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五年级教案 >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正文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

时间:2023-12-25 17:48:47

《草原》文章主要讲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蒙汉联欢图。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自然段。

重点难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及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2、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预测:

(1)草原的景色如何?

(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蒙的读音是“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씓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新,一碧千里,翠色欲滴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是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害。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向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概括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作者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使作者感到一种境界的美。(板书:风景之美)接着又展示了一幅人们欢迎远方客人的隆重场面,最后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形成文章的结构和线索,使同学们初步感知文章的写作脉络,以便于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物可寻,有章可遵。]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3、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然。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向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

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G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

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四、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

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2、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3、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4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借助感性的画面内容 直观场境 把学生带入情景之中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1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那么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1、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地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摔跤、偏西、天涯。

学生正确朗读。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3、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

【通过回顾,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及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象。

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车的洒脱。)

2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3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在握手,笑了再笑等等。

(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板书:襟飘带舞 策马疾驰 握手不放 笑了再笑

【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学习空间,培养自学交流能力】

4 同学们 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5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以景激情 用情品读 情景一致】

三、情感升华 体会蒙汉情深

1、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点拨:

(1)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说什么,做什么?

(2)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3)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4)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美他们。

(5)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 总结写法

1直抒胸臆:

2精描细写:

3写实质朴 不加雕琢:

五、回顾情境 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那么,步入此情此景的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2

《草原》是作家老舍先生亲自去陈巴尔虎旗所看到的美景,所经历的蒙古兄弟姐妹的热情接待的描写,表达了蒙汉两族之间紧密团结、亲如一家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感受草原独特的景色之美;其次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从远迎、相见、款待、话别、感受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的赞美,对蒙汉情深的讴歌。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感悟到文章所描述的草原美,因此,在教学中,我营造了轻松自然的环境,使学生在轻松自己的心理状态下,情真意切地感受作者在写文章时表达出来的真情,能够真切地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美、人美两大部分,渐渐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把景美、人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首先感受到景美,为后面体会人美做铺垫,让美丽宽广、富饶生机的草原养育了这里勤劳淳朴、好客热情的人民的美滋润学生的心田,更深地体会蒙汉情深、亲如一家的感情。

【教学片断】

一、真情朗读,感受作者初到草原的心情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去领略草原的风光?

生:(欣赏草原风光片)

师:草原美吗?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草原很美,很大。

生:草原一望无边,空气清鲜,白云飘飘。

生:草原上有白色的羊群和明亮的小河,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

师:老师的心和你们一样,也飞向了美丽的草原。

板书课题:

草原

齐读。

师:请同学们静静地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想:作者这次来到草原,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这次,作者来到了草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他觉得这里的天空是明朗的,是可爱的。

生:这次,作者来到了草原,心很快就愉悦起来了,他想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感受。

生:作者看到了明朗的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眺望着四周,心中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师:同学们说的可真好!作者想用歌声来表达初到草原的感受,那请同学们用朗读也来表达一下对草原的这种喜爱之情吧!

生感情饱满地齐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部分内容。

二、动静结合,感受草原诗情画意的天然美

师:作者来到了草原,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草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大片的绿包围着其中的人们。

生:来到草原,作者如同走进了绿的画卷中,这些草的色彩,浓淡相宜,形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

生:在这些浓淡相宜的天然水墨画中,作者还看到了流动着的大白花。

师:是啊!在作者眼里,草原的绿已经陶醉着每个游人的心了。因为草原的绿,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使我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草原上的草绿得生机勃勃,因为草原到处翠色欲流。

生:草原很大,“一碧千里”“流入云际”这两个词语可以使我有这种感受。

师:草原上除了这些静态的景物,还有动态的。它们就是生活在这恬静、舒适的草原上的白羊、骏马、大牛。你们觉得这种境界如何?

生:这真是如同仙境一样啊!在这里,不用大画家的勾勒,就可以欣赏到天然的画,真是妙极了,我的心里真的很愉快。

师:在这时候,你最想做点什么呢?

生:我最想静静地坐在草原上,望望天空,把这里的天好好地记在脑子里,因为它太可爱了。

生:我最想在草原上打几个滚,舒舒服服地与青草接触接触。

生:我是想听听天然的音乐,听听大自然中的静谧之音。

生:我最想用眼睛多看看这可爱的草原,因为在繁华的城市里,是看不到这么肥壮,这么茂盛的绿草的。

……

师:你们说的多好啊,想得多贴切呀!我们的大作家老舍先生也想在这美丽、舒适、怡人的草原里,表达自己的心情。他的表达方式是想──?(给学生补白)

生:既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三、妙笔生辉,品味草原的乐趣无穷

师: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师: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写写骏马和大牛曾经有过的快乐生活。

生:骏马此时静立着,一定是在回味着它第一次穿带着节日的盛装,和游人们驰骋在草原上的情景,它的心里一定美极了。不信,你看,它高昂的脖颈不正在自豪地眺望着远方吗?

生:此时大牛,哞哞地叫了几声,似乎在说,这样的生活太舒服了,绿绿的草原永远都是我们的家。我们的生活多么无忧无虑啊!

生:骏马在回味着自己与一群马共同玩耍时的快乐场景,那时,它们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的奔跑,跑到了河边,在河里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澡。当落日染红了天边的时候,它们依旧驻足在景色怡人的河边,久久都不曾离去。

【教学评析】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在文章内容是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活生生的自然风景画,他用精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草原,用挚诚的心,表达着蒙汉之间的深情厚谊。在他的这篇文章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情意的浓重,真可谓“情到而辞发”!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将“文本──作者──学生”三者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树”式的教学结构,多维度地审视、理解、感悟文本,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理解文本,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境

文本是作者思维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学习本文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学会用作者眼睛来读文本。从作者的角度来感受草原,这样的感受会更真切!

为此,我提出了“作者这次来到草原,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引导着学生去理解文本,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境。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隔膜冲破,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文本原来的面目,让学生有情真意切地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当学生理解了文本,感知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境后,再倡议学生用深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理解到的情景,又怎能不感人肺腑呢?因此,他们情感饱满的朗读,至今都回荡在我的耳边。

二、研读文本,感悟草原的诗情画意

草原的美景给作者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因此,作者不管多么华丽的语言,都是在向人们描绘着一个清新、自然的大草原。那如何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诗情画意般的天然美呢?我在教学时,做了以下安排:

1、了解作者眼中草原的景色:

这样可以充分掌握文本的内容,为学生的写作做日常的准备,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方法,了解此类文章的写作内容和作者的构思情况。

2、我用作者眼睛看文本的体会:

每个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周围的事物,当学生从作者的角度阅读文本后,必定会引发思考,也必定会产生体会。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体会产生呢?是因为学生从这些重点词句当中理解到的。因此,这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词句。

3、跳出文本谈感想,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学生的情感被一步步点染起来的时候,教师顺势提出了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在这时候,你最想做点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如平静的湖面上被投掷了一颗小小的石子,击起了一圈圈涟漪,思维的潮水随之阔散开去,为本节课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三、拓展文本,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学生在思维进行撞击后,语言变得清晰、灵动,有感染力;思维变得活跃,有创造力。此时,教师用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作者所描绘的骏马、大牛映衬下的草原风光的无限魅力,再次点染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因此,教师布置了课堂小练笔──“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写写骏马和大牛曾经有过的快乐生活。”

这样的设计,顺延了学生的思维,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状况,真正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的产物。通过这样的练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文本的内涵,同时,还从另一个视角回味了草原的无限乐趣。

在教学中,只要能够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踏实地分析教材,动真情地引导学生也动真心地去学习、感受、品味教材,那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草原》的教学设计 篇3

课前预习问题单: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3、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找出文中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词句。

学讲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学讲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自主学习探究

1、检测预习内容,组内交流所收集到的资料

思考: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草原风景美”

1、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2、学生汇报。

3、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指导朗读。

(2)理解草原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草原图)板书:开阔

(3)作者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4)理解“清鲜”、“明朗”。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指导朗读。

5、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小组合作交流

自主合作学习后三部分内容

1、课文又是怎样写我们的亲切相见、主人热情款待及蒙汉同胞联欢的呢?同学们,书要自己读,以下几部分内容让大家自主学习。怎么学?让我们看看刚才是怎么学的呢?(总结学法:看画面读课文画句子谈体会)

2、同学们可选你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学习,喜欢一个人静静看的就自个儿学,喜欢跟同学共同研究的同学可几个人商量好学习内容,自主组合一个小组。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互相讨论,学完一部分内容弄懂后再去学习另一部分。

3、说学习收获(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4、播放《草原迎宾曲》---听了这首歌,你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质疑拓展

幻灯出示指导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教师总结

1、今天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出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看后你想说些什么?

2、为内蒙古草原设计一段精彩的导游词(广告词),喜欢哪一部分就设计哪一部分。

总结再现草原美,聆听一首草原的赞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检测反馈

说学习收获

(从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等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招待我们,干部老翁这些有地位的人给我们敬酒,鄂温克姑娘给我们唱歌,小伙子给我们表演赛马踤跤等,饭后进行一系列的联欢活动可见主人的热情好客豪爽)

小学语文《草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间,我们欣赏了优美的旋律,观看了草原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草原的确是一个辽阔无比、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观赏草原美丽的景色。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果把这5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你会怎样分?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读了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你会用哪一个字?围绕着“美”,写了草原的景美和草原的人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接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朗读,边读边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四、精读课文,欣赏佳句

1、刚才交流的是景美的同学请举手,看来美好的事物人人喜欢。老师也喜欢第一自然段。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仔细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你最喜欢哪种景物?为什么?

2、集体交流,指导有感情朗读

(1)草原的天

为什么喜欢草原的天?他和别的地方的天什么不同?怎样读出它的特别之处?

作者想高歌一曲表示满心的愉快,你想怎样表示你满心的愉快?

(2)小丘和小丘上的羊群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把羊群比做了白色的大花,把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做了绿毯。

(3)草原上的骏马和大牛

交流为什么喜欢这部分?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回味”这个词可以看出把骏马和大牛当作人来写,更突出草原的美丽景色。

(4)让学生跟随画面复述第一自然段

(5)作者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赞美草原,老师这也有一首赞美草原的诗,播放课件——《永远的草原》

3、草原上的人热情好客,你是通过那些句子体会的?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3)是什么让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4)联系文章内容,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很多,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

五、作业

1、设计广告语。假如你是个导游,请设计出介绍内蒙古草原情况的广告语。

2、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也美,仿照课文做一个写景叙事的小练笔。

《草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2 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激发学生的热爱西部之情和珍爱蒙的民族感情。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三遍,完成练习

1、理解下列词语

渲染: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勾勒:

2、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3、了解陈巴尔虎旗的情况。

4、理清课文脉络,课文都写了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语句。(                                            )

二、品读课文

(一)导读第一自然段

1、草原上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画出景色美的语句

这是(   )的草原。_______________

2、想象感受:老舍先生初入草原看见这样的情景“总想高歌一曲”,同学们要是见到这种美景会不会有类似的感受呢?

3、感情朗读第一段。加上自己的感受,读得轻松愉快!

(二)探讨学习第2-5自然段

1、默读,小组讨论。

出示:这是(    )的草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自学、汇报,用文中的句子加以说明并朗读

3、你们看到这样的草原,这样的草原人,想做点什么?

出示:看到(    )的草原。  看到(    )的草原人。

我们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

假如我是(     ),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读诗句,揭示主题“民族团结”

1、愉快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尽情的联欢,让主客忘记了时间。太阳已经偏西了,他们谁也不肯走,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3、从文中找出表现蒙汉情深的句子读一读。

4、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和老舍爷爷一起又来到西藏,受到藏族同胞的热情接待,我们会和老舍爷爷一样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5、再读诗句,并朗读“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四、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将文中的优美句子找出来品读、摘抄。

2、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

《草原》教学设计 篇7

一、设计理念

让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和欢腾;掌握抓重点句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会认阔、仅、鹰、牧、骑等19个生字,会写阔、丹、铃、闲、偶、尔、骑等13个字,理解10个词语。

2、在探究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抓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的方法。

3、在品词、品句、品读中品悟语言的表达效果,探究领悟“总一分”的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美丽而欢腾的世界。

2、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掌握“抓重点词句读懂段的内容”的方法,探究领悟“总一分”的表达形式,并学习运用。

四、教具准备:课件、字卡、词卡等

[教学过程]

一、引疑激趣,激发探究热情

1、理清文章脉络: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探究:从哪里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

[设计意图: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产生研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感悟草原“美”

(一)品读探究,感悟野草美。

1、哪些句子是描写野草的?谁来读一读?(相机感悟句子)

2、在评价过程中,品析“满眼”“一直”,品读“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伸向远方”,感悟野草的绿、多,以及草原的广阔。

3、品读“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上没有一处不覆盖着野草,体会草多。

4、创设情境,品析“没过”。(你是十来岁的孩子,如果让你站在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草会长到你的什么地方?草比你高还是比你矮?)体会野草多、高、趣。

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野草的多、高、趣)。

[设计意图:1、“品词、品句、品读”是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的有效方式,抓住词眼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现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2、在学生的学习汇报中,随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的训练,突出了阅读教学“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的要求。]

(二)展开想象,感受湖水的神奇。

1、默读描写湖水的句子,质疑探究。(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不懂的吗?你想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下面的问题:A 为什么说水面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B “嵌着”是什么意思?

2、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A 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草滩湖水的神奇、美丽。B 结合图片、生活体验探究感悟词语“嵌着”的意思。

[设计意图:用实物展示或课件演示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汉字就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每个字都像一首诗,像一幅画。]

4、探究拓展。

神话般的宝镜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按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_______,映出_________,映出______,还映出_________,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三)小结回顾,感情背诵。

1、同学们,这一段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 ),最后是( ),锡林郭勒大草原真是(美丽)极了!结合板书师生合作总结

2、练习背诵第二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上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四)探究发现文段的表达形式,掌握理解段落內容的方法,学习运用。

1、再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第二自然段是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写,第二自然段围绕第一自然段具体地写。)

师揭示:阅读课文时,抓重点句就能理解段落的内容。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2、阅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看这部分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1)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第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2)师总结:你们看,我们抓住了重点句子“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很快就理解了第四段写了什么,这是一种读书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三、自主探究,品读悟情,感受草原的“欢腾”

1、自由读,并小组交流:你从哪里体会“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并出示思考题(略)

教师引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草原的“欢腾”。

四、探究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或动态的美。)

(1)说一个片段: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说一个片段: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学生任选一方面说)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五、总结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