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学设计 >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3篇正文

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时间:2024-01-23 10:25:36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是不是需要好好写一份教学计划呢?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下面是美丽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单元教学计划 篇1

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为基本理念,以“对话式”主体教学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塑造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个性品质。运用“对话"探究式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特色,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与教材选择:

我所上课的年级是五四制的初二1、6班的36名女生,她们的特点是个体差异较大,年龄偏小,柔韧性发展较快,把技巧作为主教材,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技巧是初中阶段的主教材,但越来越不被师生关注,为改变轻技术重形式的个别教学现象,把技巧中的“成桥”作为本课主教材。激发学生对技巧运动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身体姿态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助学习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技巧的自信心。用课课练(仰卧起坐),来强化学生的腹肌训练,加强学生练习技巧的基本功,提高学生对中考体育的重视程度。实现体育课的延伸,把学校、家庭、社会体育有机结合剑一起,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学习与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实现主体性教学的三个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对技巧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自练、主动参与的态度。

2.、学习“成桥”的基本动作方法,使95%以上的学生在保护下完成动作,70%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养成锻炼的习惯。

3.、通过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体验运动乐趣,通过各种展示增强对技巧学习的自信心。

课的结构与教法:

结构:队形变换──创编韵律操作业展示──自主专项准备活动──学习“成桥”的基本造型──创造性学习──展示沙龙──课课练──愉悦收心。

1、队形变换:教师利用音乐伴奏,组织指导学生散开练习,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上课中去。

2、创编韵律操作业展示:教师用留作业的形式督促学生每天有一定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实现体育课的延伸,保证每天活动一小时,引导学生自主创编新动作。展示各自特色。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愉悦学习氛围。

3、自主专项准备活动:教师利用语言提示、积极参与帮助活动,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专项的压腿、压腰等准备活动,为基本部分学习做好准备,避免出现外伤。

4、学习“成桥"的基本造型:教师用语言导入,让学生理解“桥"概念,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推起成桥、互助抱腰下桥、保护下桥、独立完成下桥等几个环节,把“桥”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利用技能迁移激发学生进行“成桥"的尝试,在师生的保护帮助下努力完成,在巩固练习中独立完成,同时体现差异性,对完成结果不做强化要求。利用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5、创造性学习:为满足学生的求异心理,体现学生的差异,把学生带入自主交流的创造学习过程,让学生发挥其特色进行创造性体验。

6、展示沙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利用已有的技术进行自由组合,探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展示各自的特色。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把展示分成集体展示和个性展示两部分。

7、课课练:为督促检查学生的课余练习情况和提高学生对中考体育加试的重视,把仰卧起坐作为课课练的内容,以竞赛的形式展示练习成果。

8、愉悦收心:教师利用舒缓的旋律让每组自编一组简单的放松动作,师生同动,以达到收心的目的。

场地器材:

器材:大体操垫八块,小体操垫9块。录音机一台。场地:20米直径弧形场地一块。

单元教学计划 篇2

单元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册教材与上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材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 篇3

序号:2

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执教者:

授课日期

授课班级:九年级

教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物质的量总变化、及变化的实质,掌握物质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事例,通过4个典型的实验,分析发生的现象,揭示化学变化本质特征,初步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及区分。

教学流程设计

教法:学法设计

二次备课设计

一、教师导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分方法,及二者的本质区别,采用实验的方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

二、学生自学。

阅读教材,结合实际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在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

三、交流展示

1、互动

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知识梳理。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不需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明确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仔细阅读,适时的点拨。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教法

学法设计

二次备课设计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

四、目标检测。

课后练习P1

小结:这节我们主要学习了物质的物理性变化和化学变化及物质的性质。

板书。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变化

二、性质,三、区别。

新课导学简案

一、导学目标:学生按照学案要求,初步了解,探究实验。

二、问题设置。

(一)爆竹在燃着前,燃着时,熄灭后,现象有何不同?

(二)吸入和呼出气体的区别。

板书展示。

通过检测进一步夯实基础,提供学生的自学能力。

回顾与反思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