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体裁 > 观后感 > 《观书有感》赏析(优秀3篇)正文

《观书有感》赏析(优秀3篇)

时间:2023-08-16 05:07:21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下面是整理的《观书有感》赏析(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观书有感》赏析 篇1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到台前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一、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二、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三、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四、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五、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附:原来设计的教案和6份练案,以此提醒示自己这样的错误不能再犯。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宋 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宋 朱熹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宋 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 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 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 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 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 朱熹

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意

过渡: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出示: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开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3)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说说整首诗描绘的景色。

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激发学生的表达。

(半亩大的一方水塘,就像一面被打开镜袱的镜子,池水清澈明净,蓝天和白云倒映在水中,随着细波荡来荡去,风和日丽,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池水为什么会这般清澈呢?哦,原来有一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

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这首诗?配乐读

4、谁来看图背诵这首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 ),“观书有感”

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四、明诗理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            ,用清澈的池塘水比喻                               ,用“天光云影共徘徊”好比                   ,用“源头活水”来比喻                      。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作业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2.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课后检测:

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观书有感》赏析 篇2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赏析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能借助图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读书名言,简介诗人,导入: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要想进步,必须要和书交上朋友,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名言都讲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你知道有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吗?谁来说说看?

老师这也有一些名言,谁来读一读?

2、从这些名言中你知道了什么?

3、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是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出示)。

出示:朱熹简介。

二、检查预习情况: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在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

1、昨天大家已经认真的预习过了,我想收获一定不少吧,下面,就请大家把你的收获来展示展示。

2、学生交流汇报。(可以是读书、写字、字音、字词意、读后感等。)

教师相机指导。

我会读这首诗了。(会读书,可是预习的一个主要任务。)

我认识了这课的三个生字“鉴”是上下结构,下面的“金”字的人字头要写得舒展一些。还有“徘徊”千万不要读成“排回”。(哦,不能做白字先生,读字只念半边可不行。)

“徘徊”,

拿出习字册写三个“鉴”

我会背诵这首诗了。

有一次,我在写作文时感到很头疼,总觉得没话可说,爸爸就送给我一句话,就是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问。。。。”,爸爸还告诉我:要想写作文时有话可说,平时就得多读书,脑子里积累的词汇多了,到写作文时就不愁没话可说了。所以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

3、刚才,同学们从读书、写字、词意、读书感悟等几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真不简单,收获很大,我建议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三、感悟古诗描绘的画面

过渡:同学们,要想真正的读懂这首诗,仅仅会读、会背,明白几个词义,会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能够透过这短短的诗句,看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理解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深刻内涵,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以及为何要这样写。

1、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走进这首诗,认真听录音,想一想从这首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2、谁来说,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交流: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这样的画面,你是从哪句诗中读到的?(1、2句)

“徘徊”一般是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慢地走。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写景)

4、出示方塘美景图和优美词语,

你能够结合这幅图和这些优美的词语再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吗?

5、欣赏着这样的美景,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两句诗读好,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6、天光和云影在池塘中的倒影,看得是清清楚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清澈透明)

7、师:问渠哪得清如许?(池塘,你的池水为何这样的清澈透明啊?)

生: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源头的活水不断地流进来。)

四、明诗理

1、师:刚才,我们欣赏了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这是好多同学在预习作业中提出的问题。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2、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这首诗中蕴涵着怎样的哲理呢?

3、引导理解: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4、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佩服。(板书:明理)

5、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我们干什么,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古诗的最后两句也就成为了千古佳句,广为流传。

刚才##同学所说的写作文的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倦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

,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