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案 > 《杨柳青》教学设计(优秀4篇)正文

《杨柳青》教学设计(优秀4篇)

时间:2023-11-18 06:39:42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杨柳青》教学设计(优秀4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杨柳青》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歌活泼风趣。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教唱时,要让学生听几首扬州地区的民歌,使学生初步感受扬州民歌风格特点。歌曲可用领唱与齐唱或女声表演唱的形式演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

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

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出示相关图片,播放课前音乐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古诗

师:同学们,伴随着美妙的江苏扬州音乐《拔根芦柴花》,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提起江苏扬州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好多诗人曾经在作品中写到扬州美景,比如杜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风光

师:扬州确实有着令人神往的美景!让我们随着美妙的音乐,去游览扬州的美景吧。(播放《杨柳青》的音乐,出示扬州风光图,让学生欣赏画面。)

二、寓教于乐

1、感受歌曲

师:扬州不但山美水美,扬州的民歌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江苏扬州的民歌《杨柳青》。

(1)初听:这首歌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轻松,活泼)

(2)再听:这首歌唱的什么?歌曲的名字与内容的关系?劳动人民下田干活的情景,你觉得几拍子比较合适?(了解歌词内容,歌名与内容的关系,体会几拍子的)

(3)再听:从歌词上看它更是与众不同,你发现了吗?(了解衬词的作用)

师:那么多衬词又不表达什么具体的。意思,能不能去掉不唱呢?(先听老师去掉衬词唱歌曲,再听歌曲,感受衬词的作用)衬词虽然不表达具体意思,但是能够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没有了衬词,这首歌曲就没有味道了。《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歌曲因为有了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学唱歌谱

师:刚才我们都知道了这首歌曲是2拍子的,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强弱)演唱时可要注意了。(老师范唱一句)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轻轻地唱谱。难唱的地方重点处理。

4、轻声读歌词,重点读清衬词,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5、跟琴声填歌词唱。(边唱边找什么地方感觉比较难唱)

6、难点解决

引导学生练习,并渗透乐理知识,结合用读歌词的方法解决附点节奏难点

再唱一遍歌词(唱出活泼与诙谐的感觉来)注意歌曲的强弱感觉、衬词的表达等。

三、创造表现

1、我想问一下大家,歌曲中令你情绪高涨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一大段衬词。

师:这些衬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2、都说扬州山美水美人美,而歌声更是水灵灵的美,那你觉得怎样才能唱出那种水灵灵的声音呢?(老师讲解高位置演唱的技巧与方法,结合歌词练习)

3、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演唱形式进行巩固:独唱,领唱,加乐器(口风琴)伴奏唱。

四、完美结课

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杨柳青》这首歌,还知道了不少其他的知识。都知道了什么?其实扬州还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扬州八怪,那可是扬州一大特点,扬州还有著名的小吃,可吸引人了,想起来就嘴馋。今天我们的音乐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一定还想继续去了解扬州、了解扬州的民歌,这里我给你们提供个网址,相信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的!下面,让我们再次合作《杨柳青》。

《杨柳青》教学设计 篇2

《杨柳青》是江苏扬州的一首民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美丽的春天,柳枝换上了绿衣裳,在春风中轻轻飘舞,大燕子,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蓝蓝的池塘里,鸭子嘎嘎叫,大鱼小鱼快活地游来游去”。《杨柳青》还是一节打击乐活动,节奏鲜明,乐曲是2/4拍,节奏特点是强弱,第一拍强,第二拍弱,乐曲旋律优美,幼儿能很容易的找到节奏。

根据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的进展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开展了本次音乐教学活动。首先是让幼儿欣赏乐曲,利用课前折来几枝发芽的柳枝让幼儿观察,以帮助幼儿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思;然后提供乐谱和不同的的动作来让幼儿感受不同快慢的节奏,通过游戏首先让幼儿自己找节奏,用拍手的方式将节奏拍出来;最后,提供三种小乐器:铃鼓、响板、串铃让幼儿尝试演奏,我也尽量让每个幼儿玩到不同的乐器,在演奏的过程中进行交换,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演奏的快乐!尤其是在打击乐活动中我进行了有效尝试:情境图谱的共同编制。

图谱是打击乐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它能将音乐作品形象化、简单化,并在节奏练习中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节奏意识。在《杨柳青》活动中,我一改以往图谱绘制及呈现方式,在充分分析音乐形象、结构性质的基础上,以“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节奏,可调皮的节奏们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游戏,躲进了春天的美景中”游戏口吻,边带领幼儿再次欣赏乐曲边根据音乐在春天背景图上有节奏的画出柳叶生长、小草发芽、花儿开放的情景,同时引导幼儿将刚才创编的几个节奏型与情景进行匹配(孩子们能从教师的画画节奏及柳叶、小草等形态上很好地感受几个节奏型,所以能进行有效匹配),从而串联、编制成一张情境图谱。因为情境图谱有效地反映了音乐形象和音乐结构性质,同时,图谱中的节奏型又来自于幼儿,所以他们能更有目的、有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打击乐活动中。

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感到中班的孩子在打击乐方面的不足方面:比如:乐器的正确使用常规、演奏时手眼耳的协调、对音乐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们平时的进一步培养,再次我们也应该提升教师自身对音乐方面的修养需求。

《杨柳青》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杨柳青》是一首南方民歌的作品,虽然学生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民歌,但仅停留在音乐体裁的了解上,关于民歌的风格没有深入的学习,尤其是由于地域差异,对于北方的孩子来讲,要想体会南方民歌的风格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演唱《杨柳青》这首民歌中,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用轻快和富于弹性的声音唱好衬词,艺术性地表演唱江苏民歌《杨柳青》;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这首江苏民歌。

难点:唱好衬词,体会江苏民歌的特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我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状态,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发挥音乐潜能,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几下几种教法:

1、视听结合法: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拓展延伸品味民歌的两个环节中,我分别播放了唯美动听的江苏民歌《太湖美》《茉莉花》的Flash动画和活泼风趣的。江苏民歌《杨柳青》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辅助手段,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声韵的表象,同时,增强直观性,比较全面清新的了解歌词内容。

2、对比感受法:对比感受法能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在体验方言的环节中,我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各种的衬词,在对比感受中了解衬词的作用。明晰这首《杨柳青》正因为有这些衬词,所以更显得活泼风趣。

3、体验性学习法:音乐教学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并保护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我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两个环节中,请学生充分聆听后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新发现。完整学唱后,创造性地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三、说学法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学法指导和渗透,创设音乐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用“听说唱言”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交流互动、升华情感,达到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具体学法如下:

1、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学生在聆听导入、体验方言和歌曲学唱艺术表演两个环节中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发现衬词的魅力,去体会它的趣味性,去寻找难唱乐句,达到高效地学唱。

2、交流互动、快乐习得:学生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通过交流互动总结出旋律的主音,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习得到江苏民歌的曲调特点。

3、创造表演、充分体验:启发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参与歌曲表演。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为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使学生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过程“聆听导入、体验方言”

开课,我先请学生听一首江苏民歌《太湖美》,在观看唯美动听的。Flash动画中,感受江苏民歌细腻柔美,摇曳多姿的特点。接下来导入到江苏民歌《杨柳青》的学唱中,初听歌曲后,让学生在谈自己感受的同时,了解这首《杨柳青》是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是江苏扬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让学生在清新活泼的教学课件中,直观而清晰的再现歌词内容。复听歌曲后,引导学生用强弱对比、快慢结合的方法分别读歌中的衬词,帮助学生去发现、体验、了解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在品读歌词中体验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家乡的热爱。

第二个过程“歌曲学唱、艺术表演”

接下来我在“歌曲学唱、艺术表演”的环节中,又设计了“视唱识谱、填唱歌词、艺术处理、创造表演”四个小环节。在“视唱曲谱”的环节中,学生在视唱旋律后,找一找曲调中有哪几个音组成,在主动探究中发现曲调规律是由do、re、mi、sol、la组成,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五声调式,明了江苏民歌大多数以五声调式的形式出现的。在“填唱歌词、艺术处理”的两个环节中,我采用由慢到快的速度填唱歌词,以降低学唱的难度,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启发与指导,更好的以学并教。在艺术处理时,指导学生用美丽的连音和精灵的短音来艺术性的演唱这首歌。在“创造表演”的环节中,我先启发学生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来表演歌曲的前两个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接下来,请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人声,肢体语言,模拟弹拨琴弦的声音和动作,来创编歌曲的三四乐句。并对最后一小节加入支声部来增添艺术效果。师生在相互碰撞中,激发了一个个创造的火花。学生伴随着身体的律动和支声部的演唱,充分体验江苏民歌《杨柳青》欢快活泼、热情风趣的特点。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听说唱言”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会用轻快活泼声音,艺术性地表演这首江苏民歌《杨柳青》。第三个教学过程“拓展延伸,品味民歌”。最后通过回顾学生知道的江苏民歌,欣赏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等环节进行拓展延伸。我先请学生回顾“你还知道哪些江苏民歌吗?”学生回忆起一年级时学过的《牧童》,还有少数学生较为熟悉的《茉莉花》。接着,我又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茉莉花》。这首歌不仅成为江苏的名片,也成为了中国的名片。江苏的省会南京就以《茉莉花》作为本市的市歌,并通过欣赏配有江苏南京著名景点的教学课件《茉莉花》,来激发对江苏民歌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民族音乐就像茉莉花一样,会越开越美。我相信通过歌曲《杨柳青》的学唱,学生们在充分体验品味江苏民歌风格特点的同时,会感受江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也会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杨柳青》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江苏民歌《杨柳青》,使学生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扬州民歌风格

2、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杨柳青》,并尝试用扬州方言来演唱

3、讲授扬州相关文化,使学生增加对民歌的认识,并喜爱民族文化。

4、通过学习歌曲《杨柳青》,感受江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创编歌词,由感受歌曲的立意转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民歌独有的地方风味;

难点:尝试用扬州方言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歌曲引入

1、初听歌曲

思考:歌曲与我们平时所学的有什么不一样,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方言、速度、情绪)

2、介绍江苏地域及方言特点:

“吴侬软语”

3、再听歌曲

思考:你能听懂歌曲中的哪些歌词

4、引出并学唱最后一句“杨柳叶子”

要求:“软”、各歌词之间的时值长短

5、揭题《杨柳青》,介绍曲牌形式

二、教学歌曲

1、听全曲

思考;歌词有什么特点(实词与衬词)

2、思考: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衬词?

(能使歌曲更加活泼轻快,更加能体现江苏民歌的特点,方言演唱的衬词让我们一听就知道这个是江苏民歌)。

(一)第一部分

1、听第一乐句

思考:歌曲中方言的唱腔咬字与我们平时的普通话歌曲有什么不一样?

2、学唱第一乐句

跟唱法,师生接龙

3、听第二乐句,找方言咬字

4、学唱第二乐句

5、完整演唱第一二乐句

在正确的“软语”基础上注意歌词特点

(二)第二部分

师:要想歌曲变的更加有江苏味,除了方言和我们动听的歌唱之外,还有最能体现苏州味的什么?(衬词)

1、听衬词部分

思考:歌曲的衬词部分又有什么特点

每句结尾的衬词都不一样

2、听师范唱歌谱

思考:歌谱中又有什么特点

每乐句结尾都是“111

3、师生接龙演唱歌谱

生唱“111“,师唱其他部分

4、完整演唱歌谱

在“111”处加拍手

5、教唱衬词

(三)完整学唱歌曲

1、完整听歌曲,轻轻跟唱

2、跟伴奏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要求:江苏味

3、情感处理

分析歌词:露水、柳叶。要求唱的时候声音位置及情感处理

4、出示双响筒

听第一段歌词,思考:如何用双响筒与拍手分别为歌曲伴奏?

5、完整出示两段歌谱

第一段演唱歌词,第二段用双响筒及拍手为歌曲配乐

(没有乐器的学生用口技模仿)

三、歌词创编

师引:江苏人民热爱自己的家乡,唱出了这么一首美妙动听的杨柳青,那你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地方方言也来歌颂一下自己的家乡

1、生试练,全体学唱

2、出示歌片,学生集体用方言朗诵

3、用石浦方言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四、小结

同学们唱得真好!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演唱《杨柳青》这首歌,还欣赏扬州这座城市的美景。愿我们的民族音乐像茉莉花一样越开越美,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间。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亲自去扬州走一走、看一看!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