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个人文档 > 毕业论文 > 论文范文 > 科普小论文【通用5篇】正文

科普小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4-02-27 11:56:06

科学,如今,它早已是现代人们议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了。这扇大门再一次向我招手,我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那你知道哪些有趣的科学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科普小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普小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在当前科学教育普及热潮之际,对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作必要的回顾与梳理,从中汲取其普及科学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式对当前的科学教育普及将不无裨益。这些措施主要有:(1)创办科普教育实体,使之成为推进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2)发行通俗的科学报刊杂志,刊载通俗的科学作品;(3)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4)培养科学教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兴起了一场科学教育普及热潮,又称科普教育运动。主要表现为:以鲁迅、陶行知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思潮的形成。受其思想的感召与指引,一批教育界、科学界的个体和团体纷纷投人到科学教育的普及中来,遂在实践领域导引了一场声势颇为浩大的科普教育运动。其影响一直流衍于四十年代末期,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战后的民主建设和解放战争的胜利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其在实践领域卓有成效的业绩不仅得益于科普教育思想的指导,更得益于一系列有效的科普教育举措。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普教育运动进行回顾和梳理,重温其实施的具体手段与措施,对今天科普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将不无裨益。

一、创办科普教育实体,建立普及科学教育的阵地

科普教育实体多是由热衷于科学(教育)普及的教育家或科学家汇聚在一起,相约创立的科普教育机构。在科学大众化运动中,这些来自民间的科普教育实体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些机构往往集结了一批热心科普教育事业的专家和学者,在发行通俗科学报刊杂志、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以及培养科学教师等方面发挥着中坚作用,成为科学教育普及的主要阵地。

这一时期的科普教育实体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教育家创办的致力于科学教育普及的教育机构,另一类是由科学家创办的注重科学宣传和普及的科学团体或组织。前者以陶行知等人创立的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等为代表,后者则以中国科学社和中华自然科学社及其附设机构为主流。

1.陶行知创办的科普教育实体

1931年从日本流亡归来的陶行知,一方面有感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强在科学之发达”,另一方面鉴于中国当时科学教育的诸多弊端,开始发起科学下嫁运动,倡导把“科学”嫁给人民大众,与农民“喜结良缘”。是年夏,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资助下,陶行知与戴伯韬等人创办“自然学园”,专门从事科学实验、科普创作和科学普及工作。1932年,陶行知又与上海儿童书局合办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在他看来,“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是普遍下层科学训练之发端”。其后,伴随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日臻成熟,他开始着手创办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科普教育实体。如1932年以后相继创办山海、更晨、萧场、报童、棉花等工学团,力图实现“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目的。此外,为使更多的下层民众,如老妈子、拾垃圾的孩子能了解现代科学成果,陶行知还与广播电台共同创办“空中学校”。由陶晓光每天用大众能听懂的语言,在科学园地节目中演播20分钟的科普知识,内容包括“老少通千字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等。抗战爆发后,陶行知的科普教育努力也未就此停歇。1938年11月,在香港创立中华业余补习学校。1939年7月,在重庆北磅创建育才学校,专事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抗战建国之人才”。

2.中国科学社的科普教育机构及其主要活动

有鉴于中国科学落后,“知科学者有如凤毛麟角”的现状,中国科学社自其成立之初即负起“传播科学,绍介新知”的启蒙之责。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专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帜志”。三十年代以后,在科普教育思潮的激荡下该社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的力度,通过设立科学咨询处、建立图书馆等多种方式来推动科学的普及。

(1)设立科学咨询处。有感于时人有科学难题却无处咨询的情况,中国科学社于1930年7月设立科学咨询处。他们申明:“凡实业团体以及青年学子遇有科学上疑问无处解答者,可经函本社,由本社专家社员详为解答”。起初,所有问题和答案都刊载于《科学》月刊。后来,科普杂志《科学画报》创刊以后,科学咨询遂移至该刊。据悉,由于《科学画报》发行量较大,来信咨询者也逐渐增多,有时每月来信询问者达50余件。针对这种情况,科学社还成立了以竺可祯、韩组康等人为首的专门委员会负责解答。

(2)设立图书馆。自科学社迁回中国以后,即开始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筹建图书馆。经过积极而紧张的筹措,1931年1月上海明复图书馆正式开馆,其中馆藏中西图书2万余册,杂志200余种。图书馆除向本社社员开放以外,经过一定的手续办理也可以向非社员的一般民众开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的普及。

此外,科学社还成立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专门负责科学图书的发行和科学仪器的制作,并通过举办各种科学展览等形式推动科学的大众化和社会化。该社生物所于1934年1月29日举行的生物学展览会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展览会原拟展览十天,由于观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又临时决定延长了六天。参观人员除本社社员、科技工作者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民众,各类人员达1万人以上。

3.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科普教育机构及其主要活动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华自然科学社的同仁们认识到“我国科学之不发达,是由于懂得科学的人太少,以致国家的科学文化很难提高;要提高必须作好普及工作;科学普及了,广大人民就掌握着科学,能利用科学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从而提高社会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水平。因此决定走科学大众化的道路,从事普及科学运动。”特别是抗战爆发后,中华自然科学社还设立社会服务部,主持科学普及工作和科学生产事业,举办战时技术训练班、通俗军事科学讲习班,组织战时科学问题讨论会和战时科学服务团,利用中央广播电台和各地民众教育馆等处所,举行通俗科学讲演,实行科学电影教育,还编纂了《国防科学丛书》,在《科学世界》中充实有关抗战的科普资料,努力使科普教育工作服务于民族抗战的时代主题。

二、发行通俗的科学报刊杂志,铸造科学教育的喉舌

作为科普教育的先驱,鲁迅十分推崇通俗科学报刊杂志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即指出,“单为在校的青年计,可看的书报实在太缺乏了,我觉得至少还该有一种通俗的科学杂志,要浅显而且有趣的。”然而,时至二十年代末期,科普报刊奇缺的状况并无多大改观。为此,陶行知呼吁作一家及出版界“编辑出版一种真正的大众画报”,倡议投稿的人用新文字(拼音文字)写大众文,出版社编辑大众能看得懂的科普杂志。

响应于这些倡议,在科普教育热潮兴起后,主要的科普教育推进个体和团体或撰著通俗的科普作品,或发行科普报刊杂志,或利用原有期刊登载大量的科普作品,一时间,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如雨后春笋般扑面而来。

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推进个体,鲁迅、陶行知、茅以升等大批的教育家和科学家开始积极参与到科普作品的撰作中来。此外,陶行知还亲自创刊《生活教育》刊载大量的科普作品,并于1934年5月,在《生活教育》月刊上专门开辟“科学新知”、“科学生活”和“大众科学”等栏目,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先后登载丁柱中等十余人的科普作品达180余篇。

作为科普教育的主要推进团体,中华自然科学社于1932年11月即率先创办国内第一份通俗科学刊物《科学世界》。这份刊物以中小学教师和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其宗旨在于使他们不断地获得新颖的科学知识以造就民族自救和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为系统地介绍各门科学知识,该刊还创有化学、物理、医药、儿童科学等各种专号;为使小学生和一般民众了解科学,该社还另行编印了《科学浅说》多种,赠送给全国各地的通俗教育馆和图书馆。而中国科学社于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也于1934年正式改版后,重新厘定宗旨,以“高中及大学生”、“中等学校之理科教员”、“专门学者”和“一般爱好科学之读者”为主要对象,“力求科学知识之普遍化”,“务使初学者读之不觉深,专门家读之不嫌浅”。1933年,科学社还创办了专门面向一般民众的科普期刊《科学画报》,其目的在于“把普通科学知识和新闻输送到民间去……用简单文字和明白有意义的图画或照片,把世界最新科学发明事实、现象、应用、理论以及于谐谈游戏都介绍给他们,逐渐地把科学变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受科学大众化热潮的影响,三十年代以后,不仅像《申报》、《读书生活》等综合性刊物开始陆续刊载科普作品,这一时期还涌现出大批具有科普性质的专门科技期刊。如《电业季刊》(1930),《陕西水利月刊》)(1932),《棉业》)(1933),《无线电》)(1934)等。

三、翻译和创作科学小说,使科学走入民间

在寻求科普道路的早期,鲁迅最先尝试的科普教育形式就是翻译和写作科学小说。在他看来,小说这一文体在中国浅文化社会层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性,是推行科普教育,启蒙思想的重要利器。虽然晚年的鲁迅对小说的编译工作做得较少,但用小说来进行科学普及一直是他从事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并且经他倡导,这一形式在同期及三十年代以后为多数科普教育工作者所继承和发扬。

三十年代前后,陶行知开始认识到科学小说、科学文艺于科普教育的重要意义。1931年,他提倡科学下嫁运动,在创办“自然学园”的同时,不仅亲自撰写科学小品文,还邀集高士其、戴伯韬等翻译或创作了大量通俗科学故事或小品,并邀请陈鹤琴出面编写了《儿童科学丛书》、《大众科学丛书》等共计108册。其中,《儿童科学丛书》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矿物、数学、农业、生理卫生等自然科学领域,旨在“引导小朋友把自己造成科学的孩子”。由于这套书注意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基础上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不单小朋友可以看,而且凡是幼时没有学过科学的成人都可以像小孩子一样从头学起。并且,这套丛书又“略依年龄学籍排列”,因此教师和家长还可以依照此书来指导不同学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学习科学,该丛书遂成为当时少有的科普读物和科学教材之一。

此外,受鲁、陶二人的影响,在科普教育热潮兴起的三十年代,我国科学小说、科学文艺的翻译和创作活动异常活跃。这一时期,董纯才翻译出版了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贾祖璋在推出《鸟与文学》之后,又于1936年后陆续出版了《生物素描》、《生命的韧性》等科学小品集。顾均正于1936年前后相继推出《科学趣味》、《电子姑娘》等科学小品集。同期,高士其也先后出版了《文明的抗敌英雄》、《细菌大茶馆》等科学小品集,并创作了《菌儿自传》这一著名的自传体科学小说。此后不久,郭以实发表了科学童话《太阳请假》,孙铭勋也发表了科学童话《自然太太》,等等。

除上述科普教育推进个体之外,主要的科学团体和报刊杂志也纷纷介人科学小说和科学文艺的创作与刊载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小说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大众化运动。

四、培养科学教师,造就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科学教师是实施和推广科学教育的基石和灵魂。可以说,无论是造就科学的小孩子从而造就二十年后之科学中国,还是改造乡村教育以改造乡村社会,进而“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都必须依靠科学教师。然而,与科学教师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科学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科普教育需求的现实。有鉴于此,主要的科普教育推进个体和团体开始纷纷参与到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来。

1.创办师范学校,培养科学教师

如中华教育改进社继孟禄对科学教育的批评之后,就将调查和改进学校科学教育作为基本的社务之一,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介人科学教师的培养和教育事业。

大教育家陶行知于1932年筹建儿童科学通讯学校,除招收中小学生之外,还特别招收小学教师和师范学生,力图通过为期两年的自学和辅导,增进他们从事科学教育的知识和能力,推动科学教育的普及和提高。

1934年陶行知正式创行“小先生制”,鼓励接受了一定文化和科学教育的儿童以“即知即传人”的方式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并对小先生普及科学教育的方式、内容等问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和尝试。在战乱不息、经费拮据、正规的师范教育难以维系的情况下,陶行知推行的小先生制可谓“普及科学教育的急先锋”,用陶行知自己的话来讲,它可以攻破“先生关”—解决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可以攻破“娘子关”—解决中国女子的初步教育问题,还可以攻破“买卖关”、“衰老官”、“饭碗关”等普及教育的二十七大难关,最终将教育和科学的种子四处撒播开去,“创造新的中华民国”。

2.联合举办科学教师暑期培训班

受孟禄、推士等人批评的刺激,中国科学社等主要的科学团体也“着手把改进理科教学作为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并开始与教育团体联手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1923年8月中国科学社在杭州教育会召开第八次常务会,会上社长任鸿隽在致辞中说明该社今后的工作目标,决意把组织发展科学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会上还就中学科学教授法的改进问题进行了讨论。1924年,中国科学社与中华教育改进社等团体联合在清华大学举办暑期科学教育研究会。在研究会里,科学教师可以在暑期的数月中,通过专家指导,继续深人地学习研究,以提高教育水平。此外,中国科学社还在江苏省率先实验其科学教育计划。为了改进中国的科学教育,培养和辅助科学教师,中国科学社还特别设立了改良科学教育委员会,专事调查各中等学校的科学设备、教材书籍,并随时提供辅导以期有所改进。

3.面向中小学教师,出版刊载大量的科普读物

科普小论文 篇2

先来看一段李淼的简介:

李淼,江苏人,196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1996年在美国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1996~1999年在芝加哥大学做资深博士后。1999年归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方面。

若论学术背景,与李淼比肩者自然也有,不过中国的科学家鲜少能将作学术论文的笔头调转来写科普文的,他们缺少这一种写作的习惯和传统,甚至是理念——总是埋头于学术论文写作,不屑也无心来为民众写科普文(中国国民的科技素养不高与此现象也相关),更别说将科普文写得通俗、生趣的少之又少。

与更多的人分享

李淼归国后,于2000年前后在一个“超弦论坛”的网站上,开始尝试着将严肃的历史和科学、八卦结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的“弦论小史”,后来便结集成一本《超弦史话》。据他自己的描述,这本书“并不能算给普通人看的书,而应该属于高级科普”。2006年,李淼应邀在《新发现》杂志开设专栏“惯性参照系”,就科学话题撰文,“多数是自己研究领域的物理学的新进展,或者日常现象背后诸如智商、点击率等话题”,直到今年,将7年来近80篇专栏内容同在其他媒体发表的文章结集成了新书《越弱越暗越美丽》。比起《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要通俗、趣味许多。

李淼说,书写这一类文章,向来不以教化的心态,而只是想与众人分享,并且随着受众范围的扩大而写得愈来愈通俗。“开始的时候,我只想和同行以及学生分享对最新进展的想法。后来,写作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广,从学习物理的本科生,到对科学感兴趣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现在,我再次扩大自己写作的受众,比如让中学爱好者也能看得懂。”

新书的书名吊诡,让人摸不着头脑,却暗藏了李淼近年的几个研究方向——近年来,他致力于超弦中的黑洞物理、超弦宇宙学以及暗能量领域的研究,“弱”是指万有引力(因为它是各种相互作用中最弱的一种,但有时是最强大的力量),“暗”则是李淼最擅长研究的暗能量。包括量子场论、全息暗能量模型、宇宙学矩阵模型、弱引力猜想……宇宙学何其深奥,光是这些名词便让非专业人士看得双目昏花,但李淼却写得让对科学无甚兴趣的人也读得津津有味。

例如《阿凡达的灵魂传输》以量子传输讨论纳威人灵魂传输的可能性,“电影《阿凡达》在这里似乎严格忠于科学,因为在量子物理中,我们有所谓量子不可复制原理,即你不可能将某个量子系统的态严格复制到另一个量子系统上去,除非你破坏原来那个系统的状态。所以,你的灵魂只能传输到阿凡达的大脑中去,却不能被拷贝过去……”。

例如把两维全息图比作万花筒,“这个万花筒就像一个奇妙的自组装置,它需要引力才能产生图像,同时,它也产生引力。引力在万花筒的解释就像弹簧力,不是基本力,而是很多很多组元共同合作引起的宏观力,而且这种宏观力有特定的性质,叫做熵力。熵在物理学中指的是混乱度。熵力的一个例子是耳机线,我们将耳机线整理好放进口袋,下次再拿出来已经乱了。让耳机线乱掉的看不见的‘力’就是熵力,耳机线喜欢变成更混乱。同样,引力是万花筒中的那些组元倾向更混乱状态引起的。”

甚至将神话和宇宙学联系起来,写了一组《中国神话中的现代宇宙学》,“玉皇大帝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三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众神之神,按照道教的说法,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他这么关心人间的事,只能说明他出生得比较晚,应该是在地球形成之后。地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玉皇同学的年龄大致如此,大约是同学的三分之一。”读来很是轻松有趣。

但是趣味并非等同于娱乐。李淼说,“科普书首先要做到精确,在不放弃这个目标的前提下再做到通俗。有些科普书为了通俗,为了轻松,放弃了精确,这是不可取的;有的科普书,甚至仅仅是为了娱乐,更加不可取。”这或许是一个科学家与毫无专业背景的科普的不同,因而在书写思维的体制内便有本质的不同。

骑“瘾”南下

李淼回忆起这段写科普文的经历,起先是应邀写专栏,“上了贼船”无法推脱,到后来倒是有了写作的“瘾头”。

写罢《越弱越暗越美丽》的李淼,最近正在完成新一本科普书《三体中的物理学》,一听书名便知是与刘慈欣的《三体》有关。前几日他将其中一章的开首文字到微博,试探读者是否能接受行文风格,并且说“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做研究多年的老年人,无论如何写不了那种抒情或娱乐的开头。”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期待。而且,他也被刘慈欣、姚海军“忽悠”起来写科幻小说,目前已完成了200个小故事,计划再写些微科幻、短科幻,在写完《三体中的物理学》之后。

不仅写科普文、科幻小说,他甚至自由畅快地谈起音乐,写起了诗歌。

只能通过一次性的事物看见你

彗星一样美丽的前额

只一次抬头,空中两轮明月

相对的酒窝

(《想象》)

这样的诗句,读来也是别有一番不同于寻常诗歌的意境吧。当科学家写起诗歌,不容小觑,全宇宙的诗意都窜入字里行间。

其实李淼自幼喜好文学,1960年代的那些内部流传的苏联小说、中国古典小说、旧体诗,都是他在那个年代处于阅读饥渴状态中的食粮。当初本想报考文科专业,却因为家里觉得“学文科以后可能会倒霉”的顾虑,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夯实数理化的基础,考入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之后近二十年的求学之路,暂且搁置了文学的热情,直至2004年遇到海子的诗歌,起念写起诗歌。写诗歌写科普写科幻,与其说是创作的瘾头“作祟”,不如说在某一刻触碰到了他内心所积蓄的部分,是爱好,是修养。

科普小论文范文 篇3

关键词 小布什;奥巴马;科普;干细胞;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4-0019-03

众所周知,奥巴马上台后即批准了被小布什否决了的干细胞研究。这再次引发了美国社会对干细胞研究的热议。同样,当初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社会也就干细胞问题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在对公众有关干细胞相关问题的科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被称为Web 2.0总统的奥巴马时期,新媒体的科普力量逐步显现。

媒体向来是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大众载体,美国社会的两次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在媒体的参与下,一方面加深了公众对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公众对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故事有了了解。

小布什时期和奥巴马时期的干细胞大讨论,参与者包括政府、科学家和公众。两次大讨论都运用了诸如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力求将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利弊全面地传播给公众。所不同的是,奥巴马时期的讨论,有了更多新媒体的参与,客观上加强了奥巴马干细胞政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1 小布什时期干细胞大讨论的媒体使用

在小布什政府时期,web 2.0还没有到来,视频更没有像今天的YouTube那样一统天下。当时公众对于政策的讨论主要还是通过传统媒介,即依然是以传统的电视为主、报纸为辅。

1.1 现场演讲

小布什在聆听各方观点,并进行了几个月的考虑后,基本敲定了对于干细胞研究的决策。在这之后,他选择在现场演讲中自己的决策。

小布什决定,政府应当批准对已毁灭胚胎的干细胞系研究的资助。与此同时,对不会引发道德争议的其他干细胞来源,将要求国会加大联邦资助。还将划清道德的界限:联邦政府的税收收入不得用来支持为了医疗成果而毁灭生命的行为。同时,小布什政府还新成立了一个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由利昂·卡思牵头,其中囊括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小布什围绕着做出的决定,在演讲中表示:

胚胎干细胞研究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潜在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我认为我们应当允许联邦资金支持现有的干细胞系研究。这些干细胞的胚胎来源已经遭到毁灭。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向我表示,对现有60个干细胞系的研究将很有希望带来治疗甚至治愈疾病上的突破。这样的决定能够帮助我们继续探索、挖掘干细胞研究的潜力,同时确保不会触犯道德的界限,避免将纳税收入用来支持或是鼓励进一步毁灭有生命可能的胚胎……为做出此决定,我进行了精心的考察。我祈祷,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1.2 报纸杂志

当时,许多科学家纷纷加入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并在报刊杂志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就包括芝加哥大学颇有名望的医师和哲学教授利昂·卡思。

利昂以他的逻辑表示,胚胎,包括那些长期冷冻的胚胎在内,都有成为生命的可能,因此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他说:“对胚胎的使用必然导致人们的顾虑。我们至少应当表示出起码的尊重,不能单单出于我们自己的目的而加以操控。我们处理的是孕育我们子孙后代的种子。”

利昂认为依靠已毁灭胚胎的研究,允许联邦资助是合乎伦理的,然而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必须重新阐明被触犯的道德原则,即人类生命的尊严。其次,必须确保联邦资金不得用来毁灭更多的胚胎。他表示,只要能够保证以上两点,那么这项政策就能够通过伦理道德的考验:“如果在已有的框架条件内进行联邦资助,就不会成为胚胎毁灭的共犯。”

1.3 电视

在美国历史上,最先懂得利用电视为自己的大选助威的总统是肯尼迪。这位年轻小生正是借助电视的力量在1960年的美国大选中旗开得胜。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之间的那场竞选辩论赛也通过电视直播被传送得家喻户晓。这场别开生面的总统竞选电视辩论开启了美国大选的新时代,电视成为了美国总统竞选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总统候选人参议员约翰·克里在干细胞研究问题上十分活跃。克里经常在与小布什进行电视辩论时批评这项政策,在他的口中,将其描述成了对干细胞研究的“禁令”。小布什则认为所谓“禁令”是子虚乌有的。相反,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对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资助的总统。再者,对来自私人部门的研究资助,他并没有做出任何限制。克里在电视辩论中利用干细胞研究,对小布什展开了更为猛烈的抨击,给他的立场贴上了“反科学”的标签。小布什则认为,自己支持资助干细胞替代研究,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资力度,并发起针对艾滋病的全球倡议。所有这些都是支持科学的明证。

2 奥巴马时期干细胞大讨论的媒体使用

奥巴马政府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web 2.0的媒介新时代。网络成为这一季公众大讨论的新主角,而奥巴马则是这一季的明星,他鲜明的个性非常适合互联网的生存,他本人即是个互联网形象,有着最广泛的社会触点,特别是虚拟社会的人际触点。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利弊在本次大讨论中越辩越明,虽然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但公众在大讨论中再次接受了科普的洗礼,对干细胞研究的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深。

2.1 报纸杂志

2009年,当奥巴马政府宣布联邦政府将资助干细胞研究时,美国多家刊物对此发表了大量评论。《新亚特兰》、《华盛顿邮报》、《今日基督教》都分别撰文就干细胞研究发表看法。亚当·凯普尔(Adam Keiper)在《新亚特兰》撰文认为,有些针对小布什的指责显然不符合事实。布什政府时期对科学的资助并未削减,相反,对“国家健康研究所”、“国家科学基金”及整个联邦研究开发的资助分别增加了44%、55%和61%。人们对小布什政府“科学”的指责往往与政治伦理话题相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干细胞研究。他使用第一否决权否决了为干细胞研究提供资金,引起了各地科学家的震惊。而奥巴马则着手修复其前任对科学造成的伤害,使科学回归正位,其中一个举措就是批准为干细胞研究提供资金。

尤瓦尔·列文(Yuval Levin)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认为,奥巴马总统宣布联邦政府资助干细胞研究,这一政策不经意间使人们看到了科学政策的危险诱惑。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取决于如何看待胚胎的道德地位。如果认为怀孕是生命的肇始,每个生命都值得保护,那么政府支持破坏人类胚胎用于研究就涉及深层的道德问题。如果认为胚胎并不是生命,破坏胚胎并不是剥夺生命,那么干细胞科学研究就无可厚非。

莫里·兹格勒·海明威(Mollie Ziegler Hemingway)在《今日基督教》撰文认为,虽然白宫宣称,开展干细胞研究旨在使科学“回归正位”,消除布什政府落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在科学决策中的影响。但不管奥巴马怎么说,破坏人类胚胎用于研究决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对待孕育中的人类生命的道德问题。当前的胚胎干细胞政策似乎表明,总统对人类生命何时开始这个问题并不明了。

2.2 电视

奥巴马在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上,对麦凯恩的干细胞研究观点进行了抨击。麦凯恩的立场是:

1)反对有意识制造研究用人体胚胎并支持国会“禁止用细胞核婴儿组织培育干细胞”的立法;

2)干细胞研究有助于对抗人类疾病、缓解痛苦,但胚胎干细胞研究将引发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

3)反对在非人类子宫中培育人类胚胎;

4)强烈反对克隆人类;

5)支持除胚胎干细胞之外的羊水和成人干细胞研究;

6)所有人体干细胞研究若要获得联邦经费支持必须明确表明“将伦理和道德准则置于科研目的之上”并且接受联邦相关条例的制约;

7)对抗人类疾病、缓解痛苦不能以伦理和道德原则为代价。

两人在电视上针锋相对,奥巴马强调胚胎干细胞研究有助于对抗疾病,麦凯恩则强调伦理和道德原则。

2.3 网络

奥巴马是一位web2.0时代的新潮总统,他擅于利用互联网工具和最新的通讯技术直接向广大网友推销自己的执政理念,并与大家交流。奥巴马在MySpace上有100多万的“朋友”,在Facebook中也有自己的圈子,支持者超过370万。同时,奥巴马还在YouTube上开辟了自己的主页,并在网站上演讲视频。奥巴马正是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络聊天、网游广告等新媒体形式,将自己的执政理念传播到家家户户。

在总统竞选时期,奥巴马就将自己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态度通过web 2.0传播开去,对于干细胞研究的政策也不例外。奥巴马积极通过新媒介将自己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传播开去。他认为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对抗人类疾病、缓解痛苦。他表示毫无保留地站在《加强干细胞研究法案》(Stem Cell Research Enhancement Act)一边。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科普优势比较

今天,媒体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科技传播来说,更是离不开媒体这个重要渠道和大众载体。在过去,传统媒体在传播和普及科技知识,培育大众的科学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普及后的今天,新媒体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成为了科技传播的生力军。他的科普力量和魅力日益受到大众的肯定和青睐。

3.1 传统科普媒体的短板

传统科普要么借助书刊、杂志等平面媒体,要么利用诸如展览馆、展览片、广播电视、录像等展览和声像传播。传统的传播途径具有直接、直观等优势,在过去曾经起到很好的科普效果。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传统科普形式在多样性、活泼度、多元化等方面都不再具有竞争优势。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科普方式和模式,也成为对传统科普传播方式的一种有力补充。

1)传统科普传播形式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高,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书籍的印刷发行、科普电影的制作成本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而利用网络进行科普传播,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量身定制,强调个体性、差异化科普;

2)传统科普不能有效借鉴现代通讯技术和大众最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受传播方式所限,无法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更替;

3)传统科普传播具有滞后性,而新媒体在科普传播方面与时俱进,对于新出现的各种科技知识能迅速作出反应,灵活应对。

3.2 新媒体的传播利器

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崛起的时代,科普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都越来越多元化。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新媒体的科普力量和魅力,带动全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普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变化性、多样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传播科普的方式和途径也必须多样化、多元化,开放性。这也是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异军突起,进而绽放异彩的关键。

新媒体对于科普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新媒体覆盖面大,具有广大的受众群,我国广大的网民和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科普的潜在用户;其次,新媒体具有多样化、多元性的特点,能开展用户科普信息定制服务,这种个性化的科普形式,更能吸引公众关注;再次,新媒体的受众一般年龄结构较轻,对科普更有兴趣,也是科普需要重视的人群。

参考文献

[1]尚劝余。科学与政治:究竟谁压倒了谁。社会科学报, 2009-4-23.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 篇4

世上有无数美好、甜蜜的东西,人们幸福地拥有它,尽情地享受着它。但是,灾难却一次又一次肆虐,将美好无情地抹去,把伤痛永远地存留。

2008年……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天气晴朗,万物尽情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人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光:孩子上学,大人上班,老人休闲……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和谐。

北京时间14点28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巴蜀大地顿时山崩地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无数生命被废墟掩埋,数十万同胞离我们远去,数百万同胞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地震,震裂了房屋,震碎了人心。

灾难已经过去,但伤痛仍在继续。难道我们就只能仍灾难摆布吗?

2058年……

整整50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仍然抹不去50年前那伤痛的记忆。

如今的绵阳已是国际一流的大都市,整个城市分为三块:海,陆,空。搞科研的住在海上,无时无刻不沐浴着阳光。搞军事的住在空中城市,时时刻刻尽享新鲜空气。在普通岗位上的则住在陆地上,过着繁忙而充实的日子。

2108年……

又是一个50年过去了,此时,我已是111岁高龄。曾经和我一起研制“地震超前探测仪”的战友们相继在幸福中逝去。我们研制的“地震超前探测仪”为人来带来了无限生机。据统计,仅2108年一年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达千万次,可伤亡却是0……

有梦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成果,有成果就会有未来。回顾这一百多年为研制“地震超前探测仪”而艰辛地付出,我无怨无悔。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 篇5

秋天来了,我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908航空科普馆。

我一进去,那里就有很多同学,我进去签了到,然后领取了一个牌儿,上面写着“5号”。待了一会,一个阿姨说:“挂绳是红色的跟着我上二楼。”另一个阿姨说:“挂绳是蓝色的请按序号排队。”因为我是蓝色的,所以我就跟着阿姨去了三楼。

我们到了三楼那个阿姨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叔叔,他姓魏,他是一名飞行员。我们叫他魏叔叔,他给我们讲述了飞行员的生活,飞行的部位……魏叔叔讲的是那么的细致,我们听的也很认真,叔叔又给我们每人一盒飞机拼盘,让我们拼。

我开始拼了,一开始我以为很好拼,可是后来我又不这么认为了,我拼着拼着,一个很小的零件一不小心掉到了地上,那么小,很难找,我找啊找,终于找到了!接着我拼的就很快了,可是在拼飞机舱盖的时候不小心又把那的一个小东西给弄断了,我心想:这可怎么办呀?后来想:就这样吧,也不能挽救了。终于我把飞机拼好了,我真开心!

我们又去了二楼,穿上机长服,戴上帽子,但是帽子不多,不是所有人都要戴,一个阿姨给我们讲解飞机的名称,还给我们看了关于飞机的视频。然后我们又看了些飞机。过了一会我和傅萱萱进了模拟飞机,她开的是晚上,我开的是白天。最后我们一起拍了一张合影。

这一天我真开心,我真快乐!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