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 雨霖铃作文【精彩7篇】正文

雨霖铃作文【精彩7篇】

时间:2023-09-05 18:26:25

教学目的 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雨霖铃作文【精彩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作文 篇1

汴京的深秋,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住,他在京都城外设帐与恋人饯别,十里长亭,愁情别绪,令人非常的难过。离别时的各种悲伤互相交融在一起,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了,所以也就没有了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之时,船上的人已经催着他出发了。他们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的泪花,两人都有太多太多想说的话,但直到最后也是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他想到这回去南方,一程又一程,路途千里迢迢,江水一片烟波浩荡,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他站在船头,不停地向她招手,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两人的哭声是那么凄凉,好似秋雨之后的寒蝉。他渐渐的远了、远了,到了看不见的地方,走进了那沉沉的暮霭中。

自古以来,多情之人最怕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清秋时节,这样的离愁叫人怎能经受得了!罢,罢,罢,也只有借酒消愁了。今夜酒醒时,不知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那寒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知相爱的人不在一起,即使遇到了好天气、好风景,也无心去欣赏,还不是一样的如同虚设,心里即便有千般情、万般意,又能向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作文 篇2

秋蝉凄凉急切地叫着,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悲苦的故事和伤心的琐事,面对着暮色之下的送别长亭,一阵暴雨刚刚停歇,天气愈来愈凉。我的心情就如同这天气一样糟透了。她在京城门外设置了账篷为我饮酒饯别,可我在此时此刻一想到马上要与她相隔两地,便再也坐不住,再也没有闲情意致去饮酒了。我不想离开,却不得不离开,正当难分难舍之时,老天好像特意针对我,时间飞快流逝,船出发的时间到了,行船的人催着要出发。我拉着你的手,看着你用深情的眸子注视着我,早已热泪盈眶。我深知你很舍不得,而我又何尝不是?想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哽噎着说不出一语。想到我这次要一程又一程离别远去,舟在水雾朦胧中穿行千里,傍晚浓云笼罩着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远辽阔,你我天各一方,不知何才能相见,而我前途也渺茫。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在离别的时悲痛欲绝,在这寒冷凄清的深秋时节,我们彼此分别,我的心里怎么忍受得了!只好借酒消愁。今晚酒醒时我身在何处呢?“举杯消愁愁更愁”,也许泊舟杨柳岸边,秋天晨风吹得我发抖,天空中挂着一钩残缺的月亮。有谁知道我此时此刻的凉与愁啊!

雨霖铃作文 篇3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

从第一次听到这句词时,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也正因为它,我喜欢上了秋季,这个感伤凄美的季节。自古以来,诗人对秋天这个季节可谓情有独钟。先有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后有辛弃疾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可我却偏偏钟爱于柳永笔下的冷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是活不了多久的,而诗人此时正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或许是借蝉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与悲伤之情吧!而曾经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驻足于长亭,久久不愿离去,这个离别的伤心地,被古人太多次地提及。骤雨刚停的时分,处处可以感受到空气的清新,作者却无暇去感受这种自由的芬芳。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一叶扁舟,天水茫茫,从此人各一方,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的思念和哀愁了。执子之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临别时的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这正和苏东坡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同感,这样的感觉是何等得心酸啊!古人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又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幸运,或许柳永也只能叹惜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景象,却隐隐透露出诗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情绪,这正是离别诗的千古绝唱啊!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千古以来最受文人墨客喜爱的东西,它,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却往往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面对官场的失败,面对和爱人的离别,寒蝉,骤雨,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再美的风景,再好的天气,又有何意义!

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的《雨霖铃》,有着美好的寓意,它把离别诗的情景发挥到极致。作者柳永在倾吐深深离愁是,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或许也是因为柳永官场的失败,才成就了婉约派的一代灵魂人物。当我一次又一次的吟诵起这首词时,我的心不禁一次又一次地被触动。不仅仅是因为萧瑟的秋季,更因为它借秋季所流露的伤感情绪。

雨霖铃作文 篇4

秋后的知了在每个角落里吟唱着哀伤,是那样的凄凉悲切。而身边的一切也是奄奄一息。离别的愁绪,使一切,一切都毫无生机。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了匆匆的脚步,你为何依依不舍,却又要匆匆离去?两人在汴京城门外践行的帐篷里喝着酒,今夜买醉。

愿不舍、伤痛、惆怅都化在这举起的酒杯中。多希望这只是一处幻境,只是一场梦。正在依依不舍时,渔人已催着上船。船将航行至那不知的远方,愁绪随着流水飘向远方。两手相握,含情脉脉,眼里透出无限的思绪与那万般的空洞。眼眶里满含着,那快溢出的泪花,闪烁着那份不舍与担忧。

而此刻,夜显得如此沉寂,没有一点瑕疵。只是静静的望着对方,也只是那握着那早已冰冷的手,就这样静静的望着对方,直到最后分开也无言相对,心里埋藏着的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凝固了,硬咽着,说不出的话。说不出来的痛啊!已弥漫在心间。一想着这次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浩渺,朦胧的,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了,那夜幕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只剩下无尽的思念。自古以来,多情的人,眼泪侵染了离别,那凝固而冰冷的离别!更何况,今天的离别又相逢在这冷落凄凉的秋,这离愁哪里经受得了?这万般的痛!叫我如何不肠断伤!这一去,无归期,多久方再有相见之缘?难道是此生缘尽了,份终了。

深深的埋怨着老天的不公,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有什么幸福可言?轻叹哀伤,此时,有谁能抚平我心里的那道伤?谁知,我今夜酒醒又身在何处?那会是怎样的凄凉沧桑之地?它纵然有着风情万种的青山绿水,可怕只怕那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此时早已没有那豪情壮志,没有那洒脱与放纵。只剩下了思念,只剩下了痛,只剩下了哀伤。满腹就纵有无数的情意,又再能同谁去诉说?回忆往昔,感慨万千,那段伤痛,无语也动人——每一回眸,每一滴泪,都饱蘸深情。依稀在梦中,你又在我身前,静静的看着我。泪眼朦胧中,握着你柔弱如水的手……只有那美丽的痛,永存于心中。

雨霖铃作文 篇5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应无言,凄恻委婉,愁肠百结。

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深情脉脉,离恨悠悠。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时间定格在《雨霖铃》上,成为永恒。

……

整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条理井然,感人至深。

第一句为离别前之景。起句便写“寒蝉凄切”,蝉声喑哑凄裂,为全词定下了浓重悲苦的感情基调。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骤雨初歇,秋风携卷着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以哀景写哀情,烘托出悲苦凄凉的气氛。

尔后,作者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城帐外饯别,却无畅饮之情,心系知己,眷恋不舍。无奈,船家催促,不允停留。两人心连手牵,泪眼迷离,此时此刻,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如此朴实的句子,不含一丝娇柔造作,却能把作者的眷恋之情、无奈之心一笔囊括,不得不佩服耆卿技法之高妙。

离别之后,舟已入江,前行中看到“千里烟波”、“沉沉暮霭”、“廖阔楚天”,内心愈发惆怅。心中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如楚地天空般无边无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成功地写出漂泊无依的一叶行舟上孤寂行人无比寂寥的内心。

上篇实写情人在长亭分别的不舍之情,下篇则着重用想象虚写了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该句为全词的主旨。古人重情,吟咏离别之作多感人肺腑。离别使人黯然销魂,而作者融情与词,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深。

借酒浇愁,殊不知举杯销愁愁更愁。醉时尚无绪,醒后复何如?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寓情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缺透露离情别绪。婀娜柳枝道出别离时的柔情,清秋凉风恰和别离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心潮澎湃,霎时心中所有的空白都被愁绪填满。想到年复一年,无知己相陪,良辰美景已然成为虚设,此后既有千般情意,也无人可诉。

整首词就这样在凄冷的情景下开场,又在忧愁的氛围中结束。

赏析的仅为诗句,可那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眷恋,谁能一语道破?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

立意不明确,感受不深刻

柳永《雨霖铃》 篇6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一年。

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更:一作“待”。

《雨霖铃》赏析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由于得到艺人们的密切合作,他能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的慢词,使宋词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可谓尽情尽致,读之令人於悒。

词的上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之情。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前三句通过景色描写的铺垫,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挠,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未脱出林词窠臼。可是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纤,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的唱词,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是一种依附于音乐的抒情诗体,必须讲究每一个字的平仄阴阳,而去声字尤居关键地位。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清人万树《词律发凡》云:“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三声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则独异。……当用去者,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日“烟波”,又日“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烟霭,其离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见。

上片正面话别,到此结束;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为层层加码,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日:‘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描绘这清丽小帧,主要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就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帐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可见结构之严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而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耆卿词长于铺叙,有些作品失之于平直浅俗,然而此词却能做到“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论柳永词)。像“兰舟催发”一语,可谓兀傲排鼻,但其前后两句,却于沉郁之中自饶和婉。“今宵”三句,寄情于景,可称曲笔,然其前后诸句,却似直抒胸臆。前片自第四句起,写情至为缜密,换头却用提空之笔,从远处写来,便显得疏朗清远。词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因而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动人。

雨霖铃作文 篇7

深秋,傍晚;斜风,细雨。

“默娘,饮过此酒,就此别过,再次相会,也不知何年何月,还望万分珍重。”柳永饮下杯中酒,相望而立的林默娘也饮下酒。本是京中数一数二的美酒,此刻却也没了滋味。

“柳郎,船快开了,你,走吧。”即便心中万分不舍,却也要忍泪说一声,“珍重。”

初见她时,柳永还是个无名之辈,几次落第,心灰意冷,令他留恋烟花之地;

初见他时,默娘还是个青楼女子,一袭青衫,一曲清歌,引他蓦然回首。

“蕊黄无限当山额,窗妆隐笑纱窗隔。相见牡丹时,暂来还离别。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飞。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一袭青衫,一曲清歌,虽不比花魁的倾城貌,却也是三月桃花颜。一曲《菩萨蛮》,林默娘遇见了柳耆卿。后来,柳永问起所谓心事,才知她的玲珑剔透心。她也担心容颜不再,她也害怕时光流逝,她也难过老无所依。

柳永常流连于花街柳巷,也明白这些青楼女子所求。可默娘又确实不同。她只求他目光停留,她只求良人作伴。柳永知道,他没钱,不像其他达官贵人一样出手阔绰,他不能送她钗环首饰,不能送她绫罗锦缎,最多送她一阙词,送她一幅画,甚至有时自己还靠她的接济。

柳永记起自己落榜后一时愤慨写下的《鹤冲天》,他知晓那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大不敬,可他就是这般洒脱不羁,而她爱的,便是这般放荡与张狂。她愿做他的意中人,让他“堪寻访”。

林默娘,人如其名,是个温婉的女子。这样的女子,在那烟花之地独树一帜,也引了一些人来一窥究竟。她并不美,但有说不出的气质;她沉默不言,却有举止间的优雅。遇见柳永后,她拒了贵客,只是偶尔出来弹唱一曲,收些银两接济他。她总是一袭单衣,挽着简单的发髻,画着清雅的妆容,似大家闺秀般娴静,独立在这纷繁的花楼里。她也知他会走,也知自己不能与他同去,可就因他听自己清唱时的温柔笑意,她便动了心,入了尘。她将他的词谱曲弹唱,她将他的词配曲起舞。她让他的词多了不一样的感觉,她给了他不一样的爱情。

他爱她的气质,她爱他的才华。于是,她给了她的所有,他迸发了他的才思。

他要离京任职,她一介青楼女子,与他终究分离。他知她孤馆梦回,情绪萧索,他也懂以后难相见,他也说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犹记当初,翦香云为约,幽闺深处,按新词,流霞共酌,同欢笑;也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日却是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船开了,柳永伫立在甲板上,望向那岸上一袭青衣的林默娘,就像当年台下的他望向台上同是青衣的她。只是,一次是相遇,一次是离别。突然记起有一次两人饮酒作乐时,她起身歌唱:“君若天上云,侬似云中鸟,相随相依,映日御风;君若湖中水,侬似水心花,相亲相恋,与月弄影。人间缘何聚散,人间何有悲欢。但愿与君长相守,莫做昙花一现。”他还记得唱词,可他,已经负了她。他们,终究是昙花一现。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歌声响起,是《诗经》里的《子衿》,他知是她在吟唱,他想,或许,倔强如她也会像歌中的女子那般,即使心知他不会回来了,也会“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对于这个女子,他或许也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仰天长叹,“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从今以后,当真是无人可说了,唯苦笑,引尽杯中酒。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