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书信 > 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最新7篇】正文

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最新7篇】

时间:2024-02-19 06:29:36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谈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最新7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信息素养 篇1

关键词:大数据;学科官员;信息素养

一、大数据环境下学科馆员信息素养要求

(一)信息意识。学科馆员信息意识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息需求意识,即可以用简明扼要的词汇来定位需求。第二,甄别意识,即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敏锐发现偏见和欺诈信息。第三,政治意识,在言论自由的道路上能够找到与政治和宗教相关的边界。第四,安全意识,即避免信息被盗取。大数据环境下,客户暴露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要有主动服务意识,准确把握客户需求;要有甄别意识,对收集到的目标信息进行分析,剔除诈骗、偏见、洗脑类的负面信息,保证传播正能量;要有政治意识,无论是否为党员,都要用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保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同时要照顾到大众的宗教信仰差异;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问题要备受重视。(二)信息知识。学科馆员信息知识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检索知识,即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明确“且”“或”“和”的运算差别,通晓受控词和自然语言。第二,信息技术知识,即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可以熟练使用计算机来管理移动图书馆和云服务等。第三,图书馆专业知识,即掌握《图书法》编制规则,熟悉学科主要信息源,能够对文献出版机构和学术评价进行客观分级。第四,外语水平,掌握英语或其他语言,要求有熟练阅读能力,可以实现外文信息的检索和甄别等工作。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数量多,学术没有国界,消息迭代速度快,所以要有非常优秀的信息知识,才能够及时对同领域多国度的信息进行检索归类。(三)信息能力。学科馆员的信息能力包括七个方面,分别是检索、分析、处理、协作、创新、教学和服务能力。最基本的能力是信息检索,其次是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最重要的能力是教学能力和服务能力,只有学科馆员会教学才能够从师生的角度来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最关键的能力是协作能力和服务能力,协作能力是更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重要保障,服务能力是精准了解客户需求的先决条件。创新能力是学科馆员工作晋升的根本推动力。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时效性特征明显,只有具备完善的信息能力,才能够及时准确地整合出学科需要的信息。(四)信息道德。学科馆员的道德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伦理道德。学科馆员在整合学科知识时要必须考虑知识产权,避免工作中触碰法律。对学科知识进行综述汇总时,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引用他人观点要进行标注。大数据时代,出现信息道德问题很快就会被发现,严重影响学科馆员的声誉,还会对其单位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要在信息道德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二、大数据环境下学科馆员信息素养能力提升策略

(一)优化队伍。大数据时代,首先要优化学科馆员队伍。大数据环境的特点是信息量非常大,学科的知识爆发式增长,这就意味着学科馆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优化队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要增加队伍中计算机专业队员,增加队伍中应用数学专业队员,学科馆员要把握好工作节奏,形成清晰的工作逻辑,然后计算机专业队员运用某些算法来加快工作效率。大数据时代,所有图书馆都在整合信息,时效性高的图书馆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一定要优化队伍。第二,优化队伍年龄结构。所有学科发展都有较长的历史,不同年龄段对该学科的认知有差异,优化年龄结构,保证队伍中老中青力量均衡,可以保证学科信息的权威性、普适性和先进性。(二)搭建平台。大数据时代,要搭建平台来增加学科馆员的见识,拓宽视野。第一,搭建学科馆员与高校师生的学术交流平台。参加学术讨论,才能够指导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还可以了解业内对权威人物的认可度排序。同时,还可以增加自己对学科的认知,有助于自己在工作中分析数据,辨别虚假信息。第二,搭建学科馆员与信息技术的学习平台。大数据环境下,学科馆员必须学习相关的软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软件的运用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最终保证自己的工作效率。第三,搭建学科馆员内部学习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库学习—培训—试讲”模式来开展工作心得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通过思维碰撞来推动工作创新。(三)复合型馆员大数据时代,要培养复合型馆员。复合型馆员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能力复合型馆员和学科复合型馆员。第一,能力复合型馆员是指具有某学科馆员的基本能力,同时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样的人可以在大数据时代依然保持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具有某学科馆员基本能力,同时具有卓越的服务能力,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工作的定位精准。第二,学科复合型馆员是指在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都有相对扎实的功底,对学科交叉有深入的认知,并且对学科交叉有浓厚的兴趣。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建设对象,学科融合深度越来越大,学科交叉信息也与日俱增。(四)能力培养。大数据时代,要培养学科馆员的综合能力。第一,要夯实信息检索、分析、处理等基础能力。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工作对信息软件有较强的依赖性,但是基础能力是学科信息质量的保障,要予以高度重视。第二,要培养其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组织多种活动来开阔视野,打破思维定式,另一方面要通过馆内业绩竞争来推动学科馆员自我学习和优化。第三,要培养学科馆员的协作能力。大数据时代与信息技术人员协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与其他学科馆员协作能力有利于成为复合型学科馆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学科馆员的信息素养要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特点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图书馆则要根据学科馆员的信息素养需求通过优化队伍、培养能力、培养符合馆员、搭建平台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吉刚.新形势下高校学科馆员职责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3).

信息素养 篇2

先从“信息”说起。通过对2004年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五本《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材的研究我们发现,所有的教材都介绍了“信息是什么”,但是没有一本教材明确“什么是信息”,甚至个别教材给出了“信息尚无定论”的错误结论。事实上,大多数教材都引用了关于“信息”的以下三种“说法”:信息学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指出“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三种“说法”,恰恰分别从信息的作用、信息的本质和信息的内容三个方面给信息做了完整的定义。只是对信息定义或解读的角度不同而已,这就好像我们给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命名一样,既可以用它的功能进行命名,也可以用它的结构进行命名,还可以用它的本质或某种特殊属性进行命名。

众所周知,信息总是以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或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说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或动画是信息的承载形式,因此我们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或动画称为信息的“载体”;这仅仅是信息的表现“载体”,还并非是信息存储的“载体”;而将承载着特定信息的纸张、磁盘等通过物流、电磁波以及网络等形式传播出去,便形成了“媒体”。由于对“信息”概念的片面认识,使得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产生了严重偏移。大家纷纷关注信息载体形式,而这些载体形式又恰恰对应不同技术加工对象的类型。因此,《信息技术》便自然而然成了信息载体的技术。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更确切的名称应该是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尽管信息素养应该是一种对信息社会适应的基本能力;它应该涉及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方面的知识;它应该包括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信息的道德和信息的应用等方面。但是,片面的“信息”认识,使我们忽略了信息的意识教育、淡化了信息的价值教育、丢掉了信息的内容教育,而仅仅保留了针对信息载体形式的技术教育。

“媒体素养”教育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家逐步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需要“技术”教育,更需要关注“信息”教育,而基于对“信息”的上述三种“说法”,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教育实际上是有关信息的媒体教育或媒介教育,或者说,“信息素养”的提升表现在“媒体素养”或“媒介素养”的提高。

百度百科认为,媒体素养(Media Literacy)就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传媒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媒体素养”与国外进口的“媒介素养”都是指人们面对信息的能力。为了大家理解方便,我们建议使用“媒体素养”。

所谓媒体素养教育是指帮助人们培育或提高媒体素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很多关于媒体的具体知识,如有关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文化、技术和历史;有关动画的制作原理和艺术;音频的种类和加工技术;广告的说服技巧和艺术手法等。但是,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们死记硬背这些知识来成为专业的媒体人员,而是在于培养人们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来认识媒体是任何影响我们的认知与行为,从而使我们在与媒体的交往中始终占据主动。

融合媒体素养的信息技术教育

纵观世界各地,媒体素养教育的方法无外乎开设单独课程和融入其他课程两种模式。开设单独课程的典型代表是英国的“媒介研究”课程,而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多种学科课程的方法。针对我国实际,我们建议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以期真正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一,媒体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而媒体素养主要是指面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由此可见,媒体素养是信息素养中信息能力的具体体现。

信息素养 篇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总结我校工作,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我校从85年12台苹果机起家有了第一个计算机房,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也只是增加十几台中华学习机。然而,我们始终让这个简陋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还十分重视搞好兴趣小组。一至六年级均开有小组,有的组长年活动,有的组则是进行短期培训。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从86年以来,使每一个走出北大附小校门的学生具有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校为重点中学输送了一批批计算机爱好者和优秀生。目前已有不少学生成长为国家计算机方面的优秀人才。这十几年来学校有千余名学生在区、市、全国的各类计算机比赛中获奖。学校12次获北京市团体第一,6次获全国全体一等奖。在今年首届北京市机器人编程设计比赛中,我校又获团体第一,将派代北京表参加全国选拔赛。学生的动画作品也获得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一等奖,并被选送到全国参加决赛。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十分重视增添现代化设施,用有限的经费建立了双向摇控闭路电视系统、配置100多台奔Ⅲ550到奔Ⅲ700两个局域网多媒体电子教室,而且光纤进校实现互联网,做到每个教研组每个教室都有计算机,均可全天候上网。这些硬件设施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了物质基础。近两年来,我校重视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中国少年雏鹰网在我校发展了二百多名会员,我们为低年级会员讲解如何上网,如何收集资料,给高年级会员讲解如何制作个人主页。百家网站的技术人员为学生办班,介绍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寒假和署假里请美籍华人田三文教授为高年级同学介绍他潜心研究30年的"因特网中文"。目前大队部正请大华风采网对各班网络管理员进行培训。

二.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我校教师常常运用电脑,使用课件,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尤其可喜的是我校各科教师普遍重视教给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我校学生收集信息的主要途径有:(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观博物馆、科技馆;(10)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这既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各层楼道张贴的经常更换的学生"手抄报"是我校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一个展示。

三.客观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其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信息素养 篇4

时间:2012年4月17日下午2点。地址:教育技术社区。

社区首页滚动的画面中,乔布斯和他金灿灿的“苹果”默默地呼唤着“创造”与“人文”,疯长的“今日发帖”数,留下了来客无声言论。办公室里,沉默的秒针随时间跳动,不发出一丝声响。当人们沉默时,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的小李与小江在各自的屏幕前正襟危坐,目光炯炯有神,十指规范地遮住了键盘上的一排字母,享受属于这个下午最后一丝宁静。因为在随后的几个小时中,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将不绝于耳,一场有关信息素养的激辩,将如命运交响曲般激烈奏响,不同的观点、流通的信息犹如快乐音符的跳动。争论间,气力四溢,不时引来旁人侧目相视……

这场论道源于他俩在探讨信息素养时产生的分歧,小江掰着手指,细数着知网中不计其数的文章,心中暗喜。和众多教师一样,信息素养的概念早已烂熟于心,这个当代人所必备的技能,与其他素养一样,潜移默化地在生活与学习中竞相增长。小李将手中一本《养生会》卷起,紧闭双眼,若有所思,摇头晃脑地念叨起来:“‘技兼于事’,‘道兼于天’,二者却可相通。教师之于信息素养,本应如庖丁之于解牛、轮扁之于制轮、吕梁丈夫之于游水。论信息素养之道,就是体、悟、得道的过程。”于是二人相约在此论道,并立下条约数十,不得随意互窥屏幕、狂搜百度、复制粘贴、、抄袭……刹那间,四下无声,但听“叮铃铃”一声铜铃般的脆响,指似雨落,键如弹簧。

小江:我想我们正在探讨一个早有定论的话题,信息素养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你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和评价信息,我想有定义在,就不必多谈了吧。

小李:苏格拉底是由概念出发一步步求得真理的,而定义和真理不同,我并不想反驳你,但只用定义来解释,似乎有些冰冷。

小江:冰冷?你指什么?

小李:我是说冻结与冷漠。信息流转不息、百象横生,它不会冻结,但它会乏、会累,所以需要呵护,添衣加被,横竖阳光,给它些许温度。

信息素养范文 篇5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我们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训练指法。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信息环境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G0438034连接,学生在宿舍就可以上网。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图书馆馆员负责选择、收集、加工、存储信息,并提供某学科或某主题的相关信息等服务;对在校教师、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网络资源的培训,对新的网络检索知识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用网络进行信息、信息导航、信息交流,用不同形式的读书社或社团开展信息活动,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浓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三、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自身信息驾驭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只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五、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几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更需要教师们首先具有这种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的增大,信息渠道的拓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奠定前进的方向。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去开辟,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Burnhein,Robert.信息素养——种核心能力。澳大利亚图书馆学术和研究,1992.

[2]Lenox,MaryF.和MichaelL.Walker.教育过程中的信息素养。教育论坛。

信息素养范文 篇6

所谓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等利用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和如何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Paul Zurkowski)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主要体现为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创造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效益的能力、信息协作的能力、信息免疫能力。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与物质、能量一样,是人类社会赖与生存的资源。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在各个国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强调信息素养教育。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课标》根据教育目标将信息素内容养划分为三大块,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具体列出11条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有很强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趋向成熟,而且开始有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论证,对各种经验加以说明。高中生已经可以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具备了接受更高层面文化的能力。笔者认为,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信息活动能力。通过任务驱动、专题活动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任务要求,确定所需的信息类型和来源:能多角度、多方位,最全面地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熟练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观察、研究各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筛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简洁明了、通顺流畅、富有特色地表达信息。

2.培养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观点、交流各自思想,培养相互协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从信息中看出事物的趋势、变化的模式,进而制定相应的对策;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掌握各种信息的各自特点、运用场合以及局限性:运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能利用信息作出新的预测、新的设想创造新的信息;能在交往和学习、工作中跨越时空限制,通过信息和信息工具同外界建立多边和谐的合作解决问题。

3.强化信息评价的能力。在完成任务、参与活动过程中,强化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使之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4.强化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和责任盛。高中生开始步入成人阶段,已开始学会独立承担责任,所以应该使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能自觉地抵制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能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5.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学会再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在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让高中生第一次接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首次接触。

1.是第一印象课。心理学上有一种第一印象效应现象――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态度受第一印象的影响相当大。充分利用好起始课,教师本人及起始课的内容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学生后来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专业思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是初高中衔接课。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属地方课程,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没有统一的课程指导和评价机制。许多初中学校的“计算机课”是“教师上机放羊,学生上机游戏”的现象。刚从初中步入高中的一批新生,由于对信息技术固有思想,认为“电脑课”就是自由上机时间,认为会上上网、聊聊天、认识Word就算精通电脑了。如何在起始课上改变学生固有思想,引导学生走上提升信息素养的正轨呢?所以在起始课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区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强调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

3.是引入信息技术殿堂的向导课。起始课中教师综合介绍本课程的概况,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基本范畴和内容,并通过对课程基本概念的明晰、对学科体系框架的把握,使学生在整体认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了解课程的内容,形成对本课程的整体观念,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上认识所学问题,起到对知识的系统化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使其明白和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起始课的目标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更具方向性,知道要学什么,要怎么学。

4.是激发求知欲的励志课。起始课中通过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增加学生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课程学习的良好心理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从容自如,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程。

上好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可以树立教师的第一印象,拉近师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任务,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程、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怎样学信息技术课程,明确学习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升学习信心。

三、高中信息技术起始课实施策略

1.理清“信息技术课≠电脑课”,明确课程要求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是被称为“计算机教育”,1994年还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电脑课”这一说法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此阶段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只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只处于信息技能训练层次。虽然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本位,但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信息技能的训练,它还应具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的教育。

2000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计算机教育的提法改为“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2003年的新《课标》更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课标》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不再是单纯的电脑培训课。它要让学生知

道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让学生明白“我怎样找到需要的信息?”“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找到信息?“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因此,改变学生传统“电脑课”观念是有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是信息技术起始课的首要任务。

2.体验信息文化内涵,激发学生信息求知欲

信息素养基本特征是技术素养层面的教育与文化素养层面的教育紧密相连。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充分挖掘技术方法与技术思想,更要挖掘信息社会中、信息生活中所携带的文化价值。

课堂可以通过“开心辞典大家谈”活动形式,与学生讨论网络热词、热事及Tr词语,让学生关注社会时政热点、了解IT人与事的同时有效地进行信息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活动过程的能力培养。例如:利用“艳照门”、短信诈骗等事例的讨论,提醒学生注意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初步确定信息的来源、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利用“比尔・盖茨”的事例,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利用“3G标准的大国之争”、“龙芯”等事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其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引发学生想象,共同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相关事例,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

3.认识过程评价方式,促进信息素养形成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只是在教学结束后实施,期末考试成绩、学期评语等,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是片面的、具有偶然性,是不负责任的。而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新《课标》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在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全过程评价。它从过去单纯使用纸笔转变为重视实践性评价,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作品取样保存过程性评价,从单一的教师评价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条件,充分采用合作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将学生融于实际问题和具体工作的情境之中,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认识信息技术对日常学习和工作的广泛影响,认识信息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的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方面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参与到具体过程之中,体验过程与方法。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小结,并感悟其意义,使学生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内化到自己意识当中。

信息素养 篇7

教育部提出“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目标是:1.使中小学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以及自觉应用技术得以加强;2.加强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3.使中小学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学科的能力不断提高;4.使技术对教育的支持和服务加强。

义务教育学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对这一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四个维度分别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应该用整体、综合的角度来看待“信息素养”这个核心目标:

第一,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概念。通常我们说一个人有文化有素养,大多数是指这个人有知识,因此当我们称某个人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的时候,这个人至少应该具备相当丰富的信息学科知识,所以说信息知识应该是信息素养的基础。

第二,虽然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信息素养的高低离不开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这种熟练运用贯穿在信息的获取和鉴别、加工与处理、交流与运用的整个过程中。因此,信息素养也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即技术素养。

第三,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还应该包括对信息的态度,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意识、一切是否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和法规。如果没有信息知识,没有信息技术,当然也就谈不上信息素养;但你即使储备了很多的信息知识,掌握了很高的信息技术,而缺少对信息的积极态度,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社会水准,那也不能说具备了很高的信息素养。

第四,信息能力实际上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从狭义上来说,信息能力指的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传递信息乃至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从广义上来说,除了上述的能力之外,还应该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等等。

信息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对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是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上的素养,指教师应具备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根据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自我培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方面:

1.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现阶段,课程整合主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然而信息技术教师目前只是为课程整合提供低层次的技术操作帮助,充其量不过起到了“技术指导”的作用。其不应再局限于充当“技工”的角色,而应努力成为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专家和指导者,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明白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进行角色转变,做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做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者,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播者。

2.因地制宜,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要以强烈的信息素养需求为出发点,激发自身兴趣,根据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情况,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在网络上得到知识、情感的支援,与专家、同行进行交流互通,探索有关信息和疑难问题。

3.勇于实践,努力创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这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正如何克抗教授指出的:“教师要能不断地自我更新知识,能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生活等。”那么,我们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理解和活用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利用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努力地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策略之中,学以致用。

4.积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