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影子》教学建议5篇正文

《影子》教学建议5篇

时间:2023-12-25 04:52:51

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影子》教学建议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影子》教学建议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字,认识1个笔画“ㄅ ”,和偏旁“犭”“宀”“彡”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了解有关影子的一些知识。

2、分清前、后、左、右这几个方向。

【教学准备】

1、找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师生共同在操场上做“踩影子”的游戏。

2、《影子》这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学习“影”

同学们,上次老师带你们在操场上做了踩影子的游戏。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呢?(学生可能会说:在太阳底下会有影子;灯光下会有影子;月光下会有影子等。)

1、大家讲得都对,你们看一轮红日当空照,地上有一栋高大的建筑物,旁边有一影子。(板书:影子)

课件出示:

2、(用红笔画出”影”的”彡”)这个新偏旁叫“三撇儿”,它多像建筑物工地上的影子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影子》。

二、自己读课文

对照生字表画本课的生字,看看还有什么生字你能用有趣的方法记住它。

三、激疑导读,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哪些知识呢?带着这个问题,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质疑讨论,把握重点、难点

1、再读课文,想想为什么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左,有时在右?(课件出示太阳在小朋友前面,影子就在后面。太阳在左边,影子在右边。帮助学生理解太阳和人的位置变化了,影子也随着变化)。

2、在挂图上找一找,小朋友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

3、联系实际分小组说一说。

我的前面是(   ),我的后面是(   ),我的左面是(   ),我的右边是(   )。

4、为什么说影子是“小黑狗”“好朋友”呢?

(利用课件演示:只要太阳照着,这个小朋友无论走到哪,影子都得随他前后左右)。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图上这个小朋友的表情是怎样的?(微笑,活泼的)

他为什么会“笑”?(他很喜欢影子陪着他把影子当成了好朋友)

2、自己读一读,注意你也像图中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影子,笑眯眯地读一读。

3、同桌对读,比比谁读得好。

4、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5、(出示配乐课件,图为文中活动插图,音乐基调活泼)

看图表演读,熟练的试看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 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二、 复习检查字音

1、抽读生字卡。

2、同桌互相检查字音。

三、小组合作探讨记字形的方法

1、说说有哪些记字形的方法。

2、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四、指导书写

飞、马、鸟

《影子》教学建议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影、前、后”等十一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和“ㄅ”,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观察图画与联系生活,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辨力,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音节自读课文,感受自主读书的乐趣。

2.通过看、听、读、议、练、编,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儿歌与生活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影、前、后”等十一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和“ㄅ”,认识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文,理解、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策略

这首儿歌浅显易懂有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积累语言材料。教学本课,力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读书,培养学生自能识字,读书的能力。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引导学生走出书本的方寸天地,拓展文本内容、空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此外与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在生字学习的环节中,突出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式方法,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课文,在活动中学课文。引导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向知识迁移,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你的好朋友是谁呢?学生说出自己朋友的名字。

师:我也有一个好朋友。(课件出示谜语)

有个好朋友,常常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

晴天里有他,阴天里没他。我和他说话,他呀不开口。

你们猜,我的好朋友他是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回答后随机板书课题,读准音yǐnɡ zi,识记“影”。

(二)实践活动,了解影子

1.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猜谜,通过猜谜说原因,学生对影子有了初步的感觉。

2.设计影子游戏,交流“我的发现”。

(1)你们也有这样一位朋友吧?你在哪儿见过他?现在能马上找到他吗?

(2)找到了你的朋友,和它一起玩吧,一边玩一边观察,它是什么样的?你也可以回忆你是怎么样在操场上跟影子赛跑、踩影子的。

(3)影子跟我们形影不离,跟随着我们,陪着我们;影子变化无穷,前后左右位置会变,高矮胖瘦形状也会变。

【设计意图】有趣的“影子”游戏让学生对影子产生了感性认识。恰当的语文实践更有助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读儿歌,看看儿歌是怎么写影子的吧!

1.学生小声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把蓝线中要求“我会认”的字在文中圈画出来,遇到不认识的字请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2.自己学完生字之后,同桌的学习小伙伴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如果小伙伴都认对了,请你夸夸他。

3.认识新的偏旁“犭”和“宀”。

4.检查自学:老师出示课件,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开火车形式让学生读生字和带有拼音的词语。

(2)男女生对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强调“影、常、朋”是后鼻音,“前”是三拼音节,“着”是轻声)

(3)比赛形式考查会认的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而多媒体的运用,恰当地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枯燥无味的识字活动变得妙趣横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定教,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兴趣盎然、方法多样、扎实有效。

5.指导书写:飞、马、鸟。

(1)认识新笔画和“ㄅ”。

(2)重点强调:“飞”的不要写成“乙”。“马”的第一笔是横折,“鸟”的第二笔是横折钩,而且不要把“鸟”写成乌鸦的“乌”。

(3)学生跟着红色的笔顺跟随描字,再照着范字写。书写时,注意正确的姿势。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4)展示学生的生字书写,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再改进。

【设计意图】带有和“ㄅ”的会写字本课中是第一次出现,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孩子们往往在书写时的笔画出现错误,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避免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先入为主而使错误的概念深入脑海,以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首次获取的知识便是正确规范的。

(5)生字朋友都认识了,再读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把课文读正确。

(四)细读课文,指导朗读

1.影子可真调皮,它和太阳捉迷藏玩呢!它们是怎样捉迷藏的呢?请两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

2.看!太阳在动,影子也在动。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呀?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拉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活动的画面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减缓教学难点的坡度。

3.同学们看得认真,你发现了影子有什么变化呀?

(1)先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交流中可结合课文点拨。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

原来,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太阳在右,影子在左;太阳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可真调皮,你能读出它的顽皮可爱吗?你可以边表演边朗读。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以读为本,边读边演,让学生在读中放飞激情,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5.现在要考考你们了,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面是谁?右面是谁?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辨力并练习说完整的一句话。

6.学习第一小节,指导读句。

(1)太阳在后,影子在前;太阳在前,影子在后。小朋友在前面拼命地跑,影子在后面拼命地追。小朋友回过头来一看,看见了什么?

(2)影子像什么呢?理解“小黑狗”。

(3)真有趣!谁来读读这句?指名读后评议,再齐读。

7.学习第二小节,指导读句。

(1)看,影子又在动了。影子跑来跑去的,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它是谁?

(2)指名读后评议,理解“好朋友”。

(3)学生自由读体会,再指名读并配上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画、回忆影子游戏,说出为什么“影子是条小黑狗”“影子是我的好朋友”。体会“小黑狗”“好朋友”的含义,感受影子和人形影不离的特点。

8.朗读全文。

9.指导背诵。

(1)出示课件,进行背诵。

(2)一边做动作一边背诵。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来开看,学生会读会背,但说话时还是无从下手。创设说话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的可说,学习课文后要会说。此环节的设计目的遵循教育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给孩子们搭设台阶,为学生创造的学提供了一个空间,将课文内容延伸,让学生用课内积累的规范语言,自由地表达出生活中的方位,感受学习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快乐体验,发展语言

1.教师激趣:大家背得真好!看,这是什么?(老师在有投影的屏幕上做小鸟飞的动作)

提问:你们想做吗?(指名表演)

2.师评价:刚才你们的表演真精彩,很有创意,想象也丰富。在生活中除了太阳下能看到影子,你还知道什么地方也能看到影子?找找你的周围有影子吗?

3.小结:刚才我看到了有的同学找了很多影子。是啊,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能找到影子。

【设计意图】将语文的课堂知识拓展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此环节的设计理念就在于此。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影子》教学建议 篇3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 周妙雯】

〖开放教学空间,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

语文的教育资源丰富,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同时语文教学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不再禁锢于课堂,可将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引向自然。

如在上《影子》一课时,我将课堂放在了空旷的操场上。上课的环境临时改变是学生所没有预料到的。新奇感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后,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影子,说说影子、物体与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字面意思,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热情非常高涨,真正做到了学有所获。整节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所以我觉得新课程的语文应该拓宽教学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究的行列之中。

【辽宁省辽阳市辽化第五小学 杜明丽】

〖展开想象的羽翼〗

想象实际上就是通过探究来实现的,探究不是象科学家那样探究深层次的、尖端的问题,而是学生探究自己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探究学习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究的过程。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在教学《影子》一课时,上午课间操结束以后,让学生们随意以自己喜欢的姿势站好。老师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他们看到了影子,我问他们影子是什么样的?它在你身体的哪一侧?有的同学可能只回答出一种,说影子在右,这时我及时鼓励,“你真行,那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让孩子们中午、下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己去寻找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浙江省平湖市艺术小学 曹琳】

〖实验体验〗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语文教学中依据内容的需要,通过做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感悟,能够有效克服学生体验途径相对贫乏的弊端,增加学生体验的途径,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把学问性知识转化为体验性知识,促进学生对课文形象而生动的理解。

影子虽然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但影子的产生、影子长短的变化、影子与物体之间位置的变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是模糊的。因此,教学《影子》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做一个找影子的小实验:学习小组一人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桌子上的小玩具,其余几人观察影子与玩具之间位置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并交流讨论:从实验中你发现了影子朋友的哪些小秘密。小实验一方面帮助学生生动认识了一些影子的有趣现象,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正确理解,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遇事自己观察自己解决,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能力。

【福建省厦门市开元区滨东小学 王旭红】

开放课堂善用激励,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学过程,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在生活与学习中孩子总是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试一试,他们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的。因此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儿童去感受,去探究,去体验,去感悟,去表达。例如在教学《影子》这课时,教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做游戏,孩子们在操场上互相追逐踩影子,在游戏中观察到影子的变化,并通过观察发现光与影子的关系。

【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中心小学 张胜良】

要让学生在贴近生活感受中合作交流,在合作中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试看以下案例就会明白。有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影子》 (人教版)这一课时,紧扣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情景图,利用课件将“影”字象形化,学生学起来,很感兴趣。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后,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书,说说读懂了什么;分成大组交流、看课件演示,理解太阳光和影子的关系。教师常用和蔼的语气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教师既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又达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目的。另外,这位教师时常鼓励学生评价他人,当学生只会挑人家的毛病时,他及时鼓励说“要多学习别人会读书、爱发言的优点,不要光挑人家的毛病”。不难看出,在这个教学片断里,教师把握住了“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事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了学生的互动评价过程,还做到了恰当分组。当好决策参与者。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有了课程开发的权力,有了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同时也有了决策的责任。因此,在合作中教师要注意提出易于学生接受理解的问题,决不是深奥的,是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能感悟的。

【浙江省兰溪市横溪中心小学 金美俊】

〖创设情景,以趣促动〗

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结合孩子的特点,实验老师们利用录音、图画、活动、电教手段等,把课堂模拟成游乐场、会客厅、厨房、商场等,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吸引他们较快进入学习状态,使问题顺利解决。如教《影子》这首儿歌时,老师首先带领孩于们到操场上做“找影子”、“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发现影子的秘密。回到教室后,问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影子老是跟着我”、“影子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我觉得影子真有意思,我做什么动作,它也学做什么动作”。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游戏,学生不仅有内容可说,而且激起了对影子的思索,学习的情绪高涨。这样有效地激活了教材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一个学期的实验,不少教师觉得,孩子们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参与了实践,张扬了个性,抒发了情感,激发了兴趣。

《影子》教学建议 篇4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趣味识字”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尊重学生感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情境式阅读。在悟中读,读中悟,悟中演,演中读。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及阅读的兴趣。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和审美性,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要求】

1、认识“影、常、黑、狗、它、前、后”7个字;认识“三撇儿、小字头、宝盖头”三个偏旁;会写“马、鸟”。

2、熟读课文,了解影子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教学重点】认字,读韵文。

【教学难点】了解影子和太阳的运动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个小动物,老师能用一双手把他们变出来,你们相信吗?看,他们来了!(手势投影同时播放录音:汪汪!大家好!我是小狗汪汪。喵喵!你们好!我是小猫毛毛!嘿嘿!我是聪明的小狐狸聪聪!你们好!我是顶顶有名的老鹰大哥飞飞!喵喵!同学们,我们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太阳在前,它就在后,太阳在后,它就在前,太阳在左,它就在右,太阳在右,它就在左。它会常常跟着你,就像一条小黑狗,它会常常陪着你,就是你的好朋友呢?)

2、出示课题:(板书)影子(指名读课题,正音)

3、学习“影”字。(过渡语:一轮红日当空照着,地上有一幢高高的建筑物,旁边有一片影子,谁能看着图,想一想,“影”字和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4、认识偏旁:三撇儿。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影子的知识吗?好,希望这段动画你们能喜欢。(播放课件)

2、请大家借助拼音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3、指名读,集体说他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需要改正。

三、识字读文

1、出示多媒体图:谁能像孙悟空一样火眼金睛看看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习“前后”(出示多媒体)

⑴ 指名拼读“前后”(生带读)

⑵ 指名说说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⑶ 换个方向再说。

3、多媒体出示句子:影子在前,影子在后。(过渡语:谁能看图,读读这句话。生正音)

调皮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真调皮,谁能读出影子顽皮的样子呢?(指名读,谁能读得比他更调皮)

4、出示词语:常常 小黑狗(你认识这两个词语吗?能读出来吗?)

⑴ 用“常常”说一句话。(学习部首“小字头”)

⑵ 学习“黑”。(过渡语:一个倒翻的墨水瓶,从瓶口流出四滴墨汁。看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呢?)

5、多媒体出示句子: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过渡语:什么东西常常跟着你,就像一条小黑狗?指名读句子)

6、影子就像一条忠实的小黑狗一样,你到哪它就跟到哪,你高兴他就快乐,你伤心它也难过,你喜欢它吗?谁能读出对影子的喜爱之情呢?

7、多媒体出示图:谁 能火眼金睛找出这幅图的影子在小朋友的哪边呢?

8、多媒体出示句子:影子在右。(如果太阳到右边来,那么影子在哪边呢?)

9、出示句子: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真调皮呀,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又跑到左,一会又跑到右,谁能再用调皮的语气读读这句话呢?)

10、出示生字:它 (指名读,并认识部首“宝盖头”)

11、学习“它”,我们曾经学过“他、她”,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你能正确找到它们的位置吗?(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呢?)

12、出示句子: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你们愿意让影子成为你的好朋友吗?请你用对好朋友的喜爱之情读读这句话。)

1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听听今天的小客人学得怎样了?录音:……

14、看了下面的动画,我想小狐狸就会明白了。(多媒体动画:太阳和影子的运动关系)原来影子和太阳总是相反的。

15、游戏:“唱反调”。(举左手,举右手,摸左耳,摸右耳,向前迈一步,向后退一步)

16、我会读:(相机奖励头饰)

⑴ 我常常和爸爸踢足球。(圆圆的足球送给你,天天踢它身体棒!)

⑵ 小文家有只小黑狗。(可爱的小狗送给你!)

⑶ 这是小鸡,它爱吃虫。(送你一只小黄鸡,和你成为朋友它真欢喜!)

17、出示课文:小组内读。

18、扮演影子读课文。(师示范)

四、写字

1、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出示多媒体)

2、师范写笔画。(生书空)

3、写“马、鸟”问:今天学写的这两个字里都有“竖折折钩”笔画。这两个字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

4、范写,生描红。

5、展示交流。

《影子》教学建议 篇5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

3.认识光源、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划线找朋友:

月 工 十

又 月 口

2.组词:同学们能用拼出的这四个字,组两个词吗?(左右 朋友)

3.说话: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出示句式: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4.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现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吗?想想,你还在什么时候看到过它?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看图说一说,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太阳在小朋友的哪个方向,影子在小朋友的哪个方向?(太阳在小朋友前面,影子在小朋友后面。)想一想,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前面?(背着太阳走)

(2)指导读句:影子/在/前,影子/在/后。

说说,影子在谁前,在谁后?

你座位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句式:我的前面是,后面是。

或在我的前面,在我的后面。

(3)看图讨论:和影子在一起玩,小朋友快活吗?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来?猜一猜,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4)小朋友心中很快活,我们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就应该用喜欢的语气来读。范读,学生仿读、自由练读: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同学们常常和影子在一起玩吗?你还常常做哪些事?说一说。

句式:我常常。

(5)谈话: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影子是黑的)哪位小朋友家喂过小狗,说说小狗是怎么跟着你玩的?(引导说出小狗经常跟着人,喜欢跑前跑后)再读读句子,读出你对影子喜欢的语气来。

(6)背诵:(学生看图练习背诵;教师引背课文;学生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2.学习第二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看图说一说,太阳在小朋友的哪边,影子在小朋友的哪边?(太阳在小朋友左面,影子在小朋友右面。)想一想,这位小朋友怎样走,影子会在他的左面?(小朋友往回走。)

(2)根据节奏提示,练习读句:影子/在/左,影子/在/右

(3)看图理解句子:你喜欢你的朋友吗?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来这位小朋友把影子当作了自己的好朋友?

(4)指导读句:影子是你亲密的好朋友,应该怎样读这个句子呢?读下句:

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跟着我。

(5)熟读后背诵第二节。教学方法同第一节。

三、小结全文。

影子像是调皮的小黑狗,常常跟着你。影子又像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你。你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你哪里,真是“形影不离”。

四、作业 练习。

1.想一想影子还有哪些变化?(大小长短的变化;物体移动影子也跟着移动等。)

2.同学们现在跟老师到操场上走一走,看看怎样才能让你的影子在前、在后、在左、在右?

[总评]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本课教学从生活现象引入,注意在课堂中唤起儿童的生活体验,最后又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行生活再实践。整个过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反映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摘自《小学教学设计》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