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小学教学教案最新6篇正文

小学教学教案最新6篇

时间:2024-02-12 03:18:06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该页是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小学教学教案最新6篇。

小学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构思巧妙,生动幽默的特色。

2、理解文章中心,表达作者对海姆佗市市长及其同僚以及对德国人民真诚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构思巧妙,生动幽默。

2、讲演用语讲究礼貌。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述德国民间故事:早年,海姆佗一度鼠害猖獗,居民深受其苦。一日,忽有一个身着花衣的流浪汉来到这里,声称他有一支魔笛,可除祸患。当地贵族应许事成之后,重金酬谢。果然,花衣吹笛人奏响魔笛,将众鼠引入河中,尽数淹死。但此时贵族却拒不履行诺言,花衣吹笛人一怒之下,再次吹响魔笛,该城130名儿童闻声自动跟他出走。

这篇演讲词就是以作者和民间故事中花衣吹笛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情的。

作者简介:公刘,原名刘仁勇,刘耿直。江西南昌人,当代诗人。著有诗集《边地短歌》《神圣的岗位》《在北方》《公刘诗选》及叙事长诗《望夫云》《尹灵芝》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明确:这篇讲演除称呼外,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中国作家代表团由于景慕海姆佗市而提前到达。

第二部分(第2—3段),先略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然后着重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表达出答词的主要意思。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这篇讲演是贺词,也是答词。

三、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

明确:开头独句成段。“景慕……大名”、“早就……熟悉”,表示心向往之,由来已久;“提前……到达”,心情迫切,溢于言表。“德国民间故事”,为下文埋下伏笔。“大名”“贵市”等都是恰当的礼貌用语。

四、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2、3段。

思考:第2段介绍了海姆佗市的哪些情况?第3段是如何展开作者和花衣吹笛人的对话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2段,写初到海姆佗市的情况。这一段共两句话。第一句突出“欣赏过几乎任何商店橱窗全都陈列着的大大小小的老鼠”,因为这与“民间故事”有关。第二句,由“发现”民间故事里的主人公“花衣吹笛人”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段的内容。

第3段,介绍和花衣吹笛人攀谈的内容。首先用设问句承上启下,并幽默地说和花衣吹笛人的谈话可以公开。接着活灵活现地写了和花衣吹笛人见面的情况,似乎确有其事。然后,着重表述了“我”对花衣吹笛讲的'两段话。第一段“求告”的话,指出了联邦德国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批评不少德国青年“只顾个人轻松快活”,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导致“儿童越来越少了,人口结构也出现了老化的趋势”;第二段“解释”的话,赞扬市长和他的同僚“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表示了亲切友好的态度。最后,“行行好吧,先生!”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便直奔这座大厅”,与第二段开头“在进入这座市政大厅之前”遥相呼应。

五、学习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四段。

明确:这里也是独句成段。“上面这一席话”,回应了前文。前一个分句表明是贺词,后一个分句表明是答词。这样的结尾干脆利索,而又值得人反复咀嚼。

六、小结

这篇讲演开头用语简明,引人入胜;中间部分内容丰富,幽默生动;结尾简洁有力,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分数的实际意义;

2、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进行简单的分数相加、相减。

教学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大家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把它平均分成8份,想一想:每一份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只几?

2、再把它的3份涂上红色,再想一想:涂红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3、再把它的2份涂上绿色,也请大家想一想:涂绿色的部分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二、学习新知

1、根据刚才前后两次所涂的颜色,你能想到怎样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在班级里组织交流。

2、学生可能会提到: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也有可能会提出: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两个数学问题。师作巡视。

4、组织交流:要求两次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要求红色部分比绿色部分多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又应该怎样列算式?如何算?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相应板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1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一,第二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五分之二。两次大约喝了这杯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小红用一张纸的八分之五做红花,小明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的八分之二做小旗。

(1)两人一共用去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小明比小红少用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3.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一块地的五分之三种西红柿,五分之一种茄子,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同学提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或茄子比西红柿少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学生先自己解答提出的问题,再组织交流。

4.学习思考题。先请学生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小学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动手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利用漂浮物、改变重量、水中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方法:归纳法、演示法、讨论法、观察法、探究实验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自制简易“潜水艇”、

(2)学生准备::水槽、烧杯、橡皮泥、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表演,想不想看?

师作演示,同学们说现象。

同样一个鸡蛋,为什么一个放到水里会沉,而另一个会浮?想不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办法使沉在水里的鸡蛋浮起来呢?一般的魔术表演它不是使用障眼法就是暗藏玄机,而这个魔术它却蕴含着一些科学小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些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板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探究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探究生鸡蛋(土豆)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疑问:请大家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让生鸡蛋浮起来的?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方案一:回答不出来

(1)、介绍死海:

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2)、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3)、分组实验,师巡查。3’—5’

(4)、交流小结方案二:想到了用盐

(1)、水里加盐真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实验是证明我们想法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验证一下。

(2)、分组实验3’—5’

(3)、汇报交流:

师:板书:(水中加盐)。生鸡蛋确实浮起来了,看来水中加盐的威力还真不小,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放了多少勺盐后鸡蛋才浮起来的?

生:……

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往更多的水中加足够多的盐,那结果会怎样呢?老师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看一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启发。(死海图片、简介)

3、小结:水里加盐的作用可真大,不仅可以使鸡蛋浮起来,就连不会游泳的人都可以躺在水面上看书呢,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呢。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上网去了解更多关于死海的知识。你知道吗,在我们家乡山西运城有个盐湖,被称为:中国的死海。如果有机会话可以亲自去体验下漂浮水面的感觉。

师:水中加盐后的作用是不小,但它能使所有物体都浮起来吗?

(二)探究让橡胶泥“浮”起来的方法

1、情境提问:老师这有一块橡皮泥,现在我将它放进水槽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2、导情追问:有什么办法使它浮起来吗?谈谈你的想法。

生:……

3、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办法是否都行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老师这儿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常用的材料,一会就请大家根据你们的想法和现有的材料进行实验,我们看看哪组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起来。(请各组派代表领所需的材料)

在动手实践之前,先来看一下友情提示,指名读。

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以上几点,文明探究用现有的材料想出更多的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现在就开始吧。

4、学生实践探究,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

5、引导学生交流、展示探究的结果。

孩子们,刚才老师发现每个小组的研究的特别投入,现在请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方法

(1)作成小船的汇报。

A、追问:

师:刚才大家想出了各种方法,哪些是类似的??

生:做成不同的形状,这些都是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师:为什么改变物体的形状后就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呢

生:在改变形状后,物体的体积增大了。

师: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增大体积可以使得原来沉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

(2)用了泡漠板也使橡皮泥浮起来

B、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为什么想到用它呢。

生:它们都很轻。

师:我们把泡沫板、木板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它们都是浮着的,我们称这些物体为漂浮物,那刚才这个方法我们就可以归结为:板书(借助漂浮物)。小结:看来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都可以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

6、现在我们就再来改变一下橡皮泥的形状,使它在浮于水面的`同时,让它载重,看哪个小组的载重量最大。

学生制作、展示

(三)、研究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改变重量

1、谈话:刚才大家研究得很认真,想了很多好办法,大家真能干。不仅可以使橡皮泥浮起来,还可以让它载重。可是像我们这艘小船沉下去就变成一场灾难了,大家想一下,有没有可以在水中自由沉浮的船呢?

请大家看图:(指图)图上的这个物体本领可大啦!它在水里想浮就浮,想沉就沉,你知道它叫什么吗?

2、为了更好地研究潜水艇是怎样自由改变沉浮的,(出示潜水艇模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简易的潜水艇模型,接下来就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可要仔细观察潜水艇是怎样改变沉浮的?

3、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4、它是如何实现自由沉浮的呢?谁来说说

5、教师总结;通过玩潜水艇我们知道它是运用了(生:改变重量)什么的方法来改变沉浮的。(师板书)改变自身重量

三、应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几种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一起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物体沉浮性质的应用也很广泛,你能说一说吗?

四、课外延伸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好玩的潜水艇,它可以自由沉浮,师演示、同学操作。如果感兴趣的话大家课后亲自做一个。

2、同学们真了不起!渔民伯伯听说大家帮老师解决了不少难题,也想让你们帮帮他:他们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这样就可以捕到很多鱼了。你们能用什么办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研究。

小学教育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上级关于加强小学生国防教育的指示精神,提高国防教育质量。

2、通过国防常识、国防地理、国防科技等各方面教学使学生掌握部分浅易的国防常识、国防科技等知识,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学会从小热爱祖国,立志献身国防。

学习过程:

一、国防立法,兵强国安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母亲。母亲的安危,同每一个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应该热爱祖国,热爱母亲,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做出贡献。为了确保祖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许多国防法规,他们是我国国防事业不断发展,兵强国安的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保卫祖国,抵制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国家加强武装力量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增强国防力量。”

二、兵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法则规定:“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根据军队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性公民服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

此外,国家还有一些其他法规,如《征兵工作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惩治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总而言之,各种国防法规的建立,是兵强国安的保证。

三、部队里的千里眼——军事卫星

在军事上,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知道对方首先要看清对方。观察仪器主要包括四大类:

(一)、光学观察镜

(二)、红外线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

(三)、雷达和声纳

(四)、侦察机和军事卫星

其中要数军事卫星飞得最高,看得最远,情报最全面。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58年到现在,世界各国共发射军用卫星2千多颗,约占世界各国航天器发射数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五十年代末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试验人造地球卫星用于军事的问题。到六十年代中期,各种军用卫星已经相继投入使用。七十年代之后,军用卫星得到很大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现代作战指挥系统的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约有70%的长途军事通信是经卫星传送的。 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造卫星的数目将日趋增加,更多地服务于战争的需要。

四、课堂活动

(1)欣赏各种卫星的图片。

(2)到部队去看各种观察仪器。

(3)用小望远镜来观察远处的景物。

五、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习到了间谍的工作其实是相当危险和重要的,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获取情报,不管是战争还是经济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作为21世纪的新人,更应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反间谍能力,千万不要轻信他人。做国家安全的小卫士!

小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2、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境,描述物体的左右关系。

3、结合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体会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能初步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

学具准备:

文具盒、尺子、卷笔刀、橡皮、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左右

二、联系自身,体验左右

1、说说你的两只小手平时都能做些什么呢?

2、、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

找出自己身体中一左一右的好朋友,摸一摸,指一指。

3、动作游戏,我说你做

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活动由易到难,先做方向一致的,再做方向不一致的。

三、应用提升,解决问题

1、摆一摆,说一说

(课本66页问题二)

听老师口令摆文具。

组织学生按照左右的位置关系,摆一摆熟悉的文具,在操作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并根据摆出的文具回答问题。

2、做一做,玩一玩

(课本66页问题三)

小猫去小兔家做客,怎么走?

用我们刚刚学习的“左右”知识和前面学过的“上下”知识来描述小猫的行走路线。看看有几种走法?要选择最近的。

3、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老师和学生面对面

(2)同桌面对面

(3)爬楼梯

(课本67页第6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判断,然后请学生表演,帮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4、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67页第3题)

同桌交流,全班反馈,进一步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5、画一画,说一说

(课本67页第4题)

学生独立思考,画图试一试(用简单的符号表示就行),全班交流。

6、机动

四、全课小结

小学教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23页例题及做一做,27页练习三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加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磁力板 、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数到1。

2.出示数字,读数。

3.按顺序填数:

( ) 3 ( ) 5。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加法的含义

(1)过电脑反复演示,让学生感知到: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

(2)学生之间交流感受与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说明:1名同学与2名同学走到一起,把1只红纸鹤和2只蓝纸鹤放到一块儿就是合起来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2.学习加法算式

(1)由人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数字1和2。

(2)教师说明:把1和2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教师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并在等号后面写上3。

(4)教师进一步说明:把1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

(5)读加法算式。

教师范读,同桌互读,学生自己读。

3.发散联想

(1)教师引导、启发,使学生说出生活中其它能用1+2=3来表示的加法事例。

(2)(再指纸鹤图)问:这幅图还以用怎样的加法算式表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

①有2只蓝纸鹤,有1只红纸鹤,合起来是3只纸鹤,2+1=3。

②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合起来是3个小朋友,2+1=3。

③有2个男同学,1个女同学,一共有3个同学,2+1=3。

④有1个女同学,2个男同学 ,一共有3个同学,1+2=3。

……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含义。

(1)做一做的左图

①教师示范,边操作边说明含义。

②学生操作,表述含义。

(2)做一做的右图

学生独立看图操作,表述含义。

(3)独立操作,边摆边说

①教师说明要求: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②学生操作。

③汇报交流

4+1、1+4、3+2、2+3、1+3、3+1......

2.看图,体验加法含义。

打开教科书23页,认真观察气球图,启发学生说明图意,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3.看算式摆一摆。

投影出示练习三的第2题,学生边摆边口述。进一步加强对加法含义的理解。

4.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四、全课小结(略)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