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人际交往论文(优秀3篇)正文

人际交往论文(优秀3篇)

时间:2023-07-10 15:04:26

我的人际关系论文 篇1

摘 要: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学问。而作为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由于职业和身份的特殊性,拥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对仕途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每天的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者都要与很多人接触,不仅有同一单位的领导同事,还有其他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拥有良好人际关系,与什么人都处得来,无形中就得到了更多的助力。在西方,最早对人际关系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梅奥通过长达八年之外的霍桑实验发一并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并批出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可以提高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而在中国,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在继承和发展三代文化核心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天下”和谐、内“仁”外“礼”、“诚信”、“忠恕”的人际关系理论体系。千百年来孔子的人际关系理论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即使是今天,它仍旧可以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那么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关键词:人际关系;建立方法

一、提升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有人说:“一个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取决于他的沟通能力以及他的影响力。”这是不无道理的。和其他任何能力一样,沟通能力可以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

(一)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说话,说对方感兴趣的,而非自己感兴趣的。

(二)学会倾听。做到倾听,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尊敬他人的表现,倾听让对方喜欢自己,信赖自己。

(三)学会自我调节,健康身心。心理健康的人会乐于和别人交往,其肯定的态度总能影响所在团队的发展,能够把自己摆到团队中去,以人为镜、见贤思齐,开心的悦纳自我。也不妄自菲薄,能学会在团队中保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并会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赢得他人的认同、循环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四)尊重他人,积极与他人交流。人际关系是彼此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将对相互之间处世的常理,对别人的尊重,同样也将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充分尊重,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人必须尊重理解处世等方面真诚坦白地与他人交换意见,加强彼此沟通,弥补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

(五)树立正确价值观,努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人的团队合作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积极主动参与团队活动,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团队中的人际关系。

(六)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行政人员应该在平日里多读书,读好书,多向阅历丰富的人学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品质高尚,受人尊敬、喜爱的人。

(一)真诚。“坦诚为真、至诚乃善”。真诚能使交往双方内心特实、有安全感,能促进彼此的信任,任何真正友谊的基础都应该是彼此付出真心。

(二)谦虚。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多向他人学习。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容易形成彼此认同、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

(三)热情。阳光般的热情能给人以温暖,摒除心头的顾虑和担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际关系变得和谐融洽。

(四)不亢不卑。很多人见到比自己高贵或自己有求于他人就会紧张,态度也就谦卑起来,适度的谦卑是应当的,但过度的谦卑则会显得做人没有个性,没有原则。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要求人,有时需要迎合人,但聪明的人做这一切时,不会因此而让别人瞧不起,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拥有

(五)讲究信用。守信用,是你人生最大的资产,守信用,是你人格的保证,有了信用,就能成就一切的事情,没有信用,任何的机会都与你无缘。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它做到最好,每一次都在全力以赴,因为时光永远不会倒流。

三、工作中的建议

(一)个人方面: 首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独特的人格魅力。

现今社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也促使人们不断努力,面对一群满脑新事物,新思维,满嘴新概念、新名词的年轻人,作为政工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根底,一名优秀的政工人员,应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工作风格。

①树立互动观念: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上下级模式。必须克服“我讲你听”,“我主你从”的老旧做法,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让人的思想动起来、嘴巴动起来,发挥主体作用,在互动中进行体验和交流。

②互相关心爱护,互为良师益友。关心爱护是塑造人关系的基础,各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性格迥异,要求上级要深入群体当中,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做到关心别人,时刻为别人着想,同情送温暖,爱护、保护和发挥人的合法权益;关心人的身心健康等。在关心和爱护中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有助于相互信任和尊重。

(二)工作方面: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确保人际关系的和谐稳定。

社会心理学告诉人们人际冲突主要源于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和价值冲突。由于制度不规范,必然导致社会利益分配不合理、角色定位不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矛盾重重,互相猜忌、仇视,很不友好。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制度着手,消除不稳定的根基。

重视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宽容、开放、多元、和谐的氛围。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随着社会满意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客观上为人的个性发展 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大力弘扬素质教育,不断提升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起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安定有序、宽容和谐的良好氛围。

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每个生命的主宰都是其自己,想要有所改变,就要有强烈的愿望。通过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理解,可以领悟到人际交往的深层含义,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无论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强团队成员的正义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实现整个目标的高效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P4-7.

[2]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 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P89-92.

人际交往论文 篇2

【摘 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要,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中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高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近些年,大学生就业总是新闻媒体的热门话题。他们能否顺利地走上社会,的确为全社会所关注。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除去宏观形势、大学生择业心态等因素外,大学生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涵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分为三种:表达理解能力: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人际融合能力: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不尽如人意。

2人际交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别力,受到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蚀。如: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沉迷网络等等。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方面的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没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渠道,就无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撑系统,这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长期情绪、压力无法排解,没有形成正确的疏导渠道,而使心理疾病产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小团体一般都具有封闭性和排外性,思维固化性。在团体内的人已经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习惯和方式,对外来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触性,直接导致了思维的固化性。关心团体内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无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沟通交流渠道。这种小团体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如老乡会。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人际交往具有泛指意义,它不仅仅指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我们的校园同样不是封闭的,人际交往还包括与社会人员的交往和网络交往。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容易被社会人员利用,陷入网络陷阱。

3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年级不同表现不同

大一是适应阶段,也是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中学生又有别于大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刚刚从竞争激烈的入学考试中挣脱出来,满腔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特别是面对来自五湖四海、个性迥异的同龄人,更让他们兴奋、好奇。交往的范围比较广,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二年级经历了一年级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转变,通过一年的接触大家逐渐相互了解,交往范围缩小,学习开始繁忙起来,大都有针对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学习压力相对小一些,并已习惯了大学及所在城市的生活,这个时期会更多地接触与了解社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而进入大四,面临就业、考研等各种压力,很多人都在为自己的将来而忙碌,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行动会少一些。

3.2性别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人和人际交往的认知和评价取向、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取向、对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维度上,在对交往的自我评估、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坦诚性等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这表明,男性大学生在交往上可能显得更封闭些。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和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问题要多于女生。这种性别间的差异原因有很多,出现这一结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础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还与男女生回答问卷的真实性程度有关系。在使用问卷法时,当问卷触及到的敏感问题,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诚,少一些掩盖性。此外,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期望不同,社会与传统文化对两性性别角色及行为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看法或观念,认为男性应当坚强,要有责任、敢担当。这种性别角色偏见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时,常常选择压抑自己的内心痛苦,不愿意敞开心扉与他人谈论自己的情感问题,更不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以维护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则被容许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并善于通过倾诉等方式来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来缓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3.3专业不同表现不同

不同专业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倾性、交往的互助性、对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异,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应当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所学专业特点有关。理科学生平时得到的大多属逻辑推理训练,思维严谨。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会比文科生更明确,更理性,对于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就会主动去追求,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外倾性。由于理科专业的性质,有很多实践性的知识(比如实验)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现了较好的互助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情绪失调上存在差异,文科生的问题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对生活、文化的体悟比较深刻,与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绪体验,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绪更容易失调。

4结束语

很多专家都把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看作是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与稳定程度状况,除了受其人格的影响外,直接由人际交往能力制约。但是以往研究都是关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人际的作用、原则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见,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否影响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巧香。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周晓虹。大学教育与管理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人际交往论文 篇3

为了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我们选取信阳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中东部高校作为调查地点,以自填问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交往的主动性、社交能力普遍较差、对自身沟通表达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以及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成为该群体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而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学生校园活动参与情况

校园活动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大学生校园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其人际交往状况及能力的重要表征。

1、大部分学生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39.1%;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占60.9%。由此看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担当过学生干部的经历。

2、多数大学生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

至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占绝大多数,占到74.8%,而未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的仅占到25.2%。

3、不少学生没能认识到加入社团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而加入社团者多数为培养兴趣爱好

加入学校社团是锻炼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4.9%的大学生没有加入过社团;加入过1个社团的占33.3%;加入过2各社团的占28.0%;加入过3各社团的占11.5%;加入过4个、5个和8个社团的分别占1.4%、0.5%和0.4%。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很大”的大学生占8.5%,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较大”的大学生占35.0%,此两者合计比例为43.4%,不足一半;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说不清”的大学生占25.9%;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影响不大”的大学生占28.6%,认为社团活动对人际关系“没影响”的大学生只占2.0%,此二者合计则为30.6%,约占到三分之一。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多数大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的占到56.5%,超过了一半;其次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和“锻炼能力”的被访大学生各占15.5%,均占较少比例;仍有部分学生加入社团是为了“打发时间”、“休闲放松”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团的,均占到5.0%左右。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认知状况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状况

(1)被访者普遍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大學生对于人际关系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倾向于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很重要”的占到34.9%,认为人际关系“比较重要”的占到48.3%,单此两项合计就达到83.2%,再加之认为人际关系“一般重要”的占到15.9%,此三项合计可高达99.1%。而认为人际关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学生仅不足1.0%。

(2)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作用的认识表现在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上。一是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很大”的占18.0%,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较大”的占43.6%,此二者合计则占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说不清”的占20.5%,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影响不大”的占15.9%,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没影响”的仅占1.9%。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普遍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学习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二是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至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的看法,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很大”的占23.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较大”的占51.1%,此二者合计则占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的影响“说不清”的占16.6%,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影响不大”的仅占8.3%,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生活是有影响的。

三是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这一问题上,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很大”的占43.6%,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较大”的占44.3%,此二者合计则占87.9%,超过五分之四;而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说不清”的占9.0%,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影响不大”的仅占2.7%,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没影响”的不足1.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人际关系对工作是有影响的。

2、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有较高关注度,但却认为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也大多对人际关系持关注态度。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人际关系“经常注意”的占到51.1%,超过了一半;对人际关系“偶尔注意”的占到39.4%,此两项合计就高达90.5%。而对人际关系“不注意”或平时“没想过”的总共不足10.0%。

尽管多数大学生对人际关系保持较高关注度,但他们的期望与现实情况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学生总体上认为人际关系是重要的并且平时比较注意,但真正“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却并不占多数。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只有33.2%认为自己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认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占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状态的169人,二者合计所占比例高达66.8%。

对于大学生而言,宿舍内人际关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状况:在被访的大学生中,认为宿舍人际关系“很好”的占45.2%,还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际关系“还行”的就占49.1%,接近一半;不过,宿舍人际关系“说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学生也为数寥寥,只占5.7%。这说明多数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状况一般,尚有待进一步改进。

(2)多数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主动性。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更多的表现在大学生的主动性方面。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占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谈的则有约三分之一;持“无所谓”态度的约占四分之一。

在对待陌生人的态度问题上,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表示会“真诚相待”陌生人的占50.5%,勉强超过一半;而表示会对陌生人“小心谨慎”的占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还有4.0%的人表示对陌生人会“尽量躲避”。

对于是否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情况,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46.4%;而表示没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看法的占到27.2%,超过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态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过了四分之一。

同老师的沟通状况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在平时,大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经常”与老师沟通的仅占9.3%,“偶尔”与老师沟通的占18.5%,两项合计仅为27.8%;而“极少”与老师沟通的就占47.9%,“从不”与老师沟通的占到24.3%,此两项合计则其所占比例高达72.2%。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较差。社交能力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调查发现,大学生社交能力不容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大学生社交能力状况“很好”的占5.4%,社交能力状况“比较好”的占29.5%,此两者合计占到35.0%,刚刚超过三分之一;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一般”的占55.7%,超过一半;认为社交能力状况“不太好”的占8.1%;认为社交能力状况“很差”的占1.1%。

(4)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太肯定,沟通更看中“语言”因素。调查发现,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大学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访的大学生中,对于自己的沟通能力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2.7%;表示“一般满意”的占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4.2%。

对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状况的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表示“很容易与他人沟通”的占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别人经常不理解自己的话”的占6.5%;表示“反复叙述才能表达清楚”的占30.3%,约占到三分之一,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于“沟通时应注意的因素”这一问题,在被访者中,有70.8%的大学生认为是“语言”,占绝大多数;有11.5%的大学生认为是“表情”,有11.0%的大学生认为是“心态”,只有5.9%的大学生认为是“动作”。

(5)大学生社会交往中多处于被动角色,应对“冷场”策略不一。我们对于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角色的调查,其结果更值得我们思考。在被访大学生中,社会交往中作为“主角,引导谈话的主题”的占33.9%,约三分之一稍强;作为“配角,被动跟随他人谈话”的则占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还有4.9%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常常被忽视”。

对于沟通中的冷场状况,大学生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在面对沟通中的冷场状况时选择“保持沉默”的占16.0%;选择“引出新话题”的占73.2%;选择“借故走开”的占6.5%;另外还有4.3%的大学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调查发现:在被访大学生中,能够“清晰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仅占9.3%;能够“比较准确”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准确”地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34.3%;“需要重复表达”的占1.8%;还有4.8%的被访者“不善表达”。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因素

大学生个体背景情况构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内部因素。而调查数据显示出性格、兴趣、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年龄等成为了影响人际关系的前五位个体因素。

(1)性格因素。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访大学生的回答中,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况如下:超过一半人次的被访者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性格”,占57.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10.2%。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一个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结构”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兴趣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集中于兴趣。在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33.9%;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22.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20.0%,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结构”、“年龄”、“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集中于文化程度。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30.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7%;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4.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3.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11.5%;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三个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结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结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20.6%;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兴趣”的人次占20.2%,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19.4%;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17.9%;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12.3%;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龄。对于“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龄”的人次占24.3%;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23.2%;認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结构”的人次占19.5%;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兴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认为影响人际关系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占到不足5.0%。

2、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学校因素

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学校课程设置及推广、外部兼职机会等构成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不足。大学老师对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调查发现,大学老师对大学生沟通表达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其大学老师“经常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只占29.3%;认为其大学老师“偶尔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占59.4%;其大学老师“从不强调”沟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学中有关人际交往的讲座不多。学校开设有关人际关系的讲座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调查发现,被调查大学生所在学校开展关于人际关系讲座的情况并不乐观:在被访大学生中,认为自己的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多”的只占9.1%;有41.5%大学生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很少”的占40.8%,将近一半;而有8.6%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学校关于人际交往的讲座根本“没有”。

(3)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人数不足一半。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的重要途径。但调查数据显示明确知道所在学校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课程的大学生并不多。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6.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没有开设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还有25.0%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学校是否开设有提高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课程。

谈到是否希望学校开设此类课程时,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渴望与期待:在被访的大学生中,高达70.0%的大学生表示“希望”开设此类课程;只有7.2%的大学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学生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4.0%的大学生表示“没想过”。

(4)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过半,过半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兼职对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影响是明显的。调查数据表明:被访的大学生中,在大学期间做过兼职的占到58.5%;没有做过兼职的大学生占40.6%。至于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被访大学生中,有16.3%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很大”,有37.8%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较大”,二者合计占到54.1%,超过一半;另有28.6%的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的影响“说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学生认为兼职对沟通能力“影响不大”(14.1%)或“没影响”(3.2%)。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