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最新10篇)
时间:2024-06-08 17:51:02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总结你想好怎么写了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页是小编帮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0篇学生挑战老师科技与经验的交锋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容导航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1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2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3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篇4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5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6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7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8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0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1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新世纪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全面创新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什么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内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雪风网
[1] [2] [3]
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2
中学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现代语文教学,在创新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我国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增强,关系着民族的兴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要导之以“创”。它是要在全面优良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迸出智慧的火花。从这种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教育思想。
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价值观取向坚持以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教育价值观,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旨在人文本质上创造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创新教育是一种健全的人格教育,它努力塑造智商与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强调人格发展的独立品质。创新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属于高层次的素质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二、创新的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学科改革的排头兵,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即创造力,它是人类最高级的一种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如记忆力、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以及好奇心等。其中想象力起着重要作用。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并且要强化实践性,切切实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必须转化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就必须真正尊重学生人格,民主平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查阅工具书、去思考、去探求、去讨论、去争辩、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这一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能力,使已有的智力在实践运用中得到重组、得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亲自体验探索过程的心理历程,丰富、历练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准。这种实践的、活动的。语文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丰富和改造主体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创新能力的养成、内化的过程。
(二)在语文教育活动中,要通过一篇篇教材(特别是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觉力、想象力和领悟力。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每一篇作品都呈现出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作品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模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开放教学”的观念。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素养、生活经验和情感气质,对作品作出各自不同的解读。这种体悟、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这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这本身也就保护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而决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统一的“模式”、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是生活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关于人世、宇宙和幻想世界的形象思考,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情操、人格和个性。一代代的人逝去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活生生地存留在语文(文学)里,语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文学)审美感悟,可以从历史的深度认识生活,瞭望人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可以从语文(文学)作品中“复活”历史,甚至可以“创造”历史,从文学作品中体悟远逝了的作者的活生生的音容笑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创新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写作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创造,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物化和外现。我们应当鼓励并引导学生很真实地去写自己所体验到的生活,切忌人云亦云的假话;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不必拘泥于事实,也可编述故事。在写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与学的活动是最富生命活力、最具个性色彩的活动,也是最有创造空间的活动。教师本身应当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摒弃应试教育,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实际、自身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物理教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措施
论文摘要:在新经济时代,我国有了新的教学目标,目前,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拥有自觉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教育为了适应现代新课程的改革,应当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生学好物理就要注重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教学中常说的实践能力就是动手能力,自我获得知识的能力等。这就要求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融洽的师生环境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地位,教师要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应改多让学生自己解决出现的问题,只要是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老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参加讨论,多提出自己的建议,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堂,用自己的能力去探索问题。
其次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这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鼓励学生把所有的精神都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去,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小组讨论,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给大家,实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最后,老师应给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与同学合作,自己去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达到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学生能在其中体验成功,更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次的成功体验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成功的欲望会让学生更想去体验成功的感觉,不断地努力和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
(一)培养创新意识
1.问题来源于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会让人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和新信息产生一种渴求知晓的欲望,努力去发现问题并追求答案,从而激发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活动,开始创新活动。在很多客观环境下,其实隐藏着一种精神和动力。 2.问题来源于怀疑精神。怀疑精神是对现有情况的疑问,是提出问题的动力,怀疑精神会让人提出质疑,为了发掘问题的所在,由质疑进而求异,并另辟蹊径。在教学中,要摒弃传统的观念,为问题的解决而不断的努力,展开主动思维,实践并解决问题。创新源于提出问题,而问题则是由疑问而产生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物理教学和学习的重点是实践,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部门。实验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主要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老师要有熟练的试验能力和正确的试验方式,便于学生在观察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观察实验的同时,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因为人的感官认识是很感性的,没有深入到其中,是不会真正的掌握实验的操作过程,要深入认识就要让学生真正地去操作整个试验过程。
2.开展实践活动。除了老师和学生要努力进行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之外,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完成一些小实验或者小发明,有的同学在学了奥斯特实验后,就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到的实验能力去制作了一个“电流检测仪”,用来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总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这要求初中物理教师要不断努力,保持信心,实施创新教育,完成新课程下的教学任务,最后一定能培养出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新年。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01)
2.李应平。浅谈初中物理设疑教学法[J].新课程,2009,(02)
3.戴志行。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09,(03)
4.熊春。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学咨询,2009,(02)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篇4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河南省南召县城关二中 柴交芬
【摘 要】中学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多开展交锋讨论;作文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多向性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培养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教材处理
一部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一部创造发明史,创造性对人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学语文教师应弘扬个性,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上苦下工夫。
一、教师要个性处理教材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教学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新《语文课程标准》v实验稿w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必须有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艺术的灵魂,泯灭了个性的语文教学,就像塑料盆景,虽然悦目,却无精神。
固定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风格,都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教师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学会对教材进行加工提炼,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不当教参与学生之间的“二道贩子”,不做别人优秀教案的“传声筒”,不做“三教”(教材、教参、教辅)式的教师。语文教学应定位于教师、学生、教材之间情感的水乳交融;定位于讲授、思辩、探究的和谐统一。教师对教材感受真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寻思路,领略意境。
“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个性的教师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同时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在熟视无睹中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地加工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教学媒介。
个性的理解,真诚情感的融入,创造性的表现,有助于让学生思维的大门豁然洞开,让学生创造的潜能悄然萌发,让学生灵感的火花骤然迸现。
二、营造宽松教学氛围,开展交锋讨论
尽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手段面临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呈现多元化,但课堂仍是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主战场,(语文教学论文 )要营建一种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创见,开展交锋讨论,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在没有有形的压制和无形压力中,尊重学生,与学生说成一片。
交锋讨论是在讨论中较多展开某些不同意见的正面交锋和激烈的辩论,思想碰撞,信息交流,即可造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有助于认识的逐步深化,在阅读教学中,交锋式讨论常采用以下方法:
1.设置认知矛盾,诱发学生争鸣。同一问题,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巧借认知矛盾能激发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同学向纵深发展,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愚公移山的行为值不值得”这类问题,最易产生明显的意见分歧与对立,形成交锋就会有同学褒贬抑扬,臧否应和。在争鸣中求知,能发展阅读、思维,讲述能力,学生考虑的不是怎样答问,而是驳倒对方,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讨论与反驳同时进行,阅读和思考双管齐下,在这样的讨论中,教师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和许多意想不到的“真知灼见”。
2.巧借知识疑点,点燃思绪火花。《怀疑与学问》一文曾说到“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如在分析《故乡》主题时有学生问:“闰土生活贫苦,子女如此多,为什么不实行计划生育呢?”学生有了疑问,老师再引导学生将“多子”现象结合社会现实来思考,大家对这一问题就会有深层的认识。所以老师要善于激起学生思维探索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问为什么,追根究底,释疑求真,直至否定既有结论。只有有勇气打破传统理论,不服权威判断的人才能创造出新理论,这正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
3.品味推敲语言,提高思辩能力。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由语言组合成的课文是作者灵与肉、气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产物,语言教学要想引导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必须抓住语言品味,瞻言见貌,披文入情,在语言的体味中深究课文,在词句的琢磨中把握作者心灵的博动,在词章的涵咏中培养语感,在思维的碰撞中引发争鸣,从阅读品味到思辩,由储存消化到运用,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创造精神的过程。
三、激活写作思维,进行创新作文
语文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进行创新写作思维训练。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就要给学生作文的自由,给他们抒写独特灵性的空间,让学生笔下涌动真情实感,作文才有个性。作文教学培养创造精神,应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程式化、陈腐化的作文忌之;唱高调、说空话的作文忌之;图解概念、迎合时尚的作文忌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创作形式:
1.设计课文续写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学《皇帝新装》后续写“皇帝游行完毕之后……”学《小橘灯》后我安排学生写“今天小姑娘一家的生活”,这种训练是开放的,答案也各种各样。
2.利用抽象图形、几何形状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引导学生用语文学科的知识看它是个句号,用地理知识看它是星球,用数学知识看它是一个点的轨迹,画家从艺术角度看它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从哲学看它既是开始又是结束,从历史看它是一口古井,这种联想无疑对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帮助。
3.童话、科幻小说、未来畅想之类的想象写作让学生少了现实的束缚,思想的羁绊,学生在作文中神思飞扬,纵横驰骋,展开想象的翅膀,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4.进行成语、谚语、格言、古代故事的翻新创作。如水浒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赋予历史人物新的精神面貌。“开卷未必有益”,“没有‘异想’,哪来‘天开’”“近墨者未必黑”之类的创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上写作训练,有意地打破旧的单向思维模式,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多向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书本学习应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第二课堂是学生猎取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智能,施展创造才能的乐园和广阔天地。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建立一个开放的大语文教育系统,通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组织课外读书活动,办墙报、小报,举行故事会、朗诵会、演说竞赛,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成立文学社团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多思、多问、多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强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造力。
《国家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们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生魅力”去教育学生,做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生是未来的主人,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性的人才,中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致力营造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人才辈出的创新氛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精神,“从娃娃抓起”,从每一节课开始。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5
创新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门情感艺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了必然趋势。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将给语文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面貌。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将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 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 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二、 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司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外教学研究》第74期。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王明
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6
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音乐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于扎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乐创;敢创;会创
一、培养学生乐于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中学阶段是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和求知欲很强的阶段,他们渴望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创造出新花样的梦想。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有利于实施新教学的环境。创新教育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旨在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实现教学上的民主。教师要善于建立这种民主平等、敢想敢思的优良学习氛围,从而大大地激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和欣慰,便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应做到多表扬、少批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亮点,即使是一句不经意的赞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情、一种鞭策,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强化学习动机,使他们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型”人才观。传统的教育观崇尚经验,忽视创新,在这种狭隘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俯首帖耳的“小绵羊”,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千里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又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创新。
4.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还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多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而又活泼地学习,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创新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因素和情意因素。在21世纪的今天,课堂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标,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索和参与的时间,使其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的优良学习环境。
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五敢”使学生参与到学习音乐活动全过程中。
①敢说。让学生敢于说话,就可以让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思”与“说”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②敢问。在教学时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从“敢问”慢慢发展到“善问”。
③敢想。要让学生的'身心在未受到任何条条框框的禁锢下,能驾驭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天空。④敢交流。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还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展现才能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⑤敢表演。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并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
三、培养学生会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中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这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创新的人才至关重要。
1.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培养学生的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且及时给予肯定、赞许,以充分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2.鼓励学生求异思维。任何创造发明,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从多层面去分析,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引发创新思维。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一首歌、一段音乐都可以成为学生想象的内容。
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本质特点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在基础教育中,创新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具有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
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7
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同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还重点探讨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认为加强学科建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和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最后,还对如何界定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 创新 培养
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正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挑战。发展机遇一方面来自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为人才发展提供的广阔空间,为学校提供的高新技术教育手段;另一方面也来自大众对高层次教育的需求。而知识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的思想素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又不断在挑战现行的教育体制。
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我过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已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要看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时代的发展还有许多不相应的地方。高水平、创新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研究成果很少,创造型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些问题表明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还有待于提高。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1.创新能力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完整的表述,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与核心,强调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与能动作用,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创新能力正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我们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创造条件让人的创造性才能充分的展现出来。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人全面发展的主力军;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坚力量,将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重要贡献。所以说,我们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2.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在知识经济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看其有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并且关键的竞争点更是集中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上。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内,本科教育仍是以“教学为本”,以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主要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目的。因而进入研究生层次的学生都已经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个人成长的历程看都具有了一些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只是最大限度地增长知识,而是要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本领。尽管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仍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阶段,但从本质上来说,研究生教育更应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可以说,创新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整个教育的关键。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1.加强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各高校的学科虽然有优势与一般、热门与冷门的差别。学科建设也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但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都必须强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没有创新的学术论文是不合格的学位论文。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学科结构,稳定发展的学科方向,比较齐备的科研设施,才能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提供学术环境和物质条件。
学科建设必须强调系统性、前言性和交叉性。这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必然要求,也完全符合研究生创新教育的需要。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导师队伍的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素质。从导师本人受教育的时间阶段分析,他们大多数是在六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接受的高等教育。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一时期的教育。一般具有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共性制约等缺陷。虽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的广泛展开,导师过窄的专业知识问题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过弱的文化熏陶和个性发展不足等缺陷依然留着深深的烙印。导师在向研究生传递中国知识分子优良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把这些缺陷和不足“遗传”给了研究生。
由于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注重提高导师的各方面素质。首先,导师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改变观念。用知识经济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要有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导师要教书育人,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其次,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工作。最后,导师要处理好学科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关系,把握好提高学术水平和获取充足科研经费之间的平衡,保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协调进行。
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高等学校一方面要严格导师招生资格的评审,以确保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励优秀的导师脱颖而出。要不断改善导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做好服务工作,为导师减轻负担,使导师能潜心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的培养。
3.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产生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提。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使研究生作出创造性的成果,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产学研相结合则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优势互补,开阔眼界和思路,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
(1)加强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各种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及团队精神,这对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积极探索“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载体,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倡企业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高校通过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一方面可以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信息资料和学术队伍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在工程技术、实验设备和科研经费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高双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与企业的结合,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三、对研究生创新成果进行界定研究
对于创新性研究成果,有专家曾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研究生创新成果有七方面的内容构成:用一种新的理念或方法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用一种新的理论或方法,以较简单的方式解决前人用复杂方式所解决的问题;对于一个未曾严格证明的问题给予严格的证明;纠正以前的错误;实验中首次验证或改进性地验证了理论上的预言;把一些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或扩大了原先某一体系所概括的内容;提出了一个甚有意义的新问题,即使自己目前未能解决它。
上述创新成果的界定标准应适合研究生实际,研究生的创新成果最重要体现在“新”与“实”上,新即是新理论、方法、设计、进展等,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具有先进性和独特性;实是指学术价值、科研价值、实际应用价值等。新是创造性的外在特征,实是创造性内在体现。两者结合方构成创新成果。研究生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论文中,论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三个创新点上,对这三个创新点的“新”的评价要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何世娣,王国美.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J].(社科版),第1期.
[2] 程海风,杨盛良.也谈研究生创新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学报[J].,25(2):86-87.
[3] 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江苏高教[J].第6期.
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8
浅谈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造力,这样才能进行创造性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常规思路的约束,努力寻求对问题全新、独特的解答的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习惯性思维而言的。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做到:
1.让学生破除“权威定势”。
迷信教师权威、专家权威,对问题不假思索、不敢质疑,是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一大障碍。要让学生明白:老师是人,专家也是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局限性,他们有时也会有想不到的地方,也会有出错的地方。例如,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但他认为落体加速度是与重量成正比的。伽利略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从比萨斜塔上抛下不同重量的物体,发现物体的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臆断,确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让学生破除“从众定势”。
有些学生常这样说:大家都是得的这个答案,大家都是这样说的。,应该不会错吧。人云亦云,草率了事。其实,有些问题大家的看法不一定正确,需要独立思考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一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用手向上抛物体,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是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很多同学通过试验后都认为“手是向下运动的”,但正确的答案却是“手是向上运动的”,如果随大流就不能得到这个结论。在物理教学中可通过类似这样的实例让学生明白从众不一定正确,从而逐渐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破除“经验定势”。
很多时候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的经验对问题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不正确的。如: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力作用于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应该如何运动呢?“经验”好像告诉我们,这个物体会一直以相同的速度运动。相反,假如物体在做匀速运动,一般我们会认为是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力始终作用于该物体,如常见的汽车的运动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力学却告诉我们:物体只受一个恒定的力所做的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匀加速运动。日常观察的物体是在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的情况下保持速度不变的运动,这时的确需要向它另外施加一个恒定不变的力。
由于观察的不全面,造成了经验的缺陷,根据这样的经验作出的判断当然就是不正确的。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主要反映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需做到:
1.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
物理实验教学特别需要这种环境,不怕不会做,就怕不去做。在压力小的环境下,学生就敢去做,不怕做错。因此,对做错了的学生不能简单批评,更不能横加指责,而要肯定他们做出的努力,引导他们找出失败或错误的原因,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多做实验,做好实验。
该学生做的实验,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实验后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报告,不必做统一规定、统一标准,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表达能力。
3.注重过程,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学生在课本上学习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直接接受这些成果是比较容易的,但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的培养。要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探究某些知识,即使是重复前人的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有益的,学生也能从中学到前人探究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此外,我们还应该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使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创新过程往往是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它需要持久而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为动力。为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关方面的培养。
首先,要教育学生立志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新人,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祖国建设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其次,要鼓励学生以优秀科学家为榜样,为科学而献身。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列举一些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人类文明是在人类不断探索、追求和创新中得到进步和发展的,正是许许多多崇尚科学、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人们的不懈努力才创造了今天灿烂而辉煌的人类文明。要用这些优秀人物大胆创新、不畏艰险、不怕失败、勇于进取的精神去激励学生。
除以上几方面外,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因为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动力。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合理使用新型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中学语文 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篇10
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树立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意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点、兴趣点和闪光点。当然,其他形式的教学要能帮助理解课堂知识,有助于开阔视野,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多媒体双向教学系统,多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竞赛,充分实现电化教学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历史课程具有自身的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活动中,应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提倡以实践为主,做到例题精选,保证广阔的探索“前景”,精讲多练。尽量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导演要得法,启发要得当,学生真情投入,争当主角,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二,在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外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始终处于较高的思维水平状态,这样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课程设计应从课本走向生活,使学生较快进入兴奋的思维状态,设计中尤其注重让学生体验与经历创新和实践的过程,领悟创新和实践的思路,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
其他课程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或创新思维培养时,应注意在完成一个题后,再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增减条件或改变设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回家,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教师再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第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思维品质。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满足于一知半解,停留在知识的表面,就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处理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发挥教材典型例子的'潜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才能起到优化思维的作用。这样处理教材内容,能使他们的思路更加活跃、开阔,同时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变换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学生深入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只要有所发现,而且是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就是创新思维,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思维习惯。对学有余力并有着浓厚兴趣和钻研精神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上光上色,让他们的“笔”力透纸背。
二历史特色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许多学校开展历史特色教学及课外活动时,不能根据课程自身教学特点而设。有的学校主管部门缺乏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历史特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从不关心,组织机构上也没有专人负责落实,常常出现活动的开展只是走过场、敷衍了事等。
现今,应试教育体制还没彻底改变,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外活动或历史知识竞赛对他们考试成绩没有帮助,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我们要加强引导。对历史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加大宣传,造就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和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以便保证研究性课题活动的顺利开展
虽然历史教育鼓励改革,但是一些教学评价体制并没有改变,还是以考试的成绩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它既不客观,也不全面。有时既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又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一堂优质课,注重的是过程而不完全是考试的结果,物理学家劳厄说得很透彻,“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就是一些有趣的探索”,只有深入探索,才能有所创新。如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他们的创新,我们通过系列的课外活动及电化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随着电化教学的不断推进和优化,历史教育的天空会更蓝、更广阔、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