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2024年第十个国家公祭日直播观后感心得(优秀8篇)正文

2024年第十个国家公祭日直播观后感心得(优秀8篇)

时间:2024-05-28 17:07:35

观后感心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促进我们的思考和成长。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小编给大家整编的2024年第十个国家公祭日直播观后感心得(优秀8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及心得 篇1

今天,是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人们对战争灾难的痛恨,对和平生活的珍惜。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南京人不应忘却的历史,更是我们国人应该谨记的历史。

时间不能抚平所有的悲伤,记忆依旧是如此的深刻而痛楚,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庄重的仪式,祭奠逝者,抚慰生者,来凝聚勇气直面历史,把悲伤化作前行的动力。以国家的高度,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悼念死难同胞,恰好契合了民众的意愿。在这一天,我们感念逝者,还生命以尊严。唯其不可忘却,他们才能在民族记忆和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我们每个党员都要在工作中发挥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扬共产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把满腔爱国之情化为发愤工作的强大动力,成为民族复兴的有力建设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开拓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让中国永远立足于世界之林。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篇2

今天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和妈妈一起看了电视直播。许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在电视里我看到,在纪念馆的屋顶上,整齐地竖立着印有“国家公祭”四个字的牌子;广场的灾难墙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几个大字非常醒目,两边分别用中英日等多国文字镌刻着“遇难者300000“。

虽然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7年,但在今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心情依然那样沉重,我们必须记住这屈辱的历史作为教训,吸取历史经验,我们必须使国家强盛起来,依靠的是我们一朝气蓬渤、积极向上的新一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将来才能为国家效力,才能使国家更加富强。在学习中,即使遇到挫折、困难,我们都要毫不退缩,不轻言放弃。我们一定要竭尽全力,丰富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才能使国家使为璀灿的明珠!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个人感悟 篇3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历经沧桑,历尽磨难,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就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香港、澳门 ”;八国联军和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火烧圆明园……尤其是日本侵略时期,八年间,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估量的罪行——“九。一八事变”、“ 南京大屠杀”……在这八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全国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铸成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苦战之中。最后,终于把侵略都赶出了属于我们中国人民的土地。

我伤痛啊!中国清政府在侵略者占领我们的土地时,是那样的软弱,竟然任由那些可恶的强匪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却无动于衷,令人悲痛,令人悲愤啊!

现在,黑暗终于过去了,来迎接我们的是灿烂而耀眼的光芒,这一缕缕的阳光为我们抹去了黑暗的阴影,迎来了辉煌的荣耀,难忘的1997年香港回归;难忘的 2003年中国成功加入世贸;2005年难忘的载人 “神州五号”飞上太空;2008年“五福娃”正高唱祝福之歌,向全世界人民发出诚挚的邀请;今天的中国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正向着2009年飞翔。

我,还有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作为世界上最坚韧不拔的民族一员,作为炎黄子孙,让我们时刻谨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国家公祭日观后感心得感悟 篇4

今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草木含悲、山河垂泪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将以各种形式缅怀82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遇难同胞,共同追忆那一段困难深重的历史,传递出中国人民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早已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无论哪个年代、不论是谁,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侵华日军一手制造了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我们不能忘记,在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我们更不能忘记,在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为民族独立作出了英勇牺牲。今天我们铭记历史,就是要让这些民族共同记忆代代相传,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当然,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除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外,今天“世界和平法会”、“烛光祭”等活动同步开展。自从11月下旬开始,南京陆续开展了“紫金草”和平行动、“和平许愿墙”签名活动、“和平颂”音乐诗会和“和平之夜”接力诵读等活动。和平的主题更加凸显,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历史启示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当前,我们所处的世界并不太平,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战争阴霾挥之不去,零和博弈让国际局势不确定因素增加。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铭记历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近代中国走过了一段苦难辉煌的历史,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展现出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大的历史脉络和深层次的内在逻辑把握当下发展取得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种斗志和英雄气概一脉相承。正是依靠亿万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告别了落后挨打的历史,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即将到来的2020年,我们将完成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这是我们国家发展史上的重大时刻,具有里程碑意义。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攻克贫中之贫、深度贫困的堡垒,进入深水区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斗争本领。风险挑战很多,有的还很艰巨。越是爬坡过坎的紧要时刻,越要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葆有一往无前的精气神、焕发善作善成的意志,把中国人的志气拿出来,就没有什么目标实现不了。

每一年的国家公祭日仪式上,“和平大钟”都会被撞响。钟声深沉悠远,寓意着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深追思和对和平的企望。钟声更催人奋进,鼓舞着中华儿女圆梦复兴的雄心壮志。以此为契机,吹响冲锋号角,不断前行,我们定能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以更优异的发展成绩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国家公祭日心得体会 篇5

12月13日,是第__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__周年。从1937年12月13日到__年12月13日,时间已经走过了__年。截止20__年12月日,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从1984年的1756人,改变为仅剩78人。在这个沉痛的日子里,让我们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铭记无数为新中国拼搏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砥砺前行。

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悲痛,发扬“牺牲精神”。每每听到30万,心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一下,不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远体会不到那种无言地伤痛,即便是时间已经过去__年,只要一踏进纪念馆,钻心刻骨的痛感就会袭来。让人不由自主想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于是便有无数革命先辈化悲痛为力量,为保家卫国奋勇而上,不怕牺牲。即便是现在,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不怕牺牲的党员干部,有芦山“4·20”抗震救灾行动中牺牲的杨波、有不放心村民冒雨回村遇难的“扶贫之花”黄文秀、有抗台救险遇难的李夏、有倒在扶贫路上的党员干部、有倒在抗震救灾、消防救援一线的党员干部……他们不是饮弹倒地的解放者,却是支起民族脊梁、扶起百姓安危的英雄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时刻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面临民族危亡时要勇于发扬“牺牲精神”。

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悲痛,发扬“斗争精神”。无数革命先烈想到“万人坑”中的累累白骨、听到30多万同胞的生命“昙花一现”,纷纷站出来,化悲痛为力量,拿出勇气与敌人斗争到底。现在,我们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阶段,不仅伴随着新的“危险”,而且也伴随着新的“机遇”,广大党员干部在面对“新危险”时,要勇于发扬“斗争精神”。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是广大党员干部不能“随遇而安”,有一丝一毫的“精神懈怠”,更不能幻想一切都“风平浪静”。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悲痛,化悲痛为力量,在面对严峻形势时敢于出击,面对危机时敢于斗争。

党员干部要铭记历史悲痛,发扬“拼搏精神”。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疯狂破坏,革命先辈敢于拼搏;面对新中国出现的“黑恶势力”,党员干部们敢于与之拼搏……正是因为他们勇于发扬“拼搏精神”,才换来了今日之幸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会遇到各个方面的困难,而这就需要党员干部与之拼搏到底。广大党员干部要拿出“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的拼劲儿,做个敢于拼搏的“勤奋者”、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追梦人”。

国家公祭日,旨在让所有人牢记历史悲痛,明白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更是旨在提醒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化历史悲痛为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勇于发扬“中国精神”。

观看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篇6

什么事都可以忘,但国家之耻不能忘。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日本占领南京之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以上。千千万万的中国儿女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十余万的同胞死去。到处都充斥着侵华日寇得意的笑声,地上,则尸横遍野,滩滩鲜血染红了长江。

70载岁月,带不走我们对历史的铭记!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光飞逝,但那些被无辜屠杀的军民,他们的模样永远印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那段屈辱的历史,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要秉着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中华精神,肩负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五个公祭日,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观看国家公祭日观后感 篇7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为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拉响的防空警报声回荡在南京上空。

这一刻的南京,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路上行人停下脚步,默哀。

这一刻的公祭现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公祭仪式并向死难同胞默哀,一万名各界代表手持菊花、佩戴着白花、紫金草徽章静静肃立。

这一天的中华大地,以国之名悼念平民死难者,凝聚民族信念和力量,举国上下、深切悼念死于日寇屠刀下的遇难同胞。

在北京,位于丰台区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当日未开馆前预约参观人数已逾万人。为方便群众祭奠,抗战馆提前半小时开馆,在大厅入口处布置了3个献花台,并为参观者免费提供祭奠用的鲜花。抗战馆的官方网页还启用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专题。

在重庆,从大轰炸惨案遗址到普通社区,再到中小学校,数千名市民、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国家公祭日活动。全善中学七年级五班的55名同学举办了主题班会,朗诵了自创的《我们不会忘记》;渝中区大坪街道七牌坊社区,60多名社区居民在空地上点起了白蜡烛,360只白色蜡烛组成了“12·13”的字样,为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普通民众和献出生命的烈士们默哀致敬。

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展厅内,来自驻沈阳某部官兵、市内高校、中学及社会各界人士200多人,齐聚在此参加“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烛光纪念、祭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及死难同胞”主题活动。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教授在祭奠仪式上说,“南京大屠杀与沈阳‘九一八事变’密切相关,‘九一八’之后日本实施侵占中国图谋,在随后的侵华战争中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事件。痛定思痛,引人警醒:积贫积弱,落后必然挨打。举国公祭死难同胞,知耻而后勇,必然会激发全民族爱国热情,凝聚圆梦中华的力量。”

在上海,金山区金山卫历史文化公园举行的国家公祭活动上,社会各界约400名代表向遇难同胞纪念雕塑敬献花篮,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淞沪战役“十月初三惨案”遇难同胞志哀。“在国家公祭日重温抗战史,我们首先要向为保家卫国而付出生命与鲜血的抗战老兵们致敬。”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表示,四万万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不怕牺牲,由战略退却到战略反攻,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要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对任何强敌都能战而胜之。

中共中央党校硕士研究生葛志强说,我们缅怀历史,并不是狭隘地纠结于过去,而是以历史真相伸张正义、教育后人。通过纪念来尊重历史,给过去一个交代,让积怨得以释放,让宽容得以延展,让正义得以彰显。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以国之名祭奠抗日战争中死难的同胞,能够振奋民族精神,警醒国人永远不要忘记国耻,继承先烈遗志,团结一心建设中华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家公祭日仪式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8

南京大屠杀这个事件,从小就被灌输,日军在1937年到1938年大概6个星期一共虐杀了30余万中国老百姓和放下武器不久前还是老百姓的军人。很早之前,我们看到中学历史课本,写了这样力重千钧却又熟悉的四个字‘烧杀淫掠’。

而这本书告诉了是怎样烧的,不只是烧房子,还是烧所有带不走的东西,还是烧人,是汽油不够把人烧的半死不活的烧人;杀人,各种杀人比赛,用能想到的一切最高的效率杀人,所有的日军都成为了真正从地狱爬出来的禽兽;淫辱,所有的战争恐怕只有女人才是最受苦的对象吧,不仅仅是贞洁,还有各种伦理、肉体上最大限度的折磨;掠夺,那个时候的日本不是现在富裕的日本,是从贫瘠的荒岛走出来的,一把脏米都不放过的强盗。这样具体的描述我已经不想说,这是一种莫大的屈辱、气愤,一股悲情油然而生。

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的战争是不死人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靖康之耻,蒙古灭宋,满人入关。拿最后一次清王朝的建立来说,屠城屡见不鲜,杀人盈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每一件事说出来都是充满血泪。只不过,他们所有的战争不如这个发生在七八十年前的时候记忆这般深刻,不是在有现代军队、热武器下高效率的杀人,没有这样大量、详实的材料证明那一段记忆。更为突出和丧心病狂的是日本人那种扭曲的心理,所表现出的那种以折磨、以死者生前所受到最大痛苦的虐杀,这是比德国纳粹邪恶百倍的军队、政府和民族。

这件事本身我们所能够感受到的痛苦难以到达当时受害者痛苦的亿万分之一,然而这件事的思考确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遗忘等于第二次虐杀’,那么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记住呢?这是本文的所要说明的重点。

这里从日本和中国两个方面来说,日本方面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禽兽的事来,日本现阶段为什么这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中国方面,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抗日战争缺乏客观、全面的介绍,我们国家现在所拥有的痛苦太多淡化了历史的屈辱,极不负责的影视剧作品对抗日战争的扭曲和粉饰。我将逐一描述这些观点。

从日本方面来说,回答日军为何会做出这样禽兽的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从本书中总结出这样一些简短的答案,肯定是不完全的。

从底层士兵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大屠杀的执行者,他们的心理因素是造成大屠杀最直接的因素。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所残留的最大遗留就是日本天皇,以及天皇所带来思想上的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根本。这种上级对下级可以任意辱骂,学校的军事化管理,这种严苛的制度诞生大量的社会暴戾之气。当被欺辱、压榨的下层一下子被释放出来,日军最底层的士兵,都比中国最有知识、地位人高时,被一声太君所喊出来的扭曲心理是让人变成禽兽最根本力量源泉。

从中高层的军事指挥官、政治家,乃至天皇、王室成员。他们在这场屠杀中不是直接的引导,但在屠杀发生后,他们也没有刻意的阻止,甚至是纵容。在六周的屠杀期后,前期和后期是不一样的,前期是仇恨、贪婪,后期更加残酷,是扭曲、变态。日本人所特有的一种虚伪在也表现淋漓尽致,事情发生想到不是阻止,而是掩盖,认为只要掩盖的合理,就还可以获得这种道德上的安全感,从而真实做出任何不合理、没有底线的事都是在这种心理优势下完成的。

为什么日本现阶段这么难承认错误呢?可以从两方面来描述这个问题。第一,是二战后期,东京审判极为不彻底。不仅仅是应当负主要责任的天皇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因为在日本人的观念,天皇等同于上帝,这与封建时期的中国还不一样,皇帝一直是轮流做,他更像是一个管理者,有所谓‘山高皇帝远’一说,造反的基因和王朝的时期一样长。日本天皇,在神道教系统里,和基督的上帝差不多,天皇没有受到惩罚,是日本人认为自己没有犯错最根本的原因。第二就是,好多战犯没有被处罚,还大量停留在新政府工作。甲级战犯岸信介1957任日本首相,1979年获得联合国和平奖,这种遗忘和无耻罄竹难书。甲级战犯都可以成为首相,那还有多少犯有战争罪的士兵、其它人士逃脱了审判和惩罚。

从目前的日本社会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狭隘容不得半点不同声音的国家。一旦出现要反省二战,正视历史的政治家或是学者,很有可能就会遭到右翼分子极端抱负。日本的黑社会组织黑龙会是世界三大黑帮之一,这几乎是唯一公开化,能深刻影响军界和政界的黑帮组织。这样,篡改教科书,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这些事情就很能理解了。

说完日本,来说中国。在东方文明的脑海里,仇恨从来不奢望对方的认错。‘落后就要挨打’,他们的抵赖,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遗忘。这里我说这样几个原因,也是关于我对我们历史的反省。这个关于中国现状是这本1997年出版的书所缺少的,是我个人的思考。

第一,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因为历史原因对抗日战争缺乏客观的描述,忽略掉了抗日战争打的最惨烈的淞沪会战以及后来的南京大屠杀,过多的强调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的描述失实。并且我们本身的历史教育就不够,缺乏对常识性问题的理解,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是来源于电视剧。这源于我们教育传递一种错误的历史观,历史的真实重于它所本身代表的意义,而我们大量的历史学家总爱强调某一转折点,大书特书它的背景、意义,而我个人以为历史他本身详实的记录,历史的真相高于一切。

第二,大量的抗日剧对抗日战争的娱乐化、粉饰,这种编剧比日本右翼更加邪恶,错误的记忆比遗忘更加可悲。电影《鬼子来了》,电视剧桥段诸如用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把日军丑化成弱智、搞笑的小丑,武工队、八路军神化成天神。所有的包括谍战题材在内的影视剧,都只不过是换个场景谈恋爱罢了,战火纷飞,民族屈辱哪里及得上红粉佳人。太多喜剧化处理,淡化了历史的伤痛与真实,这是比遗忘和再次屠杀更严重的后果。

第三,我们的国家在抗战后,又爆发了三年内战。建国后,又有各种运动、自然灾害、不健康的经济建设,社会的不平均发展、法治的不健全、社会诸多不公正的事时有发生。也就是说苦难从来没有在我们身边离开,到了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有大量的人饿死。也就是说只有当人有了基本的幸福、安定后,才会去体会历史的厚重,痛苦与感悟,这应该是健康、公正的社会另一种体现。

值得庆幸的是一切都在改变,1997年这本英文版的《南京大屠杀》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西方世界们对于亚洲战争的了解开始变多。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到了21世纪第二个10年很明显已经开始进入中国的平民时代,中国最高领导人也在亲自参加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南京已经成为越来越深刻的民族记忆。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