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体系建构论文(优秀10篇)正文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体系建构论文(优秀10篇)

时间:2023-05-27 11:48:53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探讨论文 篇1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探讨论文

摘要: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摆在政府和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和挑战。本文通过对高校行政管理特点的分析,采用绩效评估理论对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进行分析,探索适合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方法,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工作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对策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尽管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但高校培养人才这一中心任务不变,这使得高校在应对挑战、谋求发展的时候,必须更新管理理念,适时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关于高校行政人员和绩效评估的概念

高校的行政管理是指高校管理者为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依据一定的机构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积极发挥管理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和条件,有效地完成学校的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高等学校行政人员分布在各大学的学工、教务、财务、后勤、人事等部门,涉及的岗位众多。本文选择在高校中从事行政工作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高校行政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估,通过实践提出高校行政人员绩效评估的对策。绩效是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行为、方式、结果及其产生的客观影响,而绩效评估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绩效评估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在进行员工绩效评估时需要界定岗位职责、岗位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作为评价员工工作业绩、评价其对组织的贡献、岗位变动以及薪酬水平的依据。另外绩效评估还能为管理者提供员工培训计划的信息,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绩效评估的结果可以显示出员工需要进修的地方以方便单位组织制定培训计划,提供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参评人员的培训不足。参评人员培训不足,容易出现评价误差。一些评价者可能希望避免与下属的冲突,对部门人员给出过高的分数,而一些评价者会因为某些私人原因而压低分数。因此,在绩效评估的前期需要特别注意对绩效评价者的培训,以降低歪曲评价信息的概率。培训可包括对绩效评价体系的讲解、准确评价绩效信息的意义。

2.对绩效评估过程的监督不够。具体的绩效评估实施过程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可能出现异议,需要及时处理。但目前的绩效评估,整体上存在重视评估制度而轻视评估过程、重视评估结果而轻视争议和申诉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对过程的监控不足导致结果没有说服力,申诉成为烫手山芋,影响了高校绩效评估的`实际效果。3.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滞后。当前绩效评估结果反馈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估结果的沟通反馈差,运用效果弱,反馈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绩效评估结果反馈滞后限制了评估过程末期与被评估人的交流沟通,忽视了结果反馈对修订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与工作标准,提高师生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有可能直接影响绩效评估结果,在实际奖惩过程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不利于推动绩效的改善和提升。

三、绩效评估问题的应对之策

1.强化对绩效评估人员的培训。为避免评价者可能会故意制造误差以提高或压低绩效评价的分数,应该强化对绩效评估人员的培训:首先,制定相关培训制度和内容。组织发动人员学习、熟悉相关规定,将绩效考核制度作为管理的规章规范应以文件形式确定。第二,确立绩效评价者。人事部门是绩效评估的主要组织、规划和实施部门。由人事部门确定评价者,一般为岗位所在部门领导、岗位服务对象、部门其他人员担任。例如对某一学院的行政人员进行考核,可由该学院领导、师上级主管领导对该人员进行综合评定。第三,制定基于绩效评估结果的培训计划。在经过前期的岗位职责分析、绩效界定、指标确立后,实施绩效评估的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了解岗位职责、绩效手册和指标定义。绩效评估的维度分、指标分可被有效利用,以甄别需要在这方面获得培训和进步的员工,因此在进行绩效评估之前应有相对应的培训计划。

2.加强对绩效评估过程的监控。在前期准备基础上,对绩效评估实施过程的监控可能出现的异议,需及时处理。有效的监控是建立一个沟通顺畅的“申诉程序”。在绩效评价结果产生的过程中,如果有人难以接受自己的绩效评价结果,就可以采用程序性手段提出申诉。当有部门员工提出申诉时,开展绩效评价的负责部门应听取该员工和其主管领导的意见,了解岗位基本情况以及员工的绩效水平。在美国,一旦教职工提出绩效考核的申诉,绩效管理审查委员会将召开听证会,听取各方意见,以做出正确决策确保教职工在根据绩效评估结果获得的薪酬奖励、晋升机会等利益不会受到损害。

3.重视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实践当中,应更加重视绩效评估结果的反馈。绩效反馈应按需进行,一方面需要注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隐私,一方面应该让绩效评估结果有所意义。360度反馈体系是建立在上下级、服务对象、本人或同事的评价之上,可以使得被评价者获得最全面的信息。在本研究的绩效评估表格中只提供本人和主管领导的绩效反馈信息,这样的反馈体系优点在于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基层员工可以获得部门领导对他的绩效期望,帮助他获得更好的职业生涯,而员工自评能改进其对自己绩效的感知,改变可能存在的错误感知,以督促自己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能力。将所有岗位的反馈结果进行归总分析,还可帮助人事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活动,让高校行政人员有机会获得学习和成长机会。其次,绩效评价结果等级的分布情况也应得到重视。如果所有或者大部分评价分数都很高,或者都很低是不正常的现象,表明可能存在评价误差。因此在对部门员工进行绩效评价时,需要对整个部门员工的绩效结果等级分布状况进行观察。一个真实反映部门员工绩效结果的分数分布应该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多,也就是近似正态分布。绩效评估结果反馈滞后限制了评估过程末期与被评估人的交流沟通,忽视了结果反馈对修订工作目标、工作计划与工作标准,提高师生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有可能直接影响绩效评估结果在实际奖惩过程中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不利于推动绩效的改善和提升。绩效评估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大学的重要举措,用好这一方法就要把握高校行政管理特点和学校的发展目标,建立完善的动态绩效评估体系。高校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学校行政管理应不断吸收创新的管理理念和措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改革步伐又好又稳又快。

参考文献

[1]陈薇。高校院系办公室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武汉科学报,2005(10):96-97.

[2]刘昌艳。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考核综合评价方法探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5-77.

[3]HermanAguinis著。《绩效管理》.刘昕,曹仰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林海龙。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服务性高校行政管理体系。[J].当代教育,2008,(10):16-17.

[5]陈林。走向“去行政化”后的高等学校绩效评估。[J].法制与社会。2010(7):202-203.

[6]李佑颐,赵曙明,刘洪。人力资源管理评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38:128-129.

[7]教育部人事司长:深入推进高校职员制改革[N].中国教育报,(15):10.

[8]山鸣峰。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理论与实践[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45-152.

环境科学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论文 篇2

通过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可以将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所需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俯视教学管理。它能使如今我国的教育改革的效率有所提高,使过去的从主观意识来挖掘人才、培养人才,逐渐转移到人才的内在能力开发。通过量化标准的手段,让人才的培养全过程都受到文化与观念的渗透。具体意义如下:

3.1有针对性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素养,注重创新能力

在胜任力的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培养过程中把胜任力精英人才定位在模型中,进而把较高的能力素质的胜任特点当成重要部门来学习建设,可依据其胜任力实际状况与胜任力模型的差别来进一步设计其培养大纲,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和未来工作必要能力有一定的好处。

3.2强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主动学习

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型可谓人才的个性发展提供依据,在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得到有效学习的同时,要结合人才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而极大地提高人才的发展潜力,特别是在人才的隐藏潜力,基于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能将人才的能力挖掘的更加全面,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获得比其他人更有价值的才能从而更有竞争力。

3.3大力加强环境科学人才培养,努力推进教育政策进步

根据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胜任力培养过程的打造,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必拘泥于当下,将更多的经历转移到人才胜任力培养的结果,对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胜任力的发展和按照胜任力要求选拔人才进行政策上的部署,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较大地改善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环境,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方针。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论文 篇3

【摘要】依据—医疗领域胜任力相关文献,对我国医疗领域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数量、研究成果等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于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讨论法;对象集中在医院的中高层管理者、护士长,并向其他类型人员延伸;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构建这些对象的胜任力模型,并开始注重胜任力不同维度的特性,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量化。同时针对当前医疗领域胜任力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多元化,向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拓展,加强医院实际工作人员参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采用正确的建模方法,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取长补短,并加强对模型的信度、效度验证;强化模型的应用,与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绑定,发挥对人才选拔、培养、考核的指导作用;设计开发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评价系统,对管理人员进行测评、评分、输出报告和统计分析,有效地改善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环境科学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论文 篇4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关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胜任力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有关专家探讨,将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凝练成3个一级指标(通用胜任力、精英人才胜任力、专业成就胜任力)和15个二级指标,其中通用胜任力是成为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的基础,是环境科学中治理污染的入门知识,而精英人才胜任力则是拥有通用胜任力的前提下获得更强大的环境科学科研研究能力,与其他的一般学习环境科学的同学的专业知识来讲,专业成就胜任力是指在各种相关研究领域使用专业环境科学胜任力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特点,如此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则会体现更多的方面,体现出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特点与优势,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拥有不一样的阶段目标[6]。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具有以下特征:

4.1重视通识教育能力

从现代社会需要水平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污染物处理和环境科学的高素质人才专业精英人才;但从纵向来看,它应该重视国家的环境基础政策,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从而把握整体人才素质的广阔视野和思维创新献策的关键时期。推进这些先进的培养方案需要知识的坚实基础、人际沟通和写作实现的能力。扎实的基础知识意味着,精英人才应该具备运用各种人文普通教育资源,并拥有专业的知识,通过第一、第二课堂学习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基础能力的坚实的研究知识。通过基本的沟通交往能力,人才培养可集中于社会能力、沟通技巧和研究思路等方面。环境科学精英人们应该能够有效地开展学术科研知识、沟通和信息流合作。通过课堂学习学术写作、导师辅导,从而让精英人才在文献中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牢记用来支持细节和关键信息的方式方法,再结合现有的专业框架和个人知识的信息。基于学术规范,论文题目、摘要、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的正确表达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论点依据。

4.2中间层胜任力在重要人才中地发掘

中间层胜任力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的人格特质、适应能力、承受能力、思维能力等等隐性性状的发展。围绕知识和技能的特定领域来对人才开展培训的传统核心,旨在让学生拥有丰富而又逻辑的某些方面的知识或增强某种指定的能力,但相对忽视的状态、承受能力、思维能力等隐性性状的发展。在自我管理,持之以恒的工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责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当科研工作或生活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优秀人才,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信心、承受运动带来的压力和面对自我控制时的艰难考验是实现学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同时,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应不断自我测试,工作上可以对同学、同事甚至是学术意见的反对者保持一丝不苟的平等工作、合作的态度。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导致的人才培养方式注重随机应变能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突发状况外,社会环境的改变或对胜任力培养液将造成一定的影响并赋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将更加重视社会环境的新态势,紧紧围绕科学前沿,确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究,不将把培养人才方式拘泥于当下,对面向将来的人才胜任力的探究和发展以及培养适合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定的好处。满足高校层面甚至国家层面对长期需要的人才培养。

4.3专业胜任力中学术与管理共同发展

在学术研究培训中,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为了解决研究问题、克服科研中的重重困难,必须经过努力学习、仔细思考和长时间的实践,即使有些问题可能没有最终解决。这就需要学术研究的人才具有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和好奇心驱动的探索学术精神。精英人才在学术机构组织和协调的能力,体现在为加强团队整体成绩提升时表现来的个人影响力。在组织合作和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探索科学研究前沿的时代条件下,需要精英人才在团体内展示出的实现强大的团结力和识别成员潜在特性的能力。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体系建构论文 篇5

关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体系建构论文

根据彼得原理(1969),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得知,管理者职务的晋升过程与新岗位的胜任过程并不具有同时性。因此,针对管理能力或胜任力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而言,专业教师队伍和高校管理队伍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然而,当前高校往往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却忽略了“另一侧的羽翼”——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从学校发展层面而言,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对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特征与组成要素

“胜任力”作为学术概念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在其1973年的著作《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forCompetencyRatherThanIntelligence)中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表明,胜任力是绩效优秀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1]所谓“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这一概念表明,胜任力是区分卓越成就者和普通者的关键因素。从这一角度来说,胜任力具有独特性;但如果从卓越成就者这一群体来分析,则具有较强的共同性,即胜任力在同一工作情景下,具有普遍性。

为全面掌握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特征,笔者组织课题组对广西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为优秀等次的26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以性别比例分析,男性有18人,女性有8人,其与该校全部管理人员中的性别比例大致一致;以职称结构分析,无职称人员为5人,初级为9人,中级为8人,副高为3人,正高为1人;以从事管理工作年限分析,0-5年的2人,6-的1人,11-的6人,16-的5人,21-25年的6人,26年以上的6人;以职务级别分析,科员为10人,副科3人,正科4人,副处3人,正处6人。

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年度考核为“优秀”层次的群体,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拥有较长年限的的管理经验。为更加细化高校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特征因素,我们组织专家对上述26名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归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胜任力特征体系。详见表一:

整体而言,该体系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即心理特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可持续发展模块。心理特质模块主要包括性格特质和职业道德;专业技能模块主要包括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和工作技能;可持续发展模块主要集中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

(一)性格特征。性格特征是胜任力的深层次因素。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尤其是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面对的是两个非常具有其独特特征的群体,即高学历的教师群体、具有较高文化和正在心理成型的大学生。这两个群体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要相对在交际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包容心。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能够自我控制,正直待人。如通过对上述行政管理人员考核为优秀等次的26人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人都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在遇到矛盾冲突时,能有效地控制自我不使矛盾激化。

(二)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就是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作为一般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同样的重复性工作,工作重压下往往会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如果没有较强的'纪律性和奉献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往往是难以持续地做到为教职员工服务。从上述统计分析我们也发现了这一特征,即能评为优秀的,全部是在工作中有极强的纪律性,做事不拖拉、不推诿,责任心强,能在工作时间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为学校发展服务。

(三)管理技能。管理是科学,但更高层次的管理是艺术,它是长时间实践锻炼的结果。管理技能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特征的中心环节,而具有比较丰富的管理技能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尤其是作为高校管理层骨干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必须首先是具备必要的管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优秀的决策能

(四)人际技能。主要包括通过正式的工作联系和参与非正式的社会活动,与工作中的同事伙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以便能及时有效解决工作的冲突,及时化解因为理念、价值等方面带来的矛盾,进而营造部门和谐的气氛。在高校实际的行政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会遇到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对其管理工作的误解,而这种情况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耐心和娴熟的人际冲突解决技巧,要能够理解个人和小组、与个人和小组共事以及同个人和小组处理好关系,以便树立团队精神。

(五)工作技能。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岗位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即具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过程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3]如_些高校管理人员目前还不熟悉电脑操作,这必然会为工作带来相当的不便。因此,具备从事岗位工作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办公操作技能是最基本的要求。

(六)创新能力。“管理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创新的核心就是要围绕如何更好的激发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工作,并通过加强制度、环境、技术、组织等方面的创新,提升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一些高校正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教学服务、学生工作、科学研究等面临的情况日新月异。如果行政管理人员还抱残守缺,不进行创新,采用保守的管理方式,抵制创新,必然难以胜任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要求。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模型分析

麦克利兰(McClelland,1973)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和“冰山以下部分

斯宾塞(Spencer,1993)等人将原来冰山之上和冰山之下进一步分成了表层、里层和最里层的“洋葱模型”;麦朗柏(Mirable,)提出了KSA0S理论,他认为胜任力可以区分为高绩效和一般绩效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能力(Ability)和其他性格特征(OtherCharacteristics)。

我们认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是指卓越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高校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深层次特征。它包括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工作技能、性格特征、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六个维度,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个体特征、行为特征和工作情景的有机统一。根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特征,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构建具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特征的胜任力管理模型(如图一)。本胜任力模型如果在六个胜任力因素中进行比较的话,其中个性特征和职业道德处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最里层,这两者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本胜任力模型借鉴了中国太极图的形式,喻意两者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的,且这两者才是决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最关键的核心因素。而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处于外层,这是出于两个考虑:_是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这些因素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重要性要弱于对职业道德和个性特征的要求;二是这些胜任力因素是可以凭借后天积累获得的。

三、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需要具备的一系列胜任特征素质的组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是辨别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在角色认知、情感气质、知识水平、行为方式、技能素质、心理动机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收集和分析胜任特征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建立某岗位工作(角色)的胜任力模型构架,开发出相应可操作性的人才管理体系,以用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规划、招聘、培训、薪酬及绩效考核中。因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规划要实现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首先必须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但从胜任力模型中可以知道,位于最外围部分的管理技能、人际技能、工作技能相对易于改进和发展;而对于里层的职业道德、性格特征的个人社会角色、人格特质则相对难以改进和发展,培训需要的时间和花费都非常之大。这就要进行权衡分析。当需要的胜任力培训的项目所花费的成本超过选拔招聘的成本时,则应将该行政管理教师进行转岗或分流,然后再进行招聘。同时,要对整个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供求预测、制定系统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做好分析高校内部的供给和需求,预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需求的数量及其结构,并安排必要的招聘、培训、轮岗等活动。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胜任力模型有助于确保所有的面试官把注意力放在获得成功所需要的而且与工作相关的那些关键因素上,并且当讨论一个候选人的资格时,是把候选人所具备的能力同工作要求的能力进行一一比较。”[4]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按照职位的高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一般来说,操作层的管理人员比较容易通过招聘来实现。根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在招聘中,要注重结合高校战略,从“高校战略一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一教学与科研产出”的一致性的角度来进行招聘,但现行的招聘模式在选择行政管理人员时,更加注重其外在表现,而对于其潜在的职业道德、性格特征、创新能力则反而难以客观准确地测试,因此可以引入心理测试等手段,加强技术技能的考核,如诚实测试、知识测试等。在运用胜任力模型时,要注意到考评要素围绕在性格特征、人际技能等六个评价要素上,并根据岗位不同,有所侧重。对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面试,由于要考核其整体的素质,因此比较适合非结构化的面试,通过其开放式回答,评估应聘者的专业背景、创新意识等。面试后,还要根据胜任力模型,决定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并针对其胜任力的短板,聘用后进行后续培训开发。

(三)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

培训与开发的目的是弥补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足,从而达到岗位的要求。而基于教师岗位胜任力模型培训,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其所需的关键胜任要素的培养,其培训的重点内容是高绩效者比普通绩效者表现突出的特征,培训的目的是增强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未来环境的能力和胜任力发展潜能。根据胜任力模型,包括两个方面的培训:在胜任力内核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大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的宣传和贯彻力度,用法律法规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引导广大教职工做到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性思考、以科学方法做指导进行具体实施、以实践成果为基础进行理论升华,推进师德与生德的紧密结合,发挥师德对生德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生德与师德的有效互动及德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在外层的管理经验方面,可以通过“传帮带”形式进行,提高新进行政管理人员对岗位所需要的办公技能的熟悉和掌握。为了达到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根据胜任力模型和高校发展战略,对比分析现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及其结构,并构建“管理技能”、“职业道德”等六个模块培训课程体系。制定具体计划,并在培训中注意收集培训部门和行政工作人员的反馈意见,分析当前胜任力状况,为以后持续改进打好基础。

(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

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需要一种更为科学、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作出较为准确、公正的评价。[5]首先,对于考核制度本身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1.要实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责任制。明确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核的各个环节中考核主体应负的责任,特别是考核结果失真失实应承担的责任和方式,进而保证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客观、公平、公正。2.制订具体化、数量化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绩标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虽然不像教学、科研工作一样可以高度量化,但如果没有一定的可以量化和较为细化的考绩标准,不仅有可能影响到考核内容的公正性,还有可能造成新的“大锅钣”现象,从而导致部分人员不思进取,推脱必要的工作责任和任务。3.实施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个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循环活动。绩效管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信息积累机制,通过不断的督促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鼓励其制定改进目标和寻求改进机会。但在实施考核中,要根据岗位、级别不同进行,不同的评价要素和胜任力在绩效评价中所占的比重应不同。一般来讲,人际技能、性格特征、职业道德对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的要求是-样的,区别在于操作层更偏向于工作技能、管理层更偏向于管理技能、决策层更偏向于创新能力。

(五)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胜任力

本身就是能将绩效优异者与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潜在特征,故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薪酬管理,应当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胜任力、管理、绩效、薪酬方面关联得更加紧密。但目前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考评工作的最大问题是激励功能的失效,一般年度考核作为绩效考评,往往走形式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必须设置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绩效与薪酬管理,体现出“优劳优酬”、“优绩优酬”,让真正优秀与卓越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脱颖而出。具体来说,可以构建固定薪酬、浮动薪酬和贡献奖励的薪酬体系。固定薪酬体现岗位价值;而浮动薪酬体现岗位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要求,可以根据其绩效考核结果来定。当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达到上-级标准时,其浮动薪酬可以往上一级执行;而贡献奖励就专门用于鼓励胜任力突出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

总之,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对于提高高校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帮助作用,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改善心智模式”,不断“自我超越”,激发内在的需要动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胜任等级。[6]因此,从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的角度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运用在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可以大大提高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而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论文 篇6

2.1文献的数量情况

以“胜任力”为篇名关键词在comKI上搜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3407篇,主要集中在企业、高校等领域,所占比例大约为50%、20%。通过对近有关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主要研究针对三类人:企业行政管理人员、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其中企业研究最为成熟且应用最为广泛,但对事业组织中的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的胜任力研究较少。以“医院+胜任力”为篇名关键词在comKI上搜索,共搜索到相关文献55篇。其中3篇,1篇,7篇,4篇,8篇,207篇,13篇,7篇,5篇。虽然20世纪90年代胜任力的概念就已引入国内,但据文献记载,国内学者20才开始对医疗领域的胜任力进行研究,起步比较晚并且每年对此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从搜集的文献看,采用非实证研究的文献有12篇,约占总研究文献的21.8%,这些文献主要是理论探讨胜任力模型在医院人才招聘、选拔、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实践与作用。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有43篇,约占总文献的78.2%,这些文献主要针对某一特定岗位胜任力模型进行研究。文献中,对高层管理者的实证研究有8篇;对中层管理者的实证研究有11篇,其中对护士长的实证研究有6篇,临床科主任3篇,项目管理者1篇,通用的中层管理者胜任力模型实证研究1篇;此外还有对医生、护士、药学人员、财务人员等人员的实证研究。

2.2研究成果综述

2.2.1国外医院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成果综述。自从胜任力模型进入应用阶段以来,国外在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等各类组织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2]:1986年,英国MCI通过对工业、公共事业和工业等组织中的员工和管理者进行广泛的研究,识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应具备的绩效标准。最终对150种行业和专业设置了职业标准,这就是英国著名的职业资格体系NVQ。1990—1992年美国劳工部调查了年轻人成功所必须的技能,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评价了制造、零售、饮食业等部门年轻人的工作要求。1990年开始的领导效率工程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联邦政府胜任力模型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了担任政府领导需具备的27个重点胜任力,对联邦主管的培训和发展有广泛的影响。国外在卫生领域也有不少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其中涉及的机构包括:公共卫生实践和理论联合会、美国医学行政管理学院、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美国护士协会等。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Fack等[3]认为一个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必须掌握能用于医院管理的各种经济学知识以及全面的医学、护理学和医学技术知识。LinLM等[4]研究建立了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包含58个项目的护士测评工具(CIRN)。这个工具可以用于护士自评、管理者评价,也可用于教育者和护士,并为他们了解自己的胜任力水平和职业生涯机会提供反馈。Patterson等[5]运用问卷调查法建立了妇产科、麻醉科、儿科实习医生和临床住院医师的胜任力模型。2.2.2国内医院管理人员胜任力研究成果综述。原国家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成立了首个医疗领域的胜任力课题———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6],该课题主要是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层管理者(三级医院院长、乡镇卫生院院长、疾控中心主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为以后医疗领域的胜任力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依据。年之后中高层管理者成为研究的焦点,学者在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时候考虑问题更加全面,认为医疗领域的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管理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医疗卫生知识。鲁翔等[7]建立医院高层管理者专业胜任力和管理胜任力双核模型,专业胜任力包括医疗、科研、教学能力及知识应用,管理胜任力包括变革能力、学习能力、决策能力、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成就动机、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李佩丽等[8]通过检核表调查和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县级医院护士长岗位胜任力模型,它由3个部分组成:个性胜任簇、管理胜任簇和专科胜任簇。另外学者开始注重区分模型内部的变量,如区分核心胜任力和鉴别胜任力。刘泽和[9]采用工作分析、行为事件访谈和专家小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医院临床科主任胜任特征模型,共包括24个特征,可以分为个性特征、认知技能、管理能力3个层次,其中13项为鉴别性胜任特征,可作为选拔科主任的重要评价指标;11项为基准性胜任特征,可作为选拔科主任的基本素质要求标准。年之后研究对象进一步丰富,涉及药学、病案室、财务人员等。饶惠霞等[10]对中药研发人员的胜任力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抗压能力、对专业的兴趣及成就动机对绩效发挥尤为重要。许凤娟等[11]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和访谈法对我国36家综合医院病案室人员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病案室人员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另外,还有学者不仅仅局限于构建胜任力模型,开始注重胜任力不同维度的特性,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和量化。张宏等[12]比较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护士长的胜任力特征,认为三级医院比二级医院更注重护士长的非技术因素。李娇月等[13]确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胜任力体系的权重。黄自发等[14]使用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方法,分析医院院长的胜任力与医院能力之间的匹配关系,认为执行力是医院院长必须具备的一种特征,而制度创新却不是。

3问题与后续研究建议

3.1研究对象、研究主体多元化

医院的管理者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从研究对象看,偏重于中高层管理者,对高层管理者的研究较多,对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有所研究,对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的研究基本是空白。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研究,丰富现有研究成果。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而医院人员参与研究的很少。有学者研究表明,只有对日常工作的管理达到一定成熟度且更加关心长远发展的个人或组织,在采用胜任力模型时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应加强医院人员参与胜任力模型的研究。

3.2采用正确的建模方法

有些学者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建模,并未对访谈对象和编码者进行严格的培训,没有对编码结果进行信度分析,从而降低了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和结果的真实性。有些学者采用调查问卷建模,多是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获得的样本数量比较少,这样可能造成数据的较大偏倚。另外在问卷调查前缺乏对问卷本身的信度和效度的验证。因此今后的研究者应该注意进一步扩大样本的容量,改进抽样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360度问卷调查的方法;另外可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预调查问卷进行验证性分析,从而改善问卷内容的合理性。

3.3强化模型的应用

从研究方法看,实证研究处于主导地位,研究内容多为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但是如何在建模的基础上与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绑定,尤其是在人员招聘、选拔、绩效管理、员工培训、后备干部培养等环节上的应用,这样的研究少之又少;另外对胜任力模型应用的效果报道的也很少。这可能与医院实际工作人员参与胜任力研究的人员少有关,应让其切实参与到胜任力的研究中,实现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发挥对人才选拔、培养、考核的指导作用。

3.4设计开发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评价系统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为了使医院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快捷、有效地进行,有必要设计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综合评价系统。具体来说,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评价系统的工作流程由模型确定、对测评对象测评、评分、输出报告和统计分析等阶段组成。通过系统在实际评价工作中的应用,医院可以广泛、快速、高效地收集和处理数据,极大地改善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作者:顾晓东 王凡 侯丽晓 单位:大连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刘凤英,李孝民.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商贸,,(7):117-118.

[2]李娇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胜任力模型和测评方法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3]FackWG,李安良.21世纪的医院管理者[J].医院管理分册,1994,11(1):22.

[4]LinLM,WuJH,WhiteIP.ManagerialActivitiesandSkillsofNurseManagers:AnExploratoryStudy[J].HospitalTop,:2.

[5]PattersonF,FergusonE,ThomasS.Usingjobanalysistoidenti-fycoreandspecificcompetencies:implicationsforselectionandrecruitment[J].MedEduc,,42(12):1195-1204.

[6]李峰,方素珍,李琪,等.卫生机构管理者岗位胜任力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0):666-669.

[7]鲁翔,赵曙明.大型公立医院专家型高层管理者双核胜任力模型研究[J].学海,2008,(1):169-173.

[8]李佩丽,冯芮华.县级医院护士长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卫生人才,,(8):67-69.

[9]刘泽和.医院科主任胜任力模型构建及测评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人才,2012,(8):83-85.

[10]饶惠霞,吴海燕.广东省中药研发人员胜任特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180-183.

[11]许凤娟,施梅,蒋宏.黑龙江省综合医院病案室人员胜任力影响因素研究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31(12):67-68.

[12]张宏,李琪,李颖.护士长胜任力模型构建:三级医院与二级 www. 医院的比较[J].中国卫生人才,,(12):64-65.

[13]李娇月,景琳,陈玉兰,等.层次分析法在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胜任力指标体系权重中的应用[J].2010,26(12):809-811.

[14]黄自发,鲁翔.大型公立医院院长胜任力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5):62-63.

环境科学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论文 篇7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是基于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方式创新并争取通过培养核心精英人才来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从建立人才胜任力模型的角度出发,基于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要求的培养,联合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特点,在总结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状况上,按照精英人才培养规律,构建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对于增强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培养质量,加大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积极作用。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面临着重重困难。高校探索精英人才的培养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也就是国家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精英和代表之间的竞争。精英人才在国家战略层面作为一种重要资源,高等院校必须确定好自身角色定位,加强培养能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精英人才。当前,我国处于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时刻,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人才市场更加需求能够适应复杂多样的社会经济需求的精英人才[1]。培养精英人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现阶段时代赋予我国各高校的使命与重任。

1胜任力模型概述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2]。胜任力模型是指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也即冰山模型。其中,在“冰山以上部分”的表象胜任力特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潜在的胜任力特征包括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3]。这些特制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而受到改变,但是对人的决策与行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它能够准确指明任职该职位的人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完成该职位需要的能力,同样也是人才自我能力挖掘和提升的信息源。与此同时,管理人力资源人员或职业经理人可根据此模型对人才进行有目的性的职业辅导,让工作者或该职位的任职人员具备其需要的某种能力,此模型还能够作为管理人力资源工作者对工作者或该职位的任职人员进行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当做制作发展规划的根据和数据源[4]。

2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的内涵

2.1环境科学学科的特色与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科学是一个新的学科,近年来专业发展速度很快,学科与自然、社会等等学科都有一定联系,和人类的生活、工作和生产有更密切的联系,所以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可就业领域非常广泛。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污染的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一个新兴学科,具有广泛的专业覆盖面,研究方向繁杂,导致了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明显,学科发展速度减慢。课程体系除包含自然环境的环境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等外,近来也比较注意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方面的问题,在综合分析技术上,强调数学、系统分析、电子计算机模拟。环境科学现有的各分支学科正处于发展时期,这些分支学科在深入探讨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还将出现更多新的分支学科[5]。随着全球环境变迁、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科学已从传统的,相对成熟的水、气、固体废弃物治理等方面向碳循环、水循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整理、城市化的生态问题等方面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管理等人文科学,在环境经济与政策方面影响决策;运用计算机技术等解决宏观监测、规划;用生物技术方法治理环境污染。依据环境科学的特色,环境科学学科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环境科学专业目标培养人才应该能全面系统地掌握自然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环境监测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跨专业方向与结合多领域研究成果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的解决治理环境污染实际操作中的问题的人才。

2.2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内涵

“精英”一词在语义上与“民众”相对应,指的是在社会中被认为是精品的最佳部分。一般人才的要素包括智力要素、能力要素、专业知识水平等。精英人才要素则指需要较高水平且难以获得的要素,如组织要素、人品要素等。而现代的精英人才更应具有优秀的才能、品德以及扎实的基础知识,能被社会所认可,在不同的建设领域发挥优势,能够引领或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精英人才具体到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上就是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结合环境科学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精英人才的概念,认为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应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富有心怀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创造力;学会利用已由的资源进行整合来解决实际污染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探究论文 篇8

模型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指出“明确卫生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建立卫生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完善卫生管理人员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全面提升卫生管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这说明人才的选拔和评价已经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尤其是医疗卫生行业的管理者也需要通过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来提升卫生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为此,笔者归纳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梳理了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后续的研究建议。

1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是可以将普通员工与高绩效员工区分开来的个体特征。随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出发构建了诸多的胜任力模型。笔者通过对2006—20的文献进行梳理,将胜任力的经典模型、主要的模型构建方法综述如下。

1.1胜任力模型介绍

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两大胜任力模型是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冰山模型是斯宾塞于1993年提出的,他形象地将胜任力特征描绘成冰山,冰山水上的部分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包括知识和技能;水下部分是隐性的、潜在的,包括社会角色或价值观、特质、动机。洋葱模型是博亚齐斯于1995年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与冰山模型相同,但是表现的胜任力更有层次感,他将胜任力模型分为3个层次,最外层是知识和技能,中间层是社会角色和价值观,最里层是品质和动机。这两个模型都认为表面的特征是容易了解和测量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和提升;深层次的特征比较难以挖掘和感知,也是最本质和核心的特征,对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胜任力模型常用的构建方法

[1]1.2.1行为事件访谈法。行为事件访谈法采用开放式的行为回顾式探察技术,让被访问者叙述其工作中最为成功和最不成功的各3件事,然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优秀员工与一般员工的差异特征,来确定该职位的胜任力模型。1.2.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发放360度心理测验量表或初步提炼的胜任力特征测量问卷,回收问卷,然后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技术构建模型。较为成熟的心理测量表有16PF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等。初步提炼胜任力特征可以结合文献法、行为事件访谈法等其他方法。1.2.3专家小组讨论法。专家小组讨论法也称为德尔菲法,召集对某一职位充分了解的专家,成立由15~20名专家组成的小组,对该职位的胜任力特征进行评定,经过2~3轮反馈意见对结果进行修订,从而构建胜任力模型。以上3种方法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主要方法,还有少数研究者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工作日志法建模,但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见表1)。所以研究者在建模的时候通常采取2~3种方法,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取长补短,以提高模型的有效性。例如,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取胜任力特征,然后再采用问卷调查法或专家小组讨论法修订完善胜任力模型。

环境科学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论文 篇9

胜任力模型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研究成果的应用,即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胜任力模型和环境科学精英人才的组合[7]。基于这个出发点,胜任力模型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应用。

5.1在人才选拔中体现胜任力模型,系统地选拔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

为了确保参与有关决策的每个人都基于共同的标准,而且标准应该是同一优秀研究成果所关注的胜任力能力,这样才能确保环境科学精英人才选拔地公平与高效率,将一些真正的精英人才选拔出来。

5.2在人才培育体系中融入胜任力模型,有目的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精英人才

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中心,建立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的全面素养培养机制。在精英人才成长的各个时期,分不同时间段来强调巩固坚实的基础,加强能力建设和创新实践,为保证人才质量、完善制度、个性发展方面提供个性化教育。

5.3在学术绩效管理体系中融入胜任力模型,客观评价环境科学精英人才

为了保证人才能够胜任相关学习、研究、工作等等相关的行为和获得技巧的指导和反馈。可以选择更快、更好地培养新的人才来实现最大的生产力,保证学习、研究、工作三个方面相结合,同时也提高了人才培养机制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韩俞.城镇化准确内涵是什么[J].农产品市场周刊,.

[2]胡婷.基于胜任力冰山模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开发[J].商场现代化,.

[3]代郑重.胜任力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软科学,2013.

[4]郭京生.胜任力模型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4.

[5]徐微.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

[6]刘福成.黄志明.国内外关于胜任力模型研究的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2014,30(10).

[7]王子波,王志刚,许健,等.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探讨[J].文教资料,,11.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培训体系设计与构建方法 篇10

从胜任力胜任要素推导出培训课程,是一个挑战性很大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输入和输出的信息量不对等。或者说,单纯地输入抽象的、普遍性的胜任力要素概念,不可能输出生动的、个性化的培训课程。

要想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等,必须从多角度地挖掘胜任力要素的内涵入手,以企业的管理实践和培训实际为根基,补充输入大量的具体信息,并经过系统而严密的`设计,才可能保障培训课程的完备性、实践性、适用性及开放性。

步骤一:胜任力要素解析

从概念解析、主观过程分析等五个方面,对每一个胜任力要素进行解析,深刻挖掘该要素的内涵,并提炼出其所对应的培训要点。1、要素的概念及本质剖析:对胜任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作深入的解析,从而框定该要素的培训要求。2、主观过程分析:按照人的主观能动过程规律,依据冰山模型和综合干预模型,从意识观念、素养特质、认知与能力、知识与技能一直到行动和结果,分析该要素的培训关键点。3、实践过程分析:按照要素在实践过程中的一般过程、流程,逐步探悉该要素在实践中的各个关键环节。4、特定情境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将该要素放在不同工作情境下再进行衡量,发现其独特的培训要点。5、工作实践及问题呈现:回到工作实践中,结合前期访谈的素材,分析经理人在各要素上的具备程度、体现方式、存在问题等,从而使培训要第一文库网点的提炼更切近实际。

步骤二:培训要点与培训单元

培训要点的解析过程是一个从概念到实践、从内涵要求到行为标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定义每个胜任力要素的核心元素。对培训要点进行归类组合,形成多个培训单元,从而框定各胜任力要素的主体培训模块。

“培训单元”是对培训要点的归类组合,也是各要素培训内容的模块划分;培训单元构成了各个要素内在的培训内容架构,为培训课程的设计奠定重要的框架基础。

步骤三:胜任力要素的培训要求

依据培训单元及其对应的培训要点,对各胜任力要素的培训工作进行总体设想,从而确定各领导要素的培训要求。“培训要求”是对“该要素应该如何培训?”这一问题的整体解答,它抽象掉培训对象的差异,从一般意义上对各要素的培训方案的总体设想;它是在课程设计前的过渡性分析,为接下来的课程设计奠定总体思路。

步骤四:不同层及岗位培训侧重点差异

我们借鉴国际通用的岗位分析及岗位评估的方法,建立起8个维度的分析对比体系,全方位地揭示不同层及岗位在每一个胜任力要素上的培训侧重点。

步骤五:培训课程设计

以“培训要点”为基准,以“培训要求”及“培训单元”为蓝本,结合各岗位在各要素上的培训侧重点差异,分别设计对应的培训课程,形成分级的《课程目录》。

步骤六:课程定义与描述

对每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和定义,制作《课程描述》文件,内容包括:课程名称、培训主题、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课程实施建议等。

步骤七:课程分层分类

依据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经理人的特点和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分布与组合,梳理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分层、分类的课程体系。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