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精彩12篇】
时间:2024-11-14 14:48:18
课型:新授 课时:2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
内容导航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6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9《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0《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1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
篇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篇二
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二、对本堂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默读的方式,默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4、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5、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6、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三、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个别问题深度不够,如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价值体现在哪?其中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剪影,学生没有答出来,教师应再加以引导。
2、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3
【教学目标】
1、体会讽刺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感受雨果以人类的名义,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所体现出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深刻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格。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全人�
【教学与过程】
一、导入:
(副板书:雨果圆明园)
让学生畅谈自己对雨果和圆明园已有的了解,教师补充。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350公顷),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祯(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洗劫,昔日富丽堂皇的殿堂如今已是一片废墟。对于1860年法军的行为,作为法国公民的雨果是如何看待的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果当年《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指定几位学生读,一人读一部分)
2、解决朗读过程中的字词障碍
三、研读课文
运用圈点精读法,把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分别画出来,细细体会。
四、畅所欲言
1、谈谈你对雨果先生的看法。
2、昔日恍若月宫,金碧辉煌的皇家园林如今已是断壁残垣,芳草凄凄的一片废墟(看课本插图),作为炎黄子孙的你,面对这一片废墟,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慨。
五、迁移阅读,拓展探究
1、阅读余秋雨的《废墟》,归纳其中的观点。
2、阅读《读废墟有感》,吸收别人的不同见解。
六、小结
简评同学们学习情况:这堂课,同学们都能畅所欲言,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很好地把握了表达的机会,锻炼了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希望你们今后能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发言的好习惯,在我们班上形成“百家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让我们记住舒婷的那句诗: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
【相关教学资料】
废墟
余秋雨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辗碎凹凸。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母亲微笑着怂恿过儿子们的创造,又微笑着收纳了这种创造。母亲怕儿子们过于劳累,怕世界上过于拥塞。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人们说,黄叶的意义在于哺育春天。我说,黄叶本身也是美。
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间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便失之于矫揉。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
我呢,我比他们年长,已没有如许豪情和精力。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都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大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失。把损坏降到最低度,是一切真正的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惧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理的满足。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现代人目光深邃,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级台阶。他不会妄想自己脚下是一个拔地而起的高台。因此,他乐于看看身前身后的所有台阶。
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
因此,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现代,不仅仅是一截时间。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有感于余秋雨散文《废墟》
初读《废墟》,我便被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所打动。有人说余先生的文字很“性感”,已带有些贬义;但是,感受余秋雨的散文,确实仿佛有一种热的生命在跳动;落差之间造成的气势、豪情,十分契合我们浮躁的心镜──且住,在我们还没有走进余秋雨的《废墟》之前,我们还是别作议论,让我们静下心来看看是不是应该这样说,又或许是应该那样说吧!“我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作者的心情是矛盾的,同时给人留下悬念。废墟吞没了我们的期盼,我们的记忆。它的存在,击破了我们的幻想,而幻想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废墟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我们只能从昨天留下的废墟中挺进,“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作者对问题卓越的见识、独到之笔,往往使人叹为观止,欣然若雀,大有峰回路转之感。所憾的是余秋雨单凭一股情,缺乏令人确信的逻辑、事实。往往只有情容易打动人,它灵动而富有生命力。然而滥用则会显的轻浮,缺乏质的沉重,不耐读。如下面的一段:一位朋友告诉我,一次,他走进一个著名的废墟,才一抬头,已是满目眼泪。着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伐的蹒跚。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由一个朋友的讲述、眼泪来推断出“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显得单薄了些少。而“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祥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并断言“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并非所有所有修缮都属于荒唐。”则有广泛的舆论基础,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虚言。废墟有一种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扳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把废墟比作拔离大地后的扳附,是多么精确而富于想象力;用泥土将融未融的状态来形容废墟,角度又是多么新颖!作者的深思熟虑,达到匪夷所思的程度。他生怕论述过多,会显得平白无味,因此,他引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片段来点缀:两位朋友在我面前争论,一位说,他最喜欢在疏星残月的夜间,在废墟中独行,或吟诗,或高唱,直到东方泛白;另一位说,有了对晨曦的期待,这种夜游就失之娇柔。他的习惯,是趁着残月的微光找一条小路悄然走回。两个人,两种不同的看法,实则是作者自己的见解。他本来是倾向于前一种,但没有因此而否定后一种。他希望别人像他一样想,不要只看到眼前:“我只怕人们把所有的废墟统统刷新,修缮和重建。” 余秋雨是带着一颗赤热的民族心去审视废墟的,在这里我们感到了殷切的人文关怀。他把我们整个民族的弊病看得如此透,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得心情来唤醒民族得觉醒,“在中国人心中留一些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这其中包涵着深沉的哲理和大者的睿智。我还是最欣赏下面的一句:“中国历史充满悲剧,但中国人怕看到真正的悲剧。”的确,中国人往往喜欢把悲剧上演在现实中,而不是在书本中或是废墟中。我们不愿带着警醒生活,听天由人,为了逃避风雨,把自己罢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说得好!我们这个民族真是太需要崇高这东西了。崇高是什么!?有人这样问,难道天天做在院子的一个角落,一杯清茶,一碟花生,这样平静的生活不好?为什么一定要战争,一定要革命?这样的生活固然好,而且非常符合人的本性。谁希望看到战争,谁不希冀和平,向往平静的生活?但这种内耗式的,封闭式的生活,只会产生腐败,迟早会被历史淘汰。对于清末的耻辱,我们还记忆犹新。崇高不单指战争抑或是为哪一个政权服务,它不一定是激烈或是浪漫。只需一点残存的记忆,如废墟。时刻提醒我们上进,不忘记外面的世界的激烈的竞争。 有人老是批评余秋雨太矫情,太流于世俗。我是深怀不平的。试问,有谁照顾过我们平民读者的权益,提醒我们不应忘记过去,“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有。但不是文字太深奥,就是太艺术,就是没有趣味。我们很难理解其中深沉的意味。余秋雨也会扮“深沉”,也会装“艺术”,但一晃即逝,留给人的是幽默感。至少他的文字是吸引人的。我建议,在大众的文化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首先应考虑到的,不是什么要体现水平,而是我们大众的心态,我们大众的阅读水平,换句话说,就是趣味。在基础上再建造“琼楼玉宇”也不迟。余秋雨的可爱也就在这里,他了解我们民众真正需要,他值得我们去推崇!“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把所有得废墟驱逐。”平淡如茶的话语,亲人般的告诫,使我们的心头一暖。如此热烈地论证了废墟地重要性后,作者地心终于平静下来,是时候总结一下了。他深知我们的心态,斥责决不会接受,乞求更会使人看不起。于是他来一个哲理性的劝勉,显得平易又得体。最根本的是,作者把废墟作为一种“美”来审视。“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也许这就是文人的心态,柔弱而怀古,他们往往无力与世争辩,转而趋向于内心的唯美的篮月亮。余秋雨竭力为废墟辩护,不能说没有这种心理。
提到废墟,喜欢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古楼兰、交河故城遗址;北京圆明园、八达岭、故宫;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法门寺;还有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或招摇在青山绿水之围,或矗立于万倾碧波之央。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而对废墟有深邃见解并上升到文化哲学层面上,却只有余秋雨一人。短短不到三千字的散文,令人由废墟而顿悟,由此而又生发对人生、文化和历史的深沉思索。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散文头两句开宗明义,阐明作者对废墟的矛盾心理。诅咒是因为它“吞没了我的企望,我的记忆”。昔日的金戈铁马已烟消云散;雕栏画栋已人去楼空;烟柳断桥已芳草凄凄。“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毁灭。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一堆废墟把昔日所有的是非成败、辉煌灿烂一股脑地打成包,尘封在逝去的岁月中,感怀伤时,悲今悼古。作者寄情废墟,因为“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决别,是选择”。“废墟是资本,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废墟是人生的起点,它装着真善美,也藏着假丑恶。不同的人们从废墟中读到不同的答案;废墟是文化的起点,从没有文字记载开始,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一座又一座废墟。甲骨文化、父系文化、母系文化、河套文化、仰韶文化,等等,得以汇成熠熠生辉的五千年文明长河。废墟更是历史的起点,如果没有发现埋藏在漫漫黄沙和厚厚尘土之下的废墟,我们从哪去解读历史。人生不能没有废墟;文化不能没有废墟;历史更不能没有废墟。没有废墟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废墟的文化是肤浅的;没有废墟的历史民族是幼稚的。废墟是历史长链中的一节节锁扣。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拨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依大地的美”。任何美的表现形态,无论是优美、崇高,还是喜剧、悲剧,它只是一时一会地存在于人们的视野、感官和心理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任何美的都会失去其瑰丽的色彩而化作废墟,成为一道凝固单调的风景,被大地拥入怀中,默默地向后来者诉说着过去的一切。
然而,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认识废墟,以怎样的角度去发掘废墟,却是一个现实而严肃的问题。“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真实的废墟,才有真实的文化,真实的历史。保存废墟而不假饰废墟,开发废墟而不是重建废墟。因为那样是对历史的戏弄,对文化的糟践。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事实却是如此荒唐而愚昧。开着推土机上废墟,用今天的金碧辉煌来替代昔日的残壁断垣,刀削斧砍般的历史痕迹被现代装饰材料抹得平平展展、干干净净。“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梦,但是收拾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梦,只是今日的游戏”。这样的废墟只是一堆堆实实在在的现代垃圾而已。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作者以犀利的眼光逼视中国文化断层。是的,我们这个民族历来喜欢在两个极端徘徊,要么厚今薄古,要么厚古薄今,在无休止的争斗中,历史伤痕累累,文化支离破碎。“一个诺大的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我们的民族也总喜欢团圆,以求得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害怕真正的悲剧,对废墟总是遮遮掩掩。在尽美尽善的大网里过滤后,就只剩下一部流传五千年的儒家文化。然而,屈原、杜甫、曹雪芹、孔尚任、鲁迅、白先勇却是时代的批判者,“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
民族的魅力来源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一个深沉的民族要敢于面对一切成功和失败。“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废墟是文化的使节,是连接古代和现代的桥梁,废墟中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不是一种炫耀和摆设,它需要我们去破解,找到一把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
废墟让民族充满自信,让文明更加厚重,让我们把废墟变成寓言,让我们挟带废墟走向现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
课型:新授 课时:1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一、导入。
先听一个并不古老的故事:
•从前,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文明富贵的大家庭,族人们吃苦耐劳,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修建了一座梦幻般的“万园之园”,里面的奇珍异宝数不胜数。后来,他们家道败落,族人们也不再团结,有很多强盗都想来抢夺财宝。1860年的一天,有两个强盗率先来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家族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部毁坏再焚烧。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请问:聪明的你能猜出来,那两个强盗分别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那个婴儿是谁?
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两个强盗就是英国和法国,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 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但是这篇文章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一位法国著名的作家写的,写给当时法国军队的巴特勒上尉的一封回信。 他会在信中说什么?
出示课件第一页,这个课件是我参考六班谭琼同学的课件制作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三、本节课我们仍然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男队叫太阳神“阿波罗队”女队叫智慧女神“雅典娜”队,看哪一队表现更好,将会有奖品。
我们检查一下预选生字词。
赃物 箱箧 制裁 荡然无存 珐琅 瞥见 晨曦
四、本节课我们将进行阅读闯关比赛,第一关:速读,答题比赛,奖品
第二关:美读,鉴赏“奇迹”,奖品
第三关:品读,焚烧与劫掠,奖品
第四关:论雨果,奖品
其中每一关的奖品都由这一关的表现优胜者来开奖。大家有没有信心获胜?
下面进行第一关: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 ),埃及有 ( ),罗马有 ( ) ,巴黎有 ( ) ,而东方有 ( )。
4.请找出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6、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
8、.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9、.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五、总结刚才的表现,请获胜一方的代表来开奖品:世界奇迹图片。
下面进行第二关比赛:美读 “奇迹”
比较鉴赏
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不懂之处提问、解答。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情况,老师给以恰当的解答,约五分钟后,谈论完毕,评选出优秀一方,去开启奖品——圆明园的图片,一首诗。
六、进行第三关的比赛:品读 劫掠与焚烧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情况,老师给以恰当的解答,约五分钟后,谈论完毕,评选出优秀一方,去开启奖品——重要修辞:反语
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
反语一般有两类:
一、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
二、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七、第四关 论 雨果先生
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的一位关系很好的亲戚或朋友犯了罪,你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做?
有人说,雨果真笨,竟然帮着一个遥远的落后的国家说话,还不惜得罪本国的高级军事将领,他就不怕受到打击报复?
请你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根据发言情况,请获胜者开奖品:关于雨果,作业布置。注意书信格式。
最后是老师赠送给同学们的礼物:知识背景了解:为烧圆明园,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总结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情况,胜利的一方不用写50个词语。下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5
袁浦中学 徐忠华
关于火烧圆明园,传统历史教科书过多的强调了英法联军的罪恶与清皇室的昏聩,对于中国百姓的毛病则多有掩盖,因为“人民至上”!其实有怎样的政府就有怎样的百姓,有怎样的百姓也就有怎样的政府,二者“本是同根生”。流行一时的由刘晓庆主演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是有不少地方无法求实的。比如联军的血洗北京,中国百姓尸积如山,我遍寻资料,无处可得。再比如冯婉贞谢庄抗击英军一事,在电影中用作证明人民英勇的事迹而大加渲染,其实冯婉贞一人或者可寻,谢庄则查无此村。
但另有部分文章片面强调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不是,片面强调中国政府拘囚虐杀对方谈判代表,好象英法联军还真是师出有名。下面是英国公使额尔金等为焚毁圆明园发表的言论:“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至于此举之足以使中国及其皇帝产生极大的震动,余尚有理由: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是他燕居之所,如焚毁足以稍戢其骄佚。今宫中宝物既已荡然无寸,大军所到,非在掳掠,乃在初肆罪恶者能警惕耳。” “若对中国所不顾国际公法的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的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 。。。。圆明园宫殿为重要之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国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最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而言,亦不能厚非也。” “圆明园乃吾军被掳之所,焚掠是园,正所以报复清政府者,与其人民无关也。一者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二者因此园若不焚毁,则不能留较永久之痕迹,吾人则无以消恨也。” “焚掠圆明园以报清政府,人民可免赔款。”对于这些话,我们也得睁着眼睛“听”,我们要让事实说话。
英法联军强迫主持和议的恭亲王签定《北京和约》, 于咸丰八年原定以外,续增英九条,赔偿英一千二百万两,割让九龙之半;续增法十条,赔偿法六百万两,总计共达一千八百万两,象征性地扣除毁园损失二十万两,丝毫看不出来减轻了中国人民的损失,因此,所谓“人民可免赔款”纯粹是谎言。 又按《东华录》,巴夏礼等十余人是被拘禁在城里刑部衙门里,并未被拘禁在圆明园,所以英司令官致函英政府的信中的托词“此园为被掳者手足悬梁,三日不食,受困之所”纯粹是谎言。
《清朝野史大观》说,英法所以焚圆明园者,起由龚自珍长子龚半伦导引。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联军事先并未有焚掠圆明园的计划,因此,龚导引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一说基本上可以否定。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6
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后,我既愤怒又开心。我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感到愤怒:但又因雨果先生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感到开心。
巴特勒上尉想到用雨果显赫的声望,为他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雨果先生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不顾个人得失的公开指斥英法联军将圆明园里的所有财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我相信每个人读完雨果先生写的信后,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到敬佩。因为雨果先生能够站出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时,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我想我们中国也没有一个人会像雨果先生那么勇敢,有骨气。
我也相信假如写作的权力落在其他作家身上,他们一定会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事件写得多么体面,出色,光荣。因为他们心里都只会想着自己的利益,也根本没有勇气去与英法联军对抗。
我对雨果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强烈,坚定了。因为他不仅珍视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且尊重人类的文明的创造者;他写的信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尊重;他不仅有惊人的勇气;而且敢于与英法联军对抗。我们都要以雨果先生为榜样,学习他那勇敢,不顾个人得失,博大胸怀的高尚品格。
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的事件,更要记住雨果先生为我国勇敢的与英法联军反抗的高尚品格。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7
作业导航
1.体会这封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2.把握书信的格式
3.体会蕴藏在语句中的澎湃的情
一、基础部分
1.辨字组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6.“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8.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9.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10.文中画线句属_________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什么感情?
11.该文段的主人公是( )
a.韩麦尔先生 b.小弗郎士
c.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d.镇上的人
12.为什么“我”会觉得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
13.对文中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祖国必胜的信念。
b.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上课时间太长,过度劳累。
d.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表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14.简答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三、试一试
15.仿照下面句式,以“热爱”开头,写一段话。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热,兴趣是爱。因为兴趣,我们抛弃了兴趣之外的享乐;
参考答案
一、1.
2.b改为“眼花缭乱”。
3.法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巴特农神庙 金字塔 斗兽场 圣母院 圆明园 称呼 写信人姓名、日期
4.摘录略。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5.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6.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7.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8.“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9.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二、10.动作 爱国 11.a
12.因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志士。
13.c
14.“钟声”表明最后一堂母语课结束。在被普鲁士兵占领的祖国大地上,将被迫和祖国的语言告别。
三、15.示例: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8
篇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篇二
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二、对本堂课的教学过程的分析:
1、首先展示有关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然后通过文字介绍,对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及雨果的情况都有一个理性的感�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阅读方式,梳理结构,整体感知。学生自己选择,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采用了默读的方式,默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知识要点,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思考。
3、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课堂中,讲解书信的格式,强调“曦”字的写法并作了示范书写,珐琅、瞥见的读音,讲授反语及其作用。
4、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在自主与合作中完成。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5、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及对侵略者的谴责这个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6、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7、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努力学
2、在课堂上学生选择的是默读的方式,所以显得课堂气氛不活,影响了一些同学的思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9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教学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 )琉璃( ) 晨曦( )珐琅( )箱箧( )
瞥见( )赃物( )恍若( )赞誉( )劫掠( )
2、解释词语:
(1) 晨曦:晨光。
(2) 瞥见:一眼看见。
(3)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4)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5) 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
(6)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⑵学生交流。
3. 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赞誉、文明、野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漂亮。)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表明了自己对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
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指名概括文章的主题。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之举,立场非常明确,态度非常鲜明。他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5 .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重点: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立场和态度。
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语嘲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绸缎( )琉璃( ) 晨曦( )珐琅( )箱箧( )
瞥见( )赃物( )恍若( )赞誉( )劫掠( )
2、解释词语:
(1) 晨曦:
(2) 瞥见:
(3) 眼花缭乱:
(4) 不可名状:
(5) 富丽堂皇:
(6) 丰功伟绩:
(7) 荡然无存: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读懂课文。
①.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②.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⑵学生交流。
3. 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
(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
4.语言实践
学生看书前插图,说出自己心中的感想
5.布置作业:
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
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加深理解课文。
2.理解本文主题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难点:同上。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二、理解课文
1、学生讨论,概括文章的主题。
三、阅读训练
比较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3.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
5.体会文中画“ ”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主要采用了哪一种写作方法?作用是什么?
3.请你欣赏一下圆明园未被洗劫前的图片,再与洗劫后的圆明园相对照,你有何感想?
学后感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2、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对英法联军罪行的讽刺和谴责。3、⑴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然后具体讲述圆明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课时二
三、ⅰ比较阅读1、因其美丽,人们更应该珍视,更应该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同时也反衬了所谓的“文明人”的野蛮。2、指圆明园中的长春园3、甲文热情赞誉,语言优美。乙文悲愤沉痛。4、“凝固的历史”指的是长春园残留的那片废墟,那些建筑遗迹。“怅然凝望”看到那些建筑遗迹,就看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5、散文用沉痛的笔调告诉人们不能忘却历史。ⅱ1、介绍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2、运用类比的写法,作用在于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上的价值和地位。3(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0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背景
适逢深圳市读书月活动进行快速阅读比赛,学校亦邀请专家举办了相关讲座,学生当中燃起了一定程度的快速阅读兴趣与热潮。
▲教学设想
本单元课文皆为记叙文,如散文。小说重点皆在于“情”,而本文相对而言在“情感”之外还蕴涵着较为丰富的信息量(尤其是雨果对艺术的见解及对圆明园的评论),而且篇幅适中,较为适宜当堂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然后再通过对圆明园的感性认识及雨果独具魅力的语言进行爱国教育。
▲教学标的
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培养。
情感性目标: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 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高效的目的,使学生在极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进行消化吸收,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强化了阅读训练。
2.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重视朗读,以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反复诵读。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文本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和代替学生进行感知。而课堂在赛读过程中频频响起的掌声也说明了学生在其中的收获,形成“亮点”。
3. 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后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4. 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其丰富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地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 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回信”的教学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文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 速阅读环节的设置增强了知识性气息,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性气息,应在其他环节上注意倾向弥补,以更凸显语言学科的人文气息。
3、 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练,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 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教学过程
一. 快速阅读测试
包括课文及注释约1400字,3分钟内读完(根据中学生速读标准500字/分钟而定),要求看得快,记得准。
1. 雨果是哪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哪些?
(法国,《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
2.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一是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3.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 ,埃及有 ,罗马有 ,巴黎有 ,而东方有 .
(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场;圣母院;圆明园)
4. 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奇迹)
5.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异兽,花园,水池,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答出四样即可过关)
6.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7. 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
(英国和法国侵略者;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三世)
8.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小额尔金)
9. 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
(洗劫,放火,行窃。)
10. 雨果批判所有英国人与法国人吗?
(不是,“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或答“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亦可算对。)
二. 感性认知圆明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
不能忘却的思念
2000年6月写于圆明园(网上)
圆明园全景图之一 圆明园全景图之二
局部:大水法原样图 大水法遗迹
烧毁后只剩断壁残垣 珠海圆明园遗址公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 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三、小组讨论探究:
这封一千来字看似平凡的信中却折射出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你体会到了吗?
关于人格魅力: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特勒上尉的交锋――不畏强权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深沉的爱
关于语言魅力:体会反语的力量
反复朗读后半部分(6――11段)
请学生找出表达了雨果对英法联军辛辣嘲讽的语句。
个别赛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相结合。
指导朗读词语“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
指导朗读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体会其中反讽的语气,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小结: 人格魅力――勇揭真相,何等良知!
语言魅力――反语嘲讽,何等智慧!
四、课后作业:读罢本文,你有什么想对雨果说的?给雨果回封信,谈谈你的感受(注意书信格式,点拨学生串联历史与现实)。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杂谈 11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2
尊敬的雨果先生:
您好!今天,我读了《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我感到很感动,也非常的惊讶。您是一个法国人,您应该为你们的祖国感到光荣。自豪。高兴才是,但你却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愤怒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感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特别是您在信中提到的句子“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这句话,您只用了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却能体会出这么深刻的含义。
再想想我们身边的事吧,现在我们正在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有的人却为了帮助自己的朋友,明知他的朋友是做错了,也要帮助他的朋友;在我们学校里,有的人为了能帮班级里拿多一点分,明明看见自己的环境区里有垃圾就一脚地把它踢到别人的环境区里;如果拿我们生活中的事跟雨果先生的事相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如果人人都能像雨果那样那该有多好啊,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自私自利的人了。读了这篇课文,让我读懂了许多,让我读懂了做人应该像雨果那样公义。正直。公正。无狭隘的民族之情。我感到非常的震撼。感动。惊讶。我也非常的感激您为我们祖国做出
的贡献。
此致
敬礼
中国初中生:***
20xx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