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4篇】正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4篇】

时间:2024-01-10 07:20:04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优秀4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重点难点

1、理解周恩来小时侯是怎样产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念头的。

2、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生平的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同学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

2、释题:中华 崛起兴起 (先由学生试说,教师补充)

3、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练习写字,掌握字型

1、学生说说每个生字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做示范和指点。

2、学生练习写字。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2)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周围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再让学生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2)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是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

3、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3)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4)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度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是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四、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一、拓展阅读,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诗的注释,学生试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所想到的,写下来。

2、小组内交流小习作。

三、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了总理小时侯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沉思振兴中华

(疑惑不解) (理想、抱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1)(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2)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3)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4)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篇4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