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数据库设计毕业论文优秀9篇正文

数据库设计毕业论文优秀9篇

时间:2024-04-03 19:28:00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如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数据库设计毕业论文优秀9篇,欢迎借鉴。

数据库论文 篇1

【关键词】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移动计算系统结构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目前已经从研究领域向广泛的应用领域发展,各种嵌入式移动数据库产品纷纷涌现。尤其是对移动数据处理和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紧密结合各种智能设备的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工业界、军事领域、民用部门等各方面的重视,不断实用化。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目前已经从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广泛的应用领域。

一、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1、数据库技术一直随着计算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随着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嵌入式操作系统对移动数据库系统的需求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目前已经从研究领域逐步走向广泛的应用领域。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对移动数据实时处理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嵌入式移动数据库越来越体现出其优越性,从而被学界和业界所重视。

2、移动计算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它使得计算机或其他信息设备在没有与固定的物理连接设备相连的情况下能够传输数据。移动计算的作用在于,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与中央信息系统相互作用,分担中央信息系统的计算压力,使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能提供给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需要它的任何用户。所谓移动数据库是指支持移动计算环境的分布式数据库。由于移动数据库系统通常应用在诸如掌上电脑、PDA、车载设备、移动电话等嵌入式设备中,因此,它又被称为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

3、移动计算环境比传统的计算环境更为复杂和灵活。计算平台的移动性、连接的频繁断接性、网络条件的多样性、网络通讯的非对称性、系统的高伸缩性和低可靠性以及电源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对移动数据库的性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移动技术的发展必将对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起强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发展也能促进移动计算的广泛应用。

二、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一般就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1、系统内核小。由于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一般是应用于小型电子装置的,系统资源相对有限,所以内核较之传统的操作系统要小得多。

2、专用性强。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的个性化很强,其中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的结合非常紧密,一般要针对硬件进行系统的移植,即使在同一品牌、同一系列的产品中也需要根据系统硬件的变化和增减不断进行修改。同时针对不同的任务,往往需要对系统进行较大更改,程序的编译下载要和系统相结合,这种修改和通用软件的“升级”是完全两个概念。

3、为了提高执行速度和系统可靠性,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中的软件一般都固化在存储器芯片或单片机本身中,而不是存贮于磁盘等载体中。

4、高实时性的系统软件(OS)是嵌入式移动数据库软件的基本要求。而且软件要求固态存储,以提高速度;软件代码要求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5、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一般都固化在存储器芯片或单片机中,而不是存贮于磁盘等载体中。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由于大部分嵌入式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因此对程序的质量,特别是可靠性,有着较高的要求。系统中的软件一般都固化在存储器芯片或单片机中,而不是存贮于磁盘等载体中。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运算速度和存储容量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另外,由于大部分嵌入式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因此对程序的质量,特别是可靠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三、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关键技术

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目前已经从研究领域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发展,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移动数据处理和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与各种智能设备紧密结合的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已经得到了学术界、工业界、军事领域、民用部门等各方面的重视。人们将发现,不久的将来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将无处不在。人们希望随时随地存取任意数据信息的愿望终将成为现实。

1、备份恢复。嵌入式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与大型DBMS管理数据库不同,不能简单以独立的服务或类似形式进行,而要按照某种简化方式完成。

2、数据复制与缓存技术。该技术是解决移动数据库数接性的关键技术,在现有DBMS基础上进行修补以适应移动计算也采用该技术。传统的复制/缓存技术都是假设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是经常保持连接的,并基于这个前提来维护一致性。这在移动计算中是不适用的。目前,针对移动计算特点开展数据复制/缓存技术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J.Gray的两级复制机制、CODA系统以及缓存失效报告广播技术等。另外,SYBASE公司的移动数据库产品SQLANYWHERE和SQLREMOTE也采用该技术来支持移动计算环境。

3、事务处理。嵌入式数据库系统中的事务处理在前端可以简单化,但在整个应用系统中,可能需要结合移动计算环境的特征进行事务处理控制。

4、数据广播。数据广播的研究可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两个方面:服务器主要考虑如何组织广播数据,即数据广播的调度;移动节点主要考虑如何利用本地缓存进一步减少查询广播数据的时间。在国内,长沙国防科技大学的周兴铭院士对数据广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数据广播的多盘调度算法。

5、系统快速启动。嵌入移动设备的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相对于固定主机而言一般相对偏低,因此发生系统故障的概率可能大大提高。因此,在这样的计算环境或计算平台上,必须保证系统在发生软件纠错不可实现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硬件进行系统的快速启动。由于移动设备的资源限制,嵌入式移动数据库一般和应用系统集成在一起,作为整个应用系统的前端而存在,而它所管理的数据集可能是后端服务器中数据集的子集或子集的副本。

6、安全性。许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设备,是系统中数据管理或处理的关键设备,因此嵌入式设备上的数据库系统,对存取权限的控制较严格。同时,许多嵌入式设备具有较高的移动性、便携性和非固定的工作环境,也给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同时,某些数据的个人隐私性又很高,因此在防止碰撞、磁场干扰、遗失、盗窃等对个人数据安全的威胁上,还需要提供充分的安全性保证。

五、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方向

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使得嵌入式产品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为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市场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也对嵌入式生产厂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的几大发展方向:

1、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嵌入式系统厂商不仅要提供嵌入式软硬件系统本身,同时还需要提供强大的硬件开发工具和软件包支持。目前很多厂商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主推系统的同时,将开发环境也作为重点推广。比如三星在推广Arm7,Arm9芯片的同时还提供开发板和版及支持包(BSP),而WindowCE在主推系统时也提供EmbeddedVC++作为开发工具,还有Vxworks的Tonado开发环境,DeltaOS的Limda编译环境等等都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当然,这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2、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成熟、带宽日益提高,使得以往单一功能的设备如电话、手机、冰箱、微波炉等功能不再单一,结构更加复杂。这就要求芯片设计厂商在芯片上集成更多的功能,为了满足应用功能的升级,设计师们一方面采用更强大的嵌入式处理器如32位、64位RISC芯片或信号处理器DSP增强处理能力,同时增加功能接口,如USB,扩展总线类型,如CANBUS,加强对多媒体、图形等的处理,逐步实施片上系统(SOC)的概念。软件方面采用实时多任务编程技术和交叉开发工具技术来控制功能复杂性,简化应用程序设计、保障软件质量和缩短开发周期。

本文给出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定义,描述了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并简单分析它的特点,然后详细分析了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关键技术。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嵌入式移动数据库技术也必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和改变。(3300字)

参考文献

1、蕊。党群。邓先习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系统研究[期刊论文]-福建电脑2008(9)

2、姚敏锋。张晶嵌入式移动数据库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电脑与信息技术2007(05)

3、周克江。嵌入式移动数据库及其应用问题研究,湖南第一师范学报[J],2004年9月第4卷第3期。

数据库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资源整合异构数据库互操作联邦式数据库

1引言

异构数据库互操作问题作为数据库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课题,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公司和科研单位对异构数据库的集成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国内对异构数据库集成的研究还处于开始阶段。

2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概念

异构数据库(HeterogeneousDatabase)集成是数据库技术从完全集中到逻辑集中、物理分布(传统分布式数据库)乃至逻辑分布、物理分布(异构数据库)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果,也是兼顾已有系统自治性并实现新的数据共享这一现实需求的有效手段。

异构数据库的异构特征包括两个级别:系统一级的异构和语言一级的异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异构:各个参与的数据库可以分别运行在大型机、小型机、工作站、PC或嵌入式系统中。

(2)操作系统的异构:各个数据库系统的基础操作系统可以是Unix,WindowsNT,Linux等。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异构:一种是数据库概念模式的异构:有层次、网状、关系和面向对象4种;另一种是数据库物理模式的异构:指概念模式相同,但数据结构不同,比如Oracle与SQLServer同属关系型,但结构不同。

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实现包括三个功能要素:(1)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且操作灵活的互操作可视化界面,通过它用户可以直观地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透明访问;(2)提供高级语言数据库访问调用级接口,至于调用级接口的实现层次可由设计者视具体清况而定;(3)支持环境开放性,可能的话还应该支持实现语言开放性。

异构数据库系统的目标在于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信息资源、硬件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合并和共享。异构数据库系统集成就是要将数据库系统的不同,操作系统的不同,操作平台的不同或者底层网络的不同进行屏蔽,使得用户就可以将异构数据库系统看成普通的数据库系统,用自己熟悉的数据处理语言去访问数据库,如同访问一个数据库系统一样,对其进行透明的操作。

3实现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途径

面对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需求,主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努力:一是建立标准,即建立统一的数据库规范,消除由于标准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各数据库系统间的差异;二是构建异构数据库互操作平台,实现对多个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

随着对数据库互操作问题的深入研究,基于不同角度,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可行的异构数据库互操作途径,这些途径在实现互操作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上各不相同,都有各自所适应的特定环境和需求。从异构数据库的核心思想出发,把实现互操作的途径归纳为两大类。

3.1系统级异构互操作

对于DBMS系统一级异构的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互操作,主要有四种实现途径。

(1)数据库网关(DatabaseGateway)

数据库网关是一种中继器,它能提供应用级的异构数据库集成的手段。网关的主要作用是转换和通信。

数据库网关可以建立比较稳定和透明的数据库互操作,但是其缺点也较为明显。诸如不关心如何屏蔽数据库之间的异构性,不支持事务处理,资源冗余,用户受限于数据库厂商,不能任意选择客户机平台及目标数据库等问题。

(2)公共协议/数据转换协议技术

公共协议是异构数据库进行通信时采用的公认的数据协议,即公认的系统间传递SQL请求和结果的形式。最常见的协议是ANSI/ISO的关系数据存取(RDA)标准、SGA(SQLAccessGroup)规范和IBM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结构(DRDA)。与数据库网关相比,公共协议更具有可扩充性和开放性,能较好地实现异构数据库的透明访问、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和多种客户平台,是实现异构数据库互操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公共协议/数据转换协议的缺点是协议本身的低效率带来的速度问题。

(3)公共编程接口

公共编程接口包括客户应用编程界面(CAPI)和服务器应用编程界面(SAPI)。CAPI是一组过程库,通常驻留在客户端,通过装载后端专用的驱动程序访问不同的数据库。SAPI提供一个应用编程界面,控制服务器与客户应用请求和目标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如Microsoft的ODBC、Oracle的SQL*NET以及IDAPI。其优点有:由于提供了统一的调用级接口,使用户免除了应用程序随数据库改变而改变的痛苦;通过API可使应用程序直接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数据库访问API的缺点是:针对每一个数据库都需要有一个与其对应的驱动程序;由于不同的驱动程序所支持的数据类型和对数据的操作都不相同,其完全透明地访问异构数据库的能力有限;实现效率过分依赖于驱动程序,而驱动程序将标准语法转换成相应数据库的命令语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4)中间件技术(MiddleWare)

中间件是处于应用程序及应用程序所在系统的内部工作方式之间的软件,它的基本思想是在各后端数据源和前端应用程序之间建立一个抽象层。把应用程序与系统所依附软件的较低层细节和复杂性隔离开来,使应用程序开发者只处理某种类型的单个API,而其他细节则可以由中间件处理。这样就使系统对每个不同数据源的操作变成对单一的中间件的操作,而后再对中间件进行异构处理。使用中间件技术解决异构数据库集成的问题,将会给系统集成带来很多的好处。这是因为中间件不仅能够使得前端用户访问后端的异构数据库实现透明化,并且保证了访问接口的开放性,这样可以使系统在以后功能上的扩展更加方便。通过中间件来访问数据库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所有的客户端的请求都发送到了中间件上,减轻了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保证了数据库服务器的性能不会降低。同时,中间件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在系统内部的某个逻辑发生变化时,只要改变中间层的相应处理程序,前台用户界面不需要做任何的改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系统维护的费用。

3.2数据结构与语义级异构互操作

目前,对于数据结构和语义一级异构的数据库互操作的研究有紧密耦合和松散耦合两种思想,具体体现于多数据库系统、联邦数据库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三种方法。

(1)多数据库系统

所谓多数据库系统就是一种能够接受和容纳多个异构数据库的系统,允许各个异构数据库的“自治性”。多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相对于如集中式数据库系统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那种逻辑上具有同一管理系统而言的,它以多元和分布为主要特征。多元是指它多个彼此区别的集中式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则是指数据分布在不同场地的数据库系统中,由各自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多数据库技术的目标是为在多个数据库之间实现互操作,解决数据库资源共享找到一种技术途径。一般采用分布、异构、自治三个特性作为尺度来刻画多数据库系统。使用这种方法,用户需要显式地指明所要访问的数据库。多数据库系统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来实现。

(2)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Database)

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思想是抛弃原有的数据库系统,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分布的数据库系统,在体系结构、事务处理模型等方面重新设计从而解决信息共享与互操作问题。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为同质分布式数据库和异质分布式数据库。像Oracle、Sybase、Informix等都是同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这类系统的实现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异质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大多是在已有的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的。

(3)联邦式数据库(FederatedDatabase)

联邦式数据库系统是网络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由一组能协调工作,又可以独立自治的部件数据库组成。它可以是原先不分布的,又可以是分布的,具有分布性、自治性、异构性三大特性。

联邦式数据库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在于: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虽然在物理上是分散的,但因为有统一的数据模型及全局数据模式,所以它在逻辑上却是集中的,因此用户感觉到的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显然,这种系统可用于某个专用领域的系统,但不适于不同领域间的异构系统的集成。相反地,联邦式数据库系统是由在不同结点上松散耦合分布的异构成员数据库构成,各联邦成员间的一种松散结合。构成联邦成员的可以是一个集中式数据库,也可以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它们可以根据需要(按某种组合)加入联邦或者根据需要退出联邦。联邦式数据库没有全局模式,各子系统(即联邦成员)按自己的需求建立各自的数据模式。其成员之间的数据共享关系,通过由协商确定的输入/输出模式来建立,单个成员有权拒绝或允许其它成员结点对它的访问。因此,它能够支持多库系统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使之产生满意的集成。超级秘书网

异构数据库的互操作技术使得数据库在原有技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在未来新的应用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地球观测系统EOSDIS、电子商务、保健信息系统、数字出版、协同设计等领域。

参考文献

[1]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2]张水平,万映辉等。异构数据库的集成与互操作。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1).

[3]郑振楣,于戈等编著。分布式数据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刘艳梅。基于COM/DCOM组件标准实现异构数据库的联合使用:[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0.

[5]唐巍,周俊林,李晓。异构数据库集成方法初探。计算机应用研究,1999(8).

[6]王艳君,王运格,吴丽红。异构数据库间数据集成的方法。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9,Vol.15(4).

数据库论文范文 篇3

论文摘要】本文就高校建设专业特色数据库的方案、内容、服务以及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原有高教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专业单一、低水平重复办学的弊端被逐渐打破。通过高校间的合并、重组,各高校都相应调整了专业结构,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增强了自身竞争和办学优势,突出了办学特色,相互之间形成了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局面。而各高校图书馆为适应和配合学校的这一系列转变,必然相应地加大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文献资料的收藏和开发力度,这也使高校图书馆之间形成了各有所重、各有所长、各有特色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当前各高校的网络化程度已相当高,校园网、教科网、因特网已相继开通使用,而且部分省市已经准备在本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架设光纤,把各馆相互连通,用于馆际文献传输。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使那些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馆藏文献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做到馆文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巫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图书馆专业特色馆藏数据库的建设,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1建库的方案及原则

1.1建库的方案

目前,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建设或准备建设各自的全文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大都缺乏组织机构的统一规划和协调分工,数据库的建设停留在各自为政、自建自用的状况。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以及各馆在技术、资金、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投资、重复开发,不仅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而且使数据库普遍存在结构单一、标准不统一、涵盖面窄、内容重复、共享度低、通用性差的问题,这对图书馆网络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及文献资源共享的实现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在建库时,首先要考虑到建库的方案问题,是各馆独立开发还是联合协作开发?本人认为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库方案可以参考目前各地区在建设的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方案,走联合开发的道路,采取地区网络联合数据库的方案。首先,建立本地区的组织协调机构,实行“统一目标、统一规则、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模式。在对各院校学科特色和馆藏特色进行调查研究后,对其数据库开发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具体操作中可把学科门类分为几大块,如理工、财经、医药、农林等等,然后再由几个同类型院校共同承担该学科数据库的建设。当然,其中还需相互分工,各有所重。其次,各馆应打破原有的封闭现象,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孤军作战、小而散的建设方式,在组织机构的指导下相互联合、有计划、有分工地共同开展建库工作,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可持续的开发。各馆在建设各自所承担的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则可按照分工要求自行开发,进行建库的设计、源文献的收集整理、文献的数字化处理、提供应用服务的方式。当然,在联合建库的形式上还可参考国外的一些联合建库模式。

1.2建库的原则

1.2.1实用性原则

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考虑其是否具有实用价值、需求有多大、投人和产出是否相宜,即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盲目上马。因为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从其目的来说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特色优势,使之产生良好的效益,充分体现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因此,专业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1.2.2趋势性原则

建立专业特色数据库要顺应专业学科和数据库本身的发展潮流,包括国内与国际的发展趋势。如:规模、形式、多媒体化、网络化等。把握这一原则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寻找到适合我们自身特点的位置,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1.2.3共建共享原则

即联合开发、资源共享。

2专业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各高校馆丰富的特色馆藏是专业特色数据库的主要信息源。经过长期的学科建设,各校在自己的重点学科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各馆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相关文献,并且重点收藏、重点建设、优先投人那些专业性、学术性、权威性的文献资料,使之尽可能的丰富、系统、完整,形成各馆的特色馆藏。

2.1专业文献资料

内容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核心期刊、科技期刊会议录、其他报刊和内部报刊中有学术价值的本专业文献,以及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网上文献资料。

2.2法规、专利、标准

主要包括国际上各行业及国际组织颁布的最新标准,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法规索引,国家颁布的各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及国内外的专利文献。

2.3专家科研成果

本学科著名专家教授的研究方向、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和特色。主要应收录其发表在核心报刊中的论文、研究交流报告、学术演讲报告等文献群体。

2.4学位论文

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对于相关学科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它的分布较为分散,读者难以查找,故应予重点收录。

2.5学科综合信息

系统全面地反映学科信息,展示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和科研成果。如: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重大攻关项目、工程应用和设计项目,目前最新的具有影响的各种科技产品、近年来有关学科已完成的成果及获国家和省市的科技奖的科研项目等。

在对数据库文献源的收录过程中还要注意它的时效性与过期可获得性,要对文献源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严格的收集、加工和筛选,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多、更准更全的文献数据。

3良好的服务功能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把传统纸质和其鸽载体形式的文献数字化,而且有其最本质的特征,即智能化的检索。相对于传统的特色文献来说,特色文献数据库与其最大区别就是强化了其信息服务功能,在其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数字化是相对传统文献而言的信息形式上的改变,最本质的改变仍在服务质量上,而这也正是读者和用户最为关心和希望得到的。因此,数据库必须实现智能化检索,为读者用户提供快捷、全面、准确的检索工具,真正做到以读者为中心。

3.1检索界面

检索界面应该简洁、清晰,没有繁杂的检索步骤,可操作性强。帮助功能应具有实际指示作用,并提供留言功能。

3.2检索方式

数据库系统应提供关键词、主题词、题名、著者、出版机构等多种检索途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单项检索、组配检索、模糊检索,并可使用截断符、接近符、省略符、替代符指明词间关系或扩大、缩小检素范围,也可增加一些限制功能,如:限制时间、馆藏地点等。

3.3检索选项

3.3.1跨库检索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一个或多个数据库,实现一个检索命令跨多个数据库自动检索,以获得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信息。

3.3.2多年检索

应可以同时检索最新文献和过期文献,使用户在二者之间方便进行切换。

3.3.3检索历史

让用户可以保存、查看自己的检索历史,在当前检索区可以利用和修改以前的检索。工作人员则可利用它跟踪用户的需求或将其加工成某些动态信息。

3.3.4主题词表

数据库应提供主题词表检索功能,即利用主题词表进行检索词的规范选择,并根据主题词的上下位关系、相关关系和替代关系调整、确定检索词,然后直接启动检索。还可根据需要修改主题词表,或通过对用户检索词的统计扩充主题词表。

3.4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的实现包括排序、显示浏览、聚类、套录、打印、E-mail发送等。超级秘书网

4建库过程中需注意的一些事项

4.1要注重全文数据库的一些技术特征

包含内容的原始性、信息检索的彻底性、所用检索语言的自然性、数据相对的稳定性、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结构的非结构性。

4.2数据准备

要注重对文献源数据的收集、整理、筛选、归类。

4.3文本预处理

要做到统一著录标准,规范格式和标引。

4.4数据维护

要定期对数据内容进行更新追加和清理修正以及对所用词表、存储空间的利用统计和调整。

4.5统计功能

提供各种统计数据和用户信息,量化各项指标,使之成为决策依据。

4.6做数据库的宣传工作,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

5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其素质包括:对某学科及其分支有充分研究,对某专题领域的相关信息源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了解,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技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骏。大学图书馆丈故信息数据库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4)

2谢琴芳,白祈萍。书目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2)

3魏建华。奋共图书馆自建数据序的原则与方向。图书馆论坛,1999(2)

数据库论文 篇4

1概述

1.1农学学科

农学,即农艺学,是农业科学领域的传统科学,涉及禾谷类、豆类、薯类、饲料作物、牧草绿肥作物、经济作物、野生植物、热带亚热带等多种类型的农作物;农学研究内容分布广泛,包括生物学原理、栽培技术与方法、品种与种质资源、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耕作学与有机农业播种、栽植田间管理、农产品收获、加工及贮藏、农产品综合利用、农产副业技术等多个方面[2]。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设置的学科门类可知,农学学位授予包括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和草学,这里的农学取农业科学的概念[3]。农学分支学科分支较多,使得学科之间交叉性强;学科研究地域性、季节性强,使得学科实践性突出;学科涉及知识面广,知识更新周期短。

1.2农学数据库特点

1.2.1学科分布广交叉学科多农学数据库种类较多,涉及学科分布广,交叉学科多。以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Agricola文摘索引为基础的ProquestAgricultureJournals数据库,收录农业各个方面的期刊资源,涉及水产学和渔业、动物学与兽医学、植物学、农业经济、食品与营养学、农场与农场体系、林业、农作物等。因此,与农业相关交叉学科、多学科的研究内容应属于农学资源范畴。

1.2.2研究内容地域性、季节性、实践性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农业具有明显地域性和季节性,使得研究农业及其相关内容具有明显区别。以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查找有关水稻种植主题的论文为例,汪跃洪发表“南方丘陵区旱地水稻种植自然水资源微循环灌溉系统试验研究”[4],张玉华则发表“北方寒地耐冷抗病优质高产新品种龙稻5号”[5],同是水稻种植,因南北方的地域性、时间性、实践性,使得研究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农学数据库收录内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实践性。

1.2.3更新周期短、访问方式多样、检索功能完善为适应农学学科发展要求,数据库更新周期缩短,访问方式多样、检索平台功能完善。农学数据库从之前的月更新、周更新到现在的日更新,保证用户能够及时快速访问到最新数据库资源。同时数据库访问方式除了镜像版,还提供远程访问、在线浏览等多种形式。数据库检索功能从早期仅提供题录检索,到现在的全文访问、快速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浏览、链接、引文分析、多语种等多种功能,检索功能完善。以Ovid平台的Agris、Agricol和CAB世界三大农业数据库为例,提供中文检索页面、高级检索、快速检索、专业检索、支持打印输出、浏览链接等多种功能的检索平台,为用户有效获取资源提供方便。

2农学科技查新主要数据库选择标准

2.1涉及收录学科和内容的全面性、权威性

因农学学科特点,农学课题科技查新数据库应考虑数据库收录学科和内容的全面性、权威性。全面性和权威性是科技查新对文献源的首要要求。科技查新每部分都需列出检索使用的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保证在文献信息覆盖范围的全面,不但收录农学,同时收录其它学科、交叉学科的内容。专业数据库收录农学领域的专业性强、专指度高的文献,具有权威性。

2.2量化国内外数据库充分利用免费网络资源

2013年9月1日实施的《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严格要求中文数据库检索必查数据库应不少于10个、外文数据库检索必查数据库应不少于10个,必查数据库欠缺时需采用国际联机进行补充检索[6]。因此,农学课题科技查新时,中外文数据库的选择不宜少于20个。

2.3兼顾查新课题要求的地域性、季节性、实践性

因学科特点,在进行具体农学课题科技查新时,应兼顾课题内容的地域性、季节性以及实践性。地域性不宜忽略研究地区或国家不同但研究内容相似的文献。同时,在农学课题查新时,季节性和实践性也应考虑其中。

3农学科技查新国内外数据库的选择和案例分析

3.1基本数据库

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的要求和上文提到的农学科技查新数据库选择标准,并结合高校图书馆科技查新的实践工作,笔者认为应具备收录学科和内容全面的、权威性高的综合数据库,具备收录农学类资源专指度高的专业数据库。如Ovid平台的世界三大农业数据库、Proquest农业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详见附表)。同时,对于数据库的选择量化数量,充分利用免费网络资源,兼顾查新课题实际要求。其中维普包括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子库,comKI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知网版)》和《海外专利摘要数据库(知网版)》、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子库;万方包括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外标准数据库、专利技术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系统等子库。除此之外,有关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免费网络资源(如google学术搜索、百度)、免费的开放存取资源等都可作为数据库资源欠缺图书馆的有益补充。

3.2案例分析

笔者最后以“一种新型植物源诱抗剂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查新课题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该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前胡为原料,分离纯化出稻瘟病诱抗剂,并借助于计算机设备,多角度研究稻瘟病致病机理和诱抗行为。查新确定的中文检索词有前胡、植物源诱抗剂、诱导水稻抗性、稻瘟病、水悬浮剂、系统抗性、植物源农药;英文检索词有RadixPeucedani、inducingresistance、riceblastMagnaprothegrisea、SuspensionConcentrate,SC、systemicacquiredresistance、elicitorbotanicalpesticides,中英文检索式为“诱抗剂*稻瘟病”、“诱抗剂*水稻”、“前胡*稻瘟病”、“riceblast-a-n-delicitor”、“(RadixPeuceda-ni)a-n-d(riceblast)”等。选择的中英文检索工具有com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学术会议在线、国际科技成果网NAST、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服务系统、Calis中国高校学位论文库;外文数据库Agris、Agricol、Cabi、ProquestAgricultureJournals、PQDT博硕士学位论文库、ScienceDirect、SCI、AllianceCommunicationsGroupJournals、ASA-CSSA-SSSAJournals、TheCanadianInstituteofForestryJournal。对检索结果去重、排除不相关析出文献后,得到与查新课题相关的中文一般相关文献13篇,密切相关文献1篇,外文一般相关文献12篇,密切相关文献0篇。其中密切相关文献:“前胡诱导水稻抗稻瘟病的活性及其有效成分”一文,发表在2010年《中国农业科学》期刊中。最后根据检索结果对该课题给予了客观、公正的结论与评价。现行的《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查新报告撰写规范》对数据库的选择上有明确规定。因数据库收录的文献类型、数量、语种、时间等均有所不同,对于农学课题查新实践,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尽量有针对性地选择收录具体资源的数据库,严格遵守农学学科特点和数据库选择标准,选择准确检索词、构建合理检索式,保证检索结果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4结语

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建设和年审要求,科技查新业务工作必须保证数量,也要保证质量。因此,在寻求科技查新质量、数量平衡点上,对不同类型课题科技查新应确立相关的文献资源选择标准,明确农学课题科技查新数据库资源需求是保证查新质量的前提。

数据库论文 篇5

关键词:高校本科;考试方式;改革;数据库

课程考试是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学生、检验学习效果、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而考试方式又是考试技术环节中的重要问题。面对当前本科生的学习状态、考场上的纪律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及工作状况,作为本科教师不得不深思:我们的考试方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能促进适合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并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考试方式不当,一方面会助长高校教育中的某些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现行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本科大多数课程的考试方式采取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闭卷形式。尽管各种开卷、论文、实际操作、大型作业等考试方式越来越多,但所占比例仍不够大,且多限于选修性质的课程。闭卷考试考题比较单一,客观题较多,而论述、分析等主观题较少,理论性知识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难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思维等进行培养和评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目的存在误区

考试是高校检查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定学生成绩和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学完了自己所教的课程,应该给个结论,因而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取得学分,获得奖、助学金、优先入党、谋取文凭与学位。因此没能对课程进行全面分析,尤其缺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形成情况的了解。教师则是在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完成,很少有人对考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做出评鉴,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则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每天“读死书”。这种墨守成规、不善思考、满足书本、不敢质疑的学习态度与方式,与时代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是相背离的。

(二)考试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本科都存在着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现行考试习惯于一次性闭卷考试,很少能充分利用多种考试手段。严重存在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一次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此考试的弊端在于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会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然而高校教育培养的是复合型、实践性的高级人才,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更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在很多课程的试题中,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教科书上有的、教师讲过的,且要求学生按标准答案做题,很少有自由发挥的机会。考试前学生要求教师划重点、划考试范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试卷上很少有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试题,忽视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记忆轻创新,也就是说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死记硬背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形成了“接受-复制性思维”,遏制了“创造-发散性思维”。

(四)重考试结果

现在的考试在很多时候都是“一锤定音”,只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便对其进行评价。这是极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学生的惰性和一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五)考试分析反馈不够

期末考试面临寒暑假,多数教师把试卷改出来登录了成绩就算了事,有的教师即使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按规定统计及格率,排分数段等肤浅应付。真正使教研组的老师能认真坐下来,组织分析研究试卷,确定考试的难易度、灵活度、开放度、学生的掌握度以及对知识的延伸度等很少。这样,考试对教学的反馈促进功能就发挥不出来。

二、其他先进国家大学考试方式的借鉴

在国外,大学考试的形式至少在二十多种以上,如无人监考考试、论文、开卷考试、阶段测试、试验和实地考察、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同学评价、图片演示、设计、制图或模型、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自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评价、资料分析、书评、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课堂表现、作文、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口试等。

美国大学的课程很少统考,多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既定的教学进程和要求,自行组织考核。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尤其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澳洲大学的学生考核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平时成绩为主,考试成绩为辅”。这样的考评模式既鼓励学生平时努力,撰写文章,互相交流,积极参与课上讨论等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又避免了抱佛脚、死记硬背等不良学习习惯,值得借鉴。

三、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改革实践

数据库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课程,它作为IT类相关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发方法,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何教授该门课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何能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感受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能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和创新精神,体现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和才能。我们经过长时间反复思考在对该课程考试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

任何一种单一的考试方法,只能满足某一方面目的的需求。要想通过考试达到测量、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单一的考试方式肯定是欠科学的。

在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所授“数据库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相对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首先把该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环节来进行,每个环节上都有不同的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理论教学中的采用笔试考试和课外读书报告方式(通过数据库专题网站进行数据库新技术学习笔记);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操作演示(含口试)及实验报告考试方式;课程设计中的论文和答辩考试方式等。

相应的评价方法分为五个部分,即作业(含读书笔记)、出勤(含课堂问答)、实验成绩、课程设计答辩、期末笔试成绩。

考试方式的选择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即根据不同学科的区别,根据具体考试内容的性质特点和目的要求,选择考试方式,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测查,尽可能全面地获得有关学生素质水平的信息。

(二)过程考试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中的基本技能的考核通过实验环节采用多次过程化考试方式。该门课程的实验环境采用是:Access+SQLServer,编程语言不限(VB、JAVA、.NET等)。每次实验进行单元能力测试,包括基础模块测试和应用模块的测试。基础模块测试主要考核工具的使用,进行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应用等,如Access的使用;应用模块测试主要考核使用SQL命令进行数据库建立、查询及应用(SQLServer)。每次考核若干个技能点,不但要看结果,还要看速度。最后是期末的集中考试方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次过程化考核成绩累加起来,算作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读书笔记、出勤、每次实验成绩),学生最后成绩的得出,按照平时成绩50%,期末集中考试成绩50%计算。随着考试条件和手段的进一步改善,可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这种考试方式强调考试过程化,它把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像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一样,能够促进学生在平时下功夫,把精力用在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上;有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本技能考试和综合技能的考试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同时要注重实践。

前面提到基本技能的考试是通过课程实验进行的,而数据库系统的综合技能的训练是通过课程设计进行。在开课时就给学生布置一些课程设计题目,要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应用系统。最后采用答辩和论文报告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需要经过认真的选题,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一番精心设计,在调查、设计、编写程序、测试等基础上才能完成。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训练,这种综合训练和考核既包括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也包括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还包括一些和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和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实践证明课程设计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的就业非常有利。

(四)个体考试与小组考试相结合

数据库基本技能考试与期末集中考试采用的是个体考试方式,而课程设计的综合性考试则采用小组考试方式。教师只对小组评分,小组长将教师的评分进行分配。

由于课程设计采取分组方式,每个小组同一个题目,不同小组的题目不同。因此考试方式是分组答辩方式,每个学生既是答辩人,又是评委。答辩人一边在计算机上演示,一边讲解自己设计的软件的功能,还要讲解增加在软件设计中的“得意之作”以及今后有待改进之处。其他同学再帮他指出设计中的不足,对于答辩人在软件设计中的闪光点,同学们纷纷取经。每组答辩完毕,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选出优秀软件。通过答辩,又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互动学习、互相交流的机会。

通过对数据库课程的考试改革,我们深深体会到: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了,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而且在没有降低考试要求的情况下全部通过了考试,并且优良的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

积极改革高校本科课程考试方式和评价体系,探索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教师考核与学生相互及自我评价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考”以致“思”,“考”以“创新”,建立灵活多样的课程考试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真正把考试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张运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一点思考[J].河套大学学报,2006(1).

2、赵芳枝。以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S1).

数据库论文 篇6

关键词:任务驱动;建构主义;数据库教学

1“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数据库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比如“数据库”的教学,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由于这些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很快,要求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与学科知识发展的特点。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实现

(1)提出明确而适度的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前提

目标任务的明确对于今后的学习与任务的最终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设计精巧的“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在融洽与和谐的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任务的提出甚至可以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的任务可能更符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使学生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一个实际需求完成一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它强调从需求分析、数据搜集、数据整理、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全过程的参与。这是一个大的任务,它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或任务,随着学习进程分步骤完成。在设计时具体到系统的需求是实现工资管理还是成绩管理或联系人的管理等等,就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了。当然系统的功能不能过于简单,一些基本的比如增加数据、修改数据、登录加密等功能是必须实现的,这个由考核细则决定。

(2)合理分解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

分解任务是将一个大的任务分成若干个分任务,再将分任务往下分,直到每个小的分任务可操作或执行为止。在这些分任务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知识或技能技巧,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时就需要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任务)的欲望,教师就得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创设任务情景,通过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不让学生对任务产生太大的畏难以致抵触情绪。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任务的分解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分解任务的过程。例如,学生提出设计班级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不断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班级成绩管理需要管理学生的成绩,包括成绩的录入、成绩的修改、成绩的查询、成绩的备份、成绩的删除等功能;另外,班级的人数有变化时也得体现,比如有学生退学了或进了新的同学等,因此还必须有学生人数的增加、查询、修改以及删除等功能;在使用过程中有时需要打印表格的需求,所以还得有打印的功能;如果该系统规定专人负责,还需要规定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体现保密性等等。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出来一个基本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

随着任务分析的深入细致,使整个系统功能不断完善,结构不断清晰。这实际上是将教学的内容拆解为一个个的“任务”,逐步地展示、布置给学生了。在学期末,综合每人的“任务”成果,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管理系统的实例以供参考,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功能或任务是可以通过学习完成的。这样可以逐步消除对完成任务的畏惧感,树立信心,使教学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3)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的重点

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直接传输给学生,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来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完成一个个的任务。

自主学习是以自学为中心,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完成任务。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比较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学生可以采取这种学习方式完成,比如表和查询的设计与操作。协作学习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成和深化对主体的意义建构。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产生对知识新的认识与理解。比较综合和难度较大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借助协作学习方式,比如窗体的设计。

以学生管理系统为例,针对成绩的录入、查询与编辑等功能,涉及表、查询以及窗体等对象的认识、理解与操作;对于打印功能,涉及控件与报表的知识;用户登录与密码验证功能则涉及窗体与宏的知识内容等等。除了这些操作性知识外,还有其它的很多操作,需要学生去处理、解决。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学生可以先查阅有关的教材、资料,在上机实践中,逐步地理解、模仿、改造,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鼓励大家共享资料,相互讨论、交流,进行协作学习;遇到困难时,还可以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比如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以利于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4)学习效果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阶段

学习效果评价指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当学生以个人成果(如一个实验报告或是一个功能模块)的形式完成某项任务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这时教师需要通过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讨论、分析、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和评价。另外,学生每独立完成一项任务,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时教师的及时表扬与鼓励,可以刺激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使其在不断地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提高自我认识与对自身的评价,让学生在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断学习、进步。

当学生完成了系统任务后,我挑选出几个同学的作品(尤其注意那些采用与教学实例不同的思路和方式制作的成果),对他们的设计成果进行展示,以鼓励创新。首先,由大家一起来评论其优点,并由作者本人来说明模块功能及实现过程。然后,其他学生可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还可展示自己的作品。这个阶段是学生最兴奋也最体现学生智慧与学习成效的时期,他们往往会提出一大堆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使大家豁然开朗。当然,有时像一个图片的摆放问题也要争论到底,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实时控制,将讨论导入主要矛盾方面,使课堂在有序的轨道上进行。最后,由教师总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附带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参考。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与可圈可点之处,也指出了一些缺陷与有待改进的方面,在刺激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学会谦虚谨慎,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结束语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比较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引导,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和方向,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活思维状态,传授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鼓励互相合作,进一步促成学生的意义建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下,提出明确具体的任务是前提,分析任务以形成一个个解决方案是关键,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是重点,最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形成反馈信息是总结提高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统筹安排,合理兼顾。

当然,任务驱动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任务中,难免忽略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克服此弱点,首先,任务的提出要把握好,注意从整体上统筹设计,使任务与任务之间、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其次,在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学习之后,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总结归纳,以形成知识的系统性。这样,在任务的实现过程中才能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务驱动”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库论文 篇7

[1]田力,黄宝华,栾绍鹏。烟台市土地储备系统设计与实现[J].山东国土资源。2010(10)

[2]崔少国,刘赟,周林。基于GIS的土地收购储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构建[J].软件导刊。2007(19)

[3]黄志超,王明举。基于GIS的土地收购储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型电脑应用。2005(02)

[4]陈正江,汤国安,任晓东编着。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M].科学出版社,2005

[5]李满春等编着。GIS设计与实现[M].科学出版社,2003

[6]赵美超,陶本藻,赵俊三。土地储备与交易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通报。2004(01)

[7]GB/T21740-2008.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S].2008

[8]GB/T17798-2007.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S].2007

[9][J].PublicBudgeting&(4)

[10]芦倩。基于ArcGISEngine的水文生态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2011

[12]唐铁虎。基于Web服务的企业基础数据服务中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13]周学蕾。吉林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价值分析[D].长春工程学院2015

[14]王要锋。基于综合评判及有限元分析的基坑支护工程方案优化设计[D].长春工程学院2015

[15]冯清。天津某深基坑“两墙合一”支护结构的变形分析[D].长春工程学院2015

[16]张云。能力胜任模型在建筑施工单位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工程学院2015

[17]付用广。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18]钟少君。数据挖掘技术在数字电视*移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9

[19]张泽建。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20]单楠。基于SketchUp和ArcGIS的三维GIS开发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1]戚尚育。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样本提取和样本库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

[22]黄刚。基于SOA的油田WebGIS研究与实现[D].大庆石油学院2008

[23]蔡磊。新疆沙漠化监测预警系统研究[D].新疆大学2011

[24]冯勰。基于Oracle的'测井数据库的设计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5]马文惠。基于决策支持的棉库管理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26]贾艳秋。基于GIS的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27]宋怡。101堆退役数据库建立及实现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28]张宏。镁合金数据库维护系统及安全机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数据库论文 篇8

>> 学位论文数据库管理的工作细则 “JALIS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 国内几种常用论文全文数据库在科技查新中的作用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精品课程专题网站建设中的思考与建议 苍穹建库软件在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质量控制研究 农村地籍数据库建设中的数据质量控制 GIS辅助软件在县级矿产规划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Oracle数据库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ArcGIS在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版权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校园网建设中的数据库异构现象分析 人才网站建设中的数据库资源核心地位探讨 MAPGIS在县市界线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当前所在位置:.

[2]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概况[EB/OL].http:∥/s/11/t/359/p/1/c/4570/list.htm.

[3]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河海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EB/OL].http:∥/picture/article/11/37/1a/6e2a8fca4b298439a0398e7446d8/c189342c-9ed2-43cf-9330-4a13c67e82f0.doc.

[4]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河海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EB/OL].http:∥/picture/article/11/e4/15/ddea 70144007bbe4217a0bcaa094/66f573d3-f974-4e88-9945-1ba5bbb95e0c.doc.

[5]百度百科。baidu.河海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EB/OL].http:∥/link?url=52 QlbvoAD1d25IrJPXI-bJKHIbk-p3uvMpDVXa7nSUT1-6jT1 JpwfTG18yqzhxh5XOgGh0LWXaN-bLON-9kd4PrGUXWMQZZBemFXMEq.

[6]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布局[EB/OL].http:∥/s/11/t/359/p/1/c/4571/d/4638/list.htm.

数据库论文 篇9

1.1逐步细化

软件工程中逐步求精的思想是指现实问题通过抽象(细化)处理,最后解析出相对明析简单的算法描述和算法实现。将面对的问题按功能进行层次分解,每个层次再继续不断的细化为简单且易实现的模块,其核心本质是“细化”。在VFP数据库中将自顶向下分解后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逐步细化的过程就是对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关键性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描述的过程。通过细化构建起严谨的知识系统,精确的表述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在VFP数据库中是在分解框架下对教学内容的细化,教学内容按知识关联程度细化分为六大个部分,分别是:数据基础、数据构建、数据维护、数据查询、编码、交互界面。对每个部分再按知识关联程度进一步细化,数据基础模块细化为基础概念、数据类型、数据运算;数据构建模块细化为项目管理、数据库、数据表、数据表间关联;数据维护模块细化为数据库与表的修改、添加、删除,记录的相关操作;数据查询模块细化为索引与排序、查询、视图、标准语言SQL;编码模块细化为过程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交互界面模块细化为表单、菜单、报表与标签。每一个小的细化模块再进一步细化为一个个的知识点。

1.2模块化

软件工程思想中的模块化方法是指在解决相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把问题系统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功能,模块内高内聚,模块间低耦合,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组织方式组成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后可以实现系统的所有功能要求。其本质核心是“复用”。具有代表性的模块化的教育模式有“MES”和“CBE”两种。MES(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它以岗位任务为根据来确定模块,以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流程作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是以知行能力为根据确定模块,以实际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这两种模块教育模式都强调实用性和能力化。在《VFP数据库》中,我们将教学内容的次序按软件工程思想以“MES”模块重新进行组织。按软件工程原理实现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完成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调试、测试、、维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一体化案例,将这些软件工程流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需求分析对应细化过的数据基础模块;概要设计对应数据构建模块,详细设计对应数据维护与数据查询模块,编码对应编码和交互界面模块。调试与测试则贯穿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模块任务案例在完成过程中随时都需要调试与测试,最后将所有模块的任务案例组成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整数据库管理系统。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软件工程原理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过程。在每个软件工程的流程中,将“CBE”模式灵活应用于其中,比如数据构建模块中按学生所学的专业,要求学生建立一个与专业相关的项目,项目中至少包含一个数据库,库中至少包含三个具有关联的数据表。例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创建“旅游线路管理”项目,项目中有“报名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中分别有“旅游线路”、“报名情况”、“交费管理”三个表。通过模块化培养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2结束语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