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计量经济学论文最新7篇正文

计量经济学论文最新7篇

时间:2024-08-08 05:12:40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计量经济学论文最新7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1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它的重要性 克莱因(R·Klein)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 萨缪尔森(P·Samuelson)认为:“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这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必将对我国经济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计量软件开发,为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目前,我们研究问题的分析方法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特别是计量经济的研究方法已� 这也是我们本科计量教学工作者的一大贡献,它彻底扭转了单纯的定性分析理念。然而,令人不安的是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倾向:其一是把计量经济学当成了“圣经”,唯计量是从,似乎是没有计量参加的学科都是伪科学或者说不够科学,其结果是计量方法的滥用;其二是计量的数学化,也就是数学的计量而不是经济学的计量,其结果是使得计量经济学脱离实际,变成了数学游戏。就上述问题,结合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实际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计量经济学不是“圣经”:完美中有折中

首先,计量模型是完美的。我们以一元模型为例:

Y=β0+β1X+μ(1)

其中,μ表示除X以外的所有影响Y的因素,模型(1)叫总体回归模型。该模型描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关关系,而非函数关系。对同样问题处理的数理模型:

Y=β0+β1X(2)

模型(1)比模型(2)完美,因为模型(1)比模型(2)考虑问题全面。在模型(1)中,每给X一个值,从理论上讲,由于μ的存在,模型考虑了和X对应的所有Y的值;模型(2)仅考虑了因素X对Y的唯一影响,而没有考虑X以外的其他因素对Y的影响,因此,模型(2)仅考虑了和X“对应”的一个Y值,这里对应加引号是因为从理论上讲,那个Y值仅仅是无穷多个Y值中的一个,而未必就是真的和X对应的那个,这就是计量经济学家和数理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所以,我们说计量经济学是完美的(确切的说是计量模型比数理模型完美)。但是,完美的计量模型(总体回归模型)理论上是存在的,实践中是求解不出来的,不是因为我们的计算技术达不到而求解不出来β0,β1,而是由于总体的无限性和μ的复杂性(随机变量),特别是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总体数据搜集的困难)。因此,计量经济学家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总体回归直线:

E(Y)=β0+β1X(3)

总体回归直线(3)就是我们常说的函数形式或方程,它是由(1)两边取数学期望而得到(假定E(μ)=0),它揭示了,每给X一个值,有唯一的一个Y的期望值与之对应。这里的分析思路:从模型(1)到模型(3)就由相关关系转化为函数关系,从而计量模型的完美性在这里受到了挑战,这就是我们说的计量模型的第一次打折。那么总体回归直线(3)是否可以顺利的求解呢?在总体数据已知的。条件下可以找到。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的总体一般是不知的,因此求解总体回归函数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既然是这样,那就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再次打折),计量经济学家自然就想到借助样本来分析问题,建立样本回归模型:

Y=■0+■1X+e(4)

这里,■0,■1是总体回归(1)中β0,β1的近似估计,残差e也是随机干扰项μ的近似估计。那么样本回归模型(4)可以容易求解吗?尽管样本的数据可以很容易的收集,但是由于残差同样存在和随即干扰项的一样困难,使得样本回归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存在,现实中很难操做。计量经济学家又再次退而求其次优结果,寻找样本回归直线(第三次打折):

■=■0+■1X(5)

这里,方程(5)是由(4)两边取数学期望得到的。参数的估计应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单就上述分析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计量模型是完美的,而模型估计是打折的不完美。

二、计量模型与模型估计一样吗?

计量模型指的是总体回归模型,模型估计是样本回归函数(回归直线)。因此,用计量模型方法分析问题的实质是归结为模型估计,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折中(打折)的研究问题。那么这种方法可靠吗?当上述研究的问题(计量模型)满足基本的假定条件才是可靠的:(1)正态性假设:随机误差项服从正态分布。等价于被解释变量(因变量)在自变量的各水平上服从正态分布;(2)独立性假设,无自相关性假设;(3)同方差性假设;(4)随机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5)零均值假设。这些假定条件在现实经济问题中是很难满足的,而且模型估计是直接对样本负责,而只有样本满足简单随机抽样,才能够较好地描述总体状态特征。我们知道,真正的简单随机抽样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我们主张使用计量分析方法也要谨慎,它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尽管专业的计量分析软件大大简化了计量的运算。

三、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理论与应用并重

目前,与过多介绍理论的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生动了很多,老师也会列举一些例子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说明,但是多数仅限于此,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等进行深入分析,更谈不上与学生的互动。而且计量经济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但是实际教学中仍然缺乏包含经典案例的教材。同时,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使得目前的计量经济教学中缺少生动的案例分析。

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方法,也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要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应成为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缺一不可的内容。尤其是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作用,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如金融、财政、国际贸易)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实验教学要与理论教学相衔接,即应该将实验教学合理、恰当地穿插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而不能截然分离开。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二,教师应该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编好实验计划,做好示范。在编写实验计划时不仅要加强基础内容的学习训练,而且要构建能有效将实践技能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相结合的实验体系,进而形成“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多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实验教学。第三,结合实际情况,要特别强调学生在处理数据(如:频率转换、季节调整)、建立模型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之,为了实现本科《计量经济学》课教学理念的改革,突出基本思想、方法和应用的教学,最关键的还是加强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大力培养既懂经济又熟悉数学和计量方法的教师队伍,使我们的计量经济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如在本科阶段学数学、研究生读经济、博士读数量经济等。

参考文献

[1]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xx,(5).

[2]范钦珊。以内容方法技术为重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xx,(1).

[3]胡荣才,王亚雄。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统计教育,20xx,(9).

[4]胡新艳,陈文艺。EDP教学模式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农业教育,20xx,(4).

[5]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6]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2

计量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就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独立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对于掌握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因此,计量经济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

虽然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普遍反映“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一方面是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是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行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内容,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很值得考量。

对于如何搞好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教学工作。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第三批次,与普通本科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笔者结合自己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以期为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二、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计量经济学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前者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后者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根据计量经济学的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在经济类专业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应的本科阶段应学习初级计量经济学,研究生阶段根据专业需要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许多学校的本科、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衔接存在问题,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这表现为对本科生的定位偏高,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弱化了实验教学与计量模型的具体应用与解释。一些教师对数学公式的大幅推导,导致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放弃。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大纲基本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普通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情况,在独立院校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各种理论和方法,对如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却讨论较少,对同步运用软件操作也介绍较少,以至学生学习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会实际运用或者不能对实证结论做合理的分析。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缺陷

现代大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可把计量经济学中的大量矩阵与公式推导用PPT展示,节约板书的时间;多媒体教学也可方便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较大,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幻灯片在瞬间将所有内容一次性播放出来,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如不及时复习,学生很难消化课堂授课内容。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充当了放映员和播音员,那就容易变成“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教学。

(三)计量经济学课时少,很难开展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一些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如我校的计量经济学为51课时,且没有实验课。在较短的课时内要向学生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另辟时间专门学习软件操作。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十分烦琐,用手工计算几乎得不出结论,因而,必须借助软件才能估计与检验模型。如果学生不会运用软件操作,那么对模型估计就得不出结果,也就没有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教师只能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的过程,学生对计量软件难以操作与掌握。

(四)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拥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等先修课程扎实的基础。而一些学校对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的课时安排过少,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核,导致部分学生的前期知识掌握不牢,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前修课程中,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联� 有些学校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第一学期修完统计学,要到大三才学习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的学习时间相隔较长。很多同学原本统计学的知识就较为薄弱,再加上时间长了统计学的知识遗忘较多,这也严重影响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五)学生的数量基础较弱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的综合,它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要弄懂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各种模型以及模型存在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招,一般文科生的比例较大,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通常要差些。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觉得较深的数学推导晦涩难懂,随着不懂的知识点增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三、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初级计量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传统的经典模型,像离散模型与面板数据的内容可以完全略去,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对于同一种检验方法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即可。如异方差,建议重点讲解White检验即可,其他方法可稍作介绍,这样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掌握与运用。

(二)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注重完善多媒体教学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清本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运用,并注重讲解它们的经济背景。由于计量经济学实质上是经济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可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数学推导也应不作要求。当然也需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全不讲必要的数学推导,讲清其数学逻辑即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多媒体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来说是必备的,但除此之外应辅以板书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必要的简单的推导可用板书书写,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重要的结论与一些常用的公式也可用板书书写,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某些重点难点可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增加师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

(三)加强案例教学、建设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最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经济背景,共同建立模型以及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其次,尽量运用新数据新案例,最好能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计量经济学的用途。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验课

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可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的要求,例如增加某些课程的学分,把考察的先修课程改为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课程安排上,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学完统计学课程,接着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这样学生只需稍微复习,就能回忆起统计学的知识,课外就不需花更多时间来复习统计学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开展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在鲜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这样教师可以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也可开设专门的实验课,专门讲授Eview软件操作与应用。不管是增加课时还是开设实验课,都需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安排。

(五)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提高课程论文质量

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但课后的复习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能消化与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所授课班级较多、学生数量太多的话,教师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将会很大。因此,有必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或团队,每个小组或团队选择组长,组长搜集组员的各种疑难问题,每周由教师对小组长答疑,小组长再给组员答疑。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都非常强,如果学生不做一定的练习,很难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练习题分为理论习题与实验习题,这两类习题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前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后者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运用。因此,这两类习题教师都须布置,对于理论性习题教师可建设习题库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让那些勤奋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练习。为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进行实验练习外,布置课程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课程论文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很多同学的课程论文修改后就是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课程论文一般分小组完成,同时也鼓励学生单独完成。为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教师也应进行课外辅导。从选题到建模以及结果分析,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

二是教师的参与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降低学生网络抄袭的可能。课程论文需要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几节课,每个小组可进行10分钟陈述,然后由教师与同学就论文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这样避免学生的偷懒和投机行为,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3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注重研究能力的提升又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在经济学本科生的培养中尤为重要。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仍面临很大难度和诸多问题,因此,应该通过合理规划整体教学方案、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标准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条件等措施整体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进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实验;创新型人才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主要用于对经济问题采用定量分析解决的经济学学科,将数学、统计学以及大量经济理论融为一体。自《计量经济学》出现至今,逐渐发展形成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内容,在众多经济学科中始终保持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1982年起,我国经济学家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探索才开始起步,到后来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核心课程加速发展,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视不断加深、教育不断深化。如今,《计量经济学》早已成为经济类本科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计量经济学》既注重研究能力的提升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门学科旨在培养能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所以实验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整体课程体系中显得愈发重要。不过《计量经济学》在本科教学上仍面临很大的难度和诸多问题。因此,笔者就《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该学科在培养全面创新实践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关《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设计安排方面的改革意见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现状及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理解掌握

《计量经济学》理论成为问题《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而言,还是本科生对于学科理论的理解而言都成了难题。由于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从起步至今仅三十多年时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在国内能担任《计量经济学》授课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又因为《计量经济学》已� 同时,《计量经济学》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要求经济学本科生拥有良好的先修课程基础。而经管本科生在高中阶段文科生比重大,在数学基础方面薄弱,所以在计量公式推导等理论知识学习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进而对学科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严重失衡,学生难以融会

贯通《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学科,既要求良好的理论教学作基础又需要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根据当前普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情况来看,理论教学一般在36学时到48学时左右,而实验上机教学仅占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不平衡现象。实验课时不足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完成系统的实操练习和完整地利用Eviews等计量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误认为理论课更重要而忽视实验课,导致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三)缺乏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一般偏重于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配大量课时在回归分析和模型检验方法上,缺乏以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建立数学模型以及整体实验步骤的讲解。同时忽略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剖析以及讲解,所以造成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停留在大量繁琐复杂的理论和公式上面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以至于无法达到《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以及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预期效果。

(四)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和上机实验报告成绩加之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出勤相综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课考试成绩占较大比重。这种考核方式的设置很难真正检验出学生在具体问题实验操作当中对计量模型运用的掌握程度,更多学生产生应试心理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在理论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背理论公式,忽略上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环节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国内各高校《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课程环节的安排一般都不尽合理,就烟台大学为例,实验教学共16课时,每4课时为一次课。目前大多院校计量经济实验采用Eviews软件操作,由于Eviews等软件界面语言为英语且专业性较强,需要教师进行软件认识的初步讲解,所以占用第一次课(前四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实验课课时过少使得课程任务主要是完成验证性实验,仅作为对既定的假设利用简单的理论验证方法进行补充性的验证,而并非从经济问题选题出发通过数据搜集、方案设计、分析操作以及研究验证等一套完整的探索性实验,所以实验教学的真正作用难以发挥。

(六)实验课程软件运用不够多元化

计量软件的运用掌握是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只有对计量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充分掌握,学生才能达到利用软件进行计量模型设计、数据分析、模型估计和假设检验等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恰当地选择软件对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尤为重要。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计量软件主要有STATA、Eviews、SAS、SPSS这四种,每个计量软件都具备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的性质去选择使用不同的计量软件。但目前普遍看来各高校计量实验课程中仅选用一种软件进行讲授,缺乏对多软件的综合教学,尽管可以满足学生对基础的计量实验的学习,但对于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方法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局限,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多元化理解把握。

(七)数据库匮乏导致实验内容重复化

实验数据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的基本前提,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及兴趣方向提供不同的实验数据,所以多数院校都存在着数据库匮乏,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数据需求,以至于学生根据有限的数据去选择实验的内容和方向,不但不利于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进而导致学生选题随意,并且为方便数据的`处理,在实验课程的不同操作中仅选用一组数据,使得实验内容重复,学生也难以真正掌握数据分析处理等方式。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整体改革意见

(一)合理规划整体教学方案

1。提前做好学科之间衔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经济学本科生在进行《计量经济学》学习之前必须对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内容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前期的课程与《计量经济学》必须保证紧密恰当地衔接,同时在先修课程的考核方面应提高难度,以确保学生拥有更扎实的理论和经济基础去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对于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复杂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同时,在理论讲解中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更易于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的把握。2。改进课程模式,协调理论与实践课程实验教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掌握来讲十分重要,因此增加上机实验课时是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使上机实验与理论课程相平衡,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验对计量经济理论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同时应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安排,以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充分练习达到掌握实际操作的流程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3。加强经典案例的运用,提高教学趣味性为避免理论教学中一味地进行公式推导和理论讲授而使课程枯燥难懂,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应部分选用合适恰当的案例辅助《计量经济学》教学。在案例的选用方面,既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的典型案例以便明确理论的特点,又要基于学生专业背景选用贴近现实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计量理论配合案例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进而融会贯通,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带入到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加强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

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真正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培养运用计量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应根据课程内容重要程度以及难度合理分配课时。具体内容方面首先应包括对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录入以及分析的方法。其次应该在线性回归分析、异方差检验、序列自相关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随机变量与虚拟变量等重点内容上相应增加课时,以便进行充分的实践练习并加深理解掌握程度。最后应根据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实际掌握情况增加选做内容,例如OLS估计、滞后变量等部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注重研究型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大多院校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仅仅侧重于对结论的验证。所以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中应适当增加研究型实验的教学,将综合性实验列入实验内容当中,使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流程完成模型的假设估计以及检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及处理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数据处理分析和整体设计、组织探索方面的水平,提升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创造力。3。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学环节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提前发布实验任务,还可以利用网络准备教学案例和实验指导资料上传邮箱或教学平台等方便学生随时下载查看。在上机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实验过程演示。在实验课后,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对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沟通,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课程的反馈。

(三)丰富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标准对于普遍学生而言是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最根本直接的驱动力,因此丰富考核标准能够更加直截了当地达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在注重理论课程闭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增加对上机实验考核以及课堂表现程度考核的比重,避免较为单一的考核标准难以真正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综合能力水平。一方面应着力提高上机实验所占权重(实验成绩单独计分情况下应提高上机实验学分),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互动情况以及实验作业完成程度综合得出平时成绩,以便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优化实验教学的外部条件

1。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交流学习当前在我国能承担起《计量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十分有限,现有的教师虽然在计量经济理论上已经有所建树,但在实验教学方式方面仍有相互取经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所以应当定期组织《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各高校间互相走访交流经验并参加学术交流会,以提高我国《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强计量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以壮大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2。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学生适用实验教学课件由于教材内容琐碎复杂不易理解,所以教学课件对于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辅材料。教师在编制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对课程理解程度,尽可能使课件内容既突出重难点又简明易懂。在实验教学课件中,应该详尽地突出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发挥教学课件的清楚明了的指导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以及对实践内容的掌握。3。完善实验教学基础条件首先尽可能调整课程人数,实现小班授课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分成两个实验教室上课,尽可能缩减课堂人数,更方便学生观看示范教学演示的过程。其次,实验室计算机内应提前安装好Eviews等计量实验软件,可节省学生每次课前安装软件的时间用于实验操作。最后,计量实验过程中应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畅通,以便学生搜集实验中所需的数据材料等。目前,《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应用性的学科性质也愈发彰显。对于《计量经济学》人才培养标准方面,既要求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又强调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所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十分关键。根据当前多数高校课程开展现状进行具体问题分析,并结合《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给出相应改革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对课程切实的改进,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xx(7)。

[2]秦长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xx(2)。

[3]洪永森。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xx(5)。

[4]刘丽艳。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xx(3)。

[5]李恒,黄雯。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J]。统计与决策,20xx(10)。

[6]赵爱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xx(40)。

[7]朱靖。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2)。

[8]刘晓平。《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_以青海大学为例[J]。社会科学教学。20xx(11)。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4

为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金融专业自成立以来就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但学生一直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畏难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在最能检验计量经济学教学成果的毕业论文环节,普遍存在建模缺乏理论支持、模型变量选取与所研究问题脱节、数据分析不规范等计量经分析问题,有的学生甚至对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错误也视而不见。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学生数学基础差

计量经济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但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比较薄弱,金融专业又是理科生和文科生兼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更差。独立学院的商科学生普遍对数学类课程不感兴趣,许多学生以为进了商学院就不需要再和数学打交道,大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学得更不扎实。往往是学生一拿到计量经济学教材看到满纸的复杂公式,还没有开始上课就产生了畏难厌学情绪。

2.授课方式枯燥乏味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侧重理论讲解,采用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收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且授课内容以数学推导为主,课堂上充斥着复杂的数学公式。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加上灌输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无法提高。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让学生有效接受知识,更培养不了学生学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与工具分析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

3.不利于理论运用能力培养

对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来说,让学生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远较熟悉大量的数学推导过程重要。虽然计量经济学也开设了实验课,但实验课时很少,而且实验环节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使用EVIEWS等工具软件实现计量经济学分析,训练的。是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实验课与现实经济金融问题的结合不够密切,既没有指导学生如何结合金融领域的实际问题操作工具软件,也没有将模型输出结果与实际经济问题联系起来。

4.课程考核方式陈旧

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教学考核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我们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期末考试形式。考试的重点是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不能反映学生的计量工具软件操作技能,更反映不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也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报告和专题报告来考核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平时成绩评定的严肃性无法和期末考试相提并论。陈旧的考核模式误导学生把精力化在计量经济学的数据基础的学习上,忽视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探索

1.加强案例教学

我们探索了把计量经济理论与实际专业问题结合起来的案例教学方法。在讲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之前,精心准备一个金融专业的实际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以及在计量经济分析中可能出现技术问题的处理等。简化理论讲解和消数学推导过程,重点放在讲清楚计量经济分析的思路。更多的教学时间用于结合案例讲解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金融专业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术细节。案例分析之后,还要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工具在金融专业领域有哪些应用及如何应用等。

2.加强实验课程

我们对计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原来的教学计划是每周3课时,根据需要教师安排若干次上机实验课。后来增加了实验课比重,改为每周4课时,理论课和实验课各占一半的“2+2”课程模式。实验课主要任务是两个。一是强化学生软件操作技能。要求学生模拟教材上的重要案例,以及教师补充的金融领域实际案例开展计量经济分析,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的技术细节。二是安排2-3次大作业,要求学生自行选择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并撰写专题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计量模型设计、数据查找、软件分析和调查分析报告撰写等的能力。

3.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我们扩大了课程考核范围。除了期末的考试仍然以理论知识为考核重点外,将平时的课堂发言或演讲、实验报告、大作业完成情况等都列为与期末考试同等重要的考核环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软件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强化平时考核机制,我们加强了过程控制。我们为平时成绩的评定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例如,实验报告的评分分解为上机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的检验、实验报告的撰写等三方面,每一部分都细化了成绩评定规则并公之于众。努力做到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核一样客观公正,充分调动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积极性。

4.着手编写新教材

目前高水平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并不少见,但很少有适合独立学院金融专业使用的教材。我们试图改变计量经济学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开始着手编写适合金融专业特点的计量经济学教材。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简化数学推导过程,加强软件操作指导,强化计量建模学习。为提高教材的趣味性,收集和编写了大量现实世界的计量经济学阅读案例和计量建模案例。为密切计量经济学理论与金融实践的结合,布置了一些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构建、数据收集、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的大型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分析实际金融问题的能力。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5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所有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到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它是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的事实为依据,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和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且需用运用大量的数学计算和证明,因此,在授课时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经济学背景,还需要有较好的数学功底。本文就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的建议。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有机结合。计量经济学与其它经济理论有所不同,其自身没有固定的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中的各种计量方法和技术,也大多来自于数学和统计学。我们必须以经济理论基础,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才能发挥计量经济学的重要作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异常复杂,一般来说,各种经济变量之间并不是精确的函数关系,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不是非常确定,也就是说模型中往往包含了一些随机的无法直接控制的因素,所以计量经济学要较多的依赖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同时,由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各种实际的经济关系不一定都服从一般的统计规律,计量经济学还必须研究当一般的统计假定条件不完全满足的条件下将会产生的后果,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不能局限于概念和教材条例的介绍,应当结合现阶段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相关案例进行探讨式教学,提高学生们自主学习、讨论中学习的兴趣,改善学生们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经济结构分析和经济预测,只有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和学习目的。而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由于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信息流通也越来越迅速,教师所用的数据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师忙于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整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使得教学和实际经济问题不能很好的结合。教师讲课的时候缺乏激情,学生听课的时候提不起兴趣,没有积极性,课堂效果不理想。教育心理学阐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使它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感受充实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很显然,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下,以陈旧的经济数据,来验算复杂的数学公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建议

基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议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实践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效果。要引入实践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加强学术交流。各院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参与和其他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扩大视野,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深入了解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也能使行业对人才的培育提出建设性意见,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计划更加合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改善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

2.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努力备好课。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例如:自己动手设计与重点、难点相结合的新颖例题),怎样才能教好。认真思考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思考题。上课富有激情,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真正体现老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导作用,把教和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学的容易,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掌握的牢固。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创造实践性教学模式

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相结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和数学相关的学科,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因此理论讲授与上机试验必须紧密的结合。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知道它的原理、意义和用法。通过相关例题让学生记住它的公式和如何应用。听完理论讲授之后,做相关的习题,做完习题同学会对刚才所讲的只是理解的更加深刻,而且也会更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然后通过上机试验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让同学们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导入要讲的内容、启发学生思路、了解学生已经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讲授经济论理知识让同学没知道收入与消费的相关关系,然后让同学们考虑抽烟对收入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对女生收入的影响大还是对男生收入的影响大?同学们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特别高,积极的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最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总而言之,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掌握最新的与计量经济学相关经济数据和发展动态,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适当补充,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用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讲授给学生,并使之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计量经济学论文 篇6

摘要:计量经济学课程在二本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开设的范围越来越广,鉴于该课程的特点,其教学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有相当的难度。本文总结了二本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在教学内容、课程定位、课堂教学、实验环节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用一些对策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计量经济学》系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经济类各专业中受重视程度很高,由于其所含的实证分析方法实用性强,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也是很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计量经济学这一学科有几个特点:首先,学科交叉性强。该学科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与数学的知识,使得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学生对该课程是又爱又恨。同时,老师必须掌握、熟悉多门课程的内容,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授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其次,计量经济学课程离不开实验环节,上机实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常用软件,老师也要提前安排实验环节的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的数据等资料;再次,该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强,要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问题衔接起来,需要借助大量的案例来辅助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由于这些特征,使得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比较困难,教学模式也呈多样化。近年来,关于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讨论也很多,所涉及到的案例教学法、理论教学法等都各有长处,但无论是何种方法,要想把握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平衡也是一大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在此,笔者总结了二本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在教学内容、课程定位、课堂教学、实验环节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相应对策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课程内容与教材

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主要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线性回归分析为主。事实上,这些教学内容的讲授,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区别地选择或侧重。目前,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计量经济学已� 而且,一些高校的统计学、数学类专业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和学科特点都有区别,如果对各种专业都是统一的教学内容或侧重点,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效果有差距,且不足以发挥所学专业的特长。因此,可区别对待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侧重于哪些内容。对文科性较强的专业,注重计量经济学的应用,着重教会分析方法、软件操作技能,对于理论,着重框架和逻辑上的连贯,省略繁琐的数学推导和证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数学基础较强的学生,适当增加计量方法原理的讲解,增加一些理论证明方面的习题,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在教材选择方面,宜选择理论推导简略、配较多案例、实践操作细节详细、适合初学者学习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尽快入门。

2课程定位

计量经济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实证分析方法的一门学科,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双重性质。其理论,尤其是涉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内容严谨、逻辑性强,讲授起来相对枯燥,同时,计量经济学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讲授如何应用的时候又需要大量的案例和上机操作。在两者之间,老师们各有倾斜。然而,过于注重实践,就可能失去计量经济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数量分析的严肃性;过于注重理论,又可能使得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反应慢,对软件的应用不熟练。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对理论性是实践性二者进行平衡,首先明确理论与方法要先于实验实践,是首要的。其次再掌握求解步骤与软件操作技能。

3课堂教学

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方面,学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尤其是文科背景的学生,这就使得老师授课比较被动,只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比如,在讲授每章内容之前都以贴近生活的案例作为引子来开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次,对于课程的整体内容以及各章的分块内容。首先讲解内容框架,让学生有概略性的认识,先了解“整只大象的框架”,然后再将“大象”分割成小块各个击破。在讲解完每个知识点时,选择简单易懂的习题让学生当场做,立马解答,增加学习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采用PPT与黑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多媒体页面美观,展示内容时节省时间,而对于一些公式的推导,板书能放慢速度,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加深学习印象。另外,完整的二本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较多,我校将非实验课时压缩到40课时以下,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没有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师生间的互动受限,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课时量少的问题,一方面尽可能压缩实验课,同时课堂上侧重讲解实证分析的思路,省略一些繁琐的数学推导,还可考虑增加课后单独辅导,比如通过QQ、短信、邮件等沟通方式来为学生答疑。

4实验环节

实验课的安排在时间上要适当,将其穿插在课程进度中效果较好。实验课上,对各种检验方法、补救措施,老师先引导回顾原理、然后演示软件操作后再让学生动手做,学生能立马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通过实验效果加深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对于同时学多种检验方法或修正方法,全部讲完后再让学生做的话,其容易遗忘或混淆方法中的`细节,讲一个做一个,学生不易忘记且在操作期间有一个思考的缓冲期,对每种方法有更多的思考。实验环节的考查方面,为了避免学生的实验报告有很大程度的拷贝、内容雷同的情况,老师尽可能多参考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认真程度来打分。

5考核方式

如何选择考核方式使其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是一个难题。目前采用得比较多的是期末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两种形式,但各个环节都有部分学生投机取巧,课程论文抄袭面比较广,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方式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闭卷考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环节考查学生对软件的熟练程度以及应用软件进行实际分析的能力;课程论文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其中,试卷考查环节上,题目偏重应用分析能力的考查,尽量避免繁琐的数学推导和公式计算。实践环节,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课增加课程论文答辩,避免部分学生“搭便车”。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可综合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以上方式对计量经济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改善,从对不同年级的500多名学生的调查结果看出,高年级采用未改革的方式教学,学生对课堂的很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71%,低年级采用改革后的方式教学,学生对课堂很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89%,而且,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上看,有关实证分析的选题比例有所提升,说明学生对实证分析的兴趣有所增加。计量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使其教学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学过程还面临诸多问题,老师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总结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xx.

[2]马少康。应用型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学论坛,20xx(28):141-142.

[3]张长青。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28(4):148-150.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 篇7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需培养的关键能力

1.1独立的思辨能力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学生们往往盲从教师和教科书的话语,绝对相信教科书上的每一个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老师在上课时的表述,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辨别,特别是,学生能否根据上课老师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联系起来,通过比较和辨别,能否从中判断计量模型假设的合理性,以及能否从中提炼出可供研究的问题。

比如,在建立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时,能否联想到中国不同阶段的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学生们能否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现实中的经济增长,首先提出最近的经济增长下降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居民消费增长下滑,还是投资或出口下降?进一步,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提出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与之前的经济增长的背后原因是否相同?教师在讲授上述计量模型时,能否拓宽学生们的视野,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通过对产生不同经济现象背后原因的共性因素的分析,使得学生们加深对计量模型的现实背景的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与所用计量模型之间适应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的关键。

1.2对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进行抽象研究的能力

笔者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习惯于分析教科书上已有的计量模型或者是成熟的模型,而对于相对陌生的计量模型和研究领域,学生的理解和驾驭能力明显要弱于对既定计量模型的分析能力。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教师在上课时是否能够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索性、尝试性分析。我们知道,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解释变量,有着不尽相同的解释。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立足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的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适当的抽象,选择相对重要的影响因�

比如,在建立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型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能够代表中国经济增长典型事实的关键变量,进行批判性思考。我国是一个城镇和农村区别非常明显的国家,所以,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农村劳动力流动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与西方标准的教科书中所说的经济增长模型可能有所不同。再比如,贝克尔在研究一个地区有关犯罪的经济模型时,在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抽象出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如罪犯花在犯罪活动上的小时数、从事犯罪活动的小时工资、合法就业时的小时工资、其他收入(如财产继承)、被抓的概率、被抓后证明有罪的概率、证明有罪后预期的判刑以及年龄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关于犯罪的合适的计量模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训练。

1.3比较和评价不同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有一种能力特别重要,就是学习计量模型时需培养的比较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发展出一个更能解释和贴近现实经济问题的计量模型。这就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对其产生的背景和运用的计量原理、方法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要学会通过不断的比较和深化,来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生完成学习能力上的一种升华。

比如,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中国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平稳,时间序列估计和面板模型估计的结果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别等。要弄清上述问题,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之中,而是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本身,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计量理论和方法,以及扩展和创新的前沿方法,等等。

2、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中的能力目标,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学模式改革:

2.1带着问题的启发式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领航员和引导员的角色,在具体讲解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学会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作为引子,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概念学习中。在讲授参数估计方法和假设检验时,教师要善于提出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需要采用这种假设检验方法?这种检验方法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让学生先尝试回答,然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在回答或准备问题的过程中,尽快地进入角色,熟悉上课所讲的内容。其次,教师要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授课内容中,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不要让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

比如,在讲解经典回归模型中的样本回归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为200个家庭中随机选择20个家庭作为样本,然后根据不同的样本估计出不同的样本函数,并进行选择和比较。让学生自己随机选择样本,自己绘图,自己得到最后的估计结果,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他就会切身的感受到什么是样本回归函数;为什么不同的选择会得到不同的样本参数估计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督促学生投入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实施自己的做法,最后通过比较、鉴别,得到一个相对最优的结果。

2.2引进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计量的应用能力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学生们学习和理解起来存在较大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因此,在计量教学过程中借助案例教学,可以生动形象地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计量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当前经济现象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中出发,选择一些能够提炼出计量模型的案例,然后将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贯穿到一个具体案例的始末,从基本假定、参数估计到各种假设检验,如t检验和f检验。师通过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完整地讲解上述计量经济学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比如,同样一个关于生产函数的计量模型,既能研究宏观层面的国家经济增长问题,同时,也可以研究产业层面的行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生产函数问题,这种生产函数具有通用性和适用性,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关注模型的适用前提和假设条件,以及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经济学含义。

2.3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引入课程论文考核或上机考核方式

传统的笔试考试主要是让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但是这种机械式的背诵既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计量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笔者在教授计量经济学时,期末考核经常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且论文必须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因为在课程论文中有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学生完成从建立模型、数据收集、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到模型预测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相对完整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核心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论文的方式还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以及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能够达到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3、克莱恩:《凯恩斯的革命》,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4、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费雪:《利息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6、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说明》,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