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9篇)
时间:2023-09-24 14:47:17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优秀9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1
苏教版高一年级化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思想
新课程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部分摒弃了传统的编写思路,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的编写思路,表达了生活即化学,化学即生活的教学思想,化学不再只是一门科学性的高中课程,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科学。因此在本教学设计中体现了“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新课程化学教材编写的意图。
2、课堂的动态生成思想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这个课如何达到预定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却很少去想学生的体验,去了解他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希望接受的信息,从而产生动态课程效果。
3、实验探究教学思想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实验探究的教学是以实验为中心主题的探究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以及化学实验装置从多角度、多层面做深入的研究探索,进行探究其规律的学习,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开展,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的能动性,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或实验史实运用实验的方法论来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二、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要求: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①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理解钠的重要性质,②了解钠的制取,③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钠的物理性质、钠的化学性质,以及钠的制取、存在和主要用途。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钠与水的反应。在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的两种存在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钠的制取以拓展视野的方式展示,让学生了解工业制取的原理。
(2)在模块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金属活动性顺序,知道钠是活泼的金属,能跟盐酸等反应生成氢气;另外,刚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通过对钠的原子结构的分析,学生可以预测钠具有强的还原性;还有之前学过的研究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习惯及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最后本节内容安排在氯、溴、碘之后,而在镁之前,这样使学生在了解了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后,再了解典型的金属元素,这就为学生学习《化学2》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率的知识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实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在前面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已学习了氯、溴等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方法,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通过前面实验的探究教学,对本节教材中的钠与水的反应实验能进行合理的探究,并能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
我校属于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好,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能与教
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体现自己的主体作用。
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学生观察能力尚有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
(2)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
(3)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记住钠的物理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钠的工业制取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2)利用实验现象、生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交流、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
(2)通过实践调查,培养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实验探究教学、STS教学、阅读-分析-思考-结论的自主学习模式。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准备化学I教材、笔记本
2.教师的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新闻、图片、音像资料并结合教学设计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
(1)多媒体设备
(2)实物投影仪
(3)实验展示台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
实验仪器用品:烧杯、镊子、滤纸、石棉网、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培养皿 实验试剂:金属钠、水、稀盐酸、酚酞、硫酸铜溶液
八、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新闻资料]我们说生活之中有化学。如果大家平常多关注新闻,可以看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阅读下面一段新闻,思考你从中发现或想到什么化学问题?
网上信息摘录: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20xx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化
学品专家赶来凑在一起,紧张地调查爆炸物的性质及研究“水雷”的处置对策。
[问题讨论]:
1. 引起爆炸的物质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发生爆炸(金属桶为什么会成为水雷)?
3. 如何防止爆炸(另五个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如何处理)?
4. 事故的启示是什么?
生1:引起爆炸的物质可能是钠,因信息中“窜起亮黄色火苗”是钠元素的特征焰色反应。发生爆炸是因为钠与水发生了反应。
生2:发生爆炸应该是钠与水反应生成了大量的气体,气体膨胀就产生了爆炸。 生3:也有可能钠是爆炸物。
生4:也有可能钠与水反应的生成产物是爆炸物。
师:非常好,同学们提出很多的想法。钠是怎么样的物质?它能与水反应吗?若反应又生成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吧。
活动2:实验演示,科学探究
[实验](投影)取出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再用小刀切成一小块钠,投入盛有滴入几滴酚酞试液的水的玻璃皿中。
师:实验中我们到了什么现象?又得到什么结论?
生5:实验现象是金属钠浮在水面,熔成闪亮的小球,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同时发生嘶嘶的响声,溶液变为红色。结论有:说明钠的密度小,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反应有气体生成,生成的产物呈碱性。
生6:生成的气体可能是H2,碱性物质可能是NaOH。
师: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所得结论也比较合理。请大家写出此反应的方程式。
教师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又回到问题解决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模拟实验证明了钠与水能发生剧烈反应,但为什么模拟实验中钠与水没有发生爆炸,而新闻中却发生了爆炸? 生7:我觉得发生爆炸的原因应该是钠与水反应生成大量的氢气,氢气在反应中燃烧从而发生爆炸。
[知识拓展]爆炸原因分析:
由于金属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自然界的很多物质到会发生反应,尤其是当它遇到水的时候,会释放出氢气,氢气的着火点相当低,大量的金属钠在水里迅速的化学反应就会产生剧烈的爆炸,所以必须用煤油在储存罐里做隔离层。在珠江水面上发生爆炸的桶装金属钠就是因为在铁皮桶里起隔离作用的煤油泄漏,引起金属钠与空气和水接触造成的。
活动3:联系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试着讨论解决第3个问题:3.如何防止爆炸(另五个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如何处理)?
生8:用炸药炸掉。
生9:用灭火器处理。
生10:把它们捞上来,再把桶浸在煤油中。
师:有三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方法,请大家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他们的方法哪个更合理?或者提出自己的合理方案。
归纳:实际做法:消防队员找来一个竹制的箩筐,在上面固定好缆绳,用来打捞铁桶。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活动4:兴趣延续,自主提出学习内容
针对这一新闻,大家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钠还有什么化学性质。
生:我想知道钠的结构和用途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哪些金属与钠的性质类似?
生:我想知道钠的物理性质和钠怎样保存?
生:我还想知道钠是怎样制备出来的?
生:我想知道新闻中的“水雷”从哪里来的?
生:我想知道新闻中一桶钠爆炸的威力有多大?
(老师与学生一起就以上的知识点进行共同学习,下面以教学片断的形式对教材设计的重要部分进行展示)
【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过渡]钠能与自然界的很多物质到会发生反应,那么钠还有其他的哪些性质? [交流与讨论]从钠的物质类别猜测钠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O2、Cl2等)
2.与水反应
3.与酸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
4.与盐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
一、钠的化学性质
1. 钠与水反应
2. 钠与非金属反应
[实验2](投影)展示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切开。用玻璃管插入钠块,观察颜色。
[师]实验现象说明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钠。
[师]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在加热时能否反应呢?
[实验3]把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师]钠在加热时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物质,它是过氧化钠,反应式为:
2Na+O2=Na2O2
过氧化钠中钠的化合价是+1价,氧的化合价是-1价。
[过渡]钠还能与其它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如氯气、硫等。
[实验4]将2块钠放在一团棉花中,放入一个盛氯气的集气瓶,观察现象。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镁、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
3.通过金属与氧气、酸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了解金属的活动性。
学时重点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学时难点
用实验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教学活动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提问]前边咱们讲了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谁能告诉我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有什么优良性能?
【讲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及黄金饰品越来越多的成为寻常百姓的装饰品。随之而来的假黄金诈骗案也越来越多,提示:黄铜为铜锌合金,外观和黄金相似
【讨论】人们为何会上当?你能想出一个鉴别真假黄金的办法吗?
【回答】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等
【设问】那么,能不能使用化学方法鉴别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金属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活动】温故知新归纳总结评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有哪些金属能和氧气的反应?
【回答】金属铁和镁
【投影】镁在空气中点燃;铁在纯氧气中燃烧的图片。
【提问】镁在空气中加热即可发生反应,而铁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从反应条件上比较,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回答】镁比铁活泼。
教师出示表面氧化的镁片,再用砂纸打磨一半后,引导学生对比观察
镁铝在常温下就能和氧气反应,铁铜在常温下几乎不和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却能和氧气反应,我们得出金属的第一个化学性质
【板书】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投影】燃烧金戒指的图片: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教师启发引导
【回答】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解释】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金难与氧气发生反应
【提问】学到这同学们有没有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了?
【回答】用火烧
【提问】你能描述具体的操作方法吗?
【讲述】很好,取少量金属块在火焰上加热,若金属表面发黑则原试样为黄铜,若无变化,则为真金。
【分析与讨论】1.比较镁铝铁铜金分别与氧气反应时的难易程度有何不同呢?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不同的金属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不一样。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别的物质起反应,且反应现象越剧烈。
【总结】我们知道了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镁铝、铁铜、金的活动性依次减弱
【投影】联系生活,铁制品易生锈,铝制品却不易生锈
【提问】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回答】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
【提问】能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锅?
【回答】不能,会破坏表面的氧化膜
【过渡】以上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那么金属还可以与哪些物质反应呢?回想你家庭厨房中盛放醋的容器是什么材料的呢?能用铁或铝吗?
【活动】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
【投影】实验内容及实验过程中需观察注意的问题学生结束试验后
【提问】请同学试着描述实验现象
【回答】金属表面有气泡产生
【讲述】有气泡产生说明将稀盐酸加入到金属中后,产生了新物质,从而咱们可以知道金属和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所以咱们得到了金属的第二个化学性质二.金属能和酸反应(只介绍和盐酸硫酸的反应)
【提问】根据现象,讨论,哪些金属能和酸反应,哪些不和酸反应?
【回答】镁锌铁表面有气泡,能和酸反应;铜丝表面没现象,不能和酸反应
【提问】根据是否能和酸反应,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哪类金属活泼些?
【回答】能和酸反应的活泼些
所以我们得出铜在这几种金属中最不活泼
【设问】那么镁锌铁三种金属的活泼性又是怎样的呢?
【提问】第三个问题,回想实验过程中镁锌铁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呢?
【回答】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铁最慢
所以镁比锌活泼,锌比铁活泼
根据能不能和酸反应和反应的剧烈程度你能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g>Zn>Fe>Cu
【提问】学到这里,你能总结出判断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吗?
【总结】1.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者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判断
2.金属是否与酸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几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时,生成的是正2价的铁,亚铁Fe+2HCl= FeCl2+H2↑ Fe+H2SO4= FeSO4+H2↑学生试着写出镁锌分别和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 Mg + H2SO4 === MgSO4 + H2↑ Zn+2HCl= ZnCl2+H2↑ Zn+H2SO4=ZnSO4+H2↑
【提问】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角度分析,上述反应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总结】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表达式:A + BC = B+ AC判断依据: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练一练】:学过的反应中有置换反应吗?
【提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多变一‘’分解反应‘由一变多’
练习;下面几个反应中哪些是置换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哪些是分解反应学生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投影;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多数金属能和氧气反应
2Cu+O2= 2CuO 4Al+3O2==2Al2O3
Mg、Al>Fe、Cu>Au(金)二.金属和酸反应
Mg+2HCl=MgCl2+H2↑ Mg+ H2SO4 === MgSO4 + H2↑ Zn+2HCl= ZnCl2+H2↑ Zn+H2SO4=ZnSO4+H2↑ Fe+2HCl= FeCl2+H2↑ Fe+H2SO4= FeSO4+H2↑
Mg>Zn>Fe>Cu置换反应:判断依据: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会解释钠与水反应的各种现象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了解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猜想——假设——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化学的奥秘,获得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
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为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1. 探究法:实验探究钠与水的反应。
2. 讨论法:讨论钠与水的反应的现象并进行解释,最后形成结论。
--整体思路:
本节课紧承上一次课的金属性质,深入分析金属与水的反应。这一部分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一个提高和深化。整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设计教学时,考虑到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设计了一些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中逐步理解金属与水的反应,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以下几个要素:
1.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温故而知新
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知识,引导学生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角度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这将有利于本次课的教学重点的理解。
2.做好演示实验,增强示范性
演示实验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有效方法。钠与水的反应是能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典型实验之一,演示过程中利用投影,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演示实验中还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事故意识,例如,如果切一大块钠进行实验,容易引发事故。
3.教学过程中体现探究要素,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实验探究过程中,抓住“猜想——假设——验证——归纳结论”这样的程序进行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把握探究要素,学会自主探究。这是本节课--的重心。
4.在讨论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升华
本节教学中,讨论是关键,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时地给予反馈。这样,看上去“闹”的一堂课,才是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从而最大程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旧知
金属与氧气等非金属的反应
回顾已有知识经验,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
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金属除了与氧气反应,还可以和酸反应,那么能不能和水反应呢?以金属钠为例:钠保存在煤油中,能不能保存在水中?
思考,假设
新
知
学
习
实验
探究
猜想:对钠是否能够保存在水中进行猜测
学生大胆进行猜测,
生1:能,水也可以隔绝氧气
生2:不能
……学生之间形成一个“对立”
假设:预测产物并讨论如何验证
假设1:能,会怎样?
假设2:不能,又该如何验证
最后决定进行实验,来确定到底能还是不能保存在水中。
验证: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观察现象并记录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讨论
分析
1.引导学生描述所观察的实验现象
在黑板上写下学生的描述,鼓励学生尽量多地回答。先不做评价,只给予赞赏和鼓励。
2.分析学生的回答,并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解释
描述现象:
生1:有气泡…
生2:来回动…
生3:冒烟
生4:在水上面。
生5:变红了
……
归纳
整理
师生共同总结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及其原因:
实验现象
解释原因
浮
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 0.97 g/cm3
熔
反应放热,钠的熔点较低97.81 ℃
游
产生的气体推动金属钠来回游动
声
剧烈反应,产生气体
红
有碱性物质生成
反应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 h2↑
拓展
迁移
问题一:
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金属单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结论
(1)猜想:生1:能
生2:不能
同样形成一个“对立”
(2)假设: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验证方案该如何设计?
(3)验证:进行实验验证,将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并思考
(4)得出结论:
不能。
因为钠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生成氢氧化物沉淀。
2na+ 2h2o == 2naoh + h2↑
2naoh+ cuso4==cu(oh)2↓+na2so4
问题二:
水雷事件
XX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问题:
1、推测以上的爆炸物是什么金属?
2、短文中提到了该金属的哪些性质?
回答,并总结钠的化学性质
思考
讨论
1.问题: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设计。
2.提示:
本实验设计考虑因素:
(1)水蒸气的发生装置
(2)水蒸气与铁粉反应装置
(3)产物的检验(收集)装置
3.指导:对学生画的方案进行指导,并解释教材中方案
思考,讨论,画装置图
小结
本节课主要探究了金属与水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跟水反应而置换出h2,而氢后面的金属不可能跟水反应产生h2。
板书设计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1、金属与酸的反应
金属+酸→盐+水
2.金属与水的反应
(1)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 == 2naoh + h2↑
(2)铁与水的反应
课后反思:
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尤其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猜想、假设与验证的能力。课堂气氛很活跃,主要是因为在学生的回答及时地给予了正面的反馈,给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勇气。在拓展迁移部分,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已经完全能够自主进行探究,自主获得知识,这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逐步地变化,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基础的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而是终身学习的方法。
但是,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做的不够完善,主要是一些问题的设计中,原本是希望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力,有层层递进的效果,但是有些问题的递进程度不是很大,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步积累经验,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力以及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争取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我校学生特点出发,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设计更好的教学案例,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附:《钠与水反应的科学探究》学案
探究主题:钠与水反应的科学探究
学习方式: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
学习过程:
1.问题与思考:钠为什么不能保存在水中?
2.猜想:
3.假设(1)预测产物na + h2o→
(2)产物验证方法:
4.实验验证过程:
观察提示:(1)注意钠与溶液的变化;(2)有没有气体产生;(3)有没听到声音。
实验纪录:
实验内容
观察记录(你看到了什么?)
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
实验3-3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1
2
3
4
5
……
总结:(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思维拓展
(1)金属钠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铜吗?说出你的判断,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2)请阅读下面短文并回答问题
网上信息摘录:若干神秘“水雷”惊现珠江。XX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金属桶。突然,从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问题:(1)推测以上的爆炸物是什么金属?
(2)短文中提到了该金属的哪些性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
从课标要求、学情分析、过程分析三个方面展开加以说明。
(一)课标要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课题2的内容,新课标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以常见金属为载体,让学生获得探究金属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亲身体验,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以及金属与稀酸溶液发生的置换反应及其规律,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利用实验探究,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享受探究金属化学性质带来的乐趣,体会金属的活动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
基于课标要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核心知识范畴。学生已经在前面比较系统的学习了氧气、水、碳和碳的化合物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感悟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教学设计时谢老师想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探究,帮助学生形成一般的探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建构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一类物质共性的思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基于以往教学的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谢老师所教学生的具体学情是: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书写稀硫酸的化学式及书写一般化学方程式、物质的简单分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需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一些铺垫。因此建议她在学案设计中“旧知回顾”部分先让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涉及到本课题的化学式进行书写并分类,为后续置换反应的概念辨析奠定基础。
(三)过程设计
1.第一次磨课的争议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设计了做完镁条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后,就由教师引导归纳出置换反应。考虑到学生以前接触到的置换反应不多,学生的认知体验尚不充足,我们建议谢老师将置换反应的认识调整到几种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采取利用对比、比较的方法归纳得出概念。
在第一次磨课时,谢老师还准备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先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让后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一块讨论的结果,认为这样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且与新课程理念不符,建议将金属活动性的顺序表的介绍安排在下一课时呈现。
2.第二次磨课达成共识
谢老师的课堂采用环节教学法,分为四个环节:新课引入、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反应。
二、教学实践分析
1.第一个环节——问题引入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的认知体验,从“鉴别真假黄金的化学方法”的问题情境引入,设计问题“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鉴别真假黄金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第二个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
通过回顾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条件的难易程度对比,反映出不同金属的活泼程度不同,再让学生分析原子结构不同点,从而强化“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也培养学生探究一类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再以“能否利用金属的这一化学性质检验黄金的真假?”达成知识的迁移应用,体现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再设问“还有没有其它性质去检验黄金的真假?”过渡到下一环节学习,过渡自然。
3.第三个环节——金属与酸反应
以“生活中用铁质小刀削苹果、梨时小刀颜色的改变”作为情景设置问题,进入镁、铁、锌、铜能否与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先思考后小组讨论,拟定验证方案。
接下来学生实验。边实验边完成学案上的现象记录及教材上的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师巡查实验情况并检查学生方程式的书写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金属与酸反应的通式“金属+酸→化合物+氢气”,再引导学生按照反应物及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分析反应特点,得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得出置换反应的概念。再与金属和氧气的反应类型对比,让学生举例并回忆还学过什么反应类型?
这样的处理,老师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通过对比、归纳的学科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但是遗憾的是老师没有及时设计跟进练习,反馈学生对置换反应的掌握情况。比如可以给出以下几个反应:镁在氧气中燃烧、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一氧化碳与三氧化二铁反应、新反应“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让学生判断哪个是置换反应。再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置换反应的两种类型,就更好了。
4.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堂知识,画出思维导图。这是谢老师的学生学完本单元知识画的思维导图,相当精美。
5.教学实践理论分析
接下来我分析一下,谢老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都用了哪些方法与策略?
(1)应用元认知策略
由于该老师的省级科研课题是《应用元认知突破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策略的研究方案》,在本课题的教学实践在中尝试运用“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开展认知监控与调节的元认知策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来突破金属的常见化学性质这一学习难点。
(2)渗透学科思想
关注化学与生活,从生活中引出所讲的金属,最后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从金属原子结构不同引起不同金属与氧气、稀酸发生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期间渗透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
(3)突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逐步在新课教学中落实。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教师首先演示镁条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让学生体验到同种金属能与不同的稀酸溶液反应的实验事实,然后引导学生书写Mg、Zn、Fe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方程式排成纵列,为置换反应概念的得出打下基础。
(4)注重方法引导
在置换反应的教学中,通过两次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体会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5)巧用思维导图
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新课后自主建构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的变化观”的学科观念。
三、问题讨论
1.设计金属与盐酸反应后又与硫酸反应,是多此一举吗?
教材的探究实验在设计了金属与盐酸反应后,有用稀硫酸代替盐酸进行实验,是不是多此一举?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叫金属性顺序表吗?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金属性Na>Ca,但是,金属活动性却是Ca>Na,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些知识老师知道就好,没必要教学时过度强调,反而给学生带来困惑。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5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钠、铝的性质,掌握有关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2、通过对钠与氧气、铝与氧气的反应的学习,了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从而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培养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并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与生活问题做出初步的解释。
教学方法
诱思设疑、实验探究法教学重点
钠与氧气的反应。教学难点
有关铝氧化膜的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4/5是金属元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金属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投影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复习]
1、初中学过的有关铁的性质。
2、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学生]回顾、思考、探究。
[思考与交流]自然界中的元素有哪两种存在形态?金属主要以什么形态存在?
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探究。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那些化学反应?
2、分析图3-2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分析这些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金属在反应中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学生]思考与交流。
(对于问题1,学生可能会围绕初中学过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与盐的反应、金属活动顺序等知识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对于问题2,学生一般能写出方程式,并能得出金属在反应中做还原剂的结论。)[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结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做还原剂。
[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些金属的共同性质,我们知道大多数金属能跟氧气发生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各自桌面上的仪器与药品,请特别注意金属钠的保存有什么不同?
[学生]金属钠保存在一瓶液体中。
[思考与交流]钠为什么要浸末在一瓶液体中?[学生]思考与交流
(学生可能会想到钠会与空气反应,或是与空气中的水蒸汽反应,总之,钠保存在液体中是为了隔绝空气。)
[教师]请大家闻一闻液体的气味,这种液体是什么物质?要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学生]闻液体的气味,得出结论:钠保存在煤油中。
[教师]既然大家都认为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钠,并探究钠到底能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现象如何?请同学们做课本P39的实验3-1,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注意钠要用镊子取用,不能用手拿。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钠的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思考与交流]通过这个实验,能否归纳出钠的物理性质。 [投影板书] 2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质软,密度大于煤油小于水,熔点低。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钠的表面,看看与刚切开时有什么不同?[学生]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问题探究]
刚切开时看到钠有银白色光泽,但很快就变暗,并失去光泽,为什么?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这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注明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钠与氧气发生了反应:4Na + O2 == 2Na2O氧化剂是氧气,还原剂是金属钠。 [投影板书]
2、钠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时钠与氧气很快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4Na + O2 == 2Na2O
现象:钠的表面变暗并失去光泽。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钠在常温时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下面我们把一小快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请大家做实验3-2并注意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的实验3-2 [投影板书]
(2)加热时,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2Na + O2 == Na2O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钠燃烧时的现象,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
[投影板书] [科学探究]取少量过氧化钠放入试管中,然后把水滴入试管,再把带火星的木条靠近试管口,有什么现象?再往试管内滴加酚酞试液,又有何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做实验、观察并归纳实验现象: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氧气和氢氧化钠。
[教师]滴加酚酞试液后溶液变红色后又变无色的原因是过氧化钠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使一些有色物质褪色,因此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学生一般不能说出溶液褪色的原因,因此教师要适当说明)[教师]请大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教师]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写方程式: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教师]请同学们分别找出这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两个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过氧化钠。 [思考与交流]过氧化钠有什么特殊用途?利用了过氧化钠的哪些性质?
[总结板书]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都产生氧气,因此可用于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的来源,潜水艇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过氧化钠来供氧;过氧化钠有漂白性,可作为漂白剂,用来漂白织物、麦杆、羽毛等物质。
[思考与交流]你认为硫、氯气等活泼非金属单质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如果能,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思考、讨论并写出方程式:
2Na + S === Na2 S 2Na + Cl2 === 2NaCl
[教师]注意反应的条件分别为研磨和点燃。
[练习]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金属钠是银白色金属,硬度很大;B、将金属钠放在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钠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C、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钠;D、金属钠的熔点很高。
[教师]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钠、镁、铝是三种相邻的活泼金属,我们已经知道金属钠常温下就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时燃烧,生成过氧化钠,镁在空气中也可以燃烧生成氧化镁,那么,铝的情况又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铝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板书]
3、铝与氧气的反应
[思考与交流]铝是一种比铁还活泼的金属,铁在空气中很容易生锈,但是铝在空气中却能稳定存在,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交流,得出结论: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膜等。 [教师]镁和铝的表面都有致密的氧化膜,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因此,在点燃镁带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更容易点燃,铝的情况如何呢?请大家动手进行课本P40的科学探究实验,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投影板书]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仔细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但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一样。原因:铝箔的表面有一层氧化铝保护膜,氧化铝熔点高(20xx℃),铝熔化时(660℃),氧化铝并未熔化,固体氧化铝不仅包住了熔化的铝,而且还隔绝了空气与铝接触,阻碍了铝与氧气的进一步反应。
[教师]既然铝表面的氧化膜能保护内层的铝,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可以象点燃镁带一样,先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再加热,那如果这样做,情况又会怎样呢?请大家继续课本的科学探究。
[投影板书]再取一块铝箔,用砂纸仔细打磨(或在酸中处理后,用水洗净),以除去表面的氧化铝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又有什么现象呢?[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现象:熔化的铝仍不滴落。
原因:铝很活泼,除去原来的氧化膜后,在空气中又很快生成新的氧化膜。 [教师]大家能否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其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请说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学生]写出方程式:4Al + 3O2 === 2Al2O3,氧化剂和还原剂分别是氧气和铝。 [思考与交流]怎样才能使铝燃烧起来?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见解,如把加热的铝伸入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用铝粉代替铝箔以增大接触面积等)
[教师]同学们都很积极,所提的见解也很有新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到实验室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投影板书] 小结:思考与交流
(1)根据金属钠、镁、铝与氧气的反应情况,结合已有的知识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推断其他金属能否与氧气反应?反应的条件、现象怎样?产物又如何?这些不同的情况与什么有关?[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板书:
[结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情况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按照金属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难,反应条件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慢等。
(2)是不是所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做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为什么?
[结论]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中金属都做还原剂,因为金属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容易失去电子,被氧化。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B、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C、钠有很强的还原性;D、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2、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C、常温下铝不能与氧气反应;D、在化学反应中,铝容易失去电子,作还原剂。
作业:课本P45第一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的丰度(含量)O、Si、Al、Fe、Ca、Na。 (2)复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
(3)掌握Na、Al与O2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
(4)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
(5)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6)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发生反应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增强报效祖国的神圣责任感。
二、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
(1)在地壳中的含量最丰富的前4种元素是什么?(引导学生观看课本第38页图3-1,O、Si、Al、Fe、Ca。)
(2)金属单质的一般物理性质包含: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不透明。
思考与交流: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复习、讨论等形式列举初中化学所学的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一些盐溶液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并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
(2)分析课本第32页图3-2,写出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从实验现象讨论:镁条燃烧发生了什么反应?铜树、银树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老师归纳:
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有:金属与氧气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一些盐溶液反应,下面我们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板书]
一、金属与O2的反应
1.钠与O2反应
[学生实验1]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引导学生观察金属钠切开前的表面,与切开后进行比较)。通过观察,简单描述钠的物理性质。[学生归纳]钠的物理性质: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柔软(硬度小)。
[学生实验2]钠放在玻璃燃烧匙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与加热前有何不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要求写出学生实验
1、2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学生归纳]
实验1:4Na+O2常温2Na2O(白色)实验2:2Na+O2Δ2Na2O2(浅黄色)[现象]在实验2中,钠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的固体。[老师归纳]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是由于反应产生了比空气重且一般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而今天,我却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演示实验]吹气生火(细节略)。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原来,就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实验探究]由刚才的实验我们可知,Na2O2可与H2O和CO2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反应后的生成物是什么?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NaOH和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引导学生对Na2O2中元素的价态分析;它和H2O、CO2反应时,电子转移情况的分析(H2O2对比)。][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加入Na2O2粉末,搅拌。(引导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作出分析。)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实验说明了Na2O2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和具有漂白性。实际上,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思考:(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Na2O2应怎样保存?[板书]2.铝与O2反应
[提问]铝与氧气能否反应?家庭常用的一些炊具(如铝锅)是铝制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与氧气发生反应呢?
[实验探究]分别加热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铝箔,有何现象?现象有何不同?如何解释?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后归纳: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表面有氧化膜,因此不能燃烧)。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打磨后的铝箔表面又很快形成氧化膜,阻止了铝的燃烧)。 4Al+3O2Δ2Al2O3(致密)[补充实验]将铝粉撒到酒精灯火焰上,可观察到铝的燃烧。
[练习1]小明家中有一只20世纪50年代初的铝锅,至今仍保存完好。该铝锅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B.铝不易被氧化
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但氧化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练习2]完成下列方程式(答案如下):2Mg+O22MgO 3Fe+2O2点燃Fe3O4 2Cu+O2Δ2CuO 小结: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何规律?
四、作业设计
课本第44页第2、3题;第45页第6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重点是Na、Al与O2的特殊性及应用;教学难点为Na2O2与H2O、CO2反应的本质;难点突破的方法可以从Na2O2中元素的价态分析,Na2O2与H2O、CO2反应时,电子转移情况(H2O对比),将是化解难点的妙方。
六、本课例特色
本课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了两个探究实验:一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吹气生火”),一是铝粉在酒精灯外焰燃烧的实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性质,而且能够与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形成冲突矛盾,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另外,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吹气生火”,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的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第二课时]金属与水反应铝与碱反应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掌握Na、Fe与H2O反应的特殊性;(2)深化并扩充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3)掌握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特殊性;(4)实验操作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5)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同“第一课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第一课时”)
二、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理论联系实际法。
三、教学过程
[板书]
二、金属与水反应
[复习引入]列举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反应的本质,反应类型等。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那么活泼金属能否与水反应呢?[板书]1.钠与水反应
学生实验探究:(1)Na和烧杯里的水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反应剧烈,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迅速游动,嘶嘶作响。
(2)Na和滴有酚酞的水作用(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完成表格)。
(3)Na和水作用放出的气体是什么?(收集装置如上图)(引导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完成表格)。2Na+2H2O2NaOH+H2↑现象原因反应方程式钠浮在水面上钠熔成小球钠四处游动嘶嘶作响反应后溶液变红色点燃收集到的气体,有尖锐爆鸣声[思考讨论]
①钠易和空气、水反应,实验室中应如何保存钠?(隔绝空气保存,即保存在煤油中。) ②为什么能将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容易被氧气氧化而变质,必须将钠隔绝空气保存;钠不与煤油发生化学反应;钠的密度比煤油大,能够有效隔绝空气。)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中,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探究,观察到现象:反应剧烈,钠熔成小球,浮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中同时出现蓝色沉淀。2Na+2H2O2NaOH+H2↑,CuSO4+2NaOHCu(OH)2↓+Na2SO4)[板书]2.镁和水反应
学生实验:将打磨过的镁条放入水中,滴入几滴酚酞,观察现象,加热,观察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Mg+2H2OΔMg(OH)2↓+H2↑)[板书]3.铁和水反应
[引入]家用的刀具、炊具多是铁制品,铁能否与水反应?
[科学探究]铁能否与水反应?(如将烧红的铁块投入水中,现象如何?条件如何?)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并互相对比,评出最优方案。(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加热,反应产物的检验等导出课本第42页内容,图3-9。)[演示实验]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3Fe+4H2O(g)ΔFe3O4+4H2↑[小结]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与水反应有何规律?[板书]
三、铝和NaOH溶液的反应
[引入]活泼金属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能否与碱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将铝片分别放入装有稀盐酸溶液和NaOH溶液的两支试管中,观察现象,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师生共同归纳]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2H2O2NaAlO2+3H2↑[讨论]铝制品的使用对环境有何要求?[思考]以上两个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练习]1.不可以用来制作盛装浓烧碱溶液容器的材料是()。 A.铁B.铝C.塑料D.橡胶
2.质量相同的两份铝粉,第一份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第二份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在同温同压下放出气体的体积比是()。 A.1∶1B.1∶2C.1∶3D.2∶3 3.新买的铝锅、铝壶用来烧开水时,凡是水浸到的地方都会变成黑色,这与水中含有下列哪种可溶性盐有关?() A.钠盐B.钾盐C.镁盐D.铁盐[板书]
四、归纳
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小结)。金属在反应的时候都作还原剂。金属活动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1)金属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2)金属离子结合电子的能力弱强
(3)跟氧的作用常温易被氧化常温干燥空气中不易被氧化(4)加热时能被氧化
(5)跟水的作用:常温能置换水中的`氢、在加热或跟水蒸气反应时能置换水中的氢
(6)跟酸的作用:能把氢从酸(如盐酸或稀硫酸)中置换出来。能跟氧化性酸(浓硫酸、HNO3)反应(7)跟盐的反应:位于金属活动顺序前面的金属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四、作业设计
课本第44页第
1、4(2)题;课本第45页第
5、7题。
五、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重点是Na与H2O、盐溶液反应的特殊性及其应用;Al与NaOH溶液反应的特殊性及应用。教学难点为Al与NaOH反应的本质。难点突破的方法是应紧扣铝化合价变化的本质来分析,Al与酸、Al与碱反应都是呈现还原性,这是本质。
六、本课例特色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为金属与水的反应,以及铝与碱的反应。而金属的选取介绍上也限于钠、铁以及铝。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7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和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仪器药品
教师用具: 投影仪、镁条、铜片、铝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锅钳、砂纸、火柴。
学生用具:试管(若干)、烧杯,镊子、铁刀、氧气、镁条、铝丝、锌粒、铜丝、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砂纸、火柴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情景】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从颜色、外型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学生讨论并回答】
【小结】前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物理性质,后一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渡】要想更好的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回答:通过测密度;硬度不同,相互刻画;用火烧(“真金不怕火炼”),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问题导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投影】明确教学目标
【展示】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的镁条和铝片,并把其与砂纸打磨后的镁条与铝片相比较。
【提问】是谁给纯净的镁条和铝片穿上了“外衣”呢?
【点拨】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阅读,了解本节课学习目标
回答:空气
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后,学习方向明确,学习更加主动【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
活动与探究:前面的学习告诉我们,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在实验中取不同的金属丝和箔片,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进行燃烧对比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
探究指导:
(1) 将镁带、铝丝、铁丝、铜丝用砂纸打亮,放在空气中。过一会儿观察并记录现象。
(2) 用坩埚钳夹一段镁带,在酒精灯上点燃,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团棉花伸进装有铝粉的试剂瓶内轻轻蘸一下,让棉花团外围沾上一些铝粉,将其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少量水的氧气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注:可看到耀眼的白光和大量的白烟)
(4) 将一根铁丝绕成螺旋状系在一根火柴上,用坩埚钳夹住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将红热铁丝伸入盛有少量水的氧气瓶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用坩埚钳夹住酒精灯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的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比能力,证明镁、铝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驴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补充】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过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铝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如因其导电、质轻用于电线,导热用于炊具,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成年人每天允许铝摄入量为60 mg,过量容易引起老年痴呆。因此,要尽量少吃油炸食品,尽量少用含铝的膨松剂,尽量避免使用铝制的炊具及餐具。
【学生板书】
2mg + o22mgo
4al + 3o22al2o3
3fe + 2o2fe3o4
2cu + o22cuo
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通过对比突破难点,并为金属活动性顺序做铺垫。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投影】
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探究参考:填写表格(参见附一)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由学生口述】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评价】大家回答的都很好。
【指导阅读】欣赏课本图8-13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学生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板书】
a组:
mg+2hcl==mgcl2+h2↑
zn+2hcl == zncl2+h2↑
fe+2hcl==fecl2+ h2↑
b组:
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feso4 + h2↑
回答:(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的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过渡】我们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
【投影】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
活动与探究:
(1) 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里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擦亮的铁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2) 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擦亮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3) 在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擦亮的铝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4) 在盛有硝酸银溶液的试管中,浸入一段用砂纸打磨、擦亮的铜丝,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由学生口述】
探究参考:填写表格(参见附二)
【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并回答】
【小结】金属活动性顺序:铝>铁>铜>银
【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学生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板书】
fe+cuso4 == feso4+cu
2al+3feso4==al2(so4)3+3fe
cu+2agno3==cu(no)32+2ag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培养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的观察、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反应现象判断产物并能书写化学方程式。
培养自学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讨论】铁与氢相比较谁更活泼?
【学生讨论并回答】
【结论】铁可以把氢从化合物里置换出来,说明铁比氢活泼。
思考并回答:铁可以把氢从它的化合物里置换出来,说明铁比氢活泼。 问题导思,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板书】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思考、理解、记忆、记录
引导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产生飞跃。【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投影】
mg+2hcl == mgcl2+ h2↑
zn +h2so4== znso4+ h2↑
fe + cuso4 == feso4 + cu
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并回答】
【评价】回答的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三、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
【投影】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依据:
1.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投影】
课堂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思考、理解、记忆、记录
思考,使知识再现后完成课堂练习。
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
获得学生反馈信息,检测本节课所学知识。
【投影】
课后思考题:
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2.学完本课题后,你能否想出另外的办法来鉴别黄铜与黄金?
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相互激励,发展和完善自我【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以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创新作业】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课后习题3、6、8
【板书设计】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活动性:mg、al>fe、cu>au
三、 金属活动性顺序
三、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教学后记】
理科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有效地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l.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懂得研究科学的一般过程,知道观察和实验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中,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学生都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设计实验方案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比较,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和新方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富有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思维方式。
2.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通过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促进学生思维,以加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本节课通过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操作、纪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这一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掌握实验能力,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用它来验证假设,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具备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还包括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仪器的选择和装置,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类的训练。在这堂课中,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的实验能力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综上所述,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可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化学的课堂教学中。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复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b.学习总结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b.学习通过对化学计算问题类型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总结激情。
b.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金属和酸以及金属和盐反应时,物质之间质量量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和总结规律。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讨论、总结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总结――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总结,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完成制订的学习任务。学生对于计算问题比较不擅长于独立完成,缺乏信心。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师生总结讨论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研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讨论交流为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把正确的顺序写在黑板上。
问题激疑
1.在上面的排列中,那些可以置换出酸当中的氢?枚举出来。
2.在上面的排列中枚举出可以在水溶液中置换出银和铁的金属。
3.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你能计算出来吗?
师生互动
教学片断:
师:化学计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写出已知数、标出未知数,对齐列比例式,计算。
师:在上述的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们根据何种酸来计算,请男同学计算硫酸和这些金属的反应结果;女生使用盐酸来计算,计算完毕交流一下。
男生女生:顺序为al>mg>fe>zn。
概括提升、得出结论
通过所有同学的计算,可知: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无论跟跟足量常见的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都一样为al>mg>fe>zn。
拓展自我
请你动脑筋,设计问题情景,证明如下的规律:
在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中:
a.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b.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9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一边学知识,一边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总结得出结论后,插入生活实践问题,让学生边学边用,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利用多媒体模拟微观反应的实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理解置换反应的定义,加深印象,同时在学生探究实验结束后,再利用微机进行分析总结,效果显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学习了知识,又观看了动画,还加深了理解,突破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
本节课既有学生探究活动,又有动画模拟,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还穿插着问题的解决,使得本节课的课堂容量有些过大,有一些知识完成的比较仓促,不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尝试将其分成两节课来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学生在探究活动时,课堂的秩序显得有些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学生活动探究实验时的课堂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