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精选10篇正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精选10篇

时间:2024-09-11 02:20:2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如下是细致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10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在游戏中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

在轻松调侃的氛围中,和学生一起做一个关于摘苹果的比赛,通过不断变换比赛对手(“对手”、“老师”、“饥饿的孩子”),让学生逐步明白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初步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通过测试我想知道我们班哪个孩子最聪明,哪个孩子最可爱。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三棵苹果树,第一棵树上结了80个苹果,第二棵树上结了100个苹果,第三棵树上结了150个苹果。现在你来到了苹果树下,要和你的对手比赛谁摘的苹果多,我们假设你们采摘的速度一样快,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学生谈怎么摘,就知比赛结果)

师: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找到了最聪明的孩子。所以在比赛中不仅要有取胜的强烈欲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策略,竞争是要讲究策略的,决不能想当然的蛮干。

师:还想不想再来一题?再来,请看题──还是这样三棵苹果树,你又来到了苹果树下,你的对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几天没有吃饭了,很饿很饿。你和他比赛谁摘的苹果多,你先摘哪一个树上的苹果?(生谈)

师小结:看来,你们不仅很聪明,还有一个很善良很可爱,有一颗乐于付出,乐于给予的心。那么,假如你需要给于别人的不是苹果,而是你的鲜血你的骨髓你还能做到吗?如果不仅是鲜血和骨髓,还有生命,你还能做到吗?

二、切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课文的语境中初步理解语言和心中的感动

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三、深入阅读文本,整合教学资源,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想:在“小钱会感激谁?”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在心灵中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人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师:是啊,小钱患的是严重的白血病,目前,唯一有效的医治方法就是移植骨髓。很多人对捐献骨髓怀有恐惧心理,害怕会影响自己的健康,其实这是所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表明,捐献骨髓对于人体健康没有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有很多人没有捐献骨髓的意愿,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的中华骨髓库中的库存量只有4万多份,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库存23万份,而我国的白血病患者有400多万,需要更多的人志愿捐献骨髓。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就是这样一位志愿捐献骨髓的先行者,小钱应该感谢他,我们也应该感谢他!但是,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师: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中国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师:小钱还应该感激谁?(出示李博士画像,并介绍)

这位李博士就是中国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中国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国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中国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四、认生字,写生字

强调:

暂是翘舌音

峡、桂、移、湾、彼、怀、旷、胞、脉左窄右宽

暂下边的“日”稍扁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设计 篇2

[教学内容]讲读第三自然段到全文结束。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调动情感。

1、(课件出示病床图)师深情叙述事情的发生,导入新课。

2、齐读课题。

二、深入文本,感受亲情。

(一)讲读3~6自然段。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习3~5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自己感动的一些句子,进行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

(3)汇报交流。

a、围绕“此时此刻……病床上”。这一重点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结合课件等方法、手段,体会人物一心为他人着想,沉着镇定的品质。

b、抓“仍沉着”“也静静”去揣摩人物内心,感受台胞的爱心。

c、围绕“经过一次又一次……涓涓流出……”这一感人的语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进一步感受到爱和奉献。

3、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引导抓关键词,体会李博士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3)出示奔波图(课件),通过引导学生质疑,感受海峡两岸之间无法阻隔的血脉亲情。

(二)品读第七自然段

(1)带着不同的感受,读“小钱得救了”。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品读课题,理解“生命桥的含义”。

(4)再一次齐读由该自然段改写成的诗。

三、延伸拓展,升华情感。

(1)(播放音乐)小钱得救了,此时,他会说些什么?

(生讲)

(2)把小钱想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血脉亲情

杭州

中国台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执教: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  张建莲

指导:福州市福清渔溪中心小学课题组

[教材分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细腻,情致淳厚感人,书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的赞歌。

[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课教学依据文章情真意切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最感人处入手,通过品词析句,联系生活,观看直观课件,揣摩人物心理,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人民的浓浓的血脉亲情。最后的教学环节--说写训练,又使得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训练巧妙结合起来,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的整合。

[教学目的]

1、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顺情导入、整体感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本课的导入是由教者用深情的语言叙述故事的发生,引读课题。这样的设计使得新课导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衔接起来,同时又创设了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文本的欲望。

紧接着遵循由整体感知入手,精读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3-6自然段),用一两句话归纳该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重在体验,以读激情。

本文教学主要的目的是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中,以生为主,

(一)自读入手,激起情感涟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文章的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描写感人肺腑。教学本段,着重引导学生自由读书,找出感动自己的句子,进行批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批注、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找出感人的句子,并进行体会,深入文本,感受文本。

(二)逐层悟读,叩响情感和弦。

在学生读书、体会、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进行汇报。在这一环节教学中,设计意图明确,那就是抓住文体最感人的语句为切入口,逐层感受,层层深入,不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并播放课件,直观、深刻地感受地震及其后的余震危险,为学生进入文本,进入人物内心做好铺垫;然后,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抓关键词句进行品析,感受人物的崇高品质,最后,引导学生从关键词“静静”入手,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无私而又博大的爱。在此基础上的三次齐读,“此时此刻,……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表现出学生从感知到感悟理解,再到情感熏陶感染的过程。

(三)直观感受,引发情感共鸣。

教学文章第六自然段时,还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去理解,特别是“奔波”,并出示奔波材料和地图路线,既让学生感受到李博士的辛劳和博大的爱,又引起了学生的疑问“两岸仅一水之隔,为什么不直飞呢?”利用这一阅读期待,教师深情叙述解疑,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纵然有千山万水千难万阻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四)激情品读,推向情感高潮。

文章的最后一段,既写出了故事的结果,又表达了作者炽热的情感,讴歌了浓浓的血脉亲情,是本文的中心段。教学该部分时,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课题,教师则深情地描述“这岂止是一座桥……这是一首爱的诗篇。”煽动学生的情感,最后齐读这一段,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最高潮。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有了上面的情感的积淀,他们心潮澎湃,有千言万语要说,如鲠在喉。此时,教师深情地描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 “假如我们就是小钱,有一天和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会说些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给小钱写一封感谢信。这样既加强了说写训练,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具有一举多得的效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立足文本,以生为主,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受到爱的熏陶和教育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3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中国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中国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中国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祖国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5

上海市闵行区景东小学 施海燕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朱老师的这堂课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如在教学中教师围绕中国台湾青年无私为大陆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献骨髓的动人故事,为血脉相连的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桥为主线创设情景,老师以感动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读文,划出感动的地方,读一读你的感动,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老师引领学生入情入境的读,逐渐深入的读,文章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老师引读、范读等培养学生的语感。这一读的环节也是围绕文章情感主线进行的。如:“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老师通过放地震录像,让学生想象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理解中国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以悟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的读,传情达意的读。

2、适当扩容,合理想象:

朱老师的这堂课让我们感到无论是语言学习,还是情感体验都是那么“丰满”。这还要归功于朱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维的空间,成为情感的爆发点。如:老师补充再现介绍了里氏7、3级地震这个“文本外的特写镜头”后,引导孩子想象中国台湾青年的家庭会怎样?躺在病床上的他本该怎么做?但中国台湾青年此刻想到的是什么?把中国台湾青年定位在普通的人这个真实的层面,由于他的普通和平常,更凸显了其的可贵。让孩子更加感到青年的亲切和真实。接着出示李博士一天的行程安排,把“奔波”这一个简单的词,放大成一个感人的“特写镜头”,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最后,还安排一个想象的画面,组织写话。引导学生想象钱畅在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后,他肯定会有千言万语要说,他想说什么呢?在《爱的奉献》音乐的熏陶下,为孩子搭建发挥想象,积极思维的平台,寻找情感与读写的最佳结合点,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个细节的处理又是对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个主题的浓缩和升华。这个激情导写的多向性指向,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此外,朱老师在课堂中出示了地震资料和李博士日程资料,这些资料拓展了学生知识,并能让学生更加进一步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险和李博士为救大陆青年不顾自身安危,争分夺秒的高尚精神,这些资料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并能进行一个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抛砖引玉──评王琦老师《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 陆雪梅

今天,王琦老师上的《跨越海峡的生命的桥》,重点突出,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引领学生和听课老师知晓了生命桥,踏上了生命桥,一起感悟了这是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捐献,这是一次急人所急的捐献,这是关系小钱生死的捐献,这还是一次在亲人失去联络,生死未卜的情况下的捐献。虽然与预设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王琦老师──一位走上讲台才第三年的年轻教师,能做到适度调控、感情投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树的话,语言应该是树根,只有根系发达,根深本固,才能保证大树在任何环境任何气候中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所以,在这堂课上,虽然听不到学生热烈的讨论声,但是我们听到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认真的读书声,一次比一次投入的读书声。这是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收获。语文就应该简简单单地教,本本分分地学,扎扎实实求地发展,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习一种态度、掌握一种方法、学会一种知识、领会一种精神。

如果王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能够具体一点、细化一些,如给学生明确的指令,哪个词该读重。哪儿声音该延长等,朗读的效果会更明显。

四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中国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奉献精神。

3、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分为五个学习小组由新闻发言人代表发言。

一、背景资料导入

出示一组有关白血病的图片,师话外解说,学生初步感受白血病的严重性及可怕。

二、口述故事起因,引出朗读

在杭州,有一位18岁的青年小钱,他就得了这可怕的白血病。下面就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可怕的病魔是如何折磨这个青年的。

1、点名读句子,进行适当点评:

师朗读:18岁啊,含苞的花还没来得及绽放,初升的太阳还没来得及普照大地,小钱却挣扎在死亡线上,你们就该怎样来读好这2段呢?

2、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点名个别读。

3、重点语句朗读:

“这个刚满18岁的青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指导朗读,分小组读,指名读。

三、过渡

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在十万人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可以与他匹配的骨髓!这十万分之一多不容易啊!

四、默读课文,从3~6段找出体现了这个过程不容易的句段

五、围绕主线,探究理解

1、小组代表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点拨。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随学生的介绍可以打乱顺序讲。)

⑴ 出示地震的相关图片,感受大地震。

句型练习:“病床上的青年,他不知道……但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小组练笔,组内交流,代表汇报,全班跟读。)

⑵ 从课文第五自然段中“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可以想象得到,当时的余震是非常强烈的,余震来了,会有哪些影响?

句型练习: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但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学生口头练习,汇报。)

⑶ 相机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进行评议后齐读。

⑷ 从李博士的奔波中再一次感受这个过程的艰辛。

六、阐明结局,激发情感

一场历经24小时的生命救助活动终于胜利结束了,你们是不是也松了一口气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吧!

追问:现在你们知道这座生命之桥是如何搭建起来的吗?

(爱心。)

在这座爱心之桥的搭建过程中你们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七、小结

也许人为的阻碍能阻隔两岸人们之间的来往,但那亘古不变的亲情是什么东西也隔不开的!

再读第七段,升华感情,达到最高潮。

(音乐响起。)

八、课外拓展

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创意扩展,大胆想象。)

你们的心中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你想和什么人说呢?请你们写一写。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1、课前师生搜集有关中国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做好准备。

2、在初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然后画出使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在空白处写上感受,并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从大地震刚过,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植入骨髓时的不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

体会这部分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展开交流,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3、学生读懂课文之后,可以请学生谈一谈:“生命桥”是什么意思?现在体会到的“生命桥”的含义与看到题目时的想法是否一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动情朗读作者直抒胸臆的最后一段,并联系全文理解这一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文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可以让学生先在小组里练习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4、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让学生画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反复朗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5、本课生字较多,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将“血、髓、暂、脉”等字的字音读准确。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可以让学生自己练习书写,并通过写词语、写句子等形式进行巩固,教师重点指导“袭”“暂”等字的书写。

6、学习本课后,教师可以建议有兴趣的学生搜集有关骨髓捐献的资料。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相关部分,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找骨髓的困难及对小钱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收集白血病、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生数人回答,主要着眼于字形、字音和自义。其中“骨髓”这个词读错的人较多,教师作了强调,但在后来的反馈中还是有学生读错,教师自己也老是读错。还对“间隔、暂停”等词正了音。还有学生提了几个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课件出示了“袭、暂”的田字格。)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生数人朗读,师生共同评议。好几个学生“白血病”的“血”读错,教师正音,但感觉引导得还不够,其实在三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中就出现了血的两个读音,区分应该还是比较明显的。)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生读时不理想,鼓励后再读有进步,表扬。)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生3: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经过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为两岸人民的团结做出贡献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地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有关内容作好准备。

2、课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你们见过哪些桥?

2.谈话导出“生命桥”,理解什么样的桥才是生命桥?

3.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复习全文,激发读书热情

1、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内容并找出自己最激动的语句。

4、指导朗读语句“小钱得救了”。

5、讨论评价。

三、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情感

(一)自读自悟,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对自己触动最深的语句

2、交流。什么地方你感触最深?

3、指导朗读语句并引导体会:

a.句子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教师从一组反义词中引导学生体会小钱得的白血病的严重性。

b句子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c句子3“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这一段话的情感变化,以指导学生朗读。

(二)感悟文本,学习第三至六自然段。

1.教师导语,带学生一起走进小钱的心里,思考小钱得救后,他会感谢谁?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第一种可能:他会感谢中国台湾青年。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并朗读。

第二种可能:感谢李博士。训练学生总结语言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第三种可能:感谢小钱的朋友,亲人以及所有的医护人员。

2.分别进行朗读指导。

(三)、升华朗读学习第七自然段

人们救助小钱,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让我们再一次朗读第七自然段体会这次读与上一次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1、找出文中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读一读,说说理由。

2、同桌交流:同桌之间读一读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

3、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

4、指读文本。

5、配乐齐读。

四、想象拓展,练习。

1、 师:课文学完了,也许小钱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永远都不会见面,但他们彼此心中肯定都在牵挂着对方,假如有一天他们见面了,他们会和对方说些什么呢?

2、 学生想象

3、 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内容,点名主题

1、 再次理解课题

2、 总结:同学们中国台湾海峡虽然隔断了与大陆的便利交通,但它隔不断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将成为生命的火种,永远传递着两岸的骨肉亲情。

六、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 血脉亲情 —— 中国台湾

小钱—— 美好情感—— 年轻人 李博士……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我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设计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设计了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可以采用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在设计中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中国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篇10

一  教材分析

教材位置

本课的位置

本课是四上的第22篇课文,是第六组“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中的第三篇课文,是继20课的两首古诗之后的第二篇讲读课文。首先在内容上,学生在三下第五单元中学过有关亲情、友情的文章,但只局限在亲情和友情两个方面。本组的课文是继三下之后又一组感受人间真情的文章,但本组课文主题有所拓展,上升到爱的主题。感情上一步步升华。20课《古诗两首》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真挚的爱;21课《搭石》是从平凡小事入手,体会乡亲邻里之间的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爱;本课处于第三篇课文,从感情上有所升华,体现祖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人们之间的血脉亲情,继而体现骨肉同胞间创造出的爱的奇迹;23课《卡罗纳》拓展到国外,通过国外的小事,展现了人们美好的情感,诠释了我们要从点滴小事中关爱他人的爱的真谛;24课《给予是快乐的》用国外几个小孩子之间的真情流露和感悟,阐释了爱的哲理,让学生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其次,联系本册的单元训练重点,本组是从第一组“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第三组“从童话中发挥想象的作用”、第五组“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到本组“由内容想开去”的一个升华和发展。

本课新提出的训练重点

由内容想开去

单元导语中对此有明确的要求:“我们还要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这个目标的前身是在三年级提出的“联系生活实际”,在本册中以单元导语的形式提出要“由内容想开去”,在四下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要“用联系实际这种阅读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在四上基础上的提升。在五上的阅读要求中提出:“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年级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深入思考联想和想象,有更高的目标。五下的阅读要求中提出:“结合生活实际、生活经验、时代背景等方面理解重点句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效果及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阅读的很高层次的要求。

在本组的课文中,20课《古诗两首》中让同学们由古诗内容想开去,想一想:从诗中能够体会到什么?体会送别时的心情,想象好友临别时的对话,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体会友情的深厚。21课《搭石》,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想开去,“除了写出来的家乡人们的举动以外,人们还会把什么事情看成理所当然的?”体会乡亲们之间美好的情感。课后练习二:“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课后小练笔中提出:“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意在让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美。23课《卡罗纳》引导学生谈谈受到的启发,由内容想开去,想想“我如果是卡罗纳的同学,我会为他做什么?”在培养美好情感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爱不仅可以表现在大事上,还体现在平时的点滴言行上。24课《给予是快乐的》则由故事结尾想开去,这个夜晚他们是怎样度过的?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来说都是难忘的?并且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深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深刻含义,再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结合本组的单元导语中提出的:“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我们还要有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来分析,本组中提到的“由内容想开去”主要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

二  教学设计及相关意图:

(一)书写区分,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板书: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齐读课题。

2、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什么是生命桥?  为什么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这座生命桥是谁架起来的?  这座生命桥是用什么架起来的?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相信通过深入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学会质疑是四年级的训练项目,所以从课题入手,通过质疑引领全文。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发现和引出对于课题的泡泡语,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引入整体感知环节。]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6页,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个什么事?开始读书。  (生读书。)

2、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看能不能读准这些词语呢?谁来读一读?(课件:骨髓、暂时、袭击、沉着、间隔、凋零、辗转、血脉亲情)正确!你再来读读。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课件)在这里,这个字读“xuè”,还有一个字音你知道吗?  生:“xiě”。

师:我们常说手指“出血”了,就是这个音。文中还有一处读白血病。

师:这个词读什么?  生:辗转。

师: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翻来覆去。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查字典是个好方法,在学习课文时,我们会更加深入地体会这个词的意思。

3、师:(课件空)看来字词难不倒大家。同学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呢?  生:杭州小钱得了白血病,正在病床上等待着骨髓。在中国台湾,李博士正在余震中为一位青年抽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小钱终于得救了。[板书:杭州小钱、中国台湾青年、骨髓]

师:真会读书,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大意。

4、师:同学们,借助老师的板书,结合课文,能不能说说:课文中写了同一时刻的几个场景?生:2个。

师:一个是(杭州的小钱在等待着骨髓移植);一个是(中国台湾的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

师:你们看,只要抓住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关键词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个场景,去杭州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就针对易读错的字词和多音字进行了整体的强调,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初读感悟,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宏观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课文的大体框架:一个时间的不同场景,立在同学们脑中。]

(三)品读感悟,进入第一场景:

1、(课件音乐)生命桥的故事就发生在1999年的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那天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我们每个人都有享受这美好时光的权利,而小钱呢?就让我们推开病房的门,走进小钱的病房中看一看。(课件)谁能读读第二自然段?(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他读得哪些词句让你心动了?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本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令自己心动的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2、谁来说说?哪里让你心动了?

(1)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师:哪里让你心动?说理由。  生:他的脸色都苍白了。外面的阳光是灿烂的,但他的脸却是苍白的。  生:美好的景象和他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很可怜。

师: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脸色苍白啊!(听出了你对他的同情和怜悯。)

(2)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①师: 这句话还让谁心动了?举手我看看。

②师:看来这句话触动了许多同学的内心。我们都来看看。(课件)谁再来读读?(生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文意,加深理解。]

③同学们,再看看屏幕上这两句话。(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结束了,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命延续。)比较着读一读,�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个比喻句。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师:能结合句子,具体说说吗?  生:这样把小钱的生命比作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更加具体、形象地说出了小钱生命的美好,但却要凋零了。

师:18岁的年龄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小钱却得了白血病,要面临死亡。

师:谁再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因为小钱在这么青春的年龄就要面临死亡了,感到很可惜。

师:是啊,这么美好的年龄却要死了,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了!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再次朗读比较,发现这是个比喻句,体会作者用词得精妙,体会作者对18岁的小钱面临死亡的惋惜,继而感受到骨髓移植的迫切性。这也是本课中的文意兼得点。]

④师:你想带着什么感情来读?自己读读。

师:你来读读。(生读)  引导:躺在病床上的小钱眼睁睁地看着死亡临近,他是多么无奈和无助啊!师:你再来读。(生读)  引导:听出了你对小钱的惋惜之情。

师: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惋惜之情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理解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后再次朗读,提高阅读水平。]

⑤师:透过这个比喻句,我们深刻体会到小钱可怜和让人悲痛的处境。通过朗读我也听出了大家的惋惜之情。回头看看第一段对景物的描写,你有什么发现?(课件:美景;处境)

方案一:

生:美景、处境。

师:你有什么体会?   生:可怜。惋惜。

师:如果这朵生命之花凋零了,这番美丽的景色对他来讲还有意义吗?(2-3人)  生:没有。

师:他还能看到灿烂的阳光吗?  生:不能。

师:还看不到什么了?结合上面一句说一说。  生:小钱就永远也看不到灿烂的阳光了,永远也闻不到桂花的香味了。

师:是啊,这么美丽的景色,生命不存在,它就看不到了。这是多么悲痛的事情啊!

方案二:

师:再读一读,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生:花。  师:你的眼睛真亮啊!

师:这两段有个相同点你找到了吗?  生:都有花。

师:这两朵花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发现了相同点,还有什么不同点吗?

生:相同点是:第一句中的花还没开,第二句中的花也是含苞的。不同点是:桂花还可以开,但是小钱这朵生命之花,如果没有骨髓移植就要凋零了。

师:他们同样是两朵含苞的花朵,桂花就要绽放,展现他的风姿;而小钱这朵生命之花却要凋零了,要走向死亡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一段平常的景色描写在这里却衬托了小钱可怜和令人悲痛的处境。带着我们对小钱的同情和惋惜再来读一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下面的第二句。

⑥师:要想使小钱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想让小钱重新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唯一的办法就是——?

生:骨髓移植。

师:骨髓就是救小钱唯一的办法,就是小钱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啊!

[设计意图:把第一自然段的几个景色描写与本段联系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两端文字的异同,体会作者写景的用意,体会作者以美景衬悲情的写作手法。继而体会骨髓对小钱的重要。]

(3)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哪里让你心动?  生: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师:对啊,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谈何容易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同学们,比登天还难哪!你读。(生读)

师:幸运的是:经过了一番几经辗转的过程,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你读到这句话,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读)

师:小钱又有希望了!再读。

师:你什么心情?生:激动!(读)

师:同学们,小钱又有生命的企盼了!

师:一起读。(生读)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初步体会文意,通过教师的泛读指导学生体会寻找骨髓的不容易。]

(4)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哪里令你心动了?  生:找到骨髓了,很高兴。

[设计意图: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读、抓重点词语理解、说体会、带着体会朗读这种形式,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自主发现重点词语,渗透抓重点字、词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四)学习第二场景,体会人物品质: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课件)一个白血病患者在接受骨髓移植前,要对他的骨髓进行毁灭性治疗。现在的小钱已经接受了前期的治疗工作,如果在24小时内无法接收到骨髓,他就会有生命危险。就在小钱满怀期望的期待着能挽救他生命的骨髓时,在同一时刻,中国台湾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让我们走进第二幅场景,再去中国台湾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阅读3、4、5自然段,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生默读画语句,师巡视。)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且为学生理解中国台湾青年和医生冒着生命危险还要做手术埋下伏笔。]

师: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来读一读让你感动的句子?(生读)

2、(1)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2)“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3)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4)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3、①师:看来使同学们感动最多的第5自然段的这段话。我们一起先来读读这句话。(课件:段。标红:“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同学们,他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还这么沉着和平静啊?  生:刚地震结束的余震中。

②师:是啊,就在前一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地震中摇晃。同学们,你想不想亲眼目睹那7.3级的地震给中国台湾地区带来的灾难啊?  生:想!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录像)

师:(当人们还在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时,地震来临了。大地在颤动,房屋在摇晃,人们不顾一切地向外奔跑,整个城市被地震破坏地面目全非。小孩子的哭声、人们的喊叫声、房屋的倒塌声,充斥着整个中国台湾地区。在这场灾难中,两千多人遇难,十几万人无家可归。你们看,这就是地震后的余震,有些余震甚至不亚于主震,人们还来不及躲避就被压在这废墟下。)

师:看了录像,再来读这句话,你有什么体会?  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能够沉着和静静,他们太伟大了!太了不起了!(生读)(课件变红:沉着、静静)

师:自己读读,读出对他的敬佩。你来读。(生读)

师:再沉着些!坚定些!(生读)

师:一起读。(生读)

[设计意图:由 “静静地”入手,通过看录像,使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创设出一个可怕的、惊心动魄的地震场景。与下文医院中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继而突出中国台湾人们的品质,体现青年和医生舍身救人的伟大。]

③师:(课件)同学们,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外面嘈杂一片、混乱不堪,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就让我们走进手术室,走进青年的内心吧。同学们,你们就是那位中国台湾的青年,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你们在想些什么呢?

师:外面嘈杂一片,人们在四处逃跑。青年人,你的家人什么情况你还不知道,还是让小钱等待别人的骨髓吧。  生:不。因为他找合适的骨髓太不容易了。我决不能放弃。

师:我听出了你的坚定。你是一心想要救人啊!

师:年轻人啊,一阵阵余震不断袭来,有时余震比主震更剧烈。手术再进行下去太危险了!咱们换个时间吧。  生:不,因为小钱如果得不到我的骨髓就要死了。

师:坚定中透着勇敢,真不愧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啊!

师:这时候,房子在振动,随时都有塌陷的可能,太危险了,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啊!你放弃吧。  生:不。因为我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个年轻人正对等待着我的骨髓。

师:余震太频繁了,你的处境太危险了。99%的可能会砸死,你为什么还要救他?

生:有1%的可能我也要救他。

师:说得太好了!只要有一线希望,你也要救小钱啊。

师:我想问问大家,你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救一个陌生人的生命啊!小钱难道是他们的亲人吗?  生:虽然他虽然不是我的亲人,但我们同样是中国人。

师:说得太好了!我们同样是华夏儿女,同样是中国人,流着同样的血,有着同样的根。正是这种骨肉同胞间的血脉亲情使得两岸同胞的心紧紧相连。[板书:血脉亲情]

[设计意图:通过先想象再看录像来体会地震的可怕。然后通过外面的危险和李博士、青年镇静的对比,体会他们的坚定。从内容想开去,走入中国台湾人的内心时教师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他的坚定,继而突出他的高尚品质。通过自读课文、想象画面、看录像、谈感受、走入中国台湾人的内心体会地震的危险,继而突出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克服了很大的心理和外界的因素救助杭州小钱的高尚品质。重点理解的这部分内容,采用直观感受、引导体会、自主朗读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间真情。]

④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台湾,走进医院,走进那间手术室,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课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李博士趁余震的间隔,又一次将针头刺进青年的脊柱。这时,余震又一次袭来,使再次从皮肤里脱落,李博士又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⑤师:(课件)一次次的余震就是一次次生命的考验;一次次余震就是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中国台湾青年的体内涓涓流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体会着读,加深朗读体会。另外,通过这样一次次的引读,帮助学生理解“一次有一次的努力”,体会抽髓过程的不容易和他们面临的生死危机,体会中国台湾青年为大陆青年付出的无私的爱,品味人间真情。]

(五)总结救助过程,留下学习任务:

师: 在李博士和青年一次次的努力下,骨髓终于涓涓流出。抽出骨髓后,经过怎样连续奔波的过程才把它送到了海峡对岸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下课!

[设计意图:完成整个救助活动,引领学生继续学习,引发学生的阅读和研读兴趣。]

三、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               骨髓                    中国台湾

小钱              血脉亲情               青年

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的模式;

自学──指导──练习的“学、导、练”教学模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的“整、分、整”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更要有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针对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可以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

对于童话、寓言,可以采用“初读,知顺序──熟读,记语言──再读,演一演”的教学模式;

对于有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课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问题为导向,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对于写法有特点,且学生学得来、用得上的课文(如,简单的说明文),可以采用“了解内容,领悟写法,尝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适合习得某些学法的课文,可以采用“方法渗透,方法领悟,方法小结,方法运用”的教学模式;

对于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可以采用“一读读通课文,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感受”的教学模式;

对于“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体验、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设计方案,分组活动,辅导交流,展示成果,小结收获”几个环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文言文五步阅读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d?d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三、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四、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 (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五、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