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伤仲永》说课稿8篇正文

《伤仲永》说课稿8篇

时间:2024-09-07 06:31:02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本页是勤劳的小编小鱼儿帮大伙儿分享的8篇《伤仲永》说课稿,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孙权劝学》说课稿 篇1

第一、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第三、说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伤仲永》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们是第十一组,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伤仲永》,不知道大家对《伤仲永》这篇课文是否还有印象。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它可以说是一个悲剧,全文通过作者王安石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和一般人无异的悲剧。作者通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应该回忆起这篇课文了吧,那我们进入今天的说课吧!

今天我的说课主要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部分,而教学将会贯彻我整个说课过程。我想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对教材要有所了解,《伤仲永》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五篇文章。《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的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然后让我们来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学习这篇课文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掌握仲永这个故事材料跟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而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掌握仲永这个故事材料跟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结合自身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

教法应该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教法。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且学生们都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所以,我会在整个课堂中都以“引导”为主,指导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能否上好一节课首要的就是要了解对象也就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学情分析----同学们虽然有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但对文言文的认识还是不深。他们就像一群刚学会走路的小孩,是还不能接受过快的学习节奏的。所以,应当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所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是重点。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配合使用圈点勾画法、默读法等等多种方法。这篇课文总共用两课时来讲授,另外辅助多媒体教学。

接下来就正式进入我们这节课。首先就是导入,好的导入无疑是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我们这节课是第二课时,所以我采用的是直接导入法,把学生引入课堂。在字词的学习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预习,找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式,然后在课堂上让同学提出来,通过学生讨论,最后由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讨论法、问答法、圈点勾画法等教学方法。而在全文感知环节我采用同样的`方法,扫清阅读障碍。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熟悉文本,理解文意。在这些前期准备结束后我们将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层层深入,师学生体会全文思想感情。最后发出感叹,引人深思。然后就是要实现情感目标的教学,在这个环节我同样采用讨论法学习完这篇带有“悲剧色彩”的课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多话想说。下面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 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们的认识吧!同学们畅所欲言,谈他们的感受,从而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有一些偏离主题的回答,所以老师要随机应变的给予引导。

本次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说板书设计。这就是我在这节课的板书:

从板书上体现了全文的主线: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叙述了方仲永从神童到然众人的事例,叙事和议论相结合,层层深入得出全文思想,强调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这就是我们《伤仲永》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伤仲永》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3、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给你们讲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孙权劝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 《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并掌握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读出人物语气,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准备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性格,我采用了一下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点歌)“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这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话说当时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出处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三)辨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分四步进行: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读出古韵古味。

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提出点评,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4、全班齐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四)析读课文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品读课文

提出问题: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①“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人物性格的语言,读出语气,进而体会人物形象。)

(六)请三为位同学扮演孙权、吕蒙、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七)体验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成长。

赠言: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伤仲永》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伤仲永》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是一篇叙事文言文,课文以叙事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通过叙述主人公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原因,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本文可以进一步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通过思考仲永的经历体会学习的价值。本课和本单元前四课一样,都是写儿童成长的历程,但又不是单纯的记述童年的乐趣与烦恼,而是在记叙的基础上揭示道理。有利于学生在回忆反思童年的喜与乐中,树立起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浅易文言文有一定的解读能力,但对一些生僻字词,活用及古今异义的掌握有一定困难。而且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畏惧感和抵触感,特别是老师单纯的讲解字词注释和课文翻译。此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文中的故事有很大兴趣,但排斥枯燥乏味的客观讲述道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三个学习目标

1、能够复述仲永的发展历程及原因

2、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

3、理解“伤”字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我的依据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新课标中规定,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语感为主体,

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

其次是本课的特点,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记叙文,既然是记叙文,就要理解文中

的人物和事件,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感情。此外还要明白体会课文所讲的道理,树立重视后天学习的价值观。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本课应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深入体会文中情感为重点。根据学生心智水平,教学难点应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自身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和学生的学情,我决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采用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勾画圈点法,诵读法。主要是讨论法和提问法。(依据最好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1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教育家布鲁姆也提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讨论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本文特点及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布置作业。

1导入3分钟

分析题目,提出问题,“伤”字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而伤?

这样直接切入题目,从作者感情入手,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整体感知10分钟

(1)介绍作者王安石,由学生先介绍,然后多媒体呈现

(2)通读一遍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简要说一下“伤“字的意思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感受力,总结能力和文言文理解力。(结合教学目标来谈)

3研读赏析23分钟(注意提问后要有答案@)

(1)仔细阅读第一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归纳出不会的字词句及自己认为重点的字词句,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多媒体呈现学生应积累的文言文知识。

(2)找出第一段中直接描写仲永才能的语句,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默读第二段,找出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的同时讲解重要字词句

(4)找出仲永变化的原因,用原文的话回答

(5)找同学朗读一、二段,教师和其他同学纠正发音和停顿,复述仲永的发展经历

(6)认真阅读第三段,多媒体展示重要字词句。比较与前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作者想阐述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注意叙述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7)全班齐读第三段

(8)全文是什么结构

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先叙述后议论抒情的结构方式

研读赏析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培

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这一课程资源。紧扣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链接,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力、鉴赏力,归纳分析能力。运用朗读、齐读、默读方式,培养了学生语感和朗读能力。

4体验反思7分钟

说出本课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要有预设的语句以备引导!)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要注意多元有界,不能放任自流。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情感体验,拉近与文本距离。学生通过感悟课文,有利于体会作者情感形成正确价值观。

5布置作业2分钟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200字短文。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引发学生思考感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锻炼写作能力。

四板书(板书的依据)

伤仲永

王安石

书指不不泯

诗物使能然

四作学

称众

句,诗立前时人伤

自就之

为其,闻

名文理

记叙————议论、

此板书内容精当简约,布局简单明了,即呈现了课文记;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孙权劝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 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 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重才 善劝

吕蒙治学 虚心 听劝

鲁肃叹学 真诚 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的主旨

二、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2、学生介绍作家作品,用课件进行资料补充

3、学生朗读

4、学生自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5、观看课本剧

6、由赏析课本剧引出朗读赏析,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7、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自读

8、探究质疑

9、看图背课文

10、延伸拓展题

《伤仲永》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古文,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文,对古文中的实、虚词释义、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散文,作者通过写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告诉人们不要单纯地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这对我们的成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初中古诗文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基于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语,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认识后天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

3、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分组讨论法及分层教学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新旧联系,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具体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给你们讲过《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资料共享平台

《《伤仲永》说课稿》。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形、字义,对课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 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七)、难点探讨

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

这一问题是难点的提示,激起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我在此处明确答案,并作小结: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道理。

(八)、设置分层练习,即基础题和能力题。

基础题侧重音、形、义,能力题侧重写作和说话。分层练习全面照顾,既重基础,又重能力让各层学生都有成就感,有喜悦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环节的安排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特点,听说读写全面照顾,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依据本文内容,结合数学坐标的知识精心设计了下面的板书设计,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渗透的新理念。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