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议论文 > 关于班门弄斧议论文5篇正文

关于班门弄斧议论文5篇

时间:2024-05-24 13:02:43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如下是编辑给大家收集的5篇班门弄斧议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1

一、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

任何事物,就其特征而言,往往具有立体化、多侧面的网络结构,思维应该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由于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思维常呈单一直线型。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成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一道难关:思路闭塞,不得其门。解决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在于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多角度的思维训练,就是对写作材料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观察与分析,从而得出不同结论的训练。如可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来训练多角度思维。在写作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的空间,训练其“寻找联系”的创造性思维。如,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可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面对这样的题目,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制约,消极定势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邹忌如何讽谏齐王”“齐王怎样对待纳谏”“纳谏后齐国的政治出现了何种局面”等问题上,即他们对课文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较为敏感,通常以此作为思考的基点,多采用既定的模式去审题立意。这样,势必会出现大同小异的写作现象。如要打破旧框框,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维,可引导他们就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思维辐射,由文中的齐威王联想到唐太宗(相似)、周厉王(相反),以及向历代各王进谏的众多臣子(相关),等等。如此不断展开联想,让他们在思考着相似、相关、相反的问题的大脑中,产生创造性设想的心理环境――思维振荡场,形成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心理根据――“优势灶”,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品质。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列出了以下观点:

①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

――从齐王悬赏纳谏想到的

②人贵有自知之明

――从邹忌两次窥镜谈起

③推己知彼,引君就范

――提意见应讲究方法和技巧

④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

――由妻妾客皆美邹忌说开去

以上几种观点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的,现实意义较强,而且标题也符合要求,观点③④尤其值得肯定。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问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要使思维维系在适当的“度”上,就必须采用模糊化思维方式,从辩证角度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能引导学生养成全面认识问题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故事、成语等语言材料,采用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对思考的角度作相应提示,使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例如阅读故事《子产论政宽猛》后,我要求学生以“宽猛相济方为治国之本”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见解,对“宽”“猛”作辩证分析。一位学生在阐述“宽”“猛”的辩证关系时指出:仅仅施政以“宽”,人们容易消极懈怠;而一味施政以“猛”,人们又会因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而怨声载道。“宽”“猛”应对立统一,仅仅强调“宽”或“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同时,这位学生还联系实际,指出了要正确处理民主与法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由于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议论中较好地处理了想象与本质、全面与片面的关系,使思维维系在适当的“度”上,体现了辩证深刻的思维个性。

三、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

求异思维亦即发散思维或辐射思维。它指的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联系它的原形及其各种变式,从各个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以获得对这个问题较为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它占主导地位。如果在思维过程中换掉思维的某个元素或改变一下排列次序,那么事物就会起变化。对于写作来说,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与众人、前人所不同的意见、设想,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对事物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写作教学中,可采用“反弹琵琶”的方法来训练学生“换元运思”的创造性思维。

“反弹琵琶”就是打破常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它往往是针对某一几成定论的观点,提出相反的、看似与原来观点矛盾的见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2

论文摘要: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由于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等,它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依赖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中学生作文题材变得异常丰富。试看以下一些作文题就可略知一二:《网为何物,恐龙飞舞》、《向前看向钱看》、《搞笑课堂one and two》、《老师们的兵器谱》、《老鼠夫妇西行记》、《一个太空人的遭遇》。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尽可能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们的某些见识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后现代主义话语中,德里达主张“撒播”和“延异”,利奥塔高呼“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主义主张一切人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对话语霸权的颠覆,形成写作语言知识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中学生迫不急待地应用到作文中来。如“美眉”“菜鸟”、“大虾”、“灌水”、“顶”、“7456”,等等。这种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经验产生于生态化的背景,这些生态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隐蔽课程的影响。因此,经验的产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

再次,相对于既定目标而言,经验可能是负向的,它会抵制目标的贯彻。在后现代社会,社会民主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作文立意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如常见的议论文中,学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学生认为自己身正,近墨也没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门”,学生认为到鲁班门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们在作文中思古抒怀,品评古人,点拨名人。这些都是产生于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学生任由自己的思维奔驰在写作内容的原野上。

三、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现写作相关的知识、感受了生活意义,由此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写作经验的生成。写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心驰神游,思想自由,获得写作的最佳灵感。写作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给学生个体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客观上促使了写作内容的生成。

总之,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差异、多元、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等,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统一接受、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等现状,在知识、经验、活动等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194.

[3]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6.

[4]勒于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91-192.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3

要在作文教学中建构人文氛围,首先要贯彻以人为本,力求丰富学生的心灵,表现他们的个性特征,使他们在作文中表现完善的人格。由于人的个性的独特性,加上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家庭环境影响的相对差异,他们写出的作品不应千人一面,千口一腔,而应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为此,我们鼓励学生要充分表现渗透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和人性感受,使他们能充分展现个性,写出心画心声。写这种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使学生充分体悟出语言的妙处,学会驾驭语言的本领,这就是唐代的韩愈所说的“气盛而言宜”的道理。汉语本身具有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人文精神,比较含蓄,注重内涵,注重用形象说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我认为写富有个性的、表现真实情愫的文章,有利于掌握汉语的奥秘。

由于贯彻了以人为本,很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生活,有的写“我的唠叨妈妈”,过去嫌弃。现在理解了。有的写父母都在外忙生意,把女儿扔给年迈的外公外婆。“似乎不疼爱我了”,后来也知道做父母的艰辛,体会到他们的难处。有的甚至写出由于父亲有了外遇导致父母离异,做儿子的实在忍受不了妈妈以泪洗面的懦弱,愤而离家南下,捣毁了父亲和那“小妖精”的“安乐窝”,当看到不满周岁的小男孩被得嚎啕大哭时,“我”震颤了,“我是受伤害者,我不能因为自己的鲁莽再去伤害那个小弟弟”。还有的写自己随母亲改嫁来到新家,总觉得继父是个环卫工人,没地位。后来在自己生病时,继父深夜抱“我”去医院,在“我”住院期间他又守在我床边三个晚上,“他的真情终于融化了我心中的坚冰”。这些富有个性色彩的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彰显了人文精神,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定势。

其次,我认为要弘扬人文精神,开放学生心灵,必须有一种宽松的环境,制造一种平等愉悦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民主的心态去写开放自主的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引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发挥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才能使他们在文章里敢想敢说,敢问敢作,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4

一般人认为,班门弄斧的都是一些自大、不自量力的人。但是,我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凡班门弄斧的人,皆有自信者。他们关于挑战权威,对权威说不,可见,班门弄斧之人是有自信的,从中,我们也知道他们还会有勇气。

诗仙李白曾有诗云:“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人之一,他李白虽然有一点成就,但也没有资格与孔大圣人相提并论吧,他居然还说出这样不自量力的话,他居然如此狂妄自大,这不是自取其辱,空增一些笑料吗?不,并不是这样的,这其实是自信的表现。试问,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又怎么敢在孔大圣人面前班门弄斧呢?

当代社会需要进步发展,就需要有人班门弄斧。文明的发展不能只靠前人的思想理论,更需要的是后辈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试想,如果伽俐略当时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下打了退堂鼓,放弃了做双球落体的实验的想法,他还能证明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错误的吗?显然是不能的。在众人的议论下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自信。想想看,如果哥白尼当初害怕教会的势力,不敢发表日心说,人类天文学还能达到当今的高度吗?显然也不能。在强大的教会之下发表与教会学说相冲突的看法,这需要勇气。可见,若没有这些班门弄斧的人,人类文明将停滞不前。

班门弄斧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可见,班门弄斧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不自量力,而是自信、勇敢的表现。

班门弄斧议论文 篇5

相传,李白死后葬在采石江畔,来往的文人墨客总爱在他的墓前提诗。一日,一位名曰梅之涣的文人经过,见此情景,便愤然在墓前提曰:“采石江畔一坏土,李白诗名传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其是在讽刺那些自不量力的人,这便是班门弄斧的典故。我对梅之涣的认识不敢恭维。

我认为敢于在名家前面显示才能、提出异议的人往往自我意思强,能大胆的表现自己。老子说过“自胜者强”,现代革命家也说:“人就是应该有顽强表现自己的精神。”伯乐当年发现千里马,不也就是千里马不凡的一声长嘶吗?《史记》写毛遂自荐时,面对平原君的不信任,毛遂的一番论述颇为精彩:“这是因为我到今天才叫你看到这锥子,要是你早点把它放在袋里,难道光露个尖儿吗?”毛遂自比冒尖的锥子,而他正是具有了这种自我意识才赢得了展示才能、留名青史的机会。反之,若不敢在鲁班门前耍耍“大斧”,就没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岂不碌碌一生?

同时,“班门弄斧”贵在于有认真的科学态度,向权威提出质疑,不人云亦云。富兰克林就敢于向权威挑战,以风筝试验了巴黎皇家学院罗勤院长的观点,证实打雷是一种放电现象。我国女科学家修瑞娟也是如此,敢于提出不同观点,最终她的微循环机制得到了世界的公认,被称为“修氏理论”。其实,“大斧”到底“耍”得是否完美并不重要,至多在高手面前露个破绽,贻笑大方,总比那些怯懦保守而又自高自狭的“老朽”强上千倍万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