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纪实与评析优秀8篇正文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纪实与评析优秀8篇

时间:2024-06-04 01:48:57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以下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纪实与评析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 篇1

(片断一)

师:这样不可开交的后果会怎么样?

生:谁了活不了。

生:船会沉没。

师:可是读了课文我们却发现结果不是不可开交,而是――

生:大家得救了。

众生:井然有序!

师:是谁让这一切改变了?他是谁?

生齐:哈尔威船长。

师:是的,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课文的作者雨果在课文最后用一个句子评价哈尔威船长,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请你大声地读出来。

师:(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师:相信通过学习,这个句子我们会朗读得更好。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是什么地方不能和他相提并论呢?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想想,课文中的哪几个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读课文找有关内容)

[这是第一次点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个句子。丝毫没有犹豫,老师和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个对于全文至关重要的句子上,集中在了“相提并论”上,这是一个焦点,找到了这个焦点,接下去的学习就由此辐射开去。]

(片断二)

师:让我们先看第一个画面:

(课件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生:(读句子)

师:读完了,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哈尔威船长在这种可怕的情况下,仍然是镇定自若。

生: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

生:哈尔威船长只想到把60人救出去,没有想到自己。

师:是的,船上可不是60人大家注意这一段,(课件出示第3段:“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请同学读读这一段。

生:(一生朗读这一段)

师:作者把这些数据详实地呈现给我们,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时的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精神?

生:只想到别人的精神。

生:舍己救人。

师:是的,他唯独把自己忘了。(课件出示第6段:船上一共61人,他唯独把自己忘了。)他忘了什么?

生:忘了救自己。

师:他没忘的是什么?

生:船上人员的安全。

生:其他的人。

师:孩子们,让我们大声地来读一读船长的话。

生:(齐读船长大声吼的句子)

师:同学们,当时的船上一片混乱,我们这样读能让船员听到吗?

生:不行,还要响一点。

师:请你大声吼出来!

生:(再一次大声读)

师:所以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课件出示)

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是什么?

生:他的临危不乱。

生:他的舍己救人。

师:这一次,你想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一句话?

生:敬佩的。

生:我想更激情地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读这句话。

生:(充满敬佩地朗读)

[第二次点击这个句子是在深入研究第一个感人画面后,对于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的“大声吼”、舍己救人的“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学生有了深切的体会,心中充满了对哈尔威的敬佩。此时,再次出现这个句子,学生对于“相提并论”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对英雄的感悟融入到朗读之中。]

(片断三)

师:让我们再来看第2个感人的画面。这是一段很重要的对话,这段对话里有几个角色?

生:3个。

师:那就请最近的3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练练,让我们重现当时的情景。

生:(组成3人小组并练习)

师:哪一组来试试。

生:(一组练读)

师:刚才这两组读得怎么样?

生:船长还不够有力。

生:洛克机械师读得太慢了。

生:有点没什么力气。

师:同学们想想,当时是什么情况?

生:乱得不可开交。

生:人们忙着逃命,什么也顾不上了。

师:是的。当时的这段对话虽然简短,但却是有力的!船长的声音是威严的,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声。我们来听一段模拟的录音,好吗?

生:好的。

师:(播放对话录音)现在我们知道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对话了吧!请小组里再练练。

生:(小组再次练习)

师:哪一组来试试?

生:(一组朗读)

师:船长,你问“机器怎样”是怎样的心情?

生(船长):我心里很急。

师:那你再读读。

生(船长):(再读一次)

师:对了,这次是真急了。

师:洛克机械师,机器停了,你急吗?

生(洛克):也很急。

师:那你再读,比刚才好多了。所有读洛克机械师的同学,你们再试试。

生(洛克们):(再读一次)

师:这一组读得很不错,我再请一组。

生:(另一组练习读)

师:“够了”,真的够了吗?

生:是来不及的,一分钟要上3个人呢。

生:够了,也许船长想通过自己的好的指挥就能行的。

师:船长的语气坚定,他传递给所有人的是一种力量,船长,你再试试!读得坚定一些。

生(船长):(再读一次)

师:很有进步,所有读船长的同学请你喊出来,压倒一切嘈杂。

生(船长们):(齐读船长的话)

师:让何老师和大家分角色读读,我先读船长,等会儿换过来。

(师生分角色投入地朗读)

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

生:只想着别人的。

生:镇定自若的,临危不乱的。

生:舍己救人的船长。

生:伟大的船长。

生:他是个伟大的英雄。

师:所以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课件出示)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能和他相提并论的是――

生:他的临危不惧。

生:他的坚守岗位。

生:他的舍己救人。

生:他的伟大。

师:现在你读这一句话,你是又怀着怎样的感情读的?

生:无比的敬佩。

生:我还有点惋惜。

师:让我们再来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生:(充满激情地再次朗读)

[这一次,哈尔威和船员的对话让我们震动了。老师和学生一起练习对话,一次次地练习,一次次地指导,不仅是对朗读的提升,也是对当时危急情况的体验,更是对哈尔威的英雄精神的感悟。此时点击“相提并论”,是想再次激起对英雄的敬佩,而对英雄的理解是建立在触摸英雄的一言一行上的。]

(片断四)

师:(课件出示课文倒数第二段的文字、配乐和画面)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生:(沉浸在这个画面、音乐和文字里)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生:(动情地朗读)

师:这就是“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哈尔威船长,让我们记住这个英雄。

[当凄美的音乐响起,所有的学生都沉浸在英雄的壮举中,空气似乎凝固。最后这一次点击已经无需再说什么,所有的学生都深深地震憾了,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哈尔威船长的的临危不惧、坚守岗位、舍己救人是英伦海峡上,任何一个海员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英雄的精神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久久徘徊。]

【观点】

英雄确实离我们有点远,尤其对于孩子们的生活。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高高屹立,似乎高不可攀,所有对英雄的感动、震憾、敬仰,都浓缩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里:“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也是雨果对哈尔威的最高评价。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内在,感悟英雄?

清代理论家叶燮说“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只有去观察、触摸英雄的一言一行,体验当时的一举一动,才能有“会于心”。所以,教学中,随着我们将描述英雄的画面一幅幅地展开,字里行间都向孩子们展现人物的内心,当孩子们捕捉到了,情感也一步步贴近英雄。

反复点击,感悟英雄。 “诺曼底”号遇到的灾难是可怕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然而老师却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井然有序,60人全部获救!反差一下子出现,悬念一下子产生。兴趣是智力发展之母,悬念是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孩子们急着要看看哈尔威是怎么改变这一切的,这使接下去的学习成为学生本身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自然而然地,教师引领孩子们将目光聚焦在“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这个重点句子上,随之,孩子们就找到了令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一幅幅画面展开了,孩子也随着哈尔威一起“大声吼”、用“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声”,和哈尔威一起决定“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和哈尔威一样“唯独把自己忘了”。每一幅画面学习结束,老师都和孩子们一起点击“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披文以入情”,每一次点击,孩子们对于“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都有了更深的新的体会,从感动到震憾再到敬仰,通过对三个画面的品读、思考、讨论,通过反复地点击重点句子,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一个临危不惧、坚守岗位、舍己救人的英雄。画面学习的结束再次学习重点句子,是将孩子们直观的感受提升,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重点句子的学习,是强化孩子们对英雄的理解、感悟,乃至将人物的形象定格在脑海里。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邮船在夜晚航行时被撞开一个大窟窿,情况万分危急。船上会发生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

二、整体感知

1、看诵读动画,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交流。

⑴ 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⑵ 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⑶ 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三、深入学习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⑴ 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⑵ 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⑶ 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看图,理解“这尊黑色的雕像”:

⑴ “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

⑵ 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⑶ 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⑷ 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2、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是法国雨果写的

生:船长。

师:故事发生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 “诺曼底”号轮船,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自读课文。

师板书:呼号嘈杂肇祸

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号的读音。

师:知道肇祸的意思吗?

生:出了事故,找个近义词就是,

师:就是祸,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方法。注意他的偏旁是,每个词语读一遍。

生读。

师:哪位同学能够用简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生说大意。

师:可以再简炼一些吗?讲得比较具体,从他的发言可以看出这件事情就是按照事情

生:发展顺序写的。

师:先写了——

生:遇险,

师:接着

生:遇到救援队,

师:像他一样在工作中牺牲可以称为——

生:以身殉职。

师:大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想读了课文有一个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

生:船长。

师:课文是怎样展示人物的形象,船长是如何留给大家深刻印象的,如何指挥救援队,下面就请大家读读课文,找出关键句子。

生读。

师:一开始船长是怎么指挥救援工作的。

生读救援相关句子。

师:他找了船长这番话你们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

生:因为船上的船员奔跑着哭泣着,船上很乱,如果船长不大声吼叫就听不到

师:你真会读书,安尔威船长不得不吼叫,因为现场真是太乱了,诺曼底到了一场灾难,课文第几段写了这场灾难。

生:第二自然段。

师:那好,就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哪里描写出灾难的可怕。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二自然段第二句)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剖吗?一下把诺曼底号撞了一个大口子。

生:(奔跑着……)

师: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为什么不是流呀

生:因为是全速前进,如果是流的说明水流不急,用涌就体会到

师:水流的速度

生:快

师:水量

生:大

师:谁再把这段读读。

生读。

师:怪不得所有的人都奔到——

生读。

师:人们

奔跑着,呼喊着,人们都手足无措。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把这场灾难体会体会,只听一声巨响——

生读。

师:正是在这,船长大声吼道,从这你能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一个船长。

生:临危不乱。

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

生读相关句子。

师:他是船长,别人都乱了,他是绝对不能乱。还有吗?

生:从妇女先走,这样有次序的安排

师:把救援工作安排得有条有理。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这个时候安尔威始终记得

生:他是船长。

师: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船长

生读。

师:我已经他已经具有了船长的慎定。只是这样的声音可以盖住现场的嘈杂(放嘈杂声)

生读。

师:真只有六十人吗?

生:不是

师:多少

生:六十一

师:在危急时刻,安尔威船长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于世外,

生找。

师:找到了吗?你说

生:险些把小艇弄翻了。

师:你们想想不可开交是什么样子。

生:乱得不可抵挡。

师:乱得不可抵挡这就是不可开交。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生读。

师:我觉得你还有一些理智。

生读。

师:这时候疯得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听,乱起来了。

放现场录音。

师:我们一起来,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

生读。

师:与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生:井然有序

师:什么是

生:救援进得的非常有序一点都不乱,

师:从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是一次根本次的转变。这次船长是怎么指挥的。

生: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

师:你找到了整个对话中的一句,我们把整个对话一起看看,请你给大家读读。

生读。

师:同学们,老师把这段话打在了屏幕上,我们一起来看

出示:

师:船长声音是那么威严,人们从威严的声音当中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生;机器已经停了。

师:这是说这艘船已经

生:要淹没了。

师:还有吗

生:最多还能坚持二十分钟

师:哪个词语

生:词语

师:船长说

生:他说……

师:不管怎么样,船长已经觉得二十分钟够了。这二十分钟给了人们希望生机。谁能像船长一样把他这简短的语句读一读。

生读。

师:是的,够了,这二十分钟他足以给这船上的人生的希望。

生:人们还知道如果走在女人前面

师:这是船长下达的一道

生:命令。

师:实际上船长下达了两道命令。谁来像船长一样把这两道命令读好。

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用心。确实要读得斩钉截铁谁能读得更好。

生读。

师:更加斩钉截铁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他真的会开枪吗?

生:不会开枪,他是威胁那些男人把妇女和小孩。

生:我认为他会开枪,如果男人走在前面就扰乱了顺序。

师:打死他一个,那些人

生:就会杀一儆百吧。

师:你很适合做船长,只有这样在危急时刻才能救大多数人,这是他的职责。

生:指导有方,慎定自若。

师:把自己的职责考虑得那么清清楚楚。

生读。

师:谁来读船长的话。想读船长的话都站起来,你们当船长我当船员。

生读。

师:停,同学们,这样读时间不够啊。

师生读。

师:一个临危不乱衷于职守的船长展现在大家面前。现在拿起书一起读。

生读。

师:他连见习水手都没有忘记。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很快船尾渐没了。

出示:诺曼底号沉船情景。

板书:

师:望着大海大家一定有话要讲,可老师的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老师把电邮地址留给大家,大家把想说的话,想写的句子给老师。

评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柯孔标)

亮点:这是一节掌声雷动的好课。教师以自己高超的朗读技巧,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情感,表现危机到来时的紧迫和危险。尤其是朗读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等人的对话这一段,充分表现了船长的威严、镇静、果断、忘我的性格和品质,以及船员的训练有素、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学生和观众都受到深深的感染。

讨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什么?通过默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文内涵,提高阅读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但已经不是重点,因为这时候朗读已经自动化,成了阅读教学的一种训练手段。到了高年级,仍满足于学生读好课文、获得零星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这节课如能适当增加一些语言转换训练和开放式质疑问难的环节,就是一节比较理想的高段阅读课。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新大纲也指出:“要正确地对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这些都说明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据于此,本节课,我力求“以人为本”,倡导学法的引导,着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体现教师指导下学生读书、思考、交流、想象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与船长的镇定自若;

(2)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难点:

了解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他的品质

教学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质疑法、想象补充、情境教学

学习方法:

抓住重点句段反复品读、批注自己的感受、有见解地思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大海是美丽的,大海是雄放的,但大海又是无情的,有关大海中的故事说不完也道不尽。今天,咱们就去了解一个海上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去认识一位船长,一个英雄——哈尔威。

2、生齐读课题。

二、感知质疑,直奔重点

1、根据预习,快速浏览全文:想想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师小结。

2、抛出问题:“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灾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在这场灾难之中,有一处地方使老师印象深刻。

3、质疑:读了这简短对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4、梳疑: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5、学法引导:这篇课文人物对话多,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老师给同学们提个建议。

三、品读探究,合作感悟

1、师:海难的发生,始料未及,在课文的描写中一定有许多地方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出示的问题细读全文。(提出要求)

2、学生自读自悟。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4、学生汇报,教师主要引导以下两方面:

A、(1)引导其体会场面的混乱: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2)课件演示:

看完后,你们又有一些什么感受,能与大家交流一下吗?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场面?

(3)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再读课文第7、11段,用心感受那个混乱的场面。

(4)师: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你能预测一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吗?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B、从怎样救援入手点,汇报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重点引读、反复读简短的人物对话。

四、缅怀船长、情感升华

1、最后一段范读

2、师:在船长镇定指挥的20分钟里,一个个生命被挽救,而惟独自己却随着轮船沉入大海,难道他忘了自己了吗?下面,请大家思考: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没而不想法逃出来?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

3、师渲染:撞船后,哈尔威想到的是船上的人们,想到的是他们的生命,完全把自己抛在了一边。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关心着船上每个人的生命,可见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忘我精神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

4、再次读最后一段话:理解“黑色的雕像”

5、凝望着在夜色中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哈尔威船长,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

五、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5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掌握并运用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了解故事梗概,初步感受文学作品(小说)的魅力。

3、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生的一点启示。

4、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掌握并运用本课出现的生字词。

2、欣赏本文塑造的哈尔威船长这个高大的人物形象,从而获得对人生的一点启示。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1、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2、明确合作、探究式学习具体步骤:

①分组,组内分工(记录员、汇报人)。

②分组讨论(明确问题、个人思考、组内交流)。

③全班分享(汇报人报告、他人质疑或补充)。

④教师总结。

教学设计

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初读课文,把握生字词

揣摩情境,体验角色

概括故事内容

品味典型语言

分析人物形象

辩论交流,感受人物魅力

完成作业 ,深化主题

教学过程 设计

一、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小组内互相教学,共同查阅,最后向全班提交本小组的生字词表。

二、读书。

1、读准字音(一组一人朗读)。

2、读熟。

3、揣摩文意,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一段)。

三、创设情境,分组探究学习。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记得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话:“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的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那么,这一堂课,让我们荡起双桨,驶入英国历史上的1900年3月,一起去探听一个雄壮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诺曼底”号遇难的30年之后,在海底沉睡了二三十年的“诺曼底”号被打捞出水,有关“诺曼底”号的种种传闻又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我”当时是法国“真实”报社的一名记者,于是“我”采访了四个亲身经历了“诺曼底”号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分别是乘客布朗,大副奥克勒福,水手克莱芒,工头哈克斯,向他们询问了四个问题。现在你们就是他们四个人的化身,请就采访的问题进行一一回答。

(1)问乘客布朗:请你概括地介绍一下“诺曼底”号遇难的全部经过。

教师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角度概括介绍。

(2)问大副奥克勒福:你认为在“诺曼底”号事件中,“诺曼底”号应承担责任吗?为什么?

教师提示:从航线、性能、航速、驾驶状况等方面把“诺曼底”号与“玛丽”进行比较。

(3)问水手克莱芒: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你眼中的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应变、以身殉职的?

教师预想回答:简要概括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抢险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消除惊恐,强调把60人都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无险情,算计抢险时间~严肃纪律,先救妇女儿童~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屹立舰桥,沉入深渊。

(4)问工头哈克斯:哈尔威船长让你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至少要从课文中找出三处进行分析。)

教师预想回答:主要找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例如:①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②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③ “他把每一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明确任务,分组讨论学习自选问题,记录员记录讨论学习的内容。

3、汇报人向全班汇报本组问题讨论学习的成果,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

四、教师主持小辩论: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这句话来看,作者认为哈尔威船长虽然最后选择了与一起轮船沉入了大海,但是他仍然不失为一名英雄。你认为呢?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来阐述你的观点。

1、  反方辩论。

2、教师小结:明确“英雄”的含义,引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更深刻的思考。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中,我想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不停地放纵奔流着,我们时而被震撼,时而被感动,甚至更有一种激情在澎湃,那应该是一种英雄的意识,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这些感情的体验都来自于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所以,我们应该感谢法国大作家雨果,是他利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殿堂中美好形象,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但愿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帮你推开这扇神奇的大门,亲近文学,多读文学,读好文学。

六、 作业 :

1、生字词运用训练。运用全部或部分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2、(选作)任选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内容,编写一幕课本剧。

3、(选作)请以《震撼》为题,谈谈对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某一段内容的看法。

4、(选作)请以《我眼中的哈尔威船长》为题,谈谈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2、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

1、收集有关“雨果”及其代表作的资料,确定向学生介绍的内容。

2、反复阅读课文,能很好地读出课文第十六段后“简短有力的对话”的语调、语气。

3、 准备好投影仪,写好投影片。

4、 准备好课堂研究的话题。

(二)学生:

1、借助工具书,熟悉课文中的字词,编好字词练习,朗读课文。

2、借助图书室、网络等查阅“雨果”的相关资料,摘抄在本子上,课上交流。

3、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话题,自行选择,并学会与同学共同研究。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作者“雨果”,根据学生准备的资料,有选择的投影出来,进行交流。学生可以补充。此时,教师要通过询问获得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掌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雨果”及其作品的地位,进而导入课文的学习,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二)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全文情节,准备复述。

(三)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可以采取“接龙”的形式,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四)分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动的语段读给同组的同学听,并交流感悟。

(五)小组推荐同学来朗读,要读出语调、语气,并分析处理的理由。教师根据同学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这一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特别是重点阅读第十六段后的“简短有力的对话”和文章结束对船长的描写,结合“探究·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对船长以身殉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六)研究性学习:

(1) 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2) 去年的高考题,面对危难时,首先丢掉的是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

(七) 自主学习:请学生投影课前准备的关于字词的练习,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对从中发现的掌握较差的学生要加强指导。

(八) 布置作业:写一段对“生命·职责”的感悟的话,要求真实,字数不限。

六、教学建议: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对作家“雨果”的学习指导,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对课文的理解中,着重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计思路: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能创造情境就是发明,发明存在于构建求知情境的过程中。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皮亚杰认为,创造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学生获得的每个真理都是由学生重新发明或至少是重新建构的。为此,我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

课堂伊始,借助课件和老师的诗情描述,将学生引入到“出航船破”的场景,从而感受慌乱,体验逃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第一次寻找“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内涵”的契合点。

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围绕主问题:“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找到文中重点语句,在形式多样的反复品读中,结合课件直观演示,领悟人物美。

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最终获得知行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最后,凄美的《铁达尼号》音乐响起,教师完善板书,课堂结束,学生胸中的情绪仍在涌动……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如诗样的艺术,我追求的就是这种理想的境界。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遇难一刻的惊险;

2、通过研读人物言行重要语句的方法领悟人物形象,提高默读、感悟的能力。

(反思:在合作学习中缺少“自学策略”的提示、规范,以致学习效果欠佳,甚至失误。)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难点

船长是个怎样的人?

(二)疑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三)解决办法

1、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品读、感悟;

2、小组讨论(甚至小辩论)、班级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3、媒体展示惊险现场,帮助理解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教学过程 :

一、情境体验,倾心感受

1、(课件:船行出海,优美音乐)师诗情口述:

出海啰——阳光下的海面,碧蓝碧蓝的,一望无际的大海,波浪跌宕起伏,烟波浩淼,同远处的蓝天白云连在一起。啊,风的轻弓拉响了波浪的琴弦,海浪在尽情地欢歌,那美妙的音响,飞进了我的心房……

大海涨潮啦,海浪此起彼伏,无数银白色的浪头从远处滚来……(课件:海浪声)(课件:“呯!”)

天啦,大船撞上了什么吗?“船进水啦!”(课件:水声大)

“快逃!”救生艇!(抛出三个呼啦圈)

能踩到的、圈边的就可逃生!时间不多了,30秒钟!……

(课件:嘀嗒声、急促、有力、紧张)

2、生情境体验。

3、生归位

师:刚才这一幕中,你看到了什么场景?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反思:最初,教师设计意图重在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近的氛围,帮助学生体验当时的特殊情境。但后来又改了,觉得为了营造情境,教师做了太多的工作。课堂中教师的语言太多,不适合于本堂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所以,一下子全部省略了教师激情的导入  语、过渡语,完全让学生在平静的心态中进入课文,通过反复读文,借助文本的力量引导学生自己进入特殊情境。

第一次授课,我在该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

1、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竞相汇报:什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感受惊险:找有关语句——汇报朗读——听众互评——想象说话:我看到了这幅惊险镜头

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还是决定让画面不直接播放出来,惊慌逃窜的场面我只提供了声响,将画面隐藏了下来,目的是透过声响让学生去感受——不离开从课文描述文字中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天有不测风云。”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正被美好的生活所陶醉时,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一艘“诺曼底”号的大轮船真的遇难了。板书课题。

2、学生开书,默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全新感受

1、课文中有哪些语句描写的内容和你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相类似?用“——”线划出来,试着读一读。

2、朗读汇报,感受惊险。

品味: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课件配上慌乱场景的音,再次指导朗读,帮助突破难点。

(反思:设计改为:续说训练。教师提供引子: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这群慌乱的人群吧。瞧:那位在奔跑的男人(女人、小孩)……然后教师小结:“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你能预测一下将会发生怎样的场景吗?故事的结果是这样的吗?为什么?

平时教学,我喜欢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充分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即让“写”挤进课堂,将练笔的随机性加强,也将练笔的频率加强,不局限于每日的日记练笔。)

四、研读课文,领悟人物形象

1、师:书读至此,我相信,有一位人物形象肯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出他的名字。

指名同学上台板书。

2、你眼中的船长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用“~~”线划记→指名用词语板书船长的特点。

3、朗读汇报,反复品读,领悟人物形象。

根据学生板书,随机汇报。

(1)果断(舍己为人)(关心妇女)……

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他自己。

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沉着、镇定、精明、指挥有方。

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可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味语句的简洁。

(3)威严、有人情味(关心孩子)

船长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对比反复品读、评读。

(反思:本环节随机性很强,教师应特别注重课堂的生成性。

在第二次课中,教师在这方面做得挺好,真正地落实了关注学生。比如:学法“默读”的肯定;纠正学生的误导:哈尔威船长的死是应该的……这儿不再详谈)

五、探究质疑,深化认识,实话实说,升华情感

1、船长用枪威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

学生竞相辩论。

课件播放影片片断:人群一片混乱;持枪喝令;威严指挥……

(再次感受特定情境中人物的特殊言行)

2、师: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可播放课件有关画面)。

今天,“诺曼底”号遇难了,船长哈威尔先生在指挥着众人脱险后,自己随船牺牲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3、“实话实说”,任选一种身分,想像说话。

你就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

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你想说:……

你就是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

六、总结课堂,完善板书

舍己为人威严

大义凛然果断

忠于职守……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让我们将无穷的敬意化为美妙的旋律,献给他!

(《铁达尼号》音乐响起)

(反思: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对于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种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所以,我确定了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我猜想,编者的意图也不过如此。我们都知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容易产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血男儿,而现在的和平年代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同样可以产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说容易,做却真的很难。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没理由通过四十分钟的这一堂语文课,就硬逼着孩子们全部将思想化为行动。我定位的教学目标 中“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是:感受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本来,拓展环节,我还想把学生的视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如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衡阳11*3事件中在烈火中永生的消防战士,等)还有勇斗邪恶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时,震撼心灵,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与“渺小”在震撼后进行对话……但时间没来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标对不对。

曾记得张艳春老师推荐给我一句话: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受更深。目前灵气不足的我是因为缺乏一种底气,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还须大力增加底蕴,用什么来充实?只有靠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了。庆幸的是,在学习气氛浓厚的白鹤小学,我不会让自己倦怠。)

(反思:下面是有效作业 设计的尝试。)

七、课件出示作业

1、爱读书的你,提前阅读第22课《丰碑》吧,课文将让你的心怀再次涌动无穷的敬意……

2、爱说故事的你,回家后把《“诺曼底”遇难记》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吧……

3、爱写作的你,此时的心儿一定很不平静吧,拿笔写下你想说的吧……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能读好人物对话。

2、能找出表现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感受他忠于职守、临危不惧、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的英雄壮举。

3、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壮举,谈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言行,感悟人物品质

“诺曼底号”遇难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默读课文,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体会。

1、预设第一处:大声地指挥。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

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1)从船长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沉着冷静、指挥有方、临危不惧……

(2)船上加上他一共是六十一人,而他却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他竟然把自己忘了。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心系他人、大公无私、不顾自己安危……

(3)指导朗读。抓住提示语“吼喝”导读。

(4)对比阅读。

提问:当船长在有序指挥的时候,船上的乘客有什么表现?画出有关句子,谈谈感受。

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①从这两段文字可以体会到什么?

预设:情况紧急,人们极度恐慌,场面混乱、失控,为了逃命不顾及别人的安危。

②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再次朗读船长的话。

引导:在情况非常紧急的情况之下,别人只想自己逃命,而哈尔威船长却在有序指挥,他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拯救别人。多么伟大的船长啊!再次朗读船长的话,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2、预设第二处: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1)这一段对话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一段对话语言简短,几乎没有提示语。一方面体现了时间紧迫,容不得仔细商量,必须要长话短说;另一方面表现了船长的镇定、果断。

(2)指导朗读。引读:这一段对话几乎没有提示语,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你能读出“简短有力”吗?分角色朗读。

3、预设第三处:伟大的壮举。

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雾气,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1)朗读这段文字,谈谈让你感动的地方。

预设:从“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等词中,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2)评议“壮举”,感受意义。

①思考:哈尔威船长有没有机会逃生?有机会,为什么不选择逃生?你觉得他这样结束生命有意义吗?

在学生交流后,适时出示资料:

在西方工业革命初期,提倡船长要具备人在船在,船长与船共存亡的思想精神。到哈尔威船长的那个时候,这样的传统已近消失。

②联系船长第一次下命令所说的那句话——“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思考:当时船长有什么想法?

预设:船一开始沉没的时候,船长就已经下定决心:把其他人都救出去,然后与船共存亡。

③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

预设:船长心系他人,忠于职守,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3)指导朗读。

引读:虽然船长走了,但是他的精神却如一座丰碑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请大家带着对他的敬仰再读这段文字。

(4)结合船长的壮举,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三)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1、我感受到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英雄壮举。

2、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到人物的品质。

(四)整合阅读《生命的光辉》中的《被停职的英雄》

阅读《被停职的英雄》,思考:

1、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面对危险,朱莉是怎么做的?被公司处罚后,朱莉是怎么说的?从她的言行中,你体会到朱莉具有什么品质?默读文章,分别用“__”和“~~~”画出表现朱莉言行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写感受。

3、交流汇报。

“诺曼底号”遇难记

大声地指挥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临危不惧镇定果断

对话简短有力忠于职守

伟大的壮举犹如铁铸纹丝不动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