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篇)正文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6篇)

时间:2024-05-20 13:48:23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有一个很鲜明的主题就是“女性主义”,他的一系列作品之中,对女性和女权的表现,一直是一个主旋律和基调贯穿始终。作为“金心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黑暗中的舞者》将一个盲眼的女舞蹈爱好者作为主角,以她为核心,再度挖掘和展示了关于导演的奇特观点与思想。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1

一、电影《黑天鹅》的色彩赏析

作为一部讲述成长的影片,《黑天鹅》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及精神状态的刻画,生动描述了妮娜的成长历程。妮娜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她温柔、纯洁、善良且听话。但是在她周围有许多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再加上妈妈给予了她太多的期望,使她承受了太多的压力,最终,她难以排解压力而精神分裂。在这只纯洁的白天鹅内心,黑暗在一步步向她靠近。妮娜苦苦挣扎,无法从痛苦中解脱,最后她选择通过自残的方式来排解内心的压抑和痛苦,直到她看到手上沾满的鲜血,才意识到恐慌,从痛苦中逃脱,回到现实。然而也正是莉莉的死,莉莉的鲜血,最终摧毁了妮娜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线,由懦弱铸成的防线。然而,也是莉莉的死让她打败了心魔,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不再感受那么强烈的威胁感。就在她站在舞台表演的那一刻,她彻底打破了恐惧,向人们展示出了一只充满自信和妩媚,又不缺乏些许诱惑,甚至还有一丝邪恶的黑天鹅,最终成就了芭蕾舞台上的又一颗新星。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就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以及精神世界的严重分离与扭曲。

影片中色彩的成功应用很好地烘托了影视艺术的魅力。人物性格黑白分明,内心世界灰暗化,影片中的各种色彩组成将整部影片描绘成一部精彩的动态美术作品。整部影片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享受。

电影《黑天鹅》中色彩的成功运用很好地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围,从服装的修饰到灯光效果,都在不同色彩的转换下烘托出不同情节的推进过程。作为色彩转换的一个重要形式,服装修饰是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的关键因素。色彩具有象征性。人们在各种色彩掺杂的世界里生活着,培养了很多视觉经验。这些经验与外来刺激相呼应,而情感则在其中慢慢升华,深刻地表达着人们的信念和思想,激起了人们的思绪。

电影《黑天鹅》的主色调是黑、白、粉、灰四种颜色。通过黑、白、粉、灰四种色调的转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影片的画面效果也越来越明亮。《黑天鹅》的开始,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在黑色背景衬托下的一只白天鹅,她在一道光束中独舞,其实这只是妮娜的一个美梦,同时也是影片色彩的首次展示,导演通过镜头的转换,将各种色调成功过渡,也为全文的主题风格和感情基调奠定了基础。整部影片中,四种色调相互交融,穿插出现,把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既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也是一部色彩艺术运用到极致的美术作品。因此,《黑天鹅》可以看作是一部虚实结合的动态美术作品,它将精神分裂通过一种抽象的画面展现出来。

二、电影《黑天鹅》的色彩结构

《黑天鹅》是一部舞蹈和惊悚相结合的影片。女主角妮娜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她和她的母亲住在一块儿。她母亲曾经也是一个芭蕾舞演员,对她有着强烈的支配欲望,对她的监督令人窒息。在又一季的《天鹅湖》公演即将来临之际,舞蹈教练突然取消了首席舞者的参赛资格,而妮娜和莉莉则成为了两个候选舞者,而这次公演中需要一只纯真无瑕的白天鹅和一只阴险放荡的黑天鹅。白天鹅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为妮娜量身定做的,而莉莉也很适合黑天鹅的扮演者。于是,她俩开始了明争暗斗,在竞争过程中,她们俩却建立了畸形的友情。妮娜逐渐认识到自己阴暗的一面,甚至有时候会经常出现幻觉。最后,这次公演非常成功,但是妮娜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该部影片主要有黑、白、粉、灰四种色调。每个色调都象征着一类人物角色。白色、粉色是白天鹅的化身,它们象征着妮娜,而黑色则是黑天鹅的化身,它的特征人物则是莉莉、母亲和贝斯。还有一种色调,即象征着托马斯的灰色。整部电影是围绕着妮娜的现实、幻觉和梦境逐步展开的,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进。

故事的发展是从妮娜的梦境展开的,在黑暗笼罩下,一束白光照射在妮娜身上,妮娜穿着白色的芭蕾舞裙在舞台中央独舞。然后镜头就切换到一名黑衣舞者的身上,黑衣舞者摇身一变,出现了一个黑魔王,而妮娜的舞蹈也达到了高潮阶段。接着,黑魔王退下去了,舞台上只留下白天鹅的身影,在白光的照射下,愈显得孤零零的。通过这种黑白色彩的交替运用,使整部影片的氛围也在黑色和白色之间相互转换。

梦境结束之后,镜头来到了妮娜的卧室,卧室的色调是粉白色的,妮娜的睡衣、被子甚至她的枕头都是粉白的。然后出场的就是妮娜的母亲,她为妮娜端来了早餐,就连餐盘中的水果都是粉白色的,“好漂亮啊!”妮娜不禁感慨道。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用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在这种充满温馨的白色氛围里,却渗透着那么一丝凄冷的黑色。如枕头和被子上些许黑色花纹。而妮娜睡醒时,脑袋正好被黑色花纹所围绕着。母亲是妮娜最亲近的人,然而母亲的衣服却也是黑色的。妮娜接到母亲的电话时,在手机粉色的背景衬托下“MOM”三个字母显得格外的黑。在这种粉白色背后隐藏的莫名的黑色,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害怕。妮娜平时出门时穿的衣服都是粉红色的,包括她的围巾,而舞蹈大厅的大门却是黑色的格调,还有里面的装饰,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当妮娜来到舞蹈大厅时,在黑色笼罩之下,仿佛即将要被魔鬼吞噬似的。

妮娜曾经在地铁中看到莉莉黑色的身影,而在她回家的路上,她再一次看到了那个身影,但是这一次竟然看到的是自己的身影。这是妮娜第一次出现幻觉。这暗示着在妮娜的潜意识里存在另一个自己,而莉莉身影的出现,把她潜意识中的另一个自己逐渐唤醒。影片中妮娜被选为了“天鹅皇后”,但是自从她被选为“天鹅皇后”以后,她的粉红色围巾就再也找不着了,这可能是小鸟开始换毛的象征吧。妮娜抵挡不住托马斯的诱惑,最后却又被托马斯无情地抛弃,妮娜还曾为此事坐在镜前流眼泪。就在此时此刻,粉白色的围巾再次出现了,这暗示着现在的妮娜已经不知所措,又回到了以前的那个弱不禁风的小鸟状态了。

当妮娜不断出现幻觉时,她的舞裙从白色变成了灰色,她在家中经常穿的衣服也都变成了灰色,包括她的睡衣。灰色已经逐渐成为了她的生活世界的主色调。莉莉曾经在酒吧里送给了妮娜一件性感的黑色小背心,而妮娜却把它穿在白色的上衣的外面。在妮娜喝下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幻觉的药物之后,妮娜的衣服完全地变成了灰褐色,而灰褐色在影片中正好象征着托马斯,而也正是托马斯蛊惑妮娜尝试在黑天鹅和白天鹅两种角色之间进行转换,而且也正是他蛊惑妮娜去寻找并释放另一个自己。

灰色是白色和黑色的中间色,是白色向黑色的过渡。在电影的后半段频繁出现各种灰色,预示着白天鹅正在向黑天鹅蜕变,也即妮娜心里那个潜意识的自己正在逐渐苏醒。

最后的那次公演将影片推向了高潮。首先出场的是白天鹅,它恍恍惚惚地出来了,并开始与黑天鹅争吵,最后黑天鹅打败了白天鹅,白天鹅毁灭了。这些画面有的是妮娜的幻觉,而有些则是现实的写照。影片最后,黑白两种色调交替出现,但最后一幕最终定格在了黑色布景中缓缓下落的白色垫子以及垫子上面的白天鹅。这正好与电影开始黑色笼罩下的白光照射中独舞的白天鹅遥相呼应。在经历了黑天鹅向白天鹅蜕变这一过程后,妮娜又变成了开始的那只白天鹅,但是现在的这只白天鹅已经不是以前那只抑郁、懦弱被压制的白天鹅,那个潜意识的妮娜彻底醒了,但她付出的代价却是原来的那个妮娜毁灭了。

影片中的四个主色调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转换,不同颜色的流动,反映出来的正是人物内心世界及精神状态的变化。该部作品中既有色彩的客观性选择,又有色彩的主观性创造,其目的就是使色彩结构的变化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步,进而观众可以根据色彩结构的变化来审视影片的精神内涵。

三、电影《黑天鹅》中色彩艺术的隐喻效果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2

关键词:《雷电颂》 雷电 作用

“雷电”是一种雷鸣与闪电交加的自然现象。而除了雷鸣、闪电等自然现象之外,还有狂风、暴雨,为什么作者却仅选择“雷电”为题呢?该剧写屈原的故事,“雷电”又与屈原有何关系呢?

一、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风、雨、雷电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其有何不同呢?根据时节、强劲与否,风分多种,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之叹,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之感;根据时节、大小等,雨分多种,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类,亦有“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之属;而雷电则有“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之令人生畏,有“雷电颁时令,阳和变岁寒”之变幻莫测,有“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之飞速,还有“夜雨雷电歇,春江蛟蜃腥”之地动山摇,等等。由此可见,虽风雨因不同的标准而类繁,而雷电却相差无几,但有其独特特征。

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所有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不只承担着铺设背景、供主角演绎故事的任务,还兼着其他重要角色,正所谓“立象以尽意”。自然现象何其繁复,而《雷电颂》中却以“雷电”为要,这是否与雷电之别于其他自然现象相关呢?下面笔者试从结构和意义上分析“雷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雷电”在文中的作用

《雷电颂》这部作品屡次被选入中学课本,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吟咏传唱,是一部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并举的伟大作品。在这部伟大作品中,“雷电”既是一独立不可或缺的要素,又有其“与生俱来”的功能。下面就从这两方面阐述笔者的观点。

(一)环境描写的补白

环境描写几乎是所有文学作品都不能忽略的一部分,而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然而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对环境描写有不同的偏重。小说、散文中比较侧重环境描写,而诗歌和戏剧中则因体裁、炼字等要求相对较少。在抒情性文学作品中,多以天人合一,物我交感为哲学基础,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剧本是以剧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组成的,具有舞台特征,以刻画人物活动为要,鲜有环境描写。

《雷电颂》是一部独白剧本,以最令人震撼的“雷电”为题,在简单介绍“屈原”(屈原手足以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之后,以雷电开始:“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雷电大作,则暗无天日、物物难分、人人难究,天下一切都被雷电笼罩,混沌一片。文中的雷电描写,虽不客观刻画,而是经屈原宣之于口,但可据此想象屈原所处之境:要么正风云变幻,要么已经天雷滚滚,间接暗示了屈原活动的“舞台”。这是直接刻画的实境。文中雷电磅礴恢弘的气势始于文始,经读者的心理印迹,可延至文末,使得雷电成为全文之背景,场面雄壮,有人人勿近,拒人千里之态,让屈原的怨气、豪情得以彻底宣泄。这是作者臆想之景,是虚境。而这虚实结合之境,使得全文都弥漫着一股硝烟之气,奠定了全文恢弘之基调,便于屈原抒发其满腔激情。这“一泻千里”的气势,使得全文流畅到底。

(二)增强该剧的可读性

在文学作品要素的层面上,雷电塑造了一个气势磅礴的舞台背景;而在全文表情达意上,雷电又因其自身的特点,赋予剧本更为深远的意义,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首先,雷电预示总会有美好的明天。雷电来临之时,则是风云变幻之际。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雷电发作是自然调和之伴随现象。在这之后,必然会雨过天晴。所以,此时雷电已经转化为晴天的符号,它不仅是人们出行的晴雨表,更是灿烂明天的信使,作者相信在雷雨交加之后必然会有朗朗晴天。“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 ,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在这雷雨交加,暗无天日的时候,世界都沉睡了,只有屈原醒着,与“举世皆浊我独清”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悲叹“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但屈原仍对其充满希望,并且相信“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相信雷电能改变环境,改变这混沌的世界。

作者以雷雨阵阵必然迎接朗朗晴天这一人人都能理解、世人都在体验的自然之景,借喻当时的中华大地虽然混乱,股股革命势力不断膨胀,但总能盼到安享太平的日子。

然后,雷电象征着摧毁一切黑暗旧势力的强大力量。雷电降临则飞沙走石,狂风肆虐,万物都在经历大自然的洗礼,能存于“此劫”的都是“适者”。雷电不仅是摧毁这黑暗的力量之一,更是这力量的代表,因为暴风雨是随雷电而来的,雷电就成了预示这即将来临的万物“混战”的将军,在自身“冲锋陷阵”的同时还领导着后来者“奋勇杀敌”。雷电成了摧毁一切黑暗的代名词。

屈原就是这雷电。他不仅尽自己一切努力奔走呼号,更勇闯险隘,战斗在为百姓谋福祉的第一线,且最终为此付出生命。剧中屈原不仅引导着雷电“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要将这一切黑暗的、丑恶的旧社会彻底毁灭。他引导着这怒火,是这毁灭一切的力量。这雷电是屈原的“武器”,创造新世界的武器。有了武器和黑暗之源,那么光明指日可待。雷电就是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上天入地,驰骋想象,运用夸张、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屈原和急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

最后雷电具有瞬时性,暗含光明到来之日为时不远。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可描可写的具体事物,具有其自身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雷电一闪而过,一瞬即逝,不仅有一击则可劈倒一棵大树的力量,更不似雨水,缠缠绵绵,是“持久战”,“拖泥带水”。所以,雷电似乎具有一蹴而就的性质,虽猛烈,却能迅速取得成效。既然雷电之后就是光明,而这雷电又不具有持久性,那么虽然此刻处于暗无天日的暴风雨中,朗朗晴空也不会太遥远。这就以此暗喻黑暗的日子不会持续太久,光明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三、结语

一切自然之景都可以作为意象进入诗歌,作为作者的表意工具。当这些客观事物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它们都灵动起来,是引发读者进行“再创作”的源泉。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就是一部呼唤自由的诗。“雷电”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客观之物,融入剧本之中,气势磅礴,不仅提供了典型人物活动的背景,更因“晴天就在风雨之后”,隐喻作者相信光明坦途就在“雷电”之后;以其瞬时特征,暗示光明的日子就在途中;因其可能摧毁树木,甚至造成飞沙走石的局面,它又象征着一切势必征服黑恶势力的强大力量,寓意繁复,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因其文学话语之于身份认同的“双重定向”特征,“雷电”成为屈原在自尊的灵魂遭受最深、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叩问天地表达自身理想的宣言书;作者又将“雷电”与屈原融合为一体,以火一般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参考文献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3

我拼命地奔走在诗歌的海洋里,试图拼尽全力摸索一丝光明的慰语,但我失败了,即使拥有再多的乐观名言,在我片刻喃呢之中,也显得软弱无力,而远方的乐曲,响彻了我内心的感悟。

黑暗乐章的开端,也是我步入黑暗的瞬间。我讨厌学习,正如耗子对猫的敌意及恐惧,当一宗宗试卷整齐地呈放在我的面前,心中只有不安和厌烦。望着空白的卷子,只能改变心态,接纳学习,再尽量产生兴趣,即使它如黑夜的流星,划过之后消失在黑暗的夜空,烟雾朦胧的夜空。

黑暗乐章的高潮,也是我勒马的片刻。当我漫漫走向无尽的夜路时,一盏灯给了我回头的机会。那时一盏多么无助的灯,狂风的肆虐并未将其打垮,它隐在草堆中,想卷土重来。这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或许我并不应该参加,但是惆怅的心,落魄的步伐,仿佛命运的安排,牵引着我走向了这盏烛光。谁也不知道烛火不被打垮的原因,但我坚信,黑暗是笼罩不住光明的。我渐渐地走出这片草丛,身后是一片火光,我并未打119,或许在那一瞬是不必了,让它们尽情地燃烧吧!去挣脱黑夜的束缚。然而事实不是这样。即使是一片偏僻的草丛,火也中奖停止,黑暗赢了!第二个夜晚,我又站在这片原由的草丛间,反倒的不是空旷的土地带来的悲惆,而是火热的激情,或的禁令依然在空中舞蹈,在黑暗中舞蹈!这就是光明的真谛,心中的光明只要存在,即使黑暗笼罩,它也永远无法扼杀光明。这一片刻,我走出了阴霾,剩下的未来将是光明无限。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4

阳光它无处不在,它舞蹈在埃菲尔铁塔上,它亲吻自由女神,它闪亮在北京奥运火炬上,跳跃在每一个考察队员的字符里……阳光是美,是幸福,是希望……谁能拒绝阳光?梵高受尽生活之黑暗,他渴望阳光,那被阳光燃烧的《向日葵》,热烈,激情全世界,让心境一潭死水的他有了一份希望,一种对绘画的疯狂。

拥有阳光的日子,驱走了黑暗的吞噬,让痛苦的人们点燃了一盏明灯,让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寻找引航的灯塔有了一种欣慰,一种希望,让人感到前方的路依旧光明。

史铁生拥有阳光,让脆弱的心灵在母亲的感召下复苏,为自己折一只小船,抛开黑夜,驶向有阳光的地方,于是有了《我与地坛》这样的大家之作。

杨光,其生命真的如同阳光的盲人,眼前的世界虽然黑暗,然而他拥有一个充满阳光的心灵,他的每一天都是艳阳高照,多才多艺的他因为有一份希望,更有了永往直前的动力。

如果一个窘困潦倒的人心中充满阳光,那么他在的心中必定会有希望,在他眼中世界就是光明的。

心中没有阳光,世界就不会有光明。宋晓波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小时候因为药物中毒,而成为一名聋哑人。曾经,他自暴自弃。但是,他很快认识到了自己在向命运低头,在心理上首先输给了别人!后来,他在练舞中得到感悟,心中升起一缕阳光,追求起真、善、美。又开始学习美术、服装设计、装潢设计……融入了到处充满爱的世界。宋晓波一直告诫自己,只要鼓足勇气迈出勇敢的第一步,那么等待的将是一个充满阳光的世界。在好男儿这个激烈的战场上,意外地进入了100强。而后,经历一次次的拼杀,看到一个个好友挥泪离开这充满梦想的舞台。因为他心中充满阳光,所以,有勇气和健听的人走在一起,在同一个年轻的舞台上拼杀。他凭借着心中的阳光,在用干冰铺底的透明箱子中一遍遍演练,直至晕倒。他心中的阳光,让他站到了最后一刻。最终,以出众的才艺与智慧,留在了舞台上。每一次的比赛中,观众们总能在晓波的脸上看到充满阳光笑容;每一次的比赛中,晓波带给了观众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使好男儿的舞台添上了一抹浓重的色彩。晓波是真实的。他善良、勇敢、坚强、宽容、孝顺、刻苦、感恩;他把阳光带到了聋哑人学校和孤儿院,与那里的孩子们一起欢歌笑语;他宁可放弃治疗自己的耳朵,也要赚钱治好妈妈的眼睛。今天,晓波带着他的阳光,感染了周遭的人群,让懒惰的孩子努力读书,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让心胸狭窄的人学会包容,让竞争者互相勉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带着心中的阳光一起去面对。因为心中充满阳光,世界就有光明。

南方灾区的人民心中拥有阳光,大雪无情地破坏人们的生活,归家心切的人们一次次翘首期盼,是谁送来的热水,是谁送来了救济物资?是每一双充满爱的双手为无助的人们送去希望,大雪无情人有情,我们仍然有阳光,有希望。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5

【关键词】贝嘉;现代舞;摇滚芭蕾;生命之舞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28-01

很久没有看现代舞。

从我的观舞经历来说,早已习惯于陶醉在古典芭蕾华丽的炫技中;习惯游走在现代芭蕾的震撼爆发与纯粹精神之中;习惯于芭蕾的那种传统构图美、被程式化的美。提起现代舞,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依莎多拉・邓肯。从她的“解放足尖、释放身体”开始,她带给我的对现代舞的认识是自由、挣脱束缚,是充满想象力、创造力,是带给人心灵冲击和人生体验的舞蹈。谈起中国的现代舞,从台湾的刘凤学,再到大陆的吴晓邦,他们把现代舞从西方带到了中国,开始寻求东方民族舞蹈精髓与西方舞蹈元素的融合创新,这些人都是了不起的舞蹈大师,是现代舞精神的象征。

法国编导大师贝嘉古稀之年的力作《生命之舞》被评价为20世纪现代舞中最撼人心魄的摇滚芭蕾巨作。据说,上海金星现代舞舞团的团长金星在看完它之后脱口而出:“太可怕了!整场舞蹈看下来,我就觉得浑身冰冷,两只手一直在发抖。到现在,我还沉浸在这种情绪当中,无法自拔。”正是怀着这种好奇与崇敬,我也来一看究竟。

舞蹈的开场在摇滚乐队“皇后(Queen)”清澈、阳光的歌声“it s a beautiful day...”中拉开序幕,贝嘉怀念的那位舞者生前非常热爱英国摇滚乐队Queen的音乐,他在音乐设计上体现了这个心愿――除了摇滚的Queen,还有古典的莫扎特。27位男女舞者缓缓掀开身上的白布,又缓缓盖上,他们伸出手去挣扎,去呐喊,男独舞者从白色担架上被抬下来,用自由、舒展的身体去表达对未知命运的恐惧与无奈。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每天清晨醒来,能够在清醒着的每一天,去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紧接着,他把这种意义传递给了更多的舞者。这时,穿黑衣的挥着翅膀的男人与披着婚纱的美丽的女舞者出场,飞翔的渴望与欲望的挣扎,在这里碰撞,黑衣女独舞者娴熟的、自由的高难度技巧动作组合,她的完美,竟然让我突然想起了宫崎骏动画里的“黑暗精灵”。黑暗精灵是自由的化身,是自由的使者,它也许会将我们带入深渊,也许这也会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时,上半场的高潮到来了,挥着翅膀的男舞者踩着沉重的方框,方框里的电视里正在播放着被祭奠者的画面。上半场结束。

下半场在莫扎特优雅、轻盈的音乐声中开始,这时,舞台由原先的黑白主色调增添了黄色、蓝色,这是对比性、视觉冲击力很强的颜色。紧接着,舞台又回到了出场时的黑白主色调,范思哲大牌的服装设计风格在这里继续凸显了它的简洁、大气与强大气场。这时,屏幕上出现了“magic”的主题片段,男女舞者对舞,在奇幻中表达着对生命的绽放与张扬。接下来出场的女独舞者用黄、蓝、红绚丽的不断摆动、跳跃的裙摆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期望与梦想。下一段,用圆环出场,配乐用了经典的“you take my breath away”,舞者在圆环里翻滚,从圆环里滚出的是希望,是向往,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火焰。

最后的结尾部分,大屏幕上投影出舞蹈团已故演员的舞蹈录像,肃然起敬之心油然而起,他是整出舞剧真正的主角,也是促使大师编舞的灵感源泉。这位舞者在自己艾滋病发病前跳的这段舞,纯粹由心灵而发,舞得淋漓尽致。随着全场齐唱主题曲和贝嘉的出场谢幕,此时我已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该剧的服装设计是贝嘉的好友、已故大师范思哲。贝嘉说:“范思哲非常宽宏大量,我请他为我设计一套服装,没想到他一下子为我设计了20套。”不得不说,范思哲的用心和对艺术的敏感力的确对整部作品的成功起到了增色的作用。

该作品的成功之处除了演员精湛、完美、无可挑剔的舞蹈技巧之外,还在于:一、贝嘉将自己毕生对于芭蕾的理解在此浓缩,通过舞蹈创作,由个人的情感引发了全人类的对生命的思考,诠释了生命、爱与死的主题。他始终在对传统的背叛与对艺术的执著之间搭建着沟通的桥梁。因此,这部作品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二、以象征艺术表现手段编排舞蹈,给观众呈现了一个无限想象的思维空间,使观众与剧中演员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一个同构同感的、良好的磁场效应。三、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关注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了艾滋病患者,体现了普世情怀和人性关怀。

除此之外,暮年的贝嘉排出了一部年轻人的舞蹈,充盈着生命的向上的力量,这与贝嘉丰富的人生阅历、执着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常说,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所体现的也正是舞蹈编导、舞蹈家个人的生命观和人生观。

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篇6

[关键词]歌舞片;《芝加哥》;时空;气氛;节奏

美国学者约翰・贝尔顿认为:“随着《红磨坊》和《芝加哥》的出现为歌舞片的复苏搭建了一个太平盛世”,“这样的影片清晰表达了对这种类型传统的敬意,唤醒了它值得赞美的形式并将其自身奉献给它原本的社会职责。”①其中,《芝加哥》更是一部作为歌舞片没落之后的重新崛起和信心提升之作。《芝加哥》一举囊括了2003年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服装设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音响以及最佳女配角奖等6项大奖,成为自1968年《奥利弗》以来,第一部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歌舞片,无论如何,这份成绩都是惊人的纪录。

这部改编自百老汇同名经典音乐剧的歌舞片,将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浮躁心态和社会黑暗给予了极大的讽刺挖苦,深刻地展示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与腐朽。影片《芝加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幕:司法界的贿赂诈骗交易、新闻界“娱乐至上”的盲目炒作与丑恶造星,等等。本文拟将关注视点放置于作为歌舞片最为鲜明特征的形式――舞蹈元素,分别从情感表现、时空转换、气氛渲染以及节奏把握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充分探究和挖掘舞蹈元素对于这部歌舞片的重要意义。

一、情感表现

通常而言,歌舞片通过演员的身体流动影像,借用演员的肢体动作来传递和宣泄某种特定情感。影片《芝加哥》中,罗克茜幻想自己成为一个歌星,因为受到欺骗而开枪怒杀情人,后身负罪名被关入监狱。在监狱中她在虚幻的空旷舞台上舞蹈的那段场面里,罗克茜用高昂摇摆的头颅、节奏晃动的身体、强而有力的肢体舒展,宣泄着自己的各种情绪。情人在达到占有和玩弄她身体的目的之后,无情的谎言和欺骗的行为,令她心碎不已并歇斯底里。而的自己,又对自己的丈夫未怀有多少感情。她失落而迷茫彷徨,但又非常不甘心,她渴望成为受人瞩目的舞台明星,成为男人竞相追捧的对象,期望被世人所重视和关注。

“牢笼探戈”段落是全片歌舞的一个表现重点。这一段落的开篇,是多个镜头的快速切换舞蹈,同时夹杂着滴答的水声、狱警的脚步声、手指敲打铁栏的声音以及女囚的之声等音乐而自然幻化出现。影片中六名女囚依次上场,出演了六段探戈舞蹈,其中也融入了芭蕾、爵士等其他的舞蹈元素。影片通过布景与灯光创造了一个神秘而幽暗的黑色空间,营造出一种压抑与恐惧的情绪,预示着血腥与暴力的潜伏和交织。女囚与各自男舞伴一边舞蹈,一边通过演唱倾诉自己过去的悲惨遭遇,借助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将每次的凶杀过程再现出来。这几段舞蹈,女性均是身穿黑色舞衣出场,视觉造型各异其趣,再与特定的音乐相互配合,动作铿锵有力而奔放慷慨,象征着多种谋杀方式的残酷。而每段都重复着歌唱道:“如果你在那里,如果你有看到,我敢说你也会那样做”,歌曲与舞蹈的互相配合,表现出女性感情受骗后的愤怒之情。而最后每个都是以一条明艳鲜红的丝带作为仇恨与死亡的符号象征,结束了男人的生命。这种红色与整个黑色的情感基调,形成了色彩上的强烈视觉对比和冲击。在这个整体上以舞蹈为主导的空间环境中,男女舞者的动作直接,行为简洁,热情奔放,甚至有时近乎野蛮粗鲁,通过这种激情有力的肢体语言表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澜。而在最后的群舞段落中,脚步所击打地面而发出的强劲有力声音与节奏,充分宣泄释放出情感的力量。

此外,导演还巧妙地利用镜子的作用来进行传情达意。镜子所折射出的是罗克茜多个角度的身体舞蹈,镜子消失的一瞬间转变成了一群穿着礼服的绅士们。他们围绕着罗克茜起舞,众星捧月一般地高高托起罗克茜,以凸显出她的中心地位。

二、时空转换

舞蹈本身展现的空间是流动多变的,而其中潜藏的情感表达并不受时空限制,舞蹈所牵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没有区别明显的界限,通过主角的联想、回忆、幻觉、梦境等,实现现实与虚幻的时空转换。不过分地说,《芝加哥》的整部电影是“通过一个从凶杀到监狱到法庭的现实故事和一套完整的百老汇歌舞专场的平行发展、交错剪辑而构成的”②。影片共有14次歌舞表演,充满了百老汇的味道,利用歌舞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切换现实与虚幻。全片中,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呈现出的是现实状态,其余的12次描述的都是人物不断变化的心理状态。在这里,舞蹈成为链接虚幻与现实时空的重要纽带和表现对象。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