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4篇正文

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4篇

时间:2023-12-22 09:19:51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信息化建设论文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篇1

1.1技术水平落后

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但在电子商务领域,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仍然同国际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技术都需要以国外的技术标准为准,国家自主设计的技术标准基本为空白。所以,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发展依据,也没有相应的约束。针对这类问题,我国亟需针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进行深入研究,加大关注,以此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

1.2技术水平同技术标准不相符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机制、管理体系相对落后,而在技术标准化的制定上同样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这就造成了我国技术标准化制定无法同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相匹配,无法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无法适应目前的技术发展环境。如此,在技术发展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受阻,技术标准化水平无法有效得以提升。这种阻碍影响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在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中,我国的竞争力远远不足。

1.3缺乏技术沟通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技术标准化建设进程也同样远远落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缺乏同国际之间进行技术交流,这种标准技术交流能够有效促进技术标准化发展,但因为我国技术标准交流不足,使得技术发展过程中国,无法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信息,无法有效评估自身发展水平,不能准确定位国际技术发展水平,因此就无法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这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是现实技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4企业缺乏标准化意识

企业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端,也是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企业对于技术标准化发展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且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认识不足,对技术标准化建设更是缺乏正确认识,普遍存在标准化意识缺乏的现象。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由于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因此国家在电子信息标准化中,就无法从企业获得有效的信息,在这样基础上制定的技术标准也就无法真正适应企业发展,这样制定的标准也就不具有实用价值。

2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2.1发展起点的确立

以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为了迎合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虽然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改变,传统的技术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技术发展需要。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就需要确立同时代要求相符的技术标准,因此保证技术标准符合产业发展标准,在这样的标准化环境下寻求技术突破,并加大对研发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合理的进行技术创新,打破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垄断形式,全面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进程。

2.2转换思想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进程中,应该用“三联”思想来指导发展,所谓“三联”思想,就是要求做到部省联合、部门联合、和司局联合等三方面的联合,让各部门交流彼此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互相协商进行解决,以此来带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2.3技术标准链的创建

创建标准链就是在标准的制定、技术的改革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自主创新,同时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通过标准标准链的创建,使各项资源都能得到系统的整合,让政策、资金和技术都能有一个协调的统一,迅速提高我们的生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2.4先进经验的吸收

我们的电子信息发展技术标准大多都是在执行发达国家的标准,因此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的标准化发展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制定是在国内企业的标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要促进我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向发达国家学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努力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事业。

3结语

信息化建设 篇2

关键词:信息文化 税收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

一、信息文化的内涵

信息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人们借助于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从事信息活动所形成的、信息社会所特有的文化形态,是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样式。信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在通信领域,但随着信息概念向各门具体科学渗透,被纳入了哲学的视野。在研究信息的过程中日益倾向于探究信息的本质,逐渐赋予其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同时也赋予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信息是在信号的刺激下产生的,就其形成的过程而言,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不能据此否定信息的主观性,无论是生成的信息,还是生产的信息,最终都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而且随着人们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如果没有大脑的出现,就根本不可能生成和生产信息,这个世界也永远是充满各种信号的呆板的世界。

信息的本质是主观虚拟存在,而事物的本质则是客观实际存在。首先,信息决定于事物,离开了事物,信息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其次.信息不同于事物,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而事物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的。第三,信息具有一定的超越事物之外的独立性。因为信息是虚拟的、主观的,所以信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自由地进行信息运算,并据此改造事物。第四,信息对事物的反映有时是扭曲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基本上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相符合,有时超越事物之间的联系,并生产出新的信息。

智能信息是“情报学”与“信息学”发展融合的产物。在知识环境下,智能信息学注重对知识传播、获取、管理和情报交流的研究,以及“探索信息激活的规律”。目前,人类对信息的需求已从最初的单一需求转向了适用于各领域的决策信息需求,因此,智能信息已超越以往文献情报学及科技情报学的研究范围。传统的科技情报理论、文献情报理论正在与现代的竞争情报理论、工商情报理论、技术情报理论、安全情报理论等现代情报理论相结合,从而形成智能信息理论。

信息技术的使用也给信息社会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包括信息的获取、保存和扩散;信息的质量控制,可靠性、自由流动和安全性;普遍存取的扩大;内容的共享与交换;创建新数字空间的技术支持;公众意识;对多样性、拥有权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伦理性使用;以及新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信息技术的集成等。

二、信息文化对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信息文化改变了税收管理体制、组织形态和结构,未来税收工作的主体将围绕网络建构。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系统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信息和反馈作为运行与控制的依据,各种制度的运行也都建立在相应的信息传播技术基础上。税务征管也将围绕网络建立起新的虚拟社会结构及虚拟组织而展开税收管理工作。面对社会组织分散化和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信息文化将建立起社会运转的新规范,将引导税收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决定税收管理的新机制。

2、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日益依赖各种信息中介.并由此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同时,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信息心理和信息生产、传播、选择和应用等方式也受到信息文化的影响。一是信息时空观的形成。信息社会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时间不断缩短,空间距离相对缩小使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有更加时间化的趋向,即空间可以被时间置换。二是信息世界观的确立。传统的物质意识二分世界观将被信息世界观所取代,信息与物质、能量被视作是共同构成世界的要素,对于人们所生存的世界,信息更具有了无可取代的地他,其地位超过了信息和能量。三是信息价值观的确立。信息的特征决定着信息价值在增值中的作用。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各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信息拥有者在竞争中占据着有利地位,权力“从资本占有者手里转移到职业官吏和技术治国论者,及信息提供者手里”,信息的价值观得以确立。“信息经济”、“知识经济”都足信息价值的体现。

3、信息垃圾与信息污染挤占了信息空间,造成信息选择困难。大量的信息由于未经筛选而产生,其可靠性难免良莠不齐,甚至大量的虚假信息、失效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了信息环境。挤占了信息空间,而且无序的信息也使人难辨真伪。信息量的巨大不仅未能消除人们认识中的不定性。反而使人们无所适从,妨碍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4、信息超载与信息贫困的日趋对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着信息垄断的可能性,信息不对称性同时体现在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不均衡方面。一方

面,我们面对无时无刻不在产生、交换和使用的大量信息流。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却义难以获得实施征管工作必须的社会和纳税人的有效信息,出现有效信息贫困现象。信息超载和信息贫困同样给我们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带来危害。

5、信息依赖与信息焦虑日益加剧。信息时代,人们往往不加批判的接受信息的改造,日渐丧失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产生信息依赖。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特征,使得信息专家和信息部门逐渐成为各方面的权威。整个社会笼罩在一派“信息至上”的氛围中,过量的信息使人精神紧张、敏感,指纹考勤、排队机、管理卡、门禁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在口常_l作中的过分崇尚,信息化手段成为管理的亡具,税务_f部对信息化的恐惧感和厌恶感与日俱增。“信息能力”成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信息意味着权力。掌握信息的人就具有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不掌握信息的人则受到歧视,会产生信息焦虑。

6、信息生产和利用中的“马太效用”加剧。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具有自组织性,会产生自动的聚集效应,即在信息生产和利用过程,一口一优势出现,就会不断地加剧,自行强化运作、滚动。信息活动的“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社会信息的牛产、布局和利用过程中。同样。机械、片面、僵硬化的信息格局一旦肜成,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从而抑制信息化对税收工作的积极作用。

三、税收信息化建设的五大机制

1、从信息共享到知识共享,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乍产机制。信息文化环境下,以数据等形式记录的信息可以共享,而存在于人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智慧等(意会的知识)难以共享。但是,意会的知识通过知识的信息化,知识共享问题就可以被还原为信息共享问题。实施知识共享的可行性方案:第一,建立国家信息资源建没基金,对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成员给予费用上的补偿,用于共享信息的采集、合作编目、管理、提供服务等;第二,建立信息共同体,选择最易实施的合作编目作为信息共享的突破口,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存储、利用体系;第三,应当区别不同规模和地位的机构在共享中的责任,按照博弈论的原理,共享的发动者应当是那些规模大、受益大的机构;第四,信息共享要考虑信息提供者在信息共建与共享中所付出的代价。并给予相应的补偿;第五,实现信息的交流与整合。各部门要建立好自己的数据基础,积极开展数据收集和应用工作,形成互通互联的数据基础。同时,在互通互联的过程中,上级单位对各部门完善信息化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达到信息沟通和整合的目的。

2、提高信息素养与信息意识,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传播机制。”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索科夫斯基于1974年提出。概括来讲,信息素养指影响社会成员信息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作为信息行为激励因素的信息意识。由生存、工作、学习等目的产生的信息需要,以及实现信息需求所必备的信息能力。社会成员由信息意识这一内驱力驱使,产生信息需求,并在一定的信息能力的支持下,满足其信息需求。信息意识,则是人们对于作为外部世界的信息关系和作为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观念和自觉能力。信息意识,一是指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是人对信息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能够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迅速地捕捉住。二是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能把人的心理活动指向长久地集中于自身发现、了解、搜集、组织、运用的信息上,对信息的态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倾向。三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价值,并进行筛选。信息意识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

3、从工程思维到人本思维,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利用机制。税收信息化系统和设备是按照物理空间进行运算和工作的,而人类活动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人需将物理空间的信息进行比对和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用人文的思想去影响和利用信息化手段。反省目前的管理模式及其消极后果,应强调在借鉴和引进外国经验的同时应保持足够的自主性,保持足够的反思能力和反省态度,从工程思维到人本思维,惟其如此,才能使得借鉴和引进成为建设性的而不是相反。这对于克服并摆脱管理上的弊端从而真正走出其中的误区,无疑具有特别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4、在活跃、严谨的状态下,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信息选择机制与评价机制。

选择机制,即税收信息化建设需要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求得平衡。科学的一面包括软件开发规范、准则、实践、过程、方法;而艺术的一面则囊括丁人员的激励、协调,组织的设计等因素。因此,我的规则、方法设计应当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性。首先。过程控制。好的过程对于成功来说。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采用数控指标考核,对税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是必要的

,但同时却限制了实际税收征管工作,造成了人为调节比例,造成虚假指标的现象,我们应重点关注检查点,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应认识到过程不能够解决一切。其次,规划为重。水无常形。利用信息化手段也是一样,确保它随着时势而变。由于信息化发展很快,有时候对一些旧系统的整合、改造其难度比重新建设一套新的系统还要困难。因此,在启动大型、长期的电子政务项目的时候,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在一个完善的设计前提下统一运作。

评价机制,即选择利用信息时必须对其进行评价以决定取舍。科学的方法是对信息的评价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重点考虑信息的内容质量、信息的范围、易用性、信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信息的选择除了人工选择之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过滤机制进行自动选择。信息过滤包括智能过滤、合作过滤、深度过滤、分级过滤与推荐系统。

5、以信息伦理规范为重点,构建信息文化影响下的社会控制机制。规范信息伦理的原则:第一,信息过程的统一性。所有的过程、运作、变化、行为和事件都可以作为信息过程。这里所指的过程是活动的意识流。而不是程序意:义上的过程;第二,信息过程的反射性。任何信息过程都有必要的产生物。因此就要对它的信息后果负责;第三。信息过程的必然性。一个信息过程的缺失本身也是一个信息过程,这是对信息动态性的延伸。也是对静态编码信息普遍原则的一种扩展,对于思考行为与冗长伦理的区别至关重要;第四。存在的统一性。一个实体就是一个坚固的信息包,自身不包含任何冲突,可以被称为信息过程。一个冲突就是一个信息熵的存在,是一个所有信息都已经被完全消除的标志,信息伦理将每一个逻辑存在都作为一个信息实体处理;第五。的统一性。一个就是能够产生信息现象。从而影响信息圈的一个实体,最低层面的就是一个执行信息实体。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实体都是(如抽象信息实体等),许多有时也不会对信息圈造成显著影响,有的也可能不是可靠的;第六,非存在的统一性。非存在就是缺乏或拒绝任何信息,或称为信息熵。在信息伦理中,信息熵是一个语意而不是句法上的概念。作为信息能力的x,l-立面,信息熵标志着导致信息圈中内容、差异、模式和形式缺乏的信息的减少;第七,环境的统一性。信息圈是由全部信息实体组成的环境。这些信息实体包括所有的和过程、它们的特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规范信息伦理的方法。信息伦理是信息社会中的一种新环境伦理。它认为信息富有与信息贫穷之间、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数字分离是可以沟通的。我们所要做的是防止对信息质量、内容和价值的任何形式的破坏,即减少信息失真。信息通信技术的伦理性使用和信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安全和公用的信息圈。以培育交流与合作。沟通数字分离意味着要发展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应通过扩展、改进、丰富和开放信息圈来保证信息的质量、数量、多样性、安全性、隐私性和存取性。

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 篇3

(一)重视管理工作,打牢建设基础第一,为了能够确保供水档案信息化资源的正常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就必须重视和制定与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相协调的发展战略以及相对应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不断建立和完善供水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制度,明确档案信息管理的具体流程,实现供水档案信息的收集、让供水档案管理不断的标准化、规范化,为确保供水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正常运行,不断加强供水信息档案综合档案室的业务监督工作和指导工作职责。第三,在供水管理软件的应用上不断的进行加强,加大推广与供水系统相对应的符合规范的供水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加强对供水档案综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文件级的电子检索。第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综合档案室是归档文件的信息接收和管理机构,必须重视和严格建设它的信息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确保档案电子文件的可靠安全性、以及文件的真实完整性。严格执行双套制的管理方法,把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一起归档,以实现数字化档案室。第五,不断推动和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以及自动化办公的共同发展,不断发挥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站的重要作用,向社会提供网上咨询和查询的服务,有计划有目的上传公开的供水档案目录或者开放的供水档案全文信息。

(二)为水污染防控、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支撑近年来我国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水污染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而供水档案包括了水量、水质以及所有和水相关的数据,它对水污染防控解决水环境的问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例如2005年在松花江水污染的事件中,根据相关单位的综合供水档案资料,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反复校核,提出了污染带推移的情况分析,为松花江水污染防控工作指挥决策争取到了主动权。哈尔滨市政府就可以根据这些预测,实行相关的工作措施有效的控制水污染,以及降低水污染给当地市民带来的损失和不便。供水档案信息不仅在保障河流健康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维护人水和谐的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利用供水档案资料的分析结果,有效的维护河流健康,确保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饮水安全,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三)加强培训,建设队伍计算机技术作为供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际载体,这就要求了供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供水档案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和构建能够胜任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性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目前供水档案信息管理的当务之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培训,和培养队伍。第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把供水档案建设和与其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化管理技术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加入指导教学计划,采取相关制度鼓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通过业余进修、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供水档案工作人员管理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铸造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供水档案信息的工作人员。第二,不断引进与此相关的专业人才,以及先进技术,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供水档案信息工作人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第三,不断加强对供水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相关信息意识的培养,使供水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和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第四,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不断增强档案管理发展的原动力。

二、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城市保障能力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保障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供水管网犹如一个城市的身体血液,只有城市血脉畅通了城市保障力才能够提高。供水系统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之一,是保障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消防,促进城市建设进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水污染严重,经常出现爆管、漏损、能耗过高等各个方面的供水问题,阻碍了城市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供水系统发展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这种新趋势,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求,必须加快提高城市供水系统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实现对城市保障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城市供水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城市保障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三、结束语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篇4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依靠需求带动、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的策略,不断营造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环境,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主要任务

是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资源开发,进一步推广应用服务的重要阶段,全市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为:一是以规范网络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推行联合共建,互联互通为导向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实现机关、社区、行政村的全面联网;二是以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为重点,加快全市外来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系统、法人单位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进条块结合、业务协同的政府信息系统建设;三是以重点信息化项目推进为手段,抓好市民卡应用推广等综合性、应用型信息化工程建设,方便人民生活,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四是以营造优良的投融资环境为依托,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模式,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兴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全面启动全市3G网络建设,投入5700万元完成3G系统和站点建设,实现市区和各乡镇、农村地区的3G信号覆盖,覆盖率达到90%,年内开通高质量移动语音通信和数字通信服务。扩建市有线电视骨干网光纤达到96芯,新增光节点100个。推广有线数字电视,发放数字机顶盒1.7万只,有线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完成电信城域网扩容投资1100万元,城镇区域新建光纤网络投资600万元,宽带网络出口增加到10G以上。按照我市新农村建设“六网并进”的要求,对具备条件的新农村进一步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差异,拓展和延伸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全面实施电子政务网(党政信息网)升级改造工程,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设和管理原则,实现电子政务骨干网与各地、各部门非局域网的互联互通。同时根据各业务部门网络使用需求情况,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网对社区、行政村的延伸建设,实现线路复用和资源共享,减少网络建设重复投资,年内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体系架构和覆盖范围基本达到规划要求。继续推进全市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应用系统的推广和使用,启用新版全市电子公文传输平台,实现与市级公文平台全面对接,加快部门无纸化办公系统的推广,全面提升全市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进一步加强全市公文传输接口、CA认证管理、单点登录系统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推动不同办公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继续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完善党政信息网信息系统,充分加载对内信息资源,将党政信息网网站建设成为全市电子政务内部门户网站,成为我市各地、各部门信息、交换信息的总平台。继续抓好“中国”政府外网应用服务平台的建设,坚持以服务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功能、扩充资源,完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信息处理流程,增强内外网站信息联动功能。按照市民卡应用规划的要求,推进网上审批、网上个人事务办理、市民邮箱等应用系统的开发,充分发挥我市信息化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政府网站的功能和服务。

(三)推广市民卡应用。继续加强市民卡项目建设和推广应用,加快后续市民卡发卡信息比对和照片采集工作,年内完成市民卡批量发卡任务。要继续推进市民卡应用功能的拓展和建设,统一协调政府各业务部门卡方面的相关应用,不断加载市民卡政府服务功能。根据市民卡应用规划,全面启用市民卡社会保障功能,逐步替代现有城镇居民医保卡,同时在会议签到、公务消费、公务员及教师等事业编制人员工资以及养老金、救助金、抚恤金、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金、土地补偿款等方面实现市民卡的规划功能。要继续推进市民卡在公用事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公共信息亭市民卡服务功能建设,推广市民卡圈存、缴费、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年内要在市区公交刷卡应用的基础上,继续推广市区出租车“三机合一”改造,实现市民卡刷卡结算。积极尝试市民卡在单位内部管理、食堂就餐、智能小区门禁等方面的试点应用,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市民卡的服务领域和使用功能,发挥市民卡功能优势,方便百姓使用。要进一步完善市民卡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项目“一体化服务”的管理和服务原则,加强市民卡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市民卡挂失、补换卡及咨询服务等相关工作。

(四)提升信息亭服务。在现有公共信息亭试点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公共信息亭的布点和功能建设。根据松陵城区试点运行情况,适时调整公共信息亭的建设和经营方式,按照新建与整合相结合,经营与服务相结合,亭子与单机相结合的建设原则,及时调整点位布局,逐步整合现有报亭,完成全市50个信息亭的建设任务。要进一步突出公共信息亭信息服务的主体功能,在首期开展的电话费、手机费、电费、汽车票等亭上支付或购买业务的基础上,继续拓展信息亭缴费项目,逐步开发信息亭的本地化服务功能,把更多的社会服务项目纳入信息亭应用。要根据市区公共信息亭建设和经营情况,适时将公共信息亭向中心镇和社区推进,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方便百姓使用。

(五)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按照“一个交换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个交换枢纽”的建设目标,全面部署市级数据交换平台,建立全市信息资源库和跨部门数据交换应用系统。一是以市民卡为基础建好全市人口公共基础数据库,不断扩充数据中心的接入部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部门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外来流动人员信息采集和管理,建设全市统一的外来流动人员综合信息采集平台,实现信息统一采集、交换共享,通过公网在大中型企业、社区、村设采集终端,实行相互兼容、公网导入、转网维护、信息共享。三是按照诚信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要求,建立市企业数据库管理平台。协调市工商、公安、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实现本地企业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四是建设市宏观经济数据库,建立全市网上统计直报系统,以政府综合统计、部门行业统计为基础,为政府经济管理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经济信息服务。

(六)推进行政审批信息化工作。继续完善市行政服务中心“一照三证一章”联办业务系统,以全市企业基础数据和信息交换平台为基础,启动建设市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审批窗口联网系统,实现工商、税务、质监数据在行政服务中心的共享和交换,并积极协调民政、人事等部门进行数据联入。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一表制”行政审批服务体系的建设,对现有审批职能部门的各类要件进行分类整合、上网运行,将申报审批手续所需提报多个部门的基本信息简化为“一张表”,实现一口对外,内部整合,并联审批,限时办结,进一步简化手续,提高审批工作效率。继续推行网上行政审批,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可预审率达到88%以上,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七)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继续做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加快推进纺织品编码及电子条形码技术研发,促进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中心建设。启动市场物流智能化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工程,加快市场信息化步伐。继续宣传推广“中国绸都网”,努力塑造与有形市场相匹配的电子商务品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市特色产业为依托,围绕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培育行业性电子商务和中小企业信息平台,促进我市行业企业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切实加大对本地化软件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我市中小企业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大力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二)突出工作职能,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组织实施力量。按照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对项目实施和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市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能,以服务全市信息化建设为目的,在统筹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建设、公共平台推广应用、关键工程实施等方面发挥好指导、协调和服务作用,承担起全市基础性、综合性和跨部门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任务,优质、高效地推进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示范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力量,尝试推行部门信息主管(CIO)制度,实现在管理协调、技术对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好纵向和横向的联动作用,提升全市信息化建设和资源利用水平。

(三)强化监督考核,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化应用效能。各部门要按照各自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抓紧细化全年的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明确责任,落实到人,集中力量加快项目实施,促使项目尽早发挥作用。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信息化工作考核体系,对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情况,按照领导重视程度、组织体系建设、内部办公自动化与业务系统建设、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程度、向社会信息量、为机关提供共享信息量等方面进行年度考核。组织开展政府网站评比活动,结合全市政务公开检查,对各单位的对外网站运维服务水平、内部信息化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年度评比,推进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和网站建设切实有效地开展。

(四)注重安全保障,进一步抓好信息化安全体系建设。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体系建设。对重大信息化工程要从技术、管理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的保障工作。抓好全市电子政务网统一因特网出口的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各部门内部局域网的安全管理,制订相应的网络安全制度,确保政府内外网络的安全。要正确处理电子政务的开放体系和系统安全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各级机关部门的宣传指导和技术服务,在推进应用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