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说课稿 > 数轴说课稿人教版(优秀13篇)正文

数轴说课稿人教版(优秀13篇)

时间:2024-09-05 15:47:32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午夜帮助大家找到的数轴说课稿人教版(优秀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1

冀教版数学课程的说课稿

一、冀教版数学说课稿《合并同类项》教材分析

㈠地位、作用

本节课在学习了单项式、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之后,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为教学内容。合并同类项是整式运算的基础,而整式的运算对学好初中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并能辨别同类项;② 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并能熟练运用。

2、能力目标: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概括能力;②通过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享受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②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由特殊到 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㈢重点、难点

重点是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其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是同类项定义的归纳、概括。

二、冀教版数学说课稿《合并同类项》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以此来达到他们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冀教版数学说课稿《合并同类项》学法

根据学法自由性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由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冀教版数学说课稿《合并同类项》教学程序

㈠新课引入

新课的开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新课伊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可以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取得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所以一开始上课,我用大屏幕显示一道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解决问题,由此导出本节课的主题,同时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㈡探索新知

本节课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同类项的概念,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概括这两组单项式的特征。教师倾 听学生交流,在学生概括出上述几组单项式的特征之后,提出同类项的概念,再由学生概括出同类项 的定义。由教师补充: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这样,学生直接参与到同类项概念产生的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为巩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一道判断题,由学生一个个单独完成,并简单阐述理由,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合并同类项打好基础。

另外还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两组同类项,组内交流写出的项是否符合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指导,帮助加深理解同类项 的含义,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获取新知。问题1,实际上是引例中的两个等式,通过学生观察,容易得出结论,左边两项系数之和等于右边的系数,明确同类项相� 为克服学生对这个认识可能存在的疑点,我设计了问题2,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学生讨论,指导学生探究,验证上述认识的正确性,体现了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观察、归纳、猜想过程,还必须有验证过程。打消疑点之后,提出问题3,有上面两个问题做基础,学生极易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总结概括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再次培 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㈢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题。

第一题:学生判断、理解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教师加以指导。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对同类项的概念是否混淆不清,能否正确辨别问题。②是否在正确辨别 后只重视系数而忽略了字母和字母的指数。③对一些同类项的变式能否正确的辨别。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同类项的含义和合并同类项的方法,为本节课的应用做好铺垫。

第二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首先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展示大小两个长方体纸盒的模型,并深入小组,倾听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探究。学生在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后,通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基本理念,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题: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直接代入计算,另一组先化简再代入计算。通过比较让学生充分认识新知识的优越性,能够使学生积极主动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㈣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倾听, 并对学生发言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㈤布置作业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课本中调选了两道题。第一题是合并同类项,既能巩固同类项的概念,又可利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计算,起到巩固新课的目的。第二题是实际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意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作业,老师批改,做好批改记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效果,便于进行课堂教学优化。

㈥板书设计

体现了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加深记忆。

五、冀教版数学说课稿《合并同类项》教学评价

整个教学过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一认识规律,教师始终是学生 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激励者、协调者、服务者,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活动时间与空间,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获得技巧,使他们在主动探索发现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形成素质。

数轴说课稿人教版 篇2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数轴》是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2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数轴的概念概念,三要素,和用数轴表示数。有理数已经在上一节已经进行了讲解,并且之前也有生活中的温度计的常识性经验,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数轴是一个重要概念,后续的直角坐标系也是以数轴为基础的。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正式接触数形结合思想,在整个数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体会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生首次正式接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的提问,恰当的引出数轴这一课题。

用生活实例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后续的学习数轴三要素,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在这一个环节,我会通过课件呈现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们将杨树柳树站牌表示出来。在学生都将图画好以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问题1。马路可以用什么几何图形表示?问题2。� 你是怎么确定问题中各物体的位置的?并请一到两位同学进行解答。由此帮助学生总结画图时可以用直线、点、方向、距离等几何符号表示实际问题,实现数学问题的第一次数学抽象。

接下来进行引导,和学生一起采用正负数、几何符号、方向等知识将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画出来。并且将0表示基准点、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方向等知识进行强调。随后,我再通过课件出示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对比着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分析温度计的结构。讲解0℃是温度的基准点,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以此帮助学生提前感受原点、单位长度、方向这三要素。

接下来明确数轴的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并且提出三要素。询问问大家对三要素的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数轴个概念。

学生能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采取类比的思想得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对应。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开始的选点的过程中我选择生活实例中的位置关系,这样为学生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奠定基础,培养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归纳题,让学生更加明确数轴上点的意义;基础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且能够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数轴上的点的与有理数对应?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课后习题第二题和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点有何特点?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并且为下节课做铺垫。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部分,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3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冀教版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习题

1.填空题

(1)当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关键技术之一。_________能量和物 质被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

(2)信息必须借助于种物质载体才能得以呈现:闹钟、红绿灯、电视、报纸 等都是信息的__________。

(3)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文化信息,可以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天气预报信息,可 尽量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等,这些都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

(4)信息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甚至完全失效。

(5)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合法地使用和传播信息,注意信息的________和______ ,防止伪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信息的是( )

a.一段天气预报 b.一张报纸 c.一份学生成绩单 d.一则寻物启事

(2)所谓信息的载体,是指( )

a.表示和传播信息的媒介 b.计算机中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c.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信息 d.各种信息的编码

(3)通过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说明信息具有( )

a.价值性 b.时效性 c.共享性 d.载体依附性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5)下列对信息处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存储、整理

b.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输出等操作

c.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

d.信息查询属于信息处理的手机阶段

(6)关于信息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能够独存在 b.信息的价值是一成不变的

c.信息不能分享 d.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3.判断题

(1)一则商品广告属于信息。( )

(2)未经允许,通过网络获取他人的私人信息是一种非法的行为。( )

(3)随着信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越大,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会越来越淡薄。( )

(4)有一些信息不需要载体就可自行传播。( )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新版小学英语》采用以“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体现出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教育本质,坚持兴趣第一的原则。课文内容新颖、实用,有趣味性、有时代感。所选课文内容涉及文化、学习、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内容。以活动、游戏为载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重点以寻问时间为中心,展开学习一些相关的单词及生活用语。

二、说教法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新版小学英语》以素质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本课我采用如下教法:

1.“任务型”教法。让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实物)等为学生创设就餐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游戏法教学。通过唱歌、游戏及体态语言启发诱导学生完成本课任务。

三、说学法

教务于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发展思维,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我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半圆式就坐,这样一来方便了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另外本课我指导学生通过预习调查、听说训练、语言交际训练、、师生互动交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创造锻炼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下面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通过听、说、读、写、玩、演、视听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

1.知识目标(linguistic factors)

a. new vocabulary (生词)

b. language functions (语言功能)

c. to learn the english song

2.能力目标 (ability aids)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基本的听说能力及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moral education)

结合语言学习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造个性。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确立)

学习掌握what do we have? we have ….并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交际。

三、教具

多媒体演示文稿、实物、录音机

四、课件设计意图

1. 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通过生动活泼、色彩艳丽的画面展示,更加形象直观,抓住学生注意力,扩大课堂活动面,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

2. 创设情景,导学、探究,在学生协作学习中照顾了学生不同层次,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教学过程

1. warmer:

let’sing:欣赏歌曲,《this is the way》使学生听着节奏欢快的音乐、看着诱人的画面、做着自编的动作。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复习旧知在这种氛围感染下把轻松与愉快带给课堂。

look and say:组织语言材料进行分组对话。get up brush (your) teeth wash (your) face have (your) breakfast 在这里单独出示图片然后同时出现让学生排序并对话。通过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巩固所学知识在协作中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let’act. 屏幕出现快餐店,老师说“oh, it’s twelve o’clock.. ×××, it’s time for lunch.”学生回答yes, let’s go.学生通过实物表演。

2. 导入新课

看图学习对话

1. 听录音并回答问题(listen and answer)

what’s the time?

s: it’s four o’clock.

这一组句子先后在lesson 7 and lesson 9中先后出现,所以是旧知识的复习。这里我安排两人一组的拉火车式的操练,学生由被动的的答到主动的问。再互相的问答中,达到自我教育。

2. 听录音并猜一猜(listen and guess)

录音放到it’s time to….停止,让学生猜要干什么。会有多种答案,当然也会猜出go home .在这里就要启发学生想象,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大胆猜测激发学习兴趣。将结果放出,it’s time to go home. let’s go together. ok.

3.听录音练习:mum,i’m hungry.

ok,let’s have dinner.

4.看图学单词。(画面出现饭桌,上面摆满食物。)老师带领学生学习rice chicken pork beef

5.听录音学句子:what do we have?

we have …..在小组中进行操练。

指着一桌美食look what a nice dinner!

3. 巩固新知:

完整的听录音读对话。设计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巩固、复习、训练。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弥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4. 拓展练习:

1.时间调查表

time get up brush your teeth have breakfast go to school have lunch go home have dinner

’s sing

5.作业

a. 听录音并模仿朗读

b. 编写小对话

六、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我将图片与单词展示在黑板上。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所以学好它为以后做良好铺垫。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难点:小数位数的确定。而解决难点的关键:应是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简单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共同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两个生活情境:

情境一:老师买了一些水果,算一算共需多少元。

情境二:我是这样引入的:在炎热的夏天,你喜欢吃西瓜吗?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人们不仅能在夏天吃到西瓜,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西瓜。接着出示场景图,让学生根据场景图提出两个问题,引出夏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的算式。(学生可能会列:①0.8+0.8+0.8②0.8×3,如果出现①,可以问“还可以怎样列?”,如果出现②,就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师揭示课题。这一环节意在通过两个小练习,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由于小数乘以整数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教师先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发现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完全相同,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帮助学生体验乘法和加法意义的联系。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难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是让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的算法可能有这几种:

(1)根据意义计算:0.8+0.8+0.8=2.4元;

(2)先化0.8元=8角,再用8×3=24角=2.4元;

(3)0.8×3=2.4;

(4)用竖式计算,但对位不准确

交流时,可让学生板演或者指名说,教师板书。①②种情况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理由,③④种可先让学生说说做法,教师进行指导并板书正确的竖式写法。竖式完成后,让学生看着竖式,说说0.8×3用竖式计算的过程。然后问学生:这个竖式和以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因数和积中都有小数,位数相同。)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接着出示问题(2)冬天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钱?(先列加法竖式计算,再列乘法竖式计算。)学生按要求独立进行计算,提示用加法算注意对位。组织交流乘法的算法,小组交流:从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结果,比较对位,初步得出因数的小数有几位,积的小数也有几位的规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趁热打铁:如果用一个三位小数乘3,积会是几位数?如果用一个四位小数去乘呢?

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使学生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了解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有关。

2、猜猜算算,归纳计算方法

出示试一试:4.76×12、2.8×53、25×0.103。

(1)、先让学生猜一猜每道题的积是几位数,再用计算器算一算,验证猜想的是否正确。

(2)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计算,� )在学生自主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主要意思。)

(三)、深化运用,巩固新知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题的积是几位小数,再让学生独立计算。

组织交流:0.18×5的积是多少,0.90是否可以化简,化简的结果是多少,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2、指导完成第2题。

第2题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填一填。

全班交流并讨论:各题的积是多少?各有几位小数?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

3、练习十二2、3题

4、拓展

(四)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让学生畅谈收获,提出质疑。

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

数轴说课稿人教版 篇6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1 能力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 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3 情感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7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学生都喜欢吃,我有学生都喜爱的小食品薯片导入新课,出示一个完整的薯片塑料包,这么鼓鼓的塑料包里是不是 装满了薯片,除了薯片里面还有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

二 顺水推舟打好实验基础

空气占据空间吗?下面我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老师用水槽、水、杯子、白纸来为大家表演这个小魔术。我先把报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是他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让学生猜一猜纸团是干得还是湿的?对于“纸团会不会湿”这一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做出不同的判断,有的学生说纸团会湿,有的说不会湿。这时我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个小纸团,看看他到底有没有湿,通过用手摸小纸团,学生发现他是干的。“为什么纸团没有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理解到:纸团之所以没湿,是因为水没有进到杯中,水为什么进不到杯子的空间呢,可能是因为空气占据着塑料杯的空间,水进入不了杯子。从而说明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

三 因势利导自己动手做实验,进一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

当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因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为了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空气占据着杯子的空间,紧接着我提出第二个探究问题:怎样让杯中的纸变湿? 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纸变湿,水就得进入杯中,水要进入杯中,空气就的出来,那你有几种方法能让杯中的空气跑出来呢?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高。他们在小组中积极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设计出了多种实验方法:有在杯底打眼的、有把杯子的底去掉的、有把杯口直接倾斜的、有用注射器抽出杯中空气的、还有的同学说不把杯子放到水槽底的。最后请一名代表把本组实验方案与全班同学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分享其他成员的成果。

教学中我有目的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在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学生动手实验。并提出实验要求

1、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2、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和实验材料。

3、填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结果:有气泡从水里跑出来,说明空气让出了杯子的空间,水进到杯子里去了,纸团湿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了更深的认识。

四、教师实验,学生观察 进一步提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塞子,往漏斗里倒水,发现水不能进到瓶子里。说明空气跑不出来,水流不进去;把塞子松一松,水流进瓶子里去了。说明空气跑了出来,让出了一部分空间,水流进去了。

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层面提升到科学层面。进一步加深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四、水到渠成,回归生活,扩展延伸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科学和

生活结合的更紧密

这一教学过程共分两步:

第一步 比赛延伸,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看谁想得快,想的对,将会得到老师的小礼物。

(1)气球充气时为什么会变大?

(2)冬天为什么暖气片要放放水才能热?

第二步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

用一个杯子到教室外去装一杯外面的空气进来。一定要确保这个杯子里空间是被教室外的空气完全占据。此活动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最后,我想用法国诗人朗费罗的诗�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8

冀教版三年级《对称》说课稿

教材简析: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本节课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先设计了贴蜻蜓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称的实物图(树叶、松树、蝴蝶、鱼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然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剪纸的活动,同学们在观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对称的秘密,了解了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经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的过程,了解对称现象,并能识别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准备:

cai课件、剪刀、彩纸、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活动、感知对称

1.贴蜻蜓,感知对称。

师:(电脑播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夏日的傍晚,我们经常能见到满天飞舞的蜻蜓。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只蜻蜓的图片,谁愿意帮我贴一贴?(出示红、黄两只蜻蜓图片)(同学们看后大笑).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位同学贴的蜻蜓,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黄色的蜻蜓两边的翅膀一样大。

生2:红色的蜻蜓翅膀大大小小不一样,怎么能飞呀?(4个翅膀大小都不一样)

师:你说得非常好!怎样才能让红色的蜻蜓飞起来!

生3:把它两边的翅膀换成一样大就行了。

师:对!要让红蜻蜓飞起来呀,必须要两边的翅膀一样大。(手指着说)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片。(先贴一半,再贴另一半)

(有:树叶、蝴蝶、衣服、葫芦、树)

2.观察讨论、揭示课题。

师: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老师是一半一半的贴。

生2:我发现左边一半和右边一半同样大。

生3:我发现这些圆形两边是一样大的。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象这样两边一样大的图形,我们就说他们是对称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称[板书]。

[评析:采用有趣的贴蜻蜓比赛导入,让学生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非常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体验、感知对称,从参与面上看,全班学生都调动起来了,参与热情也比较高,并且教师很注意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学生的释疑,很自然地引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对称

1.剪一剪,议一议。

师:你能试着用剪子剪出一个象这样对称的图形吗?试试看!

(教师巡视、辅导,并贴图)

师:请同学们先停下手中的剪刀,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 )�

生2:我认为4号图也不是对称的。

生3:我认为5号、6号、7号、8号图是对称的。

师:(指2号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这样用剪子弯了一下。

师:(指3号图)你能给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吗?

生:我拿着纸,这样剪了一下,又剪一下。

师:噢!原来你们是随意剪的。看来,这样是很难剪出对称的图形。

师:我们就请(5号图形)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剪的吧!

生:我先这样一折,再用剪子剪。

师:很好!来,示范一次给大家看。

(指6号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我先对折,然后再剪,就剪出这个图形了。

师:真棒!(掌声)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5-8号)他们能剪出对称的图形,而他们(1-4号)不能呢?秘密在哪儿?

生齐说:他们没对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能在这些对称的。图形中发现什么?

生1:有一条印。

生2:有一条线。

生3:都有折痕。

师:对!这个折痕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它对称轴。请同学们读两遍。

师:谁能上来画画其它图形的对称轴?其余的同学请在自己剪的图形中画出对称轴。

[评析:让学生剪一剪、议一议,探究出了对称的秘密。恰当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猜一猜,折一折。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它是对称的吗?猜一猜,它有几条对称轴?

师:到底有几条对称轴?请大家动手折一折,谁能给大家演示一遍。

师:对!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再猜猜看,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谁能说说圆又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动手折折看。

生1:有一条。

生2:有四条。

生3:有十条。

生4:有一百条。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样,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电脑画面显示很多条对称轴并伴随着声音:我也折累了,不想再折了。)

师:圆到底有多少条对称轴?

生1:数不清。

生2:无数条。

师:对!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评析: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各有几条对称轴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充分让学生猜一猜,并动手折一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对称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运用、强化表象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这些图形是对称的以外,还有许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有:桌子、椅子、文具盒、橡皮、窗户、黑板、衣服、飞机、脸、人等等)

师:你能指一指人的对称轴在哪儿吗?

师:谁能指一指书本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体是对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电脑播放:蝴蝶、蜻蜓、脸谱、小鹿、飞鹤、8.a、北京体育馆、艾菲尔铁塔、民间剪纸等)

师:欣赏完美丽的画面,你们想不想动手剪一剪?发挥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剪出一个更美丽的图案!试试看。

(在学生动手剪时播放音乐)

(学生剪完后自己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剪的象什么?

生1:我剪的象窗帘。

生2:我剪的象梅花。

生3:我剪的象火箭。

生4:我剪的象宇宙飞船,我长大了要当宇航员。

[评析: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广泛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艺术、建筑等学科中,注重了学科知识的整合,不仅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还使得单调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对称,这些对称的图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美丽!

生2:很好看!

生3:很有趣!

师:对!这些对称的图形是很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美字。(贴一个对称的美)

[总评:这节课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学生创设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课堂教学通过贴对称感知___剪对称探究___拓展对称 ___应用对称的过程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知识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了技能,掌握了数学方法。]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空气》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初步获得通过实验探究事物性质的能力。《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活动是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的存在及空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实验证实空气也像水一样占据空间,为学习《风》和《纸飞翼》打下基础。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1 能力目标:

能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2 知识目标:

能意识到空气像水一样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3 情感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

数轴说课稿人教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引进了负数及分析了有理数的分类后给出的。数轴是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利用这个数学工具不但可以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大小比较等,还可以利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包括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等,非常直观地把数与点结合起来,渗透着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对以后的知识概念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习任务分析;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三、目标分析:

1、通过回忆和实例使学生掌握数轴的概念,并理解其三要素。

2、通过动手画数轴和数轴的概念,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了解点与数之间的关系。

3、通过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了解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数形结合。

4、通过实例启发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实践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模拟演示、启发引导、学习应用、发展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大胆猜想、动手操作。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思维活动提供具体、直观、感性的支持,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借助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启发诱导,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引入采用先回忆再从实例引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概念的得出采用比较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让学生自已动手画数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改变原来的“听数学”为“做数学”。

数轴应用采用分层式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基本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面。

五、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1、正确画出数轴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首先回忆小学生学过的知识直线上用点表示数量数轴的三角形,再通过实物如:标尺、温度计等,要求同学们通过观察能建立数轴的概念模型通过提问:标尺及温度计上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出数轴的方向性及数轴的原点和单位长度,上面的过程可以由学生讨论,教师补充从而概括数轴的概念即三要素。

2、变式;从而也可归纳出数轴商店表示即,数与点的对应关系。

通过例题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画出数轴并描述点

说明:(1),可能有不少学生会忘记正方向

(2),原点左边的数的表识会发生标反的错误。

(3),数轴上的正方向,同时也表示由小到大的方向。

(4),单位长度的截取可以是任意长度,不是唯一的。

(5),数轴的方向也不是唯一的,如温度折线图等,方向也可以是向上的。

3、正确画出数轴后,即使点在数轴上的表示,整数的表示学生很容易理解,强调一下,分数和小数的表示是这一节课的难点,首先通过例题:

初中数学数轴说课稿一等奖 篇11

数轴说课搞

老师们: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 “数轴”的第一课时内容。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表示温度高低

这一事例出发,引出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初步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数轴不仅是学生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有理数知识的重要工具,还是以后学好不等式的解法,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会画数轴。2.能将已知的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理解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三: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和有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数与形的结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教材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对数轴概念和数轴的三要素,学生不易理解,容易造成画图中丢三落四的现象,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⑶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对正负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习中的图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温故知新,激发情趣:

首先复习提问:有理数包括那些数 学生回答后让大家讨论:你能找出用刻度表示这些数的实例吗 学生会举出很多例子,但是由于温度计与数轴最为接近,它又是学生熟悉的带刻度的度量工具,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它来抽象概括为数轴这一数学模型,于是让学生观察一组温度计,并提问:

(1)零上5°c用 5 表示。(2)零下15°c 用-15 表示。(3)0°c 用 0 表示。然后让大家想一想:能否与温度计类似,在一条直线上画上刻度,标出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而引出课题:数轴。结合实例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同时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二),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教师设问:到底什么是数轴 如何画数轴呢

(1)画直线,取原点(这里说明在直线上任取一� )

(2)标正方向(这里说明我们在水平位置的数轴上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是习惯与

方便所作,由于我们只能画出直线的一部分,因此标上箭头指明正方向,并表示无限延伸。)

(3)选取单位长度,标数(这里说明任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标数时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表示1,2,3…负数反之。单位长度的长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同一单位长度所表示的量要相同。)

由于画数轴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板书这三个步骤,给学生以示范。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画完数轴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数轴 ”(通过教师的亲切的语言启发学生,以培养师生间的默契)

通过讨论由师生共同得到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至此,我们将一个具体的事物“温度计”经过抽象而概括为一个数学概念“数轴”,使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三),手脑并用,深入理解:

1,让学生讨论: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哪些不是,为什么

a,b,c,d,e,f,a,b,c三个图形从数轴的三要素出发,d和f是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然后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去接触学生,认识学生,关注学生。2,为进一步强化概念,在对数轴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个数轴,(请同学画在黑板上)

学生在画数轴时教师巡视并予以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画完后教师给出评价,如“很好”“很规范”“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等语言来激励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强调: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画数轴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我设计以上两个练习,一个是动脑想,通过分析,判断正误来加深对正确概念的理解;一个是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四),启发诱导,初步运用:

有了数轴以后,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表示在数轴上,那么反过来,数轴上的点是否只表示有理数呢 作为一个问题我让学生去思考,为后面实数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不再展开。安排课本23页的例1,利用黑板上的例题图形让学生来操作,教师提出要求:

1,要把点标在线上 2,要把数标在点的上方

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对数轴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当然,此题还可以再说出几个有理数让学生去标点,好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己,并进一步让学生从中感受已知有理数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从而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五),反馈矫正,注重参与: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1,课本23页练习1,2

2,课本23页3题的(给全体学生以示范性让一个同学板书)为向学生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讨论:

3,数轴上的点p与表示有理数3的点a距离是2,(1)试确定点p表示的有理数;

(2)将a向右移动2个单位到b点,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3)再由b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到c点,则c点表示的有理数是多少

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果,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达到灵活运用,形成一定的能力。(六),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根据学生的特点,师生共同小结:

1,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数轴吗 你会画数轴吗 这节课你学会了用什么来表示有理数

2,数轴上,会不会有两个点表示同一个有理数 会不会有一个点表示两个不同的有理数

让学生牢固掌握一个有理数只对应数轴上的一个点,并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七),布置作业,引导预习:

为面向全体学生,安排如下:

1,全体学生必做课本25页1,2,3

2,最后布置一个思考题:

与温度计类似,数轴上两个不同的点所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大小关系如何

(来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六:板书设计:(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河南教师资格网 http:///

河南教师考试网:http:///

微博:@河南教师考试网

微信号:hejsks

数轴 说课稿 数轴说课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听、说、读、写单词: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

2、能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的家中的各个房间。

(二)能力目标:

学生能正确运用英语描述家中的房间,能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交流,使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感受学英语的乐趣。

2、培养学生要热爱家庭、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能正确运用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两个名词性物主代词mine,yours.

三。教具、学具: some pictures,vocabulary cards ,audiotape and the tape recorder

四、教学资源:起居室和客厅的区别

简单的说,区别: 客厅主要是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起居室主要是家人一起聊天,看电视的地方。因为咱们现在的条件有限,一般人家是把客厅和起居室没有分开,一个空间,两种功能。

五、teaching steps:

step 1. class opening

1. greetings:

t: good morning , boys and girls !

s: good morning , miss sun !

t: how are you today ?

s: i’m fine , thank you . and you ?

t: i’m fine , too . thank you . where do you live ?

s1: i live in an apartment.

s2: i live in a house .

step on

use vocabulary cards to review the words “ house”, “classroom”, “bathroom” ,“bed”。

step concepts: 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

uce:

a. use posters of rooms to demonstrate each word.

b. point out the word “room” in bathroom, bedroom and living room.

c. free talk:let the students introduce their rooms and the things in it.

t book :

a. play the audiotape as the students follow in their books.

b. 1)t: in our book , there are two new words .“mine and yours ”

t: this is my book . this is mine .

t: this is my coat . this is mine .

t: that is your pencil . that is yours .

t: that is your shirt . that is yours .

t: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

s: yes . mine 是我的。 yours 是你的。

2)ss say sentences freely, they should hold some objects in their hands or point to the objects and make the others clear about their meaning.

t : ( point to a book ) this is mine

s : this is my book .

……

step 4:practice:

use a picture-prompt drill. hold up vocabulary cards for objects found in particular room.

t:(hold up the card for toilet) where does this go? it goes in the ……

s: ……bathroom.

t: very good. it goes in the bathroom. tv, couch and lamp go with kitchen. bathtub, shower and toilet go with bathroom.

spanide the class into small groups. ask each group to make up a dialogue about showing someone around a new house.

step 5:consolidation

1. fill the blanks.

t: i write some sentences for my house .,but i can’t write the name of rooms . can you help me ?

s: fill in the blanks in small groups . ask one volunteer to show .

step 5:homework: write some sentences to describe your rooms in your house.

六、板书设计:

lesson 2 jenny’s house

room kitchen bathroom living room

this is my bedroom. this is mine.

that is your bedroom. that is yours.

数轴说课稿人教版 篇13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4、多种收获: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1、创设情境: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初中信息技术习题

1.填空题

(1)当前,人类社会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关键技术之一。_________能量和物 质被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资源。

(2)信息必须借助于种物质载体才能得以呈现:闹钟、红绿灯、电视、报纸 等都是信息的__________。

(3)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文化信息,可以转化为知识和技能;天气预报信息,可 尽量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等,这些都说明信息具有_________。

(4)信息______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甚至完全失效。

(5)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合法地使用和传播信息,注意信息的________和______ ,防止伪信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信息的是( )

a.一段天气预报 b.一张报纸 c.一份学生成绩单 d.一则寻物启事

(2)所谓信息的载体,是指( )

a.表示和传播信息的媒介 b.计算机中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c.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信息 d.各种信息的编码

(3)通过分享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说明信息具有( )

a.价值性 b.时效性 c.共享性 d.载体依附性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获取了一个信息后,它的价值将永远存在

(5)下列对信息处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存储、整理

b.信息处理包括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输出等操作

c.计算机是非常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

d.信息查询属于信息处理的手机阶段

(6)关于信息的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息能够独存在 b.信息的价值是一成不变的

c.信息不能分享 d.信息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3.判断题

(1)一则商品广告属于信息。( )

(2)未经允许,通过网络获取他人的私人信息是一种非法的行为。( )

(3)随着信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越越大,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会越来越淡薄。( )

(4)有一些信息不需要载体就可自行传播。( )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