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全集通用7篇正文

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全集通用7篇

时间:2024-04-05 15:00:57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全集通用7篇,欢迎参考。

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全集 篇1

摘要:当下信息行业发展较快,带动了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应计算机系统维护开发工作十分关键。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开发的重要价值、技术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维护开发;信息化水平

引言:

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形势下,提高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合理调整十分关键。计算机应用需要充分注重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效果的提升,重点考虑维护、开发工作的进展,保证计算机应用满足时代需求。该环节中需要重点考虑计算机应用的开放性和战略要求,保证其发展方向满足各行业工作特点,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一、计算机应用和维护的重要价值

计算机应用维护开发工作的重要价值包括下述两点:第一、针对计算机应用而言,提高系统维护开发的实效性十分必要,可保证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对应问题可有效解决,便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当下各行业办公逐渐采取网络化进行,提高维护开发的合理性便于企业办公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方向的发展,可及时解决应用中潜在问题,保证整体工作不受负面影响。第二、利于相关作业人员综合技能的提升,对计算机应用、维护开发工作顺利进展具有积极影响。相关人员可更加快速了解软件、硬件的特点,便于工作中疑难问题的迅速解决。对整体工作过程而言,维护开发与作业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提高应用和维护开发水平对整体体系的升级优化十分必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系统维护开发合理性。第三、计算机是无纸化办公的主要工具。无纸化办公不仅能带来便利,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同时能节约社会资源,利于环保。如:北京约90%的政务部门实现了50%的业务无纸化办公。

二、计算机应用维护技术

1、日常应用和维护措施

第一、正确判断。计算机正常运行环节中,避免维修工作盲目性特点,需要及时进行问题合理分析,主要判断方法包括:核对计算机外部、内部情况,避免外部灰尘、机械碰撞等原因导致的故障问题。其次,计算机周边运行环境需要进行全面监测,如温度、湿度、连接线位置、计算机配置状况等。再者,对应计算机系统的配置升级等需要满足要求,避免软件、硬件设置不当引起的危害,加强对系统内部资源占用状况进行定期分析。针对计算机故障问题进行原因查找,如是否曾经出现显示器蓝屏、乱码等状况。第二、维护方法。针对计算计故障进行原因分析,潜在可能问题探讨,提出对应方法。首先,隔离法,借助远离原则处理,将潜在软件或硬件故障区域进行屏蔽,进而判断故障发生未知,如卸载驱动、停止软件运行。其次、替换法,针对潜在故障零部件进行替换,若计算机可正常运行,即为该部分零部件受损,进而实现维护目的。再者,逐步去除/添加法。逐步去除法,是指以最小系统法为基拙,通过每次减少一个部件来判断故障;逐步添加法正好相反,是通过在最小系统法基拙上添加部件来判断故障。最后,最小系统法。最小系统法有软件最小系统法与硬件最小系统法两种。软件最小系统主要由显示卡、内存、CPU、主板、电源、显示器、键盘等所组成,通过软件最小系统法检查,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启动运行。硬件最小系统由主板、CPU、电源组成,主要是利用这三个组成部件的声音,来判断核心组成部分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2、计算机安全防护措施

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等级对计算机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可避免黑客、病毒等引起的危害,主要方法分析如下:第一、数据库备份和恢复。针对重要信息资料进行备份,避免故障问题导致数据丢失,提高计算机应用的稳定性。其次,加密技术进行相关数据信息安全保护,可设置密匙、口令、身份认证等要求进行加密,避免重要信息被泄露等引起的危害。再者,防病毒软件的应用,借助杀毒软件、防火墙设置等进行处理,(主要包括有双穴主机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包过滤防火墙三种),对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实时、动态的扫描与监测,安装单机防病毒软件,达到对本地与本地工作站连接的远程资源扫描、检测与及时清除病毒的目的。安装网络防病毒软件,当病毒入侵单位网络时,可通过防病毒软件及时对其检测、拦截并删除;最后,安装攻击性软件。还可在进行计算机软件安装时,设置一些具有攻击性,但对计算机本身无危害的软件,使计算机系统具有检测、警告及破坏危险信号的功能,这样,当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遇到外界侵犯时,便可通过攻击性软件对其进行拦截。

3、强化计算机应用和维护开发的全员性

作为计算机应用开发中的重要角色,相关作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十分关键,需要重点考虑强化应用和维护开发的全员参与机制,保证企业单位、政府机关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到计算机应用和维护开发中,保证计算机应用开发具有全员参与的特点。如企事业单位需要定期进行员工安全防护意识的培训,提高其责任态度、工作能力和维护开发能力,进而实现工作中及时解决计算机软硬件潜在故障,保证其工作操作顺利进展。其次,为了健全计算机应用、维护开发管理体系,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提高维护开发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充分执行相关管理体系的。细则。通过上述工作的落实,可避免计算机故障发生比例,如温度过高、软件不兼容等引起的计算机故障问题。提高了相关作业的工作效率。最后,企事业单位需要配置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维护人员,一方面进行计算机维护开发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可及时进行监测管理,便于及时进行动态管理,快速解决重大计算机故障,提高计算机应用效果。

结语:

当下信息行业发展较快,对应传统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发展逐渐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开发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连续性的工作,重要价值极高,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需要充分加强相关作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进而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连续性,便于计算机应用和维护开发工作的顺利进展。此外,还要加强创新性工作理念的融入,保证计算机应用能力逐渐提升,更加高速合理的实现辅助管理的职能。

专业计算机论文 篇2

1项目教学法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结合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教学等三大教学方法特点基础上,基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要完成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其次,在教学方式上,项目确定后,学生将分成若干小组,需要通过小组的团队智慧与协作完成项目,学生在协作中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也在相互学习中提升了应用能力;在教学评价上,通过对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有教师评价,还包括团队评价与学生自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分析自我能力掌握情况;在教学主体上,教师从教学的绝对主体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从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与高职院校项目教学法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来看,虽然,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不同的教育类型,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必要在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中推广项目教学法,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Theteachinggoal)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其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方法效果的发挥。项目教学法是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创造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要求教师侧重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而不是项目的结果。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理解把握课程要求,提升学生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持续性实践能力。因此,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教学目标不应该设定在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比例,而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他们根据自身专业性质与将来职业要求调整计算机学习需求,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将计算机能力与专业能力结合起来,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3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调整校正教学目标之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Theteachingcontent),从而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首先应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教材。当前,计算机教材种类繁多,既有针对学生一般要求的普遍性教材,也有针对某些专业的编写具有专业特点的教材,教师选择教材时,应该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尽量选用与学生专业相适应的计算机教材;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特点,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增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网络时代市场营销技能,教师应该将网页设计、软件使用等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营销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找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课程知识的结合点,做到电脑实践与专业理论的有机结合。

4教学过程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而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掌握教学过程(Theteachingprocess)的实施技巧,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为保障项目教学法的效果,按照项目教学法实施流程,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确立项目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项目教学采用单元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专业性质、教学目标与学生计算机技能掌握情况,按照难以适度循序渐进方法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并向学生展示每个单元项目所应达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明白教学任务;其次,完成项目采用小组协作分工方式。教师将项目任务布置后,将学生以5-7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挑选小组负责人负责项目任务分配与项目实施监督;第三,项目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项目的实施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与引导,主要依靠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项目采用过程性考核。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考核学生项目开发进度,在考核中,对共性问题进行解释并指导修正,并通过教师评价、团队评价和自我评价方式对项目进行最终评价。5教学主体的转变讲授法中教师是绝对的教学主体(Teachingsubject),而项目教学法中要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应该从教学主体地位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而其余的学习通过项目任务交由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适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形成新能力。

5教学环境的营造

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3

1.1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

开发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能帮助学习明确创业方向,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创业计划纳入到职业规划中,使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降低学生向创业人员的转型期。笔者认为该课程应涵盖专业知识、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具有“创业导航”功能的课程应与传统“灌输式”教学不同,应是一门能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的课程,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进行学习和锻炼,验证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类课程应独立于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之外,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提升为驱动,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总结,为学生搭建一个总结和反思的平台,对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评估和引导。其次,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该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同时向学生适当传授一些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机制、制度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最后,应多举办一些实践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挂靠一家计算机企业进行定点实习;邀请专业人士开办专题讲座或与座谈;从大一入学开始辅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邀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对学生进行创业引导等,增强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

1.2注重学生计算机学会的建设

学生计算机学会是一种学术性的学生社团组织,具备完善的活动章程、众多的实习渠道、合理的组织结构,并有专业老师的辅助和校方的支持,是实践计算机理论的理想平台。为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职业素质,可借由这个平台定期出版计算机学会会刊,鼓励会员进行投稿,让学生在征文写作的过程中,对计算机领域经典案例、前沿动态、理论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为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会长、副会长、秘书长,还是会刊的主编、副主编、编辑等职务,均应定期选举。此外,学生计算机学会应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专题活动,如邀请计算机企业成功人士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以专业学者为核心的座谈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高校计算机策划大赛;承接校外力所能及的策划方案、数据统计、调研等专项课题;围绕计算机领域热点话题举办专题辩论会。在计算机学会的日常活动中,学生不但要承担学会分配的各项任务,还应有意识进行学习和总结,通过和外界进行接触和合作,不断优化整合自身的知识结构,消除认识误区,提升职业素质,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特长及不足之处,并据此对职业规划进行调整。不过,计算机学会的运行需要足够的权限、适当的场所和一定的经费支撑,除了校方给予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外,也应鼓励学生寻求校方企业或合作单位的赞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科研的作用。此外,老师也应引导学生对活动章程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适当的情况下可直接参与到管理和决策中,保证学会能健康积极地发展。

1.3建立体系化的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是学生计算机公司、学生计算机学会及具有“职业导航”功能的隐性课程的集合,是上述课程体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学习团队的首要目标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找更多的实习平台,其次是对各个隐形课程进行管理,扩展学习空间、提高专业水平,提升团队凝聚力。最后是提升各隐形课程之间的互补性和通融性,实现隐形课程的体系化、常态化的发展,对比,可尽可能争取学校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的资金支持,制定有针对性规章制度,为学习团队的建设保驾护航,寻求校友、企业等社会捐赠,为团队学习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有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就可以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可以从社会上外聘有实力、综合能力强的指导教师,优化隐性课程群的上层组织结构。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团队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可能与对应时段的教学内容很难吻合,继而产生脱节的现象,如果很难从外部企业中寻找到相匹配的计算机实习工作,那么可以对教学进程和教学任务做出一些适当的阶段性调整,使教学内容主动匹配所承接的计算机项目,避免出现计算机项目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超过学习范围的窘境,计算机项目完成后,可对拉下的课程进行补充,既要满足实习的需要,也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学校应支持鼓励学习团队拥有更大的自,确保学习团队的灵活性。同时应认识到,如果与外部企业建立长久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习问题、实践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企业是完全和市场接轨的实践场所,与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学习团队从企业承接计算机项目,这样不仅能给教学提供一个实践场所,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实习平台的构建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也许很小的一个问题就能打消企业合作念头,比如利益期望与可能的实际获得差别较大、利益分配不均,多与利益分配有关。如果一直不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那么企业就不会再提供场地、设配和资金支持,或者学习团队不再向企业提供人员、技术和知识支撑。对此,学习团队应按着市场现有的规则本着相互谅解和双赢的态度与企业展开真诚、建设性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彼此期望差对双方合作意向的影响,尽可能摸索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分配原则,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习场所。

2结语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篇4

1.1专业知识发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人文素养等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科知识;三是综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1.2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1.3专业创造发展

教师的专业创造是教书育人的拓展。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创造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社会化应用项目的开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探析项目流程,提高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分析

2.1内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等内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工科毕业,虽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但教育学科知识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教,努力掌握好教育规律。

(2)专业能力水平不扎实

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或是企业引进人才,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专门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教学技能欠缺,课题研究能力不足。

(3)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

一些计算机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爱岗敬业精神不强,缺乏创造和奉献意识。一方面他们不乐于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参与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未能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2.2外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到知识更新快、评审规定严、学术资源少等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知识更新快,招生形势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2)评审规定严,职称晋级难。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下,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范围广,时间长,要求高、费用贵,职称评审规定严、要求多。这些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远比其他专业教师困难,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3)学术资源少,人脉圈子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起步较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免费网络学术资源寥寥无几。同时,计算机青年教师处于“以电脑为伴”的环境,这使得他们的人脉圈狭窄,人脉资源匮乏。

3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根据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路径,努力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

3.1基于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如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使得计算机青年教师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独自学习方式,往往缺乏计划、目标、监督等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的“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协作平台,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并在学习、沟通、合作、共享、民主的氛围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超越自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基于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来源于教学,同时又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职称评审等要求严格,再加上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在课题研究上往往寸步难行。依据“共同愿景下的自愿组合”原则,将志同道合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合为一个有效实体。实体中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合作与共享,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避免教师在独自研究中出现力量单薄、枯燥无味等现象。研究的情意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可大力促进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实现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3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若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那又何谈教育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更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但当前计算机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缺乏项目实践。依据“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实践研究为主打”的原则,将有着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构建基于项目实践的互动、交流、分享、总结的共同体。它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有意义的项目情境当中,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使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进而形成一种实践智慧,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探索。

3.4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校企合作的推行是这一方针实施的重要动力。但是,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却出现了企业参与意识冷淡、高职院校参与方式偏颇种种问题,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以合作共赢为基础,构建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迫在眉睫。在共同体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换位思考,换岗工作,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使得校企双方融合融通,充分发挥各自特长,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3.5基于网络协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使网络优势资源服务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以网络为平台,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如微博、微信、QQ群等,构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位一体的“网络协作共同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相互的协作、交流、讨论、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学习方式,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强调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而促进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发展。

4结语

计算机专业论文 篇5

(1)更深入地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2)领导各专业新产品/作品或系统的开发与运行;(3)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对专业、职业乃至产业的重要性与战略影响。大赛旨在促进培养具有更好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能领导专业作品创新开发与运行、能胜任职场组织管理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大赛的创新性贡献是使学生通过对参赛作品的开发与运行,用项目生命周期管理步骤(见表1),把职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整理,使之成为整个参赛过程必须展示和经历的环节。这些环节要细化到可以直接观察到学生的表现行为、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的程度,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及其职业衔接程度的测量依据。在“如何做”方面,文科计算机教指委首先采用了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提出大学计算机技术相关教育教学的内容结构、课程结构、知识点结构,并通过“两个文件”指导参赛作品开发的实施方法。这些文件从基本理念、培养目标、所涉及课程体系、知识能力构建、实践训练环境、教师能力和考核评估等各个方面指导文、史、哲、法、教、经、管、艺各学科的计算机技术教育的实践。其他参与主办的教指委也从各自学科类属、办学层次上规范了计算机知识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规定了大赛的作品背景、专业关联、课程关联、职业关联和能力素质,这对各级各类高校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指导示范作用不言而喻。

2大赛的特色打造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国内面向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竞赛有160余种类,国外计算机知识技能竞赛也有很多,其中以“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最为著名,为了阐述我们的创意和特色,有必要对典型赛事进行分析。

2.1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剖析

ACM/ICPC竞赛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代表学校参赛,每队由3名队员组成,每位队员必须是入校5年内的在校学生,最多可以参加2次全球总决赛和5次区域选拔赛。比赛期间,每队仅有1台电脑,需要在5个小时内使用C、C++、Pascal或Java中的一种语言编写程序解决8或10个问题(通常区域选拔赛设8题,全球总决赛设10题)。程序完成之后提交裁判运行,运行的结果会被判定为“正确”或“错误”并及时通知参赛队。有趣的是,每队在正确完成一题后,组织者将在其位置上升起一只代表该题颜色的气球。最后的获胜者为正确解答题目最多且总用时最少的队伍。每道试题计时将从竞赛开始到试题解答被判定为正确为止,其间每一次提交运行结果被判“错误”将被加罚20分钟时间,未正确解答的试题不计时。例如:A、B两队都正确完成两道题目,其中A队提交这两题的时间分别是比赛开始后1小时和2小时45分钟,B队为1小时20分钟和2小时10分钟,但B队有一题提交了2次。这样A队的总用时为3小时45分钟而B队为3小时50分钟,所以A队因总用时少而获胜。与其他计算机程序竞赛(如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相比,ACM/ICPC竞赛的特点在于其题量大,每队需要5小时内完成8道题目甚至更多。另外,一支队伍3名队员却只有1台电脑,使可用时间显得更为紧张。因此除了扎实的专业水平、娴熟的程序语言能力、高效正确的算法推演外,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同样是获胜的关键。一个问题曾经困扰笔者多年:在ACM/ICPC竞赛中,为什么公认的世界计算机技术教学科研名校,如MIT、StanfordUniversity、UCBerkeley、CMU等,表现不如中国和俄罗斯的高校?根据多年的跟踪和对其赛事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美国乃至整个北美,总的大学教育理念是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从事开创性工作的能力,其整体教育体系是不赞成学生做大量重复性工作的。美国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集成性创新的能力,ACM/ICPC竞赛虽然提倡创造,但归根结底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原始创新创意、持续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却无从体现。可以说ACM/ICPC竞赛虽然要求很高,但它仍然属于单项知识技能的竞赛,它对学生的要求和训练仍然不够全面。这大概就是为什么美国学生在参加此类竞赛中成绩乏善可陈却又持续产生了大量顶级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原因吧!

2.2大赛的特点

ACM/ICPC竞赛虽面向高端,但也有不够全面的一面。而国内众多面向大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竞赛虽然很多,但体现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持续性和兼容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依然极少,而这也正是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独到之处。具体表现如下:(1)综合性。首先是过程的综合性。作品生命周期表明从作品创意到完成,基本预演了职业工作中从产品创意到完成的过程,训练了学生CDIO(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的能力。其次是内容的综合性。大赛鼓励参赛学生跨学科组队,大赛的竞赛规则也有利于技术和艺术俱佳的作品脱颖而出,从而促进学生智育和美育的协调发展。(2)创新性。大赛仅设参赛作品类别,不规定作品功能、效用和场景,由学生根据学习生活、研究实践的感悟和发现,针对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文化等问题提出创意,既实现了海纳百川、才思泉涌,又做到了推陈出新、针砭时弊。即使是命题创作,所谓的命题也仅仅指定当前自然或社会的某个焦点,如奥运、水、绿色与环保、运动与生命等。(3)实践性。与单纯的创新创意不同,大赛强调的是谋事的灵感,而参赛作品要求是可以运行、表达、运用的成品。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谋事,而且要做事,从而不得不掌握谋事与做事的本领,实现学习与工作、专业与职业的衔接。(4)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不以大赛成绩定成败。大赛所设置的各环节促进了组织者与参赛者,作品评价者与作品作者,作品展示者与观赏者之间思想的交流和观点的交锋;促进了参赛学校、学生、指导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借鉴和欣赏。这不论是对作品的改进、创作机制的完善,还是学生学习目标、职业目标的明确,乃至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培养指导过程的管理,都发挥着持续的促进作用。从这一点来说,任何参赛师生,都有持续发展的空间,都会从大赛中持续受益。(5)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兼容性。从学生成人成才的目标出发,必须兼顾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历届大赛命题或结合自然社会与经济文化热点提出参赛作品艺术表现的目标和数字化渲染的目标,或把民族民俗等元素指定为数字媒体创作的主题,或引导学生针对经济实体的实际运营构造计算机辅助平台,或要求学生就文教组织管理等问题提出并实践解决方案,这些都很好地贯彻了培养目标。此外,大赛还打造并维护了以下重要特点:(1)客观性。上述多方面的特性同时也决定了作品评优的艰巨性。为了维护客观性,大赛始终坚持现场总决赛,通过作者现场运行作品和答辩,评委确认其原创性;特色作品通过现场展示接受公开检验并实现相互学习和交流;评委通过现场公开点评传达评审观点和作品的内涵。(2)可操作性。为了充分发挥参赛学生的能力,从本质上体现竞赛的公平公开公正,必须持续、准确、翔实地公告竞赛的规程、范围和流程节点。因此,历年大赛都会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正式发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指南》。该书全面介绍大赛要求、主题及办赛细节,其中登载的以往优秀作品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接力棒。2014年大赛与百度合作建立了覆盖面更广的作品鉴赏平台、评审平台、素材存档平台,这不仅提高了办赛效率,也提高了参赛学校组织创作的可操作性。(3)教学相关性。大赛发展为多个教指委联办的重要目的,就是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和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落实,发挥各教指委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指导咨询作用。大赛设置基本知识测试,力图贯彻《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和其他教指委就各自学科类属、办学层次制定的培养目标规范;评委审核作品的设计文档时,力图体现职业工作中对设计师通行要求(CDIO)的CD部分;大赛坚持现场调试演示作品,力图体现职业工作中对设计师通行要求(CDIO)的IO部分。至此可见,大赛事实上已建立与几乎所有学科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直接关联。(4)服务相关性。借助大赛平台,组织方在赛场外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组织了学术报告、企业参观、企业招聘等活动,直接服务于参赛师生。

2.3大赛的意义

大赛设置的考试、陈述、调试、演示、审查、答辩等环节,尤其注重对以下3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对学生项目能力的培养与检验。把项目实践作为专业和职业衔接的要点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实践者,而参赛作品开发项目要求在特定的资源约束下实现特定的构思,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职场体验;其二,专业教育的过程是使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应用于职业实践,因此,专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对技术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需要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实践并且学习其中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而参赛作品开发项目从多个方面为这样的衔接提供了保障。(2)大赛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检验。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的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或增强单项实践能力的问题,它是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工业工程实践和文化素质发展不协调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它还面临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问题。因此,计算机知识教育的改革需要整体考虑,探索一体化的能力提升和扩充方案,而以项目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必然是一个可行的途径。(3)大赛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检验。建构主义认知观认为:应该使外在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与重组而内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大赛参赛指南要求学生以命题或创意为引导,以作品研发、运行、维护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环境,建立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知识,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大赛还有利于创新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众多能力的培养与检验。

3结语

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全集 篇6

论文摘要】本文以自然辩证的观点探讨了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系统分析了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并对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模式做了探索性研究和预测,同时以哲学的观点阐述其发展的因果关系,揭示其事物发展的共性问题;最后文章介绍了在计算机语言发展历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其在计算机事业中的突出表现来折射出人类智慧的伟大,以其不平凡的一生来激励和指导我们在计算机语言的发展中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关键字】自然辩证法 计算机语言 计算机技术 编程语言 因特网

面向对象正文一九九三年美国的_政府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从而在这十多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信息风暴,信息技术几乎触及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了信息技术,现代文明的生活将无从谈起;作为信息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计算机技术无疑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而我们知道计算机只是一台机器,它只能按照计算机语言编好的程序执行,那么正确认识计算机语言的过去和未来,就是关系到计算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计算机语言发展趋势。一、科学认识大门的钥匙--当代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它主要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总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方法。马克思、_全面地、系统地概括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功,批判吸取了前人的合理成分,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科学认识方法的辩证法,以_的光辉著作《自然辩证法》为标志,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继续发展的广阔道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它集中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在自然界和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它的原理和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领域和科学技术领域。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将有助于我们搞清科学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加全面的观察思考问题,只有加深了认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下面我将以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二、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计算机语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根本的推动力就是抽象机制更高的要求,以及对程序设计思想的更好的支持。具体的说,就是把机器能够理解的语言提升到也能够很好的模仿人类思考问题的形式。计算机语言的演化从最开始的机器语言到汇编语言到各种结构化高级语言,最后到支持面向对象技术的面向对象语言。1、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当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程序员必须手动控制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唯一想到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来解决问题的人是德国工程师楚泽(Konrad Zuse)。几十年后,计算机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而计算机程序也越来越复杂。也就是说,开发时间已经远比运行时间来得宝贵。于是,新的集成、可视的开发环境越来越流行。它们减少了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脑细胞)。只要轻敲几个键,一整段代码就可以使用了。这也得益于可以重用的程序代码库。随着C,PASCAL,FORTRAN,等结构化高级语言的诞生,使程序员可以离开机器层次,在更抽象的层次上表达意图。由此诞生的三种重要控制结构,以及一些基本数据类型都能够很好的开始让程序员以接近问题本质的方式去思考和描述问题。随着程序规模的不断扩大,在60年代末期出现了软件危机,在当时的程序设计模型中都无法克服错误随着代码的扩大而级数般的扩大,以至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程序设计方式和程序设计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由此也诞生了一批支持此技术的程序设计语言,比如EIFFEL,C++,JAVA,这些语言都以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即问题就是由各种不同属性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构成。面向对象语言由此必须支持新的程序设计技术,例如:数据隐藏,数据抽象,用户定义类型,继承,多态等等。2、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现状:目前通用的编程语言有两种形式: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汇编语言的实质和机器语言是相同的,都是直接对硬件操作,只不过指令采用了英文缩写的标识符,更容易识别和记忆。用汇编语言所能完成的操作不是一般高级语言所能实现的,而且源程序经汇编生成的可执行文件不仅比较小,而且执行速度很快。 ?高级语言是目前绝大多数编程者的选择。和汇编语言相比,它不但将许多相关的机器指令合成为单条指令,并且去掉了与具体操作有关但与完成工作无关的细节,例如使用堆栈、寄存器等,这样就大大简化了程序中的指令。同时,由于省略了很多细节,编程者也就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

高级语言主要是相对于汇编语言而言,它并不是特指某一种具体的语言,而是包括了很多编程语言,如目前流行的VB、VC、FoxPro、Delphi等,这些语言的语法、命令格式都各不相同。 ?高级语言所编制的程序不能直接被计算机识别,必须经过转换才能被执行,按转换方式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解释类和编译类。3、计算机语言的发展趋势: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数据抽象在现代程序设计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未来语言的发展将不在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标准,将会以一种完全面向对象,更易表达现实世界,更易为人编写,其使用将不再只是专业的编程人员,人们完全可以用订制真实生活中一项工作流程的简单方式来完成编程。下面是一张计算机语言发展图表,从中不难得出计算机语言发展的特性: ?简单性提供最基本的方法来完成指定的任务,只需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就可以用它编写出适合于各种情况的应用程序 面向对象提供简单的。类机制以及动态的接口模型。对象中封装状态变量以及相应的方法,实现了模块化和信息隐藏;提供了一类对象的原型,并且通过继承机制,子类可以使用父类所提供的方法,实现了代码的复用 安全性用于网络、分布环境下有安全机制保证。平台无关性与平台无关的特性使程序可以方便地被移植到网络上的不同机器、不同平台。三、面向未来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从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自硬件到软件都是以印欧语为母语的人发明的。所以其本身就带有印欧语的语言特征,在硬件上CPU、I/O、存储器的基础结构都体现了印欧语思维状态的“焦点视角”,精确定义,分工明确等特点。计算机语言也遵照硬件的条件,使用分析式的结构方法,严格分类、专有专用,并在其发展脉络中如同他们的语言-常用字量和历史积累词库量极度膨胀。实际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越来越强调整体功能,计算机语言的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这一矛盾,自六十年代以来相继有500多种计算机语言出现,历经五代,至今仍在变化不已。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框架,字词可以自由组合、突出功能的整体性语言。在计算机语言问题成为发展瓶颈的今天,汉语言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行列,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1、 发展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理由:1)计算机语言问题解决,只能从人类语言中寻找解决方案; 2)计算机语言的现存问题是形式状态与功能需求的矛盾; 3)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已为整体性语言-汉语进入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提供了条件2、 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技术特点:1)汉文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生命力极强,能灵活组合,简明准确地表达日新月异的词汇,这些优点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2)汉语言的语法简易灵活,语词单位大小和性质往往无一定规,可随上下语境和逻辑需要自由运用。汉语言的思维整体性强,功能特征突出。

3)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发明者采用核心词库与无限寄存器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汉语言的词素自由组合;将编译器与解释器合一,使汉语程序设计语言既能指令又能编程;以独特的虚拟机结构设计,将数据流与意识流分开,达到汉语程序设计语言与汉语描述完全一致,通用自如。具有汉语言特性的汉语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打破了汉语言不具备与计算机结合的条件而不能完成机器编码的神话。还为计算机科学与现代语言学研究提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它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从严格的机械活动及周密的算法上,向世人证实汉语的特殊结构状态,及其特殊的功能。四、计算机语言之父――尼盖德尼盖德帮助因特网奠下了基础,为计算机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程序发展历史》博客中国网

2.《计算机发展史》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软件发展与社会进步》蔡希尧

4.《自然辩证法概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5.《数据库发展新技术》 磊哲

6. 《汉语程序设计语言》陈牧

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篇7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离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TI''''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TI''''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人的Tf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Tf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T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TI''''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砒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块中需要同时完成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