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教案 >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最新9篇】正文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最新9篇】

时间:2023-12-20 00:55:17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是整理的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最新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1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8以为的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

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

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利用自然物,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2、大胆的用语言表述测量的结果,体验合作测量带来的愉悦。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掌握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测量活动

活动准备

不同长度的积木、吸管、书本、纸条等材料若干,记录表、白板笔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师:在《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中,泸定桥被敌军炸毁了,我军在作战路线中需要通过泸定桥去攻打敌军,所以红军叔叔们决定修复泸定桥。

提问:红军叔叔交给小小兵们一个任务,帮他们一起修桥梁。

二、“作战路线有多长?”幼儿尝试测量

(一)鼓励幼儿用自然物(如长度相同的纸条、布袋等)进行直线距离的测量。

1、请幼儿观察测量材料,尝试用一种测量材料;

2、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

3、鼓励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及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二)教师向幼儿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观看课件,了解测量的要领:顶端要对齐,末尾做标记,首尾要相接,结果要记录;

2、教师小结及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统计表的使用方法。

(三)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再次测量,讨论交流并小结

1、让幼儿明确测量的要求及规则;

2、幼儿尝试操作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讨论测量的结果;

4、教师做小结。

三、游戏“桥梁有多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积木、吸管、书本、纸条、绳子等自然测量物品,请幼儿分别分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记录;

2、幼儿自由分为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引导幼儿自己分工:一个幼儿负责测量,一个幼儿负责记录;规则:顶端要对齐,末尾做标记,首尾要相接,结果要记录);

3、交流讨论测量结果,引导幼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间的关系;

4、教师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四、结束部分

教师提出带领幼儿一起去户外帮红军叔叔测量铺桥工具,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总结

一、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反思

测量是幼儿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同时建议教师:“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大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更多的是利用自然物(如筷子、纸条、书本、吸管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同时结合班级学军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对“飞夺泸定桥”这一故事中桥的长度产生了兴趣,结合幼儿的这一兴趣点,于是我们设计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独立操作、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测量带来的乐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测量进行探究,逐步帮助幼儿学习利用自然物来进行测量,并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反思

此次目标设定为:1、初步学习利用自然物,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测量的结果,体验合作测量带来的愉悦。活动中教师收集了多种测量工具:不同长度的纸条、彩带、书本、吸管、筷子等物体分别对“作战路线”和桥梁进行个别测量、和同伴合作测量。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进行示范讲解幼儿进行实际操作以及师幼不断地验证总结。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测量结果,活动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整个活动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本次目标在教师的预设中逐步达成。

三、活动过程性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们进行了多次试教,每次试教后我们都一起探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第一次试教中我们发现测量方法介绍的视频讲解不够明确,导致幼儿在测量中不明白要如何进行标记;幼儿对记录表的使用也不够清楚,材料的准备不够充分。在第二次试教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改正,同时也发现了新问题:

教师在讲解测量时没有进行示范操作,导致幼儿在测量时不明确对桥面测量时要首尾相接的进行测量。同时教师没有讲解和同伴合作测量时记录表的使用,导致多数幼儿记录测量的结果有误。在一次一次的试教过程中我们进行讨论、改正,最终呈现了一个较完美的游戏活动设计。

本次我们活动设计有幼儿游戏、探索、体验、尝试、合作、自主的过程。整个活动流程合理安排,紧紧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创设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紧接着是幼儿探索,教师示范,幼儿合作游戏,在一次次的测量验证中找到了测量次数结果。

1、教师灵活掌握幼儿学习兴趣情况。以幼儿感兴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中桥的长度衔接到测量的关系中去。在此过程中幼儿们都积极的配合并且参与了测量游戏互动。紧接着教师出示彩带,让幼儿对红军叔叔的“作战路线”进行直线测量,教师观察,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幼儿分享完后教师出示测量方法的讲解视频,幼儿观看,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的方法。

2、教师创设情景,并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教师创设情节让幼儿给红军叔叔测量路线,幼儿自由选择路线,给作战路线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结果做记录。教师对幼儿的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大部分幼儿都能利用彩带测出路线长度。

3、幼儿分组合作游戏“桥梁有多长”,注重幼儿个别化教育以及社会性发展。在本次游戏环节中,教师增加测量的量具,有纸条、筷子、书本,幼儿和同伴商量合作一起对桥梁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幼儿们倾听表达能力较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较强。在第一次利用纸条进行直线测量时孩子们很快就测出“桥梁”的长度,并进行了记录;在“任务分配中”幼儿们相互商量分工,一个负责测量,一个负责记录,都能合作一起将桥面的长度测量出来,还能和老师、同伴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也验证了幼儿的测量结果,并进行了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

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让幼儿感知了测量的有趣。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很轻松愉悦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个游戏活动环节中幼儿们都很感兴趣。,求知欲也很强。

四、不足之处

本次活动虽然顺利完成,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教师没有在“桥”的左端起点做标记,让幼儿明白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测量。

2、在测量的过程中没有提醒幼儿注意测量的姿势,不要趴在地上,应注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改进措施及再教经验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活动过程中加以改正。在活动前充分准备,多和同伴一起探讨。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要认真学习《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的先进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明确各个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各个领域幼儿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明确科学领域的特点掌握科学活动的要领。有机地实施教育教学机智,不断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同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可带领幼儿一起去户外选择适合的物体进行测量,将幼儿学习到的测量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4

活动内容:

学习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习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

四、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测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即将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老师和本班四位参加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行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始讨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察都不准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老师看到同学们争论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察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改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考: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容易判断了。

结合具体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考回答。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交流总结:

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实验前的准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

学生阅读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进行回答。

学生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实验做好必要的准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

思考: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

(1)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根据公式v3=进行计算。

(3)因为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7

设计意图:

我园自然的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来时,花儿竞相开放,小树披上新装,孩子会在树桩上玩耍,一旁的粗细不同的树,更是孩子最亲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学时还是户外活动时,总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和几个好伙伴玩着,有时候孩子们对季节引起小树的变化都非常的感兴趣,当然也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树上的年轮,比较大树哪个更粗壮,结合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体验多样粗细测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能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从小树立爱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水彩笔、记录表若干,1-8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引出粗细测量的游戏:

1、教师提问:

(1)我们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树林漂亮吗?大树多不多?

(3)认识这些树吗?这些树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3、教师小结:春天的'小树林很美,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桩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4、引出“谁粗谁细”的游戏。

出示1-8的数字卡片,教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谁粗谁细”,在玩游戏前我们得先邀请树林里的一个好朋友,可以是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大树桩,请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拿着一张数字卡片,选择好了就将数字卡片贴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体验多种粗细测量方法,感受测量的乐趣

1、体验目测的方法判断树木的粗细,

(1)教师提问:a、它们一样粗吗?你怎么知道不一样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测)

c、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哪个树最粗?哪个树最细?

(2)讨论:用目测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吗?

(3)师幼小结:目测的方法非常不错,不过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

a、教师提问: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

b、请幼儿找一颗树探索粗细测量的方法,教师在一旁指导。

(2)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测量,初步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提问:他是怎么量的?手指两端伸到最长了吗?

d、引导幼儿将手指两端伸到最长再次测量,其他幼儿数测量结果。

e、讨论: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f、教师小结:两次测量时手的长度不同,测量次数不同。

g、教师尝试用手测量,幼儿数测量结果。

h、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i、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手的长度不一样,测量的次数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体验用双手环抱的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还有什么的好方法能准确比较路段的长短呢?(双手环抱)

b、引导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尝试用双手环抱测量,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d、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e、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胳膊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三、结束部分

树立从小爱护树木的意识。

(1)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树朋友,

(2)组织幼儿互相讨论。

(3)教师小结: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树木要靠大家来完成,我们可以种植小树苗,给树苗浇水、施肥、捉害虫、修剪叶子,不乱折树枝,不爬树等方式保护树木,为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国家就将每年的3月12日做为中国植树。

延伸环节:

幼儿和树桩继续玩“谁粗谁细”的游戏,进一步学习运用工具量直径比较物体粗细的方法。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及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93页—9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体会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有时我们要计算它们的面积,体积等,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些数据,运用到关于测量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图形与测量”。(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1)我们学校的综合楼准备粉刷和装修,工人叔叔正准备做一些数据的测量,我们也参与到他们中间去,好吗?

(2)大家先想一想,测量哪些地方,会用到什么单位?

问: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什么是体积?

2.测量单位及进率

(1)我们知道测量除了数据之外还需要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度、面积和体积各自的单位,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进率。

(2)说一说

请大家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3.前面我们已经分类复习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来。

4.汇报交流。交流时要说出每类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哪部分内容?有什么好办法避免出错?

课前收集,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填空题。

1.有一个长方体,正好可以切成大小相同的4个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厘米,原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分形的长是6.28厘米,宽是3.14厘米,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是( )厘米。

3.18个相同的铁圆锥,可以熔铸成( )个和它们等底等高的圆柱体。

4.一个圆环的外直径是16厘米,内直径是10厘米,圆环的面积是( )。

5.将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 )。

6.棱长是3米的正方体木箱放在地上,占地面积( ),占空间( )。

7.一个圆柱形水桶,里面盛50升的水正好盛满,把一个正方形铁块放入桶中,就要流出30升的水,这个正方形铁块的体积是( )。

8.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个正方形,这个圆柱高是底面直径的( )倍。

9.用一根36厘米长的铁丝焊成一个最大的正方体模型,它的表面积是( )。

10.一个长20厘米、宽18厘米、高18厘米的长方体木盒(从里面量),可存放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积木( )个。

11.如右图,一张直角三角形硬纸板,两条直角边AB与BC的比是1:2,AB长6厘米。如果以AB边为轴旋转一周,那么,所形成的圆锥体积是( )立方厘米。

(二)判断题。

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2.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圆锥都可以用公式V=sh求体积。( )

3.容积是100升的油箱体积就等于100立方分米。 ( )

4.一个圆柱削去6立方分米,正好削成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9立方分米。 ( )

(三)选择题。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

A、2 B、4 C、8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柱体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正方体的棱长4厘米,圆柱体的底面积是( )平方厘米。

A、4 B、12.56 C、16

3.压路机滚筒在地上滚动一周所压的路面积正好是压路机滚筒的( )。

A、底面积 B、侧面积 C、表面积

4.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周长为2512分米的正方形,那么求这个圆柱底面积的正确列式是( )

A、(2512÷3.14÷2) ×3.14

B、(2512÷3.14) ×3.14

C、(2512÷4÷3.14÷2) ×3.14

5.小明家6月份的用水量是12( )。

A、立方米 B、立方分米 C立方厘米 D 升

6.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一个( )

A、三角形 B、长方形 C、扇形 D、圆形

7.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是( )。

A、1:2∏ B、1:∏ C、2:∏

8.将右图中的硬纸片沿虚线折起来,便可成为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3号面的对面是( )号面。

教学反思

复习在活动中进行:在复习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和多边形面积间的关系时,通过摸、描、涂、量、折、剪、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中深刻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意义,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的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演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把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突出图表和板书结构图在知识整理中的作用,运用图表来对比分析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从这些图表中理解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9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活动准备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活动总结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