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教案 > 教案大全 > 科学教案优秀8篇正文

科学教案优秀8篇

时间:2024-03-20 02:17:21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电话,了解电话的发展、性能、功用及使用方法。

2、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3、增进幼儿的交往,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重点:

了解电话的性能、功能及使用方法。

活动难点:

了解现代通讯设备的重要性和优越性,鼓励幼儿发明创造,积极寻求科学知识。

活动准备:

1、一组情境表演《该怎么办》。

2、教具:自制电话两部、大哥大、“小灵通”手机、磁卡、IC卡、一元硬币、磁卡电话图片、IC卡电话图片、可视电话图片、自制小电话(包括有线电话、无线电话两种)若干、磁铁。

3、学具:酸奶盒30个、1米长细管(或毛线)15根、曲别针、大牙膏盒20个、细棍20根、水彩笔10盒、大泡沫板、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看一组情境表演《该怎么办》,引出电话。

提问:请小朋友想办法,帮帮小红,让她尽快和妈妈通上话。

(二)基本部分:

1、围绕情境表演,拓展谈话:电话有什么功用?

2、配合实物及图片,讲解电话发展历史、发明者及电话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简要介绍通讯手段的发展及电话的出现。

(2)结合实物及图片,讲电话的发展、种类、构造和使用方法。

A、从有线电话到无线电话,从单色电话到多色电话,从大电话到小电话,总之,电话变得更美观、更方便、覆盖范围也更大。

B、请幼儿参与操作,共同探讨电话的构造及基本使用方法。

C、介绍几种应急电话:110、119、120。

如:明明的奶奶生病了,该怎么办?

(三)结束部分

游戏:《传电话》

玩法:将幼儿分成两组,教师分别向两组小朋友的第一个人悄悄地讲一句同样的话,喊:“一、二――开始!”再一个接一个地向后传,各组最后一人报传话内容,哪组传得又快又准则为胜。

(四)延伸:

1、从“小博士的电话”引出短小故事《蜗牛城的故事》。

2、启发幼儿开动脑筋,当一个“小小发明家”,发明出更先进的电话,更快更准的通讯设备,送给蜗牛城的市民。

3、幼儿自制通讯设备。

教学回顾:

通过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游戏法、实物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操作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变枯燥的科学知识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寓教于乐,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原则,便于幼儿接受掌握。

科学教案 篇2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目的: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小木棍(火柴或者大头针),地球公转、四季成因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呢?四季是怎样形成的?2、交流。二、探究四季的成因:1、古代人们是怎样探究四季的形成的。(1)出示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一年中,春秋季影子长短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2)讨论:为什么一年中影子长短不同?影子长短不同说明了什么?(3)小结:由于四季太阳高度不同,同一个物体在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就不一样。太阳斜射,影子长,是冬季;太阳直射,影子短,是夏季;太阳高度适中,影子长短也适中,是春季和秋季。2、模拟实验探究四季的成因(1)谈话: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方向。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2)模拟实验:在地球仪上垂直竖一根标杆,在教室里放一盏灯当作太阳,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在a(春分)、b(夏至)、c(秋分)、d(东至)四个方位分别测量标杆影子的长短。(3)学生做模拟实验,并在教科书p87页的表格里做好记录。(4)研讨:在a、b、c、d四个方位测量的结果能不能判断地球所在的季节?(5)讨论: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还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吗?(6)研讨:一年中地球上同一个地方被阳光照射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地球上不同地区被阳光照射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当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什么季节?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而是垂直的,地球上还有四季吗?三、小结:地球上为什么会形成四季?把我们的认识填写在p87页下的空格里。2、作业:课后收集关于地球运动和四季关系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板书设计:为什么一年有四季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颜色与图形

2、通过游戏尝试小组合作

3、培养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会合作的快乐。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教具颜色骰子,图形骰子

2、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骰子

二、出示教具颜色骰子,认识颜色,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颜色。

三、出示图形筛子,认识图形,通过投骰子请幼儿在记录卡上找出相应图形

四、请幼儿上太台2个骰子同时投出,如红色、圆形。引导幼儿认识并说出红色圆形,并在记录卡上找出来。

五、幼儿操作

1、讲述操作要求与规则

2、分发操作材料

3、教师巡视幼儿操作

4、评价幼儿操作记录卡

六、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环节需要小朋友自己来观察形状和颜色,所以较上个环节来说难度又增强了,目的让幼儿探索、比较翻出相对应的图形。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接触认识。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信息反馈】: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学生会知道: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宽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控制量一定了,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三张不同(宽度)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

在科学课上,应该把时间把发言权都交给学生,在他们那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学生会从完全不知道的问题中,慢慢的加剧自己的看法,得到你异想不到的结果。就这个非常的严谨,数据非常的明朗,让我认识了孩子们崭新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变甜,愿意和同伴分享。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搅拌的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王老先生有块地》音乐录音、棒棒糖若干、温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动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观察故事画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这是一根怎样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种各样的味道、形状,我们都喜欢甜甜的糖,可是多吃会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边听故事,边看故事画面。

2、交流:朋友们都想吃棒棒糖,可是只有一根,怎么办?一根棒棒糖怎样和许多朋友分着吃?

3、演示:小兔将糖溶化在水中的办法。

4、交流:糖会溶化在水中吗?水会有什么变化?

三、快乐的棒棒糖

1、操作:幼儿将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拟: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棒棒糖)。

(2)会搅拌的棒棒糖:

霸欣赏音乐——棒棒糖是怎样搅拌的?

动作再现——用肢体动作表现棒棒糖的搅拌(有节奏、创造性地表现)。

故事穿插——幼儿多次表现。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尝:水变甜了吗?——尝尝我们的水。

科学教案 篇6

【学情分析】;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

【教材分析】;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

《猫和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猫和兔》

【学情分析】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仅限于简单、粗略的观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需要进一步训练强化。另外,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资料不善于归纳、整理,这是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课的科学观察经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有很多是孩子非常熟悉的'。本课以猫和兔为切入点,引领孩子观察、认识哺乳动物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本课例对动物王国的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观察讨论记录表、每组两张贴纸(练习巩固环节使用); 学生准备:课后观察猫和兔,并将观察结果加以整理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喜欢逛动物园吗?那动物园中的这些动物你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学生边看图边说出动物的名称)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觉得动物园中这些动物的“家”安排的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动物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便于管理,管理人员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分类安家。大家看这是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区\,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动物家族----哺乳动物(板书)的家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管理人员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呢?你打算怎样帮助管理人员?

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为了帮助大家,老师请来了两位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猫和兔(板书),这两位朋友能帮我们找出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大家看,这两位朋友来了,它们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呢?(出示课件)。

2、小组合作:人多力量大,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寻找猫和兔的共同特点。注意阅读“实验报告单”上猫和兔的话。

3、汇报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4、教师出示课件总结:像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动物,一般都是哺乳动物。

三、趣味活动,巩固所学

1、教师引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特征了,那我们就帮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一起来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吧!

2、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老师发放的代表动物园中动物和哺乳动物区的贴纸,从中

选择,选出后把哺乳动物粘在“哺乳动物区”中。

3、展示小组合作情况,看同学们都找出了哪些哺乳动物。

4、关于“特殊哺乳动物”:根据学生了解的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知识,他们可能不知道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也属于哺乳动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发放关于特殊哺乳动物的资料,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解决文字后面提出的问题,从而判断这些动物是否是哺乳动物。

5、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资料,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汇报之后,再把是哺乳动物的请到哺乳动物区\内。

四、课堂检测,检查所学

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都非常认真,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本节课的课堂检测。

五、总结拓展,感情升华

出示视频:展示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

对学生提出要求:同学们,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既需要我们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我们的保护,同学们,你愿意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吗?“保护动物朋友,共享美好明天”,希望我们大家能在课外多去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同时也为保护动物贡献你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教案 篇7

目标:

通过捕捉、观察各种昆虫,使幼儿了解昆虫的外形特征与活动方式,并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准备:

小容器、塑料袋等若干个。

过程:活动(一)捕捉昆虫幼儿到草地上捕捉昆虫。将捕到的昆虫按会爬的、会跳的、会飞的……分类放在容器中。

活动(二)昆虫运动会将幼儿捕捉的各种昆虫放在一起,准备举办昆虫运动会。

1、将会跳的虫子放在大纸盒子内,比一比谁跳得高。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昆虫的前腿与后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的昆虫跳得高,有的跳不高?

2、将会爬的虫子放在桌子(或地板)上,比一比谁爬的快。用火柴盒做小车,套在昆虫的身上,比比谁拉得动,谁的力气大。让幼儿观察这些昆虫的身体和腿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会跳?

3、将会飞的虫子放在地上比一比谁飞得远。注意观察它们的身体与翅膀的特点,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会飞。

4、将昆虫放到水中,看看谁会游泳,谁害怕水?

5、将昆虫肚皮朝上放置,让幼儿观察它们怎样翻身。

活动(三)饲养昆虫将几种常见昆虫,放在容器中饲养。让幼儿观察它们如何活动,如何进食。

建议:此活动适合在夏、秋季进行。捕捉的昆虫最好是当地常见的种类。

活动反思:

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活动我以昆虫运动会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又在环节中设计了小游戏。活动中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科学地设计与组织科学活动,是完成与落实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协调健康发展。

科学教案 篇8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平时在科学学习上态度较好,积极性较高。但是部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弱。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总课时28课时。本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认识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关于“简单机械”和“形状与结构”的内)●(容,重点体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突出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从探究水平上看,应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加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给孩子更多一点自主权。从过程与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观察与测量,指导学生搜集证据和信息资料,突出解释与用模型解释的训练,注重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质疑,并有一些设计与制作的活动。

在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的相互组合形成的神奇机器,无时无刻不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就是要引导、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简单机械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索简单机械的秘密,发现应用它们的规律,体验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材料、常见力的基础上,通过“别有洞天”的探究活动,形成形状与结构的初步认识,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同时通过学生寻找“形状与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真正感觉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围绕“怎样延续后代的”这个话题,比较全面地讨论了植物、动物、人的繁殖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产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原安排在四年级下册,《昼夜与四季》在小学不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特征,知道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岩石与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岩石与矿物资源在日益枯竭,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第五单元《交流与质疑》,属于新编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本单元教学首先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与质疑,接着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范例示范以及讨论交流明白如何与同伴去交流,怎样去质疑。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

2、引导学生了解形状与结构的初步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制作的初步技能。

3、认识动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利用多种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征和矿物的性质,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和矿物的用途。

5、知道大脑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部。

6、让学生学会交流和质疑,使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进步,在质疑与批判中成长。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奇的机械、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人体的司令部 难点:形状与结构、岩石与矿物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每一节课,使学生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2、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探究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3、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 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机械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它指导学生探究力在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认识简单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复杂机械的构造原理,将学生的探究和认识引向机械装置以及较为复杂的机器构造原理,是学生了解人类发明创造劳动工具历史的重要教学内容。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二、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齿轮、滑轮。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工具中涉及力变化的部分,介绍一些我们生活和劳动工具的原理。机械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的总称,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刀子、斧子、钳子、剪子、扳子、滑轮、螺丝钉、自行车、缝纫机、汽车、拖拉机、机床、起重机??小到一根缝衣针,大到像航天飞机那样的庞然大物,都是机械。无论这些机械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如何,它们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机械,也就是简单机械构成的,这就是本单元从最基本的简单机械引导学生探究的出发点。在本单元列举的简单机械中,杠杆是学生在无意识间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简单机械之一,滑轮和轮轴可以被看做杠杆的变体,斜面则属于与杠杆不相同的一类学生常见的简单机械;转动装置则将较复杂机械的工作部分相连,发挥力的传导作用,使得必要的简单机械能够完成力的衔接,形成机器,从而发挥更大的 作用。

机械是一种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装置,学生对它们并不陌生,有时会在诸多场合见到它们的身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然而,学生却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简单机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启发式的问题为课题名称,激发学生探究和认识的兴趣,引领学生在诸多研究活动中认识机械、了解简单机械。 本单元是采用总一分一合的思路来进行内容建构的。 “总”,就是指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机械。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1课“什么叫机械”。

在学生调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列举多个机械物品,阐述什么是机械,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差异,使学生了解机械的作用和机械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它由来已久。 “分”,就是选取四种简单机械逐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单元的第2—5课,即“怎样移动重物”、“斜坡的启示”、“拧螺丝钉的学问”、“国旗。怎样升上去”。用四课的篇幅分别引导学生研究杠杆、斜面、轮轴和滑轮,既巩固对机械的的总体认识,也为接下来认识机械中力的传递打下基础。在这四课中.各课主要研究一种简单机械,皆从启发解决现实问题人手,指导学生探究该种机械的作用,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第2课:怎样移动重物。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结构、作用以及用途。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杠杆的价值;在了解杠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研讨杠杆的用途中,认识杠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3课:斜坡的启示。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形态、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的影响。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斜面是一种省力的机械,在控制坡度这个变量的实验中,研究坡度大小对所需施力大小的影响;在制作变形斜面和讨论中,发现斜面的变化和用途。

第4课:拧螺丝钉的学问。引导学生认识轮轴的结构、作用和运用。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体会轮轴的作用;在观察中了解轮轴的结构;在实验中较全面地认识轮轴,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讨论与交流中,发现轮轴的广泛运用。

第5课:国旗怎样升上去。引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认识动滑轮和定滑轮及其各自的作用。学生将在观察中认识滑轮的构造,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在组装并探究两种滑轮的作用中,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效。 “合”,引导学生从力传递的角度理解简单机械的组合。它主要是本单元的第6课,即“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从自行车的链条传动人手,引人机械传动,指导学生认识传动装置的种类及其功能,明白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特点;从力的传递角度,阐述机器是简单机械的组合,使学生获得对机械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Copyright © 热范文 All Rights Reserved.