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论文精选6篇正文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论文精选6篇

时间:2024-05-11 19:50:3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是细致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助大家找到的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论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健康需求与体育运动情况的关系研究论文 篇1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体质健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及国家建设,因此,从小学抓好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候的学校体育教育对于他们的体质健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进行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体育锻炼教育,是学生接受体质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主要立足于小学体育教育环境,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指出其在学生体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1、小学体育教育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关系

学校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学校内全体成员都要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而不懈努力,为学生体质健康制定完整、有益的教育体系,包括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建设,以及相关的体育健康课程等。从体育本身的角度来讲,体育有利于学生体质的增强,可以帮助学生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举止,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青少年体质健康培养离不开校园环境的支持,校园环境是他们增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青少年体质健康若离开了校园环境,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不能得到最好的体质健康指导。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是他们形成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帮助他们及时改善不良的生活与行为方式,尽量削弱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影响,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下达到最高水平的体质健康水平。小学体育教育既是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指引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对于青少年健康形体的形成与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体育教育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2.1小学体育教育先进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教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分重视智育,忽视身体和心理健康,反而会适得其反,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个小学纷纷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思想,接受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尽管还深深影响着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但是在改革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必将转变思路,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人才奠定基础。健康的身心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而小学体育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2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应当强调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多样化小学体育教育方式下要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运动氛围,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运动,同时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形成有利影响。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保留了体育课中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增加了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内容,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中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身体健康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此外,小学体育还应用了一些相关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能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还有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健身习惯,为他们长久的体质健康奠定思想基础。

2.3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若想真正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单纯依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是行不通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技巧,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但是不一定能让学生长久地坚持下来。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恰恰要求他们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因此,注重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并将其列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已经着手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增加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争取保障青少年每天都能坚持1小时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讲,小学体育教育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学生的课间活动中增加一些游戏性体育运动,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在调节他们自身心情状态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设置比赛项目,比赛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精神为主,从而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进而促进他们体质健康发展。

2.4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是衡量体质健康状况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必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50m跑和立定跳远,大多数小学体育教育都只是从速度与距离上来衡量和考核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而缺少对其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考核指标,但是青少年正处于灵敏协调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若缺少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必然会在教育中忽视对青少年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运动技能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也在逐步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指标的倾向性和操作性,以此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5合理规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调查显示,青少年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不符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观察询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尽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及体质健康发展要求。此外,小学体育教育还应重视对抗性运动项目,不能因为这些项目较强的对抗性特征而不开展这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避免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性,注意体育教育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运动中的运动技能指导,并记录好不同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多次的总结与分析中制定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6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首先,坚持以学生兴趣的形成为目标点,以课程的结构为逻辑起点,以课程评价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实践创新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的条件下,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变,各个学校也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情感式、范例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这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与出路。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内容与课时,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让青少年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并能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在这种乐趣的激励下逐渐形成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后,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其实践体验才能达到体质健康的目标。但是,这一过程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控与监督,并及时改进整个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科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使得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3、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与小学体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教育方式及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学校体育必须占主导地位,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角度,学校体育应树立生命教育,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教育,让小学体育教育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小学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其体质健康。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篇2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逐年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国民体质的下降,其中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最。越来越多的肥胖体质和亚健康体质充斥在小学生之间,同时学生的近视、肺活量低、爆发力不足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此种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对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提出了改良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课外体育锻炼

当今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了高速期,我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对我国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大学时期的教育尤为关键。作为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钻研,更要保证本身的体质健康。但纵观全国大学,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少之又少。大学生不仅对课外的体育锻炼没有重视,更没有意识到身体才是学习成长、创业发展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民体质提升的缩影。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做出有效的改动措施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和课外锻炼的意识较低。大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说明了他们并不了解课外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也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较为稀疏,学生们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兴趣和意识去做体育锻炼,而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事情上。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视度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过是为了应对体育考试,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进行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将锻炼的本质给覆盖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一度得不到重视。

2、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缺乏。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发生改变,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招生扩张。但由于生源增加,学校硬件设施却有所脱节。其中体育器材缺乏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跟不上,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会有所下降。我们从学生们进行课外锻炼的场地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乐意去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课外锻炼。但是这样的锻炼场所却是因为学校建设的制约,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进入收费或是定期开放等。学校体育场所的使用限制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不能跟上脚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3、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氛围不够浓郁。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很大打击,学生的课外锻炼补E有效开展。同时,学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质健康文化建设不完全,并没有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强身健体氛围,学生缺乏正确的风气感染,导致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落寞。

4、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生不能够良好进行体育锻炼中占据着原因第一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学生会无意识的将学习排在首位,体育锻炼自然会相对薄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也会在这种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恶化现象。因为学习因素而放弃体育锻炼等无关学习成绩的事务在大学生眼中可谓是在正常不过了,因此学习压力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巨大。

5、不良生活规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性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为学生生活压力较小,熬夜、抽烟、酗酒、网游等等活动充斥的大学生活,学生为身体做出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很少。在我们调查中得出,所调查的高校学生的熬夜现象达到了90%,单单这一项就能够直接影响的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措施

1、促进课外体育认识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意识,不仅仅只是思想层面上的指导,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计划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实施,为学生健体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

2、完善体育锻炼设施。体育设施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力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相关的体育项目场馆,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要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应该采取定期或长期开放的形式,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规范管理,使得体育施舍的利用率最大化,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3、建立学校体育文化。建立起完善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应该大力宣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基础作用;其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计划,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体魄健硕有活力,并对此计划进行规范和制度安排,保证其能够真实实施;最后,定期举办体育竞赛,通过各个项目的比拼,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习惯。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

4、创新教学改革,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健康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这样学生可以将精力转移至体育锻炼上,在进行体质锻炼的同时减轻学习上的压力。另外,学校可以给予体质健康方面一些政策,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发放奖品等,激励学生进行体质训练。

5、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学生的体质健康离不开正常的作息时间,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些合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质锻炼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高校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文章对这之中的问题探究和策略分析,相信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积极的整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6(03):130-132.

[2]卫国凯。山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3]侯良。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对体育锻炼等级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7.

大众健康需求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论文 篇3

1大众健康需求的内涵

对人们来说,健康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做什么事情都是白搭,一个良好的身体是人发展的基础,而健康需求主要是个体为了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而在行动、心理以及意识等方面的健康目标实现过程。一般来说,一个积极的健康需求可以有效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提升体育锻炼的效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如何更好地诠释大众健康需求,也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2大众健康需求特征

2.1多样性特征

所谓的健康并不是说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健康指的是人的心理、身体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一个良好的表现。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必定会受到经济环境、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在今后激励人们关注的时候,也能够对人身体、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追求健康的时候,要保证其健康的多元化需求。

2.2主动性特征

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及身体,才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更好地进行生活、学习,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由于会受到工作以及经济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整个人的身体构造和心理承受能力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不断增长的压力影响下,个体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实际需求也有了一定的上升,这种主动性需求也给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带来了强大的驱动力。

2.3动态性特征

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都是随着年龄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很好的体现出这一动态性特征,而这种动态性特征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打个比方说,人们在刚刚接触社会的时候,由于生活环境以及工作任务的变化,使得人们自身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只有尽快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够真正的满足这一阶段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工作环境的不断改变,由于新压力的不断增加,人对压力的理解还有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会有新的压力出现,这时在追求身体健康的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更多的倾向性,所以人们的自身健康需求一直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河南省高中学生人格现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分析论文 篇4

关于河南省高中学生人格现状与体育锻炼关系的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人格特征;体育锻炼;身心发展

论文摘要:时高中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人格状况进行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的人格现状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时比分析,探讨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高考压力,而且对形成学生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局面的出现,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数量型转为当前的素质型,这就给专门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高考增加了更激烈的竞争性,过去的学生争取考上大学,现在的学生争取考上名牌大学,同样是优胜劣汰,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等对他们寄予厚望,高考竞争必然使高中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在这种压力下他们的人格现状如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高中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怎样?这些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我们可深化对学生在学业压力下的人格特性的认识,压力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能取消,就应该认识它、分析它,探讨应付的办法;第二,教师、家长可依据学生的人格现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此,本文以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YG.WR人格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高中学生进行研究,以探讨体育锻炼与学生人格特性的关系。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南省漯河高中、驻马店高中、信阳高中等省重点高中参加全国高考的学生2380人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l问题测试法:采用YG.WR中学生人格量表(修订本)测试。测试方法按YG.WR中学生人格特性标准化程序进行,并对测试说明加以解释,使学生明确测试目的,给予积极合作。该量表包含12个人格特性,又可归纳为情绪稳定性(抑郁性、情绪变化、自卑感、神经质)、社会适应性(主客观性、协调性、攻击性)、向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3类,把测试分转换成标准分,在PC微机上用SSPS8.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1.2.2体育运动量测试法:运用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心理学系修订的PARS一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调查与评定被研究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量表PARS-3是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测试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运动量=强度×时间X频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该量表经梁德清等人使用的结果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重测信度为0.82。

采用两套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时,要求必须按统一的规定认真完成,后经统一计分标准处理,有效试卷2216份,其中男生1530人,女生686人,总有效率93.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中学生人格特性水平差异分析

根据研究要求,首先对样本中男、女生YC.WR水平进行对比(见表1)。结果显示:男生在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3个因子的均分低于女生。经检验两者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女生抑郁性、神经质、社会向性上的人格品质水平明显低于男生。

2.2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量水平分析

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本文将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为小运动量(≤15分)、中等运动量(16―34分)、大运动量(≥35分)3个等级。从测试结果看(见表2),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运动量水平偏低。小运动量(即小强度的不太激烈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频率为每周l一2次)竟达到43.1%。尤其是女生,平时体育锻炼水平达到大运动量的只有14人,占被测女生的2.1%,而小运动量者466人,占被试女生的67.9%,针对高中女生体育锻炼水平低下问题,我们作进一步跟踪调查发现,由于受场地器材不足的限制外,主要是她们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且主观上认为锻炼身体占用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归根到底还是来自高考的压力。

2.3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比较分析

为了分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将本文的大运动量与小运动量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经统计检验,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这项研究结果表明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高中学生人格特征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见表3)。

为进一步探讨并论证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又把高中男、女学生的运动量与其人格特性水平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见表4)。调查结果认为1平时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YG.WR中的各因子平均分普遍高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者。经统计检验,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之间在自卑感、活动性、支配性、社会的向性等项因子上存在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种情况下的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支配性等项因子上存着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征的。总体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

总体上讲,高中学生的主要人格特征的趋向是:经常抑郁,情绪易变化;尽管很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有较高的学习能力,但爱担心,显得烦躁不安;他们精力充沛,做事认真细致,好思考问题,但社会的适应能力差、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高中学生在激烈竞争的高考压力下,人格特征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积极的、适宜的体育锻炼能调节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姿态。

3 结论

3.1研究表明,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学生12个人格特性中,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社会的向性等特性表现较差,相对攻击性、主客观性、活动性、细致性、思考的向性、支配性等特性表现较好。

3.2本研究通过对高中生男、女不同性别人格特性水平的对比分析,发现高中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等因子中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证明女生在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3项因子上的人格品质明显低于男生。

3.3通过对男、女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与人格特性水平的调查分析表明,平时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高中生其人格特性水平明显低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男女生。这就说明体育锻炼与高中生人格特性水平之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4研究说明,体育锻炼对促进高中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健康水平,学校应加强对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意识教育,提高他们锻炼身体的爱好和兴趣,教给他们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保证他们有足够锻炼身体的时间,从而提高学生优良的人格品质。

老年人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研究论文 篇5

老年人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老龄化问题,促使国家对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进行强调和改革。国家体育总局等12个部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但因为才提出改革要求,这方面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想要对我们所在的区域的老年人进行一次相关调查研究。

【关键词】老龄化;体育锻炼;健康

一、引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是行为和生活习惯,占到60%,而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仅有11.2%的人具有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今我国提倡全民健身,在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前景下,国家对老年人体育锻炼和健康更加的重视了。

二、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研究背景。我们在大多数前人对此相关的研究中发现,经常锻炼的中老年人,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和老年痴呆。由于老龄人口退休后的活动空间主要在社区,老年人可以通过在社区内合理的锻炼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我们也十分认同上述结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研究在部分方面的不足。比如,关于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在公共设施方面的使用情况。

(二)文献及政策综述。通过充分利用资源,让事业单位、公园等为老年人健身提供便利并保证设施器材的使用率。又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体育健身习惯等因素,建设功能优先且经济适用的锻炼设施。政府也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研发老年人适用的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赞助为辅等方式,使体育场地能低收费、免费地向老人开放。

三、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实证分析

(一)研究设计。我们想通过研究老年人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两方面,帮助政府制定养老保障相关政策,以及找到适度的针对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标准,以此能提供合适的锻炼设施。同时明确了身体健康的概念―――“能够顺利完成日常工作,没有疾病和残疾,具有良好的健康行为和习惯”。研究内容:上海市松江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意识;上海市松江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设施满意程度;上海市松江区老年人体育锻炼时间长短。

(二)维度分析。维度一:老年人基本信息和自我认知问题:您认为参与社区活动是否可以帮助到您的健康?调查显示,仅有1%的人认为参加活动是对自身健康没有帮助的,说明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在健康意识方面都有较正确的认识。维度二:锻炼及健康状况问题:您经常锻炼的项目主要有哪些?调查显示,老年人锻炼的主要方式有散步(所占比例达42%)、使用公共锻炼设施(19%)和跳广场舞(17%),这些是较为普遍的活动项目。其他的像跑步(4%)、打球(4%)、游泳(1%)等健身方式可能不适用于大多数老年人。维度三:公共设施的'使用问题:您对公共设施的距离是否满意?据统计,有将近94%的人对公共设施无意见且满意,只有极个别不满意,说明现在社区的公共设施项目已经做得不错,但还有进步空间。

(三)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上海市松江区的大部分老年人对体育锻炼,都抱以良好的态度。他们锻炼时多以不需要公共设施的锻炼为主,如散步、广场舞和打球。但仍然有将近五分之一的老人会使用公共设施。调查显示,经常使用公共设施的老年人对公共设施满意。而不经常使用公共设施的老年人中的部分老人对公共设施的安放距离不满意。上海市松江区的老年人身体健康和锻炼方式的现状较为良好,但大多数老人依旧期待更多更方便的公共锻炼设施,并且也更期待社区举办更多的体育活动。

四、上海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政策建议

(一)政策目标定位。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且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老年人体育工作的相关政策体系,实现老年人体育工作有指导人员、活动场所、充足经费,提供适合老年人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并在其持续发展中不断改进。

(二)体育设施配置的可及性和均等化。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老年体育健身的社区服务化。要注重均衡发展,扩大公共锻炼设施的覆盖面,逐步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制定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项目,满足老年群体锻炼的需要。

(三)体育锻炼文化的引导力。政府应加强老年人体育组织中专业骨干团队的建设,开展老年人体育锻炼注意事项的宣传工作,发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业,提倡引导老年人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

参考文献:

[1]李金平。参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幸福度和生命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苏州大学,.

[2]高亮,王莉华。体育锻炼与老年人自评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49(08):64-71.

[3]都本强,都察。论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体育的发展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9(12):75-78.

[4]肖国强。健康体力运动对中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08):129-131.

[5]杨静。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应对方式抑郁情绪关系研究的论文 篇6

创业者身份与创业行为的人力资源关系研究论文

导 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加速,“创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李时椿和刘冠,2007)1。创业者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McMullen,),他们利用最有利的商业机会来实施创业行为(Hébert& Link,1988),在持续的变化中对商业机会做出反应,共同努力来保证经济系统平衡(Kirzner,)。据不完全统计,从 年初至 2015 年底,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在 3 年时间内密集颁布 63 份政策性文件,其中国务院出台的文件 20 件,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 43 件2。从现实情况来看,“双创”政策确实激发了创业者的创业热情,许多创业者积极投身到创业洪流之中。清华大学创业研究中心 2013 年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指出,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创业排名位居第 2。因此,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目前研究创业的许多学者仍然坚持传统的创业理论,认为创业者开办企业的目的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学者 Fauchart 和 Gruber(2011)通过研究指出,创业者并不全是为了追逐经济利润,他们还可能是出于对创业者身份的强烈认同而选择创业。有的创业者旨在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不断寻求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方法,通过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也有一部分创业者出于维持个人生存和增加物质财富的动机,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现有市场上的产品类型、服务方式或者销售渠道进行些许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利润是一个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和价值创造,创业者的使命和目标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创新活动带动一个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对创业者身份认同的个体才最有可能不断地推陈出新,通过创新活动来保证新企业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理解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差异性我们有必要探寻创业者的身份认同,但是目前关于创业者身份认同对创业行为选择的差异性影响以及创业者身份的实现路径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研究,探寻创业实践中导致创业者行为选择差异性的心理机制,旨在为理解创业者身份认同与行为选择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创业者行为选择的理解。社会认同理论作为构建创业者身份的基础理论,丰富了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从基本社会动机、自我评估基础和行为参考框架三个方面解释了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为创业者实现创业目标提供了途径。角色认同理论作为解释创业者身份差异的基础理论,认为不同身份类型的创业者通过实施与自我身份相符的行为来体现身份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贯穿了企业创办、经营和管理的不同阶段。因此,本文主要完成了两个目标:第一,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在中国情境下测量了创业者身份这一构念,并且发现新企业创始人确实拥有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证实了创业者身份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构念,不同类型的创业者身份对创始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始人通过实施创新行为来体现个体的身份。第二,以角色认同理论为基础,我们探讨了创业者身份是如何影响新企业创办的,阐明了创业者身份和创新行为的关系,我们发现创业者身份和创业行为是一果多因的关系,具有较高身份认同的个体为了获得创新结果,会通过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这两种方式来创造知识。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创业者身份的理论内涵以及探索创业者行为选择的内在心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创业者身份

创业者身份是创业者一系列自我概念的集合,对于创业者自我和周围其他人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Ibarra & Barbulescu,)。创业者身份代表个体想成为怎样的人的心理愿望,是个体持久的目标、愿望、动机的认知显现(Stryker & Burke,)。按照 Murnieks的解释,创业者身份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组成自我概念的身份维度有中心性(Centrality)和显著性(Salience)之分。中心性指的是与其他身份相比,焦点身份对于创业者的相对重要性;突出性是指创业者表达焦点身份的意愿强度。由于意愿是预测行为的最直接的指标,因此,创业者对自我身份越是认同,通过行为来表达身份的可能性就越大。早在 年,我国学者贾良定就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的企业家(23 位成功的创业者)进行过研究3,他的研究识别出愿景型领导的三个维度:灵感主义、产品主义和市场主义,并且根据 23 位成功的创业者所具有的不同领导特质将他们归结为易变者、创造者和改进者。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创业者拥有的社会身份包括政党身份、政治身份和商业身份(熊琪等,2015)。而且创业者拥有的这些社会身份确实对创业者的行为选择存在较大的影响,在雇佣员工以及企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社会身份的企业家可能做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雇佣行为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企业经济发展。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成功以后都希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拥有某种社会身份,而在中国,拥有人大代表或者政协代表的政治身份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因而在商业成功以后可能会追求政治身份。研究发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获得商业成功以后对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的追求存在非常大的差异(li & liang,2015),这种身份差异的产生主要跟他们的内在动机有关。亲自我动机型的企业家不太愿意追求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身份,因为拥有这种社会身份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亲社会动机型的企业家中拥有人大代表或政协代表身份的比例较大,他们愿意通过让渡部分股息来回馈社会(主要是公司股东)。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创业者都追逐与其身份相符的行为。

二、创业者身份的相关研究

创业者身份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我概念的理解,二是个体兴趣的发展导致身份的形成,三是个体以身份为参考点实施创业行为。Ka perová 和Kitching(2014)认为关于创业者身份的文献提出了大量假设性问题,但是我们对创业者身份的意义,形成以及身份对行为的影响的探索还不够深入。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个体选择创业。为了理解个体做出这种选择的心理因素,我们需要对创业者进行更多的研究。最近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也许能够为我们理解这种现象提供一个思路(潘清泉和韦慧民,2014)4。例如,Hoang 和 Gimeno(2010)认为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会增加个体转变为创业者的可能性。基于社会认同理论,Fauchart 和 Gruber(2011)认为创业者出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目标的动机而投身创业。他们以扎根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创始人的身份和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说明创业实践的不同意义以及在创业过程和创业结果方面异质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确实存在三种类型的创始人身份,并揭示了个体如何理解这些身份以及在身份的指引下创业者如何系统地塑造新企业创办过程中的关键活动,因此印证了创业者不同自我概念的建立。研究结果显示创业者身份在新企业创办过程对创业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并且为了体现创始人身份的存在,在企业创办的过程和结果中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Harrison(2013)通过单案例研究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包含社会对创业者的认可度以及创业者的自我想象。

结论

个体会建构自己的创业者身份以满足自我概念的需要(陈建安等,2015)。Falck等()将社会认同的概念与创业整合,认为创业认同的形成建立在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除了父母的看法会影响到创业认同的形成,同群效应也会影响创业认同。而且,同群效应对创业认同的影响还受到个体价值观(个人主义)的调节。和职业认同相类似,创业认同研究认为个体会把创业者当作一种职业,并且创业者身份的形成与年龄,阶层和民族有关。Gill(2014)进一步指出,创业者身份的形成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体所处的地域有关。个体所处的地域在创业者身份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Donnellon(2014)对创业者能力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创办的新企业或者创业行为很少。这是因为我们在“什么成就了一个创业者”这个问题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研究认为除了具备实施创业行为的能力和技能以外,创业教育还应该把对创业者身份开发这一内容囊括进来。然而,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将这一任务纳入到学习内容中。通过整合与创业者身份相关的文献和创业学习理论,Donnellon(2014)开发了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分类模型。在随后的案例研究中,他采用这个分类模型对学生创办的新企业进行了抽样和分析,研究结果也支持作者的观点。在新企业创办的模拟项目中,学生在克服挑战以后形成了创业认同。基于这些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如果教育的目标是学习创业实践,那么除了培养知识和技能,创业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对创业身份的认同感。Newbery 等(2015)也认为个体将自己视为创业者以后就会对创业者身份形成认同感。但是,此时的创业者身份认同还未完全形成。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创业者身份。因此,可以通过创业教育来干预学生的创业者身份认同。关于创业者身份的研究是在融合了社会认同理论和角色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影响创业者身份认同的因素不仅包括个体特征(性别,年龄和人格特质),还包括与创业者相关的社会环境和与创业者存在亲密关系的个体(包括他们的家庭,朋友和其他对创业者有重要意义的个体),因此,怎样提高个体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而使具有潜在创业意向的人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者也许是创业教育的第二春。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