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8篇】正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8篇】

时间:2023-05-27 11:50:45

幼儿园工作的主要任务,正确的健康观念包括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然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视。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摘要:个体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其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亟需重视和解决。本文对我国有关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从现状来看,已有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6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对3-6岁留守幼儿关注较少,从影响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来看,大多单方面强调了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忽视了家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留守幼儿是留守儿童中的低龄群体,其心理发展状况在个体的一生中起着重要奠基作用,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学界和政府应该对待这一问题给予重视。

关键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幼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年龄在3-6岁的低龄儿童。留守幼儿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有专家认为,留守幼儿现象,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1]的确,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大批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被遗留在农村的留守幼儿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和增加,也因此,留守幼儿的身心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情绪不稳定、和同伴交往困难、社会适应不良等。20《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的研究发现,由于父母与亲生骨肉长期分离,9.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生死也漠不关心。[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凸显,亟需尽早重视和解决。然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卫生学等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结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对3-6岁的留守幼儿调查和研究较少,且理论阐述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针对性不强。本文拟以3-6岁农村留守幼儿为对象,梳理我国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文献,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是自我与他人的平衡。[3]而幼儿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知水平正常、情绪反应适度、人际关系协调、性格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等。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对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留守幼儿和非留守幼儿的横向对比研究、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下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几方面。在使用方法上,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有的使用了心理健康测验量表、SCI-9O量表和埃里克森人格问卷,如王东宇的研究表明,留守幼儿的个性在N量表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4],也有的使用了自编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卷[5]等。虽然方法不一,但最终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下。从这些文献来看,学者们对农村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较为关注,整体来看,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留守幼儿,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与留守男孩相比,留守女孩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更容易焦虑和孤独[6];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随着年龄升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7]中国教科院刘占兰教授组织开展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促进项目,对江苏、重庆等地的590名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幼儿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负面情绪的阴影,他们不爱说话,眼神躲闪,喜欢安静的活动,没有家人陪伴就谁不着,在陌生人面前害羞,退缩行为严重等。[8]从以上研究均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他们在情绪情感、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2、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2.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孕妇健康级儿童出生后的机体损伤和疾病等。已有的研究表明,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大多和家族遗传有关。另一方面,胎儿期母体的情绪状态、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此外,出生时先天畸形、矮小、皮肤黑、肥胖、瘦小、意外伤害造成的四肢残缺、失眠、耳聋等,会导致幼儿自卑、情绪低落、智力低下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2.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9]幼儿期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外界环境对其发展影响重大,年龄越小,越依赖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长教养方式、家长素质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的亲子分离,留守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变得过分依赖、不自信、自私等。甚至有的祖父母常常拿“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类话来吓唬留守幼儿,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伤害。莫艳清[10]也对此有所提及。此外,家庭成员榜样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留守幼儿身上体现明显。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情感上的亏欠使很多父母更多地从物质上弥补留守幼儿,这也让幼儿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方式。因此,家庭在维护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2.3、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就幼儿园而言,幼儿园的人文环境尤其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较深。如幼儿园氛围、师幼关系、幼幼关系等。农村幼儿园经济条件有限,教师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程度不高,对留守幼儿缺乏足够的关心,也欠缺相关的心理知识,未能为留守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3、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主要从家庭、幼儿园、社会和政府几个方面探讨了促进我国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和建议。

3.1、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陪伴的质量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理论和生态学理论都认为,婴儿在早期从安全型依恋所获得的温暖、信任和安全为以后健康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11]农村留守幼儿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长期的陪伴,其心理健康发展势必受到影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反复验证。一些学者提出,为了促进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家庭必须发挥好自身的教育作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学前期,父母尽量陪伴孩子的成长,或者选择就近的地方务工,方便和孩子团聚;平时通过电话、微信、书信等方式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选择临时监护人时一定要考虑其监护能力,并加强联系;鼓励主要抚养者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增进对留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尊重幼儿的想法,关注其身心和谐发展,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2、幼儿园层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幼儿园中开始的。留守幼儿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关怀缺失,幼儿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空白。因此,幼儿园对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内学者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在维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大家认为,幼儿园不仅应该建立留守幼儿的成长档案,了解和记录其发展情况,主动关心园中留守幼儿的生活。还应及时与其父母加强沟通和联系,定期开展家访,向幼儿的监护人传递科学的育儿观念,共同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还可以设立悄悄话热线或一封家书活动等,为留守幼儿的亲情需求创造条件,满足留守幼儿情感发展需要。

3.3、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作为个体成长的宏观环境,同样影响其心理健康。全社会应协同努力,给予留守幼儿更多的关爱、引导和支持。农村留守幼儿长期生活在农村,周围大多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幼儿同伴,他们游戏活动少,较多的时间以电视为伴。因此,一方面,各类社会团体可以开展多种公益活动或关爱留守幼儿工程,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一点在诸多研究者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另一方面,净化留守幼儿周围的环境,减少赌博、暴力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为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从已有的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较差,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和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目前来说,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概括和总结,定量研究有待深入,尤其是对农村留守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项目追踪研究较少,实践性不够。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扩大定量研究的样本数量,把重点放在促进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其促进策略的可操作性,发挥留守幼儿周围环境的合力作用,共同为维护留守幼儿的心理健康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萍。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

[2]谢湘。《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系列报告会[N].中国青年报,2017-07-22.

[3]朱家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出版社,.18-19.

[4]王东宇。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02):25-26.

[5]王星。《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测评量表》的编制与使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2):61-64.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家长自古以来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就高,社会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不绝于耳,家长与社会的高期望直接转嫁到了幼儿园教师身上。家长不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睡好、玩好、绝对安全,还要求幼儿园成为人才的摇篮,要求幼儿教师成为孩子成才的第一保证人。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曰益丰富、复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的快速变化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力不从心。在与幼儿教师们的交谈中,我们经常听到:“每天太累了,回到家只想安静地休息一会,话都不想多说一句。”“莫名其妙地回到家就想发脾气。”这些话反映出许多教师真实的心理状态。据调查:有26.1%的教师需要接受心理指导,48.1%的幼儿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困惑、竞争中的压力,同事间的矛盾等等,给幼儿教师心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丰富了健康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相关学科,而且对维护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幼儿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研究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主要包括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三部分。职业心理特征作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心理认知成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它可以分为灵敏性、创造力、非权势性、期望感、移情性、激励性、教学效能感七个方面;人格心理特征是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提取出来的、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一些心理特征,该特征对幼儿习惯的养成及人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有恒心、自信、成就动机、责任感、客观公正性、自尊感六方面;适应性心理特征包括幼儿教师的人际适应和职业适应,是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顺利开展自己工作的保证,具体包括乐群性、心胸豁达、监控性、轻松兴奋、挫折耐受性五个因子。职业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和适应性心理特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本身构成了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

西南师范大学张大均提出: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包括教师的情感特征、意志品质、职业兴趣、智力与教育能力、人格特征及教育信念。上海师大李伯黍、燕国材认为: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应包括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言语表达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独立创造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适应新情景的能力)、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等。

在心理学上,人们普遍把心理素质分成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方面,幼儿教师心理素质中的认知能力应该渗透到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中,更多体现在教师对职业本身、对自身角色以及对幼儿教师与幼儿发展关系的认识上。这种认识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观察力、想象力、智力等认知能力。个性方面则突出教师从业过程中对幼儿发展、对教师职业成长成熟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心理特征。适应性方面重点强调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各种环境适应。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两类。其中,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行为问题主要有强迫、偏执。

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障碍,是指对即将面临或预期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痛楚所产生的悲伤、忧虑及不安等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教师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工作是否得到认可的担忧及对孩子安全、健康等异常关注,在工作中出现紧张、逃避、不耐烦、不愉快、恐惧、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症状。适度的焦虑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是必要的,但过度焦虑将直接导致教师工作质量下降,甚至产生心身疾病。抑郁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一种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等构成的复合性负情绪。主要特征是丧失,如丧失信心、丧失兴趣等。

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强迫--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常处于莫名其妙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教师常见的强迫表现是,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否则觉得很别扭,以至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自己或身边的人要求尽善尽美,明知做不到还是希望自己努力去实现等等。有的还表现为偏执。有偏执心理问题的人往往容易广泛猜疑,过分警惕与防卫,常将别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教师存在的偏执主要表现在对同事是态度上,总觉得同事的工作、言行对自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工作压力。面对新时期的社会变革及教育的改革,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家长、学生对教师的高要求,岗位竞争以及多种角色的担当等等,给教师造成了较大的职业压力,从而使他们心理焦虑、情绪不稳、缺乏安全感等,加上教师待遇菲薄、工作繁重,致使教师很难在教育工作中实现“抚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易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有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师压力更为严重。教师的工作是相当繁重的,不仅工作量多,学科复杂,而且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8小时,并且经常需要早出晚归,工作超负荷,这使的他们的精神负担加重,由此教师的身心健康,容易发生身心障碍或身心疾病。

2.自身成长。作为教师,一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和技巧,这是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三要学习相关知识,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增强教学效果、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这些来自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常常困扰教师,越是责任心强的教师,心理冲突越突出,时间越长,心理越不平衡,压力越大。教师是教人的专业工作者,常与人接触,需投入大量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如无法获得立即的反馈,易导致教师对职业的不满意。缺乏职业满意感最易产生职业厌倦,教师对工作厌倦与教师离职、旷职及退缩行为有关,对学生品质亦有消极影响。

3.环境因素。幼儿教师在与学生、同事、家长、领导交往中,关系是否融洽,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因为不能很好在处理各种关系,而产生矛盾冲突,使自己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这种矛盾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教师拥有良好心态的关键。

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育

解决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对策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幼儿教师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同时要有意识的进行呵护,努力培养。教师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方面:

1、注重幼儿教师在校期间心理素质的养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大批师范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要使他们尽快适应幼教工作,并成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就应该抓好在校期间的心理教育与养成,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品质。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知识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师范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引导师范生主动参与到活动情境中感知、体验,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行为改进,而且,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定期深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促使师范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学习、思考和创造,逐渐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生活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同时,要通过开展学习、生活、交往、情绪等方面的专题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使他们的情绪得到调节,建构良好的心理结构,从而增强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2、注重健全人格和品质的养成。古人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具有某些优势的自己只要努力,完全能和别人一样获得成功。同时也要悦纳自己,即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都要懂得随缘,才会自在;强求攀缘,那将痛苦无边。教师在多元多变的环境中,要先培养自己正确的认知,只有对自己的角色先予以接受与肯定,才可以化消极的态度与作为,不畏外来的冲击与挑战,子工作岗位上,愉快而有效地执行教育的任务。

3、注意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养成。幼儿园是女人的世界,作为女人,幼儿教师大多都爱面子,不服输。有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园中的一次小小的评比都会使人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微妙,甚至在有的幼儿园中还存在教师和园长之间的“敌对”关系。所以,要努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只有对同事善良友好、以诚相待,别人才会对你敞开心扉,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努力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广泛地与人交往,真诚对待交往对象;掌握与学生交往的分寸;把握交往中的教育目标;研究交往与沟通的艺术。同时,还要具备爱心和同情心,宽容、豁达,乐于接纳幼儿,不仅接受孩子们的长处和优点,还要能容忍、接受他们的不足和缺陷。良好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最佳心理状态形成的基础。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走进教室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也就势必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心理状态。《华记》云:“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幼儿只有信任老师,愿意与老师交朋友,才容易相信老师所传之“道”。教师所面对的群体除了幼儿之外还有领导、同事和幼儿家长等,如何协调好与这三者的关系,也是保持良好工作氛围的关键。在工作中教师之间难免会有磨擦和分歧,要有种宽容之心,善于和领导、同事进行沟通、协调,积极化解矛盾,消除误会。

4、注意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的养成。幼儿教师要善于根据所在幼儿园的客观条件、管理模式、幼儿状况和人际关系等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习惯,保持自身与园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力求教育效果与自身发展达到最优化;特别是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师更要主动学习,充实自我,适应时代要求。幼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挫折,应正视现实,保持心理平衡。同时,要应选择合理、合适的方式缓解自己的情结,或是向他人倾诉,或是求助于心理医生的疏导,还可以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来转移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后,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

5、注重创设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阶段,人人都会存在,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在得知自己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时,大可不必惊慌失措,也是应当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就需要幼儿园多为幼儿教师们多创设一些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模式,解开教师心中的困惑,缓解各种压力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作心理健康讲座,向教师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当教师感到心理有困惑,遇到什么解不开的心结时,可以通过热线向心理专家咨询,使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成熟度,引导教师排除心中的忧郁。还可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查。定期邀请专家或引用量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检测,让教师了解、选择、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总之,要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靠师范学校、幼儿园的支持,也需要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全社会来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养成乐观向人的人生观,善于自我调节心理状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工作者。

参考文献:

[1]贺敏。幼儿教师心理健康[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12-13.

[2]余胜美。脑科学与幼儿教师心理素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6,2:47-48.

[3]沃建中,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245-247.

[4]应敏。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J]。学前教育,2003,7:36-37.

[5]郑晓边。现代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1,3:5-7.

[6]王以仁,陈芳玲,林本乔。教师心理卫生[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28-326.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提要]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全面 身心并重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我们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的自我保护更是十分重要。

一、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的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教师正确而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教师忽视的幼儿则经常自暴自弃,形成一种自卑感反社会的心理。比如,平时有些孩子上课时“喜欢”捣乱,活动时常打人,这往往是由于我们对他付出的爱太少所致。他想通过“捣乱”、“打架”来引起教师对他的关注,进而获得老师对他的爱。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也无论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同时教师对幼儿的爱需要贯穿于各类活动的始终,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让我们以自己的爱和真诚鼓励幼儿学习爱和真诚,用爱心呵护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幼儿良好的心理,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得以纠正。幼儿心理呈现出的各种不良预兆,教师要及时纠正,积极防治。如“问题家庭”的孩子,心灵上都受到过创伤,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往往容易形成自卑、不合群、胆怯、多疑等消极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一类幼儿要多施爱,从而有效地防治此类幼儿的心理扭曲。又如,身体发育畸形和有生理缺陷的幼儿。此类幼儿往往自卑、敏感、多疑,若我们不注意、不关心他们,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迹而变得仇视社会,淡漠人生。因此,对这一类幼儿千万不能取笑、不能嘲讽。同时,对这类小孩子比较好的办法是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特长,如乐器、画画、书法等等,并鼓励他们不断努力,取得成绩,这样他们因有了某方面的兴趣或特长而会逐渐产生优越感,性格也会在活动中因得到锻炼而日益坚强、日渐开朗,从而形成一种积极正常的心态。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目前大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资,而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教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就还他两下。”于是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的孩子,到了家里却对父母、长辈发脾气,蛮不讲理。这就要求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看书、学习、与幼儿老师沟通、听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等,让自己了解幼儿的心理常识,掌握幼儿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以便采取有利的措施,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工作,真正达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M).华文出版社。2004.49页。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7.25页。

3.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M).深圳新胡同出版社。2006.137页。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4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学生;影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健康的心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完成教师教书育人任务的基本条件。“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情感陶冶情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当前正值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之新时期。这种影响尤为突出。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会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

我们常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曾经有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中的一切”。“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言教不如身教”。黑格尔有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具有“向师性”,什么都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一举一动自然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教师如果具有双重人格,不仅本身会成为道德上的伪君子,而且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会对道德规范产生怀疑,对教师的品行产生怀疑,使教师的教育不但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有时教师的“一个镜头”就会胜过一周的教育,因此,教师的人格会影响学生的人格。

我们会看到,当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亲切地说服教育、耐心地辅导讲解、仔细地批改作业、以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十分高涨,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他们能够从教师的一招一式中、从作业批改到辅导学生时的一丝不苟中,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心血,以及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他们的学习潜力将随着教师的引导而发挥出来,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反之,当教师情绪不稳定,教学修养不高,或其它原因反映出随便、不仔细、不规范时,就会造成学生松松散散,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而且这种不良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纠正的,这种不良的心理态势,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师每天每时都在接触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危害不会低于身患传染病的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危害”。这就是说,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有调查表明:学生的不良情绪有80%来自身边的长者,这其中也包括教师的。有些教师有时不知不觉地把不良情绪带进了课堂,把学生当成“出气筒”,无缘无故地对学生发火,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贬低学生,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感,失去自信,造成厌学、弃学的后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严是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有些教师的偏心,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致使后进生自暴自弃或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于”,大多数中学生很少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师生关系疏远。而受到教师偏爱的好学生中也有不少人对教师的不公平做法表示不满。

二、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素质的调整和完善

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思想,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全面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以适应工作需要,使自己的心理素质与新课标的要求一致。

1、改变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年来已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学生的文化成绩好,考上重点高中、普通高中的人数多,教育教学工作就做得好,否则就不行。

要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需要,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的思维定势。这除了要改变各级行政部门的评价体系以及升学模式以外,作为教师首先应从心理上适应新的要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围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而开展。只有彻底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教师才能自觉地教育学生合理的安排丰富的课余生活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心理压力:减负了学生只贪玩不好管理、学生减负教师加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受得了吗等等。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就能悟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要性,就能使自己的心理逐渐放松。有了心理准备,减轻了心理压力,即使是教师的负担加重了,当教师的也能乐意去接受,工作起来也就会有轻松感。

2、完善心理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活动是有个别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品质上。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情感、意识、兴趣、情绪、能力、性格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法代替的。因为教师对“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解与接受取决于思维是否具有敏捷性和深刻性,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又要求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广阔性。另外在学生减负与素质教育中,也存在心理适应与思维品质培养等心理素质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对自己的心理品质有所认识,及时地丰富自己的思维品质,使自己的思维既具有广阔性,又具有深刻性;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灵活性;既具有逻辑性,又具有敏捷性,适应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及时、敏捷、灵活地确定新的工作方案,变换工作方法,并当机立断地实施到新的工作中去。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每个教师应把自己磨练成一个不畏艰苦,意志坚强的人,以此来感化自己的学生。

教师还要心胸博大、兴趣广泛,认真探究学生心理的兴趣,用自己广泛的兴趣去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保持舒畅乐观的心情,使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健康、智力、思想品德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发挥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特殊功能。

3、合理调控情绪

教师情绪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教育信息接受和反应的水平,并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效率。因此,教师应掌握心理科学知识,加强思想修养,注意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挫折而垂头丧气,也不因胜利而沾沾自喜。

当然,教师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也不是神仙,其情绪自然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必须合理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使其不至于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利和影响。曾报导有一位有经验的女教师,在其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来到教室,但自己的心情十分悲痛,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她首先说“对不起,我母亲昨天去世了,心情不好,请同学们原谅。”于是她得到了同学们的谅解,意外的是这一天课堂纪律特别好,教学效果也特别好。事实说明,这位女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

教师只有做好心理调整和完善工作,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变革中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

总之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不仅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林会。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探究[J]。保山师专学报,2005(2)。

[2]白桂香。教师实用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5.

[3]李红军。教师心理健康不容忽视[J]。世界教育信息,2004(7)。

[4]王丽君。变革社会中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7)。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5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大部分教师出现了心理问题,如:紧张、忧虑、担惊受怕,难于集中精神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本文论述了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几种途径。目的是引起其他人关注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和问题,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 生源差 教育问题 不良情绪 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 原因 内应外因 心理健康标准 解决途径 自我调节 关注心理健康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崇高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人民教师是塑造年轻一代的辛勤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着造就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任,不仅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教学能力和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措施作用于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全部心理品质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作为一种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精神活动,教师的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既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界的各种物体,也不是一般的有生命的动物、植物,他们的工作对象是人,是具有一定思想、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的活生生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那些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养成良好品德的学生很顺利地进入高级中学继续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可有一部分玩劣不拘、没有好的习惯和品德的学生完成不了初中学习任务,自然成了职校的主要生源,使职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问题,产生了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健康。

一。职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教师的无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书还要育人。所以要求教师既要有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组织课堂教学和驾驭学生的能力。对职校教师的要求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有一老师,进行计算机教学。为人厚道老实,平时不善交谈,但非常钻研业务和精于业务,可在教学中,目无尊长的学生们不喜欢他这种“老学究”的教师,对他的教学要求不仅置若罔闻,甚至对他进行人生攻击。只要他一开口讲课,学生就在底下“涛声一片”,他提高声音大声地制止,学生不说了,可他一说,学生接着说。这老师气得脸红脖子粗,拿起板擦敲了一通,可学生又展开了第二轮进攻,大声地讲开了鬼故事,引起了同学们一片的叫好声。这时,外面走过了查课的教务主任,这老师心一紧,拚了全力,跳了起来并大声地制止,这才吓住了学生稳定了课堂。这老师上完这节课,费尽了气力,不仅是脑力劳动更是体力劳动,试想这位老师今后以怎样的心态再次走进这间教室继续上课呢?

2、教师的无尊

人们都说师道尊严。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完人”。教师不能说错话和做错事,因为他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否则他就有师德的问题。在社会、在家长、在学校、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尊严可谈。

有一操外地口音的教师,刚刚调到职校教学,她没有适应这里的学生,所以她感到教学中有许多的烦恼,心情也很郁闷。有一次,当她走进教室,看到好多学生说话地、东倒西歪坐着地、女生当众化妆地……乱哄哄地一片,一点也没有上课的状态,她着急了,大声地组织着纪律,希望看到良好的上课面貌,却没想到学生并没有收敛,反而更乱了,情急之下,脱口而出:“你们怎么不要脸呀!”还没等她反悔,有一女生马上站了起来:“你说谁不要脸?你才不要脸呢!……我们要告校长!”吓得这个新来的教师,不仅忍受着自己被骂了一通的气,还要向学生不停地道歉,才算平息了这件事。可毕竟被学生当众大骂了一通,伤了自尊,回家大哭了一场,算是心理的发泄吧。

3、教师的无助

自学生入校那天起,教师就要承担起学生的成长、教育、思想、状态甚至安全等等。当然教师能做到的就从来没拒绝过,并也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有一次,全校卫生大扫除。有一男生擦玻璃,被同学恶作剧地关在了窗外的护栏里,同学们嬉笑着,跳着,这男生被激怒了,抬脚就把玻璃踢破了,看着玻璃的碎片落下,班主任关心学校的财产呀,怒了,斥道:“你有本事再打一块!”这男生毫不理会班主任的气话,用拳头猛击玻璃,使手背受伤,鲜血直流,送往医院,结果肌腱断了。家长责备学校,要求赔偿医药费、伤残鉴定费、交通费、营养费和精神赔偿费,学校要求教师自己承担,教师认为自己没有错误,要求上法院。学校怒之,整顿!结果教师把一年的收入都赔给了家长,学校还把她的工作业绩给否定了,自己在郁闷中过了一个暑假。在假期中给了教师一个心理调节的空间。

4、教师的可悲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时刻承受着多重挤兑!在生存的夹缝中艰难地爬行着。社会要求他们在精神上要是一个完人——时时刻刻要警惕自己为人师表的形象,万万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自我约束,戴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帽;学校要求他们在教学上要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家长要求他们无私地奉献给他们的孩子,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学生要求他们不管对老师怎样的伤害都不要伤害他们,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不管对老师有什么样的伤害都是可以教育的,而老师是教育学生的,不能有任何的有害学生的行为。由此可知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极为可悲的。

有一班主任教育她们班里屡次犯错屡次不改的学生。学生摆出一副傲慢无礼的气人神态,时不时地顶撞着老师,刺激着老师疲惫而脆弱的神经,老师被激怒了,忍无可忍,顺手拿起桌上的水杯向

这名学生泼去,这学生不顾一切地向老师扑去,忘了老师平时对他各方面的帮助和关怀,抓着老师的衣服,同时朝老师的腿上踢去、踢去……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位男老师进来了,制止了这种行为。可血顺着老师的腿流了下来……随后学生的家长来了,不依不饶让老师赔偿学生的伤害,动不动扬言要告教育局,还要媒体曝光。校长迫于压力把老师当成了违反师德的案例,全校讨论批评,并让老师向家长道歉,赔偿了学生所谓的精神伤害费和没必要的检查费,而老师的医药费却没人去问。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学生违反了学校纪律,学生家长要向老师道歉,中国的学生违反了学校纪律,教师不处理是教师的失责,教师要是不会处理事情或处理不得当的话,要给人家赔礼道歉,还要赔偿人家精神损失!记得一篇报道曾写过,教师罚站会侵犯学生的五十多种权利。可是,作为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是否也侵犯了教师的权利。

像这样的例子时常发生在职校教师每个人的身边,谁也不敢保证这样那样的事不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身心疲惫的教师时时在祈祷千万不要冲动,即使被学生激怒了,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思维,不要说错话和做错事。有的老师说:“我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嘴,学生就整不了我。”更有老师高喊:“铃一响,上课堂,老子今天就死在课堂上。”可悲可泣的老师们,每天都生活在担惊受怕的心态下,谨小慎微地进行着这样的教育工作,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

二。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

1、调查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近60%的教师表示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近90%的教师表示有压力;

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好;

近90%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等等

2、职校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在教育工作中,说话的节奏变慢、喉咙易嘶哑、情绪充满了忧郁或自卫性,一句话总是重复说,口头语“啊”非常的多。

在教育活动中反应迟钝、没有热情、对学生出现好的成绩表现冷漠。

当学校提出教育要求时,教师情绪紧张、不安、担惊受怕、有的就易怒、易燥、发牢骚、动辄会责怪学生和迁怒于同事。

有的教师神经高度兴奋、周日的晚上会失眠、食欲不振、女性教师生理不顺、有时出虚汗。

有的教师神经过敏,总是自言自语或沉默不语,对教学工作产生厌倦感、无力感、无可奈何感,当在校园里时,易多愁善感、出了校门心花怒放,感到格外的愉快。

甚至有的教师在外面看见穿着和校服相似的人,都会回避,与学生年龄一样大的人,都不愿意交流。

教师的身心疲惫,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就会在无形中降低,对他们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量又会随之变得低下,出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灵活或失常现象。教师的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到学生,使教育出现恶性循环。

3、影响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影响职校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原因是过重的内外压力。

内压:是指来自学校内部的压力

虽然职校教师的教学成绩相对重点校的压力小些,但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非常沉重的。组织这些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双差生上课,是非常困难的。学校要求教师打铃必须到教室、课堂教学不能出现乱课,甚至不能有学生趴着上课,对此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检查。每一次检查结果都要与奖金、甚至聘任挂钩。班主任每天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协助学校完成教育管理工作。管理好学生,尽量不让学校从劣等生的行为中扣分,否则班主任工作就不达标。学校每月28日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每次都关系到老师的经济问题,钱囊不鼓的老师都会感到压力。

在教师与众差生之间进行大量的教育工作中,学校会以师德、责任、规范、形象等要求着教师,有着良好素养的教师只能默默忍受着来自各方面的伤害,心理不能释放,心理健康严重受损,这方面要比重点校严重得多。

外压:是指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

人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职校学生的家长不会理解学校管理的艰辛。他们认为:“我已经交了学费了,我们花钱买教育,我们就是上帝,孩子交给学校,你们老师就要管理好”。强调老师的责任,忽略了家长的责任。出现问题不仅不配和学校,甚至拒绝与老师沟通。学校处分那些行为不端的学生时,家长就会指责、谩骂老师,甚至威胁老师。

社会对教师的关注程度尚未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工作责任重,工作竞争强,社会期望值高,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这些因素的结合,使教师的心理压力越积越重,最终导致教师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化。

4、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所谓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

职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⑴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有的职校教师认为,他培养了一些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工作业绩不错的学生,也值得骄傲。这一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接纳它,喜欢它,教师才能真正地做好教育工作。

⑵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遇到困难时,应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镇静,能忍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

⑶独创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独立进行一定的创造性活动。例如:在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时,提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经验创造出一些有效的学习专业课的方法,并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

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等的相互关系。一个心理发展健康的教师,必须

能融洽地协调好这四种人际关系。尤其是职校的教师,更要处理好与家长、与学生各方面的关系,是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

⑸积极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的教育环境是不断改动和变化的,学生的生源是越来越差,那么就要学会处理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大家一起探讨新的教育对策和方法,积极适应和改造不良的教育教学环境,不被环境所左右。

有的职校教师在挫折和需要面前,能够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但也有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或者未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冲突,导致出现情绪状态不稳定,易激动;与学生的关系紧张,无法开展教学工作;与同事的关系不协调,出现回避的态度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厌恶工作情绪,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而教师因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言行举止的榜样。因此,如果教师心理健康有问题,那么他们的劳动对象——学生就是他们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注重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也是学校、社会的重要任务。

三。职校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天津《今晚报》2006年1月18日报道:“出席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魏锡林等代表和参加天津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的杨金元委员,分别向两会提交议案、建议,指出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关心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过重的压力。”

魏锡林等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尽快制定《天津市保护教师身心健康条例》的议案。杨金元委员指出,目前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压力过大的问题,部分教师正在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

由于职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导致教师长期的紧张、忧虑、担惊受怕,难于集中精神,造成不良情绪,使教师的工作效率下降,学校出现了几起教师与学生冲突事件,学校管理者为解决这些问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逐步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采取了以下几种途径:

1、领导者正确看待和谅解出现教育问题的教师

职校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不管有多么的辛苦,还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的,这就避免不了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教师有时情绪不能控制,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理解力和意志力明显下降,说话过头,甚至做出十分荒谬的事。学校领导者都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理解和体谅教师,往往不急于批评、斥责,他们要弄清事实的真相,帮助这些教师解决问题,使教师从困惑中解脱出来,有助于受挫教师缓解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同时领导用适当的方法对教师进行说服、批评。对于非原则问题,领导谅解、容忍。因为领导认识到处于心理挫折状态下的教师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教师遇到问题时的行为是一种情绪性的非理智的反应。

2、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排解个人烦恼、提高个体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职校领导专门委派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学习,让心理专业教师对心理出现问题的教师进行个别交谈,启发教师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出主意,提希望,帮助教师解除烦恼,摆脱矛盾,稳定情绪,独立地处理各种冲突和困难。

3、思想教育

教师出现不良情绪是主观感受,与人的主观状态有重要的关系。职校领导对这些教师除加强思想教育外,还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帮助教师分析原因,教育他们放弃不正确的动机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帮助他们了解事情的真相,修订正确的目标,调整力量,制定具体措施,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学生,乐观向上,培养良好的精神面貌。

4、改善环境

职校的领导们尽可能地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管理方式、人际关系、工作安排等方面考虑到教师的感受和反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为个人解决困难。如解决子女上学问题、老人的护理问题等。

5、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在实际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教师,他们的情绪除与领导者的关心帮助有关外,还与群体的心理气氛有关。职校领导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心、友爱气氛的群体,让教师在这样的群体中互相化解心中的不畅,使教师不良的情绪得到宣泄,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自我调节

“人生逆境十有八九”、“酸甜苦辣咸——甜只占一分”,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遇到问题时可以求助他人,但最终还是要自己面对,因此学会掌握调节是必要的。

1、宣泄情绪

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不应该无限制地压抑情绪。遇到教育问题后的情绪应该得到适当的宣泄。压抑会导致疾病。宣泄情绪的一般方法是主动与可信任的他人,如朋友、亲人交谈,倾吐心中的积闷。当把痛苦全部倒出来以后心情就会平静一些。切忌迁怒于人,不正当的发泄会导致不良后果。

2、注意转移

心情不好时,可以看看电影,听听音乐,通过转移注意,让快乐的情绪淹没忧郁,使消极的情绪逐步消退。从事体育和其他活动也是转移注意的最好方法,如徒步走一段路,骑自行车转一转等。积极工作着的肌肉产生刺激传入大脑的冲击力是很强的,足以横扫一切,把人从其精神羁绊中解放出来。切忌呆在家里,坐在沙发上,一个人闷头体验不良情绪。

3、原谅自己,恢复自尊

出现问题总有自己方面的原因,要敢于正视现实。自己犯了错误,造成了烦恼,首先要坦白地承认,然后,把内疚和失败扔到脑后。只有彻底摆脱失败,才能恢复自尊。坚信失败已成过去,成功就在前头,用新的热情和经历去充实自己的生活。

4、把问题当成经验,变成动力

一帆风顺的人是没有的,都要在人生的进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问题,不要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产生不良情绪。应当看到问题中有好的一面,它会给我们带来经验、知识、才干、能力、风度、气魄,使

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增强我们的才干,从而不断地成熟起来。

每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在学习和锻炼中获得的。如果出现问题,就逃避,就产生不良情绪,就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有发展了。

不论怎么讲,社会上尊重教师的人要多过看轻教师的人,大多数还是尊重教师的。教师的尊重的确是别人给的,但更多的是自己争取到的。不管别人怎么说,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所谓的“为人师表”你是否真的做到了吗?或者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苛刻了一点,大家都是成年人,受不了这样的约束,但是,如果教师不从自己做起,学生、家长怎么会服气?学校的声誉从何而来?教师,就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这样的教师才能带出好的班级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到点限制没有什么不好,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教师传授知识过程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首先,你有了很多的听众,通过你的讲授,学生们每天都在成长,并且学到了新的知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几年后,你或许可以骄傲的说某某公司的经理是我的学生。

所以,让我们为自己的职业骄傲吧,快乐吧!忘掉烦恼,让自己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然而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状况和幼儿的教育。因此幼儿教师的人格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格;心理健康;

幼儿好模仿,老师是他们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因此从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出发,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加强修养,在幼儿面前,展现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获得幼儿的信赖和喜爱。

一、以健康的心理走近幼儿

(一)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己

教师自身的心理压力来源于: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的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敢于正视和剖析自我,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有“自知之明”,勇敢地正确看待自己,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过高或过低。并且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有缺点和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深刻地剖析自我,就能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帮助自己提高认识水平。

(二)放松情绪,调节好心态

由于外界工作压力的影响,教师常常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不能及时释放,就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与工作质量。当我们心绪不佳时,可以有意识地变换活动方式,转移注意,使意识离开引起我们紧张情绪的刺激情境,暂时脱离长期关注的事物。如听音乐、唱歌、散步、适当从事家务劳动,参加体育活动等等。这样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就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中了,人的情绪也就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情绪状态了。

(三)学会交往,处好人际关系

在待人接物行为和态度上,具有人际交往魅力的人通常能够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共通之处,做到恰如其分。教师人际关系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本身和教师的健康精神生活都需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沟通,真诚待人,经常换位思考,能容纳对方,尽量做到彼此相互理解和谅解,消除隔阂,缩小心理距离,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同时要提高修养和水平。实践表明:具有善良、勤劳和才干的人比较有人格魅力,容易受到他人欢迎。要正确看待同事的成绩,尊重和真诚支持对方的工作,对同行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要主动补台,而不是有意拆台,防止嫉妒心理的产生。主动向具有优良品质的人学习,这不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教师心理健康、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之一。

二、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幼儿

(一)以情育人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和幼儿之间感情的交流和心灵的呼应,将会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果。爱孩子,关心幼儿,一切为幼儿着想,这是师魂所在。“赏识教育”一直受到教育者的普遍推崇,正因为它是一种以博大的爱心去唤醒、鼓励人的教育,它可以使许多自卑的幼儿变得自信,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肯定,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幼儿园是孩子从熟悉的家庭走向学校及社会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希望幼儿园像他们自己的家一样,温馨而亲切,渴望教师像妈妈那样给他们爱抚,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因此教师不仅对幼儿在生活上要细心照料,行为品德上要耐心引导,而且更要在情感上给予关爱和呵护。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自然能学会主动地关心人、爱护人的优良品质。

(二)公平待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对某些聪明可爱的幼儿偏爱一点本是人之常理,但是,这种偏爱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的言行,这对幼儿的发展很不利。那些得宠的幼儿,往往会有一种优越感,长此以往会养成他们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性格,受挫能力会减弱,人际关系会紧张。而对那些比较胆怯、自卑的幼儿,可能由于教师的负性态度和行为会使幼儿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连教师都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他们就容易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还有可能会讨厌教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幼儿的发展。

(三)倾听心声

倾听,是走进幼儿心灵的最好途径,学会倾听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积极倾听的主要特征是老师除耐性倾听幼儿的陈述之外,并随时使用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及简单复述或使用鼓励的话语,使幼儿说出心中所想的一切。因此在平时,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多给幼儿表达思想的机会,改“听我说”为“听你说”,培养他们敢说、想说、大胆说。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自信心和胆量,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增加成功体验。

(四)冷静处理

教师的沉着与冷静有效地影响幼儿的意志品质。幼儿年幼无知、自控能力差,常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令教师头痛心烦,如碰到幼儿任性撒野、不守规则、不听规劝、攻击性行为较多等情况时,教师常常会激动,特别是年轻教师容易冲动,缺乏自制力,就有可能做出不恰当的举动,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这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伤害,严重时会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因此这个时候,教师要特别冷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幼儿,做到循循善诱,耐心的进行教育,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培养幼儿良好的心态。

幼儿时期的心理是否健康,将对今后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幼儿教师的人格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和幼儿成长阶段接触时间最多的幼儿教师,应该学会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用最好的状态去教育幼儿,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好孩子,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审。全国师德教育研究课题组,《师德突出问题典型案例评析:幼儿园教师读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6月第1版

[2]冯婉桢着。《与诤友对话:幼儿园教师师德案例读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月第1版

[3]李文治,袁林着。《幼儿教师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人民邮电出版社,9月第1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阶段相比,具有更大的可逆转性。因为:这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还比较轻微,教师若及早发现,及时给予帮助和矫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现代人每天所承受的社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十分需要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对处于关键期的幼儿来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进行心理自我保护非常重要。

1.幼儿园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

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和合作性。作为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阶段,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好,可以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1]。具体的说:教师的作用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一项比较辛苦的工作。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生龙活虎的孩子,吃喝拉撒事事要操心:弹唱跳画样样要教,还怕孩子一不小心发生意外,心理压力是相当的大。例如:每天班上有许多孩子都喜欢向老师打“小报告”,而这些“小报告”的事情都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情。时间一长难免会让老师产生烦躁、厌倦得情绪。这时教师就应该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孩子中间来。应该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分析原因,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幼儿园的教师而言,重视和加强自身心理卫生保健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1.2 教师要以正确的教育行为影响幼儿人格发展。对于幼儿来说,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影响儿童人格。带班的老师有时会在休息时间闲谈,不经意会谈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孩子怎么聪明、可爱,怎么讨人喜欢;而有的孩子反应迟钝,不爱说话,都会说出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听了以后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从此,他们也许会变得更加缺少自信,更加内向,不爱交谈。有的教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听不懂等等。

还有的教师甚至还会对幼儿采取斥责、惩罚、讥讽、漠视的态度,去处理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问题。幼儿对教师采取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这些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绝对有害的,有的幼儿就是由于遭到教师的训斥、惩罚、讥讽等而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幼儿园和家长的工作带来巨大的障碍。

1.3 教师要注意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做到:

1.3.1 无条件地关爱孩子。只有爱孩子,才能对孩子保持亲切的态度,使幼儿保持积极愉快地心理。如:每天早上用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以及每天下课亲切地与每一个幼儿说再见,会让每一位幼儿都有一种充分地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

1.3.2 充分的接纳和尊重幼儿。首先尊重幼儿是幼儿精神健康成长的前提。我曾经就碰到这样一件事情,一次去朋友家玩,刚进门,朋友就热烈地招待我,这时我发现朋友家的一个小孩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图书,我的朋友示意“问阿姨好!”可孩子没有反映,仍盯着手中的图书,朋友将音量提高“乐乐,问阿姨好!”孩子抬了一下头,心不在焉地问了一句“阿姨好!”可朋友却感到不满意:“乐乐,你怎么这么不懂礼貌,下次你再不懂礼貌,我以后就再也不买书给你看!”孩子开始不能集中注意地看书,先前专注的神情换作沮丧。显而易见,再这个例子中,朋友是在要求孩子懂礼貌,无可厚非,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从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但是幼儿对规范的遵守是有条件的,他们与生俱来的精神生命给了他们选择注意的自由,当兴趣不在于成人所期望的行为是,他们是很难达到成人要求的。如果像那位朋友一样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其结果不但会给他们的情感造成伤害,而且会干扰了幼儿精神生命的正常发展。这就是要求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要给幼儿一定程度的时间上的自由,允许他们将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行为、理由表达出来。对于幼儿无法说清楚的事情,要细心观察,分析产生行为的原因,弄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后再进行引导、教育。

1.4 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对幼儿进行的情感教育,会让幼儿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突如其来时,保护健康的情绪,而发展幼儿的人际关系看似简单,实之不然,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可以为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则会使幼儿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在幼儿面前,教师与教师之间不要做过多的交谈而将幼儿放在一边,置幼儿于不顾,而应将主要注意力和全部热情放在幼儿身上。

2.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推动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   2.1 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父母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生活,烧火煮饭、拾柴挑水、喂鸡喂猪等,让孩子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为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可以从饮食开始。平时有意在食物中加入酸甜苦辣,做些不合孩子口味的食物,如果孩子因挑食不吃,不妨让他饿一餐,等他饿了自己来找吃,从而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更好的去适应生活。同时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光有甜,还有辛酸。只有人去适应生活,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这与不合口味不吃会被饿死是一样的道理。孩子年幼无知,生活经验少,为了孩子少走弯路,并防患于未然,有些日常生活技能应教会孩子。

2.2 父母要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呵护过多,禁区也多,致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大,独立性差,稍遇一点挫折就束手无策。在教育中,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解放孩子的手、口、眼、耳,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刚开始,孩子凡事都想”自己来“,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都常常做不好,如地越扫越脏,拿碗会摔破等,但父母要有耐心,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不能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而”一手包办“,应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让”我自己来“成为孩子的座右铭,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意志力。

2.3 父母要信任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自信的人往往具有乐观开朗、坦荡豁达的品质,敢于创新,自强进取,勇敢的面对未来。自信心的培养,要从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开始。孩子年龄小,刚开始做事往往不如意,有时简直是添乱,越做越忙。父母切不可嘲讽孩子,”去去去,一边去。“”做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父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很无能,以后就没有自信,遇事就束手束脚。所以,平时父母要常对孩子说”你真行!“,”了不起!“等。在生活、娱乐过程中,孩子往往有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见解,与成人不同,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能粗暴地按自己的意愿,指责孩子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否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浇灭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毕竟年龄小,能力有限,当他们遇到困难或失败,感到沮丧时,父母要积极、热情地去扶一把,与孩子一道解决问题,并告诉孩子”失败乃成功之母“。

许多有名的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发明成功的,给孩子鼓足勇气,让孩子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勇敢地面对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勇敢的向成功迈步[2]。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孩子就是这样,你越相信他,他的积极性就越高,自信心就越强。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事物,勇敢地面对挑战。

2.4 父母要注重和孩子心理沟通,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活泼开朗的性格,总是给人以爽快的感觉。他们一遇到问题,就会自己想出种种办法来试试,即使失败也不沮丧,又会立刻思索,寻求别的方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家庭要保持和睦的气氛,每个人说话应和颜悦色,对孩子要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心情舒畅。

从小不要当孩子的面,拿他与别人比较,”比某某矮了一点“,”比某某说话慢“等等,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如人“,平时父母与孩子进行竞赛游戏,总喜欢让孩子赢,这样不好,应让孩子明白”山外有山“,”胜败乃兵家常事“,尽了力,”贵在参与“等道理。教育孩子凡事要尽心尽力,但要乐观地看待结果。”笑对人生“,”天塌下来当被盖“,这种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努力培养的方向。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献文

[1] 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华文出版社。49页。

[2] 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5页。

[3] 杨凤池。让家庭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深圳新胡同出版社。137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范例]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论文 篇8

摘要: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主要由职业素养、科研精神、处事原则、聪慧品质等要素构成。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可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总结原因,思考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路径。这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以及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教师个人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以便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路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激发、服务的作用,其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甚至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特性。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人心理期望反映到教学过程的外在表现,即教学过程中,通过其心理暗示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影响,这种心理活动及变化是教师个性特征所呈现给人们的感知表现。大量的案例表明,教师心理素质常规下都对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起积极向上的作用。只有极少数教师心理存在缺陷,但仍奋斗在工作岗位上,这使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成为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否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因此,探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十分必要。

一、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主要构成

1、职业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教书是指传授知识,育人是指教师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的品行。因此,职业素养十分重要。特别是大学教师,面对的都是大学生,其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等正在形成时期,教师的尊重、理解、表扬、启发、鼓励等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热情向上,师德要突出,以此符合教书育人的特征。

2、科研精神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上要具有代表性,能够拿出钻研精神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与教师一起洞察规律,探究内涵,积极创新和探索。学科骨干要有自己的见解,对待研究领域的观点要头脑清醒,加强反思,不会跟风就市。此外,要有恒心和毅力,有历史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大学教师能不断走向科研的巅峰。

3、处事原则优秀的教师在处理事务上要随和可亲,但要保留自己的见解,具有独立科研和攻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新,不畏困难,心绪沉稳,耐心研究教学和项目。

4、聪慧品质优秀的教师能够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在交际、教学、沟通和处理事务上表现出较强的理智和控制能力,给人的感知是聪慧、灵活。这种聪慧品质对教师的业绩、研究成果等具有较大的作用,是在工作中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而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形成和谐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

5、其他素质构成优秀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除上述特征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研究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黄汉城摘要: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主要由职业素养、科研精神、处事原则、聪慧品质等要素构成。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可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做好学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总结原因,思考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路径。这不仅需要社会各方面以及学校方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教师个人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以便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社会信誉、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与人交际的人格魅力等。这些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优秀的教师心胸要开阔,做事要诚恳,研究要踏实,教学要诚实。这些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不断地培养、暗示和实践才能形成。这些品质共同作用于教师身上,会对其思想、行为、心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教学亲和力,与学生构建和谐的朋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沟通,引导学生不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学情绪。优秀的大学教师要能掌握教学气氛,以优化的品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和教育学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化,促进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成果分享与转化。

二、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的重要意义

1、可以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当前教育是以国家整体素质教育为主,创新教育为辅,为提升国家整体文化素质服务。这对大学教师的能力和品质提出更大的要求,需要教师认清形势,以国家发展为己任,不断完善自我,锤炼出优质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此胜任自己的工作,承担起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任。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培养,是健全教师人格和品行的有效途径,是高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接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以教促进育,以育带教。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利用自身的品行、心理素质、行为举止等对学生的人格、人品、能力、气质等进行不断地熏陶和感染,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行为言谈举止无不体现教育的修身养性特性。教师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良好的关系网,在这张无形的关系网中,教师的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在学生人格形成时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实现学生人格的健全和良性发展。

3、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够对教学任务、教学手段创新等要求较快地适应,以此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不断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会以教师的个人表现为标杆,无论个人修养、学术研究还是精神面貌、学习热情等都会得到提升。教师心理素质较高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激情较高。教师的工作责任心越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越高。教师的创新思维越活跃,学生会有超出教师的创新表现。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无形的助力作用。

4、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即是管理者,也具有管理者的特性。在人本论理念的支撑下,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在教育管理中有所体现。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对学校管理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好的建议,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关键所在。只有心理健康素质过硬,教师才能更好地协调管理措施与学生的矛盾,处理好各种关系,维护学校的利益,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适应不良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时,对家庭、工作、人际交往等因素的期望较高,与实际产生强大反差,会导致心理压力超出承受范围,导致产生适应性不良、烦躁不安、情绪激烈、学术研究力不从心等。适应能力的强弱标志着心理健康素质的成熟与否,是骨干教师与一般教师得以区分的重要标尺。

2、职业行为不良教师正常的心理以教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学进行。

但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忽略教学的目的和责任,情绪难控,冲动,缺乏亲和力和教学耐心,常常因学生的表现不符合心理期望而显露粗暴的行为和言谈,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种不良的职业行为往往与个人的婚姻、成长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待遇达不到心理期望有重要关联。

3、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在人际交往上存在较大的障碍,常因计较个人得失、猜忌心强、无理争论等与同事、朋友、亲人无法构建稳固的人际关系,不但影响教学工作,还无法胜任管理者的主体责任,偏离教书育人的初衷。

4、人格缺陷教师一旦存在人格缺陷,就会产生焦虑、烦躁、抑郁、冲动、易激动等缺点,造成其心理不健康,无法完成教育任务,容易无视教学质量,嫉贤妒能。

5、职业倦怠教师存在心理不健康状态时,对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情绪不稳定,易冲击和激动,很难把握住课堂节奏,课堂教学互动较少,教学质量不断下降,久而久之产生职业倦怠行为,上班懒散。这样教师会始终没有成就感,心理压力无法得到缓解。

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思路

1、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背景下构建教师光荣、自豪、自信的心理氛围,尊重并理解教师教书育人所做的一切积极的努力。对教师的失败要不断鼓励,使其心理回到健康水平,激发其以更高的工作热情不断走向成功。

其次,国家要加大教育资本的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满足其心理期望,缩小差距,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心理上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育事业。还可以利用待遇的高标准化吸纳教育精英,达到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目的。

最后,教师的职业支撑要来源于社会,社会的大力支持可以改变教师的心理期望,降低其对工作的压力程度,缓解个人情感、经济等压力。社会的关心能使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心理素质逐渐提升,以此满足社会期望和对人才的渴求。

2、学校方面的支持

首先,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的和谐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学校要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和谐、轻松、灵活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加强沟通,理解和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建议,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其次,学校内的人际关系环境要加强,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培养和升华提供完善的协调机制,从客观上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公平。在主观上构建温暖亲和,团队合作,共进共退的关系,及时纠正心理偏差,和谐共处。

最后,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的扩充,使教师能够自我解读心理问题,帮助教师走出心理阴影和困惑。同时使教师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学校要构建心理支撑系统,聘请心理医生、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等进入校园,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不断改善。

3、教师个人的自我调节

第一,教师要对自己的心理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采取措施改变自我的不融合状态,该坚持的理论和观点可以坚持,但该认同的时候也要积极认同,才能融入周围的环境。在工作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亲和力和工作积极性,保持好的心态,以此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注重提升心理抗压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在工作上要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在情感上,要坚韧不拔,乐观向上;在行为上,要为人师表,和谐对人。同时,运用对自己起作用的解压方式来进行自我疏导,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

第三,教师认清自己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正确定位自己在工作、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和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增强心理预见性,提高心理素质。这种自我定位有利于更好地排解心理困惑,调整好自己,积极向上地进行业务钻研。

第四,教师要将心理素质的重心放在业务能力的提升上,以能力带动心理期望的提升,不断满足心理的需求,自信、自豪、分享自己的成果,将不断转移注意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第五,心理要健康,首先身体要健康。教师要坚持进行身体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才能对心理压力有更强的承受能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实现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晓丹。调控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

[2]张伟英。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

[3]么娜,王颖,王志路。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现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

[4]徐学俊,吕莉。大学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宋一栋。学校心理教育中的教师心理素质[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

[6]张春英。论教师心理素质的优化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