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堂实录(优秀3篇)正文

《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堂实录(优秀3篇)

时间:2024-01-08 12:46:22

这次为您整理了《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堂实录(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堂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记本课生字,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 度和他的心愿。

【用具准备】生字卡片和本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则短小的故事。重点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经过。朗读本文,关键是体会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他的优秀品格有所感受。另外,从邓小平爷爷的行动中,领会植树绿化的重要意义, 可抓住“挑选”、“小心”、“挥锹”等关键词句进行品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板书:邓小平爷爷)

2、课件出示邓小平爷爷的图片,学生说说你了解的邓爷爷,教师补充。

3、出示文中插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

(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字词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多认读几遍。

2、合作学习:

⑴ 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⑵ 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错误。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⑴ 我会读:

① 同桌互读生字。

② 出示生字卡片:

自愿读。

开火车读。

⑵ 我会记:

自愿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如: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

⑶ 我会写:    ①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学生认读。

② 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的字:“爷”字上大下小;

“亲”字上下相当;

“节、岁”两个字上小下大。

双立人的写法可结合单立人进行指导。

③ 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揣摩、临写。

4、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达到正确。

5、同桌接读,读熟课文。

6、再读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

三、作业

了解植树节的来历。

〖板书设计〗

3、邓小平爷爷植树

爷 亲 的 节 岁 行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于要求认读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铁锹”“又挥锹填了几锹土”读起来有些拗口,有些学生读得不够好。要求会写的字,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及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能比较好的把握每个生字,正确的在田字格里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用生字、生词卡片复习认读字词。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了解植树节

1、小朋友们,植树还有一个节日叫植树节,你知道是哪一天吗?

2、谁能讲讲植树节是怎么来的?

三、自读课文,抓住重点

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因为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植树。

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呢?

1、请在自然段前标上小节号。

2、找出写邓小平爷爷怎样植树的自然段。

四、质疑、自悟

1、全班齐读课文。

2、说说通过自己读书知道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

五、品读感悟

1、自读写邓小平爷爷怎样植树的段落,读后谈谈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有关句子,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

⑴ 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⑵ 邓爷爷挑选了一株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⑶ 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上前把树苗扶正。

2、学习最后一小节,重点理解“‘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⑴ 提问:“美丽的风景”美在哪里?

① 小组讨论交流。

② 全班交流。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

六、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哪些特点。选一种最喜欢的植物画一画。

2、课件出示“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号召学生以实际行动迎接植树节的到来。

〖板书设计〗           邓小平爷爷植树

【教学评价】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邓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学生理解较好,对于植树有了更深的认识。本课课文趣味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多读,如: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师生竞赛等。

《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堂实录 篇2

《邓小平爷爷植树》反思

如果说这是生活细节给我带来的感动,那么孩子的另一个表现--对于主旋律课文的喜爱和感悟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惊喜。比如《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

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也是啊,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邓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而且他们不能完全理解本课的主题。基于如此,我先在课堂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激发情感,然后布置学生回去预习,让他们先自读课文。不过我心里可没有底,直嘀咕:讲得那么用劲,不知道学生听进几成呢。第二天上课,我“笑容可掬”地问:“小朋友,昨晚有没有读课文呀?”“有--”嗬,响声震天,真的假的啊?我又问:“那么你读了有什么想法呢?”秋泓举手了:“老师,我读了以后,觉得很感动!”--我一下子也被“感动”了!孩子的表现真的让我出乎意料!秋泓一打开局面后,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我也是!”“我的想法和秋泓一样”……虽然不能排除学生“人云亦云”的 “嫌疑”,但也不失真实性啊。我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抓住这个契机,又问:“那你为什么感动呢?”小手举得更欢了,吟枫说:“因为邓爷爷是''主席'',他工作很忙,可还是还为天坛公园种树。”(呵呵,吟枫,你把毛主席和邓爷爷合成一人啊)聚莹说:“邓爷爷86岁了,那么老了,可是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种树。”秋泓又说:“老师,邓爷爷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所以他才来植树。”“对!我们也要像邓爷爷一样,爱护花草,不踩草!”孩子们纷纷说道。我忍俊不禁,孩子,老师是不是应该颁发一个“环保小卫士”的奖给你们呀?

想起上学期教的诗歌《我多想去看看》了,写的是一个山里孩子对首都北京的向往。学生很喜欢这篇课文,读得特别有感情。尤其是那一句“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雄伟壮观”,读得真的是“雄伟壮观”了。(老师们说这和我主持升旗仪式有关。是这样吗?孩子?如果是,那么老师是幸福的了)还有最后一句“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学生更是读得声情并茂,完全投入。每当他们读这篇课文,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盈盈的感动,把听他们的朗读当成了一种享受。谢谢你,孩子,是你让老师觉得原来朗读是这么一件美丽的事,还有最重要的是,你们让老师看到了一颗更加美丽的心灵!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伴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犹如一股“头脑风暴”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如何摆脱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新教法,实现新目标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坎”。笔者有幸承担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的教学工作,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笔者试图结合自己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片断,从课堂教学用语的角度来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变化,来诠释自己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

【导入用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片断一】

师(出示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1:邓小平是一位老爷爷。

生2:邓小平爷爷喜欢植树。

生3:我爸爸告诉我邓小平爷爷特别喜欢游泳。

生4:我从网上查到邓小平爷爷很多资料,但是很多字不认识。

师:别灰心。你都会上网查资料了。从题目中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

〖教学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入题方式是包办代替,它曲解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一味由老师灌输:介绍邓小爷爷,提示课文围绕“邓小平爷爷植树”而写。这种入题方式,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权利。对照语文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片断给了我两点启示:

1、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情感、有思维、活生生的人。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语文课程标准语),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发表看法。

2、阅读教学应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课题本身来看,至少给学生传递了两个信息:① 邓小平是一位老人,② 课文写的是邓小平爷爷植树的事。毋庸置疑,只要引导有方,学生从课题获取以上两个信息是很容易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包办代替呢?今天,处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还可从大人、书籍、电视、网上等多种渠道获取与“邓小平爷爷”、“植树”相关且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主持人,给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与处理信息的时空。

简言之,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片断二】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5: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植树?

生6:(迫不及待):绿化!

师:你俩都很棒!你(师指生5)爱思考,你(师指生6)知道的可真不少!

生7: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植树的呢?

生8:邓小平爷爷植的是什么树呢?

师:你们是一群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认真学习这篇课文,你们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教学反思〗

崔峦同志认为: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有所知到生疑到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需要“疑”,传统的阅读教学“疑”在哪儿?“疑”在老师的备课本上,是事先设计好的,是老师质疑,学生释疑。疑到底由谁生?长期困扰阅读教学的争论该休矣!这一片断告诉我们:

阅读教学应保护学生生疑的兴趣,探究的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疑不仅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进行激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产生学习兴趣,把学习新知识的情感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心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追求,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从片断可以看出,学生一共提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学生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在感受题目这一语言文字材料之后所作出的反应。有了问题,它们就会产生阅读的内驱力。

一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一导语体现了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要求。

《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堂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字。

【学情分析】对邓爷爷的了解需介绍。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2、出图片,介绍邓爷爷的简单生平。  让学生说一说邓爷爷是谁?了解多少说多少?

听范读课文。老师:主要讲邓小平什么事?  引导学生对过去的领导人要了解一些。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拼读句中生字词。

2、分小组自学生字词。

3、自写汇报:

提示:

看清声母读:植、岁、站、栽

看清韵母读:龄、行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2、我会记:指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我会吗?

指名先在田字格中写字、描红、临写。

复习巩固识字方法。三、读文讨论,评价人物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先自己读书感悟,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

互相学习加深印象。

给学生自我表现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四、实践活动观察校园,校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选一种你喜欢的树画一画。  每人选一种喜欢的树展示一下你的才能。  比一比,谁最棒。

【课上练习】

1、巩固性:识字练习,复习巩固识字方法。

2、渐进性: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综合性:学习句子,理解句意,思考后人应怎样绿化,美化环境。

【板书设计】

3 邓小平爷爷植树

挖、挑、移、挥、填、站、看、扶

“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课后作业】

1、优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写。

2、中等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写。

3、学困生:熟读课文。

【教学追记】

大部分同学知道邓小平,通过简介基本能体会到短文的中心思想。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