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优秀7篇)正文

电影《刮痧》观后感范文(优秀7篇)

时间:2024-05-17 09:03:52

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人美心善的小编飞白为大伙儿整理的7篇刮痧观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刮痧观后感 篇1

在经济正逐渐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不同领域间的文化也在不断的碰撞融合。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对来自不同文化领域的人与事的不够了解,总是容易导致许些矛盾的产生。电影《刮痧》就向我们着展示了这样一个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很深,它告诉了我们在出国热流行起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然而由于双方文化的差异发生了些不和谐的碰撞,产生了很多矛盾。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美国,这是个正处在很多中国年轻人想要出国寻梦的年代。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多在海外的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产生了矛盾。

电影中的中国老人按照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治疗古法“刮痧”给孙子治病,这在我们中国人眼里这是十分正常的。然而在美国人眼里,这项让我们中国人骄傲的祖宗智慧“刮痧”却成了中国家长虐待儿童的证据。在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孙悟空是正义、勇敢与睿智的代表性人物。在《西游记》中他一路斩妖除魔,所向披靡,深受广大中国儿童的喜爱。然而在美国,很多美国人却把孙悟空说成是邪恶的化身、暴力血腥的恶魔。或许很多中国人在看到这段电影时会义愤填膺,骂电影中的律师无知,侮辱我们的中华文化。但我想说,这本无关对错。电影中的律师在他所处的西方美国文化背景下用他美式的思想对他不了

解的中国文化做了“全新”的解释,而主人公则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对这番言论发出了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怒吼。这都是由于双方文化差异以及对对方文化的不了解及理解导致的。就像老人在离开美国时说的那样,他不明白就刮痧这一件小事怎么就惹出这么多事,本来是想给孙子治病的,没想到给孩子添了这么多的麻烦。但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一样重视和爱护孩子,这份爱是无国界的,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在当今社会,由文明化的差异导致的矛盾是数不胜数,但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避免或化解这些矛盾。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新文化运动时,大批的知识分子大力主张引进西学,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就主张“囊括大典,包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先不要过分的去抨击它,我们应持一种宽容的心态,去了解它,然后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交流的同时,我们应保护并发展好我们本国的文化,保持好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在没有了解之前,不要以自身的观点和立场去妄加评论任何一种文化。

《刮痧》观后感 篇2

电影《刮痧》由郑晓龙为导演,梁家辉、蒋雯丽等主演,主演反映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不能理解而形成的矛盾冲突,在海内外华人范围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却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

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贫民区的破旧公寓里,偷偷相聚的大同夫妇借酒浇愁,抱头痛哭。

圣诞之夜,许大同思家团圆盼子心切,只有铤而走险,装扮成“圣诞老人”,从公寓大厦楼外的水管向高高的九楼——自己家的窗户悄悄爬去,结果引来警车呼啸而至。

最终经过多方努力,误解被解除,许大同又回到了生活的正轨。这一事件也给他身边的人们带去了很大的改变。

刮痧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在我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小的时候便亲身尝试过。只是到了以解剖学为理论基础的西方医学氛围,不相信经验传授,不理解就带来了曲解。律师甚至还对《西游记》中孙悟空的进行评价:“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许大同是怀揣着美国梦来的,他曾以为事业有成就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然后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次打击就让一切支离破碎。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存在是必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碰撞,不理解和曲解如影随形。这是埋在根里的东西,是时间潜移默化下的积淀。但是,也不是完全不能消除的。在电影的最后,昆兰来倒唐人街亲身体验了刮痧治疗。理解和观念上的转变使他开始为许大同撤案而多方努力。最终为电影赢来的是大团圆结局。或许,文化认同的根本是尊重。尊重是拥抱另一个世界最好的敲门砖。

事实上我还想说,不只是对外来文化需要有足够的尊重,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尊重。文化差异本身,在如今,在年轻一代中也有很深的体现。通过对影视节目文学作品的片面解读,崇洋媚外的思想不论是不是文化入侵的产物,但在我们自己本身已经给老一代和年轻一代的心里划出了距离——比代沟更深刻。文化多元化是大背景,文化融合的结果应当是求同存异。没有人有权做这个世界的评判官,或许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来说,看多了西方生活方式以及理念,也该用正确的眼光看看我们的身边。那些老人,那些我们有意无意还保留着的举动。只有我们能够自己正视自己,才能在正在发生和将会持续发生的文化碰撞中获得尊严,获得尊重。

电影《刮痧》观后感 篇3

刮痧,一个不能阐述自己想法的单纯的6岁孩子,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已婚女人,一个想要述说却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变的“愤怒”和无力的所谓成功的男人,一个只想为孩子付出的老人。这样的一个家庭,用残酷到近乎残酷的剧情述说了一段中国文化在美国环境下不能表述的“爱”。

许大同的一个巴掌,打开了故事,也把儿子打出了自己的身边。这一个“巴掌”,在中国只是父亲教育孩子或者是像他在剧情里说的那样,是给自己朋友一份尊重;而在美国却成为了虐待儿子,有暴力倾向的表达。剧情突出了许大同对儿子的爱,里面有一段很让我感动的独白,是许大同在听证会上面的那段:“丹丹是个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四榜,弱小的像只可怜的小猴子,他是我的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他会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延续许家的血脉,每当我想到丹尼斯,想到他漫长的人生,变肃然意识到做父亲的责任,我很高兴承担这个责任,当丹尼斯睁开天真的眼睛,看着充满斗争的世界时,我要他看到美好的事物,有力量去面对争取,我要把希望给他……我曾经很高兴我儿子出生在美国,我对他的未来有着各种梦想,希望他成为一个科学家、艺术家,一个百万富翁、甚至总统。但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希望他幸福、健康、快乐。法官大人,我为自己是个父亲而自豪,像所有的父亲一样,我爱我的儿子胜过一切。”这样的一段独白,表述了一个父亲在文化差异下的无奈和对自己儿子的那份伟大的爱。用着那些陈述和证据争取着本就是“自己”的儿子。在这同时,也用一个男人的愤怒,保护这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或许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和我们国家的文化有着差异,但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你放弃原本的文化变成真真正正一个所谓外地人的理由。

随着剧情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更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变得那样的脆弱。当居中事情告一段落,当许大同夫妻为了儿子像美国法律低头,判决以后丹尼斯活动的周围许大同不能出现后,一个女人对自己的丈夫说:“你是混蛋、臭狗屎,一堆臭狗屎”这么无力的语言,这么软弱的一个女人,却像一块石头一样砸在了我的心上。所谓的尊严在生活在美国的一对中国夫妇,像是一座高山脚下的一根小草,显的那样的弱不经风,但却从不曾消逝。

这是一部我认为Very Good的影视作品,用一个普通的家庭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突出的这么的鲜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规则,中国的文化传统,美国的民主自由,都没有错。不过相对于一个生长在中国的我,我更喜欢中国的文化,剧中那位老先生的讲述,更是突出了,中国父亲对儿子那种不能描述的爱,记得当许大同的父亲为了不给儿子一家带来麻烦,放弃了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最想要的天伦之乐回到国内,给许大同写信,是这样说的:“同儿,我已经平安到达了,我儿勿念。此行美国,看到你能远在异国他乡有所成就,我真是欣慰呀。我在北京买了基本刮痧的书,先给你们寄去,我还听说一家电视台正在制作一部刮痧的资料片,我托人去复制了,不久也会寄去,也许对问题的解决会有帮助。我啊,一生坎坷,磋跎成翁,如今别无他求,就是盼着你们一家三口能平平安安的,平平安安……”这是一位多么单纯的老人,多么脆弱的父亲。

一个家庭的爱,在他乡的环境下,在庞大的规则面前显的这样的不堪一击。也正是这样的一部有点残酷的电影,把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我们的眼里放大了这么多倍,让我们更深刻和痛彻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不过我想最后如果能把平安夜改为除夕之夜,我们国内的人会更喜欢。

电影《刮痧》观后感 篇4

通过电影能看到中外文化中的差异,当然文化无所谓好坏,但是通过文化背后折射的现代行为规范、法制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的。比如电影中主要矛盾是刮痧,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文化交流引起的,但另一面更重要的是美国法治的严格性引起的。

看电影时,我们为中国的一家人感到难过惋惜焦急的同时,更深刻的体会到了美国法制性!想象一下,在中国会引起这么多事吗?首先大家没这么高的法律意识,那么当同一个中国医生看到孩子背上的"伤痕"(假设她真的认为是伤痕),她会想到去利用法律去保护这个孩子吗?也许只是从人道上惋惜下,然后和身边的同事说说怎么对待这件事,大家也一起探讨下当前一些家庭暴力现状然后一起感慨无能为力下,也就过去了。或者说医生和同事法制意识是比较高的,他们想保护这个孩子,那么第一步他们要找谁,似乎在中国这个看起来本应该很清楚的事却是困难的第一步,他们经过一番咨询找到了儿童保障的单位,那么接下来,儿童保障单位会有专门的行动组去全权处理这件事么?尚且是像电影中的这么用心用力,俨然孩子是他们自己的一样!在中国很多时候要借助媒体之手才有这样的效果吧!在中国,那么电影中的一家人也许完全就不会惹来这么多麻烦,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从这些一环环中去阻止这件事。所以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也应该反省!中国在发展,法制的`健全化是必经之路再看教育方面,面对小孩子犯错的时候,中美家长采取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中国家庭常常采取的是殴打,那么理由呢---儿子是我生的,我想怎样就怎样。打是亲骂是爱。更甚至还有梁家辉扮演的男主角面对朋友那句"我打我儿子我是为了给你面子"!这些背后折射的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比如长幼有序…(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客人多时,孩子是不能上餐桌的)在中国孩子是不被当做一个个体看待的,他们更多的是附属家长的!那么什么时候才有"独立"的权利呢!这个恐怕要很久了!也许18岁以后,甚至也许要成家立业后吧!所以中国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很多时候比之美国的会缺乏自足独立性!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的环境中,在很长时间是不被当做个体看待的。同时虽然打骂子女向来是中国文化中教育的一种传统方式,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该想想,真的只有打才能取得教育孩子的效果吗?这样的效果会更好吗?或者只说这样打的教育效果会好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教育方面,学习中外文化比较,通过交流加大了解可以更好的取长补短。

如此例子很多。以上更多的是从批判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不足的地方,当然好处也是有的,印象很深的是,当蒋雯丽扮演的女主角面对朋友的那句"什么梁要顶替父亲说刮痧是他做的"时候那句"因为他是中国人"!很深切的记得,很感人!这里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的"孝"。所以综上所述,学习中外文化比较是可以促进彼此的取长补短的!很有必要!

除了电影中刮痧主要矛盾这个电影中有一幕,同时印象深刻的是在进行辩护时,美国律师那番侃侃而谈,断章取义把中国的传统著作《西游记》的孙悟空是暴力的象征,这让我想起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主要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讲究的是中庸、仁,但为什么在国外很多人看来觉得中国人是野心勃勃的呢?原因还是文化交流不够,国外的人对中华文化了解的不够,典型的有个例子"韬光养晦",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意思,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在中华文化里他是很褒义的一个词,但到外国人手里他却暗含着另一种意思,他们觉得你中国人表面上和和气气,和谐社会,其实心里阴着呢!中华文化宣传少,国际交流少,那么国外的人对中国的了解的少,那么加上一些好事的反华之徒或一些自作聪明的学者或是国外的保守派则会"忧心忡忡"的添油加醋,把中国打造成一个真正积蓄力量的暴力狂!不了解情况者就这样信以为真了,这对国家是很有危险的!所以必须发扬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真正的内涵,只有这样,当一些人再企图来"误会、诋毁"中国时,才会有像电影中儿童保护局的女工作人员反驳律师对西游记扭曲的那一幕!

《刮痧》观后感 篇5

《刮痧》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主要是介绍一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觉得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太少,他们的教育与法律有点特别,对孩子有特殊的保护,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

片中的男主角梁朝伟(许大同)把父亲接来美国同住,儿子丹尼斯却因背上凸显爷爷刮痧留下了瘀红。这些美国人看来触目惊心的“伤痕”,对中国人来说只是家喻户晓的一种治疗方法。许大同不得不背上虐儿的罪名,不得与儿子相见。可他无法向法庭证明刮痧是一种合法的医疗手段,因为美国时间和兴趣去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他们只按自己的判断行事。

在与当局要回孩子的诉讼中,一个个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比如说,丹尼斯在游戏中兴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儿子道歉未果,出于教育孩子,也由于在老板及其家人面前无法下台,便打了儿子。他认为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爷爷见了也很赞同:“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而美国人斩钉截铁的坚持: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

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观点,往往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一场法律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纠纷,一种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然而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去指责是中国错还是美国不对,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每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渊源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传统习惯,这种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也在所难免了。

所以对于《刮痧》,如果我们不站在文化差异上剖析,而是选择从亲情这一主调来看,其实这部片也有不少温馨动人的场面的,比如一个父亲,当他要举例证明他有多爱自己儿子时,他有多么焦躁,那一刻我想我们和他都明白,爱是只能感受,而难以说出来的。当他载着自己的儿子,虽被好几辆警车团团围住,却依然满足地笑时,他只是,想用一个游戏逗儿子开心。当他的父亲为了他家庭的完整而甘愿骨肉分离,写给他的信更希望他们能平平安安而已时,我想他那句"再让我好好看看你,我不想忘了你长什么样子"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心底。

我觉得也许真的没有必要很理性地去看待《刮痧》,因为真实的住美生活我并未经历,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电影,也无需把它放到探求文化冲突那么高的高度来鉴赏,,它有真挚得打动人心的东西,这就够了。

如果有时间的话,真的希望大家能好好观赏一下《刮痧》这部电影,它的确是一部好片。

刮痧观后感 篇6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烧,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懂得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丹尼斯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闹到了法庭上去。在法庭上,一连串的矛盾冲突更是接踵而来,一个原来幸福完美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

对中国人来说只是一件小小事情的刮痧,为什么一到美国就变成了一件要打官司的麻烦事了呢?刮痧在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一到美国也变成了虐待儿童的违法行为了呢?这些问题都很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对它的思考。

在很多人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许大同一家的飞来横祸归根到底也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但是,在我看来,与其说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由于法院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正因中西文化差异对法院判案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因素,它不可能会成为许大同一家飞来横祸的直接制造者。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不被认识时,才可能造成法律的不公正,才可能给许大同一家带来横祸。

这部片子中的主要线索——刮痧来说。刮痧作为中国的一种医学文化,在中国流传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然而,在美国的文化里就没有对刮痧进行“科学”的解释。因而,刮痧不为美国人所知也不个性,丹尼斯背部所留下的刮痧的痕迹被美国人认为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证据,这也是不足为奇的。但是,作为一个法治的国家,不能正因人们对刮痧的不了解或是不承认而没有对刮痧这一证据进行认识和核实,也不能正因中国文化的与美国文化的不一样而进行排斥不加以思考。

正因法律讲求的是正义,法院判案讲求的是事实。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在还没有真正了解刮痧,还没有真正了解文化差异或是文化盲区的状况下,法庭就作出了剥夺许大同对儿子扶养权的决定。这无疑就是对违法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最终造成许大同一家杯具的产生。

设想下,如果法院能够切实地去了解刮痧,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它还会作出如此荒唐的判决吗?我想那绝对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许大同一家的不幸,与其说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致,还不如说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另一方面,也能够清楚地看得出这是那位美国律师为了赢得这场官司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这一切的一切在中国人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然而,在这部影片中,这些不可思议的做法却成为了说明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一证据还得到了法院的认同。这难道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错?不,在我看来,这更多的是没有对指控许大同有暴力倾向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的错。那位美国律师还能把它作为赢取官司胜利的手段吗?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言以蔽之,这也说明了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所致。

父爱,这是影片另一个闪光点。影片中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表现的急躁冲动,与他作为一位工程师的性格完全不一样,我认为是正因他对将要丧失孩子监护权的焦虑以及恐惧造成的。影片中许大同冒着触法的威胁,偷偷带走孩子。随后警察发现他们。为了不让孩子知道真相,他带孩子玩起了警察捉小偷的游戏。这个场面简单快活,孩子在愉快中睡了。而影片结尾许大同攀爬9层楼,把他对孩子的爱推向顶峰。影片另一场父爱是许大同的父亲对许大同的爱。如他找到检查官说明刮痧的实情,如机场泪流满面的父亲,以及痛斥大同乡逃避的父亲。这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啊!

综上可见,在《刮痧》这部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归根到底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致使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所致。具体来说,许大同一家的不幸是隐藏在中西文化差异背后的没有对客观存在的违法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的不公证,法律与正义的背道而驰所致。

《刮痧》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的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不公正的结果。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曾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也许有人会说《刮痧》只但是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种艺术,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除了高于生活之外,它还是来自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不缺乏由于对违法犯罪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不公正判决的案例。

看完《刮痧》这部影片之后,再联系我国当前的法治现实想想,真是感慨万端。到底法律成为正义的代名词还需要多长的时刻呢?记得以前我在班中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就是对法律的可信度的调查。但调查结果却令人感伤,大部分的人都认为法律不可信,这不是正因法律的本身是恶法,而是正因司法的不公正从而导致法律不能代表正义的不可信。但愿意在不久的将来,法律不会正因司法的不公正而与正义背道而驰,至少也不会由于没有对违法犯罪的证据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法律与正义背道而驰。那时,法律真的能够成为正义的代名词,在再一次对法律的可信度调查中,人们的。回答都是这样:“是的,我坚信法律”。

《刮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适合不一样文化程度的观众观看,有诸多的成功之处,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事情最后得到圆满解决,法庭的起诉撤销。这种结果的产生,除了人正常的良知以外,更多的是由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和明白。我想,《刮痧》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叫“大同”,其目的或者其象征也就在此吧!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一个寓言,其寓意也正在与此。

《刮痧》这部电影虽然只有100多分钟的片长,但是它所折射出来的精神内涵却不容小觑。透过《刮痧》有助于我们更好明白中美文化差异,更好在全球化的这天走向世界。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好得作品来开拓我们的视野。

《刮痧》观后感 篇7

《刮痧》这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故事情节至真至纯,让人唏嘘不已,催人泪下。这部影片淋漓尽致的演绎了在国际文化碰撞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一个大同世界的向往。 主要人物:许大同,游戏开发商,来美八年,骨子里却是一个有着大男子主义的中国男人。简宁,大同的妻子,房地产工作者,聪明有主见,一个受到了美国文化熏陶的东方女性。爷爷,许大同的父亲,一位典型北京老人。昆兰,大同的老板也是朋友,土生土长的美国大叔。丹尼斯,大同的儿子,出生在美国环境之下的一个东方小男孩,在中美文化激烈碰撞的演变中成长着。

故事发生在圣路易斯,电影在许大同的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下拉开序幕。许大同新研发的以孙悟空作为游戏角色的游戏软件销路畅通,尽管颁奖场馆外游行队伍大声抗议着暴力血腥游戏软件,但仍然挡不住许大同的春风得意,他激动地告诉大家:美国是一个令人憧憬的国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他的美国梦一点点的濒临破碎:丹尼斯发烧,父母不在家,刚来美国的爷爷看不懂药瓶英文,只能用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给丹尼斯治疗,然而这却成为了日后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出其不意的证人证词令大同百口难辩,最终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为了能让回北京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明知触犯法律大同还是把孩子从福利院“偷”了回来,最后,为了能让孩子回到家庭,大同不惜与妻子分居。整部电影以刮痧引起的风波为明线,以各角色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为暗线,一幕一幕,心潮澎湃,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许大同当众给儿子的一巴掌。丹尼斯与昆兰的儿子保罗一起玩耍,互相打闹,大同让丹尼斯给保罗道歉,丹尼斯不干,大同很生气,扇了儿子一巴掌,可是后这就成为了控诉大同暴力的有力证据。

在我看来,大同的这一巴掌,第一是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中华民族曾长存在封建专制的国度之中,从宋朝开始,程颢朱熹就在呼吁三纲五常,天理人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等级森严的纲常伦理,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到今天都难以跨越。大同让儿子道歉,丹尼斯就必须无条件执行,而丹尼斯的拒绝在大同这个父亲的眼里就是对父子纲常的僭越,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失去了作为父亲的面子。甚至大同的父亲都暗自得意这一巴掌打得好,“当面教子,背地教妻”一副自诩的表情。

第二是为了昆兰一个面子。许大同能有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有老板昆兰的赏识提携,因此大同与昆兰也成为了朋友。既然昆兰是大同的老板、贵人、朋友,昆兰的儿子被自己儿子

打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昆兰会觉得没面子,而丹尼斯由拒绝给保罗道歉,又给这场闹剧多添一笔,许大同当然会火冒三丈,自认为这一巴掌下去,昆兰的面子就找回来了。

但是许家父子都错了,在这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在简宁与昆兰一家错愕的表情里,中美文化的战争开始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子几乎统治了国人的心灵。而美国人不同,他们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讲面子。大同本来是为了昆兰打了丹尼斯,但在昆兰看来,打人就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美国人不像中国人一样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他们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所以事后在法庭调查上,昆兰承认了许大同打了儿子,许大同就责备昆兰出卖自己,不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昆兰只能无奈的嚅嗫:可是我也不能说谎啊。诚信是美国人的基本原则,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就是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而国人理想的朋友是时间越长承担的义务越多就越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国人对待朋友最常见的信条了。所以大同对昆兰的期望值很高,大同在法庭上遇到困难,他期望昆兰能够不计一切的去帮助他。而美国人会把朋友关系与社会工作关系区别的很开,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又维系多年的关系。因此,昆兰面对大同愤怒的大喊:道不同不相为谋!,皱起了眉头,疑惑而又愠恼的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

再回顾到影片另一个场景,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儿童福利局列出了一条条的证据,清楚了一位位的证人,多么具有说服力。而许大同只是叙述了他如何爱自己的儿子,并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看出,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就事论事,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西方哲学上所崇尚的理性主义的实证论。而国人则注重情感,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更重要些。所以,中国人觉得美国人冷漠不讲人情,美国人又觉得中国人逻辑混乱,思维模糊不清。

最后,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许大同坐在贫民窟的黑暗一角,一杯又一杯的用酒精麻醉自己,这时的他再与先前人面桃花的获奖者相比,他的那一声美国梦显得多么的讽刺而又苍白无力。相信这是导演面对东西文化碰撞一份无奈的内心独白。

这部电影在表现中美差异的同时,以表达了对文化趋同融合的向往。影片的最后昆兰走进唐人街,亲生尝试了刮痧的体验,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西方人走过文化的壁垒,真情战胜了一切。影片导演用完美结局呼吁我们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正如男主角的名字一样,一个大同的世界即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