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正文

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

时间:2023-10-17 18:37:45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桃花源记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桃花源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 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 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 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 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 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 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 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 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 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 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 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 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读音: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2、 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㈣提问(10分钟)

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板书]: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抄写5遍: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

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教学后记]:

文言文的教授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其中的知识点是考试所必须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释作品内涵的时间,从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乐来导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实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诠释一种 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不尽相同。

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 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次上的含义。

为什么要放入一个朗诵FLASH,是因为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文阅读的范例,对于首次接触的文言来说,学生往往不是认不全生词就是胡乱断句,结果往往读得不流利而丧失了作品的感觉。用朗诵来呈现课文,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文 ,告诉学生课文所内涵的基调。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散文,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讲授为主,并且尽可能地要讲得细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将文言的知识分块,集结。要求并且强制学生记忆,不断地要求他们反复回忆,做好听写之类的检查工作。另外要求他们背诵,默写。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桃花源记课文的教案介绍,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第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第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第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第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第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第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第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第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第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第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班级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古代作品《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乐古代作品《天仙配》------(曲终)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班级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古代作品《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古代作品《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古代作品《归去来兮辞(并序)》古代作品《桃花源记》古代作品《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古代作品《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 缘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 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线索--渔人行踪。

第一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A、有人。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 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 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魏晋时期,战乱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B、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重点字词解释、重点句子翻译,疏通了文义,世外桃源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再次进入这个美妙的世外桃源,领略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回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互相通达),鸡犬相闻。

2、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

3、不足(不值得)为外人道也。

4、乃不知有汉,无论(更不用说)魏晋。

5、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缤纷。

提示:学习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

(2)翻译句子(提示:注意补出括号内省略的内容)。

(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