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小学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正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

时间:2023-11-21 19:36:14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1

习作要求: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事物是变化着的。如,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被触碰后“害羞”地低下头……你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和同学交流后写下来。

学习《金色的草地》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习作要求,明确训练内容

二、教师出示常见事物变化的图片。

(如:向日葵、含羞草、睡莲、小猫眼睛……)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学生说说自己课前观察到的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

(提示:

1、说一说观察的事物或者场景的变化情况。

2、想一想事物或场景发生变化的'原因,也可以说一说课前搜集到的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

四、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五、学生练笔。

六、师生交流,学生自改习作,同学互改互批。

例文:

我家门前有一丛牵牛花。大清早,牵牛花就吹起了蓝紫色的小喇叭,很是好看;到了中午,它就变成紫红色。通过查资料我明白了,牵牛花之所以会变色是因为牵牛花里含有一种色素,这种色素遇到不同性质的液体时,会显出不同的颜色,由于植物体内的液体的性质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样就使牵牛花的颜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孙中山这个人物,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了解缠足对中国妇女的残害。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课件(句子比较的卡片、  小脚鞋的图片、  一篇关于缠足的文章) 、生字卡。

主要板书计划

孙中山破陋习

姐姐缠足————刺痛了心

革命成功————首先废除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1、抄写生字词;2、默写生字词;3、综合练习。

课外:回家向年长的长辈了解有关缠足的一些知识。搜集有关孙中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随笔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10个生字。学习默读课文,能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了解孙中山吗?

师述: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反对封建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这方面的事迹。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解释题意;

(1)揭示孙中山先生像。

(2)简介孙中山。

(3)“孙中山破陋习‘的“破”是破除、废除的意思,“陋习”是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地习俗。

三、初读指导。

1、学习生字词。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受罪    缠足     空闲

(2)指名读词,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方面辨别加点字的读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缠足     废除     刺痛     辛亥革命

(4)抽卡片读生字词,包括田字格里外的生字和已理解的词语。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指点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从事前、事情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四、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

孙、废、 缠

2、各人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1、学习默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2、知道缠足这个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引读课题)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知道课文讲孙中山破了什么陋习?(板书:破缠足陋习。)孙中山为什么要破缠足陋习呢?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课我们要弄懂的问题。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谁来读?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孙中山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姐姐呢?

学习交流,根据交流训练说话。

出示:孙中山的姐姐是一个            的姐姐!(不怕吃苦、爱劳动、能干、关心弟弟、活泼可爱等。)

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孙中山喜欢姐姐的原因。

(3)、同学们,如果你有这样的一个姐姐,你会喜欢她吗?谁能用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二至八自然段。

(1)过渡: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到你们真的喜欢这样一个活泼能干的姐姐。可是,孙中山与姐姐的这份快乐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带走了,什么事?

(根据回答板书:姐姐缠足)

(2)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件事,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至八自然段,思考:第二至七自然段中,哪些是孙中山看到的情形?请用“……”画出;哪些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请用曲线画出 ;妈妈为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请用“——”画出。

交流:

谁来说说孙中山看到的情形?(第二自然段)思考:这节中哪句话最伤孙中山的心?(“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学生想象此时的姐姐会是怎样的表情?

出示:小鞋的图片。想想穿在这样的鞋子里,会多难受呀!

了解了这些情况,你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吗?,孙中山和妈妈展开了争论,请同学们听一下他们的对话,想想孙中山反对缠足,妈妈坚持缠足的理由是什么?

(3)(出示第三至七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来看,孙中山又生气又心疼,他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心疼?((联系第一段内容)

想想在姐姐没缠足时要干哪些活,现在缠了足还能干活吗?(不能)

对,孙中山看到了这一点,能不生气能不心疼吗?

妈妈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祖宗传下来的,不缠足会被人笑话的)

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理由!同学们,这种封建思想孙中山能接受吗?(不能)他是怎么说的?……(生答)但妈妈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太深了,她只是说……(引答)说着,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引答)

(4)屏显: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请同学们看着这一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从第二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妈妈很无奈)前面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妈妈对缠足陋习的无奈,以及内心的痛苦?(叹了口气)

(5)那么,第三至七自然段这段话该对话怎样来读?同桌分角色读,提示语一起来,然后交换读。

哪一桌来是试试?其他同学读提示语。

(6)出示图片:还是孩子的孙中山,争不过妈妈,被妈妈推出了房门,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说话训练:孙中山被妈妈推出了房门,他         ,心里           。

(7)当时,不管孙中山如何想,如何反对,都无济于事,姐姐被缠小脚了,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引答)再也没有听到……(引读)再也没有……(引读)可见,缠足陋习给姐姐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痛苦。孙中山看在眼里,痛在……(引答)所以课文说,这件事深深地……(引答)

(6)辨析句子: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同学们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下面一句话使你感受到了什么?(伤害之深)

(7)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姐姐缠足的事。

(8)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复习。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在下面句子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知道缠小脚不好,        不该去做。

(2)姐姐缠足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孙中山     生气,      心疼。

(3)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      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    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二、学习第8自然段。

(1)过渡:还是孩子的孙中山发现,是缠足陋习夺走了姐姐的快乐和幸福;随着年龄的增长,孙中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封建缠足陋习,给包括姐姐在内的千千万万中国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以后来当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以后,首先废除的就是这个……(引答)

(2)、“辛亥革命成功”是怎么回事?教师简介辛亥革命。

(3)、“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孙中山什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4)、看书上的插图,教师讲述:孙中山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看插图,他的形象多么高大,他的胸怀是多么宽广!

(5)、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6)、齐读第三部分

这可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同学们再读这一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写孙中山小时候目睹了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缠足的陋习的事,表现了孙中山对封建势力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最后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齐读课文

交流感想: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

三、听说练习

1、默读课文:借助板书,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2、指名讲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3、同座二人交替说听,互提意见

四、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组词

痛 (          )     柴(           )  份(        )

通(           )     些(           )  分(        )

3、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陋习?把你了解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蜗牛》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有目的的、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可观察的内容。

2.体验研究小动物的乐趣。

3.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

教学准备:

1.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记录用纸和笔。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黄瓜、苹果、菜叶、面包或馒头;某些带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如洋葱、大蒜头之类的。

3.具有螺线结构的物体或物体的图片,如海螺壳、盘状的蚊香、旋涡、牵牛花的缠绕茎、葡萄的攀缘茎触须等。

4.准备几个开拓新的观察内容的关于蜗牛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观察过蜗牛吗?能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吗?用放大镜观察过蜗牛吗?

二、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1.观察蜗牛的准备。区分蜗牛的壳和蜗牛的身体,确定蜗牛的身体为本次观察的重点;确定"了解蜗牛的身体,回答'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的问题"为观察目的;

2.提出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观察的要求:依次观察蜗牛的头部、腹部和尾部。重点观察头部,观察头部的眼睛、触角和嘴。

3.进行分组或个人的观察活动。

4.描述所观察到的蜗牛的身体。尝试按一定顺序,有一定条理,有重点地描述蜗牛身体的特点。

三、蜗牛壳的观察。

1.观察蜗牛壳的讨论。观察过蜗牛壳吗?蜗牛的壳是怎样的?蜗牛壳的观察会有多少观察内容?

2.蜗牛壳上的螺线的观察和讨论。蜗牛壳螺线的观察的内容。螺线形状的观察描述和螺线名称。螺线旋了几圈?怎么数?螺线的展开方向,左旋和右旋。

3.左旋蜗牛和右旋蜗牛;头发的旋涡;海螺、牵牛花等等自然界的左旋和右旋。

4.从一条螺线的观察内容到蜗牛壳的其他观察内容--提出观察蜗牛壳的新的问题,发现蜗牛壳的更多的观察内容。

四、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1.蜗牛怎样吃食物?

观察吃菜叶的蜗牛,观察吃黄瓜的蜗牛。观察蜗牛的齿舌。描述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2.蜗牛选择什么样的食物?

☆讨论:看看我们为蜗牛准备了几种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在这几种食物中选择哪一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观察活动:在蜗牛的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朝什么方向爬,去吃什么食物。

3.蜗牛能在多远的地方发现食物?

五、交流与小结说说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说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青灵灵)的树叶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松鼠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包括本课生字词的和关于松鼠的影片。

2.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了解生字、词的意思。

↘温习旧课,导入新课

学习了第9课,我们了解了一位生活在海洋中的非常庞大的动物朋友──鲸,谁能概括地说一说:“你都了解了鲸的什么?”

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朋友──(课件出示松鼠图片)

↘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读准生字词。

读后出示生词,指名带读。

驯良 乖巧 矫健 榛子榉实 帽缨舵 蛰伏 苔藓狭窄 勉强 栎树 褐色 敏捷 机警 警觉

2.说说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松鼠的某一方面读懂、读完整后,再交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出对松鼠的特点和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2.教师随学生的发言板书。

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尾巴的描写,是从形体方面表现它的漂亮的特点;在高处活动、不接近人的住宅、晚上活动、常吃的食物,是从活动的范围、时间、吃食物方面表现它驯良的特点,从过水、警觉、跑跳、叫声以及搭窝、窝口设计方面表现它乖巧,最后写繁殖、换毛、是补充说明其他习性。

3.用上“先──再──然后”自己说说松鼠搭窝的过程。

↘朗读比较,再品语言

1.读读下面一段对松鼠的文字介绍,与课文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出示:

作者用拟人的写法、准确的语言把对松鼠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了。

2.放一小段松鼠的影片,再回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松鼠的讨人喜欢。

↘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读完课文,看了影片后,你一定更加了解和喜爱松鼠了,那么,你愿意为保护这些像小松鼠一样可爱的小动物做点什么呢?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能准确、生动写出松鼠的特征及生活习性。这些写法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这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布置观察一种小动物,学着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文。

3.读读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读一读布封的书,了解更多的动物朋友。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