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初中生作文 > 初二作文 >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初二作文【优秀6篇】正文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初二作文【优秀6篇】

时间:2024-08-13 13:46:35

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敬业的小编演员给大家找到的6篇经典常谈的读后感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1

《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剖析古代经典的书。

它的作者为朱自清,朱自清先生著这本经典常谈,也许真正认识到了他那个时代及我们过去的教育在某一个方面有所缺失一一或太超前或太落后。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使用而在文化。这句话放在哪一个年代都是受用的。不论是学生还是学者,平民还是教师。在求知的路上,人们总有一些错过,一些迷失,而这本《经典常谈》是引导那迷途之人,迷茫之人,确实是一盏经典的指明灯。

这本书也被分为了13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他按照传统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精简明了的文字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文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有很好的作用。

该书有很多好句好段值得欣赏识记,例如:

鱼知道水深浅,人晓得路险易。

活着就有希望,死了就没有希望。

人生如梦,岁月如流,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

勇士搏出惊涛骇浪,弱者随波逆流。

天才是99%的勤奋加上1%的灵感。

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收获最真实的收获。

时间是人生的刻度,只有用它来衡量,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命运。

人生的旅程就像一场大雨,即使冷清,也会有泥土的芬芳。

人生如画,色彩斑斓,只有勇敢面对才能绘制出美丽的画卷。

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产品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进行品读精典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此之著作,尽管历经岁月洗磨,但黄沙漫绝之下,其承载的历史众多,未来仍会熠熠生辉。我国古代经典反映的是 即使时代相隔胜远,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或许这就是经典带来的魅力。

《经典常谈》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经典的语句是一扇窗户,可以通过它来观察世界,开阔自己的视野。他让我明白经典的语句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式,而是一种智慧,能让人们得到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思维的启发。

透过书本,我仿佛看到一位学者弯曲着身体伏在案前用手中之笔一笔一笔地写下古人的漫长寄托。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2

读完朱自清老先生的《经典常谈》,我内心激起层层涟漪——感叹中华经典之深奥,惋惜华夏文明之落寞,赞叹中不禁带着一丝遗憾和愧疚。

一部学术散文集,涵盖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共13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文字简练明晓,深入浅出。

“一个文字体系,抬出了一个造字的圣人。”小时候,总听别人说就是那个谁造出了整个汉字体系,可天真和幼稚盖住了事实。直到读了《说文解字第一》才知道,凭一己之力是无法造出整个汉字体系的,东边一点建议,西边一点建议,拼拼凑凑,一个体系就成了,而仓颉只是一个代表罢了。我才发现原来传说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寻找真理的过程是有意义的,实践也才是真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浅浅的表达了对美好女子的向往与不懈追求;“式微式微,胡不归?”表达农民辛勤的劳作和被君主压迫的痛苦;“挑兮达兮,在城阙兮。”表现出封建社会之下,女子对美好爱情的苦苦追求……一部《诗经》打开了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探索之窗。

回到现实,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已与我们融为一体,在匆忙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谁会捧起这些经典再去品味一下华夏韵味呢?中华的经典文化在走下坡路,传承经典文化的继承人也越来越少。经典文化,无人问津,更无人为之而叹息,只留经典在幽敝的小道上独处。

“经典常谈”是为了“传承经典”,为了经典的永存,动起来吧!翻开手头的“经典”,阅读起来吧!别再让经典流浪!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3

为什么读经典?这恐怕是当今人人心中的问题。似乎在现代,“经典”二字已然成为艰涩难懂书籍的代名词。可是朱自清先生的这部书,让经典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正地带我们走进了经典的殿堂。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作者朱自清由“小学”到“大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概括。尽管这本书介绍的是难懂的书籍,但他的文字却是生动灵活、简明易懂的。比如写战国时期的策士:“他们说得天花乱坠,只图激动人主的心。”

读着这一篇篇对经典的介绍,我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古籍中的知识,还有背后作者闪耀的人格之辉。司马迁忍受宫刑,在狱中写下《史记》,《史记》是对历史的记叙与概括,而他的《报任安书》却凝集了他内心对一切的真情实感,他的不满、痛苦与绝望。

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那一箱箱援助他国的物资上,都刻着一句句的经典。“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中国政府不计前嫌,援助日本的坚定与祝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中国政府对曾经援助我们的法国报之的“琼瑶”。

为什么读经典?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深厚底蕴,根植于每个人心中。鲁迅先生曾写过《中国人失掉文化自信力了吗?》,现在,我们深读经典,就可以坚定地对他说:“没有!”

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说的:“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本书开启了我们通往经典的路,引我们进入了经典的海。

让我们对消失在新文化中的经典说一声:“魂兮归来!”

【《经典常谈》读后感】相关推荐文章:

经典常谈读后感300字 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四篇)

经典常谈读后感50字(4篇)

最新《经典常谈》,读后感(九篇)

最新经典常谈心得100字 经典常谈心得体会(五篇)

最新《经典常谈》摘抄(9篇)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4

这里有本薄薄的绿皮小书,我的指腹轻轻抚过书的每一页。不过短短十三章的内容,却是把那些埋葬于岁月长河中的古典舒展在我的眼前,映入我的心间。

朱自清先生写这部书的本心,是为了给想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让他们在浩瀚如烟的古代典籍中不至于失了方向。若说朱先生的《经典常谈》是一叶小舟,那么它定是一叶能将我引渡到宽广无垠的经典之海的舟。

《经典常谈》无疑是一部闪光的著作,它引领着我,去探寻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经典古籍。书中没有多少朱自清先生自身的理解和感悟,而是引经据典,非常客观的撰写我国古代的经典。它们的创作者、创作背景,乃至更详细的内容分析。况且,能像朱先生这般,在学术书中极少增添自己感触与理解的作者,格外难能可贵。

在朱先生的《经典常谈》中,我最为感兴趣的是有关《诗经》的那一章。我兴致勃勃地将书页展开,翻到《诗经》,细细研磨书中的遣词造句,求知的眼神似乎立即能在轻薄的书页上灼出一个洞来。

一提到《诗经》,我脑海中悠扬回荡、经久不散的是那首“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青青子衿》出自《诗经·郑风》。描绘的大概是一位女子在城楼上独自徘徊,焦急等待恋人,责怪恋人没有如期而至的画面。虽说这是一首爱情诗,但我注意到的却不是女子苦待恋人的急切无奈,而是这女子独立自由的人格与男女平等的社会风貌。

女子在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下,没有了做自己的机会,失去太多。而《青青子衿》中这女子却是能责怪恋人的不守信,没有如期到来, 可见是个男女平等,既无封建礼教的太多束缚,也无被封建所荼毒的人的社会。女子有了地位,拥有自主人格。这样的美好社会在那个战火四起,有着剥削压迫的古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诗经·郑风》也许只是诗经的一小部分,也许并不能将诗经那绝代风采完全展现出来,但这已经足够了。《经典常谈》是一部“真”著作,它让我在浩瀚的经典之海感受到了经典的博大。它是一叶伟大的舟,一叶引渡之舟。

我摩挲着书的封皮,再次缓缓打开这本绿皮小书,又浸入了叶引渡之舟。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5

朱先生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务。”中国传统博大精深,蕴含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精华,古代典籍如海洋般浩瀚无垠,若没有指引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而《经典常谈》就是指引我们的向导。

《经典常谈》是中国现代散文名家、学者朱自清所著的传统经典普及读物,共十三篇,从《说文解字》讲起,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读者了解经典,从理解字义开始的苦心。继而介绍经、史部代表性著作,最后写诸子百家和集部的辞赋、诗、文。这些经典任何一部都可能是常人毕生难以研读透彻的。我能看完这部《经典常谈》是因为它不晦涩难懂且语言幽默风趣,既体现学者的严谨,也洋溢着文学家的才情和风趣。在《战国策第八》中写到苏秦“连横”失败,“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发奋努力,用心读书,“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后来“合纵”成功,“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趴在地下谢罪。”在朱先生笔下,寥寥数行就将“引锥刺股”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他写屈原著《离骚》,屈原“是个富于情感的人”“那一腔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就像人在痛苦或疲倦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自然是顾不得什么组织的。”也是几俏皮易懂的话语,就将《离骚》的韵律特点,屈原的感性形象丰满的展示出来。

朱先生只跟读者介绍经典,却不将经典直接搬出来给读者看,既保留了原著的神秘作 文 吧,又从更立体的角度推广了这些经典,引导更多读者向往经典,读后感于研究经典。

读完《诗经第四》,我明白诗的源头是歌谣,作者浅白幽默的语言,描写人们抒发情绪,咏唱歌谣的情景。我不禁翻开《诗经》,因为朱先生告诉我,它有美好的起源。

《经典常淡》是一部有趣、丰满的书,它讲历史,讲古人,讲文化,是“常淡”而非“长谈”,不啰嗦不说教,只是告诉我们,里边放着一些书,它们很老,很旧,里面沉淀着很多东西,欢迎你去看。

《经典常谈》读后感 篇6

在傍晚缥缈的余晖下,或是在夜晚昏黄的灯光下,清瘦挺拔的身影在书桌前,先生手边垒着书,或是摊着纸,笔声娑娑,凝聚成这一本《经典常谈》。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顾名思义,便是对“经典”解说及议论。纵观中华文明数千年,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深厚且丰富的,经典层出不穷。我也曾试图阅读经典,但古文的晦涩难懂、诗赋的深奥含义让我一度不知该从何下手。

朱先生在本书的序中说到:“阅读经典的作用不在其用途,而在文化。”这本书确实让我好生见识了一番经典文化。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说文解字第一》。朱先生先是从甲骨文说起,待到我们对中国汉字的演变有一定了解后,再引出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从中我学到了象形、会意、假借等六种造字法,知道了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字体,仓颉造字的传说,又从何而来……在此些基础上,再去翻阅《说文解字》,只要能翻译到位,略浅一些的皮毛便也不是那么难懂了。

经典并非一朝一夕间便能研读通透的,还需要我们反复品味,耐下性子来感受其中不同层次的韵味。

然而有些可悲的是,朱先生写此书的本意是引导学生走上经典的道路,但当代中学生太多并不珍惜从繁忙学业中挤出来的,可以让自己拓展知识、阅读经典的时间,反而将时间浪费在玩游戏、看价值意义不大的小说上,甚至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学习中劳逸结合是应当的,但我们不能放纵自己,应该要把握住自清先生为我们开辟的这条走向中国经典的"捷径",慢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做一位"腹有诗书气其华”的人。

“流行是一时的经典,经典是永远的流行”,愿我们耐得住性子读经典。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