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论文精选9篇
时间:2024-08-19 07:04:52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1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不良心态及对策
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但由于教师、学生的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对思想品德课的不良学习心态;具本表现如下:
(1)消极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态度定势,缺乏信心,心态过分紧张,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动脑筋;没有耐力,其情感、思维、求知欲等心理状态都处于薄弱状态;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低劣。
(2)淡漠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意志力,思维消极定势,缺乏灵活性;依赖教师支配,其心理状态陷于固定看法,情感淡漠;认识模糊。
(3)消遣型的学习心态。这类学生主要特征是兴奋好动。学习中不能认真思考课文中的观点,而是各个环节跳跃,活动过多,激奋冲动,注意短暂,思维无定势,缺乏意志力。
(4)沉闷型的学习心态。这些学生的特点是对学习思品课感到沉重而烦闷,没有积极参与的心理,对课文观点是似而非;由于感性经验缺乏,学习感到困难,其心理状态处于矛盾之中。
分析以上小学生不良学习心态的原因,主要是:
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不重视;
教学方法单调呆板,不符合认识活动的规律;
传授知识单性,教学内容枯燥无味,缺少情感心理因素;
教师的能力低弱,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动态,不能应急驾驭;
(5)来自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学等学科,而忽视思品学习等原因,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态。
综上所述,我们采取的对策是:
(1)教师要理解教材,把握教学要求。面对学生复杂学习心理,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中心观点、基本思想、基本知识,使认识角度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为一体;教学时,选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例证,使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教学结构融为一体;对于难点要采取前有孕伏,减缓坡度,螺旋上升的办法,既重视直接感知,又注意从已知推出未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2
小学现有学生人,教师人,有中心小学所,村小所,个班级。学生分散居住在个乡镇的个村。农民工子女人,来自全国个省和自治区。学生来源复杂,6所学校全是平房,校舍老旧,是全区办学条件最艰苦的农村小学之一。
二、指导思想
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针,以创办传统美德示范区为契机,以德育科研为支撑,以生命教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为核心,整体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三、存在问题
经过反思,我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学生底线道德,也就是最基本的道德习惯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2.在学生层面上,存在着有学无生的现象。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关注生命。就是要求教师不仅仅将教育看作是完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而是要求教师将课堂视为养育学生人性的殿堂,将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我们由此而得到启示:关注生命就是要求教师调整教学关注的视角、关注的重心,要求教师把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放在第一位,把开发学生美好人生作为自身职业的第一要义。
四、具体做法
面对教育的现状和艰苦的条件,我们没有退缩,相反,我们选择了艰难的探索。我们的思路是:利用教育科研的优良传统和浓厚氛围,以德育科研为支撑,以生命教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为核心,整体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下面,对我们的德育科研工作进行简单介绍。
1.进行过的研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区级优秀课题;
《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市级课题,通过鉴定验收;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部级课题,学校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先进单位,2人被评为先进个人,3篇案例被评为优秀成果。
2.正在进行的研究。
校本课题。《生命教育: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进行德育校本课程的创编工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们处理好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引导他们亲近自然,保护资源与环境。我们校科研室和德育处编写了校本教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共16课,23000多字。该书以水为线索,介绍了有关水资源的利用、保护、节约、家乡的河流和沈北新区简介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该课程安排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时间给学生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该书已入选区小学教研室主编的校本课程汇编。
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培养研究。目的是塑造学生文明行为,提高学生文明素质。
一是制定了一系列礼仪规范来塑造学生的文明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这些礼仪规范包括:学校礼仪规范,从走路、说话及课间活动抓起,强化细节管理,人人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衣冠整洁等小事做起,开展养成教育;家庭礼仪规范,要求学生进出家门主动向父母打招呼,帮助父母做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让学生体会一饭一衣来之不易;社会礼仪规范,教育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和在公共场合时要遵守社会公德等,从我做起,用自己的文明言行带动社会风气的良性发展。
二是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手抄报、黑板报、《德育月报》等各种媒体,宣传学校的典型经验,促进德育中心工作的开展。本学期,编印《德育月报》6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十要十不要”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自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后,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了,自身修养得到了提高,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良好形象,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规划课题。目前研究的课题包括:《家校沟通互动的形式与方法研究》省级课题和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家庭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两项。研究工作正顺利进行。
另外,为弥补学校没有网站的不足,德育处和科研室开设了教育博客,与全乡各校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博客的点击率已达到12万次以上,与全国各地的学校建立了良好的联系,既宣传了我们自己,也从其它学校的网站和博客上获得了先进的经验。
五、基本成效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3
(一)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自身教育。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灌输思想,注重教师的外力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化过程,造成学生的知行不一。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改善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说,德育工作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的45分钟来完成,而且借助45分钟的学习激发学生更多地自我学习。例如围绕某一道德主题,教师可以推荐更多的书籍或者组织辩论会等,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使得道德认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认同。当然,德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外力的影响,但是外力的影响不能局限于德育思想的传播,更要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处于模仿阶段,成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小学教师,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保证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文明礼貌、尊重关爱、爱护环境等,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教育的有效结合点,使德育工作充满活力。
(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依赖于具体事物和具体现象,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具体事件是德育工作最好的素材和教育资料。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阶段,明确让学生知道作为小学生应该具有什么品德,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良好的道德行为是什么,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而小学生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范例。同时,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够形成思想上的共识,这是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的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教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自己的道德行为展开思考,通过观看和讨论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来确立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通过这样的德育教学就将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理解高尚的品德不仅要是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
相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因此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将德育教学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小学德育教学是以德育主题的方式呈现的,教师通过德育主题向学生传递一定的德育思想,促进高尚道德思想的渗透,这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需要教师改变的是,结合德育主题为学生制定每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主题实践活动是道德行为实践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主题实践活动,避免了个人道德实践的分散性和无序性,同时也以同伴的监督促进学生知行转化。班主任应组织班级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确定本周的主题实践活动,并由学生选取道德主题实践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例如,在文明中国人的德育课教学后,学生讨论确定本周的主题活动是“建设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学生讨论确定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第一,作文明自我,包括不浪费水、不浪费粮食、尊敬教师、爱护同学、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乱画等;第二,及时纠正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提醒,并督促改正。
(四)优化德育环境
开展间接教育环境是具有教育性的,环境对学生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德育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合理进行教室的文化建设。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学生的展示墙,教师可以围绕本周道德主题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道德行为的板画、道德行为的宣传语或者一些名人的道德故事,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要注意根据道德主题的改变及时改进内容,并增加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展示栏。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平等对话的师生、生生交流,而交流是基于文化环境下师生发展状况的。在小学德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安排班级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发表观点和活动建议的机会,这个班级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传统节日里,都能通过制作一些小的手工,开展主题演讲,写祝福卡片来纪念,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关爱的班级文化是最好的德育,学生在友善的环境中自然会养成关爱、相信、舍己为人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德育环境的塑造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要注重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
二、总结
总之,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只要在德育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并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榜样示范,德育工作就不是一句空话,祖国的花朵定会健康成长。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4
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德育工作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创新德育工作理念和思路,实现课内课外的联动,弘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以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之间吃穿攀比,贪享私欲现象日益突出。所以,当前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其追求真、善、美,已成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紧迫课题和首要任务。
一、弘扬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突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为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坚持做到了突出“一个主题”,开展好“十项活动”。“一个主题”:校园的每一处文化建设都要彰显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在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尽量做到了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处环境育人。置身于绿色花园中的“博望亭”,“知恩亭”,劝学广场的爱国名人雕像,思齐墙上悬挂中外名人名言,宣传橱窗中张贴爱国主义诗词歌赋和手抄报等。这种风景营造了一种温馨、活泼、和谐的育人氛围,构建出文明、雅致的校园文化环境。“十项活动”:诵一首感恩的诗文;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说一个感恩的理由;讲一个感恩的故事;献一句感恩的话语;看一部感恩的电影;荐一篇感恩的美文;写一篇感恩的短文;寄一份感恩的书信;做一件感恩的事情。通过这些德育活动,让感恩的意识从小就植根于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认知情感。
二、实现从课内走向课外,突出德育工作的多样性
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着重突出了课堂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尽快纠正一些教师重成绩、轻德育,只教书、不育人,甚至认为教好学生是自己的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的事这种错误认识;二要实现从课内教学渗透走向课外教育的相互交融,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和课外各类活动之中,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作为学科教学中的应有之义。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在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等课程教学中,积极挖掘科学人文内涵,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中培养学生爱锻炼、会锻炼、强身健体以及爱美、塑造美、鉴赏美的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和教材内容,将教材中的先进人物和优秀故事所表现出来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随时进行启发和渗透;结合祖国的山山水水、地域的美好景色融情于景,寓情于义,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三要努力实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活动中贯穿德育工作。通过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利用“清明节扫墓”,在烈士墓前进行爱国教育与情感教育;利用“感恩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感恩、知恩、报恩的教育;利用“大型体育比赛赛事”,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国争光的教育。通过各项活动,使学生懂得做一个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拓宽德育工作渠道,突出德育工作的长期性
学校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引导全校教师树立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意识。在我校,学校层面有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中层有负责德育工作的政教处,下面还有年级组长、班� 一是注重德育经验的交流,开展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学校长期坚持在每周五下午开展由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参加的德育例会制度,对本周的德育实践进行反馈总结,并对下周的德育工作作出安排。与此同时,在德育例会上组织德育骨干教师开展德育理论学习、研讨,使德育工作者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自己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政教处专门安排教师定期德育工作通讯,对学校近期的德育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及时对涌现出的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德育工作的优秀案例进行表扬,定期开展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德育工作能力。二是不断完善对年级组长、班主任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学校重新修定了《山丹县东乐镇中心学校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细则》,实行德育评比,并设立“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诚信班级”等多项荣誉称号,政教处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从而使各个年级、班级积极参与到“星级班级”“文明班级”“诚信班级”等的争创活动中来。同时《细则》还加强了对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过程性评价,促进班级德育评价的客观公正,并以此来调动班主任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三是不断积累和总结学校德育工作经验。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要求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写一篇德育随笔或德育心得的小论文。学校借助每学期组织开展的两次德育工作研讨会,评选一批优秀的德育论文在德育工作研讨会上交流,并编入学校优秀论文集,在年度大会上进行表彰奖励,且作为年终考评的加分项记入年度考核,以此调动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切实推进“三抓”,促进德育工作常态化
首先是抓起始年级。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言行规范、文明礼仪、诚实守信、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等方面的综合教育,把《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习惯作为基础道德养成教育的第一必修课,为学生以后的道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抓过程管理。学校推行学生日常行为“十不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喧哗、不乱停放自行车、不说脏话、不吸烟、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伤害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不乱张贴)和“六做到”(做到保持室内外卫生、做到勤洗手勤洗头、做到勤洗衣服、做到勤锻炼身体、做到衣着整洁得体、做到和人交往讲文明礼貌),约束监督学生在平时的习惯养成。第三是抓及时效率。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做到及时表彰,树立典型;对不良的思想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帮助纠正;对违规的人和事做到及时处理,弘扬正气。擦亮眼睛,抵御歪风邪气;率先垂范,落实道德教育。
五、结语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充满波折的工程,我们一定要遵循德育工作的规律,树立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信心和勇气,长期抓,抓长期;及时抓,抓及时,将德育教育引领家庭、社会,构筑学校、家庭社会德育教育的防护墙,有序衔接中小学教育,从而走出教育小循环,进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大循环。形成全社会都齐抓共管的合力,才能真正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小学生德育论文 篇5
上学年,经过全校师生的齐心协力,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学生思想稳定,德育优良率达93.7%,违法犯罪率保持为零,普遍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校风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氛围中。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工作目标
以“争当现代文明人”为学期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重教重管,广开渠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以德治校的实效性,保持违法犯罪率为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各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低年级:勤奋自信
中年级:求实向上
1、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1、唤醒学生向初中挑战的意识。
2、树立自信心,艰苦奋斗教育。2、强化纪律意识,培养耐挫能力。
高年级:拼搏冲刺
1、始终做好向学习的精神激励。
2、加强学习焦虑的心理辅导和方法指导。
3、布置、落实各阶段工作,保持学生兴奋点。
四、工作要点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每月举行1-2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学习理论,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思想素质;特别加强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工作;继续开展青老“传帮带”活动。
2、落实班任常规工作,如班会课、周记评阅、“问题学生”转化等。①主题班会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主题、有实效。要求精心设计一两次对学生影响较大、质量较高的主题班会,并做好班会记录;②规范周记的评阅,充分发挥周记教育特殊功效。③有的放矢地建立“问题”学生的分类档案,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措施,跟踪教育,进行帮教工作,减少违纪现象,保证犯罪率为零。
3、各年级长带头营造级组良好教书育人氛围。如整洁氛围、诚信氛围、友爱氛围、全勤氛围、竞争氛围和教研氛围等。
4、加强督促检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树立全程全方位大德育观。通过评比考核评估制度,构建学校——级长——班主任(科任)——学生的逐级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在竞争环境中实行动态管理,以促进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争创“文明班”、“先进班”、“优秀级组”。
5、及时彰先励后,拟在12月份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
6、深入进行德育科研探索,鼓励班任积极撰写德育论文,要求每学期班任至少交德育论文一篇以上。
(二)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
1、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紫阳小学一�
2、抓反复,反复抓,加强“六项十次评比”的检查、督促,约束极少数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2、继续深化月教育主题活动。本学期要充分结合教育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把教育贯穿到各项活动之中。
3、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诚实、守信、正义,勿偷窃、勿剽窃等,提高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
4、充分发挥少先大队作用。拟定召开第二届少代会,吸纳优秀干部,发扬学生当家作主精神,增强他们工作责任感,使他
5、继续督导好学生会“爱心基金”的管理工作,帮助校内“急、危、困”学生,奉献爱心。
6、抓好宣传阵地建设。本学期除了继续发挥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刊、广播站的宣传作用外,并准备开辟板报心理专栏,丰富宣传内涵,加强环境育人效果。
7、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加强宿生管理。
(三)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点一面网络功能。
1、落实家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要求级长组织1-2次较大影响的级组家长会,每学期班任到家访率要求达40%以上,力争全学年普访率达100%。校拟定11月、12月各召开一次后进生家长座谈会和后进生转化工作探讨会。
2、加强警校共建文明活动。本学期联合潘村派出所落实“交通安全学校”与“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各项工作,并拟定9月份组织学生观看“安全与法制教育”有关方面录像。
3、继续抓好德育阵地建设,构建校内外德育网络,组织好年级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本学期将发挥好有专业心理老师的优势,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设施,开辟板报心理专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同时要加强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月教育主题/活动
9月份:守纪律,尊师长。10月份:讲文明,爱沙中。
11月份:勤锻炼,爱读书。12月份:守诚信,敬父母。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篇6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辽宁丹东 118009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其价值最宝贵的地方是能够唤起学生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是高职院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定要保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摆在第一的位置,然后才是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所以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积极发展的内容,可以采取的方式有自编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活动、和提升授课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等,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水平。
[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方面,能够让其积极成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开设,这样就能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个比较合适的组合。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整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质。从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就古代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近代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自由精神等,反映了新的时代的文化精神,是古典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无论古代的还是近代的传统文化,有些基本价值理念是贯穿始终的,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反映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保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道德情感适用的教育材料,更是唤起学生潜意识里的思想道德,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生思想中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了解程度不高
高职生对经史子集和传统戏剧毫无兴趣,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高职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了解程度不高是由于很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高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技术为目的,大部分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锻炼学生心智和塑造学生品行。学校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就更不会举办。另外,高职生毕业后会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在学校的期间,会更加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与掌握实际应用知识,就忽视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
(二)高职生的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
中华传统美德是历史遗留下来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的,但是部分高职生行为与传统美德不相符,特别是师道和孝道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学生对事业献身和对集体奉献的精神减弱,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严重,诚信不够(如考试作弊、请人代考、抄袭论文、谎报特困生申请补助、银行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顶岗实习时随意旷工等),这些都是跟传统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然而许多学生认为学生这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与道德没有任何关系。
(三)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足
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很薄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有一部分 很明显的表现出一点,由于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不够。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但现在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注重于后者的培养,却很少看到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一)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重在体验的传统文化活动来纪念民族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学校应该组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小组,小组成员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通过编制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宣传手册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来推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举办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红歌汇”大联赛和戏剧表演等;定期邀请名师、专家给学生讲评《论语》、《孟子》、《老子》、《史记》等古典文学作品;支持鼓励学生建立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组织,从而提升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二)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提到“未来五年,国家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从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把传统文化课程纳入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来(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入门”等课程的开设),然而课程内容很不完善,“大而空”的现象很明显。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为目的。高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不够重视,教师课堂讲授方式单一,课程内容与现实关联性不强,同时学生也不感兴趣。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技能人才,可以把传统文化课程跟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进行模块化教学,教师选择自己最专长的专题,由多个教师完成一门课程实现群体互补,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学生眼界和丰富学生的思维。课程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真正入脑、入心。
(三)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首先要加强师资力量的组建。传统文化需要教师深入理解,这样授课课程才可能讲得精彩,高职院校教传统文化课的教师主要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能读懂《十三经》、《二十四史》、《诗经》等传统文化名著的教师应该都不多。所以加强对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的意识,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让教师能真正的领悟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把领悟到的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1]马文多。回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J].科教导刊,2013,(17):44-45.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7
关于德育课堂的构建,教师往往会从自我的主观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展开。生活即教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育课堂的构建过程如若缺少了鲜活的内容资源,那么教学行为就会变成“镜花水月”。由此,体育课堂所独有的教育资源在德育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已凸显无余。那么,在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哪些元素可以纳入德育资源开发的理念视界?体育教师又应如何启动资源创生的实践行为?本文试图点明五大理念视界、剖析五条实践策略,来诠释笔者对“体育教学中德育空间的构建”为核心的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开发创生的探索性思考。
2小学体育课程德育资源的构建策略
2.1深挖教材资源,情境教学
播撒德育种子新课程理念日趋理性,体育教师普遍树立了“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由此掀起了“翻转课堂、深挖教材”的新高潮。那么,面对始终滞后于时展的教材现状,怎样拓展教材资源,进而提升体育教学的德育空间呢?苦口婆心的说教往往徒劳无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本真。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锻炼,在不同的角色中感悟。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生命的敬畏。案例:在教障碍跑时,学生反复练习那几个单调、枯燥的动作,毫无兴趣,学生只是在机械地重复。而把障碍跑结合消防演习,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课伊始,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过消防队员训练吗?”学生说:“老师,是救火队员吗?”老师说:“是的,那你们觉得消防队员勇敢吗?”学生说:“是的,他们很勇敢,不怕困难.不怕艰辛。”老师再问:“那么,你们想和他们一样。做勇敢的消防队员吗?”学生们大声说:“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师在讲解障碍跑的动作要领时,学生都聚精会神,特别专注。之后,教师把跑、跳、跨、钻等动作设计成取水、翻窗、扑火、救人等活动,让学生在较为模拟的情境中完成障碍跑训练,他们显得特别兴奋,动作完成的效果特别好。情境教学,让学生情绪高涨,他们被情节吸引了,被生活化的训练融化了,每一个学生都跃跃欲试。他们在练习中不仅想方设法地做到最好,还互相提醒,纠正动作。在教学中,笔者不仅感受到了学生的活泼开朗,还看到了他们张扬的个性和灵动的思维。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障碍跑,在学习中体会消防员的苦与乐。知道了工作是辛苦的。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感谢父母给予的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净化了思想,让品德在体育活动中埋下了呼之欲出的种子。
2.2变换呈现方式,以赛促学
打造团队荣誉从以赛促学,强化团队荣誉的理念去引领体育教学,会让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得到提升,激发学练的兴趣。因为在合作中,他们不能只顾自己,必须兼顾其他同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所以,在小组合作的体育锻炼中,学生的团队意识会得到增强。案例:800米跑,学生往往叫苦连天,应付了事。即使最后被迫跑完,也只会觉得累,毫无成就感。针对这样的状况,在一次课上,笔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成8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队名,如:“超人队”“公牛队”“美少女队”等,让他们为团队荣誉而跑,学生争先恐后地组队参加。改变了组织方式,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不再拖拉,不再躲避。跑步时,队员间互相关心,当体力较差的同学需要帮助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树立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团队合作和组间竞争。冲淡了他们对800米跑的恐惧和厌烦。这样的教学氛围,对于德育地渗透无疑是最佳的,学生在学好长跑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同学互助的关爱之情。体育锻炼不但是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充实和提升自己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张扬个性,生成异样精彩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给学生自己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交流与创造。在毫无压力的交流中,学会运动技巧,生成一个个新的、更加璀璨的精彩。
2.3提高心理素质,实战对抗
锻造精神品质体育锻炼会培养、提高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比如长跑会锻炼一个人的耐力,首先人的思想(大脑)支配身体接收到大脑的信号才能继续坚持跑下去。这样在长期大脑的坚持信号作用下锻炼,体育成绩会越来越好,坚持不懈的品质会在长期的锻炼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增强起来。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提供空间,创设平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面对压力,能够沉着冷静!让学生在运动中不仅拥有强健的体魄,还拥有水晶一般坚韧纯净的心灵。再如体育课中的游戏,其形式多以活动性游戏和比赛性游戏为主,这两类游戏的活动量大,有一定的难度、密度和强度。尤其是比赛性游戏,由于增加了竞争或对抗的成分,使游戏的趣味性和结果的不确切性更为明显。游戏者向往胜利,热情高涨,乐于承担角色和克服困难,使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更和谐、密切;比赛性游戏还讲究群策群力、斗智斗勇,比赛中你追我赶、奋力拼搏,使个人能力与集体的智慧力量得到充分体现。故游戏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守纪律、不怕困难、不断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
2.4接纳文化资源,社会文化浓郁体育德育
多少年来,体育运动一直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源于体育教学一味注重技术训练,漠视“体育”所依托的鲜活的历史背景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人际关系地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种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等相应的回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体育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健身”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2.5捕捉现场资源,课堂意外造就德育契机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师生对话,还是独立学习,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旁逸斜出。对此,体育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德育本质的核心凸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篇8
系列重要讲话中,有一个论� 在谈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他强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纪念孔子诞辰活动上,他又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如何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教育理论研究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我们现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主要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也就是所谓的教育规律、教育原理。其实,无论是教育学还是心理学,都曾经是哲学的派生,教育学和心理学如果囿于哲学,不可能有今天的学科发展,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脱离了孕育它们的哲学、脱离了它们所处的文化,脱离了历史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同样不可能有一条光明的道路。不仅是在中华文明的繁盛时期,就是在近代、现代,包括荣格在内的许多西方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从东方的智慧寻求解决各种精神问题、教育问题,特别是育人问题、德育问题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回头去看看我们的先人,有必要回头去品品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来汲取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相反,体现的是我们教育思想的开放性和宽容性。
其次,教育实践推进需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当前,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历经多次改革和治理却难以见到显著的实效,综合改革中对沉疴顽疾的治理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智慧。一方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如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多元化办学的实践、特许学校的建设、私立教育的发展经验等;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宽思路,特别是当前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问题,传统文化中既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资源和素材,也有很多值得继续倡导和发扬的美德,更有许多值得传承的思想和方法。比如,儒家思想注重经世致用,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对今天的学校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如,“文道结合,文以载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蒙以养正,以小见大”“潜移暗化,自然似之”“长善救失,防微杜渐”“笃信好学,学志于道”等许多教育思想和方法至今仍然适用。当然,许多传统美德要结合时展赋予新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好,都是一个特别宏大的概念,对于很多从事学校德育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往往因为过于宏观而难以把握,难以在教育实践中找到落脚点和切入点。今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印发了中小学语文、英语、初中科学类学科的《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在强调回归课程标准、突出社会实践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些文件的出台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具体指导。
当然,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美德的重要源泉,仅仅只有教学改进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要引导学生从小就循序渐进地阅读一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慢慢地通过诵读、讲读、导读等方式学一点自己文化的历史;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饮食起居、风俗习惯、节日节庆、神话传说等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要引导学生从一些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和“仪”内涵;要引导学生走进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去切身体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等等。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篇9
【关 键 词】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思考
【作者简介】 范军,中学高级教师,邵阳市名优教师,县级语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杨启升,中学一级教师,邵阳市名优教师,县级语文骨干教师。
小学德育论文精选9篇
但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入教材、进课堂,一些专家、学者在认识论、方法论上走入了误区。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没有脱离中国教育实际,而是融合在学科教学之中,比如思想政治课就贯通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原则、语文课注重对文本人文价值的挖掘、历史课中的科技文化以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等。学科教学中并不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而是缺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我们没有摸索出一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形式化非常严重。因此,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走偏,就容易直接导致研究路径偏轨。2014年下学期刚开学,上海市学生发现一年级语文教材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一些网友认为这是以“减负”为名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炮”。无独有偶,2014年9月10日,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对外透露,由北师大文学院老师编写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大幅提高了古诗文所占比例。2015年9月起,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这一与上海针锋相对的“改革”再次引发全国舆论界的热议。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误以为增删古典诗词比例进而直接拿语文教材开刀的“极左”或“极右”的作法,完全陷入了方法论的误区,几个专家或行政领导无视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需求,随便张口就将教材玩弄于股掌之间,完全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短视和曲解。
小学德育论文精选9篇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哲学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青少年思想熏陶、道德教化、人格养成、价值观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介入现代日常生活,以健康心态纳入当代实践,才能真正‘存活’延长,才能让全体国民都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入教材、进课堂,甚至列入中考、高考要求,是一项伟大的教育实践。
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教育课题,一道关乎“立德育人”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大餐”,烹饪这一道“大餐”,既需要端正认识,更需要把握“火候”。
1. 增删古诗词无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蕴含了个人的人生思考、家国情怀、道德情操、价值取向,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也是现代文不可替代的。但是,以为在中小学课本里增加几篇古典诗词或散文,就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含量,就以为是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大错特错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意味着要拿教材开刀,完全依赖教材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然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在“完善”二字,重在教育方法的不断改进,重在教育形式的不断创新,重在开创出一条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新途径,重在破解课堂教学与情景体验的矛盾。
2. 背诵“三百千”不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部。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国学学校”、“国学班”,打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旗号,以“三百千”为招牌和噱头,疯狂抢占教育市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必修教材,语言通俗易懂,韵律优美,简练易背,“字字引经,句句用典”,对提高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很多语句已� 但是,“三百千”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诱使幼儿用大量精力背诵“三百千”,无疑是对生命的可怕浪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得不偿失的。家长既要防备掉进“国学学校”、“国学班”的利益陷阱,也要防止自己被功利思想和浮躁情绪所绑架。除了“国学”,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其它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