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最新10篇】
时间:2024-06-04 14:06:0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有缘人帮家人们整理的10篇小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内容导航
教育论文网 篇1小学语文的几点看法教育论文 篇2小学语文教育的探讨论文 篇3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4小学语文教育经验论文 篇5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6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7小学生学好小学语文方法 篇8小学语文《假如》教案 篇9德国司法考试一瞥/吴越法律论文网 篇10教育论文网 篇1
这是一个浮躁的国界,少了圣贤,都希望能够培养一些真正的学术研究人才,并能起到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作用。那些重复学习、非法携带他人物品的人将受到严惩。学术上的不诚实,盲目重复,最终会有一天的灭绝。
论文查重的意义
从古到今,学术界论文的数量不断的增长重复越来越多,可是却没有发现论文的原创性很重要。原来学习前人的经验就像站在巨人的肩上面来借鉴成果,可是巨人的肩只属于巨人。可以借鉴引用,但是不等于可以重复,论文查重是对学术的尊重是不允许重复,所以,论文查重是非常重要的。
论文查重的要求
在学术论文的创作上,理智性的调查研究却很少理论性的文字却很多,论文的形式重复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了,缺乏很多深化的解析和讨论,学术论文重记录却没有重分析,重报告可是却不重研究,十有八就都相似,论文查重可以很好的'检测出重复率高的学术论文。
现在的文件都是真理,重复别人的说话,他们的研究论文之间没有重复太大,没有一点新意,HowNet阅卷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重新检查不重复,千篇 一律的现象。有时,重复别人的学问可能会粗心大意,以致别人误解了它。测试自己的学科是找出你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以上就是为什么需要论文查重的重要性,希望对需要帮助的人,有一定的帮助,通过以上的内容,应该会有一定的了解,为什么要论文查重,希望作者在写论文时候,能尽量的避免和网站上有重复的信息。
小学语文的几点看法教育论文 篇2
关于小学语文的几点看法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课改的深入,广大教师对各种教法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改善了课堂气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作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发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从以上两个方面讨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改进
素质教育提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应试教育相对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力培养以及身心健康等。近二十几年以来,素质教育改变了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
首先,脱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片面地认为课外知识越丰富就越贴近素质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小学生而言,他们知识水平不高,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启蒙后的初始认知阶段。紧扣课文的趣味性课文导入、巧妙的过渡以及简洁的结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某些教师,貌似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实为完全脱离教材的跑题,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懂得,所有引入的小故事、课堂讨论等等都是为教学服务,为了让小学生——自制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群体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脱离这个目标,就成了逐末舍本,长远而言,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
另外,在本人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发现脱离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即对小学生课堂知识能力要求过高。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我已经在文章中简述,对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要求过高,无疑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心智发育不全面的小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也是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对本科目的疏离,甚至偏见以及恶性循环,如此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越俎代庖,“以生为本”成为空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的小学课堂平均80%-90%的时间都被教师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去看待,毋庸置疑,其间有不少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满堂灌。师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使其有基本的认知框架为深层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要通过启发式学习为其提供思考的方法和途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只有学习和思考的途径才是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填鸭式的教学代替启发引导,错失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三,对“快乐课堂”的误解。近几年教育界提出了“快乐课堂”的理念,推崇自由、合作、高效的课堂环境,目的是为了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性。这对教师如何把握课堂气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非放任学生活动,单纯追求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
比如,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对小学生加以引导,就像一部影视作品的编导人员一样,任何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主题展开。切不可把快乐课堂变成混乱课堂,降低对学生课堂纪律的要求,忽视活泼的气氛、严谨的课堂纪律以及教学内容三者的统一性。
二、有效的解决办法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教学内容上。作为教师应该着眼于教材,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善于总结教材信息,了解熟悉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积极拓展课外资源,挖掘课文中有利于小学生成长的隐性信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益补充,如,坚强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乐于助人等等。在引导学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能通过导语等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另外,除了对教材了如指掌,也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智力水平等等,以此为基础从众多知识中选取与小学生阶段认知能力相契合的知识扩展。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真正把学生作为独立的隔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情感。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一切新鲜事物抱有极大的好奇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制定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设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多动脑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使小学生一节课45分钟都在认真地学习、思考是非常难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创设一些动静结合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带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词语接力比赛,因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一些短语以及词语,这对他们来说不算过高的要求。把一个班级的孩子分成五-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任何成员要以上一个小组说出的词语的最后一个字为开头或者谐音,在黑板上写出下一个成语或词语,并进行最后的分数评比,设置不同的奖励。通过几次成语接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短语和词语,我发现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记得更牢固,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成绩,学生真正在快乐、合作中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医学研究,一节课,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这就涉及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要分清主次,把时间集中在精讲课文、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上,之后再考虑其他形式的学习活动,切不可填鸭式的灌满堂。
第三,随着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教学服务。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美术、动画等多种方式于一身,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立体感,是学生容易体会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一些描写景物较多的课文,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描绘难以呈现出文章蕴含的美感,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赵州桥》一课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讲解,作为教学辅助。赵州桥历史悠久,是当今世界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历经14之久,通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对赵州桥有更直观的认识。当然在使用中,教师要把握主次,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使多媒体的动画、影片等等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参考文献:
[1]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西南师大出版社,
[2]方雯卿《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浙江大学出版社,
[3]杨菊卿《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之我见》,《成功(教育)》,.07
小学语文教育的探讨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在中国教育中小学教育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就如何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抒发一己之见。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平等对话
当前,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的语文教育为了能够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也在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变革,这场变革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片美丽的天地。笔者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为人,其言谈,其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不要做学生的权威,要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平等对话中教学语文,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老师要做孩子们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一个友好的伙伴。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对话,要与学生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师生之间在感情、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3.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做“节目主持人”,说具体一点,要做“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多地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现他们的思维,在多向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其实,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通过眼、手、口、脑并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中,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己快速地阅读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段落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讲讲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补充修正别人的意见,从而养成一种与他人合作读书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开展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共享中形成,优化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三、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同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阅读条件和阅读习惯,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学生还不具备挑选图书的能力,老师应帮助孩子们挑选适宜的图书防止学生读书的盲目性,保证读书的质量。由于这些书都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每次都能使孩子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给孩子专门的阅读时间。所谓专门的阅读时间,是指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进行自由阅读的时间。笔者认为每周排一节阅读课。而这节阅读课,就是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堂。同时要切实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让学生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余时间,从而有功夫去阅读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四、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出疑问,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意图和思想。
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说话练习。那么两种训练必不可少:
1.课堂训练。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序的表达能力并培养他们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捕捉语言信息的良好习惯。
2.拓展训练。因为有了读文的基础,学生甚至能熟读成诵,再加以合理的想象,老师的鼓励,所以学生说得生动有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六、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对老师提问,对课提问。只有勤于思考才会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靠思考自得,是一个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素质,是低年级学生首先应培养的素质。
刚开始上课,鼓励学生对老师提问时,学生不是不敢提问,便是就参考资料提问,一堂课是较好地完成了教育目标,但感觉学生还是像被牵着线的木偶,没体现他们的主体意识。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1.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联系社会大课堂。学生既充当了主体角色,又通过互相提问深入到课文中去了,大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比老师提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效果要好得多。
2.提问时,老师要作精心备课,学生提问时必须让他们围绕一个中心来问,上课做恰当提示,控制好一个度,否则学生提问热情高涨时,一窝蜂似的提问,会使课堂出现杂乱无序的情形。提问方式也可形式多样,比如师生互问,课内知识拓展问,课外知识拓展问等。老师们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式,既能激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让学生真正当了课堂的主人。
不管怎样改革,我们必须守住一颗平常的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语文教育现状,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对传统经验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才能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而不致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鲁洁平,赵鸿。教师职称评定论文写作指南[M].经济日报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4
【摘要】语文教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价值观除了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正确引导之外,生活的浸润也起着非常大作用。如何把语文教育和生活浸润结合起来,我的感悟是:要把生活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要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理解生活、探究生活,从而达到牵手生活融进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化;牵手;生活;融进生活
一、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语文教育脱离生活的抽象性,使语文教育还原到其生活母体中去,恢复其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使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达生活的意愿和洞悉生活的信息,使听、说、读、写成为满足生活需要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
二、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要解决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要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人手。生活是语文的根。语文学习的兴趣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的兴趣。因此,必须立足于生活,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去主动自觉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内驱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出知识化的牢笼,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三、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涵盖的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育内容必须向生活扩散。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专长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有专长,并要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在学生对自身专长的展示和表现中,往往会使学生获取许多语文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别具一格,视角独特,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来自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发现的。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语文教育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的欲望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通过这类社会参与和语文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会获得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其背后所蕴涵的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在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语文的乐趣,体悟语文的魅力,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在环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要实现从“书本”向“生活”的归真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必须实现从“书本”向“生活”的归真,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中感受“生活”。语文教学面向“书本世”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达到精神的沟通与默契,激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往往觉得“书本”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作品中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状态,并注意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和谈论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对生活原生态的认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矛盾。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学生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是一个很现实和很真实的时代命题。生活是教育的根,在教育学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谈教育与生活。离开教育谈生活或者离开生活谈教育,那都叫割裂。特别是离开生活谈教育,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与生活牵手并最终融进生活。让他们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把教育和生活合成为有机和系统的一体。
小学语文教育经验论文 篇5
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探究【1】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风格 板书设计 精神面貌 为人师表
【论文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引言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
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1 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
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
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
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
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
”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
对此日本学者曾以作诗为比喻,说“作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
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2 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
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
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
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
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
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
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
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
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
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曾多次谈到:“我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寻找我自己,在茫茫的生活海洋、时间和空间的海洋、文学与艺术的海洋之中,寻找我的位置,我的支持点,我的主题,我的题材,我的形式和风格。
3 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
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
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
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4 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
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
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
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这些语文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既不能躐等,更不能颠倒。
当然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各个人是不一样的。
从一个阶段过渡、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离不开主客观条件(如领导的谅解、支持和同事、学生的配合等),其中主观条件(如锐意创新、坚韧不拔等)又是最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6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习性效率是效率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习性效率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否以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可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习性效率的关键。在近几年的“效率课堂”研究活动中,笔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习性效率”方面作了深入地探究,从中获益颇多,浅谈如下:
一、提高习性效率的良好习惯及培养方法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能节省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预习任务主要是认读二类生字,扩充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等,实践证明,低年级学生经过训练完全能独立进行课前预习。然而要想培养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却并非易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先在课堂上指导预习的方法
一开始,低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会很差,预习宜安排在课内,教师先提出预习要求,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他们逐渐懂得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一阶段,教师应有计划地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2、制定表格,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
当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后,可把预习的时间挪到晚上进行。由于低年级学生记作业常会忘东忘西,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用小表格的形式制定出每一课的预习要求,打印出来发给学生放在家里,每晚预习时拿出来完成一项打一个对勾,这样还有利于家长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课前预习的质量。
3、巧用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孩子来说是件难事,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检查反馈这一环节中,通过评“识字大王”“朗读小明星”或奖星等评价形式使那些认真预习的学生充分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及他人的预习热情,使课前预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二)专心听讲、认真倾听的习惯
课堂上处处需要学生认真倾听,但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一般上课十分多钟,一部分同学注意力就会开始转移,从而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专心听讲、认真倾听是我们应当重点培养的一个习惯。
1、多进行认真倾听的训练
课堂上我经常安排学生听一段录音,然后让学生说说听到的主要内容;当别人朗读时我就提醒其他学生要认真倾听,准备评价;有时在学生倾听之前我还提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这样学生会听得更仔细。
2、对走神的同学多采取正面的引导
再怎样严谨的训练也避免不了有上课走神的学生,对待这些开了小差的同学,教师要注重正面引导。如看到有同学走神时可以点他的名字让他回答一个问题,还可以说“同学们看看某同学听课多认真!”小学生都喜欢表扬,一听到老师表扬别人,自己马上也会表现得好起来。
3、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单调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转移注意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多设计有趣的环节。识字教学中,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我会采用“开火车”的方法:先引导学生模仿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然后我问“火车火车往哪里开?”此时所有同学都会举着手抢着说“往这开,往这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另外,还可以用“找朋友”“登山峰夺红旗”“送字回家”等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使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
(三)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习惯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磨磨蹭蹭、拖腔带尾,势必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影响课堂效率。因此,培养学生干脆响亮回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也很重要。
1、多鼓励胆小的学生
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一叫他起来便会支支吾吾,耽误时间。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回答错了被同学和老师笑话。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的鼓励显得很重要,此时教师可以说“不要紧,尽管说,说错了也没关系。”“从你的眼睛里老师看出你已经想好答案了,大胆地说给大家听”等。慢慢地学生有了信心,再多给他锻炼的机会,多提醒他说话要干脆响亮,好习惯自然就会养成。
2、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如认读生字、扩词、评价朗读等。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平日教学中做一些统一规定:如让学生拼读词语时,都先拼完每一个字,再直呼一遍词;评价别人时,都先指出优点,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小建议等。
这样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字词时都会很整齐很响亮,评价别人时都会很干脆不犹豫,从而给课堂节省出很多时间。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低年级学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于教师。笔者认为在习惯的养成上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的榜样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让学生干脆响亮地说话,自己就不能说话懒洋洋地;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自己也要认真倾听。总之,课堂上教师要时时有惜时的观念,思维敏捷,说话干脆,与学生的节奏和谐一致。
2、要多鼓励少批评
一个新习惯的诞生,必然会冲击相应的旧习惯,而旧习惯不会轻易退出,它要顽抗,要垂死挣扎。所以,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必然会出现反复的现象,此时教师要认识到这正常现象,要多谅解多鼓励,使学生坚强地与旧习惯做斗争。
3、要持之以恒
科学证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时间。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所以为了养成好习惯,就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持之以恒,切不可因其它琐事把学生习惯的培养置之脑后,要随时检查随时督促,时时用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你看某某同学听得多仔细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声音真干脆真响亮!”,不断地提醒学生要认真地听干脆地说。
总之,提高习性效率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决非一日之功。我们只有付出百倍的耐心、责任心和恒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才会早日养成,习性效率才会在课堂上得到更充分地体现。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 篇7
【摘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学生 语文教学 创新 鼓励
中央领导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已经是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性个性品质的优秀人才。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创新教育呢?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1、环境“活”,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1 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教师要把“微笑教学”带进课堂。
一堂课教师柔和的语调、期待的目光、亲切地抚摸、关注地倾听、激励的语言好似一条条情感的纽带,使师生感情更加融洽,沟通更加顺畅;教师的信任、鼓励、欣赏、赞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产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是“营造有利于创新教育的精神环境之关键”。事实确实如此,我在课堂上巧用“微笑艺术”,使孩子们在宽松的气氛中,敢想、敢说、敢做、敢创新。
1.2 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2、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2.1 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2 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主体“活”,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3.1 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3.2 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小学生学好小学语文方法 篇8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7、课外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假如》教案 篇9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体验生活的小游戏好吗?老师这里有些枣谁想尝一尝?(我)老师有个好办法,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一个,大家都尝一尝。现在拿起我们手中的大枣我们一起吃,先(咬一口),然后在嘴里(嚼一嚼),接着把枣核(吐出来),最后把果肉(咽下去)。教师随机出示动词。味道如何?(甜、酸)
(1)谁来读一读
生:咬 嚼 咽 吐
(2)再细瞧瞧,这些字和什么有关系?
生:这些字和嘴有关系。
师:我们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做动词。
(3)如果我们手中的这个枣不咬也不嚼,你还有什么方法把它吃下去?
生:吞下去。出示吞
师:吞下去会有什么滋味?
生:什么滋味都没有。
师: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一口气把天都给吞啦。
师:一个大大的枣不咬也不嚼,吃不出什么滋味,这就是《囫囵吞枣》。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
二、讲授新课
1、(1)自由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的、自由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把你不认识的词语画下来。
师: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词?老师筛选了一些字词,我们和他们见见面吧!
(出示)梨、枣儿 、枣核
牙齿、、脾胃、肚子
囫囵吞枣、若有所悟、两全其美、前仰后合
过渡:词语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读懂了词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中的内容,让我们默读课文,找一找有关这些词语的句子,并画下来。
(2)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这些词语的句子。
(3)指名朗读。
过渡:老师从你们读得句子中选出了一部分主人说的话和年轻人说的话,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出示)
2、(1)男生朗读主人说的话。
(2)女生朗读年轻人说的话。
我们先来看看主人说的话。出示
(3)同桌互相读一读,竖起你的小耳朵仔细听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主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生:同桌商量讨论后指名说。
(5)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理解出主人的意思?
生:适量。
教师小结:主人的意思是适量吃,而不是不吃,劝告朋友吃梨和枣对身体的利与弊。
过渡:年轻人听完主人的话,愣住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
(6)议一议:年轻人想的办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师:指名说。
生: 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儿只咽不嚼。
(7)教师范读: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句子转换
(8)两全其美:指做一件事顾全到双方,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
(9)造句 :我既想游泳,又想看书,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教师小结:吃梨只嚼不咽,就会造成很大浪费,也没有礼貌;吃枣儿只咽不嚼,囫囵吞枣,既尝不出滋味,肚子也受不了,对脾胃也不会有好处,还可能卡住,后果很严重。
3、如果你在场,你想对年轻人说些什么?
我们读书或做事要认真开动脑筋,勤思考,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能不加分析马马虎虎地接受。
教师小结:年轻人的办法不仅谈不上两全其美,而且是荒谬、可笑的,不可取。我们读书或做事要认真开动脑筋,勤思考,对所学的知识不理解,不能不加分析马马虎虎地接受。
三、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些同学就有过类似“囫囵吞枣”的事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谈一谈。出示
四、复述“囫囵吞枣”成语故事。(填空)
一个年轻人到别人家去做客,热情好客的主人请他吃( )和( ),并告诉年轻人适量吃些梨对( ),吃枣儿对( )。于是年轻人决定吃梨时( ),吃枣时( )。他自以为这个办法( ),可在场的人却笑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囫囵吞枣》这则成语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定的道理。中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像我们知道的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等。我们邯郸被称为“成语之乡”,在成语中就有一千多条出自邯郸,你们知道有些成语出自邯郸?老师为我们推荐几则成语故事,课下我们看书读一读和同学一起交流,一起分享。
六、作业:读成语故事
七、板书设计:
梨 只嚼不咽
16囫囵吞枣
枣 只咽不嚼
德国司法考试一瞥/吴越法律论文网 篇10
【教学要求】:
⒈关于城市别称的字词句练习。
⒉写好左边有撇的钢笔字。
⒊读读背背成语和名句。
⒋口语交际——说笑话。
⒌学写毛笔字——斜捺和平捺。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第一部分
⑴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读城市的名字及别称,不认识的字自己查。
⑶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⑷你了解哪个城市,能说一说吗?
⑸连线。
⒉第二部分
⑴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⑵自由选择做题。
⑶小组学习:交流所写的答案,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⑷完成全部的练习。
⑸指名说说填写的内容,纠正。
⒊第三部分
⑴小组学习:介绍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
⑵小组汇报。
⑶练习:写写城市的名称和它们的别称。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读一读“小小建议”:右边的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⒊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每个字左右两部分的大小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⒋这三个字怎么写才好看呢?指名学生说。
⒌教师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写。
⒍请学生描红、仿影,提出明确的要求:笔笔入目,看准每个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