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半截蜡烛》教案(精选10篇)正文

《半截蜡烛》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3-09-30 12:57:02

人教新课标《半截蜡烛》本文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面对危难从容镇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半截蜡烛》教案(精选10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预习内容

(一)查找二次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的罪行的资料,整理后写在下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冲关"练习。

1,给生字词注音:

半 截 许 诺 熄 灭 厨 房 烛 芯 楼 梯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无奈: 讨厌:

不耐烦: 若无其事:

纯洁: 厉声:

导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 (学生展示汇报自己掌握的资料).

2.通过预习,我知道这个剧本是按( )的顺序来写的,主要讲了( ).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

二,小组交流,展示汇报。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看法。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是( ),地点在( ),人物有( ).

(2)整篇课文以( )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 ),人物的( ),( )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合作讨论,生生互动。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1,当( )时,谁(怎么做)( ),结果( ).

2,当( )时,谁(怎么做)( ),结果( ).

3,当( )时,谁(怎么做)( ),结果( ).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 )

四,表演展示,加深体会。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 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一)伯诺德夫人:

(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 ( )为什么 ( )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 ( )为什么要轻轻吹 ( )

(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 ( )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 )

(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 )(学生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

(5)指导朗读这句话。

(6)尝试表演,评价。

(二)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 )

(2)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 )

(3)尝试表演,评价。

(三)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 (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 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 )

(2)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 )

(3)尝试表演,评价。

四,小组组合表演

五,拓展想象: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 )

2.想象: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半截蜡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读悟、表演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

【教学片断实录】

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了解,下面我们接着做一个有趣的游戏。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当好导演、选好演员大家看行不行。(同学们欣喜若狂,齐声答道:行)

师:当好导演、演员的要求:

1、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要通过自己的口、手、脸表现出来。

2、公正评价

二、初读课文,谈出感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人物的表现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悟一悟,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自读、勾画,相互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所得:

生:每个人在敌人面前都表现得非常镇定,机智,他们都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

生:每个人又在极力去争蜡烛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谁有补充?

生:文中每个人的方法虽然不一样,但目的一样,而成功的只有杰奎琳一个。

师: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心理在文中因什么而发生变化?

生:因半截蜡烛的燃烧、变短而发生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导演了,让我们通过朗读,表演来选演员好吗?

三、巧设情境,深化理解

师:课文围绕蜡烛的选用、点燃、变短,展示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理变化,请看蜡烛燃烧图,教师出示图:看图选择你喜欢的角色行吗?下面就请大家自己斟酌,看看你可以演好哪一个角色,展示自己的才华。

生:练习(读书品味,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动作、表情)

师:谁来试一试

生一:我来扮演伯诺德夫人(边做动作、边说话)

组织评议,生1、动作不够准确,表情太呆板。生2、伯诺德夫人紧张的神情没表现出来。请大家再读一读文中的语言,自己在下面模仿一下。

生二、再来试试(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

师:引导再议,好!(特别是盯着蜡烛、紧张的神情表现得好)

生三、我来演杰奎琳(娇声娇气地说话,做动作)

生四、我来演德军中尉(边读边做动作,展示神情)

师:引导评议指导,放课文录音,想象德军强盗的可憎可恨。

师小结:大家对文章,对人物的理解真透彻,从这可以看出大家付出的努力,从这也可以看出大家真正潜入到课文之中了。本篇课文随着蜡烛的点燃、吹熄、再点燃;随着蜡烛的变短,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我相信通过刚才的选拔指导,大家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下面就让我们观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学生的演出果真精彩!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 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 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第2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3、其它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二、第三场戏的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常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学生交流体会。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桂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学生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五、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

《半截蜡烛》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指名回答。

3.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谁(怎么做)…………,(结果怎样)…………。

4.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四、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同学们想不想根据剧本来演演一家人巧妙与德军周旋这一幕呢?可是要想把它演好,先得认真地研究一下剧中人物的形象,怎么来研究呢?

2.引导学生可以抓住剧本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揣测心理等来研究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细读剧本,选择文中的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4.集体交流,尝试表演

(一)伯诺德夫人:

(1)语言: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要说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关键读好哪个词?为什么?

(学生各自试读后指名朗读,评价)

【教师提示:只要能不引起德军怀疑,巧妙熄灭蜡烛,你的朗读处理就都是允许的。】

(2)动作:(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吹熄了蜡烛)。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

思考:你认为是急速吹灭还是轻轻吹灭?为什么要轻轻吹?

(3)神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怎样才是“不动声色”?为什么要“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

(4)揣测心理:在敌人面前,伯诺德夫人如此镇静,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可回顾前文伯诺德夫人说的“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来理解她的爱国思想。指导朗读这句话。)

(5)尝试表演,评价。

(二)杰克:

(若无其事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1)引导思考:杰克的言行巧妙地哪里?

(“若无其事”才能避开敌人的怀疑,“天真冷”是“去柴房抱柴生火”的理由,这样才有可能拿走蜡烛。)

(2)揣测心理:杰克为什么能这样勇敢呢?

(3)尝试表演,评价。

(三)杰奎琳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去楼上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 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1)引导思考:她的说话、动作、神态有什么巧妙之处?

(语言上,她称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满足他的虚荣心,“天晚了,楼上黑”、“我实在太困了”,把拿灯上楼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她特意说是 “拿一盏灯”而不是“拿蜡烛”,避免怀疑;动作上,她“打了个懒懒的哈欠”,一副极困的样子让人可信;神态上,“宝石般的眼睛”、“笑容像百合花”让人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可爱,纯洁无瑕,顿生怜悯之心。)

(2)揣测心理:杰奎琳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3)尝试表演,评价。

(四)德国军人:(略)

四、小组组合表演

五、拓展想象:

1.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想象: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故事还会怎样发展呢?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六、布置作业: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阅读交流战争故事。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篇5

[学习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绿线中的三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阅读提示]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第三自然段),写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第四、五自然段),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第六、七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同学们阅读学习的重点。

[字词点击]

1.读读本课生字,你注意到了吗:

诺(nuò),声母是“n”不是“l”。

琳(lín),芯(xīn)是前鼻音,而盯(dīng)是后鼻音。

这些是南京方言的同学容易混淆的,读准了,多读几遍。

2.写写本课生字,写前仔细观察:

有6个生字是左右结构,而且多为左窄右宽的结构,写时要注意间架结构的比例安排。“厄“为半包围结构,注意“厂”横画抬高,撇画稍长,留出右下“ ”的位置。

[疑难解析]

在“阅读提示”中我们已强调课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我们阅读理解的重点。我们不妨试看两例:

1.“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这里的“苍白”不是外貌,是神情。孩子们已经意识到危险即将发生,他们担心秘密暴露,所以面色苍白。“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母亲急中生智,端来油灯,吹灭蜡烛,一场危机暂时过去了。但只要德国兵不走,危险仍随时可能发生,所以说危机只是“似乎”过去了。

2.“杰奎琳镇定地把蜡烛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一个小小的女孩子,在母亲与哥哥的努力相继失败之后,在蜡烛即将熄灭的千钧一发之际,以自己的天真娇小为掩护,成功地骗过几名德国军官,拿走了危险的蜡烛,你看她“镇定地端起”,还“道过晚安”才上楼去,从容、镇静得令人钦佩。

课文中这样的精彩句段还有一些。请你划出描写伯诺德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句段,读一读,给重点词语加上着重号,再把自己体会到的眉批在书上空白处。

[品评赏析]

课文的故事情节充满悬念,扣人心弦,循着下面的示意图的线索再读课文,你会领略到故事的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强烈的戏剧冲突,加上细腻的心理描写,使每一个读者的心被深深地吸引了。

[课文链接]

小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

如果你想了解二战历史,请看:

《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将帅》,潘人杰、李欣主编,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英)利德尔·哈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中国二战网盟

德国之窗

《巴顿将军》(patton: lust for glory)1970 导演: 富兰克林·j·沙夫纳 (franklin j. schaffner)

《虎!虎!虎!》(tora! tora! tora!)1970 导演:理查德·弗莱舍 (richard fleischer)

《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98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如果你想读读战争中的故事,请看:

苏联小说《战争中没有女性》

美国小说《战地钟声》

如果你对悬念小说产生了兴趣,那么请看:

阿加沙克里斯蒂《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柯南道尔《银色鸟》

森村诚一《太阳黑点》

[自我测评]

l 基础练习

一。 看拼音,写词语:

mì mì è yùn xī miè là zhú

jué miào qiáng dào diǎn rán wēi ruò

二。 选词填空。

镇定 坚定

1.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有着( )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2.无论遇到什么事,我们都要保持( ),不能慌张。

微弱 衰弱 虚弱

1.病了这么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很( )。

2.他不幸得了不治之症,身体正渐渐( )下去。

3.借着( )的灯光,他看清走在前面的正是王林。

三。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你不用蜡烛不行吗?”这句话在文中是反问句。 ( )

2.“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是比喻句。 ( )

3.最后是小女儿杰奎琳保护了秘密情报。 ( )

4.课文所讲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 ( )

四。 阅读片断,回答问题。

(猛然、突然),小女孩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

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镇静)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 划去括号里使用不当的词。

2. 照样子写词。

瞧了瞧

3.“娇声”的意思是 ,杰奎琳“娇声”对司令员说话是为了

4.从杰奎琳的举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l 发展练习

学完了课文,我们再试着做一次综合性学习,有兴趣吗?

1. 读一读:选择你最喜欢的课文片段,好好体会人物心理,声情并茂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2. 看一看:通过翻阅书籍、访问网络、观看电影、询问父母等方式了解有关二战的历史、故事、小说等。

3. 讲一讲:把你最喜欢的二战故事打电话讲给好朋友听,读到什么好书也可以介绍给同学们。

4. 改一改:本文故事极富戏剧性,试着把它改写成剧本,等同学相聚时一起表演你的剧本。剧本格式可参考第七册课本《公仪休拒收礼物》。

5. 写一写:学习本文对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刻画描写,写一个你熟悉的人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你还可以画一画课文中的场景,学着唱一首战争年代的歌,做一些阅读卡片……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你感兴趣的,选一、两件做做看。

l 趣味语文

猜成语:

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高不可攀

一叶扁舟,重游赤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夕阳西下,望断天涯路——

车马炮出击,将士相助战——

[参考答案与提示]

基础练习:二。1.坚定 镇定 2.虚弱 衰弱 微弱

三。1. 2. 3. 4.

趣味语文:驾轻就熟 销声匿迹 望眼欲穿 日暮途穷 按兵不动

(本教学案由瑞金路小学 吴宁萍老师供稿)

《半截蜡烛》公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已经知道伯诺德夫人收藏情报时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指名说)好一个机智、聪明的伯诺德夫人。

2、可既然是蜡烛就有可能被点燃(板书:点燃)但装有绝密情报了就得想方设法不能让它被点燃。有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三个德国军官,当德国中尉顺手将蜡烛点燃时,这意味着,伯诺德夫人一家面临着万分严峻的局面,因为:

3、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4、谁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5、一家三口的生命安全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秘密不能暴露,情报站不能被破坏,因为国家的利益不能遭到丝毫损失。为此,一家三口开始了紧张的护情报工作。

二、讲读课文。

1、(出示)下面请同学们用心听课文3——7自然段的录音,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都想了哪些办法?

2、下面请学习小组的同学(出示)再次读一读3——7自然段中有关的词句,小组议一议,你最佩服谁,并谈谈自己佩服的理由。

3、谁来说说你最佩服谁?出示句子:“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a)、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对伯诺德夫人产生了敬佩之情?(“急忙”、“取”表现出夫人很迅速、很机智;“轻轻”可以看出在危急关头她仍镇定自若;语言、动作仍显得那样平静、自然,不着痕迹)

b)、而且从书中的插图上也可以看出她的表情始终平静自然(出示)

c)、谁来读好这段话。

4、你还佩服谁?为什么?

a)当蜡烛重新被点燃后,他没有惊慌,而是很从容地说“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b)还有佩服的理由吗?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c)你们知道杰克在坐待什么吗?他会想些什么?

d)你们能扮演杰克,表演他的做法吗?同桌间一人当杰克一人当中尉,练一练,在练习之前得请个总导演,提醒一下大家这两个人物应该怎样演好。

(杰克从容不迫,非常自然,不能让德军看出破绽;中尉是气势汹汹、恶狠狠的。)(出示)哪些词提醒你这样指导?

出示句子。

e)表演。

f)他们表演得真好,杰克是机智的,在关键时刻平静地想要端走蜡烛,(板书:端走),可敌人是野蛮、凶残的,又一把夺回了蜡烛(板书:夺回),眼见蜡烛越来越短,而凶残如狼的敌人却没有马上就走的意思,这时候气氛多么紧张啊。

g)出示句子: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h)让我们带着万分紧张、焦急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i)这真是一场没有硝烟有战斗啊!在平静的外表下掩盖着怎样汹涌澎湃的内心活动啊!

5、除了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外,老师觉得,我们还真该佩服杰奎琳,为什么呢?

6、出示句子: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a)说说杰奎琳为什么要娇声地说话?谁来模仿杰奎琳说这段话。先练一练;指名读

b)读得真好,杰奎琳的机智、勇敢,良好的心理素质,真让人折服。

c)母子三人使尽浑身解数,终于保住了秘密,救了自己,救了情报,救了国家,现在有人能说说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半截蜡烛》为题吗?

d)(出示)整篇课文都围绕蜡烛展开,课文人物的心紧系蜡烛,故事一环扣一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母子三人用他们的机智、勇敢智取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胜利,此时此刻,你最想夸谁?能对他说点什么吗?(出示)

e)说得真好,课文到这儿就结束了,可老师觉得故事还没有结束那么,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19、同学们愿意当一回小作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继续写下去。

先小组讨论讨论,再选一名代表来说说。

11讨论、交流。

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三、总结课文。

刚才,大家说得精彩纷呈,老师已经把根据这课改编的课本剧发给大家了,课后请学习小组的同学排练排练,下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写下续编的故事和表演课本剧。

《半截蜡烛》教案 篇7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

生:《半截蜡烛》。

师:文章拿到啦?(拿到了)预习了没有?(预习了)好,下面告诉老师,告诉大家,你预习了些什么?我想听一下。

生:我预习的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你了解了二战的内容,好,请坐,还有吗?你说。

生:我预习了蜡烛的变化。

师:哦,好的,你预习了蜡烛的变化。还有吗?都没有学字词啊?

生:学了。

师:文章读过啦?

生:读过了。

师:那怎么不说啊?告诉我,还干吗了?你说。

生:给每一自然段标序号。

师:哎,标上序号了, 标上序号的人举手。(有少数没有举手)哎,没标的赶紧标起来。手放下,还有吗?充分的说,你说。

生:我了解了整篇文章的中心。

师:你都知道中心啦,哦,一会儿我要问啦!好,请坐下,你说。大声。

生:我了解了文中人物的心情变化。

师:好,我想问一下,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内容,我们同学基本都做了的举手。基本都做了,字啊,生字的读音啊,词语啊,包括内容啊,包括人物啊,做了的?好,手放下,那我就不一一检测了,下面我检查一项。检查一下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谁能根据这个要求来说一下(指投影)可以先看看书,快速的,四位同学举着手呢!(等待)好,我请第一位举手的同学说,来,这位女同学,你说。

师:(回答声音太小,听不清)来,注意,这儿人多,地方大,所以不能像教室里上课的那个声音,放开来,话筒传给你不方便,知道吧,大声说话。

生: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物是──事情是──

师:半截蜡烛里有什么?

生:情报。

师:那也就是保住了──

生:情报。

师:好,她说的不清楚,是一一说的,现在谁能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看屏幕)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还有谁说?可以在下面自己先说说。

(生讨论。)

师:好,你来说,大声。

生:二战时期──

师:然儿?那也就是说三个人都在保护什么?

生:情报。

师:好,三个人都在保护情报。

板书:

保护情报。

师:保护情报首先得有什么?

生:把情报藏起来。

师:对呀,那就是什么?两个字。(藏)我们把藏说成两个字,什么?其实也就是说,一家三口在干什么?然后?

生:收藏情报 保护情报。

师:谁能再把这个说一遍?语言简洁些。什么时间、什么人、干嘛、结果怎么样?谁?你说,大声。伯洛德夫人一家──他们──来就是──来──成功的──

生:伯洛德夫人一家三口收藏情报,成功保护了情报的事。

师:出来啦?(出来了)四个内容都出来了,真简洁,不错。你应该得到表扬,请坐,好,现在我们知道了是这样一件事情,那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保护情报,看一下书,哪几个自然段,从哪开始?

生:3~7。

师:好,3~7(自然段)写的是保护情报,那前面写的就是?

生:收藏情报。

师:对,好,那我们现在就先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谁来?(举手人数不多)我希望有很多人举手。好,你请(指名读)

师:(生在读题目)哎,读1~2自然段,读全文要把题目加进去,如果读单独的某个段落,题目不需要带,重来。

生:读。

师:恩,没有读错,读的很清楚,我们一起来看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伯洛德夫人的任务是?

生:……

师:这句话具体的解释了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词语,找一下,是什么?

生:传递。

师:哎,真聪明,是什么?

生:传递。

师:好,这是伯洛德夫人的任务,这也是她两个儿女的任务,这是他们一家三口、母子三人的任务,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收到的秘密情报。

(生读),读下去。

师:那他们的家就是什么?

生:秘密情报站。

师:伯洛德夫人用绝妙的方法收到了一张绝密的情报。“绝密”、“绝妙”(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绝”字,看一下,这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不一样?想一下。你请说。有不同意见吗?(回答不正确,提示后)好,你说。

生:表程度。

师:哦,都是极端,都是非常,都是极其,说的对吧,(对)都是表程度的,说明程度很深。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呢?谁来说一下。词语的意思是什么?怎么都拿着笔在那写东西的啊?写什么?你们都拿着笔在那写什么?不写,把笔放下,不写东西。什么都不写。需要写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的。那谁来说,把这两个词把后面两个字都带进去,谁来说。

生:“绝密”是(特别的)机密,“绝妙”就是非常的奇妙。

师:特别的机密,重来。特别的机密。极端的机密,极其机密。对吧?

生:绝妙就是非常的奇妙。

师:恩。妙是奇妙,就是极其的巧妙。好。二自然段中,(看书)告诉我们情报是绝密的,方法是绝妙的,你能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到或者说是看出绝密和绝妙之处吗?不看我,看书。

(生默读,找答案)

师:就是说在哪儿看出绝密,又在哪儿看出绝妙,细细的读文章。为什么说它绝密的情报呢?找啊?好,谁来先说绝密?你来,你先说。

生:从她把情报藏的非常隐秘,看出情报是绝密的。(收藏)

师:看出什么?看出这个情报是非常绝妙的,她从“收藏”这个角度来看绝妙。

生:收藏。

师:好,请坐下。还有谁说,你说,大声。(生答)情报不绝密的话就不需要想绝密的办法,那普通情报就不需要有非常好的办法拉?也要呢,再找啊。跟情报有关的,还有?你们是从人物的表现来看的,是侧面找的,再从正面找一下。你说。

生:说。

师:我们先在第二段先看。你已经跑到后面去了,到没后面的时候我们再说。我想请个人来读这一段了。提醒大家。

生:说。

师:你知道你说,好,你先说,往下说。

生:伯洛德想把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来取走。

师:关键就在这儿,读。“等”……

(生读)

师:派人前来取走,看出什么?

生:如果情报不绝密的话,她就不会要把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了。

师:恩,你找到了前面,就不需要这样藏,关键在还在后面,“等”,读。(生读)没意思,你说。大声。

师:为什么要军队来取?说明这可能是一份?

生:可能情报是军事情报。关于国家秘密的。

师:对,可能是一份军事情报,不要看我,往下想啊。

师:军人是干吗的?直接用火力打击敌人的,那这个情报有可能直接关系到?

生:关系国家安危的。

师:都喜欢说空话,都喜欢说大话,回到这个上面来,情报让军人掌握,就是,你说,军人拿到情报,情报上是有可能跟军人有关,让他们去干吗?

生:可能是打仗的情报。

师:打仗干吗?(消灭敌人)对,消灭敌人。来,绝密了解到啦?兜了那么多的圈子,现在总算解决了,好,就这样学,现在在看一看,能看出绝妙吗?恩,现在举手人多了,你说。大声。你的意思明白了就是没有说清楚,你说。

生:从把情报放在蜡烛里,放在家中显眼的地方,看出绝妙。

师:放在家中显眼的地方为什么是绝妙的?你说!(生答)什么叫阴暗啊,重说。利用了什么?

生:利用了敌人的心理。

师:放的地方看出绝妙,还有吗?

生:把情报装在小金属里,再放在蜡烛里。

师:哦,是套了两层保护,很隐秘,非常绝妙,还有吗?看看题目。

生:他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师:哦,这样就不容易引起注意,看多妙啊。绝妙的办法让绝密的情报怎么样?

生:藏在最安全的地方。

师:我们刚才了解了第二自然段,下面老师再追问一下,透过绝密和绝妙,你还能看出别的吗?还在第二自然段里面看看看人物,看看环境。还能看出什么?

生:看出夫人爱国,看出她是个镇定的人。

师:哎,对的,他看品质了,还有环境呢?

生:看出环境很危险。

师:最后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读。)

师:看出德军来过了没有?

生:来过了。

师:家里安全吗?

生:不安全。

师:对,白色恐怖,母子三人是在敌人的监控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工作啊,他们家就是战场啊,这个秘密情报站,敌人随时来,是不是战场啊?

生:是。

师:对,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好,我们看出了环境的恶劣,看出了人物的品质。这是第二自然段中我们了解到的,原本绝妙的办法,让绝密的情报成了最安全的东西,可是突如其来的一件事,使事态发生了变化,这件事就是?

生:来了三个德军。

师:对,第三自然段的开头,我们读一读那个句子,(生读)这样的举动带来了什么样的危险?看一看,这个句子中能看出危险吗?说来说?这个万一就是如果,我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你来。

(生读。)

师:看看危险在哪?一一的说,四个内容呢!谁说?

生:因为蜡烛燃烧到金属处就会熄灭,德军就会发现情报。

师:再讲。还有谁?

生:蜡烛一下子就熄灭,会引起德军的注意。

师:看看这,蜡烛燃烧的时间很短,情况很紧急。不错,第二点,危险在哪?你说。

生:情报被烧就失去了战机。

师:结果呢?

生:德军就会知道机密。

师:敌人掌握了情报,那就损失?

生:惨重。

师:你看这第二点说的是最好的,谁来说第三点?

生:情报站会遭到破坏。

师:情报站就会被破坏。意味着什么?

生:也意味着下次就会被抓更多的人。

师:还有呢?

生:不能传递情报了。

师:对,不能传递情报了, 仅仅是不能传递情报了吗?还有呢,往下想。

生:德军下次一去搜查就会直接逮捕他们,搜到情报。

师:对,德军就会躲在暗处,一批一批的抓人,一点一点的获得更多的情报。最后呢?最后一点很清楚。你说。

生:如果被逮捕,他们一家就会失去他们的生命。

师:你看看,四个词语连锁反应,后果极其严重,那现在最安全的东西还安全吗?

生:不安全!

师:最安全的东西成了最危险的东西了,我们现在读读这句话,读出危险,读出严重性。

师:当务之急就是要干什么?

生:让蜡烛赶紧熄灭。

师:所以谁来说。联系刚才那个句子。

生:熄灭了蜡烛就是保护了情报的安全,保护了法国军队的安全,保护了他们一家三口的安全。

师:为了熄灭蜡烛,为了保护情报,母子三人用了什么样保护情报的方法,默读课文,想一想,把三个人方法说出来。

(生默读,师巡视。)

师:谁可以说,母亲用什么方法,儿子用什么方法,女儿用什么方法?说说看?来,你先说。

生:母亲用油灯换蜡烛,儿子是用蜡烛生火。

师:儿子把蜡烛拿去,小女儿呢?

生:把蜡烛移走。

师:也是把蜡烛移走,换一个词,就是把蜡烛?

生:拿走。

师:对,拿走了,你看,他们一家三口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保护了情报,就是这样和德军战斗的。母亲具体是怎样做的?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在母亲的行为中,你看出了什么?听清楚啦?谁来读?

(指名读。)

师:好,请坐。谁来说,你看出什么了?再读一下。

(指名读。)

师:他不仅声音响而且读的非常有感情,你们看出什么了?

生:夫人很机智。

师:看出机智,哪儿看出来的?

生:她把油灯拿来熄灭蜡烛。

师:也就是说换灯的方法很巧妙。请坐下,他说的是换灯的方法非常巧妙,还有吗?你说。

生:看出夫人很着急。

师:你怎么知道她着急的?什么地方看出?

生:从急忙看出。

师:她在争分夺秒。在跟蜡烛的燃烧赛跑,在跟危机的爆发赛跑,你看速度多快呀,再往下找,还看出什么?

生:看出孩子紧张。

师:对,孩子紧张,其实妈妈跟孩子一样紧张,否则就不需要急急忙忙做这些事情。请坐下,还有。最重要的地方,表现人物的,怎么看不出来?你说?

生: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办,但是夫人还是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师:哦,你还是说的那个换灯的方法,不慌乱,竟然想出这么高明的主意。再看,你说。

师:到底是哪个地方。

生:第七自然段。

师:你看你们都知道,怎么都不说呢,大声说,其实急吧?

生:急。

师:内心是?

生:急的。

师:可是表面却是?

生:平静。

师:对,平静的,很镇静的、很自然的,一点都不慌乱。是不是?

生:是。

师:这就是我们透过刚才的两个词语看出的其他地方。好,我们接着往下看,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卫又怎么啦?(生读课文)中卫再次引发危机,看着我,此时的蜡烛更?

生:短了。

师:火焰离金属管更?

生:近了。

师:危机更?

生:严重。

师:对,危机更严重了,那面对这样的情况,她的儿子挑起了重担,我们看看,儿子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师指着黑板)把蜡烛?

生:移开。

师:这在文章哪个自然段?

生:第五。

师:好,现在一起来看第五自然段,听清要求,听清,下面我们同学来细致的读一读第五自然段,一句一句的读,然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听清楚啦?用一个词语把你最强烈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是一,第二,你的感受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得到的呢?把相关的词句圈画出来,听清楚啦?哎,现在可以拿笔了。先读,静静的看。(生默读)

师:一个词语,所以你要细细读,读完以后想一下,就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啊,那种感受必须在文章好几个地方都能找到。(师巡视,指导)

师:把它圈出来,标出序号,好了的人可以举手,给我看看。

生读写。

师:这半边举手的人多一些,这边的要加油,你看出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好,我们开始交流。

生:现在他们都是提心吊胆的。

师:哦,她说人物是提心吊胆的。提心吊胆也就是说?

生:现在十分危急。

师:好,从哪表现出来的?  生: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读课文)

师:心提到了嗓子眼,是真的吧?是真的提到了嗓子眼吧?

生:不是。

师:就是说明非常?

生:着急。

师:哎,这是夸张,说明已经紧张到了极点。你接着往下。你还找到一个呢,刚才。

生:恶狼般的眼。说明敌人非常凶残。

师:对,这是比喻说明敌人是非常凶残的。好,你在这看出的是什么?是危险,是吧?好,除了这有危险,还有别的地方有危险吗?这是第一处,你说第二处。

生: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搬……

师:你想说什么,在斗争的最后时刻就是什么时刻?为什么说最后一刻?

生:因为蜡烛就要燃尽……

师:那也就是什么时刻?

师:也就是生命要结束的时候,这儿非常好,两处看出危险,还有,往上找,从敌人的表现可以找出来吗?说!

生:儿子本来把蜡烛夺到厨房替换掉就可以解除危险。

师:说的真好,他站在危险的角度想了3个地方,还有同学换角度,你的感受和他不一样的呢?你说。

生:我的感受是镇定自如,从大儿子的表现看出。

师:你们有同感吗,把他的感受记下来,这样就成了你的感受了,抓紧时间,补充自己的感受,一边听一边学会记录。好,你接着往下。

生:从容,他没有做出很惊慌的表现,说明他很镇定。

师:还有吗,已经两个了。

生:还有就是,他是默默的等待,没有引起德军的注意,这些都可以看出。

师:非常好,记下了吗?可以记录其中的一些词语,两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一个站在危险的角度,一个站在人物的角度,环境是危险的,人物是镇定的,还有感受吗?

生:我的感受是恐惧。

师:刚才是最危险的,现在已经是最可怕的了,为什么?

生:因为蜡烛就要熄灭,他们的后果不堪设想。

师:不错,你站在这个角度,还有吗?

生:他很懂事,母亲的方法不行了就自己来帮助。

师:还有吗?

生: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烧的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

师:他从时间的角度,儿子做了一些决定,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蜡烛一分一秒的燃烧,危险一分一秒的逼近,所以此时,蜡烛成了?

生:最可怕的。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很多,危险啊,勇敢啊,镇定啊,站在好多角度说,大家的感受都很真切,下面带着真切的感受,自己读一下第五自然段,自己读,读出紧张。

(生自由读,师指导朗读。)

师:请一个代表来读一下,要有感情,大家认真听,听有没有把你的感情表达出来,拿着话筒。(生读)

师:这不是厉声喝道,再来。(生读)

师:总体来讲怎么样?不错,一起来看最后一句,我对最后一句还不太满意,伯夫人的心怎么啦?(指导朗读)

生:提到了嗓子眼上。

师:她似乎感受到德军的那几双?

生:恶狼般的眼睛。

师:非常凶残的,正……(指导朗读)

生: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师:会读了吗?自己读一读。(生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师:比刚才好,笔放下,看着黑板,母亲换灯失败了,儿子移开蜡烛也失败了。保护情报和敌人作斗争的重担落到了小女儿的身上。她胆怯吗?她退缩了吗?幼小的她勇敢的挑起了重担,并且获得成功,她的方法是把蜡烛拿走,好,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六、七自然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危险吧?那小女儿为什么获得成功?仔细的研究一下,可以独自思考也可以小组的同学进行研究,找出成功之处,自己研究,然后交流,现在就举手了,还没研究透呢!(生讨论)

师:(巡视)可以交流了吗?看能不能找出成功的原因,你先说,静下来听。

生:她是娇声对德国军官说的。

师:娇声是人的语音,为什么说娇声是成功的原因?娇声是什么?

生:娇声是细声的,娇嫩的说,甜美。

师:这样的声音可以惹人喜爱的,可以骗取信任的,可以让敌人放松警惕的,不错,这是一处,再找,大声说。

生:这是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军官联想到自己的女儿。

师:怎么会联想到的?(生读课文)

师:正因为她可爱所以就打动了这位少校,是吧?好!还有吗?

生:她懂礼貌。

师:哪看出来的?

生:她请示了少校,征得同意拿蜡烛,而妈妈和哥哥都没有。

师:她征求了意见,是从语气里获得成功。两处了,还有,再找,到书上找。

生:理由很充分。

师:哪看出来?

生:因为天黑,看不见。

师:因为她找了一个充分恰当的理由,正好跟她的年龄身份又非常的相符,好,这些是她的语言,她和谁说话?

生:和少校说。

师:为什么不和中卫说?前面三次都是那个可恶的中卫做的事情,所以她现在换一个人,跟谁说?(少校)为什么跟少校说?少校的职位比中卫大,他有?

生:有决定权。

师:而且她喊他什么?

生:司令官先生。

师:他是司令官吗? 给了他高帽子,又一处语言上获得成功,再找。

生:向几位军官道晚安。

师:对呀,就象日常生活一样。

生:很镇定。

师:镇定是她的什么?是她的神情。不露声色,不露破绽,大家看语言,语音,语气,神态,语言的对象等等,都恰倒好处,你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镇定、勇敢、可爱、有礼貌。

师:这些都是凭高超的智慧,惊人的胆识,你看,谁又会想到怀疑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呢?对不对,我请一个同学把小女孩的表现再读一下,她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谁来?好,你来。(指名读)

师:读得不错,在危机即将爆发时……谁来说?又回到了第三自然段,可以看着书上说。(填空训练)(生说)

师:小女儿获得成功还有其他原因吗,找一找外部的原因,刚才那两段是她自身的,外部的呢?你说。

生:因为前两次母亲和大儿子都失败了,因此小女孩吸取了教训。

师:你说她是找到了不足,有人反对。吸取经验,什么经验?

生:经验是要找对对象。

师:你说到她本身了,要找外部原因,母亲和哥哥在她成功上有没有关系?

生:她学习了母亲的机智,学习了哥哥的镇定自若。

师:她的母亲和哥哥在精神上给了她启示。

生:她母亲以前给过她一些知识训练,她就知道了该怎么样做。

师:这还是自身的,找外部的,看看这两种方法的提示。

生:受到了启发。

师:所以女儿的成功可以说是一家三口的努力。学到这,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家人?你有什么赞美的词语说说这一家人?

生:爱国的,意志坚定的,有爱国注重精神的,镇定自若的一家人。

师:为什么一个法国的,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两个幼小的孩子,居然能够战胜有着丰富经验的德国职业军官呢?想一下,你能在这一段找到原因吗?找找看,他们怎么能够战胜的?你说

生:一家团结。

师:是团结就能够战胜?够不够?不说,看着黑板说

生:因为有了志愿,要把德国强盗赶走,对祖国的热爱。

师:他们是在保家为国,好,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侵略了许多国家,他们所到之处,任意的闯进别人的家家庭,任意的住在那,任意的抢劫、任意的搜查、任意的杀人,可以说是为所欲为,他们的行经,不能不激起被侵略国家的,人民的极大仇恨,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在家在,国破家破,为了保卫祖国,这些被侵略的国家,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反法西斯的斗争,在斗争中,他们锻炼的非常坚强,非常的勇敢,而且充满了智慧,热爱祖国的思想使他们成了勇敢的斗士,追求和平成了他们的理想,那课文学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面对这一家,面对二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没有?你的生活和二战期间的生活,你追求什么?这都是想法。

生: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师: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过的是幸福的生活,要珍惜,还有别的吗?如果有了战争,这样的生活还有吗?针对这个说。我们都不希望?(战争)我们要?

生: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师: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都要成为保卫国家的斗士!好,这节课就到这。

《半截蜡烛》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吹燃端回拿

点熄重走夺上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燃吹点燃端夺拿

点熄重新走回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应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五年级下册语文《半截蜡烛》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2、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3、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4、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

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

3、描红、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提供句式:当_________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讨论交流:

⑴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

⑵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

⑶办法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5、 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

6、 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的提示,理解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准备:

一、听写生词。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

学生初画:

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

学生补充文字:燃 吹 燃 端 回 拿

点 熄 重 走 夺 上 楼

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

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

“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课文第二、三、四段。

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其他角色该样演?

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

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

学生讨论,逐一明确。

3、其他角色怎么演?

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

5、齐读第三段课文。

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

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

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

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

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

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

七、作业。

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

燃 吹 点燃 端 夺 拿

点 熄 重新 走 回 上楼

半截蜡烛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通过品味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学习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现在,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听写:厄运熄灭摇曳遭遇一诺千金

3、请学生看着屏幕进行校对。指导“厄”的写法。

(二)入境品读。

1、这篇课文是围绕着“半截蜡烛”来写的。“半截蜡烛”有多长呢?

(比划)一节蜡烛大概有这么长,那么,半截蜡烛只有它的一半。就在这么半截蜡烛中,还隐藏着一个非同寻常的秘密呢!究竟是怎样的秘密?(情报)

是啊,就在这样短的半截蜡烛中,竟还有一段是插着金属管的,这样一来,这半截蜡烛可燃烧的时间就更短了呀!

2、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半截蜡烛展开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看。(梳理故事的情节,指导简要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看来,这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是伯诺德一家三口关注的焦点,可是,就在无意之间,它竟被德军点燃了!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一定——(非常焦急、非常紧张)

4、因为,师引读: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全班朗读这一段。

【点评】教师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起着导向和催化作用。此处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第二次的齐读,就会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5、同学们:能不能再让这半截蜡烛燃烧下去?(不能!)

直接吹灭行不行?(不行!)

危急关头,伯诺德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这点燃的半截蜡烛熄灭。于是,他们展开了与敌人周旋。(板书:周旋)

(三)导学引路。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

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

(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

(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点评】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她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这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

(四)自学交流。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升个火吧!”(镇定、机智)读。

(2)“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5、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

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

(2)“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体会,朗读。

D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

2、布置作业:(选做题)

(1)片段练习

校运动会上,我获得了800米长跑金牌。我兴奋极了……一个劲儿地往家奔,想让妈妈也开心开心。可是,妈妈正忙着做饭,没时间搭理我。我……妈妈听了后,开心地笑了,还说要多做几样小菜犒劳犒劳我呢?

(2)以四年级学过的《公仪休拒收礼物》为例,自己试着将这篇课文创编成剧本,还可以演一演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