的应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你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去活出你自己。“有位智者说: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这又是兰彻告诉我们的。

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发现现代教育教育体制的弊端。这种教育,磨灭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还让学生承受了他们不该承受的压力。印度是这样,我想,人口最多的中国应该更是如此。每年总能听说有学生因为学习的压力、家长的责问、老师的打击而选择了死亡。片中的乔伊就是这样。“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起自杀。尸检报告显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气管压力过大。大家都认为他死于颈动脉脉压过大,那四年来的心理压力呢?尸检报告中却没有提及。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是他们没有制造出能测量心理压力的机器。如果制造出来,大家就都知道这不是自杀而是谋杀。”“我们一入学,校长就告诉我们:杜鹃从来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他们会怎样?他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 争结束了,他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我们知道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却不知道第二个。这是现代的教育体制教我们的。

总之,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对梦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奋进,永不放弃,乐观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剧剧情与动听的歌舞,还有使人奋发的励志。

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8

影片一经上映后红遍全亚洲,其紧凑曲折的剧情、幽默搞笑的风格,直面当下教育之痛的深层思想引起了很多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共鸣,连李克强总理都曾在女儿的推荐下看过这部电影。一代具有教育,诙谐搞笑,发人深思的励志成才故事,同时也将人物关系刻画的惟妙惟肖。是对成长中友情,爱情,亲情的完美诠释。

虽说《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疯狂喜剧,但导演和编剧却用了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探讨各种社会问题,如自杀、贫富差距、拜金主义、增鸭式教育等等,影片均透过不同情节进行嘲讽和批判。同时电影不忘探讨人生的意义,无穷笑料以外亦不乏真挚情感,内容有欢笑、有泪水、有悬疑、有道理。

精彩华丽的歌舞向来是宝莱坞电影特色,而《三傻大闹宝莱坞》作为最卖座的宝莱坞电影,当然少不了这个元素。戏中男女主角重新编出各种高难度的舞姿,浪漫之余亦让观众感慨印度舞蹈并非老套一成不变。

印度励志喜剧,遵循着“小成本电影重本土观众”的原则,抓牢印度观众关注社会问题的心理,用巧妙而轻松的方式体现了对印度填鸭式教育的思考,不仅在印度本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而且得到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影院上映的机会。

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9

看完《三傻大闹宝莱坞》,觉得是一部很有深度的电影。电影讲述了在印度当时崇尚男人做工程师、女人当医生背景下,法罕、莱吉因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去印度帝国工业学院学习工程师知识,而兰彻用非同常人的行为对抗着这所学校或者说这个社会存在的弊端;电影开始由兰彻对正在训话的院长说院长,如果钢笔在太空没用,为什么不用钢笔,他们可以剩下数百万,院长回复以后作答,我个 从这两个片段可以让人明白至少创新不是在知识工厂出来的,而是需要鼓励学生去打破常规、敢于质疑的这种精神。

整部电影里,音乐让人有时感到很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内心好像被上帝的手轻轻得抚摸了一下;电影也有经典的句子,例如:追逐卓越,成功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法罕对兰彻评价时说的一句话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等等。

这部电影让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完一遍,你会想学习;看完两遍,你会思考你的理想意义是什么;看完三遍,你会为卓越,而不断充实自己。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10

今天我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电影,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在此我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悟。

这部影片讲述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的故事。在皇家工程学院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只有成绩!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愿意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观念。最后他用智慧成为了印度科学界的一位具有400多项专利的天才科学家,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在兰彻的影响下,拉加完成了有钱的工程师的梦想,法罕完成了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家的梦想。

这部电影告诉我有梦想是很好的,可是有梦想却不敢去勇敢的追梦确实很不好的,只有勇敢的去追梦才可以成功,如果你没有去勇敢的追梦那么你将会永远不快乐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而一个人快不快乐完全是由他自己的心态决定的。遇到问题,告诉自己“一切安好”,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也可以给人解决问题的勇气。在恐惧的时候不论发生什么只有对自己说一句“一切安好”便可发现恐惧已经全部不见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仅知道了心态可以决定一切还知道了只要勇敢的去追梦便可以收获快乐和成功。

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11

二刷三傻,拉杜一直想要早点挣钱养家,买各种祈祷物品祈祷自己成绩能过,害怕自己不成功找不到工作,家庭不能摆脱当前的厄运;法尔罕有自己的梦想,去当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面对深爱着自己的父母亲,却走向工程师;兰彻是三人中最喜欢机械、工程学的人,认为教育需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当一个模范学生,他的热情能够让他一直把成绩保持第一,即使经常被老师赶出去。一次醉酒、一场赌约,三个人向自己一直不敢跨进的区域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这场赌约,是他们人生的转折点,挑战了自己,挑战了教育制度,或许院长都认为他们会成功,在晓得他们去偷试卷的那一刻,本来有一丝松动被熄灭了,反复怒吼出“骗子”,也是心里的呐喊,逐渐燃起希望被掐灭,说好的改革呢?最后兰彻还是没让他失望,用自己发明的变流器帮助产下婴儿,院长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把上一任院长传下来的钢笔传给了兰彻。

影片中的教育理念是男的工程师、女的医生,一出生就被打上这个标签,竞赛式的教育、填鸭式的学习,每一天的生活被安排好了,标准答案就是教科书上的答案,固然不会出错,但训练思维、鼓励支持孩子去追求梦想,是每一位亲人、长者需要的做的事情,孩子是父母的生命延续,但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我们想要的生活,他们大多不懂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只知道爸爸妈妈让我去做的,我要做好,不应该让父母失望,然后父母看到了觉得,不错,做的真好,看来他喜欢。这或许不是我的猜想,而是尴尬现实。

这部电影抨击了教育制度,竞赛式、填鸭式的学习方法,讽刺了印度的教育制度,我国的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小学到高中,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然后到了大学以后就开始放松,也许是被压缩的弹簧之后的反弹。突然萌发一个想法,现在的大学大多是综合性大学,大一这一学年没必要把主课程设置得很多,应该把选修课程开放,提供给学生们去选择,让学生们可以尽可能的接触多的学科,激发出自己的爱好,然后设置一定的转系规定,提供给那些真正想追求梦想的人,张弛有度,让学校添加更多积极向上的阳光面孔。

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澡堂子说的那句“学习是为了完美人生,而并非享乐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来”,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为了去充实自己的技能,为了了解别人获得共鸣,让自己变得有趣,这就是学习的魅力,从被动到主动,才是我们应当教育给下一代的。

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12

这是一部关乎教育的电影,影片中对于教育的质疑和批判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片中的很多场景都让我们印象深刻又别开生面。最近,又重新看了遍这部电影,发现这部影片不单单能够给人教育意义,在生活中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不知不觉做社工已经半年了,在这半年的过程中有快乐,有收获,也有反思和怀疑。做社工不只是打一份工,在很多时候,尤其是看不到服务成效时,不免会怀疑我做的这些是有意义的吗?我这样做是合适的吗?我能够给服务对象带来改变吗?我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了……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质疑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我们在社工之路上也有迷惑和不解。再看《三傻大闹宝莱坞》,不只是看到了教育问题,从社工的视角出发也有很多启示。

学以致用。剧中开头一个很经典的片段——兰彻戏弄了欺负新生的学长,戏弄的手段却是大家都学过的。法函说:“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从头到尾,影片中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兰彻的学以致用。兰� 学习和掌握了多少理论和方法技巧不是目标,学会把社工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社工不断地学习不是为了应用,那么学习还能促进成长吗?

热爱工作。影片中兰彻是老师眼中的另类,不符合好学生的标准,考试却拿了第一名。“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知道你的兴趣吗?这就是你的兴趣……跟工程学说拜拜,跟摄影业结婚,发挥你的才能,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 虽然影片中有夸张的成分,但向观众传达的思想是正向的。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在选择专业和行业时我们却很难做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选择社工行业的理由有很多,我学了很多年这个专业;我想不出社工之外更适合我的工作;其它工作竞争激烈,自己不够优秀,而目前社工行业正缺人;我想暂时做这个工作,以后遇到合适的再换行业……发自肺腑地说“我喜欢社工,我就想做社工”的人毕竟是少数。在社工这条路上,不禁会问自己的心:这是我喜欢的工作吗?目前的工作状态是我想要的吗?社工路上的怀疑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我想说的是如果选择从事社工,哪怕是短暂的,那么热爱它,做好工作需要我们投入持续的热情,才能支撑我们化解困境。就像法函最后对父亲说:“爸,我做一名摄影家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大胆地对身边的人说:“我做一名社工又会怎么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少一点,车子要不要都行,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篇13

人们很久以前就说过,"尤其是电影很长,而且有很多歌舞。"今天,在我亲身感受到这两种真正特殊的元素之前,我在宝莱坞看到了三个愚蠢的场景。我想把它看做一部喜剧,但是电影强烈的主题氛围迫使我分析电影中反映的社会问题。

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个年轻人的故事,兰奇、法尔汉和拉朱,他们在尤果工程学院相遇是因为同一个专业——工程。由于他们不同的家庭环境,这三个人不得不面对来自家庭和研究所的压力。他们的同学查图尔是一个只懂死记硬背的人。Ranch坚持让这两个朋友知道死记硬背不是第一件事,所以他在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并在chatur的演讲中捉弄了他。结果,他在庆祝会上遇到了查图尔,并不得不与查图尔打赌,这导致查图尔、拉朱和法汉寻找牧场的`旅程。得知他们的朋友不是牧场。只是因为他渴望知道,他被前总理看重,以取代他不情愿去上学获得文凭的儿子。虽然“兰彻”没有自己的文凭,但他通过几年的大学学习获得了很多知识。更巧合的是,他实际上是拥有5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他的死对头chatur提到了这些专利,世界各地的公司都需要这种人才。最后,他们终于在某个地方找到了“牧场”,故事以卓琴的方式结束。

从《兰契》中可以隐约看到宋莲和东阳马生的影子。他们渴望学习,善于学习。他们总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喜欢学习。孔老夫子曾经说过:“知者不如知者,善者不如乐者。”宋莲、东阳马生和兰澈都是这样的人。

如今,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许多学生已经厌倦了学习,换句话说,他们对学习没有热情,这是绝对不可取的。作为一名学生,这一点深深打动了我。有人曾经问我,“你对物理如此擅长有什么建议吗?”我笑着说,“这不是因为你在物理方面不如别人,而是因为你对物理采取回避态度,也就是说,你没有热情学好物理。”我记得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学习最致命的是什么?缺乏学习热情。你比别人更笨,你可以努力弥补,但如果你缺乏学习热情,你就学不好。”

这三个白痴在宝莱坞大闹一场。这只是一部喜剧,但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让我受益匪浅。

请记住,学习在于激情。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