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浅谈高校绿化建设的实践论文【最新14篇】正文

浅谈高校绿化建设的实践论文【最新14篇】

时间:2024-06-02 15:40:3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14篇湖南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登录的相关文章。

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篇1

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论文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呈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很多高校举办了护理专业,并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也越来越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于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的重任。近些年,为了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的需求,相当数量的高校都相继举办了护理专业,并开展了专业人才培养。根据护理专业多年建设的经验与护理工作的具体属性,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这样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差异的存在,也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护理专业的建设与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会影响到高校会理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路径,尤其会影响到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二、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见的建设与实践,举办护理专业的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很好的支撑了护理专业才的培养。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虽然各高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各高校办学经验与水平不尽相同,但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还是存在和暴露出很多共性问题。

(一)校内实训情境创设不理想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举办护理专业的高校,在落实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校内实训来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专业实训课程的任课教师发现,如若通过校内实训提升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实训情景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如果校内实训情境创设不理想,学生的实训效果自然会打折扣。学生就很难通过校内实训,掌握医疗救护过程中的突发情况与具体的应急处置程序措施。同时,不同的病患因患病类型、成都与个体身心发展等存在的差异,可能需要护理人员要掌握更多的除去工作程序、操作技巧以外的方法与艺术。而现阶段的,通过校内实训强调整齐划一的基本的`标准操作要领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的。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对于专业学生来讲,是走上工作工作岗位,迅速实现角色转换,出色完成护理工作任务所不可或缺的。

(二)实验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高校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师大都是医护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学的。他们的教学内容、方法、理念、技巧大都源自于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和自身接受专业教育实习阶段的短暂实践经验。而护理实际工作却突出强调实践经验对于开展本职工作、协调好医患关系的重要作用。这正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举办护理专业的高校在校内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存在的短板。

(三)校外实习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是“N+1”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根据学历层次、学制上的区别和差异,专业学生在规定学制(N+1)内,在校学习N年,在校外实习1年。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走上目标就业岗位前,通过1年的实习期的专业实践,掌握实际工作经验与技能,能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然而,在多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在教学内容衔接与有机融合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教学环节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的人才培养安排看上去是合理的,但实际上这样的安排很容易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人为分隔。专业学生在校学习N年后,1年的实习期间,学校对于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指导因种种原因很难全面跟进,而,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对于学生在实习期偏重于使用,而非教育。这就使得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很难得到完全实现。

三、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策略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教学环节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护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存在短板,势必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针对高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高校应结合自身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际,因地制宜的切实采取相应举措,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在专业学生入学后举办护理专业的高校应通过与实习医院、临床医院的对接合作,在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不定时的安排专业学生深入医护一线学习观摩。鼓励、引导、帮助专业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各级各类正规医疗机构灵活多变的自主实习。其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一系列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护理专业实验实训教师深入医疗机构学习深造,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创设实验实训教学情境,驾驭课堂教学。选聘医疗机构优秀人员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训指导。最后,加强与实习医院、临床医院在联合北洋人才上的深度合作,找准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利益契合点。克服实习医院、临床医院重使用轻培养的惯性思维,让实习医院、临床医院积极主动的融入和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当中。

作者:李桂艳 王立新 单位:张家口学院

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 篇2

2.1为高校新生上好大学的第一课——入学教育在大一学生正式进入学习阶段前,一般都会经历军训和入学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大学充满了好奇心,谁在这个时候掌握为大一学生答疑解惑的主动权,谁就能率先对大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级新生为例,大一学生注册报到后的三天内,学院党政领导以及班主任就协同学生干部走访学生宿舍,关心问候学生,了解学生心态。一周内,包括院长、“天山学者”在内的领导、专家从不同方面为新生开展了入学教育讲座。内容包括:校史、院情,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就业方向,学籍管理及教学管理规定,责任人生,新生引航教育,考研指导等内容。通过教师专家学者及时的指导与建议,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新生活。

2.2引导高校新生认清专业,掌握学习方法,适应高校学习生活,有的放矢想要纠正学生“大学很轻松”、“六十分万岁”等错误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建立起“为自己学”、“重在自学”的观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让学生对“学习与就业”、“考试与实践”、“专业与行业”、“四年的课程分布及学习重点”等问题有清晰的了解,学生才会意识到学习的一点一滴都是为将来的长远发展打基础,而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学院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安排所有本科专业的教研室主任或本专业的优秀教师进入对口专业班级,开展以专业课程介绍与学习方法,行业发展及就业指导等为主题的讲座,因为针对性强,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3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宿舍文化,积极发挥“优秀典型”影响力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细胞,宿舍是班级的基本细胞,“细胞”的好坏影响着整体的“健康”,班级风气对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宿舍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树立“比帮赶超”的班风,构建和谐高雅的宿舍文化,积极发挥“优秀典型”的影响力,将会带动整个班级甚至整个学院学风的良性发展。④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学院依靠班主任为主要负责人,在月至11月开展以“建设学习型班级,树立优良学风”为主题的学风建设月活动。通过持续地严抓考勤、严抓纪律,及时教育违规违纪学生,帮助学生改正迟到、不认真听课等不良习惯;通过学风主题班会、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会、文明宿舍评比检查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4以晚自习为抓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学风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各部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不断研究学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特点,扎实落实学风建设目标。⑤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学院以晚自习为抓手,建立起严格的大一学生晚自习制度,成立五支队伍通过晚自习开展工作,分别是以院领导为主的督导检查组,以工程制图任课老师为主的课外辅导组,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主的纪律检查组,以优秀研究生为主的学生互助组,以本科高年级优秀学生为主的经验分享组。这五支队伍根据各自特点,从不同角度发挥功效,对大一学生形成了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学院还与高数课程开课学院举行学风座谈会,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断完善学风建设措施。

3加强新生学风建设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分析

3.1及时的“观念引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化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动力从入校开始,从课内到课外,从教室到宿舍,对高校新生从学习理念到专业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有效地遏制了“大学很轻松”、“学习无用论”等思想在学生中的蔓延。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及时全面的入学教育,专业教师面对面讲座,让新生对大学、对专业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顺利毕业并不容易”,“学好专业才能更好地就业”等观念深入学生当中,促使学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为提升教学效果添加动力。

3.2有效的管理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构建与之适应的学习模式,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制度保障以严格的晚自习制度为代表,严抓各项学习纪律,使学生“迷茫”、“混日子”的时间少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完成学习任务上,为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制度保障。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一年级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多,学生课外活动比之中学更加丰富,在严格实施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后,很多学生的感觉是“比高中还要充实,时间不够用。”定期与不定期的考勤检查、教学督察,及时教育处理违规学生的管理方式,使学生旷课、迟到、违反课堂纪律等现象明显减少。

3.3坚持不懈的课外辅导有助于学生应对“薄弱课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普通二本学校的学生,因受高考分数的限制,大一不通过的课程中,以理工科的课程较多,其中又以高数、物理等课程为主,学生有对薄弱课程进行课外辅导的现实需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通过采取上述严抓学风建设的措施并予以实践,在进行了一学年任课老师及优秀学生的课外辅导后,从任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整体的教学效果反馈看,2015级新生较往年相比(见表1),对高校教学的适应性明显提高,旷课迟到现象有显著改善,教学互动性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

4结语

学风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大一阶段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严抓学风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二本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工作,针对近年来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环境、高校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剖析了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通过采取为高校新生上好入学教育第一课、引导高校新生认清专业、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宿舍文化、严抓晚自习并采取任课教师和优秀学生开设课外辅导等举措严抓高校新生学风建设,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无论从任课教师教学过程的反映,还是从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体会,亦或是整体教学效果提升的反馈等,均表明,严抓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该工作必须依靠各部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不断研究学风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特点,扎实落实学风建设目标,才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基本保障。

注释:

①钟新谷,汪建群,易贵元。促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10):49-52.

②张文彬。民族地区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10(24):61-63.

③李振兴。新生辅导员在学风建设工作中的定位与实践研究[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10:257-260.

④刘盈泽。浅谈大一学生的学风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1:181.

⑤周广林,陈娇,钱兵羽。加强学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34(8):43-46.

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 篇3

摘要:

学风建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大一阶段作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严抓学风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二本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影响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入手,结合实际情况,从严抓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措施、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及传承。

关键词:

高校绿化工作计划 篇4

高校绿化工作计划

在省高校后勤协会绿化专业委员会和学院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学院绿化工作在的基础上,向建设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大树成荫、春花秋实、景观多样、草坪青青的生态式园林校园的目标迈进,高校绿化工作计划。以学院成为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单位为契机,以园林专业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为融合点,加大校园绿化与专业教学的结合力度,提高校园绿化实效性,全力打造生态型校园,实现环境育人功能。特制定工作计划要点如下:

1、三月中上旬对08年新移栽树木进行浇灌、确保成活率;

2、三月下旬进行校园内树木修剪、整形;

3、四月初到江东起桦树移栽,进行校园绿化;

4、四月初至中旬要对农场南苗圃地里的云杉、落叶松间苗移植,并将大苗移栽到江堤进行美化;

5、四月中旬要把农场院里苗圃地里的连翘、榆叶梅、黄花槐、樟子松间植到老区的草坪上和江堤上;

6、四月中旬至下旬对鉴心湖的坡面要整体细致的绿化和栽种宿根花卉,达到100%的绿地覆盖率;

7、四月中下旬对农场园区道路两侧栽植榆叶梅和连翘等行道树;

8、五月初往盆里分栽荷花摆放到实验楼前的水景池里;

9、五月初对高尔夫球场路的两侧栽植铺地柏;

10、五月中上旬扦插繁殖新疆杨、银中杨、五叶地锦、绣线菊;

11、五月中旬对13号家属楼前整体绿化;

12、五月下旬对博萃园和雅萃园的林下***地进行建植草坪或栽植花卉;

13、五月下旬对恒基广场和实验楼西的赤松树下栽植花卉3000株、老区花坛株、老食堂前3000株、科研所4000株、农场长廊5000、图书馆后和主楼后3000株;

14、六月初对博萃园、雅萃园和农科所园空地移栽宿根花卉;

15、六月初至中旬对江堤路坡种植地肤、宿根花卉、沙地柏;

16、六月中旬对图书馆、实验楼、农场摆放盆花;

17、六月初至九月末对校园的`草坪和绿篱每隔15天修剪一次;

18、五月初至十月初对校园内的花灌木要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浇灌;

19、五月初至十一月末要对校园内苗圃、花坛进行日常养护管理;

20、十一月初至十二月末要清理校园内的枯枝和对当年新栽植的树木要浇灌封冻水,工作计划《高校绿化工作计划》。

在进行日常校园绿化工作的同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广泛与相关院校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和完善绿化工作,求真务实,向着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迈进。使的校园绿化工作在全省继续保持先进水平,突出农业类示范院校的特色。

浅谈高校绿化建设的实践论文 篇5

浅谈高校绿化建设的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进行理论研究,结合我校绿化建设的实践,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绿化建设;环境建设;环境育人

高校绿化建设是高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师生员工工作生活品质、丰富生活内容所不可缺少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条件;也是高校服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绿化建设要体现高校特点和文化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景、因地制宜、协调布局的原则。

一、高校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1、指导思想

绿化规划作为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中,绿化建设应将体现高校特点和校园文化特色,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高等学校校园环境,满足师生学习、活动、交流与休闲的需要作为指导思想。

2、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亲切宜人。

高校校园环境都具备三个主要功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通过良好的环境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即“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育人”;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的观赏环境。因此,设计时在平面布局上就应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2)寓教于景、注重立意。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广大师生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3)因地制宜、协调布局。

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条件,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风格,并做到自然景观与营造景观风格协调。

3、设计要点

高校绿化设计时,要做到点、线、面,空间相结合,使绿化布局与校园建筑布局相协调,在校园中形成多层次,丰富多彩的绿色环境。

(1)点,指一些主要地点的处理,如办公楼、教学楼的入口处等。这些地点常给人第一印象,有所谓“门面”之说,植物配置设计宜简洁别致。

(2)线,包括校园道路两侧绿化、开放运动场地周边绿化、校园周边防护间隔绿化等,它像网络般连接着一片片的绿地,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3)面,指面广、量大的绿地,如校园内游憩绿地,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等前后面积较大的地块。其目的是为了在建筑周围形成一个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其布置形式首先要服从建筑功能的需要。

(4)空间,指垂直绿化,包括建设屋顶花园、花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是利用较小土地而获得较大绿化面积的有效方法,而且还丰富了绿化的层次和形式。

二、湖南师范大学绿化建设工作实践

我校在校园建设规划中,科学布局学校建筑;精心设计营造优美洁净的校园自然景观,建立主题性人文景观,将校园建设成适合师生身心特点的花园和公园,使得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形成愉悦和谐的气氛。目前,学校占地总面积2520亩,绿化面积为1172亩,绿地率46.57%, 绿化覆盖率54.6%。基本实现了春来花争艳,夏来绿成荫,秋来景多变,冬至春常在的绿色校区的建设目标,学校被全国绿委授予“绿化400佳单位”。

绿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工作实践:

1、学校绿化景观建设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学校位于国家级风景区――岳麓山下,紧临湘江,正对桔子洲,山、水、林、园、路在设计及分期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各景观要素均保持风格的和谐统一。

2、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绿化建设是否适合师生学习、娱乐、休息等多方面的因素,满足教学、科研、学习、工作、生活等功能需求,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对“樟园”等多处景观进行改造,以方便师生学习、交谈和休闲。校园处处,“树茂花香柳荫浓,琅琅书声贯其中”。环境能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容纳人的存在,尊重人的需要,发挥人的作用,人与环境深深交融,起到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3、校园景观建设中突出师范类高校的使用特点和文化特色,在景观中适当增加雕塑小品。比如在图书馆前坪设立古代科学家雕像,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内设立和体育、艺术相关的雕塑,创意新颖,主题突出,寓教于景。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多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多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

4、充分考虑绿地建设改造区域的地理环境、周边环境,使绿化与岳麓山山体、湘江水体相结合,历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生态与健康相结合,体现山水长沙、人文师大的风貌特色。近年来学校对紧靠岳麓山的赫石坡、麓山忠烈祠、岳王亭景区等进行绿化景观修复,并新建了爱国诗词碑廊。改造时,结合山势和低洼地,经过开挖和整理,使山上溪泉汇聚于湖,麓山忠烈祠、岳王亭等景观依湖而立,水边设置亲水平台,并建设环湖便道。

5、在绿化建设中,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借势造景,天人合一的意境,创造学校特色核心景观和风格;选择栽种丰富的苗木种类,做到布局合理,层次合理,季节更替合理。在长塘山教师住宅小区绿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坡地起伏造景,以原有樟树为主,同时引进主题苗木,设立景观区域,如银杏绿岛、古樟园、樱花园、桂花园、桃园等,鲜花草地中依地形点缀以小径、石凳、景观灯,空旷绿地设有健身运动器械。因地制宜匹配环境造物的意境,为人们创造了读书、休闲、健身、交流谈心的心旷神怡之境地。

三、如何进一步作好对高校绿化建设工作

1、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坚持经济、实用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经济性和美观性相结合,使校园景观建设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2、绿化设计应考虑是否易于以后的管理与维护。由于受绿化经费、绿化队伍人员规模的限制,绿化设计应简单易行,便于绿化后期维护与管理。对现有的绿化单元做好管护工作,才能保持和提高绿地景观的观赏价值,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3、开展群众性活动,使师生都能参与到绿化建设中来。学校可以选购苗木,组织师生开展绿化种树和养护;组织师生进行校园景观摄影比赛、评选最喜观的校园景观等活动。

4、进行绿化建设同时应加强卫生保洁、道路硬化建设、校园亮化、美化、橱窗报栏建设等多个方面的校园环境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如烤,张翠萍:试论校园绿化的科学性。《蓝天园林》03期。

高校制度建设论文 篇6

高校制度建设论文

1高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具有整体性、稳定性、长远性,其中包含的任何一个制度都应该是全面的、系统协调的,能与全校其他各制度相呼应,并形成体系。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遵循固定的流程,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与各部门进行沟通交流、讨论,还应与现有制度,特别是高一级的制度相比对,核查是否存在冲突和矛盾。目前的情况是学校各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从本部门出发制定各自的制度规章,使得各制度不能协调一致,甚至相互矛盾,这也导致了制度不能最终有效地落实。

2会计审核在制度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对高校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制度制定的最终目的是落实制度,空有制度无法落实执行,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目前制度建设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也在于落实,如何有效落实好现有制度成为了高校制度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会计审核作为财务资金管理的第一道关口,在制度建设中应发挥以下作用。

2。1充分发挥审核监督职能,促进制度全面落实

在高校众多的规章制度中可以看出,那些与经费使用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执行的程度普遍较高。比如财务报销相关的管理制度、差旅费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还有部分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通过流程的'设计与经费使用挂钩,如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教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在经费报销审批过程中增加相应环节,同样实现了制度的有效落实。

2。2及时反馈制度执行情况,促进制度完善

高校制度建设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并逐渐得到完善的动态过程。各类规章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即使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对各项制度进行检验,使之逐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形势的变化。制度规章通过在会计审核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执行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如制度内容的不全面、存在冲突条款、措施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等。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及时将遇到的具体问题反馈给相关制度的制定部门,督促各部门对该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通过这种反馈和完善的过程,能有效地促进各类制度规章的规范和完善,确保高校制度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3会计审核在高校制度建设中存在局限性

3。1会计审核履行制度执行监督职责存在局限性

财务审核是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合法、合规性核查,即使该项经济业务在审核中认定为违规,但该业务实际已经发生不能再改变,对于该项违规经济业务来说也只能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的内控监督过程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面控制、全面监督,财务审核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职责的限制,无法达到这种全面性的要求,其在履行制度执行监督职责时存在局限性。

3。2依靠会计审核落实制度不能划清职责

目前高校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依靠财务审核落实制度的情况,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制度最终落实的程度,取决于财务审核对制度的执行程度。而由于财务部门职责的限制,财务审核过程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高校制度的落实应是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各部门应切实履行其在制度落实中的职责,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3。3会计审核无法涵盖所有高校制度

会计审核所涉及的制度范围只限于与经济业务相关的部分,只能对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制度执行情况发挥监督职能,而对那些与经济业务完全没有联系的业务,则不能起到任何的监督作用。与之对应的,那些与经济业务不相关的制度,也难以通过财务审核的方式落实。

3。4审核人员的素质对制度执行效果的限制

会计审核具有较强的政策性,要求财务部门审核人员熟悉并掌握各类内外部法律、法规、制度规章,这导致了各类制度的最终有效落实取决于财务部门对该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执行的质量则取决于财务审核人员对制度的掌握和执行程度。

4针对会计审核在制度建设中局限性的建议

首先,高校制度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制度推进过程中,会计审核作为保证制度有效执行的一个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部门职责的限制使其无法成为制度落实的全部。其次,作为财务部门应加强高校制度建设方面的内部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部门对高校制度建设的参与意识,深化相关财务审核人员的制度执行意识和政策业务素质,加强制度执行的力度,完善制度执行流程,提高制度执行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财务部门特别是财务审核人员应将制度执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作及时的反馈,与各部门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使各类制度通过这样的反馈、沟通,直至完善。再者,还应加强财务审核人员在日常审核工作过程中对各项制度规章的解释工作,将这样的制度解释工作,作为高校制度的宣传手段之一。通过解释扩大全校教职员工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高校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以会计审核的方法还是其他的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障高等学校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在坚持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增强财务部门的管理意识,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会计审核工作内涵,保障高等学校制度建设的稳步推进。

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管理机制的探讨论文 篇7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要求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因此,高校应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重要基地,是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研究并探索新形势下的建设模式及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21世纪人才培养、功能定位明确、设施先进和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规范的高等农业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显得尤其必要,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职业培训的需要,提高基地建设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运行管理机制作一探讨。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地方高等农林院校,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过连续多年投入,形成了农业科技园、园林花卉、动物生产与繁殖、生物工程、食品工程、机械工程等一批类型多样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食品工程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厂,通过了国家QS认证,具备配套生产设备,能够承担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科研中试和人员培训等任务,并为市场提供产品,是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农业科技园拥有大面积的生产实验田和省级作物品种改良基地,坚持教学、科研、示范、生产相结合。

生物工程基地拥有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楼和中试楼。中试楼拥有50~1000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8套及与其配套的下游工程设备和检测设备,不仅满足了教学实习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还能进行中型规模的发酵试验。园林与艺术学院的花卉盆景实训基地设有组培室、花卉繁育室、栽培室和盆景园等。技工实习基地配有数控车床、电火花成型机、线切割机等先进的车、铣、刨、磨、钻、焊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实习和岗位培训的需要。江西农业大学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自建设以来,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以及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并存在以下问题:

(1)建设指导思想和规划功能定位不明确,对基地主要职能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

(2)投资来源单一,投入不足,设备配套率低,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3)进入基地的教学和科技人员少,安排学生生产劳动和岗位培训较少,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上发挥作用有限;

(4)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对外技术服务少,忽视经济效益,基地日常维持经费紧张;

(5)缺乏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基地管理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基地的作用和调动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校外基地建设只有建立在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长久稳定。当前,校外基地建设由于多方面原因越来越难,企业积极性不高,校外基地多数为临时和短期的,不稳定,实践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必须提高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明确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教学环节的基础设施,依托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日后的工作岗位。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的窗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必须坚持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并举,达到二者和谐统一,形成良性循环。

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与类型

地方农业高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功能定位是:承担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和相关科学研究、中型试验、岗位培训任务,以及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努力创造经济效益。农科基地还要承担农业科技示范以及青少年素质教育任务,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的优势,实现基地设施现代化、品种良种化、栽培规范化、技术先进化、环境园林化,成为展示农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的重要窗口,将农科基地建设成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试验、科技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功能定位要准确,要有所侧重,不能搞大而全或小而全。基地建设要注重近期和中长期规划,强调专业化和设备的配套性与先进性,提高投资效益,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境专业劳动和岗位培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按照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习和实训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生产型基地。生产型基地具有独立法人和经营资格,其建设主体多元化和筹资方式多样化,可由学校、企业或校企联合设置,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生产性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基地具备生产市场产品的条件。同时,基地还可以承担教学实习、科研中试以及技能培训的任务,承担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使基地真正具有生产、教学、科研和培训功能。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基地运行的良性循环。

(2)科研中试型基地。以学科的研究基础或优势为基础,建成开放式工程研究中心。主要功能为科学研究、中型试验、技能培训和对外技术服务。学生参与项目科学研究,以基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

(3)教学实习型基地。主要承担课程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专业劳动,基地具备企业生产的设备、工具、环境,可以模拟生产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

高校新生学风建设实践探索论文 篇8

学风是学校长期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风指某所高校师生在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等方面经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狭义的学风指学生的学习风气。①②③在新时代环境条件下,高等院校作为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风建设为高校建设最核心的内容。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抓好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是一所高校谋求发展、树立品牌的基础。近年来,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学风建设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在少数民族高校担任辅导员工作的管理与实践经验,以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2015级新生为例,从影响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因素入手,结合实际情况,从严抓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措施、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优良学风建设及传承。

1影响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当前高校学风总体来说尚好,但由于受社会环境,高校环境等客观因素及学生自身因素,高校新生学风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客观因素

(1)教学方式。大学教学中,合班课多、课堂教学知识量大、进度快、复习回顾少、很难安排课后辅导等情况普遍存在。这些情况有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理解知识的程度下降、遗忘知识的速度加快、积累的疑难问题越来越多等问题。

(2)课程设置。大一的课程多以公共基础课为主,以理论课为主,学生缺少系统了解专业背景及发展前景的机会,缺少实践认知的机会,如果不能对专业形成理性的认识,学生很难形成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出合理的学习和发展规划。

(3)生活环境的变化。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离开家乡和亲人朋友,进入全新的环境,结识新的老师和同学,接受与以往不同的学习、生活习惯,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适应过程中,学生如果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

(4)学习氛围。大一新生处于好奇探索阶段,喜欢尝试,容易受大环境的影响。如舍友里有爱玩、吵闹的学生,自己也很难静下心学习,互相影响;从高年级的学生那里接受到的经验有好有环;大学环境相对开放和多样,交友恋爱、社团活动、打工创业、聚会娱乐等都对大一学生有着相当的吸引力。“学习无用论”正在大一学生当中逐渐蔓延。

(5)作息安排。相对高中而言,大学的作息安排对学生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模式,在大一学生适应这种变化之前,很难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投机取巧,迟到、旷课、委托同学答到、坐在教室后排等行为在大一学生当中出现得越来越多。

1.2学生自身因素是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1)学习态度。高校新生入校前,长期在老师、家长督促下学习的学生对“为谁学?为什么学?”等这类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自觉地会为满足家长的期待,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去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学习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遑论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进入高校后,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生容易开始放松学习要求。

(2)学习目标。高校新生入校前,主要是以通过考试、考取高分为目标,而大学的学习,更注重课堂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为就业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实践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实现长远发展。

(3)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学生难以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主动阅读参考书籍等学习习惯难以养成。

(4)基础薄弱。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普通二本学校的学生,在高考中,多数存在偏科的情况,知识基础不甚牢固,而大一的课程设置多以公共课程为主,课程难度比高中时更大,部分学生会出现跟不上、学不懂的现象,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高校实践教学建设的论文 篇9

高校实践教学建设的论文

一、地方性高校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存在的问题。纵观各地方性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各种实践教学形式基本都以理论课程为主导,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实践环节层次不分明,内容不连贯,无法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循序渐进地运用于实践,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在内容上一成不变,缺乏创新,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模式上多采用集中式的教学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内容,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不能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独立性,也容易滋生抄袭现象,实践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得不到保证。三是在实践教学的管理上缺乏灵活性。高校目前对于大多数实践教学环节都采用课程式的管理模式,由教务处在开学初统一安排时间和进度并进行督查,教师和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教学进度进行,这忽略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接受程度的个体差异,也限制了教师的发挥,对实践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四是院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足导致实践教学设施基地不全,机器设备陈旧,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落后,缺乏高水平的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面临的困难。地方性高校与全国性重点院校相比,在教育资源、招生生源和发展经验等方面都处于明显劣势,其实践教学建设之路面临诸多困难。首先,在教育经费上地方性高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获得的资金有限并且时有拨款不到位的情况,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学校,即使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有心无力,在师资队伍、实践设施设备等建设上都难以有快速发展。其次,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在管理体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根据学科综合和资源优化的原则对高校进行了整合,大多数地方性高校都是由不同性质的几所学校合并重组而成,目前许多地方性高校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学术水平参差不齐,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超编的现象,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但受到管理体制和资金的影响其在人才引进工作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且用人机制不尽完善,学校能提供老师施展才华的空间有限,因此难以引进学校发展真正需要的实践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第三,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发展时间尚短,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还处于学习和摸索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尚未理顺,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第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生源竞争也愈演愈烈,地方性高校在这一激烈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有些院校在控制线上不能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分或通过调剂录取考生,生源的质量自然也得不到保障,这也给后面的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最后,我国高校一直以来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是重专业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把科研成果、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作为评价高校的标准,导致许多院校对于本科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不足,实践教学建设和改革的前进步伐因此受到了极大阻碍。

二、加强地方性高校实践教学建设的思路

地方性高校想要在未来高等教育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必须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将资源集中到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和培育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建设。针对地方性高校目前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实践教学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

1.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提倡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学队伍的能力水平息息相关,地方性高校应将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从事实践教学活动老师的整体素质,除从外部引进高水平实践教学人才外,更实际的做法是重视培养内才,鼓励校内教师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中。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创造各种机会让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到企业实习,并鼓励实践教学教师取得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力争建设一支水平高、经验足、技术新的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在现阶段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情况下,高校可以考虑发展课堂实践教学,为理论课教师多提供实践学习和培养的机会,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鼓励教师将实践教学融入到课堂理论教学中,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在课堂中开展研讨辩论或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考核制度。课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素,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地方性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上应更多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二者能够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不是让实践成为理论的辅助手段。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上,除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外,对于重要专业课程高校可设置灵活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最新进展安排时间、形式和内容,让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对于实验教学环节,应鼓励教师在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融合各科理论知识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站、微信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专业最新发展动态信息,保持知识的先进性,也能将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的情况对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动态调整。在课程考核制度上,应对课程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增加实践环节的占总成绩的比重,改变以住以期末理论考试定成绩的方法,在学期中间加入阶段性综合测试,通过分组完成小作业、提问或做课堂报告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

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地方性高校应对现有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从上至下层次分明的管理系统,依托系统平台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质量监管提供方便和保障。对于实践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职务、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竞赛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自己组织预赛或选拔赛的形式让更多学生参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探论文 篇10

创新源于实践,创新贯于实践,创新终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是根本。基于这一共识,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逐渐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本文对国内高校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做法进行了梳理,提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做好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硬件设施等三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实践平台的内涵

创新实践平台应该自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教学管理两大部分。既然是创新实践,就应该有必要的场地、设备条件,对理、工、农、医学科尤为如此,可以说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创新实践平台的首要物质条件。有了硬件设施,还要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包括教学活动、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就是要在创新实践平台场所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如何进行组织管理,目的是保证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国内高校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经验

在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方面,国内高校开展工作和深入程度不尽相同。主要做法有:

1、依托学院建立创新实践基地

以学校二级教学单位(学院、系)为主,充分利用本单位教学资源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既面向本院系学生提供实践教学,也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开放服务,是广大高校的普遍经验。这些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内容涉及数模竞赛、生物化学实验、电子设计、机器人、程序开发等实践教学和训练任务。显然,这种模式下,学院(系)是主体管理单位,负责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和日常运行管理,硬件条件通常也是在学院(系)原有实践教学场地设施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形成。比如,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针对大学生建设了“电气创新与实践开放实验室”,研究方向设为电气电子学科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开展课外科研,系统地开展科研技能培训和科研方法指导,采用师生共同管理模式,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室事务以学生为主体。

为加强学院(系)等单位面向大学生开放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有的高校专门出台政策予以支持。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在制定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与管理实施办法》,以各类重点实验室、各类学术研究中心、各类科研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院系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等研究力量为依托建设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以学术研究项目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该校每年从大学生科研基金中划拨一定款项作为基地培养经费,用于资助学生完成科研项目,为促进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规范管理,由教务处不定期地检查基地的运转情况、评估基地的建设效果。

2、建立校级创新实践中心

搭建校级创新实践中心,作为各学院(系)创新实践基地的联系纽带,形成一个大的跨学科的创新实践支撑体系,将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有不少高校开展这方面的尝试。比如,重庆大学在经学校多个职能部门的协调努力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该中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即设立创新实践班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建立创新实践团队,凡对某方面知识具有一定基础和浓厚兴趣的学生均可加入团队进行创新学习;设立学校级别的弘深基金项目,以项目形式实现对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重庆大学将该中心设为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一个科室,负责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在硬件场地设施,该校在虎溪校区第一实验楼一楼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一期工程,设有加工车间、学生学习室、学生实验室、学生讨论室、机器人实验室,供参与创新实践班、创新实践团队、重庆大学弘深基金项目的学生使用。海南大学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院”,院长由校党委副书记韦勇教授担任,校团委符成彦书记担任副院长,办公室设在团委。海南大学大学生创新院吸收全校学有余力、有特长和兴趣的本科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目前依托二级学院的创新实践基地开设了土木技能实践班、海洋生物及水产养殖实践班、高效农业实践班、生态省建设实践班、法学创新实践班和影视及广告艺术实践班。海南大学还在建成了创新院场馆,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设成长教育中心1个、多功能厅1个、创新实践中心6个、学生学术科研成果展厅1个、资料室1间、办公室2间,为大学生进行业余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舞台。 3、建立创新实验学院

建立创新实验学院是专门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级机构形式。作为走在创新教育工作前列的高校,大连理工大学在成立了二级教学实体单位——创新实验学院。该学院构建了一套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相结合的完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软件平台包括开设创新实验班和创新实践班、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成立各具特色的科技协会、组织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及制订各类学生相关的激励政策等;硬件平台包括6个校级创新实践示范基地、12个院系级创新实践分基地及若干个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该校非常重视建设校级创新实践示范基地的作用,从开始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建成总面积为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重点建设数学建模、软件工程、多媒体、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机器人等6个示范基地。在提供完整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面,该学院设有机械大类、信息大类两个实验班和数学建模、机电、软件等15个创新实践班,其中机械大类、信息大类两个创新实验班面向高考优秀学生招生,创新实践班面向校内学有余力、有兴趣的优秀学生招生。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工作在国内高校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认可,其建设经验成果《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分析发现,以上三种做法有逐步演进的趋势,也就是说,起初是依托学院建立创新实践基地,然后经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共同努力成立创新实践中心,最后随着创新教育工作的'深入和条件的成熟,建立创新实验学院就成为某些高校的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创新教育工作实践就恰好印证了上述演进过程。

三、启示与思考

从国内高校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经验中得知,搭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形成一套良好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要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指大学生在创新实践平台上做什么,显然这是高校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首要思考的问题。依托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践基地主要面向本院学生开展科研方法指导、科研技能培训、学科竞赛训练、科研项目实践等,采取举办讲座、开设培训课程、科研项目组入驻等形式。学校建立的创新实践中心和创新实验学院则面向全校开展了内容更为广泛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拓展有开设创新实践班、支持校级层面的大学生科研项目以及学术社团活动等;创新实验学院还开设了面向新生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更为系统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的来说,创新实践平台开展的教学活动有举办学术讲座、开设培训课程、竞赛指导训练、科研项目计划、开设具有系列培训课程的创新实践班或者具有完整培养方案的创新实验班、支持大学生学术社团活动等。

2、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创新实践平台的指挥中心,负责制订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安排落实各种教学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依托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践基地的组织管理以学院为管理主体,学校可以出台激励和扶持政策。校级层面的创新实践中心的组织管理通常设为学校职能部门的一个办公室,有的高校放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有的放在团委,但笔者认为更应该放在教务处,因为教务处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日常教学管理,它将会统筹考虑创新实践中心开展的各种方式的教学活动,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要求、教学效果评价等,因此会更为系统和全面。创新实验学院作为独立的教学实体单位,通常具有更加灵活丰富的政策和各种资源优势,当然更有利于构建系统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

3、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是创新实践平台的物质条件保证,创新离不开实践,创新实践平台也必须具有良好的硬件场地环境和各种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设施。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首先要充分利用各学院等单位现有的创新实践条件,也就是依托各学院等单位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立创新实践基地,通过政策支持鼓励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用于全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心,以该中心纽带沟通各学院创新实践基地,形成卫星式创新实践硬件大平台。校级创新实践中心的场馆设计要依据将要开展的教学活动,一般应提供学生成果展示厅、拥有不同实验设备支持不同学科门类实践教学活动的创新实验室、各学科通用的信息检索机房、多媒体演示教室、多功能报告厅、讨论室、会议室,有条件的也可以为各种学生学术社团提供相应的办公室。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论文 篇11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论述了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出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开展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对于推动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促进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要求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7号)明确了向应用型转型主要在地方高校。

2.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电工技术不断发展,企业对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不断提升,电工新理论与新技术的应用,也使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课程面临挑战。

二、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内容

为落实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应从三方面进行。1.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应用型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职业岗位的技能训练体系建设。2.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在掌握“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大学生科技创新或竞赛项目、专项课题研究等实践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科学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以考核评价促发展是推动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为了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细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分类评价标准,改革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

三、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

对本区域的电力生产企业、电力供应企业、电力应用单位展开充分调研;认真研究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对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的要求;根据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学策略上,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信息或知识检索能力、创新精神,因材施教,突出地方高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照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和完善,提高实践学时学分的比例,对实践性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二是调整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特别注意围绕区域经济社会中主导性电气工程开设课程。三是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要研究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熟悉地方政策,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加强与地方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课程的教学做好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要根据应用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校内实验室或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部分专业课的教学需求。四是加强教学管理:第一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建立高效、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第二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实际应用深度融合;第三要面向电气工程职业岗位需求,采用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工作任务化教学等教学方法。五是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要建立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实验室开放等一系列的制度,以规范教践教学体系。五是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地方高校应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到相应电力生产、电力传输或电力应用企业挂职锻炼,或聘请企业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到学校开展实验教学指导或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实训指导。

四、结束语

开展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必将引导地方高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于地方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价值和示范性。一是使实践性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制度趋于优化,更有利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二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并形成体系;三是在教学改革方面具有辐射功能,能推进地方高校中其它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满足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生萍,李宗范。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9(3).

[2]黄果,吴恒玉。电子类实验教学的现状与解决途径初探[J].装备制造技术,2010,(3).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教育论文 篇12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教育论文

摘要: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基础。本文从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这一实际问题出发,针对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实践教学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科技人才的整体实力和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不强、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够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便成了大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校教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全国高校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为加强实践教学做了大量工作,如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建设多媒体教室和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专业实验相关设施建设等,这些都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但是,一般高校的课程设置大部分以理论课为主干,而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实践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只是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材较为滞后,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一些高校在执行实践教学时,只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且不能贯穿于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形成了一方面是学校对目标学历与学位授予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是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对大学教育的深切抱怨之间的矛盾。

2.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学方法陈旧。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

一方面教学模式仍然较单一,管理过于死板,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单一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着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严重遏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般实验、课程设计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模仿式教学),学生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2)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学校检验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通过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查看学生教学的监控流于形式,一些大学生会到有关用人单位盖个实习章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教学的。经历。大学教师的招聘最主要看的就是学历,非博士不进已成为许多大学教师入门的条件,而我国的博士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相当普遍,许多教师自身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理论教育,也就很难对学生实施实践性教育了。

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而对其实践能力要求不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加强高校教学实践环节的措施

1.尽快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各高校尤其是大部分教学型高校,应以“主要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讨论式教学、研究式学习、实践教学等新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多种学术观点的交流,追踪本学科最新领域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要将实验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规划,加强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吸引鼓励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探索建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的有效机制,重视实验人员的培养和提高,建立健全业务进修与学习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教育理论先进、热爱实验教学、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

3.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周

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紧构建为更多学生提供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4年学习中都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大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切实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和综合运用能力,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技能与综合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的现代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徐辉,季诚钧等。大学教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02):

71-75.

[4]瞿祥华,邓云涛。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N].

中国教育报,-08-01.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论文 篇13

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适应了社会发展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方面。为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社会发展,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各类教学活动中要广泛采用,并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更好的为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和依据。

(二)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管理工作涵盖的内容广泛,环节繁杂,涉及到所有的师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但有日常事务的管理,还有更多的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因此,在有限的管理人员面临众多的服务需求时,信息化的引进,则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及时同步各种数据资源并形成共享,不但节省了人力资源,也节省了多方人员的时间资源,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筹安排,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师生的满意度。

(三)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教学管理是一个制度化、标准化的过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教学活动参与者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使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实现了数据存储标准统一、数据处理方法统一、数据查询方式统一、数据打印格式统一,实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避免了传统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稳定、高效运转,有效推进了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二、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软件以外包为主

随着社会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影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发或引进了教务管理系统。但大部分高校均采用了外包的手段,主要运行的是青果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正方高校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等。目前的教务管理系统一般分为供教务处人员和院系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教务管理端和普通教师、学生使用的用户端。

(二)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质一般

虽然信息化建设会带来诸多便利,也被高校提高到重要建设项目的日程之中,但对于负责业务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建设是一次重大的管理改革。管理者不但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还要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对已经习惯于传统工作模式的管理者而言,信息化模式的运行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另外,管理者在熟悉业务的过程中会因个人能力和责任心等诸多因素影响,缺乏主动的对软件进行扩展功能的开发意识,表现出教学管理队伍信息化素质的一般化。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生技术性事物,其本身缺乏统一的完整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建设初期可能着眼于本校当下存在问题的解决,而非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使得软件的基本数据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中,导致后期工作维护艰难。另外,因无统一规划,会出现各部门各自为政引进不同系统的软件,使得各模块、各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进而在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导致学校在上报数据等工作中出现口径不一等情况。信息化建设的零散性决定了各高校在后期进行整合时会存在诸多障碍。

(四)领导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学校领导对教务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一些工作仅限于计划之中,投入的力度不大,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费用投入不够,致使学校设备陈旧,死机频繁,病毒侵入,不能及时清理,贻误工作。因不够重视而导致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缺乏高瞻远瞩的引领性政策,缺乏有层次有针对的建设规划,进而使得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缺乏个性化、缺乏有序性、缺乏可持续性且进展缓慢。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一)采用外包和内建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方法

大部分高校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进行建设,即购买某一家软件,在此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开发运用或者提出相关定制性的功能。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外包的方式引进已经成熟的管理软件,固然节省了开发的时间,使得信息化管理工作可以即刻投入。但是,成熟的系统软件往往具有普适性,而缺少个性化定制,所以,并非外包的软件都能符合不同特色的高校在本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需求。因此,内部软件的开发建设便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该校在引进清元优软大学综合教务软件的基础上,依据本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自主开发了“应往届毕业生课程重修报名系统”“大型考试网络成绩查询系统”“毕业生档案网络查询系统”等,有效地弥补了软件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二)提升教学管理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教学管理队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推进的关键因素和重要保障。在明确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并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对管理队伍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其执行能力,有效为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广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服务。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无论是扁平式管理还是垂直式管理,基本模式都是高层决策引领,中层落实部署,基层具体实施。因此,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环境下,要真正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教学管理科学高效,管理者队伍在信息素养上理应有相应的侧重点,即提高高层管理者在重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意识,增加中层管理者对管理信息化的常识,培养基础管理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方应同时将信息化建设的绩效明确加入到对管理者的考核之中。

(三)要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全局规划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站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各部门、各岗位工作实际,进行前期调研和沟通研讨,切实考虑学校长远的发展方向,进行有质量的规划,切不可只满足于解决当下的业务内容。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同样要考虑本校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如满足学分制、分层次教学的管理需求,满足将来人事处相关数据的对接,满足财务处缴费系统的对接以及数字化教学数据的对接等等。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既要考虑实用性,又要考虑标准化、规范性、科学性,还要考虑和高基报表以及国家教育部评估办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数据采集库等软件的对接。要注重数据的分析,确保信息化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于学校高层下一步的管理决策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确保信息化服务的便捷和共享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全局性规划十分重要,本文给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模式图,供参考。见下图:

(四)领导应对信息化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就最关键的一点是领导有极强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对其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将其提高到校级重要工程。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辽宁省第一所本科高校,其高层领导充分的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校方便开始启用乾豪教务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校方引进了“一卡通”服务系统,实现了学生网络进行课表、成绩信息的查询等功能。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20学校又引进了清元大学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与原有乾豪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了合理整合和集成。学校又提出了“一键式”服务,安装了网络终端自助打印机,实现了学生远程打印成绩单与在读证明等各种常用材料的功能,有效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办理相关证明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8月学校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了再次整合,与支付宝签订合作协议,成为东北第一所、大连唯一一所开通校园一卡通支付宝功能的学校,为毕业生远程申请相关服务创造了条件,并同步实现了学生网络端即可进行各种考试报名费用的缴纳,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五)以信息化为手段利用优质教育资源为本校服务

各高校要与网站联合协作创新教育,缩小本校短缺资源与外校优势资源之间的差距,通过非本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促进本校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学校建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校级在线学习中心,并通过信息化建设拓展了网络培训形式,采取交互式网络视频同步课堂的模式,主场设在北京,校方设立了分场,有效的将网络集中专题培训、网络直播讲座、网络直播课程、网络公开课等资源纳入教师的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使热爱学习的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学习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知识,我们要像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倡议的那样,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在突破时空限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上有所行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制定学分互换或替代等相关鼓励或优惠政策,引导孩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MOOC”学习。为最大程度的达到资源共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还引入了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程,修读合格便可替代人才培养方案中公选模块课程学分。开通了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引进了法国欧姆龙公司(Auralog)研发的英语在线学习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引进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主服务、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也符合教育部对高校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六)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紧跟教育变革信息化

我们除了要关注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还要同步关注随着信息化的全球化带来的教育变革。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地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提高个性化互动教学的教学水平。同时,要考虑本校将来发展中的跨校学分认定的信息化合作模式,以及本校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师教学质量管理的环节和评估、学生学习时间与效果的保障、学习相关资料的调阅和存档等。依据国家教育信息规划,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网站,-05-25.

[2]贾飞,伍薇。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

[3]高福成。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

[4]代显华,胡屹。高校教学管理信号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2).

[5]李友良,何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12).

广州市道路绿化建设论文 篇14

广州市道路绿化建设论文

摘要根据广州市道路绿地的现状,分析各类道路绿化情况,指出每种道路绿化的优、缺点,进一步总结出适合广州市的道路绿化形式,并针对现有的道路绿化建设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道路绿化;绿化形式;问题;建议;广东广州

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与核心,其与城市绿地以“点”“线”“面”的形式联结起来,形成绿色网络,构成优美街景,成为认识城市的重要标志[1]。美观、科学的道路绿地建设有助于建立系统的道路网络,有助于交通中的人、车分流,也对改善、美化城市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1广州市道路绿化现状与特点

1.1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行道树作为道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道路的使用性质设计绿化形式。

对于种植于主干道的行道树,广州市主要种植了桑科乔木,尤其以细叶榕居多,如中山一路、中山七路、鹤洞路、新港路等。细叶榕作为一种常见的景观树,树冠宽,树干又不太高,遮阳效果好,已经成为广州市路树绿化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也有种植其他树种的道路,如江南大道中种植了芒果树,东风东路种植了麻楝。目前,行道树树种选择也引种了一些新的树种,如印度紫檀,该树种生长迅速,枝形独特,但冬季落叶后时注意修剪。由于主干道担负了城市的主要交通,故行道树绿化时更应注意增加道路的绿量,如使用树带式可增加植物对粉尘的吸附量,从而净化空气。东风东路和中山一路均采取了树带式的绿化,它们都使用“乔木+绿篱”的形式,大大增加了道路的绿化面积,也保护了行人的安全。

广州一般城市道路的行道树也多以细叶榕为主,如东川路、体育西路、滨江路。但相对而言,行道树的树种较多,如陵园西路的木棉、仓边路的麻楝、马场路的吊瓜树。木棉作为广州的市花,在选择行道树时可多考虑使用。总体而言,行道树景观仍显得单调。由于支干道沿路常布置公共建筑和住宅,又兼具生活性服务功能[2],因此对行道树的植物造景的要求更高,应根据具体人行道的宽度来确定行道树的种植形式,人行道较宽的或作为商业步行街的道路,做行道树配置时应考虑乔木、灌木、地被的结合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如东川路使用了细叶榕和树池的形式,在树池内配置了朱蕉、假连翘、春羽、灰莉这几种植物。从颜色、构图上大大提高了道路的可观性。又如小北路则使用了“马占相思+垂榕柱+黄金榕绿篱”的形式,使植物立面层次更丰富。对于人行道较窄的道路,则多数采用树池式,以增加道路的可通行性。

1.2分车绿带

1.2.1中间分车绿带。广州市中间分车绿带的绿化形式多种多样,有“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形式,如天河路、陵园西路;有“乔木+灌木”的形式,如白云路;也有以灌木做绿篱形成中间分车绿带的形式,如法政路。马场路的`隔离绿带景观效果很好,主要种植了细叶紫薇、假连翘绿篱、黄金榕球、美丽异木棉(间距2 m)、紫鹃苋绿篱、细叶榄仁(群植)、盆架子(群植)、大红花球(列植)。这条绿带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乔木,而是以一个组合植物与另一个组合的植物交替种植,使整条绿带呈现出韵律感,而且每个组合的植物在每次交替使用时所选植物都有点改变,但种植的方式不变,以保持其韵律感的同时,使构图更加活泼。多种树种的种植满足了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科学合理地使用了道路绿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1.2.2两侧分车绿带。这种绿带功能是将快慢车道分开,保证快慢车行驶的速度与安全。广州市分车绿带绿化配置主要分2种类型:一类为只种植一种乔木,通过配置不同灌木形成变化;另一类为多种乔木变化配置,而以一种灌木作为绿篱。2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只种单一乔木的道路,通常选用树冠较大的植物,其遮阳效果较好。如建设六马路两侧分车绿带种了大叶榕为乔木,中层配置了垂叶榕柱、灰莉球、鸭脚木,下层种了鹅掌柴。从遮阳效果上看,大叶榕的冠幅都很大,有很好的遮荫功能。从景观效果看,鸭脚木、垂叶榕则以其树叶的形态为特色,鹅掌柴则因叶色叶形而具观赏价值。但植物种得太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容易给人造成压抑的感觉。而多种乔木配置的道路,其景观的层次丰富且显得规整,景观效果较好,如先烈南路和江南大道南。江南大道中的三板四带景观良好,两侧分车绿带为“1棵木棉+2棵吊瓜树”的配置形式,下置黄金榕绿篱。木棉、吊瓜则以树姿优美为特色,而木棉开的红花更能为街道增色。从色彩上说,下置的黄金榕也为道路增添了一层可人的颜色,使街道的颜色更丰富,但此处的吊瓜树长势不太理想,而且吊瓜的树枝比较低,容易影响交通,若作为车行道的行道树,要多加留意。

1.3交通岛绿化

交通岛指的是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中心岛、导向岛、安全岛等。中心岛指的是设置在平面交叉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在大面积中心岛上点缀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树、花灌木、丛植宿根花卉,采用不同的图案形式,为城市绿化增添了特色。中山一路与黄浦大道交接处的中心岛的绿化采用了规则式的造型手法。

导向岛指的是把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设置的交通岛。广州市导向岛较多采用了乔灌结合的形式造景。位于中山一路有一个导向岛,景观效果较好,植物有南洋楹、龙船花、盆架子、灰莉、鸭脚木,盆架子和鸭脚木在叶型上较为相似,而且2种树的数量或体量均衡,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安全岛指的是设置在往返车行道之间,供行人横穿道路临时停留的交通岛。广州市安全岛的绿化形式比较简单,多以乔木与绿篱的形式相结合,景观效果一般,但能起到不错的安全防护效果。

1.4路侧绿地

广州市路侧绿地中的植物多选用乡土植物,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种类较多,一般采用乔木、灌木、地被3类植物组合的配置形式。树种上则侧重选择树型美、花美花香的植物。天河路宏城广场前有一路侧绿地很好地连接了附近的绿化景观,合理规划了地铁站出口的绿化,美化了街道景观。这块绿地种植了盆架子、鸡蛋花等高大的乔木,配置了勒杜鹃、红花继木、假连翘、毛杜鹃、扶桑等作为灌木,满天星作为草花植物,层次丰富。沿江东路的路侧绿地景观效果良好,维护也很得当,整块绿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绿地周边种了九里香绿篱,中间列植了白兰树、美丽异木棉、小叶榄仁、大花五桠果,篱植了一圈假连翘,并包围着群植的红花美人蕉,群植了一片假连翘。中间还有雕塑景观,成为了整个绿地的主景。这个绿地的植物既有开花植物,也有观叶、观果、闻香植物,不但考虑到视觉效果,还考虑到味觉效果。

2存在的问题

2.1从景观效果看,配置简单,种植凌乱

广州市部分道路绿化,只求绿化,不重美观,导致景观效果很差,如黄埔大道高架桥底绿化,在高约8 m的桥底下,只是稀疏地栽植了几株常绿灌木,大块的草地与少量的绿篱便成为该绿地的全部内容[3],整个景观相当乏味。有的道路绿化种植凌乱,树种不统一且种植没规律,树木大小不一,如建设六马路的行道树,有红花羊蹄甲,也有细叶榕,但两者的种植没有规律,数量也不一样,显得很随意,令道路绿化显得凌乱。

2.2从生态效果看,层次少,植物生长状况不良

目前广州市道路绿化的垂直结构简单,缺乏一定的层次感。大多数道路绿化只有简单的“乔木+地被”2层结构,部分道路甚至只有乔木层绿化而地面裸露,或者是一味追求造型,导致修剪量过大,后期维护管养费用高,如仲恺路、东风中路和中山一路的绿化都只有乔木层,天河路则只有“乔木+地被”2层结构。

3建议

3.1注重景观效果,种植应有规律

在设计道路绿化时应多注意景观效果,不要随意地把植物堆放在一起,而是应根据植物的特性,有规划地种植好,使整体构图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行道树不统一的道路,建议保留数量多的树种,把数量少的替换掉;而行道树间距过窄的道路,则应重新规划绿化;对于树木大小不一的道路,建议把小的树木替换或施肥,促进其成长。

3.2丰富植物层次,及时做好植物维护

对于道路绿化的设计,应最大限度地丰富植物层次,使更多的植物发挥其生态功能,如降尘、减噪、保护路面等。使用树池的绿化,应在树池内种地被植物。绿带较宽的道路,配置多种植物,最好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结构方式。城市道路绿地土壤较差,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应进行换土,加强水、肥管理,加强对病虫害的观测,一旦发现病虫危害,立即防治[4]。对于枯萎的植物,应及时更换。

4结语

搞好道路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总结广州市道路绿化的不足,找出适合广州市的道路绿化方式,为做好新一轮城市道路绿化做好准备,力求做到各街有特色,使广州市道路绿化呈现出现代、美观、生态的新景象。

5参考文献

[1] 郑芷青。建设广州国际大都市的市区街道绿化[J].热带地理,1995,15(1):62-69.

[2] 陈锦富。城市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8.

[3] 卢佩坚。关于广州市道路绿化设计的思考[J].广东园林,28(5):26-28.

[4] 黄小相。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设计与作用[J].广东建材,2007(9):162-164.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