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乡土文化论文【最新5篇】正文

乡土文化论文【最新5篇】

时间:2023-07-04 11:29:30

光阴似箭,岁月无痕,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是时候在工作总结中好好总结过去的成绩了。那么如何把工作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整理的乡土文化论文【最新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乡土文化 篇1

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同时针对乡土文化在职高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予以分析,为其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乡土文化、职高政治、教学

乡土文化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总和的一种意识形态。乡土文化中不仅民族智慧和民族情感,又兼又人文性、知识性和伦理性。新大纲中指出“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人文性教育的要求,通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熏染,培养学生对家乡上虞和的热爱,唤起国家的政治自豪感。乡土文化实际也是职高政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

一、乡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上虞传统文化的继承

我国拥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的国家,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之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是中华孝德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孝贤辈出。乡土文化与职高政治教学的有机结合,实际是对上虞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继承,对上虞传统的语言文化、乡土的亲和感,重新发现先辈的智慧和价值。

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同时,接触自然、历史、艺术等等方面,有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政治素养。发扬乡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展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实现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传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的双赢。

(2)职高教育现状的需要 现阶段,大多数职高学生是由中学毕业后上职高。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双差生,成绩和品行较差。政治课堂教学往往单一地依赖于教材,忽略乡土文化,偏离实际,学生久而久之会有厌学、叛逆情绪。政治科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人文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将上虞乡土文化中孝德文化渗透到教育中,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让学生带有家乡文化中灵气与“地气”,对家乡产生的热爱之情和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3)塑造学生世界观、提高实践能力的契机

学生生活在“德孝“的文化之乡,通过乡土文化和课堂教学的结合,利用乡土对学生“近、熟、亲”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自身周围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通过政治课堂教学对家乡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使学生培养关注家乡、周围社会环境和现实生活,进一步政治教学目标中爱家乡、爱祖国等思想教育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采访,加强学校、学生和社会环境的接触,开拓了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在调查、采访中,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处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这些实践经验都是书本、教材中的理论获取不到的。

二、在职高政治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 (1)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 乡土文化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家乡文化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课堂将更富有亲切感和趣味性。在传授政治知识和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和乡土文化联系起来,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活动中。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和好奇心往往是求知欲的开始。在课堂教学前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古迹来历或古老歌谣讲起,能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对政治和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展课堂小活动,如讲述上虞的的轶事、古迹,或者让学生唱一首上虞民歌等等。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在快乐中了解的乡土文化,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政治素养。

(2)开展乡土文化课外活动

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慢慢认识到课外活动实际也是文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发现乡土文化的精华,既是新课改的精神,又对构建开放性政治课堂教学和开放式课堂的探索。职高学生精力充沛,对外界的一事一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这类走出校园的课外活动。在快乐中开阔视野,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然和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继承和弘扬家乡文化。

“中国孝德文化之乡”落户上虞,教师可以以自身行动影响学生用自身行动行孝,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和父母长辈谈心,崇尚孝德,践行孝道。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上虞历史名胜古迹,了解“孝德”的历史传说,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课堂和书本外的生活知识或采访调查乡土自然生态环境,或研究上虞的饮食文化等等。让同学们亲身感悟和体验乡土文化的灿烂辉煌,写出心得体会。此外,在课外活动结束后,教师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手抄报、歌舞表演、调查结论分析、演讲等方式来分享和交流自己对家乡历史、政治的认识。

当然,开展课外文化探究活动不仅讲究活动的开放性,也要以当地的环境条件为参考,以实际的客观现实为前提,从学生的需要、兴趣出发,从物质文化条件出发,在活动中突出乡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3)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

北大教授钱理群呼吁“认识你的脚下的土地”,正是认识家乡、爱家乡的情感中升华对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家、爱家乡、爱祖国这是政治教学的目的。上虞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孝德”文化,自虞舜以来,孝德文化代代相传,孝贤人物群星璀璨。上虞有文献史料记载的孝贤名人就有50多位。民间流传“一帝三娥”故事在海内外美誉度都很高。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探究心,引导学生研究家乡历史和文化。上虞的历史名人身上有着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这些伟人贤圣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影响也很大。

引导研究上虞的特色文化,用乡土文化培植和熏陶学生的情感,不仅拓宽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注重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文的热爱,了解家乡的大自然和历史,还使学生在研究的上虞文化的同时培养乡土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联系当今政治经济感受时代变迁,从而能领悟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无形中加强自我的道德政治素养。

(4)多手段多角度展现乡土文化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信息无疑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方式。乡土文化也不是单一的历史,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括家乡的地理地形、风俗节日、生产生活经验。教育学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我们就生活在乡土

文化中,学生最为熟悉的也是家乡,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环境谈政治理论知识,学生更为容易接受,学到的知识很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现阶段,上虞地区的教学设备水平普遍有多媒体平台,特别是电子教材和多媒体影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平台采用音、影、画全方位的展现,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为乡土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提供很多便利。多媒体平台可以带学生感受远古上虞文化的发源,拉进时空的距离,直观形象的课堂教学会更大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在利用这一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和资源丰富,多角度多层次展现多元的上虞乡土文化风情,打破政治课堂教学沉闷、死板的理论的课堂气氛,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来,了解家乡、国家的政治文化动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多媒体的课堂展现多彩的乡土文化,分享家乡、社会、国家的最新讯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自己正确的政治信仰。

所谓“文史不分家”,其实每个学科都是紧密相连的,乡土文化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同理。源远流长并一直变化的“乡土大世界”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和活力。因此,作为职高的教师更应长远地立足乡土文化的政治教学实践中,是德育的形象化,克服空洞的理论传授,带领学生走出教材、校园,走进家乡、社会大课堂,探索新型适合学生的课堂模式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康喜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政治教育实效[J]。甘肃教育,2014(9)。 [2] 徐水群。融入乡土文化 激活课堂教学[J]。 福建教学研究,2013(7)。 [3] 郭子龙。积极运用乡土文化服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J]。师道:教研,2011(10)。

绍兴乡土文化 篇2

绍兴乡土文化

一.跟着课本游绍兴

镜湖嵇山我家园,禹陵兰亭耀江南。青史刻进石板路,烟云吹满乌蓬船。

解读鲁迅 走进《故乡》

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活动举例:

访草园 探三味 参观鲁迅少年时代生活场景,寻访百草园童趣,体验三味书屋私塾。

坐乌篷 看社戏 体验水乡乌篷、看水乡社戏、体验水乡韵味 亲临孔乙己的曲尺柜台、品味绍兴传统美食

临《兰亭》 探书艺 感受翰墨飘香氛围、领略曲水流觞意境、体验书法交流情趣

百草园里公开课 看百草园碧绿菜畦,聆听泥墙根蟋蟀鸣唱

三味早读 探寻鲁迅书桌的“早”字 跟先生念三字经、对课,做一回小“鲁迅”,上一堂私塾课。 二.第二十八届中国兰亭书法节

追思书圣王羲之,续写兰亭雅趣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第二十一届金鸡百花电影节

1、徽标:“一朵盛放的兰花”。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标志图形提炼于水墨兰花,蕴含绍兴的深厚文化,盛开的姿态体现盛大的电影艺术盛会,一枝向上的兰叶预示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五彩的色调吸取百花之美,昭示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绽放于兰花故乡。 2.电影节主题语:“诗与画的绍兴,你和我的电影”。

主题语将本届电影节的举办地美丽的绍兴勾勒了出来,更表达了我们对电影的热爱。直抒胸臆、亲切直白的话语,互动的意趣,让人耳目一新。

3.电影节吉祥物:一个活泼可爱的青花瓷小男孩。

头戴乌毡帽代表绍兴特色,身上两个如意扣更显江南风韵,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蓝色与水乡的水的颜色,他的微笑展示着古域绍兴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真诚邀请。

青花瓷小男孩取名:迅哥、灵灵、江江、越越、兰兰等等,最后定为“蓬蓬”,意蓬勃向上,预示中国电影事业与古城绍兴勃发的生机。乌篷船是水乡的一大特色,“蓬”又是“逢”、“篷”和“朋”的谐音,泛一叶扁舟逢四方宾朋于山阴水道,赏佳片巨制品五味人生入诗画绍兴。 四.“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

“学习价值观、讨论价值观、提炼价值观、普及价值观” 弘扬主流价值观培育社会新风尚 弘扬绍兴人文精神、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志愿服务”

五.用爱心为世界点亮一盏灯

消防队员田思嘉为救火英勇献身,民警金扬等人用一把伞撑起人间大爱,章利军上百次救助车祸伤员,无偿帮助困境中的落难者,多次单独或协助公安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10多名。

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对仁义的坚守、对丑恶的抗争、对贫弱的怜惜。市场经济完全可以造就爱心之城。 让我们敞开胸怀,在爱心的路上互助共勉,让爱温暖我们的城市,照亮我们的生活! 六.绍兴的樱花节

返璞归真、崇尚自然 绍兴有兰花、梅花、桃花、樱花、荷花和桂花,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宛委山樱花节、吼山桃花节、大香林桂花节、东村的梅花节 富民利民、美化乡村

七.公祭大禹陵典礼

大禹文化源远流长 “披山通泽、忘我忘家” 缅怀祖德,追思先贤 缅怀祖德,万载流芳 奋发图强,创新创业 祭祀华夏之祖、弘扬大禹精神、建设和谐社会 祭祀大禹、纪念大禹、学习大禹。 八.第九届“全民读书月”

“读好书、做好人、创好业” “读书明礼、引领新风”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读书助创业、求知促创新” 把梦留驻书中,把书留驻梦中,开启我们心灵之窗 与书为伴 共享读书快乐 开展读书讲坛,流动书摊进社区,开通网上阅读,举办“读书联谊会”活动,读书格言、读书心得征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读,读书笔记交流,好书共享,诗歌大赛,图书漂流,读书沙龙,建立“爱心书市”、“农家书院”。 九.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

“百年越剧、经典回顾” 弘扬越剧艺术,传承中华文化

乡土文化 篇3

创特色校园 亮校园特色

——浅谈如何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

乡土文化,是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与财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是养育人的精神之水,涵养人的文化之源,缺少了乡土文化的教育,可说一种教育上的缺失。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为此,我校就地取材,把握特色,让乡土文化走进并融入教育教学中去。

一、加强校园建设,营造乡土文化氛围

曲界镇菠萝的海洋,闻名世界的“菠萝之乡”,种植菠萝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里的人们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致富,用辛勤的汗水收获累累的硕果。结合这一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我校展开了以“菠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别具一格,栩栩如生的菠萝亭,仿佛在向前来观赏它的人展示着集人们勤劳与智慧于一身的矫美身姿,长长的菠萝文化长廊,向师生们展示了菠萝从种植到成长,从开花到结果,从成熟到加工外销的整个过程。此外,每个教室所悬挂的名人名言,每层楼梯口所悬挂的标语,都是以大片的菠萝为背景的。漫步校园,随时随地都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受到乡土文化精神的熏陶,对学生行为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活动为载体,推动乡土文化走进校园 为了能让师生们更深入地感受乡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融进乡土内容。如以“我爱家乡有的菠萝”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等,精心独特的乡土文化让整个校园都沉浸在美好的道德氛围中,激发着学生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感,我们在采取把乡土文化“请进来”的同时,也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织学生到当地的菠萝罐头加工厂去参观,亲眼目睹菠萝的加工流程,在实践活动中去思考菠萝这一乡土文化的价值,感受这一经济作物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由衷地产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编写教材,把乡土文化带进课堂

要让乡土文化走进校园,首先要编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教材读本,为了更好地弘扬乡土文化,我校组织教师结合当地乡土文化的实况,编好乡土教材。教材中具体地阐述了菠萝的种植、成长、开花、结果及菠萝果、树的经济价值、用途等,图文并茂,贴近学生的生活,通俗易懂,达到了兴味盎然的视听效果。并要求教师在课上结合乡土教材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品德,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校园乡土文化的建设给学校带来精神文明上的巨大转变。一块块干干净净的清洁包干区,定期公布成绩的板报,不仅体现了师生对环境的重视,更体现着一种不甘落于下风的竞争精神;光荣榜上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那里记载着师生们勤劳付出的成 果,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才能,还有毅力、自信;教室里、走廊上,大路边随处可听见学生们文明的语言,看到他们优雅的举止,他们互相尊重、团结互助,这一幕幕与美丽舒适的校园环境融成了一幅幅多么和谐的画面!是乡土文化,为特色校园的建设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

创特色校园,亮校园特色。在特色校园的大路上,我校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建设特色校园,对于我们来说,已不再是空中楼阁。我坚信,曲小的全体师生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努力去为校园添砖加瓦,让我们的校园风韵永存!加油

乡土文化 篇4

学乡土文化 建精神家园

山东省嘉祥县第四中学 张忠先

摘 要: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同时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乡土文化 人文素质 课程改革 精神家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广泛利用校外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乡土文化蕴含丰富,包罗万象,从根源上讲它是传统文化滋生繁衍的肥沃土壤;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它反过来又无时无刻不在滋养浸润着乡土文化,使之愈加丰实醇厚。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演变,乡土文化与传统文化彼此呼应,相交相融,可以说,乡土文化既是传统文化的母亲,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千百年的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 ,课堂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适时、适量、适当地渗透乡土文化,会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增强教学趣味,拓宽学生视野,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仪之美,从而达到乡土文化育人的目的。

教学中,我非常重视乡土文化资源,大胆尝试,灵活渗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挖掘乡土人文故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内容和悠久的历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乡土文化。如我们家乡处于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曾子故里,宗圣曾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课堂上可以寻找有关材料,让学生与古代对话,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嘉祥《麒麟的传说》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现在已由传说衍化为一种文化。《麒麟的传说》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劳动人民朴实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珍贵的民间文学价值和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学生亲身经历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是吉祥、团圆的象征;寒食节(清明节)、十月一俗称鬼节,是对已故家人的怀念;七月七是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期盼等等,在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里面不乏许多封建迷信的东西,却都负载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同时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在教学中,不断地把乡土间的人文故事贯穿于课堂,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学生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嘉祥地处孔孟之乡,是孔、孟、颜、曾四大古代圣人之一的曾子的诞生地。让学生游览曾子故里,能体验与感受到曾子把学业与自身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的崇高情操。曾子以孝著称,特别是在行动上注重实践孝道,曾子行孝主要体现在: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取悦父母、思念父母四个方面。结合嘉祥县打造中国孝城这一主题,深深挖掘曾子的孝道文化。让学生在一些具体的曾子的行孝故事中去体会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把我们的“百事孝为先”的理念贯彻的更彻底、更完善。嘉祥是远近著名的唢呐之乡,嘉祥唢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唢呐演奏风格独特,质朴豪放,高亢激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2004年,中国·嘉祥石雕艺术节上,千人唢呐合奏《麒麟呈祥》,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给人力量,令人振奋,创造了群体唢呐合奏的新纪录,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08年2月,嘉祥唢呐入选文化部公布的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祥是石雕之乡,自古嘉祥“家家闻锤响,户户操钎忙”。千年以来,嘉祥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嘉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得以一直屹立在中国石雕文化的巅峰。2008年6月,嘉祥石雕登上了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祥是鲁锦之乡,勤劳而充满智慧的农村妇女采用传统的纺织工具和天然颜料与娴熟的技艺所组成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而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传统文化内涵,倾心倾力,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收集地方俗语、谚语等,丰富语言材料

新教材所呈现的知识,所传递的情感,所表达的观念,无不源于自然、生活和社会,将其放到乡土文化的背景下去解读,往往能够触类旁通,回味无穷。

比如“不怕天旱,就怕人懒”,“地不翻不长,苗缺水不旺”,“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桃”,“春种一颗籽,秋收万颗粮”,“光犁不耙,枉把力下”,“麦熟八成收十成,麦熟十成收八成”,“随收随犁有三好,肥田灭虫又除草”,“人靠米养,田靠水养”,“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等等,这些农事谚语是老百姓祖祖辈辈经验的沉淀,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是知识,更是文化。 又如“身正不怕影子斜”,“人怕伤心,树怕伤根”,“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人心要实,火心要空”,“能在人前作揖,不在人后磕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不怕人老,就怕心老”等这些思想品德谚语既是学生做人的标准,对学生的启发、教育和影响,比一篇课文要深远得多。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乡间流传的谚语、俗语并适当引用这些谚语、俗语,既活跃了课堂又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增加了学生语言材料。

乡土文化是条源源不断的河流,从古流到今,并奔向未来。教师应努力开发与教学有关的乡土资源作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课堂带入大社会,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乡,亲近家乡,培养深厚的乡土情结。

总之,乡土文化走进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乡土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课堂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乡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乡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郭瑞林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2007年3月

江心悦 《心灵的启迪》 2007年3月 江新民等《亲近传统文化》 2007年8月

乡土文化 篇5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孩子拥有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但是农村小孩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美术课不被受重视,从而导致他们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农村虽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他们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农村拥有着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是历史的见证,它能为农村美术教育者提供丰富而有形象的史料。因此,作为21世界新型的农村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乡土文化,优化农村美术的课堂,引导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表现美,从而创作美。研究乡土文化到研究乡土美术,让同学们知道农村也有宝贵的资源和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自己的家园,更好的继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历史中的作用

我国地域辽阔,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各个地区仍存有大量的名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灿烂的乡土文化。丰富的乡土文化为当地乡土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地群众创作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形式与作品是构成乡土美术的主要内容,这些在美术教育中都发挥着很大作用,作为美术教育者在课堂中可以利用自身所处的良好环境,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等等。美术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对当地学生审美认识、家乡情感和思维活动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乡土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与设计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1)、乡土美术能为现代设计教学、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乡土美术中的一系列绘画观念、艺术形式能给美术教育以借鉴──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地运用夸张、变形;强调色彩的对比,大胆使用纯色;和谐饱满的构图形式;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追求强烈情感的表达,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这些都将给我们广开思路,寻找创作的灵感。

三、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土文化在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发

乡土文化对发展、传承自身名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例如,安徽凤阳的民间剪纸、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等等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同时在挖掘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开拓、探索。

动手又动脑,是美术课的一大特点,也区其他学科优势所在。教师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的同时培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给学生自我发挥想象的自由空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的个性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创作自己的作品。

作为美术教育者,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范画,说尽作画的要求何创作思路。在这种方法下,虽然学生作业整齐划一,也体现了一种水平,但是这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水品,极大的压制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挥。美术教学过程,不应该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的扩展,而更要看到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否有利于知识的扩展,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21世纪的现代农村美术教育应该结合所处的地理优势,灵活运用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来的劳动成果,积极的运用到美术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方法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使农村美术课堂也能统一起来,能够使乡土文化特色能够更贴近现在美术教育课程。例如:作为安徽凤阳农村的美术教育者,应该分析该地所拥有的地理优势,把这些特有的文化特色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们主动去学习。美术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当地的民间剪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性。

(2)、乡土美术能丰富课内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体验。结合乡土美术资源,各地学校的美术教育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乡土美术中的文物古迹用于欣赏教学中,也可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乡土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给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3)、乡土美术是审美教育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教材。农村学生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乡土美术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中,由于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加上学生认知能力的局限,在教学方法上多由教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听了反应漠然,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在欣赏课中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里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而把乡土文化与美术欣赏的内容直接联系起来,并创设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