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美育论文(精选4篇)
时间:2024-01-10 04:03:30
这里是整理的大学教育美育论文(精选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高校美育论文 篇1
音乐的审美从本质上来理解,便是对于一个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内容进行感悟、理解与评价的一种艺术表现能力,这是在现今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高校当中的音乐教育教学开展不仅仅需要在形式上与听觉上满足学生们对于审美的期望与要求,并且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满足学生们的思维价值以及审美思想。如同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样:“音乐是世界上作为富有情感的艺术。”所以,音乐教育教学作为其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在对于培养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理念以及促进高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等多方面都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审美教育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教育是可以积极有利地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的,音乐审美教学活动不单单能够锻炼出学生们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还能够让学生们在那些优美的音乐作品当中感知到现实社会之外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他们会在其中欣赏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发现更多以前不曾发现的细节。不单单如此,音乐的审美教育教学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之美的同时不间断地激发其自身对于音乐内涵的理解,以此便可以促进他们提高自身对审美的直观感悟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说过:“音乐是可以在心灵道德建设方面产生某种奇特的作用的,因此,音乐是可以成为培养社会中优秀男女青年公民的一项基本手段。”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有很多目的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作用便是对高校学生们的身心进行净化与熏陶,这可以促使大学生们形成非常高尚的道德情操。音乐审美教育课程还可以使高校的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丰富自身的艺术情感,从而获得高雅的审美享受,并且学会自主追寻美好的事物,如此,他们的心灵便会在这种美的陶冶之下得到升华,在接受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育时,获得高尚情操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开展还能够促进高校中师资
队伍力量的提升在高校当中实施开展音乐审美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为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一次全新的体验式教育,对于其授课教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许多的高校教师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只专注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这对学生们来说,是很容易促使他们产生厌恶抵触的心理情绪的。教师应该注重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新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以学生创新性思维为核心的新式教学理念,并多增设一些师生互动交流的环节,音乐审美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可以让这些高校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得到改变和完善的。
二、目前高校中音乐审美教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目前高校教育的广泛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其中与传统文化教育毫不相关的音乐教育课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因为,音乐审美教育不仅仅可以确保其高校中的音乐教育向更为良好正确的方向发展,还可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于是音乐审美教育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可是,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实际教学开展过程当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阻碍它上升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高校中音乐审美的教学内容过于片面
按理说,音乐艺术教育走入高校的课堂本是应该将其自身全部的艺术美感都展现给学生们,但在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不一样的乐种是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的,如果想要让高校学生们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核心美感就应该让学生们更多的接触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是当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之中,其传授的课堂内容大部分是西方音乐内容的讲解,而对于我国的古典音乐或者本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没有太多的讲解。当然,西方音乐一直作为音乐艺术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身也拥有着许多难以匹敌的独特魅力,但毕竟它依然是单一的,片面化的,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大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认识产生误区,他们的审美视角也会变得极为狭隘,甚至还可能在思想上产生崇洋的趋势,这于高校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教学内容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在具体音乐作品的讲解上,有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只会带领学生们去欣赏单纯的音乐作品,而从来不去为学生介绍讲解音乐家在创作其作品时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是会让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感受其音乐背后的真正的美,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二)高校中的音乐审美教学方法还存在着诸多弊端
音乐课是一门非常具有艺术性的课程,它并不是非常形象化的内容,与传统的文化理论课拥有着显著的差别,它需要的绝不是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是应该从艺术性的角度来传授音乐。可是显而易见的是,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在教学过程当中,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潜移默化的沿用着过去的文化理论语言进行教学,这便使音乐审美课程的开展失去了价值和意义。这样做,不单单违背了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趋向,甚至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音乐修养的提高以及音乐审美水平的提升的。
三、针对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内容的现状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一)高校领导理应注重起音乐审美教学的培养
学校的相关部门应该将自身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从根本上注重起这项教育教学内容。并且,高校的领导们应该在合理可实施的范围之内,适当的增加音乐审美的教学课程,音乐审美绝对不单单是一个审美能力的培训机制,它是能够让学生从欣赏音乐到认知音乐再到学会审美及评价的一个系统过程。只有拥有了充足的课程时间,才能够保证音乐审美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展,才能够确保其教学内容的充足丰富,这样也更利于学生们对于音乐之美的领悟及掌握。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给予财政方面的适当支持及在制度上给予一定的保障。
(二)高校的师资队伍也应该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以及审美素养,方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
高校的音乐教师肩上承担着一份不小的责任,那就是向大学生们传授其音乐审美教育内容,因为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以及最终确立都起到了非常重要关键的作用。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们一定要努力将自身的音乐修养提升,还要从音乐艺术为基准的角度上去传授音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够引导学生们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树立起良好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从而促进他们对于音乐审美思维提升,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走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语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 篇2
根据美术教育中对基础认识的需要,结合2009年版《辞海》,“基础”意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如:基础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美术作为一种“纯”艺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通过材料制作有情感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构成有形的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美术基础广义范畴即包括知识的传达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形体的塑造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同于动物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基础所指的根本已成就,因此体现本质性的基础教育是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现与引导。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缺少开放、包容与梳理,艺术演进的过程、观念、方法常常被遮蔽,形成单一、狭隘的应试美术基础。我们所处的时代体现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面对视觉空前富裕和充满张力的“图像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也应不断地得到补充和重新认识。这样看来,美术基础教育是基于视觉材料与手段过程中对思维方式、创新心灵的发现与引导,而不是程式灌输什么、塑造什么、夯实什么……
二、关于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堪忧,高考“美术基础”试题几十年不变。一方面,很多学生与家长觉得学美术或设计便于就业,或被名家作品高价拍卖效应的功利性迷惑,结果出现了盲目跟风;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鼓励学生学习美术,很多美术感觉较弱但文化课成绩还可以的考生为了确保能够考上大学而去学美术,很多对美术没什么兴趣,学习美术成为急功近利的升学“捷径”。由于高考的捆绑,考什么练什么,考前产业遍地开花,畸形儿“魔鬼式”强化培训层出不穷。例如,针对素描头像考试科目的训练,五官分解如同机器生产的流水线,而对于色彩明暗与关系的把握,如同数学公式般的教条背诵,成千上万的人画着一种相同面貌的素描、色彩,考前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灌输式、强迫式教育,固化素描、色彩的“扎实”,局限于可以量化的结构、透视、比例、质感等,对对象观察、认知以及造型观念、造型方法则缺乏体悟而远离艺术的本质。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大多是重复相同的生产流水线,仍以写实性训练为主的素描、色彩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继续概念化、模式化的,被动的操作方式,仍然偏重工匠式制作技能的训练,可能性、创造性在课堂“格式化”的技法磨炼“基本功”中耗尽,导致模仿套用,投机取巧,艺术思维也陷入这种可把握的、程式的泥沼中,作品大都似曾相识,要么像老师,要么像国内外某种已有的风格。
三、深化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机理
高校美术基础课程属于专业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过程,往往无法预期结果,其核心就是提供开放的平台以导引、保持艺术直觉,还要与时俱进“对重要公共话题的敏感、迅速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的综合素质”。
(一)基础的基础
兴趣与爱好对美术来说是基础,首先,成长背景与天赋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人生而平等却各有其不同的视觉敏锐禀赋,许多人生命走到尽头也没有发现或发挥这一面;其次,家庭背景教育、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文化基因也是艺术人才基础的基础,后天艺术培养与努力是在兴趣、爱好的自觉基础上的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艺术是不能教”的。
(二)开放的定位
基础不仅是再现性的素描与色彩练习,注重视觉材料、形态的理解、把握与细腻丰富的情感相结合,强调直觉对信息的整体加工和理性的领悟力相协调的特征,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当代艺术视艺术为“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真正得到治疗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职业和日常工作实现进步并深化的基础”。由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就应思考将人格完善、人性解放、智能成长等因素纳入其中,并进行更深维度的考虑,如视觉直觉保持,个性认知表述,发现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三)基础的深化
对进入高校的学生情况进行归类性引导,不能搞一刀切。形成基础阶段性过程:开始阶段可以形式多样地自由发挥,发现优点,过程阶段为扬长避短做准备(交流、认识、理解、消化、倾向显现的把握),结果阶段是表现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从而有一个不同于高考应试基础的开始。第一,美术基础教育首先是通过感知与操作训练来认识和理解对象的;其次,造型要素有更加广阔的制作、组织、表现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扩大教学的知识面,突破简单的、固有的、封闭的再现与模仿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相应的思想和情感。以素描为例,对造型要素的点、线、面、体、肌理以及材料的认识,这比一味写生或死记硬背结构、透视、比例更加符合艺术原理。如对于线条在形态属性、情感属性以及艺术属性演绎的认识等。第二,学习丰富的造型原理、方法。认识基础绘画中表现取向上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画面文本等,理顺画面表现的着力点,研究造型因素相互影响及作用关系,综合运用这些关系去解释、表达、体现特定艺术内容。从形态到观念有太多的方法手段与内涵,如写实的、写意意象与意向的表现性、设计性等。第三,熟悉并运用相关的审美法则。有意识提炼、丰富形式美法则并灵活运用,了解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特点,丰富表达的手段。增强对色彩、线条、质感、形状、结构和空间等视觉元素及架构的敏感与审美过程的觉悟,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以无法为法更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第四,丰富美术基础教育途径与手段。开展形式多样,拓展专业视野,加强文化内涵的课程。利用好高校美术教育中现有的艺术考察、展览观摩、外出写生、创意竞赛等教学活动。通过对艺术考古、美术批评、历史及哲学方面,国学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开阔学生视野,从石窟艺术、寺观佛像壁画、古代建筑、民间美术、书法碑碣、民间戏剧等造型中体会民族文化艺术造型特征。第五,通过美术基础教育培养、拓展学生的艺术方向性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要极其重视当代全球化与数字化的社会现实中与图像、符号等相关的新媒体艺术材料的基础性认识。基础美术教育仍然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及引导。避免亦步亦趋的“风格”“帮派”与急功近利的符号化的标签,透过浮华的“当代艺术圈”或热闹的拍卖市场,从中看到学生美术基础的倾向性,再因材施教,形成针对性与开放性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四、当代艺术视野与格局的需求
当代艺术表达已经步入日常生活化、社会化以及传播性的多元途径。美术基础教学中更应关注不脱离时代、环境、媒介与材料以及与诸多因素关联的可能性问题,当代艺术所主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肯定一种可能性的价值观与社会学价值导向,因为可能性有更多的可持续性、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美术教育就可以在梳理、思考、自我摸索与艺术史式的导引中渐进(甚至是淘汰)进行,到高年级的学生会延续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系统,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就在其中体现,而不是一刀切、强扭到毕业,以一纸文凭进入职业领域。我们的学院美术教育是传授美术知识与创作经验而承担文化传承的职责。中国当下的美术学院大多持守精英教育的观念,即“创造型”(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系统的美术史继承、美术创新与应用并置。当前美术运行体系是一种知识体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学院教育与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的共生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中,当代艺术应呈现出多元的绘画传承与衍变。应依托丰厚传统文化资源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元性内涵,形成对当下自然、社会与人的心灵景观转换为艺术创作作品而具有启发性、可能性的阐述、解读、呈现,生发个性独特的艺术情感与观念,折射社会生活、生存经验、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的诸多方面,发现艺术创造魅力。
五、结语
高校美育论文 篇3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校美育论文范文 篇4
1.健美操教师的分布情况高校充足的健美操教师数量是保证完成健美操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健美操教师作为健美操教学的执行者,是健美操教学的关键,对于建立一支数量充足、学历职称高、教龄长、性别比例合理的健美操教师队伍是健美操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和保证。通过对10所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的访谈,了解到健美操教师能否满足教学的需要,结果显示,在这10所高校中,3所学校表示能满足,3所学校表示基本满足,4所学校表示不能满足。从整体情况看,部分高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任务。教师数量不足,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过重的教学任务会使教师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利于教学质量的保持,也没有时间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提高和创新,会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2.教师的学历、职称情况学历水平的高低代表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力和知识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讲,学历越高,起点就越高,发展潜力也就越大。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建设一支学历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通过对10所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的学历调查得出,健美操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较少,主要职称是讲师和助教,就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健美操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才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名教师职称达到教授至少需要十多年;第二,健美操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时间短,职称相对低,所以多为讲师和助教。我国教师职称比例达到1:2:4:3(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为宜,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师的比例为1:21:22:32,可以看出,健美操教师职称比例不够合理,教授和副教授人数较少。
3.教师的年龄、教龄、性别情况健美操教师的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健美操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持续发展情况,是调查师资情况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健美操教师队伍是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35岁以下的教师精力充沛,身体素质好,接受新事物快,创新意识较强,36-45岁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46岁以上的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广博,是搞科研和做学术的“领头羊”。“教龄”是指一个教师从事教育时间的长短,它表明高校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一定专业年龄。总体说来,教师的年龄越大,教龄就越长。在对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教龄情况的调查中,健美操教师的教龄均不是很长,5年以内的有26人,占34.2%;6-10年的有27人,占35.5%;11年以上有23人,占30.3%.由于健美操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相比发展相对较晚,所以教师的教龄相对较短,教龄最长的也在20年左右,大部分教龄都在10年以下,年轻教师偏多。男教师5名,女教师71名,由此可见,高校中健美操教师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二、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选项课课程设置的
1.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学内容技术教学的内容健美操类型可以分为表演型健美操、建设型健美操和竞技性健美操。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是以健身健美操为主。技术教学是健美操教学的主体,是实现健美操健身目标的根本途径,可以分为主要技术教学和辅助技术教学主要技术教学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把大众锻炼标准等级套路和健美基本步伐作为技术教学内容;自编健美操也占到较大的比例,达到70%;然而竞技健美操选用的学校却很少,只有20%.在学习的时间上,健美基本步伐是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二学期使用较多;大学二年级通常开始学众锻炼标准等级套路,而且一般是学众锻炼标准等级套路1-3级套路,或者是自编健美操;在设有竞技健美操课程的大学,通常是在大学三、四年级的健美操选修课程中学习竞技健美操课程。
2.辅助技术教学目前各高校的健美操练习都是以徒手为主,选择辅助技术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健美操动作的掌握,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弥补徒手练习健美操所造成的不足,还能对形体的塑造发挥作用。在所调查的普通高校中有20%的学校没有健美操辅助教学内容;在拥有辅助教学内容的学校基本上是持轻器械练习和垫上肌力练习。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各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辅助技术教学的内容还未能完全普及,还未成为健美操教学的一部分。
3.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选项课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健美操的教学方法要针对其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采用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根据自身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健美操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法、示范法、同步教学法、直观法、分解完整法等。在调查的76名健美操教师中有100%的教师采用讲解示范法,超过90%的教师采用同步教学法、分解与完整法、纠错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只有不到50%的教师采用其他方法,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各高校健美操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电化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传统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比较实用,对于教师来说比较容易上手,避免因创新方法不当造成教学任务的无法完成,但是对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有所欠缺;二是教学条件不足,部分高校对于健美操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健美操教学上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设施设备陈旧或缺乏,影响了教学方法的改善。健美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具有传授知识、技能、经验等作用,如果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和传统,会影响健美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对学生健美操学习的全面培养。
4.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选项课考核内容和评价形式普通高校在对学生健美操课程成绩评价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又包括技术成绩和理论成绩。在评价中,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的学校有30%;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40%的学校有20%;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学校有50%;考核成绩中技术成绩所占比例均超过60%.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各高校健美操课程还是以是否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还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对技术、技能的评价。同时还只是注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种评价形式存在片面性,因为老师对每一名学生不一定熟悉,在评价过程中存在干扰因素。高校大学体育健美操选项课场地设施情况通过对部分高校健美操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的情况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学的场地设施还不够齐全,器材设备还不够完善,这些影响着健美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学校应该加强对健美操教学的重视和投入。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目前,健美操运动在高校普及广泛,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男生在健美操运动中所占比例较小。高校健美操主要以“大众锻炼标准等级套路”和“健美操基本步伐”作为主要技术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相对较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绝对化的现象,采用单一的标准,没有根据个体的差异对评价方法进行变动和改进。高校健美操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职称中讲师、助教比例高,教龄结构总体合理,但是性别比例差距较大,教师原始专业是健美操的人数也较少。高校在健美操建设上普遍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和器材设备不足,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2.建议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不断强化现代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考核评价方面,应该增加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因为学生之间相对熟悉和了解,有利于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