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正文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

时间:2024-02-12 03:18:05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编辑帮大家找到的小学数学优秀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 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3. 通过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 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 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索“0”的乘法

1. 让学生口算“0×5=?”,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2. 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引导他们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的结论。

二、探索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 解决“130×5=?”这个问题。

(1)让学生自行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自己的'算法,并注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重让学生理解算理,并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书写方法。对于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的方法,教师应该进行指导。

2. 解决“402×3=?”这个问题。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1和3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练习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反馈和交流。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加减法运算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3、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1、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3、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用具。

2、学生准备笔、纸、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教学用具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估算这些物品的数量。

二、新课讲解

1、加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黑板向学生展示加法的符号“+”,并解释加法的概念。然后,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加法的计算方法,例如:2+3=5。

2、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黑板向学生展示减法的符号“—”,并解释减法的概念。然后,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减法的计算方法,例如:5—3=2。

3、加减法的口算技巧

教师通过黑板向学生展示一些加减法的口算技巧,例如:同进同出、进位借位等。

4、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演示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他又买了3个苹果,他现在有几个苹果?

三、练习

教师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多进行加减法的练习,以提高口算能力。

五、作业布置

教师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加减法的口算技巧,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是,本节课的时间比较紧张,需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8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

(2)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完成第9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完成练习。

(2)同桌相互交流,说说题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学生完成第10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画面,确定要先解决什么问题。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完题后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成功。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3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3。

2.使学生知道3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3以内数的大小,掌握3的组成。

3.结合插图使学生知道尊敬工人。

教具、学具准备:

3的主题画挂图、绒板、计数器、小棒、点子图、方木块、1和2的数字卡片,2和3的组成。学生准备3根小棒,1、2、3的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1和2的数字卡片。提问:

"这是几?"

"2和1比,准大?2大于几?"

2.教师出示用点子图表示的数的组成卡片。

提问:"1和1组成几?"让学生举点子图。

二、新课

1、数数量是3的物体。

(1)出示主题画挂图或让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工人生产电视机的一面。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提问:

"图上的工人阿姨在做什么?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图上有几位工人阿姨在生产电视机?"

"图上还有什么东西的数量也是3?"

(2)学生操作。

提问;"拿出3根小棒,举起来给我看一看。"学生拿出以后,教师给予肯定,让学生把小棒放在桌子上。

教师出示绒板,上面贴好一个三角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三角形。提问:

"谁能用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摆。

"数一数,你摆的三角形用了几根小棒?"

教师:刚才我们认真观察了主题图画,数出画上有3位工人阿姨,有3台电视机;又用3根小棒摆了一个三角形,这些人和东西的数量都可以用3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板书"3"。

2、认数字3。

教师手指黑板上的3字,提问:

"谁认识这是几?"

"我们一起来看看3的字形像什么?"老师指出3的字形像耳朵。

领读两遍3字。

3、教学3以内数的数序。

①出示计数器。教师边说边在计数器上拨珠,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提问:

"先拨两个珠子,再拨一个珠子,一共拨了几个珠子?"

"2个珠子添上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3个珠子去掉 1个珠子是几个珠子?"

②学生操作。先摆2根小棒,再添1根小棒,一共摆了几根小棒?请一名学生回答:"2根小棒添上几根小棒是3根小棒?"

③出示绒板。教师在绒板上贴点子图,先贴1个点子,提问:

"这是几个点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在1个点子的图的下面写1。

再分别贴出2个点子和3个点子的。图,并在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2和3。

教师:现在这3个数排好队了,请一个小朋友按顺序把这3个数读一读。再提问:

"按照数的数序, 2的后面一个数是几? 2添上几是3?"

"3的前面一个数是几? 3去掉几个是2?"

4、比较2和3的大小。

①出示方木块。左边摆3块,右边摆2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有几块?"板书:"3 2"

"3和2比,谁大?"

教师:3和2比,3大。也就是3比2大,那么我们可以在3和2中间写一个大于号,开口朝着3,边说边写出"3>2"。提问:

"这个式子表示3大于几?"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式子就读作3大于2。带领学生读两遍。

②出示方木块。左边摆2块,右边摆3块。提问:

"左边有几块方木块?右边呢?"板书:"2 3"。

"2和3比,是2比3大还是2比3小?"

教师:2比3小,那么我们在2和3的中间也可以写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叫做小于号,尖的一边对着较小的数2,边说边在2和3的中间写一个"<"。指"2<3",这个式子表示2比3小,读作"2小于3"。领读两遍。

5、3的组成。

让学生摆出3根小棒。提问:

"你能把这3根小棒分成两堆吗?"学生动手分,教师注意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同时说明每个人分的不一样没有关系。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当学生回答左边摆2根右边摆1根时,教师板书"2 1";当学生回答左边摆1根右边摆2根时,教师板书"1 2"。

教师:刚才大家分小棒分得很好。从分小棒可以看出,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也就是2和1组成3,1和2也可以组成3,同时把前面板书写成和。

领读,3可以分成2和1,2和1组成3。

领读,3可以分成1和2,1和2组成3。

6、写数字3。

教师边说边在四字格中示范"3"的写法。3要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里,要一笔写成,3是由两个半圆组成的,上半圆稍小些,下半圆稍大些,口向左开。

带领学生照着黑板上的"3"字书空两遍。

让学生在桌于上用手指空写3,把笔顺练熟。

让学生在教科书的写数字练习格里练习写3。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1、2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着猫图,然后问学生:图里画了几只小猫?学生回答以后,再让学生在图下面的括号里写1。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想每个括号里应该填几,再集体订正。第2题的教学方法可以参考第及题的做法。

2.指导学生做练习二的第3题。

先按虚线描1、2、3,再独立写。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程的数学教育,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只有少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想想你学过哪些数?关于这些数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①我知道7大于5,2小于6。

②我知道4的后面是5,前面是3。

③9在10的前面,10比9多1。

④10是最小的两位数,9是的一位数。

⑤我还知道2,4,6,8,10是双数。

……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数?

生:钟面、日历、手表上的数……

师:(投影显示一包原装的铅笔)你能猜出这包是几根吗?(猜猜看)

让学生打开自己与屏幕上一样的一包,数数有几根。让学生拿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

师:你知道这10个1根是几个十根吗?(1个十)

师生一起在1捆(10根)后面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数。11,12,…,20,再把10个单根的扎成一捆。从1数到20,从7数到18。

(二)动手操作

1. 假如你是小售货员,老师要买10枝铅笔,你怎样拿给老师呢?怎样拿得快呢?

2. 小组讨论怎样摆小棒就能让老师和同学们不用去数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试着摆一摆)

3.小组汇报:把每组摆的结果投影展示。

4.比较得出:先摆一捆,再摆一根,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

5.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学生看清数位。

师:你知道11中的两个1各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1”表示的是一捆(1个十),右边的“1”表示1根(1个一)。

师小结:1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并在计数器下面写出11。

6.刚才我们拨出了“11”,你还会拨哪些数?再把它写出来。(两人一组,边拨,边读,边写。)

小组汇报。

生:①我会摆13,15,18,20,…

②我知道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

③我会写11~20了,20就是先写上2,然后在2的右边写“0”。

⒎师: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拿出20根小棒呢?

(拿2捆)

你知道这是多少吗?这是2个10根。

⒏练习(投影出示)。

(1)看图读数,写数。

(2)读一读(卡片投影)1114171820

9.观图谈联想(教学例3)。

(1)电脑出示直尺图(0用卡片变大)。

师:你在这把直尺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商量,仔细观察。)

(2)全班汇报。

生1:我看到0最小,20。

生2:我知道13前面是12,后面是14。

生3:16比15大比17小,在中间。

生4:有单数,有双数,还有整十数。

生5:我想从20再往后数就是21了。

生6:我发现越往后数越大。

生7:我看到“0”是开头的,“0”叫起点。

(三)形式多样,深化知识

1. 连一连。

教师出示一张点子图(投影显示)说明要求:按从小到大连起来,组成一幅图。(小组内进行。)

2. 游戏――运动员集合站队。

选8个同学戴上号码头饰:9号、10号、11号、13号、16号、15号、14号、12号。

师:你们8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希望你们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

(1)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号码顺序排好队,并报出自己的号码。

(2)宣布队员参赛项目。(如点到自己的号码向前一步站好,然后再归队。)

①号码比14小的运动员参加50米赛跑。

②号码比10大比16小的运动员参加跳绳比赛。

③号码和最小的参加跳远比赛。

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1. 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 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美育、体育、品德教育。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捆小棒》这节课是认识20以内数的一个崭新的开始,而认识11至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所以说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这节课我先通过学生数小棒,然后动手摆、捆小棒、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至20各数的表象,同时还应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同桌互助进行),想一想中进一步理解数位,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教材中呈现的计数器是学生第一次认识,特别是十位上每个珠子所代表的含义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我在学生建立10根一捆的概念后,仍安排学生再摆一摆小棒,即按一捆与几根的形式摆,在学生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先介绍计数器的个位珠子,然后介绍十位上的`珠子,并与摆小棒的图像对应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1捆的1放在十位上,1根的1放在个位上,所以十位上与个位上同样放1个珠子其意义是不同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摆小棒的图像,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加深了印象。本课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合,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由哪些数组合成的,我就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变换小棒数量,理解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由于内容比较多,调动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之后还需要用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所以我就把这节课单独抽出来上,学生基本上掌握的比较好。在学习方式上,由扶* *到引到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本节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积极思考的状态和成果,令人欣慰。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想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沟通合作。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4~日题。

教学要求:

1. 让学生深入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求解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比例尺求解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提问:什么是比例尺?

2. 出示一些数据比例尺,让学生说出比例尺前项和后项的倍数关系,并解释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3. 说明:利用比例尺可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将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5。

出示例5并读题。提问:这道题里已知了哪些信息,需要求解哪些信息?按照比例尺的含义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讨论并展示不同的解题方法。指名学生进行口头解题,老师进行板书记录。解题时要注意统一未知数x的单位与图上距离的单位,暂定为厘米单位,完成后再转换为米数。提问:不同的解题方法是怎样的?指出:已知图上距离,可以根据实际距离与图上距离的倍数关系求解,也可以列出比例尺并用比例求解。

2. 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答。集体进行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 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并读题。提问:这道题里已知了哪些信息,需要求解哪些信息?能否自己解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解题。指名学生口头解题,老师进行板书记录。对于用比例解题的学生,指名询问如何列出比例并确定未知数x的问题。指出:已知实际距离,可以将其缩小相应倍数求得图上距离,也可以列出比例尺并用比例求解。

4. 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答。集体进行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 完成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该题,随后询问学生口头答案,老师亦在黑板上作笔记。

2. 完成练习七第5题 学生需在练习本上完成该题。

3. 课堂小结 今天的课程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或技能?

4. 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6、8题; 家庭作业:练习七第7题。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