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案例分析论文(优秀9篇)正文

案例分析论文(优秀9篇)

时间:2023-10-30 06:27:37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案例分析论文(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法律案例分析论文 篇1

关键词:民法学;案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060-02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哈佛大学的医学院和法学院,以后在各国法学专业教育中被推广[1]。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呈现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讨,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使学生增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要按照选编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评论案例的基本操作步骤加以实施。案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在学术上形成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正因如此,自1870年至今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案例教学法日渐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3]。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准备

1.搜集、选编案例。以民法案例为例,可搜集发生在身边的债权债务纠纷、相邻权纠纷、继承权纠纷、离婚案件等等现实案例;可搜集网络、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上的案例;可通过走访人民法院和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中获取民事案例,亦可引用教师亲自办理的民事案例。

2.传授案例分析方法。一是法律关系分析法,二是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法律关系分析法是指以法律关系的理论为根据,对案件性质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运用逻辑“三段论”的方法加以准确适用法律、做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请求权基础分析法,是以当事人享有民事实体法上的请求权及原告提出请求权主张为基础加以分析考察,然后找寻该请求权的民事法律规范基础,最终确定该请求权能否得到支持的一种案例分析方法。

3.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要求,认真阅读案例,了解案例提供的事实、情节、数据等相关信息,熟悉和掌握案情,并查阅有关参考文献和法律法规条文,为分析案例寻找理论基础和法律根据,同时,对案例随附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分析。在这一环节里,允许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案例提出结论性意见

三、案例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应用

1.依据理论,精选案例。这是在“选编案例”的操作步骤中要完成的任务。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成效即教学效果如何,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教师选择的案例是否适当,是否能精确地揭示所学的民法理论。精选案例的基础和保证,在于教师自己必须先弄清、弄懂民法学的每一个概念和原理,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民法学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按照案例选编的标准和要求做好搜集、取舍和编排案例的工作。无论选择的是正面的案例还是反面的案例,都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都应当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都应当做到寓民法理论于精选的案例之中。

2.陈述案情,引入案例。这是“呈现案例”操作步骤中要做好的工作。教师必须把精选出的民法案例展现给或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课下阅读、思考,以为课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做必要准备。对案情进行陈述、将案例引入教学过程的时机较为灵活,既可在讲授某一民法知识之时进行,也可在讲完某一单元或章节之后进行,而其方式也较为多样,既可直接印发以文字叙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案例资料(有的案例可配以图表进行辅助说明),也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案情,对情节相对简单的案例教师还可口述表达。从案例教学的过程看,这一操作步骤体现为“案例引入”,即把自己或他人编写的民法案例向学生进行完整性的案情介绍、情节描述,同时提出切中要害的、关键性的思考题目和阅读要求,并可阐明该案例在民法课程中的重要性及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3.提炼理论,分析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最为重要的一步,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民法理论,帮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论是如何来自于实践,体会到民法与生活的紧密相连。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性要求,是教师必须围绕案例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分析案例通常采用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这三个逐层递进的步骤和形式。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阅读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判断民事法律关系,尝试作出案件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小组讨论可在课上或课下进行,以3~7名学生为一组,发挥集体智慧,以团队形式相互鼓励支持、分工协作、启发补充,找出该民法案例争议的焦点或症结,经分析讨论后形成小组共识性的结论性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推荐小组发言代表整理、完善发言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案例正式分析讨论阶段,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形成教学成果、使教学功能得以发挥的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教学的高潮部分。全班交流时,可以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况采用小组发言人宣读案例分析报告、接受和回答同学提问与质疑的交流方式;对能够引起学生间较大争论的民法案例,可采用分组辩论的交流方式,但需要教师及时准确归纳出各小组的观点或意见甚至有意突出冲突矛盾之处,以激发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

4.运用理论,重审案例。这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必要延续,主旨是在分析得出该部分民法理论后运用理论重新审视案例,体会是否正确地应用了这些理论,是否使理论回归了实践并指导了实践。因此,教师可以对该民法案例的假设条件、案件情节作出改变,或提供新的案例,要求学生运用在上一环节经分析讨论提炼出的理论做进一步的分析,为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巩固理论知识、应用检验理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空间。这一环节实质上是一个消化提升的过程。

5.归纳总结,构建体系。这是“评论案例”操作步骤中要实现的主题和达到的目标,也是课堂案例教学操作步骤的最后环节,一般由教师完成。首先,总结本次案例分析讨论的总体情况,肯定学生好的分析意见和新颖独到的见解,指出分析讨论过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评判学生的参与状况、发言表现和争辩情景,特别要指出案例讨论是否深入展开,分析问题是否透彻。其次,对围绕案例所设、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肯定学生正确的答题思路,进一步阐述、讲解问题所涉及的民法理论和法律规范,最终推导出该案例经缜密分析后形成的结论性意见或者倾向性意见。但是,教师的最后总结性意见不应是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是围绕教学目标对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制度等所做的阐明,即教师的归纳总结应当使学生明确民法学的知识体系,并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清晰度,解答学生在自行阅读案例时和在课堂上产生的困惑。

四、实施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实施方式的多样性

(1)课堂分析讨论方式。即将典型的民法案例提供给学生并同时提出若干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问题,在课堂上交由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可先分组讨论以形成共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具体操作时,教师要把握好时间和进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和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主张,积极发言,甚至“挑起”辩论。教师可以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设问、提示、暗示、设置疑团或充任反方辩手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步步地将案例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对分析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课堂分析讨论方式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方式。

(2)多媒体教学方式。严格来说,这不是独立的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而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手段的特点和优点在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趣味性和吸引力很强。运用这种手段时,教师可以在中央电视台或地方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以案说法”等专题栏目中选择典型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和展开讨论。

(3)模拟法庭方法。模拟法庭审判的案例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法律、操作法律的能力的好场所、好课堂。此种方法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分别扮演原告、被告、法官(或仲裁员)、律师、证人等模拟诉讼角色,训练学生从律师或法官的视角、用律师或法官的思维去分析和判断法律问题。模拟法庭审判的实践性很强,是能有效体现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否准确运用法律理论知识的综合“演习”。

(4)观摩审判。这种方式是学校和司法审判部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具体实施时,要事先同当地人民法院取得联系,然后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那些精选出的典型案例或是疑难案例。在观摩结束后,可要求学生谈谈具体感受和体会,也可在下次课堂上组织讨论并作出评论。此种方式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在民事实体法方面学习和验证相关理论,还能使学生全面了解民事诉讼程序,观察和学习法官庭审的综合技能,教育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法律公正,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缺一不可。

2.要发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组织、指导、引导作用。组织作用表现为明确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态度、条件和状况,选择好恰当的案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有效把握教学环节和进程。指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阅读案例,了解案情,把握案件的关键点,并提供给学生分析案例所要参考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引导作用主要是设计出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思考题来引导学生思维,在分析案例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渐次分析,一步步地把学生引领到理论高度并指引学生运用理论。特别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将学生的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既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又是引导者和激励者。

民法案例教学要高度重视民法学的实践性。要积极鼓励学生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内在智慧,要求其以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在质疑和探索的过程中,运用民法原理或民法规范去解决案例展示的民事纠纷。这明显区别于讲授法的“直白告之”的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 [5],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新工作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不仅关注“纸上的法”,而且关注“现实的法”,培养学生的法学使命感和法治社会建设情怀[6]。

参考文献:

[1]王俊霞。 民法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运用之探析[J].内蒙古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张海燕。 浅议案例教学法在WTO法课程中的运用[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3]嘉玛。 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发展现状[N].中华读书报, 2003-08-06.

[4]刘兆柏。 浅谈《民法学》运用案例教学的几点体会[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2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2]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9.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3

一、案例材料与理论知识点的结合

案例材料必须与要讲解的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则难以对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阐述。如在讲解需求弹性时,一些资料以2002年成都华西乳业将牛奶倒入下水道事件为例,解释说牛奶需求弹性小,使得企业降价也难以提高销售量而只好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这一案例材料认为牛奶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牛奶需求弹性小。这一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教学中也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迷惑。因为现实中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牛奶并不是必需品,其需求弹性比较大,价格降低,则需求会增加很多,而价格提高,则需求会减少很多。所以在这里,案例材料选择的不适当,会使得案例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案例材料除了内容必须与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材料来源最好是我们所处的生活与经济环境。如果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或感知的世界相距太远,也难以使学生对案例材料产生共鸣,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案例选择最好是本国本地区的案例,时间最好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发生的。因此,来源于国外的很多案例材料,可能与理论有很好的匹配,但由于制度、文化与习惯的差异性,这些案例材料不一定能为中国学生所理解。同样,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材料,由于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材料内容的现实说服力大打折扣,难以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经济泡沫的形成的原因及生成机制时,很多人列举了荷兰历史上的郁金花泡沫事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郁金花会有如此高的价值,会成为荷兰人抢手的投资品,价格会涨得那么离谱。因而,虽然这个案例能够讲清楚经济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但难以在学生中形成较大反响,也难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以我国2007年股市泡沫为例来分析,学生会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层次上的衍接

知识点有综合性知识、单一知识之分,同时,针对教学要求,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也有侧重,这就要求理论教学有不同的层次性。对于重要知识点、综合性知识,要重点讲、细致讲,而对于概念性知识点、非重要知识点,可简单、粗略地讲。与理论教学的层次性相对应,案例教学也有层次性,如对应综合性知识点,案例材料应有充足的内容与信息,并对其进行展开深入分析,对概念性知识点,则举例说明即可。如讲解供求定理,为了向学生讲解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加成方式来决定。可举一简单例子说明,如2011年飞天茅台53度酒国内价格为1050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为82.99美元(约合550元人民币),国内与国外价格存在巨大差异,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真正理解价格的差异来自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而不是成本的差异。而在讲完了供求分析这一部分后,由于学习了供求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弹性等多个知识点,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就需要有较多内容的案例材料来分析。如可将上述茅台酒的例子扩充内容进行分析,茅台酒的供给受到特定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因而其供给弹性小,而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茅台的国酒地位,社会及政府机关对其需求大。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由于是公款消费,政府部门对其价格变动不敏感,需求弹性小,因而茅台酒在国内市场是供不应求。由于需求与供给弹性小,厂家与经销商往往可以大幅度提高茅台酒的零售价格。但在国外,没有了国酒地位,也没有公款消费,所以国外对茅台的需求很小,需求弹性很大,所以价格远低于国内。通过将案例扩充,并且老师进行诱导式启发、问题式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刚学到的概念及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综合案例分析中,则可将前后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如综合性案例: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为何一涨再涨。则可以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以专题讨论的形式,由老师介绍、引导,学生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再次回顾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将之串联起来,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将理论用之于解释现实。

三、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案例教学的碎片化的结合

由于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大量地运用了数理分析、图形推理,前后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因而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案例材料则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案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案例教学因而呈现明显的碎片化。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从归纳到演绎,即从已有的理论来解释现实,或以现实中的案例来佐证、阐述理论。这一模式有其固有的优点,可以完整地将基础理论讲解清楚,体现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针对经济学理论与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在课堂上,老师应系统性地讲授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假设、运用条件及理论内涵要讲清楚,经济学理论框架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要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插入案例材料来分析,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单一知识点的案例材料,可以通过对其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分析来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阐述,使得单一的案例材料得到综合性运用。或组织综合性案例材料,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克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使之与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实现融合。另外,对过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等弊端应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案例教学的方式上进行改进。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上有取侧重、取舍,如针对非经济类本科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掌握的要求较低,在教学内容上,则重点讲解与现实更为密切的知识点,如在《微观经济学》讲课中,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可重点、深入地讲解;对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则可略去不讲;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可结合现实简单地、定性地讲讲,不必进行深入的数理推导与理论分析。第二,案例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师生互动。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提问或答疑式。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老师提问及答疑。这样既可节省时间为案例导入让路,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单向输入式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同时又避免教学中的“放羊”;

(2)讨论或辩论式。对于一些重要、疑难、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在老师进行讲授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老师进行引导与评议,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案例分析论文 篇4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

1.悍马品牌的视觉图象

悍马的品牌形象,是极具美国主义精神的。悍马所标榜的不是一般欧洲房车的舒适,不是一般日本汽车的节能,它具有美国车的强悍的外观,而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导的美国主义一一自由、活力、爱国主义以及其强大的高性能。下面主要从悍马的三集广告图片中做视觉图象的分析,得出悍马此一形象如何通过视觉图象做出其内涵的美国精神。

从悍马的第一集系列广告(如图1)中,几乎没有像普通汽车广告那样,用对车辆的外观及内饰的超大写真来对车做宣传,也没有像一些强调汽车的功能或速度的构图,更没有故作煽情的文字叙述。悍马汽车的这一集广告中,车辆在构图中的占位是非常的小,几乎对想看清楚的悍马这车型的受众来说有点残酷,它的图象设计者仿佛根本没有准备让你看清楚这辆车的车型。和它的占位相比,图片中更大的一部分是辽阔的场景,在这天高地阔的空间中,就只有这一辆悍马,它表现出的震撼,比普通汽车广告更甚。和无边辽阔的野外中,它的位置之小,显示出巨大的动力以及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选购者,如果没有强大的性能作为支撑,是根本无法提供其安全感,更者的是,当选购悍马的同时,选购者不单购买了一件交通工具,而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

在悍马的第二集广告图片中(如图2),它的图象并没有放弃第一集中的对于天高地阔的自由奔放的美国精神,续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强调出悍马汽车的高性能多用途。这一集广告中,它的图象与20世纪的艺术流派立体派的方法一致,其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广告按照一个固定视点构图的规则,用二维的形式来表现三维物象,即力图在一个平面上展示物体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广告图片中,作为受众看到的已经不想一辆车,而是一个巨大的机械物,它已经具有了除汽车外的其他机械功能,其霸气的一面充分展示,也是为其高性能多用途做了完美的视觉形象塑造。

而在悍马第三集的广告图片(如图3)中,是三集里唯一一集可以让受众清清楚楚地看到悍马汽车的外型。这一集广告图片中,仍然是继承了前两集对于背景的选用,仍是天高地阔的空间。在纯天蓝的色调中,选用了一辆鲜艳的黄色系列的外观车色,在两互补色中更突出了悍马的外型。而从图片所选取的角度,底角度、广角镜的运用,使悍马的车型显得巨大而张狂。

悍马这三个系列的广告中,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其形而上的美国精神,没有从车辆的本身做太多的特写,而是在其广告中通过视觉图象的符号树立其形象。让受众通过其视觉图象接受更多起精神上的传播。这系列广告做出了,让受众先从精神上确立品牌形象,怀着对这一品牌通过传播给受众的,在受众心目中以确立的信念〔〕,再回观这一车,其起到的作用是双重分量的。悍马这三系列广告的成功之处正在此,先确立其品牌的内在精神,让受众在选择车辆时首先想到其精神所在,再加上一定的质量性能,便是悍马这一品牌的特性。

2.悍马品牌的视觉传播

在理解悍马这一品牌的传播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理由:传播适应理论(CAT)。首先,从悍马品牌传播的社会心理状态而言,需要确立的是,悍马这一品牌是美国本土性的一个品牌。从它的产生,它是美国军方所使用的一种特殊军用汽车,后来在改进后变成民用汽车。正如在美国人心目中,看到购买悍马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其政治主张并认为其是爱国主义分子。

在美国这一社会中,社会结构是呈现榄型的,上层的下层的人数基本偏少,社会中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美国的消费中坚是中产阶级,悍马的品牌传播目的与注重对方也就非常明显了,其传播目的当然就是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而受众的目标层,锁定在了拥有庞大消费力量的中产阶层。只要目标对准了中产阶层,其实就是对准了所有拥有购买能力的社会阶层。

而悍马的社会语言策略、行为与技巧、标记与归因便在其投放的广告中得以说明。悍马选择的传播手段之一,也是影响范围最广的方式广告,便用了许多视觉图象作为载体。在美国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大的快餐型社会,而且其目标受众是中产阶级,而非学者、欧洲似贵族,选择用视觉图象为载体,是最可行的方法。作为主要载体的广告图象,它选取的方式是用形而上的精神作为主要的入导方式,结合其品牌所在的社会,便起到了非凡的成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美国形象。

3.跨文化传播理论

悍马这一品牌到中国后,这一品牌的受众、消费层、精神内涵都发生相当的改变。悍马品牌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投放广告,但并不为国人所陌生,尤其与富豪阶层,更是对此顶礼膜拜。悍马不再是中产阶级所能消费起的,它所象征的也不再是美国精神。它已经是富豪阶层用于显示身价的工具之一,是否具有内在精神已经高性能多用途无所谓。对于悍马H3这款车来说,中国人买车的经济负担是美国人买车经济负担的13334/80=167倍。在如此高负担的情况下,中国人对于购买悍马这品牌的车仍然热衷。这是通过何种传播途径得到的效果。

首先,所有传播活动都合有某种程度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在美国与中国这样两个文化差异大的文化体系中,在美国到中国的传播中已经首先起到了传播变化。悍马品牌的本士性代表美国文化,而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非相关性,就是造就这一传播发生调整的原因。

文化不是独立于社会状况,而物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但就考虑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上,其物质基础也不能作为忽略的部分。传播时的物质环境对传播误差的影响,也解释了悍马从美国文化到中国文化中出现的误差。美国似的霸权主义已经事实存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实力、文化接触等,已经渗透的如此不均。当环境对传播的一方有利,或传播的一方势力较强,则另一方就会感到调整的压力。传播者的调整越多,其文化理念的变化越大。故此,悍马汽车的品牌定位从本士性到中国的本地性就发生了相当的变化。

其次,在中国国内悍马品牌的传播模式是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模式所传播的。悍马品牌在中国没有投放任何的广告,而购买者或者说知道其品牌的人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呢?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5

关键词关键词:软件需求工程;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2018302

0引言

《软件需求工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软件需求工程的过程、任务、常用的分析模型与建模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需求领域的各项方法与技术,具备作为软件需求工程师所需的专业能力[1]。由于《软件需求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程重点在于阐述一般原理和方法,对于如何基于这些原理指导实践阐述的不够。因此,采用传统的偏重于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很多学生感到内容抽象枯燥,常常是似懂非懂,甚至觉得本课程没什么实用价值,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对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分析为主线,通过案例设置教学问题,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解决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2]。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其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实践经验,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理解并感受到软件需求工程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思想,更好地掌握软件需求理论,本文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软件需求工程》教学模式研究。

1基于案例的《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是对软件需求各方面的技术,用案例分层次地进行教学,根据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结合理论进行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需求验证、需求管理等需求开发过程学习,体现需求工程的原理和实践。通过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需求开发和需求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的实施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1.1理论教学

采用分步递进的案例分析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步:

(1)教师先系统讲授需求工程每一步需要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在讲理论知识时针对比较抽象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穿插一些案例,但案例一般不宜过长,不适合论证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例如:在讲到需求获取技术时,会讲到需求获取是需求工程中最重要的过程,获取用户需求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解决了困难才能获取完整的用户需求。对怎样解决困难,学生会很迷惑,这时就应该通过案例说明,可以举这样一个案例:假如要给一个企业开发一个财务管理系统,该企业的会计年龄较大,缺乏计算机知识,不想使用财务软件管理账务,因此对需求信息的收集工作采取消极态度,不愿与需求分析人员交谈,这就是进行需求获取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①先给老会计讲解使用财务软件管理账务的优点;②演示操作计算机的简单过程;③演示已有的财务软件,主要演示处理数据的速度。通过教师讲解案例,进一步阐述相关理论的现实应用及意义,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和认识。

(2)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教师拿出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如: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根据讲授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需求获取章节讲授结束后,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来分析需求获取的整个过程:确定需求开发计划、确定项目的目标和范围、确定调查对象、获取需求信息时应采用的方法[1]。在获取需求信息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获取对象给需求分析人员提供软件需求。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在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进行此步骤。例如,教师在讲完“软件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需求验证”知识点后,学生选择一个案例,分组练习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每组由4~6名学生组成,每组学生担当不同的角色。这种案例一般是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需要用较长的时间分析。分析过程中要求学生亲自获取相关信息,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案例的具体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只给出指导性意见。案例实施时,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案例分析方案。要求运用软件需求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按照需求过程规范分阶段实施,各小组应独立完成项目,每个阶段都要有成果;接下来,小组成员向全体学生讲解案例,讲解结束后其它小组就此案例进行讨论,共同研究需求分析过程;最后教师评分总结,并要求该小组写出案例分析的相关文档。

1.2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实践题目主要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软件系统,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程技术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名学生,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题目,严格按照需求工程过程完成,并编写过程材料。实践教学中采用分阶段的案例教学法,分为需求获取、需求分析、规格说明和需求验证4个阶段,每一阶段教师要制定具体实施要求[4]:①需求获取阶段:要求先制定需求获取计划,组长给成员分配任务,并到相应的单位进行调研,获取需求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获取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撰写需求文档;②分析阶段:要求小组成员对获得的用户需求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对于错误和不确定的需求,小组相关成员要再次进行调研,找相应用户获取完整、正确的需求。采用一种建模技术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建模时对组内成员要进行分工协作,例如:学生的实践题目是信息管理系统,应该采用结构化的需求分析技术,用到的建模技术主要是分层的数据流图,可要求1名学生画顶层的数据流图,2名学生画中间层数据流图,2~3名学生画底层的数据流图;③规格说明阶段:要求学生以文档的形式给出在需求获取阶段和需求分析阶段所获得的所有用户需求和需求模型,即规范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说明书采用IEEE标准830-1998模板,描述语言采用自然语言,最后需求规格说明书要打印提交;④验证阶段:要求学生采用正式评审的方式进行,本组部分成员和其它小组的部分成员组成评审会,并扮演不同的角色,组长扮演评审会的主持人,组内成员扮演作者和记录员,其它组的组长扮演评审专家。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对每组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点评,并给出相应的成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语

《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符合课程建设的要求[5]。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基于案例的软件需求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证明该方法能寓理论于实际,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对促进教学改革和加强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等。在今后的教学模式实施中,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以保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毋国庆。软件需求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彭佳红,彭佳文,曹晓兰。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 11(11):6062.

[3]何成万。注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软件工程教学实践[J].软件导刊,2008,7(7):176177.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6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

随着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在我国的逐渐普及,国内各高校都将西方经济学列为经济管理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西方经济学这一学科理论性较强,在学习中还需要借助于大量的数学公式、图形以及经济学专业术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近年来,已经开始了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用以解决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所遇到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作用

经济学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从人们具体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中抽象出一定的规律形成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借鉴和引入了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使经济学理论研究更为科学和严谨,但同时也变得枯燥、复杂、难以理解。这种特点使在本科阶段学习经济学的同学对其很难提起兴趣,更难以熟练掌握。但是,经济学毕竟是来源于生活的,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利用更加直观的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将枯燥的理论还原为生活。具体来说:

1.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抽象的经济理论

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就这门课程本身来说,对经济管理类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就好像盖楼房,地基打牢了盖的房子才能坚固,西方经济学学好了才能在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相关的课程时更加游刃有余。

通过案例教学法,将更加具体和丰富的实践结合到枯燥抽象的经济理论中,使其形象化、通俗化,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易于掌握。例如,“机会成本”这个概念,不仅在经济学比较重要,在财务管理学、管理学等课程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讲解时,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概念去解释,则拗口且不容易理解。但是如果引入案例进行讲解则学生会更易于掌握,如可以让同学们计算一下上大学的成本、选择观看演唱会的成本等等。

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特点,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和迷茫,虽然这些理论来自于实际,但是学生往往不清楚学习这些理论对现实生活有何意义,经常会出现“学习西方经济学到底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若不使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能够帮助他们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中引入的案例都是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可以将理论和实际很紧密地连结起来,尤其是一些正在发生的经济热点问题,特别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思考的主动性。例如近期发生的新一轮工资上涨现象就可以用若干经济学相关理论来进行解读,针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结果没有统一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一话题和条件下,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非常高,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也得以提升。

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对于本科生来说,由于对经济学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除了打好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外,经济思维的培养也是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科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但在有些时候,解决和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成熟性。经济思维的培养可以使大学生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成熟。通过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和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提高他们关注经济的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等等。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们逐渐生成一种经济思维,从而在考虑问题时更加成熟和理性,提高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形式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采用合适的形式进行教授,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主要适用于在讲授新课时。学生在接触新概念或新的知识点时,思维往往趋于固化,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如果用生动的案例来解释呆板的理论则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很好的点化作用,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生活的实践,打破学生在学习理论时的思维限制。例如对于价格歧视这个概念,各级价格歧视都可以选用一些案例来进行解释,学生们如此便能意识到原来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价格歧视的影子,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思考,如果他们自己是商品的卖方,那么如何才能合理运用价格歧视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2.课堂讨论案例

用于课堂讨论的案例可以有两种具体的形式,一是在每一章的开头作为本章内容的引例,二是在每一章结束时作为本章内容的总结性综合案例。

作为引例的案例,教师需要在每章开始时选取相关案例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与本章内容相关的问题,但不做解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等到本章学习结束,再对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顾,请同学们利用本章出现的相关经济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作为在章节结束时的总结性案例,教师需要选取与本章理论相关度较高的典型性案例,首先请学生自由发言,阐述个人观点,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分析。例如在需求与供给这一部分,在课程一开始引入去年猪肉价格上涨的案例,请同学们思考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课程结束后利用供求定理等相关理论来解释。课程结束时,可以请同学们讨论1990年美国征收的“奢侈品税”为什么会成为最短命的税项,并利用供给理论和弹性理论共同来进行分析。

3.综合案例讨论

综合案例讨论主要是在有相关联的几章内容结束后进行的大案例讨论。案例涉及到的经济理论比较复杂,不能够仅以某一章的内容进行分析,需要考查到学生对若干章节理论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在案例的选择上以讨论式案例为主;在发生的背景方面,以选择本土化、现实经济学案例为主。例如,在学习过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后,可综合生产要素理论、总需求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内容,让学生讨论“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4.课程小论文

课程小论文一般在课程结束时,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布置。小论文的选题一般以当前经济热点问题、某一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社会经济生活等为对象,请学生自行拟题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以2000字左右为宜。通过撰写课程小论文,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化对

相关经济理论的认识。最主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可在审阅完成后对小论文进行综合点评,指出各自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案例选择要注重典型性,并注意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分析案例是为了说明理论,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内容必需能够说明理论所要传递的含义,并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最好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兴趣。

除此之外,案例的选择还要注意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很多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案例都诞生在西方国家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都有一定差异。例如,目前我国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很多都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缺乏既有我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对有西方国家背景的案例进行科学的取舍,取其精华,另一方面也要大力收集和整理有中国特色背景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将经济理论和我国的经济热点、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

2.教学方式上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案例讨论不能是教师唱独角戏,要特别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最好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交互式教学。具体形式可以有:(1)学生回答问题。由教师导出案例,然后根据案例所反映出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做点评。(2)小组讨论。由教师导出案例,学生自由分成若干组,每组5名同学左右。各小组针对案例进行自由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整理,由一位同学负责阐述该组观点,最后由教师做出点评。(3)建立学习小组。该种方式主要在课下进行。由一到两名学生负责组建学习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小组活动。组员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收集整理相关案例,在小组活动时进行发言和讨论,同时由专人负责记录小组活动内容。教师可参与小组活动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也可针对小组活动记录进行点评。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信息社会互联网上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不乏趣味性,科学性的精彩案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博采众长,还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灵感,提高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尤其可以选择一些热点的、能够说明一定经济原理的短片进行播放,将比纸面上的案例文字更加生动,更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有效地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许晓红,李定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师,2008(8)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7

论文摘要]当前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具有体系成熟但案例不足、教学者重理论兜售而轻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不利学生自主探究等缺陷。导学过程应予以重大变革,实施差异化的真实公司案例导教导学模式,大量开发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的财务分析专题案例和综合案例仓库,推行标准化实训与考核,丰富导学资源,不断引入和探索最新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并调整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将写作、排版、答辩等要素纳入考核体系。

全国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基本上都开设有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该课程有其特殊的目标定位,其目标决定了其基本特点以及改革动因和方向,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如果与其不符或有差距,即是本课程的改革对象,本文着重从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围绕这一基本思路展开论述。

一、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基本上都开设有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但教学过程存在的诸多不足值得重视,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安排体系成熟统一,但案例不足的缺点明显

各类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沿用了多年来基本成熟的模块化编排体系,在顺序上一般先安排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专题性分析理论方法,后安排综合分析的理论方法,这是很成熟的方法,主张继续沿用。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些教材案例比较单一,从头到尾沿用某特定公司的数据,每个专题理论的举例分析都只有一个,显得不够灵活,学生如果换家公司进行分析,往往很不熟悉,捉襟见肘。甚至有些教材编写的各种案例之间前后不统一,往往给后来综合分析的教学带来不便。要使学生达到较好的把握和熟练运用,单靠教材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线教师认真收集整理一大批案例,于教学时大量使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技能,没有这样的锤炼过程,效果难以显现。一些院校编写了案例与习题册,但遗憾的是,又往往与教材章节模块编排严重不统一,甚至有许多无用或无关的庞大案例,无法真正操作,使学生思路受到干扰,估计编者完全是为了应付项目而草率成就的,其实这类所谓的案例集价值效用非常低。也有一些案例是虚假的数据,属于编者个人闭门杜撰的数据,其与企业实际的情况相差甚远,以这样的假设数字来迎合理论,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二)教学过程重理论兜售而轻实际应用

由于务实观念的缺乏和钻研精神的不足,许多从事财务分析的教学者按教材既定编排讲解,时间过多地耗费在按部就班的理论兜售中,没有“实战训练”的意识,显得理论多却无用武之地,既不去收集整理真正企业的各种财务数据,也不会针对特定的实际公司做出有价值的分析结论,失去了本学科的本来价值和意义。教学者至多是编写或者引用一些选择、判断、问答、计算之类的习题进行训练,即使学生做题能力很高,但这样的美丽形式之后,其实质效果往往很差,也是教学者不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的重要体现。由于不注重本学科本身意义的思考,过于按传统思路设计课堂,导致学生重计算而轻分析,在数字游戏中逐步迷失了课程的真正方向。

(三)课程教具落后、讲解抽象虚幻,学生很难步步跟进

会计报表本身具有矩阵特点,数据复杂多变,数据关系严格统一,分析需要借助于大量计算加工过程和表格进行,如果单纯运用黑板和粉笔的方式,会消耗许多口舌告知学生的数据定位,浪费许多时间描画各类表格,并且还要使用落后的计算器进行运算,使得课堂效率大为降低,分析过程的时间就会被大量挤占。而如果难以调节课堂气氛的话,学生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陷入疲倦而放弃了分析环节的听讲。但如果采取多媒体演示(尤其是excel表关系)往往会事半功倍,讲解清晰直观,演示具体快捷,计算迅速准确,使得数据表格计算的时间大为缩短,为分析环节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精力,易于师生很好地达成其目标。很可惜,许多学校在会计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以及office数据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

(四)导学行为缺乏目标驱动,自主探究的潜在动力没有充分调动

兴趣是学习第一动力,任务驱动是行之有效的实现方法之一,它集中体现在课堂架构的设计思路之中。任务驱动的本质实际上是目标驱动,不仅仅涵盖教学者日常导学的引入上,还应当形成常规,使学生在整个学期整个课程自始至终都明确其骨干任务,并将其作为敦促学习的持久化动力。但从目前情况看,任务驱动还仅仅停留在小打小闹水平上,是教师偶尔的设计,而且设计被看作是件艰辛的工作,往往难以持续。而学生则因教师的偶尔设计被“偶尔驱动”,并没有形成常规自觉的导学模式。由于教学总体思路的滞化,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高职学生潜在品质没有得以充分培养,降低了该课程的学科价值和最终成效。

(五)实训力度相对薄弱,教学成果难以检验,学生写作能力并未持续培养

依据多年来的一贯做法,目前的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日常练习基本上采取选择、判断、问答、计算、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而且许多数据是教材编者主观假设的,训练效果与实际工作形式相差甚远,不利于掌握实际技能。其实,本课程具有突出的模块化、专题性特点,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针对特定小型专题形成套路式项目导学、设计固定格式的信息表,要求学生按规范分步骤分析判断,最后形成基本一致的结论是完全可能的。由于各企业财务数据千差万别且容易获取,给同学布置各自不同企业、而操作方法却相对统一的分析任务,既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风气,大幅度消灭抄袭弊病,又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的技能和规范写作的习惯,实现本课程的衍生目标。此外,本课程还可以通过大作业形式实现项目考核,给学生布置各自不同的企业财务分析任务,提交大篇幅综合性的分析报告,作为评定其学习实绩的基本依据,即类似于本科院校实施的课程设计,学生边做边学、学有所得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这无形中又提升了他们敬业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但遗憾的是,目前各院校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中,项目实训力度严重不足,课程的本质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实现。

二、财务分析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依据课程本质目标、特点,针对目前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思路。

(一)采取差异化的真实公司案例导教导学模式,实现持续驱动

采取的办法是精心设计出固定格式的excel报表分析模板,但要求同学们各自选择不同的上市公司数据展开分析讨论,既可以作为常规实训使用,又为项目考核准备了充分基础,使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导学方式贴近工作实际。它包括小型项目驱动和大型项目驱动。小型项目驱动主要针对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债务风险、发展能力、财务结构、利润结构、横向趋势分析及各类因素分析等局部专题,按模板指定格式自动生成的数据展开分析,各专题均可形成几十套上市公司分析数据和报告,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这种小性项目驱动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风气,大幅度消灭抄袭弊病,又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的技能和规范写作的习惯,实现本课程的衍生目标。大项目驱动主要针对本课程后阶段的学习和考核进行,通过大作业形式提交经过不断完善和规整的大篇幅综合性分析报告实现,必要情况下展开辩论大赛形式展开,并作为评定其学习实绩的基本依据,这十分类似于本科院校实施的课程设计,培养务实的作风。不管是小项目驱动还是大项目驱动,都是导学双方的自觉行为,从课程开课前直至期末考核结束后,项目驱动均能自动实现持续化、常规化,对该课程的改革模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开发标准化案例仓库,丰富导学资源,方便全程考核

本课程十分适宜项目教学,且实用丰富,课堂上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传递财务报告等信息的优势,大量引进案例,在同学之间开展辩论,深入把握。同时,在学期后段安排综合分析报告会,交流观点,激发碰撞。要把学生的分析成果适时转化为导学案例、试题资源,日积月累,不断完善。

(三)加大实训力度,以物化成果检验导学绩效,并持续培养其衍生能力

日常练习要尽可能减少选择、判断、问答、计算等形式,训练形式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方式,以利于掌握实际技能。因此,要在学生逐步完成各家上市公司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利用资源适时推出标准化的活页式课堂实训卡、课程成果卡,作为常规实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标准化是指纸张、表格、大体基本思路格式统一,便于规范操作、积分考核、持续登记及资源备份。应当用一年左右时间逐步完成标准化活页式课堂实训卡的制作,并不断完善和丰富。同时,要将实训贯穿于导学全过程,二者不予严格区分,互相借力,实现完全融合。

财务分析重在分析,而分析的物化形式——分析报告需要严谨的思维、恰当的语句、符合规范的文稿写作加以表达,尤其是分析性结论以及为了论证各种结论而引入的各种客观数据都需要认真斟酌,需要用恰当的语言予以串连,封面、目录、正文、附注、参考、后记等页面关系,标题、段落、表格、图形之间的搭配等,以及辩论前的准备和辩论过程的交锋,都会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各种矛盾,需要其不断克服,会计报表分析课程可以有效训练他们的写作与排版技能及应变能力。导学和考核过程应当把这些能力要求纳入打分因素,培养其适应职场文案等工作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不断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分析方法,课堂设计精炼科学

要随时形成新的认识、架构新的体系、拓宽教学内容,务必使理论方法与实务界紧密接轨。要对原课程标准、原教学计划作许多调整,废弃重复、过时和不切实际的理论和项目,经常性地增加新观点、新方法,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报告的撰写,重新组织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科的实用性拓展其内在价值,并且应在电子资源和作业上得以体现。

(五)课程考核重应用检验,将标准化实训、辩论、真实公司财务分析报告成果纳入体系综合评价

导学和考核过程应当把写作水平、文档排版、答辩效果等能力要求纳入打分因素,引导其适应办公室职场工作的能力。考试无论采取闭卷或开卷形式,都要基于同一公司案例完整数据形式,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1.题型紧扣学科特点,均采取综合分析的方式,通过给定的数据表格,要求完善有关资料并展开各方面的专题分析,考察其分析与概括能力,集中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有利于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2.数据资料要集中统一,均来自于同一个上市公司,讲求真实和时效,分析结论有价值,先各专题分析,后综合评价,提升辩证思维和提炼能力。

3.内容全面,应涵盖本课程基本知识单元,题量大,且要点要明确,有利于考察同学们的敏感性和操作能力。

总之,当前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具有体系成熟但案例不足、教学者重理论兜售而轻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等缺陷,导学过程应予以重大变革,实施差异化的真实公司案例导教导学模式,大量开发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的财务分析专题案例和综合案例仓库,推行标准化实训与考核,丰富导学资源,不断引入和探索最新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并调整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将写作、排版、答辩等要素纳入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8

一、何谓体育教学案例

体育教学案例就是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事件,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再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进而揭示其所呈现的现象价值和所蕴含的规律。

二、体育教学案例的表达形式

1、意外式教学案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发生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事件和问题进行研究的案例。其特点是问题集中、矛盾突出,故事虽然不复杂,但能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启示。

2、主题式教学案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某个环节,按照作者的需要说明某一个主题,表达某一个思想,体现某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的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3、综合式教学案例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的典型实例,就某一问题或现象引发的思考,从多维度以理论剖析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师生教学活动为主线,对学生突出表现和教师教学机智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

三、体育教学案例的要素

一类是对典型事例、教学片断或某个环节的简单叙述、反思和评析。这类案例的要素一般包括标题、背景、故事描述、分析与反思。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另一类是将某个问题置于特定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中进行研究,以研究的问题为主线进行描述。这类案例的要素一般是由标题、案例的背景、问题的提出、案例描述、案例的反思与评析、得出的结论等几个程式化的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篇幅较长,事例较多,过程复杂,文章更趋向于理论研究。

四、体育教学案例与一般教学文体形式的区别

1、与教学叙事的区别

教学叙事是指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它重在叙述,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还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而教学案例是就教学中存在的某个事件进行简单回顾或描述,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最后还要认真反思,总结揭示其规律。

2、与教学论文的区别

教学论文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总结,并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案例是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是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描述来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广义地讲教学案例也是教学论文,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论文都是教学案例。

3、与教学设计(教案)的区别

法律案例分析论文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29-05

收稿日期:2014-06-03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技能培养机制创新研究”(JG2012A009);湘潭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教改科研项目“全真法学案例演示教学研究”(FXYJG002)。

作者简介:胡军辉(1976-),男,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我国现有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务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法科毕业生到实务部门后,要能够适应审判案件、处理案件、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1]。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升实务技能的机会,也没有培养学生活跃的法学思维方式,因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对此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新的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现特撰文加以介绍,以期有益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含义及其核心要素

所谓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在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挑选其亲自参与过的法律案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然后由教师对案件的真实处理流程及结果进行演示,比较案件模拟演练与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案件的处理流程、技巧与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真实案件的运行状况,进而拓展学生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实的案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案例必须是真实的”[2]。全真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方法成功运用的基础,因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实的司法文书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详细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全面地认知真实的司法运行状况。而且,教师作为案件的真实参与者通常有机会也有必要对案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其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转化为了教学的准备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思考,他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诉讼技巧等内容的全面传授。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花上几个月来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学课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的模拟演练。在教师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案件主体角色来参与案件的处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需要承担特定的任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制定最优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司法实践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3)教师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演示者。教师在课堂讨论当中,应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点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件模拟中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优点、不足和问题。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见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演示案件的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比较学生演练的方案和案件实际的处理方案,引导学生评价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案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后的总结。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讨以及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等对于案件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课时间短、任务重,对于“知识养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课后学生的系统总结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成功运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其他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者们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案例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现有案例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与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均通过模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选择自身参与的案件作为授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示范和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件素材分角色进行演练。(2)与亚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所谓亚案例教学法是通过高度激活教师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最大化、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亚案例教学法都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学生模拟、教师演练、点评与总结等亚案例教学法所没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养。(3)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比较。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教学科研团队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吸收美国“个案教学法”精髓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真实案例教学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一,前者强调案例是由主讲教师曾经实际参与过的案件,后者并无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对每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而是将案件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后者则要求学生对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学习;其三,前者同时包含了学生演练和教师演示两环节,后者仅强调学生的模拟,对教师的演示并不特别强调;其四,前者要求参与案件模拟演练的学生根据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书,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演练,而后者提供给学生演练的素材是已经形成的真实案件材料和文书,相比之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受到了限制,难度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案例性”特点。这一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讲解和法条的教授为主,而是注重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来传授法律知识。(2)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而言,实践性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又体现在教学结果之上。一方面,学生查明事实、分析法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达到了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特点。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案件的真实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实性两个方面。真实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其反映了真实的案件事实、反映了真实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实的法律运行状态。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真实的法律社会,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获取真实的法律实践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特点。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老师演示教学与学生模拟分析的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的方式来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时间范围并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学环节。(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特点。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生的讨论、模拟和总结,教师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部门知识,比如一个案件的顺利解决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识又涉及到实体法知识,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识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识,还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识。(6)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合作性”特点。全真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在案件讨论和模拟阶段,不同组别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意识到合作在司法实务中的重要价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课前准备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项:(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是谙熟实务技能的法律实践者,其应当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角色参与过大量案件的处理,具备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相当的实务技能;其次,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实务技能和讲解、演示和传授实务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师需要积累大量且比较齐备的案卷材料。(2)对听课学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对适用课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法学学科,而对于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则不宜使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设置了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机会;(4)对授课设备设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师演示等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挑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法律知识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等来综合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难度要适中,具有典型性,在时间上优先考虑新近发生的案件;二是增补案卷材料。现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据案件实际的处理需要而准备的,可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实是否具备教学所需的所有法律文书和资料,如果没有,须尽量相办法增补,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对法律文书资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在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样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阶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师介绍案情并对学生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案件的大致情况,案情介绍可以从当事人、法院或者人等不同的主体视角来进行介绍,这取决于教师办理案件的角度和拟开展教学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绍案情应当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况下只需介绍本课所演练的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主体、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关信息透露得过多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演练的难度,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绍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分组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学生的人数、法律实务能力等因素来确定。(2)分发材料,确定各组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学习小组所拥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运用的方法、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应当明确负责人,由负责人来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环节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二是强调各组学生的独立讨论,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查询各种资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条文;四是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讨论报告。(4)学生对案件进行模拟演练。在案件分组讨论工作完成后,学生开始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授课教师主持,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扮演预定的角色,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演练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的司法环境,要立足现实的案情和情境。模拟演练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处理流程全过程进行。(5)点评与全真案例演示。该环节包括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关于模拟演练的点评。学生可以对分组讨论所形成的案件处理方案、模拟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点评。点评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二是教师对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包括对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书的展示、具体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内容,教师的演示和点评可以交叉进行。三是比较全真案例处理过程与学生演练过程中的各环节和要素。(6)撰写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课堂总结。撰写课堂教学总结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对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所运用的法律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总结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内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关系、各方主体的核心利益、各种案件处理方案的利弊以及个案处理的心得等内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实务技能提升路径及其教育价值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